父母离世时,孩子不哭也不悲在心理学上有什么解释?

父母离世时,孩子不哭也不悲在心理学上有什么解释?,第1张

记得,前几年奶奶过世的时候,叔叔伯伯小姑都从外地赶回来给奶奶操办丧事。我记忆犹新的是,叔叔伯伯两个大男人见到奶奶的遗体时,哭得跟个泪人一样,旁人怎么劝都劝不住。但是,在整个葬礼期间,小姑表情麻木,甚至连悲伤的表情都没有。我听见有亲戚说小姑是不孝女。作为子女,父母离世不哭也不悲,太没良心了

对于亲戚的议论,当时我也是认同的。因为,在我现有的印象中,父母离世子女应该是悲痛万分、泪如泉涌的。如果父母离世孩子不哭也不悲,十有八九是不孝顺、没良心。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才知道其实父母离世,孩子不哭也不悲是正常的,心理学早已给出了解释。

父母离世时,孩子不哭也不悲,可能和心理学上的“情感隔离”有关

根据我们的常识判断,父母离世孩子表现得悲痛才是正常的情感反应。如果父母离世时,孩子表现得太过平静,应该是他心理、人格出现了问题。但是,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常识是不准确的。父母离世时,孩子不哭也不悲,可能是一种心理自我防御机制起的作用,他伤心、哭泣的反应,只是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在心理学上,我们称这种行为是“情感隔离”。也就是说,人在遇到非常令人震惊或者极度悲伤的事情时,为了避免自己被突如其来的事情伤害过到,大脑会潜意识地把“情感”反应从意识层面移除,让人先理性地应对突发情况,之后情感上再慢慢接受这件事情。父母离世时,孩子不哭也不悲,可能就是父母离世的消息对孩子来说太过重大,他一时间不太能接受。于是不自觉把父母离世的痛苦感情,从意识层面移除,没有表现出悲伤。但是总有一天,他伤心的情绪会突然爆发出来。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逃避父母已经离世的事实,表现出不哭也不悲的状态

“情感隔离”,实质上是大脑自我保护的一种功能。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心理脆弱、依赖至亲,在得知父母离世的时候,因为不想面对、接受这一事实,更容易选择自我逃避,假装父母还没有离开自己,表现出不哭也不悲伤的状态。所以,当我们看见有的人父母离世没有哭泣、伤悲的时候,不要立马苛责。也许脆弱受到伤害的是他们,如果我们误解在背后说三道四,实在太过残忍。

其实,有的孩子父母离世时,不哭也不悲伤,也有可能是他们更愿意带着祝福的心情看待父母的离世,并不是毫不悲伤。我们要理解,哭泣、伤悲只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拯救爱情#

说实话,分手后多久才能和他复合,没有人能给你答案。也许你已经看到你们分手一个月了,有些人又分手了好几年。别人永远是别人,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

也许你会问:要多久才能复合?

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 就是你对他的爱的驱动力能让你坚持多长时间了。

可能有些人三个月才能复合,有些人一年才能复合,有些人两个小时就能复合。除了以上这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恢复成功!毕竟每个人面临的情感危机是不一样的,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以及恢复需要多长时间,可以根据以下困难判断复合需要多长时间:

对方现在有没有新欢,你和对方是否还存在联系?

你们之间是不是异地状态?

双方之间有没有父母朋友的介入?

你在感情中有没有出现原则问题?

我们自身问题根源在哪里?

你需要多长时间改变所有你的问题?

无论你有什么困难,我们都很容易在救赎前不自觉地陷入自我思考模式。毕竟属于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进行救赎。虽然之前已经妥善解决了问题,但我们总是会参考这种模式来操作这种分手,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你成功复合需要多长时间取决于你解决问题的速度。

当然要看双方之间有没有这个机会,能不能把握住。

例如,低机会信号:

对方拉黑删除你

拒绝和你建立联系

屏蔽你的任何信息

对你的态度决绝冷淡

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好的机会不再是决定性因素。这个时候,在没有正确的恢复技能之前,不要轻易做一些风骚的操作。

高机会信号:

刚分手没多长时间,****还在,

对方还能和你建立沟通,表现的比较平和

有情绪,但可以正常聊天

愿意保持朋友关系,有延续性的话题

也许你会认为此时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那不一定是真的!有机会不代表一定是机会。虽然互动很好,但是对方还没有完全接受你进入对方的情感世界。

这一次,与删除Bilahei相比,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个时候,只要机会持续,你的复合时间就会很短。

二、复合成功的前提是什么?

