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荷花中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想念荷花中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第1张

最后一段起到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和老师的深切怀念。

《想念荷花》文章最后一段是:

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因为在荷花瓣上,仿佛显现出父亲和老师的音容笑貌。 (选自《琦君散文集》

在传统中国文人的心中,草木虽为物却亦有情: “一花一木总关情” 。生于荷月、小名荷花的叶嘉莹先生就对荷花有着不一般的情感,而由此带来的因缘际会更让人唏嘘感慨。合上《荷花五讲》,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荷花的美丽、诗词的点滴、佛性的启迪、人生的感悟等等都在我的心田荡漾,泛起阵阵涟漪。

叶嘉莹先生的著作雅俗易懂,往往可以带领读者进入艺术欣赏的国度,许多人就是因为读了叶老的文字而爱上了古典文学;许多人更是在目睹了讲台上叶老精神矍铄的风采,才相信了“美人不会迟暮”的神话。 然而当我读过《荷花五讲》才明白,在她渊博的知识、优雅的仪态之下却有着坎坷的过往。我想,能带着近90年的沧桑与坚忍走到今天,正是古典诗词给了她力量。 而与荷花有着不解之缘的她,正是沾染了荷的灵性,才能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恣意遨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性又让她修心后得以感悟人生。叶先生恰恰是借助了花与词、佛与悟度过了她此生的忧患、获得了心灵的疗愈,且以此谱写出了自己真实而审美的一生。

本书共收录了叶先生围绕荷花展开的五次演讲,以此展现了叶嘉莹先生不平凡的一生。 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叶老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荷花、诗词、佛悟,这其中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

花与词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然而于叶嘉莹先生的心中草木虽为物却亦有情,一花一木皆有世界也。她对古诗词的体悟与喜爱正是从爱荷而来。叶先生缘起缘落的一生似乎也与荷花时时相伴。荷花启迪了叶嘉莹的孩童时代,让她从小就与古典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古诗词,包含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骚客的品格、智慧与修养。那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篇章,都蕴藏着诗词作者美好的灵魂与愿景。古语有云:“诗言志,诗言情。”我对古典诗词的印象也大抵如此,诗歌曲辞多为抒情达意之用。很惭愧是,对于古典文学,我缺少了那种真挚、深切的热爱。

生于1924年的迦陵先生始终用生命在感悟古典诗词,她一生的使命就是为了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向人们诠释古典诗词中所渗透的那种感发生命、生生不息的力量。且不论理论研究、诗词创作,单就教书育人而言,叶先生就为祖国培育出了无数人才,如今九旬高龄的她仍执着于讲台,为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做着贡献。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的叶嘉莹愿作古典诗词的摆渡人,她曾坦言: “我之所以这么老还在教书,是因为中国有这么多宝藏,但现在的年轻人走不进去,如入宝山空手回,这是年轻人的悲哀。”

《荷花五讲》一书以荷花为线,通过围绕着荷花展开的五次演讲,记述了作者一生与中国古典诗词为伴的经历和与佛法不可思议的殊胜之缘。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小本,但文字优美,读来诗情画意、唇齿留香。合上书本,叶老先生的一片赤诚“诗心”最让我动容:学诗、论诗与教诗。痖弦曾这样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这样美好气质的形成与叶老先生从小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小时候的叶嘉莹在老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长大,深而封闭的庭院于她而言却是个幽静、自足的小世界,小时候的她日夜与修竹、菊花为伴,慢慢养成了内向文静的性格。再加上书香世家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让她能沉下心来去感悟古典诗词的美好。考入辅仁大学后,她更加珍惜自己所受的国文教育。即使是后来经过颠沛流离终于安定下来的她,仍能对诗词抱有十分的热情。这位走过了世纪之交的九旬老人,毕生都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她在古典诗词的“品评论”上更是驰名中外的研究大家。在阅读完《荷花五讲》后,有感于叶老先生治学之严谨、论述之精妙,我又翻阅了她的另一本关于唐诗论述的著作。我发现叶老先生品评、分析唐诗的几个绝招,可以用于日常的诗歌及古文教学。如:介绍古文文本背后的故事,品读深入文本,追溯汉字本源理解古诗词句、善用比较法品味诗词气韵等。

