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结婚风俗是怎样的 在云南结婚要给多少彩礼

云南结婚风俗是怎样的 在云南结婚要给多少彩礼,第1张

云南结婚风俗 和 其他 地方的结婚风格是有点不一样的,特别是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结婚风俗就更不一样了。关于彩礼,这里列举一下楚雄和玉溪的吧,每个地方的彩礼多少都是不一样的。

1、云南结婚风俗——爱情信物

“西卡”,是居住在临沧的彝族支系俐米人的表示结婚证物的意思的语言。让男女两方婚配,由男方去砍一段长约10厘米、直径约1厘米的樱桃树小木棒,还要在上面刻上些能说明男女属相婚配日期之类的图案,女方则要准备一根红丝线。在大喜的日子,将红线拴在小棒上并与新人一起送入洞房,他们就被视为“合法”夫妻了,这个小木棒便是“西卡”,由新人一直珍藏到白头。

2、云南结婚风俗——谷种

西盟山佤族青年的求婚方式是比较含蓄幽默、生动有趣,且和别的地方风俗不一样的。若男青年喜欢上了某个姑娘,便会请媒人去姑娘家提亲。媒人会先独自一人来到姑娘家,把男青年的人品、背景等情况都向姑娘的父母作详细介绍,然后告辞而去。第二天,媒人再带着男青年到姑娘家正式进行求婚。

3、云南结婚风俗——千奇百怪的迎亲方式

抢亲,抢亲顾名思义就是未婚男子将所爱的未婚女子抢到自己家去结婚成亲,这种习俗,云南的彝族、傣族、白族、傈僳族、阿昌族、景颇、瑶族等都是有的,但这个都是男女双方家里商量好的一种结婚方式。

4、云南结婚风俗——你情我愿的婚姻观念

摩梭人被称为最后一块母系氏族“活化石”,至今依然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婚的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是在自己的母系家庭中生活的,是由男子的“走”而实现的婚姻。男方晚上就来到女方偶居,次日早晨再回到自己的家中,这样表示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都是彼此的“阿夏”。

1、在云南结婚要给多少彩礼——楚雄

楚雄彩礼多在一两万元。

丈母娘:给小两口添置家电、汽车等。

在楚雄,新婚时的彩礼根据双方的条件,给的数额也是不一样的,正常家庭都是在一万至两万元,家庭条件好一些的,也有给十万块彩礼的。女方父母在收了男方给的彩礼之后,会全都给女儿。也有一些是给他们小两口添置 家具 、家电等物品的。

2、在云南结婚要给多少彩礼——玉溪

玉溪彩礼礼金数必带6和8。

丈母娘:多半用于装修房子。

在玉溪年轻人中,不少人表示在时下彩礼一般都带有数字6和8,如:26000、36000或者26800、36800等等。结婚一般要看男方家的条件给彩礼的。

我总结:以上关于 云南结婚风俗 是怎样的及在云南结婚要给多少彩礼的相关内容,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吧!对于彩礼给多少,很多地方的人都是有争议的,男方家则希望越少越好。

景颇族习俗:

1、村寨内房屋建盖分散,户与户之间相距几十米甚至百米,一幢幢楼宅隐现在苍林翠竹丛中。房屋多建盖在山坡平整出来的台地上,同姓氏家户的住宅分布相对集中,从一个老家分出的各个小家都在老家住宅旁建房,除非老家附近已经没有建盖地点才另择新址建盖。

2、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菜肴以辣著称,品种除园地中种植的瓜、豆、芋头、青白菜之外,从山林中采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

3、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颇人喝酒十分注重礼节,主人递上酒筒,客人要用双手托住酒筒的底部,不能只用一只手抓住酒筒的上部。饮酒时,不能抬着酒筒喝,只能用酒筒盖盛酒喝。

扩展资料:

景颇族节日:

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祭祀天神“木代”的传统祭典活动。“木代”是景颇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着财富和幸福,能够给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拥有祭祀权力的神。景颇族各个支系的人们都把木脑纵歌奉为最神圣、最庄严的节日,把参加目脑纵歌盛会视为莫大的幸福和乐趣。

节日期间,除传统的目脑纵歌舞会之外,主办者还会举办各类文艺演出,组织商品展销、科普知识宣传和召开各种类型的招商引资会议。一年一度的目脑纵歌,已成为景颇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参考资料:

中国政府网-景颇族

景颇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子女从父姓。家庭中保留着幼子继承财产的习惯。长子、次子结婚后一般都另起炉灶,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幼子则留下与父母同住,赡养父母。有女无儿的可以招婿,上门婿不改姓,子女亦从父姓。无子女的可以收养子女,养子同亲生子一样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继承财产的权利。女儿一般无继承权,但有些地方亦有子女同等参加财产继承的现象。妇女在家庭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栽秧、割谷、收割等田间劳动外,还要从事织布、做饭等家务。因此,景颇族男子常说“没有妻子就没有饭吃,就没有衣穿”。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图库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图库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习俗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食俗