自我心态

对方的态度

正确挽回方式

案例分享

你的心态

分手后,如果我们迫切想挽回对方的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变化。情绪决定你做事的方式,直接导致你恢复的成功。

注意 :在问题解决之前,他被带入了自我思考的逻辑和焦虑的情绪状态。

让你看不到分手的根本原因,更别说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了。

就像解决一个问题。解决方案错了,答案离你越来越远。

让我们言归正传。存钱前我们的自我心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正确的逻辑框架

挽回感情不同于做普通的事情。做事要讲究顺序和逻辑。但是仔细想想,当你拯救一个人或者一段感情的时候,你会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感受的影响。在被对方几次拒绝之后,或者对方态度强硬坚决的时候,你会特别注意他这个时候说的话,因为对方的行为已经影响了你的情绪,你慢慢开始想要放弃挽回。没有正确的恢复框架。

坚定信念

也许一些小挫折让你对救他失去了信心,你开始认为对方值得救,你害怕即使救了也不得不救

不到一个好的结果,那挽回就变得毫无意义,亦或者他都放弃了我们的感情,挽回对方还有没有用表示怀疑。

如果你都有以上想法,我只能说你真的想多了,任何的挽回,如果还没正确的开始去做,就先给自己下一个定论,就想着失败的事,还没等到你挽回对方,你自己就开始否定了自己的价值,自我怀疑只会把花费大把时间用在磨灭自己的信心上,就会错过最佳的挽回的黄金周期,战线拉的越来越长。

③淡化需求感

这个时候,降低自己的期待值,学会看淡过程的结果,不要过度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也会你会说:这不会是要放下吗,我明明要挽回对方的,你却让我不在意这些?

“是的没错。”

虽然心里很难接受这样的做法,但是你要明白,如果这个时候对方给予的回复使你欣喜若狂亦或者他的回复又使你万念俱灰,在这种心态下怎么能够挽回,就不要说理清自己的正确的逻辑框架了,而且容易患得患失。

对方的态度

是否留存你的****

如果分手后还留存你的****存在,这个时候最起码对方情绪化还算稳定,没有太强的抵触心理表现,还愿意跟你有互动性,只是在感情问题上的谈论,会尽可能避而不答或者直接忽视此类话题,虽然比较冷淡,但还是有一定感情基础,还不至于让对方很快忘记你,那么你就有挽回机会

分手前没有原则性问题

如果分手前你们之间并没有发生过原则性问题,那么更多也许就是沟通问题,双方之间对于问题认知想法不同,再加上无法使双方所表达的内容达到同一契合点,也就无法轻易解决问题,问题堆积多了,就变得积重难返,分手反而成为解决问题最快的一种方式。

只要你没有刻意纠缠对方,一般分手后他会对你表现的忽冷忽热,此时的他也正在纠结,心里还放不下你,此时不知道该不该继续,想放弃你但是又舍不得你。

对方有没有对你情感隔离

亲密关系中往往提出分手的人,很愿意沉浸在分手的负面情绪中,因为之所以分手,正是因为对你的厌恶已经大于喜欢,你的行为表现让他对你失去未来的期待性,也就越来越有负面情绪,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到对方的再次伤害,开启自我保护机制进行情感隔离。

哪些行为表示对方对你没有情感隔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测:

分手后生活无太多变化,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太多影响,甚至有些时候表面上表现得比以前更潇洒和自在。

但有的时候,还是有想窥视你的猎奇心理,总是想看看你在做什么,有没有更新新的状态,有时候还会时不时的问你一句

从行为表现上看,其实对方还没有完全脱离“你的另一半”的角色,所以ta依旧在意。

②分手时留有余地

其实更多的分手并不是绝对的真性分手和绝对的假性分手,只要你不继续“作”,中间还是有一个弹性区间的。

有一定时间沉淀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就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往往分手时,还会给自己留个余地。因为有些时候潜意识并没有完全真正放下这段感情。

说分手更像解决当前难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也没有做的很决绝,其实心里都是有一点点期待着复合的可能的。

男生是很理智的,如果放下你了,会对你特别冷漠,绝对不会关心你。他对你忽冷忽热是因为他正在纠结,心里还放不下你,此时不知道该不该继续,想放弃你但是又舍不得你。

所以不要太担心他的这些行为,这恰好说明他还爱你。

③分手之后还能做朋友

一般分手后还能做朋友的,其实他对你还是有感情的,毕竟曾经也在一起,即使立马分手了,也不至于感情就瞬间消失了,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建立朋友关系一方面免得你再去避免你的纠缠,另外一方面方便了解你的近况,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如果你们还能保持高频率互动,则说明他还习惯生活中有你的存在,想参与到你的生活当中。

其次,他内心也会隐隐顾忌着。如果断掉联系,会担心你会另找新欢,不断掉联系,你们的相处模式又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所以他只能选择退一步回到朋友关系,这也可以把两人之间的压力降一降。

请记住,他其实是在给你们走出矛盾、重新认识的机会!读懂他的初衷,跟上他想要的步伐,才是挽回的关键!