峥嵘的《诗品》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 就深得叶老的心,叶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早已融进了血液,是这些古诗词支撑、滋润、孕育、成就了她。诗歌带给了她无限的欢愉的同时,叶先生也用自己一生的深情回馈于它。她曾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南开大学等,六十多年教学不辍。经历过战乱、动荡、流离失所的叶老先生曾感言:“我平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但教书育人却是她今生的执念。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 无论多苦多累,一旦站上讲台就神采飞扬。同样身为教师,叶老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勤奋着实让我汗颜。 “她能在一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叶教授在中国就是此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发下艺术和文学之美。” 观之叶先生,我发现自己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缺少了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怀。连自己都做不到真正地从心底热爱古典诗词,又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就在过去这一年的教学中,我过分注重于对文本的理性分析、词句的古今对译,而感性体会这一重要的一点却被我忽视了。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我也深感,学生难以从古代文言与诗词篇章中找到情感共鸣,正是因为在古代诗词曲赋的作者与现代的自己中间间隔了太多,而这也恰恰是我所需努力的地方。

 佛与悟

回想那些个留过洋、走过民国、跨过新中国的女子,大多有一种非凡的气度与学问。生活在21世纪今天的我们爱慕、尊敬、崇拜她们,多因为她们的睿智与学识。但在这些众多名媛才女中,叶先生却更加伟大。比起我们往常看到的一些饱经风霜的女子,她的人生经历要坎坷的多。 不同于家世与婚姻都十分完美的张允和与杨绛,她的情感生活与诗歌的美丽清甜浑然无缘。 她1948年结婚,其后不久随丈夫前往台湾自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1949年丈夫被捕,叶嘉莹受牵连也被关押。她不久后获释带着孩子投靠亲戚,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三年后丈夫出狱但性情大变,脾气暴躁没有工作且动辄大怒,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的身上。

今天的我们以读者的身份旁观叶老先生的这段时光,很难想象那时她的辛苦与无助。叶先生是要靠自己吃苦打拼养家糊口的人,那种苦楚只能自己一个人承受:流离的苦楚、生计的艰难、病痛的折磨、感情的压力。此时她的生活昏暗阴晦、浓愁悲绪难以消散,孤独、绝望、无助让她随时都想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段艰难的岁月,是叶先生钟爱的古诗词稀释了苦痛,给予她精神的安慰。苦难非但没有打倒她,还让她的生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叶先生从诗词中体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性与禅性,并将其融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从而带了身心的和谐平静,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深的体悟。

叶先生在《荷花五讲》中讲荷花讲诗词,更讲与佛法结缘的一生。佛教传说中,佛的每一个毛孔都现着一朵莲花,每朵莲花亦现着一尊佛身,莲花与佛之间有着冥冥的关联。1943年在听完一位禅师的佛经讲座后她这样写道: “一瓣心香万卷经,茫茫尘梦几时醒。时序晚,露华凝。秋莲摇落果何成。人间是事堪惆怅,檐外风摇塔上铃。” 因秋荷的零落思考人生的价值,叶嘉莹自此与佛结缘。叶嘉莹的一生就好比荷花的一生,荷开、荷艳、荷落于她是青春的记忆,亦是佛性的启蒙与顿悟。

2013年11月的一天,我到天津的南开大学看望老同学,有幸听到叶嘉莹先生的演讲,依稀记得演讲的题目正是《我与莲花及佛法的因缘》。我原本认为,一个人自小与佛法结了缘的人,日后便阿弥陀佛,看破红尘、化业消孽、万念俱灰;前世行有恶果、心藏恶孽,一旦觉悟,遇见人就会讲等待来世、期待后身、心灵归宿、修福修慧……但让我十分以外的是叶先生讲的是却是她的悲惨身世,她一生羁绊却生活的坚韧而顽强。青年时代亲生母亲死在火车上、丈夫被捕入狱,人到中年后女儿女婿遭车祸身亡。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噩耗全都压在了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身上,那肩上所承担的伤痛沉重无比。面对一个个天灾人祸,她做出了怎样的回应呢?引用叶先生的原话: “也许我写的诗词或者论文,你们觉得也还有美的地方。可是我那一柱鲛绡,我是用多少忧愁和困难织出来的?海里的鲛人泣泪成珠,织成美丽的鲛绡,那是世界上最轻柔美丽的丝绸。”

