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李世民魂游地府,为何却挨了李建成李元吉一顿揍?

西游记里,李世民魂游地府,为何却挨了李建成李元吉一顿揍?,第1张

唐太宗达到地府后正好遇到了在阴司掌生死簿的酆都判官崔珏,唐太宗便将魏征的信交给了崔珏,原来这个崔珏以前是先帝时期的臣子,与魏征是好友,崔珏便决定帮助唐太宗还阳,带他到阎王那里报到,结果却迎面撞上了唐太宗这一生最不想见也最不敢见的人,他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

因为历史名对待兄弟比较狠,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登上了皇位。

俗话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二人揪住唐太宗就是一顿胖揍。

惊魂未定的唐太宗终于在崔珏的带领下来到了阎罗殿,人世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阎王叫人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阎王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死,谁都对他充满着恐惧,唐太宗自然也不例外,但阎王见到唐太宗时的反应却让他大感意外!只见十代阎君控背躬身,迎迓太宗。太宗谦下,不敢前行。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之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

之后唐太宗便与十王互相行礼入座,一起谈论关于泾河龙王的事情,从原著中可以看到,十王在谈论过程中一直行礼并使用敬称:“十王闻言,伏礼道:‘今有劳陛下降临,望乞恕我催促之罪。’”之后便让崔珏翻看记载唐太宗命数的《天禄总簿》,上面本来记载着唐太宗死于贞观一十三年,崔珏便将“一十三”改成了“三十三”,唐太宗便多出了二十年的寿命,之后阎王就命名崔珏将唐太宗送回阳间了。

《西游记》中经常有某人是某位神仙转世的情况,所以小编大胆猜测李世民一定是天上某位神仙转世历练何况李世民的臣子魏征是天上的神仙,所以阎王不敢轻易得罪,而从作者吴承恩的角度来说,他当时正处于中国封建帝制的时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在他们眼中是神圣而庄重的,即使是在地府也不能失了体面。

7月30日

闹矛盾只因妒忌

下鸠毒要杀弟兄

唐高祖李渊能够统一天下,主要依靠二儿子秦王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性情也还平和,才能并不差,还立过战功,但是沉溺于酒色;三儿子李元吉,封为齐王,一副公子哥儿的派头,野心不小。按功劳和能力,皇位只能归秦王;可是千年传统的嫡子继位,是不容动摇的原则。唐初的宫廷矛盾,就从这里开始了。

李建成嫉妒李世民,自然跟李元吉结成党羽,兴风作浪。62210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

别看高祖是个老头儿,受宠的妃嫔着实不少,除了窦皇后生的四个儿子之外,还有一大堆年少幼儿。这些小王子的生身母亲要找未来的保护人,太子和齐王也想靠她们搭桥,跟父亲拉好关系。宫里甚至传出闲话,说尹德妃和张婕妤是太子的庶母,但与太子关系暧昧。这帮人搅和在一起,再加上家属和亲戚,成了长安城里的害人虫。他们为非作歹,长安官吏并不敢管。

秦王偏偏不跟父亲的妃娘们来往,也就成了她们忌恨诽谤的目标。62210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竞交结诸长子以自固。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或言蒸于张婕妤、尹德妃,宫禁深秘,莫能明也。是时,东宫、诸王公、妃主之家及后宫亲戚横长安中,恣为非法,有司不敢诘。世民居承乾殿,元吉居武德殿后院,与上台、东宫昼夜通行,无复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马、携弓刀杂物,相遇如家人礼。太子令、秦、齐王教与诏敕并行,有司莫知所从,唯据得之先后为定。世民独不奉事诸妃嫔,诸妃嫔争誉建成、元吉而短世民。

洛阳攻打下来,高祖叫几位贵妃到洛阳宫里挑选宫女,收捡珍宝。她们私下向秦王要财物,为亲属求官禄,想抓住机会捞一把。秦王不理这一套:“财货已经造册登记,私自赠送就是贪污,官爵只能授给有功劳的人。”“后门”堵得紧紧的。

淮安王李神通有战功,秦王赐给良田几十顷。张婕妤要求高祖把这片田土给自己的父亲。挨不过她死乞白赖地求情,高祖写了一张便条,叫秦王把土地转让出来。

可是淮安王受赐在前,怎能转让?张婕妤便倒打一耙:“天子送给我的田,秦王竟然夺去送给李神通,太欺负人了!高祖怒气冲冲地斥责儿子:“我的条子还不如你的命令吗?”竟跟裴寂发牢骚说:“世民这孩子,长期主持军事,叫书生们挑峻坏了,不像我当年的儿子!”言外之意,说世民变得没良心,不认父亲。

尹德妃资格最老,窦皇后死了,她便俨然自居后宫领袖。她父亲尹阿鼠是长安城一霸,凶气灼人!