我有一个朋友。她是一个感性的女孩。有时候她觉得像坐过山车。但是不管她说的多开心多难过,她男朋友个人都无法理解。

“我没有这种感觉”,“我不能理解”,相反,他总是客观地分析一堆原因,提供解决方案,却从来不提朋友的情绪。

她的男朋友甚至不会和任何人讨论感情和情绪,因为他根本不会说什么,或者说“没必要”。

如此极端的理性让她既羡慕又好奇,也让她有点孤独。

你身边也有这样一位“没有感情”的人吗?

这种“冷漠”名为述情障碍

我们周围会有这样的人, 他们无法描述自己的情绪,思考问题过于专注现实和逻辑,像个"机器人"

他们似乎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不能用语言描述情绪,就相当于没有情绪。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的症状就被戏称为“述情障碍”( 这并不是精神诊断 )。

而且,人们逐渐发现,问题不仅仅表现在“无法表达情绪”上,——有些人对自己的情绪感觉有困难。

我们的情绪往往伴随着一些生理反应,比如生气的时候会气得脸红,害怕的时候会脸色发白,害怕的时候会微微颤抖。

但这些感觉对他们来说是困惑和无所适从的,他们甚至可能认为这些身体上的感觉是疾病的表现。

觉察自己的情绪已经很困难了,理解他人的情绪更是“奢侈”。

当你用情绪告诉他们一个经历时,他们可以完全接收到事件的前因后果(述情障碍者往往逻辑能力很好),但完全过滤掉你过去传达的情绪。

但是,这是我们最希望他们经历的!

例如,当你对他说:

“我不小心摔倒在路中间。这时候,正好一辆卡车朝我冲过来!就一米远!幸好司机终于踩了刹车。”

你是说:我有危险,我感到害怕,我希望得到安慰。

大多数人听到这些都会感叹:“这太吓人了!”“太危险了。你受伤了吗?”……

述情障碍者给出的反应往往让人觉得不人道。

"这辆卡车的负载应该很小,否则在这个速度下制动距离会更长。"

我根本没注意到你的惊恐,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刹车距离上。

有点像我们常说的“我看不懂眼睛”,但他们真的看不懂情绪,更难做出恰当的回应。

你知道吗?述情障碍离我们不远了, 据统计,人群中每十个人就有一位,并且男性居多。

他们的症状和程度也不同:

有的人只是缺乏一些情绪体验,比如不生气不难过,有的人则没有情绪反应;

有些人的极端理性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有些人长大后就失去了感受情绪的能力。

他们也笑,但这可能是为了迎合他们从小到大学到的“人性”。其实他们心里没有波澜。

面对期待的眼神,或许他们始终无法“真诚”;而他们的真诚,有时也一样是伤人的。

他们为什么成了没情绪的孤岛? 你不被理解的孤独感,源于他们的共情缺失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述情障碍,你可能会觉得和他交流好像隔了一堵墙,总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感。

朋友讲过这种感觉。

有一次,她和闺蜜吵架,很生气,很受伤,就去找“AI”男朋友聊天。

但听了他的话后,他理性地把事情理顺了,分析了她朋友为什么这样做,她做错了什么,给出了n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最后,他补充道,“我不能理解。没什么好生气的。”

听完之后,我的朋友变得更加愤怒

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情绪,她和朋友的争吵让她伤心,她希望得到的是安慰和理解,而不是建议。

事实上, 这不是他们在故意气你,而是他们真的做不到回应你的情绪。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经历过情绪,应该如何恰当地应对?