九旬老人,一站一个晚上,兴致极高,令人钦佩。那一个晚上,南开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人头攒动,连走廊里也加满了折叠椅。如今忆起,也难以忘记那时听众群情振奋、兴致高昂的脸庞。旁人在大礼堂里听得痛快、唏嘘不已,我的内心也波涛汹涌。我从叶先生悠扬、飘忽的北京腔里,听不到哀伤,她将挥之不去的哀伤转移成为“滋兰”、“芳菲”、“雨重”、“风多”、“柳为谁青”、“花为谁娇”、“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妙音声鸟号迦陵”、“惭愧平生负此生”云云,莲花诗词优美、空灵的意境一直贯穿了演讲的始终。 面对生活的不易,叶先生从诗词中找到了佛性的开悟 。她让自己释怀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我感到了内心澄澈的力量,只要内心纯洁,我们就皆不会为外物所动。感触最深的是叶先生填的一阕《踏莎行》: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这心境我虽学不来却着实十分向往。

水虽柔弱的,却明澈而坚忍,那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叶先生就像水,从她的身上,我感悟到了诗词之美,更看到了花与词带来的佛性的开悟,她传递了一种像水一样柔弱却坚忍的力量。我合上书本,庄重地对这位百岁老人轻道一声:谢谢。

;

一、赏荷

你见过荷花吗?你喜欢荷花吗?打开本册教科书彩图第一页,你就可以欣赏到荷塘、荷叶、荷花、莲蓬和莲藕组成的“彩莲图”。如有可能,你再到荷塘边去走一走,便会被满池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茎和风姿绰约荷花所吸引。在雨中、雾中,在阳光下、月色下,在早晨、傍晚时,在风定、风起后,荷塘、荷花、荷叶、荷茎不同的姿色,会给你美的享受,你将从中获得无限情趣。

二、咏荷

大自然中的荷,在历代诗人笔下,多姿多彩。放声诵读下列五首咏荷诗,要读出感情,把握节奏和诗韵,再结合诗后的“简评”,体悟诗人表达的深挚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隽永含蓄的语言。

采莲曲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莲叶 唐 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赠荷花 唐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堕时。

莲 宋 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简评

五首咏荷诗歌,由于观察视角和立意构思的不同,有的赋物写实,有的暗示象征,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呈现出各异的形象。王昌龄的《采莲曲》,写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画面中采莲女雨大自然融为一体,情调多么欢愉;郑谷的《莲叶》,写鸳鸯戏水,荷叶遮雨,婉转表达出“浣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苏轼的《莲》不写荷花荷叶,咏莲蓬中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充满回归自然的乡野气息,令人神往。李商隐的《增荷花》,写荷花的绿叶与红花相映,多么天真自在,美好事物却难逃“翠减红衰”的厄运,似乎暗示着诗人心中某种难言的隐痛。陆龟蒙的《白莲》则是一篇别有寄托的作品,那不作修饰、凌波独立的白莲,悄悄地开,默默地落,品格高洁,而幽恨无穷,俨然是被当作所弃的隐君子的象征。当你反复吟诵这些咏荷诗歌的时候,你能感受到荷花种种美的神韵,进而与这些诗人的心灵相沟通吗?

三、读荷

读读下面一组写荷的文章和片段,会更加激起你的爱荷之情,也许会引发你对荷的种种思考。

《爱莲说》 周敦颐 (略)

《芙蕖》 李 渔 (略)

《荷塘月色》朱自清 (略)

《荷花飘香北海夜》 徐刚 (略)

《爱藕说》 韩静霆 (略)

《莲花与佛教》 (略)

四、议荷

围绕荷,与同学探究下列问题:

1、荷还有哪些名称?专题中的文章和资料写出了荷各部分的哪些特点?说明了荷的哪些价值?

2、周敦颐文章中说“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他为什么“独爱莲”?世上还有人爱竹,爱梅,爱松柏。这些植物没有意识,可是人们为什么会称颂它们具有“隐逸”“清高”“正直”“坚强”等人类才具有的品格呢?

3、古代文人墨客多看重荷的观赏价值,李渔的《芙蕖》却写出了新意,这个新意是什么?李渔说的“芙蕖之可人”处有哪些?“可目”“可鼻”“可人之口”各指莲的哪些部分的作用?对于莲,人们都发表不同的议论,抒发不同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古今文人学士爱莲与佛教爱莲有什么不同?