有一次,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杜如晦,从尹家门外过,被阿鼠看到。他恨李世民,“恨屋及乌”,当即吩咐奴仆冲到街上,把杜如晦拉下马,不问缘由,就是一顿拳头耳光,还打断了一根手指。阿鼠指着他的脸,斥骂道:“你算什么东西,打我门前过,敢不下马!”文质彬彬的文人学士,没说半句话,牵着马就走了。

尹阿鼠怕事情闹大,来个恶人先告状,找到女儿,向皇帝进逸不言,说秦王的人欺负她父亲。

高祖一听就信,把秦王找来,开口便扣大帽子:“我的妃嫔亲属,你也敢欺侮,何况小老百姓呢?你真变了,不听我的话了。”啰哩啰嗦,不容分辩。秦王被说得莫名其妙。62210世民平洛阳,上使贵妃等数人诣洛阳选阅隋宫人及收府库珍物。贵妃等私从世民求宝货及为其亲属求官,世民曰:“宝货皆已籍奏,官当授贤才有功者。”皆不许,由是益怨。世民以淮安王神通有功,给田数十顷。张婕妤之父因婕妤求之于上,上手敕赐之,神通以教给在先,不与。婕妤诉于上曰:“敕赐妾父田,秦王夺之以与神通。”上遂发怒,责世民曰:“我手敕不如汝教邪!”他日,谓左仆射裴寂曰:“此儿久典兵在外,为书生所教,非复昔日子也。”尹德妃父阿鼠骄横,秦王府属杜如晦过其门,阿鼠家童数人曳如晦坠马,殴之,折一指,曰:“汝何人,敢过我门而不下马!”阿鼠恐世民诉于上,先使德妃奏云:“秦王左右陵暴妾家。”上复怒责世民曰:“我妃嫔家犹为汝左右所陵,况小民乎!”世民深自辩析,上终不信。

每当宫中宴会,秦王面对年轻的庶母们,打心里觉得厌恶。这种时刻,不由自主地怀念起死去的母亲,掩饰不住感情,当着众人,常常叹气流泪。老父亲自然很不痛快。

最受高祖宠信的妃嫔,大约有二十几人,她们虽然也争风吃醋,但都憎恨李世民。每天围着老头儿卖弄娇痴:“秦王哭哭啼啼,是要咒你快死呀,也是憎恨我们呀,陛下百年之后,我们母子的性命只怕都要断送在他手里!”一阵诽谤之后,转过话头:“看得出来,太子最讲孝道,做人义气,陛下把我们交给他,就可以放心了。”老头儿经不起这一番怂恿,跟秦王的关系慢慢地疏远了,与太子和齐王也就日益亲近起来。62210世民每侍宴宫中,对诸妃嫔,思太穆皇后早终,不得见上有天下,或歔欷流涕,上顾之不乐。诸妃嫔因密共谮世民曰:“海内幸无事,陛下春秋高,唯宜相娱乐,而秦王每独涕泣,正是憎疾妾等。陛下万岁后,妾母子必不为秦王所容,无孑遗矣!”因相与泣,且曰:“皇太子仁孝,陛下以妾母子属之,必能保全。”上为之怆然。由是无易太子意,待世民浸疏,而建成、元吉日亲矣。

一天,高祖到城南射猎,练兵比武,儿子们都在场。

父亲要他们跑马射箭,比试比试。太子有匹西域马,膘肥体壮,却爱趵蹄掀鞍。他故意把疆绳交给秦王,亲热地说:“这匹马有劲,几丈宽的河也跳得过,你的骑术好,试试看吧。”

秦王跨上马,追赶野鹿。马犯老毛病,后蹄一蹶,秦王闪电般地跳下来,站在几步之外。马停下来,他又跨上去,马照样又蹶。连续三次,都被秦王躲开了。他心中有数,跟宇文士及说:“建成是想要我的命。生死自有天定,耍小玩艺有什么意思?”

不料这话叫李建成听到了,又唆使妃嫔告状,把原话的意思稍微改变:“秦王夸口说:‘我有天命,要做天下的主宰,哪里会随便死呢?”

高祖又相信了,先召李建成和李元吉,核对原话。这两人自然一口咬定,还要添油加醋。然后召见李世民,愤怒地斥责:“天子自有天命,不是人力可以强求的,你为何求得这样急?”连追逼带讽刺,把个儿子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只好脱下官帽,表示谢罪,要求法庭进行调查。

第二天,警报传到,突厥军队又打来了,高祖只好召见秦王,和颜悦色地解释一通之后,要他出兵。当晚又请儿子内宴,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这种小事,经常出现,周而复始,搞得一家人很不安宁。6247上校猎城南,太子、秦、齐王皆从,上命三子驰射角胜。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能超数丈涧。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顾谓宇文士及曰:“彼欲以此见杀,死生有命,庸何伤乎!”建成闻之,因令妃嫔谮之于上曰:“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为天下主,岂有浪死!”上大怒,先召建成、元吉,然后召世民入,责之曰:“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世民免冠顿首,请下法司案验。上怒不解,会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劳勉世民,命之冠带,与谋突厥。闰月,己未,诏世民、元吉将兵出幽州以御突厥,上饯之于兰池。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

过了些天,太子请秦王饮酒,趁弟弟不小心,酌了一杯鸡酒。秦王饮罢,心中如绞,吐血不止。淮安王赶忙扶他回到西宫,不知是药力不够,还是秦王生命力特强,总之,有惊无险,服了解毒药,又活过来了。

