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王朝的历史上,慈禧太后是一位达到了皇权巅峰的一位女性,尽管她没有像武曌一样称帝,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牢牢地把持了朝政,左右的当时的政局,就连皇帝的废立也只是她一句话的事,当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慈禧初入宫之时,其实并不叫慈禧,而是被称为“杏儿”,而后来随着她被尊为皇太后,也就有了“慈禧”这一名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尊号。所谓尊号,就是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这一称谓始于唐代,到了清朝,基本沿用了汉人的传统,也用起了尊号。
当然提了尊号,就不得不提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事实上,慈禧的尊号从无到有,再到长达十九字的“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而她获得尊号的过程,也就是她攫取权力的过程。
咸丰皇帝去世,同治皇帝继位之时,慈禧就开始垂帘听政,并于一九六二年获得“慈禧”这一尊号,从这时开始,慈禧真正地走进了权力中心,并不断地向最高权力迈进。十年之后,也就是一九七二年,这一年同治皇帝大婚,慈禧的尊号上又加上“端佑”二字。当然,在这十年间,她与“慈安”一起垂帘听政,而慈安本就是个没有权力欲望的女人,因而朝堂政事已经被慈禧牢牢地把持住。
一八七三年,同治皇帝年满十七岁,他正式开始亲理政事,为了“庆祝”此事,慈禧在尊号上又加上了“康颐”二字,是为“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当然,对于同治亲理政事,慈禧是不乐意的,她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大的人,在此之前,她独揽政事十多年,如今要交出手中的权力,她当然是不愿意的。然而同治也想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因而从掌权的那一刻开始,他便只身处理政事,再也没有让慈禧过问。
是以慈禧极不高兴,甚至还召开了同治,当面教训了同治皇帝,就这样母子矛盾激化,最终同治在斗争之中逐渐消沉,沉迷于花街柳巷,于一八七五年英年早逝。不过在前一年,同治皇帝患病之后,给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的尊号上又加了两个字,是为“昭豫”,后来新帝光绪皇帝继位,又在尊号上加了“庄诚”。
十五年后,也就是一八八九年,光绪皇帝大婚之日,又为慈禧的尊号上加了“寿恭”二字,同年三月份,光绪皇帝正式处理政事,又为慈禧加上“钦献”二字,到得此时,慈禧的尊号已变成了“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而此时慈禧也已经牢牢把持朝政,光绪皇帝由此成为了一个摆设。
一八九四年,这一年慈禧大寿,慈禧又在尊号上加上“崇熙”,一九零八年光绪皇帝病死,溥仪继位当天慈禧便去世了,再为慈禧确定谥号之时,决定保留原有的十六字尊号,在前面加上“孝钦”二字,而后面则配以“配天兴圣显皇后”,并以此为慈禧最终的谥号,即“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一共二十五字,而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一共二十七字,堪称历史上最长的谥号,慈禧的谥号仅仅比努尔哈赤的少二字。
慈禧谥号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生前达到权力的高度,而事实上,在历史上所有的皇后中,慈禧的谥号长度也是最长的,无人能出其右。
甄嬛传中太后和皇上的母子关系,让人感觉很塑料,这其实是普通百姓家庭的观念,看待皇家家庭的一种不适应,因为皇家。宫廷生活肯定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充满了太多的利益和权力争斗。
古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皇后和妃嫔是不敢给皇帝吵架的,只有服从的权利,没有反对和质疑的权利。古代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拥有主动的权利,女人即便是皇后也只能成为皇帝的附属品。另外妃嫔也要绝对的服从皇后,皇宫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所以古代是不存在皇后和妃嫔给皇帝吵架的,各个想方设法对皇帝好,争宠都来不及。