即使你有再多的内心戏,到了他们那里,也不过是一部黑白影像的默片。

cn/cwtea/20201214/hk554yd1ahq" > ♢ 述情障碍可能源于“硬伤”或“创伤”

述情障碍者可能具有生理上的“特殊性”。

近年的研究表明,述情障碍具有可遗传性,这意味着它被“写”进了基因。

脑科学研究发现,他们大脑胼胝体的前扣带皮层区域功能异于常人,这可能是述情障碍的起因之一。

也有研究者认为,部分述情障碍者天生无法产生情绪的生理反应,但另一类人是可以产生反应的,可惜,他们的大脑不会以特定方式来解读这些信息。

除此以外, 成长过程中的忽视和创伤 ,也可能是述情障碍的起因。

在儿童早期,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不断学习识别情绪、表达情绪以及与他人共情的能力。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孩子没能得到父母合适的情绪反馈,甚至情感表达也不被允许,这种能力就可能会渐渐消退。

而创伤似乎是情绪的头号大敌,许多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会表现出对情绪的麻木。

一位名为斯蒂芬的述情障碍者回忆起六岁时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他患有产后抑郁却未治疗的母亲在家中纵火,当时,他和弟弟妹妹们全都呆在家里,幸好出门上班的父亲发现没带午餐回了趟家……

童年余下的时光,他一直辗转在各个福利院,所能记得的感受就只剩下恐惧和愤怒,直到长大成人。

他这样说道:“当时,我身体里有一堆乱糟糟的情绪,我无法适当地解读,也无法恰当地回应。”

事实上,不少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都会伴随述情障碍的表现。

♢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述情障碍可能源于两种防御机制

第一种, 理智化

在体验和谈论冲突性话题时,使用这种防御机制的人,会处于极端理性的状态,始终就事论事、冷静分析,不带任何情感的色彩,以此回避冲突可能引起的焦虑。

第二种, 情感隔离

顾名思义,这种防御机制就是隔离与特定情境或想法有关的情感,“假装”与自己无关,同时,也有效地隔离了痛苦的体验。

这两种防御机制并不是述情障碍专属的,你可能也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使用。

比如,你要去北京工作,男友却要到德国发展。二人谈论到这件事情时,你始终在分析利弊:在北京发展有更好的平台,但是生活压力会很大,去国外发展有利于男友精进专业,但要学习第三语言……

其实,你只是用这样的就事论事来避免二人的“冲突”——让你最不安和焦虑的,是和男友天南地北,想见不能见——这便是“理智化”防御机制。

二人分居两地,你不和任何人说起,也完全不去想与之相关的事情,一头扎进工作,满脑子“我要搞事业”,看起来像个没事人,其实是为了隔离异地恋的痛苦情绪——这就是“情感隔离”。

防御机制虽然可以保护我们,但若使用过度,可能导致极度理性,从而失去感受情绪的能力。

习惯了将自己的情绪隔离开,自然也会隔离他人的情绪。

有这样的伴侣, 还能继续下去吗?

述情障碍者难以理解情感,但这不等于他们不关心他人。

大部分情况下,当身边的人处于消极的状态中,他们会有所感应,并因此而感到不安。

只是,他们不懂如何安慰对方,也不知道怎么缓解自己莫名的不适感。

他们并非完全没有温度。

只是,要想彻底摆脱述情障碍是十分困难的。就如上文所说,一些述情障碍是与生俱来的,或者因为成长中受到了很大的创伤。

心理及临床研究者为此想尽办法,有两种具有可行性的方式可供参考。

一种是通过专业的训练,提高他们对自己身体反应的感知能力,以此改善对情绪的感受力。

例如,有研究者发现,能够敏锐感受自己心率的人,也能更好地识别他人的情绪。

另一种从培养情绪调节技巧入手,比如观看影视作品,从故事和画面中重新学习识别情绪的能力。要是有人陪伴在身边,与他们交流故事情节,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虽然述情障碍很难改变,但也 有很多人与述情障碍者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有人因为情感丰富而备受困扰,就有人认为只有理性和逻辑的一生没什么不好。

重要的是, 如果你被他的理性所吸引,欣赏他不被感性左右的“天赋”,也愿意接纳他回应的木讷,这仍会是一段美好的感情。

回想起我那位朋友与我谈论“AI“老公的样子,声音轻快,笑声爽朗——虽然会有生气的时候,但她也愿意接受二人的不同,易被情绪左右的她还挺欣赏老公的超理性。

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家人或朋友,你们的交流让你频频受挫,希望你能明白—— 这不是你们任何一方的错,也不必因此而懊恼

只是,对于他们情感上的回应,不能抱以太高的期待罢了。

对于分手的恋人来说,做不成恋人其实做朋友也挺好的,心大度一些,别怀恨在心,如果怀恨在心,也就证明了你心胸太过于狭隘了。抛弃“做不成爱人,就成仇人”的迂腐思想,那样的爱情观太偏激。当你大大方方的祝福对方的时候,其实也是对于自己人格魅力的一种提升,这对于对方来说也是期望你这样去想的,就算不能做朋友,从此天各一方,但是起码的祝福和尊重还是要有的,如果你能对自己失去的爱情能表现出这种高逼格的姿态,你也算是真正理解了对方,同时也宽恕了自己继续为愚爱而痛苦。失恋了就告诉自己:“把得不到的爱,那就祝福TA吧,”这既是一种心胸也是一种大爱!失恋让自己看明白了很多道理!失恋又算什么呢?为失恋痛苦值得吗?