高祖探视病情以后,传话太子:“世民一向不善饮酒,从今以后不准夜里再喝。”又对秦王说:“你对国家的功劳大,我早想立你为嗣,你总要推辞。建成年长,立嗣很久了,我不忍心撤掉他。看你们兄弟之间互不相容,同住在京师,还会出事的。我让你去洛阳行台。今后,陕州以东的地方归你管。你可以建立天子的仪仗,像汉朝的梁孝王一样,大概就没事了吧?”李世民泪流满面,不愿离开老父亲的膝下。高祖又说:“天下一家,东西两个都城,隔得不远,我想念你,你就来,不要难过了。”

这下太子慌了神。深知秦王这一去,好比放虎归山:洛阳土地广阔、兵马精壮,哪好对付?于是他指使一些人上书,造谣说:秦王的左右听说去洛阳,人人喜动眉梢,看样子是不会再回来的。又托高祖身边的侍臣说了许多怪话,高祖不免心中犹豫,这事就搁下了。6266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李世民〕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世民涕泣,辞以不欲远离膝下。上曰:“天下一家,东、西两都,道路甚迩。吾思汝即往,毋烦悲也。”将行,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乃密令数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闻往洛阳,无不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又遣近幸之臣以利害说上。上意遂移,事复中止。

太子和齐王趁热打铁,与后宫的妃嫔们日夜进谗言,说秦王阴谋造反。高祖越听越信,准备下令审查。

陈叔达看在眼里,觉得局面不对头,才反复陈情:“秦王的性子刚烈,如果委屈太大,一时受不住,发生不测之祸,将会后悔莫及的。”高祖才打消审查的念头。6266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陈叔达谏曰:“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上乃止。

秦王府中,属官们心急如焚,该怎么办好呢?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商量:“怨仇已经结深了,一旦灾祸爆发,不只王府遭殃,国家朝廷也受难。只有劝秦王学习周公杀掉管叔蔡叔,把建成和元吉除掉,国家才有希望。存亡祸福,机变难料,必须紧紧抓住,今天就是关键时刻!”

两人想法相同,求见秦王。劝他说:“大王已经被逼上绝路,只有下定决心才能转祸为福,犹豫观望就是死路!”杜如晦也来了,大家都是一个心眼。6266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谓比部郎中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无忌曰:“吾怀此久矣,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

可秦王太重道义:“等等吧,他们要是先动手,我就抓住把柄了。要我先杀兄弟,我做不出来。”

事情就这么放了下来,但矛盾还在发展。

李世民灭王世充的郑国,俘虏单雄信后任谁求情没用,一定要杀掉他的原因:

一:李家和单雄信先有家仇。李渊被封为唐公时,因宫廷内斗和太子杨广一系交恶,刚好朝野盛传谣言“杨氏灭,李氏兴”。隋文帝欲杀尽天下李氏,后接受臣下建议,凡李氏皆不得掌兵,不能重用。李渊趁机提出回太原养病。在长安城外临潼山下的楂树岗,被宇文述派遣的卫士,假冒绿林劫匪截杀。适逢单雄信的哥哥单雄忠和家人,从长安贩卖绸缎欲回家乡,被李渊错人为贼人一伙,发箭射死。李渊以五十两银子打发了事,从此结仇。

二:贾家楼结义后,单雄信众兄弟多赴瓦岗起事。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缢死,各地反王并起。王世充称郑王,破李密的瓦岗军,单雄信无奈投降王世充。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和徐懋功在宣武陵查看地形,被单雄信追杀。作为单雄信的结义兄弟的徐懋功,劝阻单雄信。单雄信不惜割袍断义,并言明,以前是兄弟,现在各为其主,就是仇敌。一定要杀李世民,一为报兄弟之仇,二为尽臣子之义。致使李世民差点丧命。

三:单雄信起事前就仗义疏财,广纳天下豪杰,手下聚拢一批豪强之士,实力不弱。说起潞州二贤庄单二哥,人人钦服,令箭发出,莫有不从,为绿林一方领袖。其人更是能审时度势。初遇窦建德,就分析当时天下形势:虽然朝政混乱,奸臣当道,但是朝廷实力尚在,还需隐忍,以待时机。上瓦岗后,见首领翟让胸无大志,劝告他要想图王定霸,就不能像贼寇一样目光短浅,只知劫掠。可谓有勇有谋,实乃雄才之士。

四:王世充兵败,单雄信被俘。当初贾家楼结义的兄弟,此时大都投靠了李世民,并且成了李世民的得力干将,并且个个都还对单雄信重情重义。李世民担心,如果单雄信像李密一样先投降,后又背叛,那自己手下那些统领重兵的将领,谋士会不会跟随单雄信?即使不会,估计也将影响自己征讨天下大业的布局。

单雄信被俘,李世民手下众多得力大将,谋士,不惜以身家性命担保,求李世民放单雄信一条生路。李世民先是说,宣武陵之事,大家各为其主,我不怪他;后又说单雄信心态反复,脑后有反骨,现在降了,以后肯定叛乱,不得不除。并且断言,单雄信必不为他所用,现在不除,待猛虎归山,悔之晚矣。不惜祭出私情国法之说,堵手下那些求情之人的口。这是李世民忌惮单雄信的雄才大略和他背后隐藏的实力,怕影响自己征战天下作出的长远考虑,可以说这才是李世民要杀单雄信的根本原因。