4、朱自清 徐刚 韩静霆的文章各是从什么侧面来赞美莲的?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

五、写荷

1、朱自清为什么能把月色下的荷塘写得如仙境一般美丽?(提示:可从审美观赏、抒发情感、观察联想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思考)学习朱自清或其他作家的写法,从荷叶、荷花、莲蓬、莲藕中选取一两个作为记叙描写对象,写一篇咏荷的文章。

2、通过你自己的观察、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以荷喻理或咏荷抒情的文章,和同学交流。

3、写一篇文章,或对荷自由发表议论,或介绍荷的价值;出一期以“荷”为刊名的手抄报,自己编辑,自加插图。

4、收集关于荷的美术作品,也可以自己描画荷花、莲蓬、莲藕或荷塘,配上诗文,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文后思考题。

想念荷花

琦君

  ①我在四五岁时,那时想象不出西湖的银浪烟波究竟有多美,只觉得父亲敲着膝头,高声朗吟的神情很快乐,音调也很好听。

  ②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时候。到两个星期后的六月二十四,便是荷花生日。母亲说荷花盛开,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总要托城里的杨伯伯,千方百计地采购来一束满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等待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与香炉里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给人一份沉静安详的感觉。

  ③到了杭州这个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鲜荷花。我们的家正靠近西子湖边,步行只需半小时就可到湖滨公园。那条街名叫“花市路”。父亲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诗,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其实父亲很少钓鱼。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夏天为赏荷。赏雪的时候少,因为天气太冷了,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夜晚,荡着船儿,听桨声欸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赏花就从六月十八开始,到二十四这一天是最高潮,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我不是个懂得赏花的雅人,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那份高洁情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是为了赶热闹。父亲却不爱这种热闹。母亲呢?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是赶热闹,而是替父亲放荷花灯。放一百盏荷花灯,祈求上天保佑父亲长命百岁。所以她坐在船上,总是手拨念佛珠,嘴里低低地念着《心经》。因为外公说过的,父亲和荷花同生日,照佛家说法,是有一段善缘的。

  ⑤记得有一天,父亲忽然问我:“‘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是什么意思,你懂吗?”我说:“是退隐的意思吧。”父亲笑笑说:“就是我现在的心境,摆脱了官职,一身轻快。”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

  ⑥抗战兵兴,我们举家避寇回乡。父亲竟因肺病不治,于翌年溘然长逝。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们对一向喜爱的荷花,也无心欣赏了。

  ⑦在兵荒马乱中,我又鼓起勇气,到上海完成大学学业。中文系主任夏老师非常喜爱荷花。有一天,和系里几位同学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楼品茗谈天。俯视马路积水盈尺,老师就作了一首律诗描绘当时情景。最后两句是:“一笑横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他想象西湖此时,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叶上,形成千万水珠跳跃的壮观吧。

  ⑧那时杭州陷于日寇,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胜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学暂借西湖罗苑复校。我去拜谒老师,从书斋窗户向外眺望,远近一片风荷环绕,爱荷的夏老师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他提笔蘸饱了墨,信手画了一幅荷花,由师母题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飞上诗句”,老师随即落款送给了我。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

  ⑩不管是“墨团”也好,是“玉槎枒”也好,那总是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啊。

  夏老师与师母都在祖国大陆。不久前海外友人来信告知,夏老师已年迈体衰。他已垂老之年,一定是更思念杭州、思念西湖无主的荷花吧。他怎能想得到当年在上海时所作的诗“安知明日我非鱼”呢?

  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

(选自《琦君散文集》)

(1)

这篇优美的散文题为“想念荷花”,其实荷花并不是作者着重所写的内容,作者真正想念的是什么呢?请概括回答,不得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本文有映衬之妙,如第④段写自己爱赶热闹,写母亲为父亲放“荷花灯”,就是衬托出杭州“落夜湖”的盛景与游人的欢乐,进一步表现作者对战前美好生活的怀念,进而谴责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巧妙地点明文章主题。

B.

本文的语言以含蓄见长,往往在含蓄中见真情,如第⑤段中父亲那时的情感,实际上就是孟浩然的诗句“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或者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希望人生有所建树的思想。

C.