中学历史课本里,关于宋代的建立,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黄袍加身”。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以后,突然间死去。他死的时候,他的妻子宋皇后,年仅24岁。对于这个皇后嫂子,宋太宗待之不好。
一、宋太宗违背之前的约定,让人很疑惑
在《涑水纪闻》中曾有记载,宋皇后在赵匡胤死后,立马让王继恩召赵德芳进宫,没有想到王继恩让当时的晋王(赵光义)进宫了。宋皇后听到以后,愕然,随后呼官家:“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一个愕然,说明宋皇后并不知道王继恩叫的人是赵光义,也说明赵匡胤死的时候,宋皇后、王继恩都在身边,所以才会有宋皇后立马让王继恩召赵德芳进宫之说。可以想见,宋皇后认为,赵匡胤之后的继任者,不是赵光义,而是赵德芳。
但是,她看到了赵光义之后,就选择了接受现实,呼赵光义为官家(官家在宋代,是皇帝的意思,之前也有这个意思)。赵光义表示,可以保你们富贵,不用担心。结果是不是这样呢?看一下宋皇后母子的下场吧。
先说她的儿子(非亲生儿子)赵德芳和赵德昭,赵德昭跟随宋太宗北伐,虽然北伐不利,但太原之战得胜,宋太宗没有赏赐。赵德昭与宋太宗商议此事,被宋太宗怒斥,回到府中,自杀而死。赵德芳则是“寝疾薨”,年仅22岁。
再来说宋皇后,宋太宗继位后,不再理会她,将她安置在别院,让她孤独终老。对于富贵之说,可能也忘记了。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20年,想想就觉得可怜。也可以看出宋太宗的举动,与之前的承诺,是不相符的。
二、宋皇后死后,赵光义的举动很异常
宋皇后死后,宋太宗并没有太过悲伤,还没有将这位宋皇后与太祖合葬。这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宋皇后是宋太祖的皇后,虽然两个人年龄差距较大,但夫妻伉俪情深。也是因此,宋太祖对她,很是宠爱。相信宋太祖也希望在泉下有这位皇后的陪伴。
但是,宋太宗就是没有将宋皇后与太祖合葬在一起,可能是心中有什么愤恨?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可以知道的是,他没有好好对待宋皇后,也不让臣子们提这个事情。有位大臣提了,他直接将这位大臣贬了。通过这些行为可以看到,宋太宗对宋皇后,好像很不满。可能是宋太祖死之后,宋皇后召见的人,是赵德芳,不是他?他心中有气。通过他的行为可以知道,他对赵德昭的训斥,也是有原因的。
之前有人想让赵德昭当皇帝,他知道了以后,很不满。等到赵德昭跟他商量赏赐之事的时候,他怒斥赵德昭:“等到你当了皇帝,再说这些事情。”对于赵德昭而言,是要他自杀的信号。他只有自杀以明志了!对宋太祖的孩子们如此狠心,对宋皇后也不会手软。宋太宗以为,这样就可以灭了宋太祖这一支,以后的江山,就是他这一脉的了。这种做法,是不是厚道?很多人觉得宋太宗登基的合理性,存在很多疑点。
三、宋太宗继承大统的合理性,存疑
赵光义对宋皇后很不厚道,可能的原因是他心中有恨。但是,他登基的合理性在哪里?王继恩和程德玄的话语中就可以看出端倪:王继恩曾对晋王说:“事久,将为他人有。”程德玄曾对晋王说:“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王继恩的话可以说明,晋王(赵光义)不是宋后之选,也不是赵匡胤之选。要是这样的话,何必有此言语?晋王到了宫门,踌躇不前,想让王继恩先去通报,但程德玄表示,既然来了,那就一往直前。从中可以看出,程德玄的话,给晋王一颗定心丸。
从中可以看出,宋太宗继位,并不是很合理的。因为宋皇后心中所想的继位者,是赵德芳。这也是她遭到记恨的原因。宋皇后为人贤良淑德,为太祖所想,虽然未有子嗣,但能记得赵德芳,也算是知道赵匡胤的心意了。
但是,天公不作美,赵光义捷足先登了。没有办法,她只能面对现实了。现实是残酷的,她也只能接受这个苦果了。不管怎么说,宋太宗的做法,不是很厚道。大家是怎么看他的?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讨论下!
《辽史·后妃传》记载,辽国的开国皇后述律平以“简重果断,有雄略”著称。在阿保机为统一契丹东征西讨时,述律平或留守都城,或随行军中,或策划于帷幄,或驰骋于沙场,是阿保机不可或缺的参谋与帮手。为此,阿保机把述律平比作汉相萧何,赐萧姓为述律家族姓氏,定萧家世代为皇后,共享富贵。
然而,这位深受辽太祖器重的皇后却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女魔头。
阿保机病逝时,述律平召诸部首领和大臣前来议事,却以“侍奉先帝”为名,一下子将百名部落首领和大臣砍了脑袋,送去殉葬。
此后,凡是被述律平怀疑不轨的高官显贵,都被拉到阿保机灵前杀掉了事。对于一些功勋盖世的大臣元老,述律平则先让人散布流言,然后以流言为罪,给他们扣上帽子,撤职的撤职,处斩的处斩。
不过,正当她杀得兴起的时候,却碰上了一根硬骨头。
原平州刺史赵思温是投靠契丹的汉臣,在阿保机讨伐渤海国的战役中,赵思温战斗勇猛述律皇后简介,身负重伤,阿保机曾亲自为他调药。当述律平也要让他去“侍奉先帝”时,赵思温却不肯就范。
述律平质问道:“你是先帝亲近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去?”