杨广够有名了吧,妥妥的名人

父母绝对是貌合神离

独孤皇后善妒之名流传很广,而且权势之盛甚至可以干预太子废立

一个皇帝,不要说民女抢不了,就连宫女都玩不了而且朝政还要被老婆插一脚

心里这个窝火就不用说了

所以当矛盾爆发到顶点的时候,留下了“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的话来

  1、美轮美奂初唐风

  走进《贞观之治》,淡定、古朴而又大气的初唐气息迎面扑来,大到宫阙楼阁、小到日常摆设,无不尽显唐风,那种简练、典雅和含而不露,初见之下,已经让人宛若身临大唐。  

  朝堂(虽然很多外景是用特技做出的效果,但总算没把汉宫直接拿来用)没有《汉武大帝》般夸张的壮丽雄伟,然雍容凝气的庄严和大度同样存在,梁、柱、斗拱等等点缀上片片金饰,有一种洗练简洁的美,站在那里你会感叹慑服,但不会手足无措。居所使用的屏风、幕帐和竹帘,除了最大限度展现唐风,还很好地增强了视觉效果。尤其喜欢剧中的屏风,折页与不折页的都设计精美、端庄,例如那扇经常出现的牡丹屏风,在虚虚实实的光线衬托下,带着淡彩画效果的它更笼上一层幻境色彩;大殿上的屏风,纹理华贵而矜持,即使用的是很眩目的金和红,站在那里也是如此的内敛毫不浮躁。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的光影和色彩运用都非常好,通过窗棂、门缝,或者屏风和竹帘的投影,甚至人为制造的树影,生动地营造出既稳重雅致,又极富生活气息的光影世界。在这里,每一个镜头、每一祯画面都犹如美好的古画赏心悦目。  在庄严的大殿上,我们可以很亲切真实地感受到早上的阳光从东边透过门窗檐角投射进来,干净简单的光和影落在皇帝和议事的大臣们身上,一种严肃而和谐的气氛便油然而生,这种效果较之《汉武》里那个采光极强的超级大殿所展现出来的场面更富层次和生活感。自然、开阔而没有压迫感,这也是初唐社会风气的折射。在居所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背后、屋外清亮的绿叶闪闪发光,让人主动去设想那是如何晴朗的一天;而斑驳的树影和直条纹的窗棂、竹帘的投影则共同构成另一幅美好的居家生活画。 

  有人说这部片子偏暗、色彩沉闷,其实是我们过于习惯明亮的现代生活剧所带来的视觉惯性,如果换一种思维和角度,用心欣赏就会发现此中的良苦用心和令人赞叹的光影之美。  

  2、开创治世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

  贞观,正而示之也。所谓正,是树立端正、公平、明朗的社会风气;示,标示之意,意在倡导开放、自由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贞观可能算不上多大的盛世,但贞观绝对是堪称一代典范的治世。  

  从来所谓的治世,无非对内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众安居乐业,对外足以御敌于国门,能迎四海于一家,最起码也无边患。但这些都是治世的表面现象,促使治世形成和维持治世局面的不仅仅是执政者的能力和政策,更在于来自社会上下一致的一种共同思想、认识和信任,这就是民信而国立。字面简单,做起来却异常艰难。贞观治世的开创,来自于君臣一心、上下同德的对“贞观”的坚定坚持和切实落实。 

  《贞观之治》的立意就在于此,所围绕的主题也在于此,通过史实和文学的结合道出了贞观的特点:一是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二是敬畏,对生命、对民众、对人的敬畏——人有敬畏之心,方有互相尊重之意。能将这一点做到不容易,这一点是很多剧本做不到的。剧本,一剧之本,它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一部戏的品质层次,优秀的剧本胜在立意,合格的剧本重在叙事,劣质剧本恐怕只有靠其他外在条件来弥补不足了,而《贞观之治》无疑属于优秀行列,尽管也有不少瑕疵。  

  治世如何开创呢?治理天下从何处入手呢?得到的回答是:“取信于民”、“从让臣子说话开始”。于是有了魏徵那段忠社稷、还是忠君王的精彩对话,有了李世民坚定起用魏徵出使河北的信任和决定,有了孙伏伽骂天子却得到皇家园林赏赐的意外结果,等等,不一而足。虽然大部分故事自有史实出处,但以严谨姿态还原并做到有韵味不容易,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看到的就不是群臣轻轻击笏以示赞同的优雅场面,而是山呼万岁的谄媚景象;不是昂首扬眉理直气壮细述己见的正气,而是俯首贴耳的唯唯诺诺;不是以国家和生命为重的据理力争,而是为争权夺利而展开的阳奉阴违;不是上下一心精诚团结的互相信任,而是尔虞我诈的官场斗争,等等,若非用过一番功夫,哪来唐初开明清正的气象?  