在爱情里载了跟头,就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吸取恋爱失败的经验,在一下次恋爱的时候,尽量避免它,但是却不能被旧爱伤害的阴影影响自己看待下一份爱情的心态。努力提升自己,是减轻失恋带来影响的强有力的对抗方法。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忘记痛苦、在学习中找到抚慰心灵精神的种子。努力提升自己的办法很多,就看你适应哪种,但归根结底都是以提升自己为目的,你可以学习、你可以参加课程、你可以培养自己的气质、你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兴趣等等,让失恋的痛苦无处可藏吧!

你可以先确定下男方是不是真的回避型依恋,因为依恋关系中还有一种退缩型依恋,两种依恋模式的表现形式是比较相似的,都是隔离感情,在亲密关系中,感情上有任何风吹草动就会选择逃避。

但这两种模式又是有区别的:

回避型是他可能根本不能进入亲密关系,或者就算进入了亲密关系,他也是一副毫无感情,情感隔离的状态。你跟他吵架,他冷暴力,原因就是他觉得你很烦 ,他想到一个更安静的场所。也就是说,他适应不了高浓度的感情。

而偏重于退缩型的人,其实就是玻璃心,非常害怕冲突,只要你和他吵架他就开始哄,哄不动了就冷暴力,冷暴力你的原因是害怕你攻击他。其实他是很害怕亲密关系中发生冲突,所以选择不靠近你,这样你伤害我的机会就小了。

如果他是退缩型的,那要“攻克”他其实不难,因为他不是不会爱,一遇到情感冲突,他们只是选择了暂时性撤退。

但如果你在这段关系中完全感受不到爱,或者在发生冲突时他根本没有关心你的意识,直接就是冷暴力,那么基本就可以认为他的依恋模式更偏重于回避型依恋了。

而你说你是典型的焦虑型,那你们这种组合的追与逃,就是在倾听沟通的环节上展开的。

那你们之间难以沟通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焦虑型的人会拼命地让对方共情自己,你一定经常会有这类语言:

你为什么不及时接我电话?你不知道我有多焦虑!

但是不要忘了,他是回避型啊,这时候他的想法就是从这种有冲突的场景里逃离,他只想要世界和平,你的歇斯底里在他这里只有无声的回复。

而你,一个焦虑型的人,对你们来说最可怕的是对方不理自己,偏偏他就是不理你。

所以,问题就产生了,你感到痛苦的根源就在这里。

我举个例子,你可能就会更加明白了。

回避型的人就像是“鹿”,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全,任何风吹草动,他都会跑的很远。

焦虑型的人,像是一只“老虎”,他需要扑到鹿,如果不扑到鹿的话,他会被饿死。

他怕被抓到,你怕被饿死。

因为他认为一旦被“抓到”,那就失去了自我的掌控感;而你会担心没有东西可以填补你的内心,就会因为空洞、空虚、空乏而死。

所以你追,他逃,两个人都筋疲力尽。

那要怎么才能让这个鹿靠近你呢?

不要再拼命“追”他了,想想在什么情况下,鹿才能主动靠近你。

肯定是你站在那里,拿把草引诱他过来啊。

所以,你得让他来找你,而不是你来找他,当你们的游戏规则变成这样,交流才可能达成。

其实这个策略原理上很简单,但不一定好做,要追的人不追,逃的人不逃,俩个人就得有一个共识,得两人一起来面对这个“追”和“逃”给你们带来的恶果,然后尝试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行为模式中尝到甜头,才可以开始这个新的模式。

你要转变自己的思维,不要主观上就先把回避型的“他”妖魔化了,总想着他就是冷漠无情、没有人味、没有人性、始乱终弃的、榨取他人利益的自私之人。

这样下去,他也会把焦虑型的你刻画成一个永远喂不饱的黑洞,一个所求无度的疯狂泼妇。

如果两人都有这样的思维,那沟通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你现在需要跨越的,是内心里对于被抛弃的恐惧,对他进行反向引导,否则焦虑型的人是很难获得长久的欢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97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