第段中“安知明日我非鱼”是化用了庄子文章中的典故,文章通过此句,写出了夏老师的才华,夏老师在诗句中以“鱼”自喻,用鱼戏荷叶间的意境,写出他对荷的喜爱之情。第段再提此句,也照应了前文,使文章结构更显严谨。

D.

第⑨段中“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一句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结尾写作者寓所挂藤野先生的相片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思念之情。

(3)

文章语言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请你选择出文中你所喜欢的一句,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所选优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喜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是个性化的,就本文而言,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可以作多元化的理解。下列各项中的诗文名句哪一句的情感不是本文重点抒发的内容?

[  ]

A.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C.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李清照《武陵春》

D.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5)

探究分析:托物抒情是诗人和作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荷花是诗人和作家们常常借用的事物。下列诗词是写荷的名篇,请你选择其中一首,探究其中的“莲”被赋予了哪些含义。

(1)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西洲曲》(节选)

(2)笑艳秋莲生绿浦,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可恨良辰天不与,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

——[宋]晏几道《蝶恋花》(节选)

(3)千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番霜。寂寞在秋江上。竟无人解暮年苦!

——[元]刘秉忠《南吕·千荷叶》

1荷花的诗句以及赏析

描写荷花的诗句及赏析: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 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出自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3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出自南朝诗人民歌的《西洲曲》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5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出自宋代诗人姜夔的《湖上寓居杂咏》

花园的围墙曲曲折折,柳树在夜色中昏昏暗暗,若隐若现,人静山空,小窗内射出一盏孤灯的亮光。

池塘里荷叶像云彩一样弥满并送来阵阵香气,一只小船摇曳着,乘着夜色驰向萧山方向。

2五首荷花的诗句及赏析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荷花 [清]曹寅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五律 荷 清·纳兰性德 鱼戏叶田田,凫飞唱采莲。

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

美人怜并蒂,常绣枕函边。秋荷 清·郑燮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

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有关荷花的古诗及赏析

关于荷花的古诗词 采莲曲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采桑子 (晏几道)白莲池上当时月, 今夜重圆。

曲水兰船,忆伴飞琼看月眠。 黄花绿酒分携后, 泪湿吟笺。

旧事年年,时节南湖又采莲。 莲花 (清·王文治)长夏阴阴万绿棑,杖藜转过别峰来; 方塘水静无风动,一朵白莲随意开。

莲花 (清·张问陶) 新雨迎秋欲满塘,绿槐风过午阴凉;水亭风日无人到,让与莲花自在香。 荷 (清·费丹旭) 一棹西泠路,芰荷开绕塘;歌声起何处,飞出两鸳鸯。

残荷 (齐石白) 山池八月污泥竭,犹有残荷几瓣红,笑语牡丹无厚福,收场还不到秋风。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采莲 (南朝· 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子夜吴歌(其二) (唐·李 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采莲歌 (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芙 蓉 (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咏荷诗 (江 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古风(其二十六) (唐·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折荷有赠 (唐·李 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赋得涉江采芙蓉 (南朝陈·祖孙登)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 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

桂舟轼不定,菱歌引更长。 采采嗟离别,无暇缉为裳。

越 女 (唐·王昌龄)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黄莺儿 (宋·晃补之) 南园佳致偏宜暑。 两两三三,修篁新笋出初齐,猗猗过檐侵户。

听乱飐芰荷风,细洒梧桐雨。 午余帘影参差,远林蝉声,幽梦残处。

凝伫,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 算人间事,岂足追思,依依梦中情绪。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

怪道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 鹧鸪天·赏荷 (金·蔡松年)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

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回文·夜雨寄远 (不详) 风荷冷碧水,骤雨暮云浓。明月孤舟小,雁归阻远峰。