  《贞观之治》演绎出了少有的自由和敬畏,并很好地把握和发挥了这两个主题,这是难能可贵的。“自由”不等于无政府、无约束,而是最大限度的宽松和包容;“自由”也不是可以无知和无厘头,它更需要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为支持,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贞观之治》,尽管为人有内敛有嚣张、言论有委婉有激烈,却无一不在以苍生为重的强大共识下,无一不在独立思考和畅所欲言上,这决不是某些影视里生硬做作的放纵和故作叛逆,当然也不是这些作品所能仰望的。“敬畏”则更为古远,尤其是在当今讲“敬畏”似乎更不入流,然而事实是,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应有的敬畏,这点《贞观之治》的诠释也很好。尊重是来自于敬畏心理的,也正因此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有起码的和谐、上下级之间才能产生相惜互重之情,执政者才知道必须谨慎决策。剧中李世民登极前一天的一段话耐人寻味:行军打仗要是错了,一人一骑兜个圈就带回来,可是治理的是天下的话,决策错了是不可能很快兜回来的,必须严格要求才能少出差错、不出差错。也许这是涉政未深的小李的困惑,但这就是敬畏,有敬畏才有自知之明,才有对人对事的克制和尊重。  

  从史实上说,贞观的特点是:创新、开放和和谐,例如调整民生政策、修订律法、完善科举和行政的设置,改善和促进与各族的关系,等等,用剧中话说:“贞观要有贞观的一套东西”,这一系列的努力使得海内一统、天下归心。而这一切的实施和收获,离不开君臣一心的团结和以社稷为重的共识,支持这一点的,是朝野共同对的自由与敬畏的认同。敢说敢干、精干实干和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互相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蔚然成风。“天可汗”的称呼,是对大唐那种海纳百川、包容自由和平等互重的认可与敬服,“天可汗”的心胸不止是李世民的心胸,更是大唐的心胸。  

  编导能将这些生涩抽象的意念于平凡处、于不经意处表现出来,表达到位,不能不说其诚意、认真和用心良苦。  对于帝王形象的塑造,《贞观之治》最大限度还原了李世民作为一代伟人的“人”的一面,而不仅仅拘泥于过往帝王戏的“伟”字上,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果断坚强、善良爱恶作剧和机谋大度的太宗皇帝,对父亲、兄弟和妻子的情、对子女的爱、对臣下的信和对生死之交的义,无不淋漓尽致。当然了,它还没完全摆脱帝王剧高大全的路子,很多方面还是以褒扬为主,只是这个太宗皇帝,能让你在不知不觉间为他或喜或悲、或哭或笑。  

  另外说一下主题曲歌词,这与本剧未必有关,但却扣着本剧,那句“看这锦绣山河,给我已经太多,让我全心全意把这土地建成理想国”,于朴实中见真诚,这是很少帝王戏用到的,一般的片子必然一片歌功颂德或气吞万里如虎的姿态,《康熙》和《汉武》这类算精良的片子也不能免俗,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就是“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就连最近的《卧薪尝胆》也开口就是“史册煌煌,千古一王”,一副施舍者、救世主的嘴脸,而《贞观之治》的歌词,却体现了自信、真诚和敬畏,与唐初贞观年间的务实和精干呼应,是上下齐心互相信任建设国家的气象。  

  3、和你在时空这点相遇

  说实在这个剧本的故事性并不很强,冲突并不十分激烈,矛盾并不明显尖锐,要靠剧情塑造人物形象实在很难,然而一部好的戏离不开优秀演员的演绎,《贞观之治》的主要演员可能谈不上特别有名,却表演得尤其好。

  马跃(李世民):以前只知道挺帅的,没想到在这里的太宗扮相如此出彩,简直让人觉得历史上的李世民就是长这样子。除了扮相,马跃的表演也十分精彩,一是眼神,一是细微处的小动作。青年时期干净锐进、中年时期沉稳谋国、老年时期孤寂无助的眼神,在他伸收自如的运用和施展下,一个李世民几乎可以说成功了一半。有时候真想不通,一个人怎么可以有如此能耐去表现一代“天可汗”摄人魂魄的眼神、逼真的表情和性情。由眼看心,成功的眼神和表情,带给了角色的巨大成功。马跃使用的各种小动作,传神地诠释了李世民性情中人的一面,例如“喝醋事件”喝“菠菜事件”的坏笑,自鸣得意等待臣下夸奖地捻胡子,被魏徵气得掉眼泪,合伙“陷害”赵德言,抓住长孙皇后的手摇啊摇,等等。这些小动作非常细微,非常生活化,观众很难一下看明白和发现,但十分精彩和耐人寻味。  

  正如当年陷入对唐国强版诸葛亮的崇敬不能自拔一样,《贞观之治》后,马跃版的李世民成为了我心中的经典和唯一,在我看来,历史上的太宗皇帝就是如此。  

  苗圃(长孙皇后):虽然这位对我来说比较陌生,但却演了一版最坚强和有骨气的长孙皇后,可惜的是编剧和审查的缘故,能看到长孙皇后的场面不多,于是苗圃在我印象里,也就只有一个神态和表情。  

  金士杰(魏徵):虽然古怪刻板和贼头贼脑,但是戏份不少,表演也很出色,很经典的寒儒,跟以往文绉绉的大臣形象比起来,生动和亲切了许多。小时候看连环画识字,我第一本接触到的就是《魏徵与唐太宗》,那时候我说话还带磕碰呢,但自此留下深刻印象,而这部戏也演出了我心中的那个魏徵。一个能把李世民管到一见他来了立刻把鹞鹰收起来扮三好学生的人,肯定不止有教导主任大道理碎碎念那一套硬功夫,更有锲而不舍的执拗精神和一生为公的信仰。  

