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吹奏乐器“吐良”最直观的特点是( )

景颇族吹奏乐器“吐良”最直观的特点是( ),第1张

景颇族吹奏乐器“吐良”最直观的特点如下:

吐良这一乐器是景颇民间一种吹管乐器。又称为“妥任、特令、拉库”。这一乐器最有特色的地方时其只有一个单孔,而靠两端的手型和演奏者的气息变化来吹奏。这一乐器音域比较宽广,声音独特。

一、综述

吐良是景颇族民间一种无簧哨吹管乐器,“吐良”又称“妥任、特令、拉库”。“吐良”流行于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州以及临沧地区。“吐良”这一景颇族乐器最大的特色是整个乐器只有一个单气孔而乐器的音高变化是靠左右手开关闭合和气息变化控制,还有一些特殊的演奏技!

要用喉头抖动来演奏。过去一般都是由景颇族男孩放牛或守谷地的时候用来娱乐和打发时间吹奏经常吹的调子有《放牛调》、《山歌调》等

二、“吐良”的形制与结构

景颇族的“吐良”,以前大部分是现做现吹,用一根长度适中的细竹管或者一粗一细、长度相同的两根竹管套接而成,在竹管上开一个方形吹孔制成,制作工艺粗糙,音准也较差,音域还不到一个八度。

现在使用的“吐良”一般选用一根长约40-50厘米不等的细竹管,竹管直径1-15厘米左右,能让拇指完全按住即可,竹管中间略微偏左处开一个椭圆形吹孔,两端管口通透,管身上下不在另行开孔,竹管孔壁修饰得薄而匀称。

这样制作使音域变得更宽超过两个八度甚至到三个八度吹奏的音乐表现力更强,根据竹子的长短、粗细来定调,能做出C调、A调、D调、bB调的“吐良”声音高亢明亮,音准和音色较好。

三、总结

乐器是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它集中体现了这一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性格、生活状态、民族精神、民族情感。

研究具体的乐器“吐良”从乐器的制作、流传、曲调、演奏技巧、使用场合、社会功能、传承与保护进行整理收集,对于“吐良”这个乐器是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起到积极保护传承的作用。目的是为了使这件乐器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传播。

民族舞蹈刀舞的特色

 是什么造就了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呢?我国古代舞蹈的起源一是来源劳动过程中的启发,还有一种便是产生于古代祭祀过程中。景颇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男子舞蹈刀舞就是源于祭祀这种古老的民族文化中。

 景颇长刀历史悠久,既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又是战斗护身的武器,在景颇人民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景颇族崇拜长刀,誉之为“生命之刀”。在民间自古有男子汉则以身上的刀痕论英雄,刀技高超、勇敢过人的男人往往为姑娘妇女所爱慕。

 景颇族长刀,刀身长60-70厘米,刀叶宽3-4顶端为齐头式,刀鞘也很特别。景颇族人民对长刀十分崇拜,特别是景颇男子,无论走到那里,总是刀不离身。他们把长刀看得象生命一样重要。在景颇族礼仪中,向对方赠送长刀,是景颇族民间一种非常庄重的礼节,长刀既是以诚相见的信物,又包含着深深的祝福。

 如景颇族出门去拜访远方的亲朋好友时,总是将长刀作为见面礼,以表示敬重之情,而对方同样也以长刀作为回赠;男女青年相爱订婚后,丈人向姑爷赠送长,表示对姑爷的认可;当儿子长大成人要分家时,父亲送给儿子一把长刀,表示让儿子带领新的小家庭,用长刀去开辟新的生活。