赵思温从容答道:“要说亲近,谁也比不上皇后,皇后如果要去,臣一定跟在后边。”
述律平立刻答道:“诸子幼弱,国家无主,无法前往!”话音刚落,述律平拔出金刀将自己一只手腕砍下,面不改色地命人将这只手送到阿保机棺内代自己“从殉”。述律平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从此以后,所有的皇亲国戚、满朝文武都对她十分畏惧述律皇后简介,对她的主张再不敢有半点违抗。
述律平一共生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耶律李胡即没有文韬武略,更没有为契丹国建立过任何功勋,然而,他却是述律平最喜爱的一个儿子。
因为这个耶律李胡虽然没什么本事,但生性残忍酷虐,与其母亲非常相似,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他一身蛮劲,心情欠佳之时就在下人脸上刺字消气。若是有人犯在他的手里,他不是把人活活剥皮抽筋,就是把人抛入水火这中淹死、烧死。契丹人上自高官贵族,下至平民奴隶,没有不怕他的。
述律平和耶律李胡,这二人堪称是辽国历史上生性最残忍的一对母子了。
只能说朱祁镇是个好人,但绝对算不上合格的皇帝。朱祁钰这辈子活得够憋屈,同情他。历史上对孙皇后的评价确实不咋地,一代妖后说的就是她。
可怜的朱祁钰,就因为是失败者,不仅历史上被抹黑,就连电视剧也被抹黑了。并不是所说的那么不堪,就是他废除了殉葬,终身只爱钱皇后一人。
朱祁钰本来可以获得更好的结局,更高的地位。废太子是朱祁钰最大的污点,此举彻底激怒了英宗母子,也导致了更多的大臣同情英宗父子。偏偏朱祁钰的儿子又早死。朱祁钰自己年纪轻轻又得重病,岂非天意乎?今人不信天意,古人还是很信的。夺门之变非常顺利轻松,没有丝毫反对和反抗。说明朱祁钰早已失去支持。至于于谦作为朝中重臣,没有阻止朱祁钰废太子。也是一大失误。
首先孙太后是先立朱见深为太子,再立朱祁钰为监国的,这顺序不同意义也不同;第二,朱祁镇在刚被俘的时候,带着也先去敲大同、宣府等边陲重镇的门,为什么?第一赚城门,第二讹钱,而朱祁镇也开开心心地去了,甚至在守将没开门的时候大骂,具体是谁要去查一下明史,只是景泰皇帝继位,没人给朱祁镇开门,第三:也先放走朱祁镇是因为北京保卫战打败了,不得已才放的。
朱祁镇能重掌乾坤,绝对是个人的综合实力使然,八年的囚禁生涯,依然不能打倒他,危急时刻的一声大喝“朕太上皇也”!足以诠释朱祁镇高超的政治知慧以及气势如虹的政治魄力,这是夺门成功的最关键操作,前面的都是政变常规操作,这声大喝是决定性的,随即大门洞开,夺门成功!朱祁镇的个人魅力以及政治能力还是让很多人欣赏的。
明史上记载的:胡善祥。宣德三年被废为仙师,张太后看她可怜常常邀请她出入各种宴席,居于孙皇后之上,孙皇后为此怏怏不乐,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病逝一年后胡善祥病逝,天顺六年孙皇后崩,钱皇后向英宗提议曰:后贤而无罪,废为仙事,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别什么事都往孙太后头上加这事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
历史远比现实残酷,朱祁镇能回来,那是运气真的非常好,朱祁钰用了很多办法,回来其实也是个很小的人物的功劳,南宫的事就不说了,连棵乘凉的大树都不能相容。朱祁钰也是坏事做绝,如果自己儿子不死,估计也就没朱祁镇什么事了。
明朝的十六个皇帝中,也就朱元璋,朱瞻基,朱佑樘,能算得上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朱高炽死得早比较遗憾,朱厚熜,朱翊钧虽聪明但极端自私,朱由检回天乏术。朱祁镇厚颜无耻?最厚颜无耻是景泰帝吧,当初立景泰帝的条件是不废前太子朱祁镇的儿子,可景泰帝言而无信,废朱祁镇儿子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可惜景泰帝的儿子没当皇帝的命。
朱祁镇复帝后,就该杀于谦,因推朱祁钰上位的是于谦,篡改旨意由监国变皇帝的是于谦,废太子朱见深的还是于谦,幸亏朱见济早亡,要么就没朱祁镇的菜。木匠很昏,国势日益艰难,所谓能把握权柄不过是惯性使然,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严重地禁锢了明朝改良的可能性,但也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明朝皇帝的权威,没有任何撼动的可能,所以,只要不放个白痴在位置上,哪怕是个一无是处的人,比如朱祁镇、木匠,或是空说勤政但没有成事能力的崇祯,或是不着调的顽童正德,都不会被威胁皇位。