峰远阻归雁,小舟孤月明。浓云暮雨骤,水碧冷荷风。

悠游莲田 (不详) 春之莲:朝露映晨曦,鱼戏动新荷。夏之莲:莲叶何田田,小镇添新装。

秋之莲:轻风送凉意,莲池坠粉红。冬之莲:寒风枯土黄,残荷生藕红。

谒金门 (南唐·冯延己) 杨柳陌,宝马嘶空无迹。 新著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

梦觉巫山春色,醉眼飞华狼籍。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

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为爱莲房都一柄,双苞双蕊双红影。雨势断来风色定。

秋水静,仙郎彩女临鸾镜。 妾有容华君不省,花无恩爱犹相并。

花却有情人薄幸。心耿耿,因花又染相思病。

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一夜越溪秋水满,荷花开过溪南岸。贪采嫩香星眼慢。

疏回眄,郎船不觉来身畔。 罢采金英收玉腕,回身急打船头转。

荷叶又浓波又浅。无方便,教人只得抬娇面。

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昨夜萧萧疏雨坠。

愁不寐,朝来又觉西风起。 雨摆风摇金蕊碎。

合欢枝上香房翠。莲子与人常厮类。

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 采莲曲·古今乐录 和云:"采莲渚,窈窕舞佳人。" 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

为君侬歌世所希。 世所希,有如玉。

江南弄,采莲曲。 采莲曲·古今乐录 和云:“采莲归,渌水好沾衣。”

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 莲疏藕折香风起。

香风起,白日低,采莲曲,使君迷。 采莲曲 (唐·崔国辅) 玉溆花红发,金塘水碧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 (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

4关于莲的诗句和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5五首荷花的诗句及赏析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花 [清]曹寅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五律 荷 清·纳兰性德

鱼戏叶田田,凫飞唱采莲。

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

美人怜并蒂,常绣枕函边。

秋荷 清·郑燮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

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6关于荷花诗句的赏析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

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

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赏析]: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

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

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

7有关荷的诗句与赏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8古诗荷花的诗句即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诗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名句赏析——“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

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9描写荷花的诗句和赏析有哪些

《枯荷》 宋·许棐万柄绿荷衰飒尽,雨中无可盖眠鸥。

当时乍叠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注释衰飒:衰败凋残。青钱:喻指荷叶。

肯信:怎信、岂信。解读讽喻之意。

繁萎荣枯,自然之序;盛衰兴替,人事之常。一反赞美惯例而另辟一径,以荷花的荣枯以喻人事盛衰,皆作者自表心意而使其然。

东坡云:“荷尽已无擎雨盖”,前二句意本此,着力演绎其“枯”。 下半以回顾为转、以议论作结,可惜是回到了宋诗说理的窠臼。

作者面对衰败已尽的枯荷想到了现实:荷在盛极时可是绿盖满池塘啊!那时会想到在肃杀的秋天衰败凋残的惨境吗?会相信这个枯败殆尽的结局吗? 转句用“青钱”喻荷叶,就通过阿睹物“钱”把物事扯到人事上来了。人事沧桑、命运盛衰,那些得意忘形、趾高气扬之辈,会想到将来可能有破败的一天吗? 比兴得体,讽刺辛辣,有如当头棒喝。

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有人借荷香淡淡抒发清闲散淡情怀,有人借荷花艳艳展示生命意趣,有人借荷花生死倾诉相思苦情……凡此种种,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

荷花千姿百态,洁白无暇,像水晶一样纯洁。有的才只有一个青里泛白的花苞,娇羞欲语,含苞欲放;有的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下去,另一些簇拥在花蕊旁,犹如一位衣衫未整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洁白素净的衣服的姑娘在翩翩起舞;还有些,花瓣都掉光了,露出碧绿碧绿的莲蓬,莲子上面的小孔,似乎是一张张小嘴巴,正放开喉咙大喊着:“我成熟了,快来摘啊!”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花蝶飞舞,嬉戏其间,令人赏心悦目。而那调皮的蜻蜓,扇动着翅膀,从那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与荷花快乐地嬉戏着。我陶醉了,觉得眼前的荷花是一位位风姿绰约的荷花仙子在翩翩起舞。

荷花不像牡丹一样雍容华贵,不像梅花那样迎寒吐芳,也不像兰花那样小巧清秀,然而,她默默无闻地为酷暑散阵阵芬芳,送丝丝清凉。啊!我爱荷花,爱它那亭亭玉立的姿态,更爱它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风亮节!由荷花,我想到了于谦。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深得皇上的赏识。后他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注意人民疾苦,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太监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写了一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其实,不管就个人喜好,还是荷花本身的魅力,以及它的品质,荷花都不得不成为我的心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01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