 热情奔放的刀舞,景颇族男子参加目瑙纵歌盛会时,头上缠着缀有红、黄、绿绒球的英雄结,身挎色彩鲜艳、缀满银饰的“筒帕”(挎包),腰间佩带着一把精美的长刀,显得精神抖擞,格外英武。进人舞场,所有男子持刀而舞,就像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无数把锋利的长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出眩目的光芒,映射着景颇人刚强勇武、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景颇族男子跳舞,一般都是手持长刀、盾牌、长矛等道具。在刀术和耍刀的基础上,模仿劳作生产中的各种动作,形成景颇族刀舞。刀舞有单人刀舞和集体刀舞之分。单人刀舞属于自娱性舞蹈,有单刀舞、双刀舞之分;集体刀舞则属于祭祀性舞蹈。

 民间的单人刀舞,舞蹈语言比较丰富,舞蹈时可以即兴发挥,非常自由地宣泄个人的情感,不同的地区风格不尽相同。双刀舞,表演风格与单刀舞相似,舞蹈内容一般表现景颇族勤劳勇敢、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其特点是节奏明快、动作幅度大,步伐灵活多变,热情奔放,充满阳刚之气。且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景颇族民间的集体刀舞,都是带有祭祀性的舞蹈。由祭司杀牲祭神,然后一群男子左手挽盾牌,右手持长刀,做出各种进攻和防守的舞蹈动作。其目的是祈求神灵的庇护,振奋士气、鼓舞斗志。凯旋归来也要跳“以弯弯”,以感谢神灵,庆祝胜利。

 景颇族遇到困难时,就会用长刀来卜挂,他们认为长刀具有决定人们行止的神力,顺长刀的意旨,就是顺从神灵的意旨。

 在举行目瑙纵歌盛会时,祭坛上那两把交叉的大长刀,是铁器工具的象征,对于景颇族男子来说,长刀既是开荒伐木的生产工具,又是对敌作战的武器。每个景颇男子,看到祭坛上这两把巨大的长刀,立刻唤起内心深处一种难以控制的、跃跃欲试的冲动。

;

  织锦图案绝大多数是由点、面、线组成。织锦图案上的点可以是各种形状的点。线也可以是粗、细、直、曲、折、弧等多种多样的线,曲折线居多,弯弧线极少。各种线同时使用,加上间隔的变化,色彩的对比,线的形态是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同样,面的变化也是形态各异的,一般有方形、三角形、折形、多角形、菱形、圆弧(很少见)、扇形等等。几何图案编排十分巧妙,比例尺寸协调,讲究对应关系,有的相互联贯、连接成体。多数图案具体而形象生动,少数图案则比较抽象,看不出图案所表达的内容和含义。值得一提的是,菱形、菱角图案几乎是所有传统织锦作品的底纹图案,其由折线围成,有3、4、5、6、7折之分,都属于lasi maku类图案,“载瓦”、“喇期”、“浪莪”、“波拉”四支多用7折图形,景颇支多用4折图形。同样,这样的菱形、菱角图案用于织对比彩色的装饰图案也很多。

  在人类社会的童年,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比较感性、直观,他们所刻画的图案和内容都相对简单,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人们把抽象的装饰形和具体的物体物象美妙的结合在一起,图案效果非常完美,并且内容更加丰富多采、形式各种各样。

  景颇族传统的织锦花纹图案可谓特立独行,这些图案仅出现在本民族原创织锦作品上。经研究分析,在传统织锦中很少发现包括景颇男子的竹藤编织图案绘画和雕刻花纹等其它艺术作品图案,也没有发现与其他民族相同或很接近的图案,只发现织锦上的“格顺”(蕨菜幼叶)图案与目瑙示栋柱上的“格顺”图案相同,而且这些图案有严格的构形,决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差异、形变出现,这点有别于其它民族织锦中排生、创新的特点。

  而现代织锦图案则多由传统图案嵌套、概括、拼拆、组合而成,图案飘逸、轻盈,线条简略、简练、概括。

1、举例是指通过列举具有代表性和适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性方法,用以说明事物的情况或原因。原则上,人们不是很明白,所以有必要举出一些既容易理解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从而使所要描述的事情更加清楚。