  金士杰的眼神也很独到,有正气、有铁骨,还有一些被视为不入流的市井小动作,眨巴眼睛、咽口水和舔嘴唇,细微处见神采。  

  马少骅(长孙无忌):据说长孙无忌曾被嘲笑其脸如面团,于是明白为什么让马少骅来演这一角色了。长孙无忌介于伙伴、亲戚和大臣三者身份之间,并不容易演,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能不露声色出鬼主意的玩伴、老成忠于政事的重臣和亲切而两肋插刀的亲戚,角色虽然复杂,但却演得层次分明、立体生动。  

  马精武(李渊):在《卧薪尝胆》之后继续演一个让儿子郁闷到的父亲形象。在位那段基本不怎么样,退休之后的几段倒十分精彩,把一个郁闷、无聊、孤独和偶尔耍老顽童性子的太上皇和依然爱着自己的儿子却对曾经发生的惨剧不能释怀的父亲演得入木三分。  

  《贞观之治》的精彩情节往往不在慷慨陈词间,而在无声却胜有声处。这是一部需要表演来丰富剧情的戏,因此对演员的要求很高,他们的付出也是巨大的,而他们的努力和诚意也是有目共睹的。  

  4、醇酒清茶看戏文

  有人说这片子比较闷,平淡而沉重——除了与剧本立意有关外,与台词也有关系。这里没有生涩但韵味十足的古文——窃以为这是本剧的不足之一,与前面的古装剧一样低估观众的理解能力,将一些已成经典或耳熟能详的典故和名言“翻译”地不止是白开水那么白,不要说韵味了,连意思也难保不走样的。话说回来,这里也没有剑拔弩张、或尖锐华丽的对白,只有很日常生活的台词,但日常并不平常,这些台词很考究。

  剧中君臣父子的性质和角色转换,就在这样小小的称呼中巧妙地表达着,精准、含蓄:

  老李与小李吵架 小李:……父皇。

  老李:称我陛下!  

  小李与小小李吵架 小李:承乾……

  小小李:请陛下称“太子”!  

  高阳与小李吵架 高阳:父皇连我的人都要杀?

  小李:如果你闹,我就是皇帝;如果你不闹,我还是父亲。  

  所以本剧里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皇上”、“圣上”和“娘娘”、“王爷”,只有“陛下”、“殿下”和“大人”。  玄武门之后,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非常尴尬和微妙,当最受李渊信任近的裴寂被贬后,小李去看老李时,老李说想弹琵琶。

  小李:这琵琶怎么只剩下一根弦?

  老李:原来还有两根的,现在,就只剩下一根了……  

  太上皇孤独、无聊的晚年心境、痛失儿子的悲惨阴影、去日苦多的无奈感慨,在聊琵琶弦数上表现得非常到位,风烛残年不要紧,形单影只更伤人。  

  郁闷的李渊考虑退位,但又不确定李世民会如何对待他及武德的老臣们,于是开始了一番试探性的询问:

  老李:如果你,坐到这里,他们还会在吗?

  小李:陛下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裴寂:最近陛下常常想起晋阳起兵前,和我们一同饮酒作乐的快活时光。

  小李:如果我坐在这里,陛下的大臣,还会坐在原来的位子上。

  老李:酒也会有吗?

  小李:酒,也会有的!  

  小李非常含蓄而平静地向老李保证了玄武门之后不再会有血光之灾,父亲“交班”后将“一切照常”,连父亲大人的待遇也没有降规格,于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

  李世民与颉利有几段不多但颇为精彩的对话:

  颉利大营前,指着颉利军营 小李:你没见过叛变吗?你来这么多人看?!

  渭水便桥边,指着颉利兵马 小李:我刚刚即位,你们就来朝贺,不必来如此多的人马。  

  对话简单略带打趣,与李世民和颉利交手的经历形成呼应,战场上熟悉的对手,彼此都是让自己想起来寝食难安的外患,同时带着军人独有的干练爽快和互为英雄的惺惺相惜。  

  玄武门之后,有人避而不谈、有人讳莫如深、有人居功自傲,等等,李世民这样对他的大臣们说“我有一句话,憋了很久,今天必须说出来。玄武门的事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不愿说,你们不敢说,于是好像从没发生过这件事一样。但是,我没有一天忘记过这件事,那一幕一遍又一遍地在我梦里出现……这没什么对和错,我做了什么永远都抹不掉。”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敬畏之心,记住自己的污点不容易,坦然承认并时常引以为戒更不容易。  

  总之,《贞观之治》的台词温和如风、婉约似水,波澜不惊却总是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的力量,是需要、也是值得平心静气慢慢感受和回味的,其实要听明白这些台词,倒的确要有点唐史基础才行。  

  5、梦回大唐

  说到这里,也许还有人觉得这部戏情节太过单调、历史太过枯燥、对白太过平淡、画面太过沉闷,那好,推荐几个精彩的情节:  