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采、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 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

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节庆

“目瑙纵歌”,是云南省德宏景颇族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也是景颇族人民祝颂吉祥幸福、欢度丰收的传统节日。“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每逢“目脑纵歌”节,仪式往往从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欢。每次目脑都要杀牛祭祀,然后牛肉大家分食,并伴以歌舞活动,参加者多时成千上万。

此外,还要祭“能尚”宸庙,祭“能尚”每年两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较隆重,届时要杀牛、猪、鸡等,以庆贺丰收。

景颇也过“吃新谷”节,“吃新谷”都选在农历八月的一个龙日,届时把新谷炒干、舂成米,与老米合在一起做饭,以喻老米、新米接续不断。吃新饭时,要把饭菜和酒洒到地里一部分,献给地鬼,然后全家共餐。

景颇族服饰

景颇族也是云南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犷豪放。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一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统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珰作响,别有一番韵味。

许多景颇女子还将藤圈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漆,围在腰间,来装扮自己,她们认为谁的藤圈越多谁就越美,这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1、礼节方面,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颇族老人喜好嚼烟,他们把草烟和适量的熟石灰膏、干芦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醒脑、防龋固齿的功效,见面时会互递烟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礼貌

2、家庭方面,过去传统的景颇族的家庭,是包括夫妻和子女的核心家庭和包括父母、夫妻、子女在内的扩展家庭。在家庭内部,父亲是家长,子女皆从父姓,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男性继承。传统上实行幼子继承,由幼子同父母同住并继承老家的房屋,其他儿子成家后便分出老家另立门户。

3、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

4、婚恋,景颇族婚姻实行丈人种(景颇语称“木育”,载瓦语称“勐”)与姑爷种(景颇语称“达玛”,载瓦语称“墨”)单向联姻的婚姻形式。两个家庭一旦缔结婚姻,不仅产生“姑爷”(女婿)和“丈人”(岳父)两种个人身份,同时也产生“姑爷种”和“丈人种”两种群体的身份,形成固定的丈人种与姑爷种关系。

5、丧葬,景颇族的丧葬习俗独特。凶死行火葬,幼殇行天葬,正常死亡行土葬。在家中自然死亡视为善死,在外意外死亡、刀枪致死、上吊、投河自杀以及难产死亡均视为凶死。凶死者,尸体不能进寨。善死者亡,家人立即朝天鸣枪报丧,亲朋村邻闻讯带着礼物前来奔丧、帮忙。

扩展资料: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参考资料:

景颇族-

如是汉族男方需年满22周岁,女方年满20周岁。有些地区少数民族年龄可放宽至男方20周岁,女方18周岁。这个女孩是少数民族,不知是否是云南省照顾的少数民族,最好还是到当地婚姻登记机关咨询一下。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1、景颇族服饰习俗

景颇族无论男女都特别崇尚黑色,所以他们的服装颜色基本上,都以黑色或深色系为主。当然景颇族男人也特别喜欢,穿白色对襟圆领上衣。头上会佩戴白色或黑色包头,而且腰际还会佩带腰刀和筒帕。

而景颇族女性的服饰相对来讲,要比男性的服饰更加复杂。她们喜欢穿黑色对襟短上衣,下身穿黑红相间的筒裙,并且无论老少都会绑腿。景颇族女性对银饰品特别在意,每当节庆或结婚时都会佩戴,银项圈、银链子、银耳环、银手镯等。

走路的时候这些银制的首饰,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悦耳声音,很容易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可以说景颇族女性的服饰习俗,在云南地区也都别具一番韵味。很多景颇族少女还会在腰间,佩戴红色或黑色藤圈,而且数量越多越能显现出美感。

2、景颇族建筑习俗

被摆脱如某饮血的时代之后,就开始学会了建造房子的本领。无论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还是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建筑习俗。景颇族由于聚居于云南地区,所以就地取材建房是其一大特色。

竹子、茅草是景颇族先民的主要建筑材料,他们在建造房子的时候一般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势情况而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见到两层竹楼,与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住房样式差不多。都是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

这种建筑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也有所体现,而且景颇族的竹楼或者茅草房,也为人们当做旅游景点反复参观。笔者认为从一个民族的建筑习俗中,其实可以透彻的了解到,这个在岁月长河中的民族的发展历史。