2、并行性是一种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意义、语气的单词或句子是密切相关的字符串是安排的一种修辞方法,使用相关或相似,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人,电话,移动,bing)或句子(三句话或超过三句话)并排,并排段落(或两段),达到的效果加强语言的潜力。

扩展资料:

平行的作用是利用旧的经验,带来新事物的知识。一个好的比喻能唤起读者正确的想象,一个新颖的比喻能使文字生动起来。运用的原则是解释困难的,解释抽象的具体。

通过类比,可以达到秩序的效果;用平行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情感性;运用平行手法叙述景物,层次分明,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此句亦为平行句)总之,平行式写作具有节奏感,朗朗上口,说服力强,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动量,深化中心。

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壮族习惯是请民间歌师二人来唱哭丧歌。两位歌师扮成舅甥,一问一答,唱歌彻夜,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许多民族并有哭丧歌舞仪式。彝族人称此为"跳脚",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边跳边唱孝歌,据说这样可以为死者踩平通往阴间的荆棘之路。景颇人称此为"布滚戈",要请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达旦。除此之外,还要安排两个身着长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绕竹幡作刺击状,以示驱邪。最早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确切地讲,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其次,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分别规定了《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这两首通行西汉的挽歌,相传是田横门客的作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挽歌。《韭露》的歌词是:"韭上朝露何易稀。露韭明朝更复活,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的歌词是:"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挽歌入礼,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有趣的是,挽歌习俗流行起来之后,唱挽歌的场合就不限于出殡送葬了。挽歌成了表达心中的痛苦,对亡者的深切的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种宣泄。从形式上来看,现代民间哭丧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散哭"; 二是"套头"; 三为"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至于套头,是有内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另外,"着衣经"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涨"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儿还要给母亲唱"梳头歌"。不管怎么样,入殓的时候会唱的子女和亲属都要唱"哭丧歌",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殡的这一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唱"亭子经"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间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灵台经"。

 景颇族的歌舞音乐,有以下几种:

  “木瑙纵歌” “木瑙”是景颇支语,“纵歌”是载瓦支语,皆为聚会跳舞之意。传统的木瑙纵歌,既是宗教性祭祀活动,也是大型集体歌舞聚会。参加者可达数千人。舞蹈者着节日盛装,妇女挥舞扇子或手帕,男子挥舞长刀,在乐器伴奏下,边舞边唱。舞场上粗犷的“哦惹惹”歌声,打击乐、吹奏乐声,以及阵阵呼啸声和鸣枪声汇成一片,情绪热烈。木瑙纵歌中演唱的歌曲无固定安排,由参加者自由选择。唱词内容有景颇族历史渊源的叙述,有关于木瑙的传说,也有逗趣娱乐的各类短歌。乐队演奏的乐曲有《木瑙洞巴》以及“文崩音乐”的曲牌等。

  跳新房 新房落成之夜,邻居和亲友都到主人家表示祝贺,彻夜歌舞。由1人领唱,众人应和。歌词内容有对喜庆场面的描绘,有追述祖先学会盖房子的历史,风趣而富于哲理性。曲调朴实,速度中庸,结构规整,多为上下句乐段的重复变化,上句为领唱,下句为合唱。有的地区在合唱部分形成简单的和声;有时众人的合唱在领唱最末一小节的重拍(长音)上进入,形成简单的模仿。

  丧葬歌 凡老人逝世,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出殡前除由董萨(宗教职业者)主持祭祀活动外,还要连续几天举行歌舞活动,白天跳“嗯董康”,晚上跳“格崩董”,直至天明,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格崩董是一种集体歌舞,用3个不同音高的锣(其音高关系约相当于一个原位小三和弦的开放排列位置)作伴奏,舞者自由歌唱。景颇支唱“滚来”,载瓦支唱“滚样”,两者旋律不同,但曲调的情感都是赞颂中含有几分忧伤。唱词内容除了歌颂死者生前的好处外,还饶有风趣地解释了人间生死的现象,并安慰死者亲属。此外还有象脚鼓舞和长刀舞。由象脚鼓、锣、镲、竹笛、洞巴等乐器伴奏。