  玄武门前夜的谋划: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忠心耿耿的属下和谋划得当的良臣,可以听到感人的盟誓,可以感受到不屈不挠和众志成城的慷慨与豪气,连“人衔枚、马裹蹄”这样的细节,也表现得很生动和感人。  

  渭水便桥之盟:目前为止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一版便桥。画面很美,太宗便服立马桥头的英姿和气势让人叹为观止,在镜头的运用下,形象更为高大。相对于那些太宗在渭水边全副武装的版本来说,这里不仅更突出了他“孤胆英雄”的气质,而且与他征战四方、每战当先的将军形象更为贴近和相符,那种时刻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凡事亲力亲为的个性和气质跃然荧幕上。  

  魏徵夫人“喝醋事件”:小李恶作剧天赋的典型表现。  

  尊“天可汗”的八方来朝:没有长篇幅的歌功颂德和溢美之词,没有排山倒海的朝拜,甚至看上去场面也不是想象中的宏大,但天可汗的气质还是出来了,雍容但绝不是金玉满地,包容而不以天朝自居,平等而不是颐指气使,自信而不是吹胡子瞪眼,大度却没有激扬文字的表态……优雅的大唐,就这样从李世民顾盼生辉的笑容里呈现出来。

  长孙皇后去世:全剧最悲情情节之一。自始至终没有任何一方的嚎啕大哭,小李默默地把皇后梳落的头发收好揣进怀里、长孙无忌压抑的哭泣、承乾的绝望,都在长孙皇后平静地交代后事和用毒药包表明心迹的叙述中让你感到莫名的悲戚,眼泪于是很自然就流下来了。  

  魏徵吃菠菜事件:又一场有预谋的恶作剧,只不过策划者是长孙无忌,具体实施是小李,而魏徵的吃相也的确“不负众望”的难看。

  废太子事件:承乾和老爹两次对话,都很精彩。  

  李世民去世:绝对经典的表现手法。同样没有大哭场面和群臣侍从的问候与忙碌,略显空荡的大殿,李世民弥留之际回想起当年金戈铁马的生活和出生入死的兄弟,然后跨上白马而去;殿内,白色的麻布慢慢地、一件一件地掩盖上他生前用过的盔甲、刀、御座、屏风和其他遗物,最后盖在遗体上,整个过程没有其他的喧嚣,而此刻你可能已泪流满面。  

  纵观此剧,缺点和遗憾不少,例如过于古雅平静的剧情和对白,拙劣的特技效果,剪得让人有点莫明其妙的情节,等等,令人赞叹的细节也偶有疏漏,如天子平天冠的十二旒,数来数去居然是十三根——难怪小李后来一直用无旒的了,其实拆掉一根就可以了,读圣旨的礼官也偶有念错音的,诸如此类,但瑕不掩瑜,初唐的精神到底是出来了,贞观是什么也基本说清楚了,同时塑造了目前为止最靠谱最让人感动的一版太宗皇帝——这才是大唐,这才是那个时代应有的精神风貌。最后引用下片尾曲的两句歌词,以表达对此片的感受和敬意:

  永恒,从你开始,要运气也要勇气;

  时间,证明一切,我们不用再怀疑

这两位都是家喻户晓的帝王,很多影视剧中也经常有他们的故事。比如《大明风华》《贞观之治》。相比较而言李世民的功绩要比朱棣强些,所谓一俊遮百丑嘛。当然也仅仅是强一些,不是很多。

李世民是通过杀害自己的大哥,也是直接竞争对手太子李建成后逼迫父皇李渊退位当上皇帝的,属于杀兄逼宫;朱棣是打着“奉天靖难”的名义打败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篡夺了皇位,名义上属于“反贼”。一个逆子,一个反贼,大家半价八两谁也别笑话谁[捂脸]先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对手的家人吧。

李世民杀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后,将他们的十个儿子全部处死,手段不可谓不残酷,甚至有点泯灭人性,虽然李世民动用各种手段洗白自己,抹黑兄弟,来为自己杀害亲兄弟的行为找借口, 但是他霸占自己的弟媳妇,老三李元吉的王妃杨氏,就彻底暴露了自己的不仁不孝,无情无义。 在这里不得不表达一下对李渊的敬佩之情,一日之内痛失两子十孙,竟然还能沉着理智的应对李世民逼宫,并在退位之后一连生了二三十个孩子!果然是干大事儿的人,心理素质真好,想的开。

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对朱允炆的孩子和兄弟姐妹并没有大开杀戒,主要是贬为庶人和圈禁, 其中朱文圭被抓获时仅两岁,等到明英宗朱祁镇将其释放的时候已经五六十岁了,由于从未接触过高墙以外的世界,连猪马牛羊都不认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我无法统计骂他俩谁的人更多,只能比较一下俩人所做的事有何不同,大家见仁见智,各自评判吧。

第一:李世民本身对大唐开国立下了不世之功,也曾一度被李渊以太子之位许诺, 同为嫡子也是有资格,有能力,有资本成为皇位继承人的 。朱棣在这方面就谈不上什么贡献了,大明的天下是朱和尚打下来的, 是他大哥朱标和父皇朱元璋费尽心血治理出来的,皇位本就与他无缘,属于明抢。