3、景颇族饮食习俗

由于云南地区盛产水稻,所以景颇族人以大米为主食。他们会将大米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竹筒饭、肉稀饭,都是景颇族人每天的必备食物。由于其族人特别喜欢吃辣味食品,所以他们会经常将一些蔬菜或者肉类,放入很多辣椒之后再食用。

新米节食俗是景颇族的一大特色。每当收获的季节来临时,景颇族人的米仓中被装满新米。他们会将新鲜的稻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品味丰收的乐趣。当然,热情好客的景颇族人还会邀请,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共尝新米饭,这种习俗其实就是“新米节”。

正常情况下新米节会在历八月龙日举行,在新米节当天,景颇族人会将新收割的稻米放在“鬼门”旁。然后将打出的稻谷炒干舂成米,最后将新米和旧米混合在一起煮饭。实际上这种做法的主要寓意,就是旧米未吃完新米又来到。

在煮饭的时候还要在锅盖上摆12-12个稻穗,煮好饭之后人们还会一边吃饭,一边通过唱山歌的方式去歌颂稻谷的来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粒粒皆辛苦”,只有珍惜粮食才能丰衣足食。

4、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非常有特色,按照汉族解释就是跳舞。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会举办“目瑙纵歌节”,正常情况下这个节日的时间2-6天不等。之所以被称为“目瑙纵歌节”,主要原因就是在举办这个节日时,会在场地中央树立四根目瑙柱。

而且每一根柱子上面,都绘有极富象征意义的各式图案,而且还会交叉两把长刀和宝剑。在“目瑙纵歌节”开始之后,景颇族人会纵情跳着“目瑙”舞。笔者认为这种舞蹈其实也源于,景颇族先民时期的祭祀活动。

因为按照景颇族的历史规定来看,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相传太阳王在举行“目瑙”庆典的时候,曾邀请鸟类前去参加这次省会。其中就有被景颇族视为神鸟的孔雀,当孔雀翩翩起舞时被景颇族先人看见了,于是“目瑙舞”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

“目瑙纵歌节”在解放之前,一直都是景颇族富人的游戏。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参加这种隆重的节日,但是在解放之后由于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所以景颇族内部再也没有等级之分,每一个紧迫族人都可以参加“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历史沿袭

1、隋唐时期由高原向南迁徙

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大约在7-9世纪出现了及大规模的迁徙。景颇族先民沿着横断山脉不断南迁,并最终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关注。“寻传蛮”、“高黎贡人”就是唐朝人,对当时社会景颇族的称呼。

“寻传蛮”中的“蛮”字,可以看出景颇族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迁入了澜沧江至金沙江沿岸。所以唐朝统治者才会将景颇族,正式划入南蛮族群中。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央管理,而且也可以使景颇族更具辨识度。

2、明朝时期大量西迁

大约在公元15-16世纪,景颇族先民由于受到战争侵害,所以不得不由东向西大规模迁徙,而此时正处于大明王朝统治时期。尤其是在16世纪后其,大量景颇族先民迁往德宏地区,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及汉族杂居。

实际上早在元朝时期中心,景颇族就曾有过迁徙行为,到了明朝乃至清朝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向云南迁徙的过程。景颇族先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其族名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发生变化。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也可以证实,景颇族的历史发展与变革。

从唐朝时期的“寻传蛮”、“高黎贡人”,开始逐渐转变为“峨昌”、“遮些”、“野人”等,这些景颇族自称或他族对景颇族的称呼,时至建国之后才统一为“景颇族”。至此景颇族人开始了新生活,景颇族也进入了历史新篇章。

3、景颇族分支

按照景颇族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这个民族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因为很多客观因素形成了很多单一部落。久而久之这些部落就变成了景颇族的分支,目前可以考证的主要有五大部落或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

这五个景颇族支系都属于同一民族,而且不同支系也都相互杂居,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景颇族不同支系都使用景颇语,当然境外景颇族支系使用缅语。文字方面主要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但并不是特别成熟的文字“拼音文字”。

4、“持弓挟矢”的景颇族

“持弓挟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指的是用弓箭捕获猎物,这说明景颇族先民以狩猎为生。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生存方式,主要是因为景颇族先民的特殊聚居地。在几千年以前景颇族先民就聚集于康藏高原南部,这个区域有很多原始森林。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大山坐拥万亩森林的景颇族,“持弓挟矢”在深林中狩猎,也是一幅令世人羡艳的生活场景。但是身在其中的景颇族先民,却并没有闲情逸致去游山赏景。他们“持弓挟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

实际上景颇族人将他们生活的地方,用景颇语称为“木转省腊崩”。翻译成现代汉语可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在汉代这里隶属于永昌郡,到了唐朝时期则属南诏政权。在这个地区中生活的景颇族先民,被当时其他民族称作“寻传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456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