  说唱音乐 “勒戛”是景颇族对说唱性音乐的总称。有“木占”和“勒来”两种。没有文字记载的传统唱本,也没有以此谋生的职业艺人,但每一曲种中都有代表性的歌手,在不同场合演唱不同的内容。勒戛的音乐主要以吟诵性的唱腔为主,字多腔少,切分、跳荡的节奏和景颇族的语言特点相符。

  木占 是景颇支的说唱音乐。在举行木瑙纵歌、结婚仪式、新房落成、庆丰收、过年节时由老年人或成年男子 1人演唱。唱者席地而坐,以手指弹扇柄击节而歌,或有一些表演动作。其音乐结构为基本曲调的变化反复。每段开头,有一个衬腔乐句,中间是根据唱词长短不等的几个吟诵性的乐句;全曲结束时,加1~2小节的结尾。

  勒来 是载瓦支的说唱音乐。其演唱形式、内容、场合等和木占基本一致,只是曲调不同。其音乐更富于抒情性。有的地区在段落结束处,常有帮腔合唱,形成简单的二声部。

  器乐 景颇族的民间乐器有吐润,竹制,中间开孔,横吹,音色明亮而柔和;勒绒,竹制,有主管和输气管两部分,音域宽广,音质纤细;,近似汉族的竖笛;洞巴,由牛角制成的叭体、木质的管身和哨座3部分组成,音色浑厚;桑,由主管和固定音的附管组成,安装一铜质舌状簧片,音调恬静而深情。弹拨乐器小三弦从傈僳族传来。打击乐器有象脚鼓、锣、镲、大长鼓等。

文崩音乐 景颇族器乐中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独立乐种。大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随着景颇族音乐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定型。有成套的曲牌、独立的乐队形式和传统的演奏程序。乐队编制是:以1至数支无膜竹笛演奏旋律,用大军鼓、小军鼓、、锣、小镲作伴奏,有时还加用洞巴、象脚鼓等。其曲牌都表示一定的礼仪性和风俗性的内容。如《文崩曲》、《司郎》表示礼节、致意;《西赛》表示亲热;《布里半》表示迎亲献花;《木南撒》意为送客等。

景颇长刀历史悠久,既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又是战斗护身的武器,在景颇人民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景颇族崇拜长刀,誉之为“生命之刀”。在民间,自古有两句谚语:“景颇山的路是长刀砍开的,赤脚踩亮的”。“男人不会耍长刀,不能出远门;女人不会织筒裙,嫁不了人”,男子汉则以身上的刀痕论英雄,刀技高超、勇敢过人的男人往往为姑娘妇女所爱慕。

在德宏,景颇刀舞十分流行,分布甚广,大多数景颇男子都能跳刀舞,耍刀能手随处可见。舞长刀有“拳嘎”“摆拳嘎”之分,拳嘎重于武术,步法稳健扎实,舞姿低矮,运刀砍劈有力,进退攻防均有很强的实战性。摆拳嘎意为“舞刀花”,舞步轻盈灵活,运刀轻快,多腕花,并注重表演情感,动作流畅优美,情趣欢快,更具观赏性。

现在流传的景颇刀舞有“单刀舞”和“双刀舞”两种形式。据艺人介绍;早先还流行有三刀舞、四刀舞,最多达十刀舞,现在已无人会跳。一般男子耍的刀,景颇语称“向姆赫”,而刀技高超者所耍的刀则称“串歌”。此处有一种“以弯弯”,舞者左手持野猪皮制成的盾牌,右手持长刀,时而向前冲进砍杀,时而后退防守。凡出征前和胜利归来都要跳以弯弯,有时也在《目脑纵歌》里跳。向姆赫、串歌、以弯弯这几种刀舞,武术性较强,从形式、内容、动作上都表现出很强的军事性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99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