第二:玄武门之变前,李家三兄弟就已经到了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地步了,如果李世民不做出应变,就只能坐以待毙,基本上是必死的结局。 李世民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更进一步都必须有所动作

朱棣并非是必死的结局,朱允炆削掉五位藩王,除了湘王不堪受辱携全家自焚之外,其余四位都只是贬为庶人而已,未杀一人。朱棣没有必须谋反的理由。他在朱元璋死后,内心本就蠢蠢欲动,并为将来的谋反做了诸多准备, 后来的“奉天靖难”“清君侧”不过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无论怎样辩解朱棣都是“反贼”

第三:“玄武门之变”仅仅是小范围内的政变,没有造成更大的动荡,对国家百姓的危害更小。功成之后李世民也尽量减少对太子一派文武百官的打击报复, 可以说是最大限度的,平稳的,完成了政权交替。

朱棣发动的“靖难”对国家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差不多四年时间打的国家动荡不安,百姓家破人亡,死伤无数, 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对建文时期的旧臣实行残酷的“瓜蔓抄”大肆株连,虽然这其中的确有该死的,但不少无辜之人也被滥杀。

第四:李世民和当时的士大夫阶级关系更紧密,更亲密,即位之后以相对宽仁的政策治理国家,对待门阀氏族的手段更加怀柔, 这些读书人手里的笔和口口相传就是舆论,所以李世民的口碑就相对好一些。

朱棣和朱元璋一直对士大夫阶级采取打压的态度,无论是洪武年间的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还是朱棣时期的方孝孺灭十族,瓜蔓抄,建立东厂,都是 站在了士大夫阶级的对立面,手段异常狠辣残酷。舆论的风向口碑自然大大不如李世民了。

第五:宋朝对大唐的态度基本上是自豪,羡慕为主,甚至在北宋某些时期还认为自己比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都是汉人政权,统一的文化传统背景,中间又有五代十国吸引了批判火力,宋朝所修的新唐书对唐朝基本上是一个积极正面的评价,武则天那部分除外。 后人对唐朝的骄傲,仰望,也就传承了下来。尤其是人们对贞观之治的向往加深了对李世民的个人崇拜。

清朝这边由于是异族入关, 清廷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方法对明朝进行否定抹黑,以此证明前明如何不得人心,自己是多么的天命所归 ,也就不可避免的加大了对朱棣功绩的否定和错误的扩展延伸,让他的个人形象变的更加不堪。

无论如何,李世民和朱棣,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打造了永乐盛世,都可以说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都是开创了盛世伟业的人,些许的骂名并不影响他们的伟大!更不能否认他们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 所谓一将功成尚且万骨枯,何况九五至尊的天子?伴随着血雨腥风也是其自身属性。

简单点说,唐朝李世民是与兄弟争储位,所以有了玄武门之变。而明朝朱棣就是为了当皇帝才有的靖难之役,属于篡位。所以才会有骂名。

朱棣有啥骂名?天子守国门,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我看做的不错呢,清朝编写的明史,自己看的时候戴上点眼镜

单雄信不是不想投降于李世民,而是李世民下定决心要杀他。单雄信是隋末唐初时期的一员猛将,与徐世勣是相交甚好的好友,并且隋末时期,与徐世勣同时加入瓦岗义军反隋,单雄信投靠于王世充,而徐世勣投靠于李唐,到最后,单雄信所投靠的王世充被李世民所击败,举军投降,李世民下令把单雄信一帮全部处死。

一、 徐世勣为单雄信求情

徐世勣念在多年与单雄信的友情上,开口向李世民求情,希望只杀王世民的后党,留下单雄信的性命,放单雄信一条活路,但是李世民作为一个新的君王,隋朝刚灭,朝堂不稳定的情况下,又怎么敢留余党再在世上存活,所以就拒绝了徐世勣的提议,下定决心要处死所有的人包括单雄信,单雄信也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所以他也释然了,徐世勣作为老友非常的惋惜,所以割了自己身上的一块肉给单雄信吃,并且承诺单雄信,会照顾好他的一家老小,让她放心的离去,单雄信吃了徐世勣的肉,最后被李世民处死。

二、 单雄信与李世民有私仇

李世民外洛阳城险些被单雄信所杀,李世民作为一个君王,当时就下定决心势必要把单雄信杀了,又怎么会再放他一条生路呢,作为君王,将会考虑很多,李世民不光杀了单雄信所依靠的王世充,还把他的部下都给杀了,如果当单雄信一条生路,以后如果他想复仇,这将又会是一场麻烦,且自己的部下都与此人交好,以后又如何相信自己身边的人,作为一个君王该有的理智,李世民绝对不会放过单雄信。

三、 秦琼未救单雄信

虽然单雄信是出了名的侠肝义胆,但是他教的这些朋友中,只有徐世勣为他求情了,秦琼作为他的好友,本还说上一两句来为他求情,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徐世勣拿自己的功名和爵位换取单雄信的生命,秦琼则不然,在单雄信临死前,终究是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君王要他死,他必然会死。

朋友之交,生死关头又怎么去做选择呢,不管怎样,单雄信与李世民的仇,他自己都明白,终有一天他会死,只是早死些或者晚死些,人固有一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103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5
下一篇2023-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