其实兄弟俩简单点概括,朱祁镇第一次当皇帝差点把明朝灭亡了,朱祁钰上位好不容易把国家救回来,而且蒸蒸日上,然而朱祁镇第二次当皇帝又差点亡国,把他弟弟的努力又毁了,朝政混乱,女真日强,各地盗贼蜂起,叛乱,荆襄百万流民,还好他儿子不错,上来赶紧擦屁股,不然明朝又要完了。
问题是朱祁钰病重的时候,朱见深都只有10岁,朱祁镇其他儿子更小呀。这样一个小孩,自己其实也没啥话语权吧,就是个被推到前台的工具罢了。这种情况下和朱见深估计也差不多。不过如果朱祁钰那会来得及立下皇太子,夺门没了理由,那么新帝的皇位传自朱祁钰,就不会废了他帝号,他就能得到皇帝的正式待遇了吧。那时候他都准备复立朱见深了,对大臣们请立朱见深的意见都没驳回去,就是太晚了,转眼朱祁镇就夺门了。
如果朱祁镇不被徐有贞等人重新推上帝位,朱祁钰死的当天他就得死,于谦等人虽然是忠心但又不是傻子,任由朱祁镇重新掌权的蠢事他们做得出来?但凡朱祁镇重新掌权,当年拥立朱祁钰的那批大臣哪个能有好下场?而朱祁钰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他也不可能任由朱祁镇把自己的政治班底一手毁掉。所以朱祁镇只有死。
明朝这场官司可以参考后来的慈禧和光绪,慈禧死前为什么要毒死光绪,就是因为知道自己死后没人压得住光绪,光绪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同理,朱祁钰死后也没有人比朱祁镇的辈分和资格更大,群臣当时的意思是立朱见深,也就是还位于朱祁镇。但是,如果朱祁钰不想自己的政治班底被毁,如果于谦等一众拥立过朱祁钰的大臣还想继续当官,那么朱祁钰就只能拒绝咸丰一般的懦弱,时隔上千年再行一次勾戈夫人之事了。
当时皇位继承顺序为朱祁镇、朱见深和襄王朱瞻善,但是只要于谦采取行动,扑灭夺门之变,必然被天下扣董卓、曹操的帽子,一夜之间就从忠臣、民族英雄变成枭雄!朱祁镇一系肯定完蛋,于谦告知天下,英宗谋反,诸王及封疆大吏没几个会信,自己弟弟将死之人且无子嗣,皇位早晚是他的,英宗何故反之?大家肯定会认为是于谦要想当曹操!襄王这么谨慎的人,即便于谦迎其为帝,他大概率都不敢来,这时候诸王中的某些野心家必定依据皇明祖训起兵讨伐于谦,届时必重蹈八王之乱的覆辙!
古代皇子如果被俘,是断无继位可能,所以如果不考虑大臣对宣宗的感情,其实更合理的方法是,如果景泰帝有子嗣,则景泰帝之子继位,否则,就从仁宗其他几个儿子的后代里按照长幼嫡庶之序选择继承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英宗一系继位,但很可惜大臣对宣宗感情太深厚了,不可能允许宣宗脉绝嗣。
一己之私是胡扯,孙太后是宣宗皇后,立景泰帝,毕竟是宣宗的儿子,她能接受,景泰皇帝废太子立自己儿子,她也没说什么,但是景泰帝无后,又迟迟不立英宗之子,这是几个意思?孙太后绝对不会坐视皇帝离开宣宗一脉的,这是大义。杀于谦是为自己的行动正言, 在古代皇帝永远没错, 因此每次造反都要把过错推在大臣身上, 于谦是朱祁钰的重臣, 又是推举朱祁钰做皇帝的主要人, 自然要杀他。后来平反那是朱祁镇让他儿子干的, 要不然不会留着于家后人, 肯定于谦也不是心存良知为于谦保卫北京而感到, 而是要平当世之口, 要为后世立标榜。
朱祁镇他爹就这么2个儿子,就算镇压了朱祁镇,也还是朱祁镇的儿子上位。如果做得狠一点,把朱祁镇一脉全废了,迎立外藩,怕会天下大乱。于谦不是那种为了保住自己就任凭天下大乱的人,要不然北京保卫战他也不会站出来了。就是可惜了于谦,本来的剧本应该是遇明主,做名臣,结果搭上朱祁镇这么一个皇帝。朱祁镇不是什么好皇帝,这是后世公认的,但他废除了千年以来的殉葬制,这点还是不错的。历史总结一点,朱祁镇不是个好皇帝,是个好人。朱祁钰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人。
自古权力的斗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才有资格装点历史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孙太后、朱祁镇这对母子与朱祁钰的权力斗争,很难用“厚颜无耻”或者“品德高尚”来形容双方,因为都是争权夺利,谁又比谁高贵?谁又比谁龌龊?下面分享一下我对朱祁镇这对母子的看法:
孙太后,山东邹平人,父亲是永城主簿。因家里和当时的太子妃张氏来往密切,十几岁的孙氏便入了宫,成为一名太孙妃的后备人才,开启了她不平凡的人生。
孙氏“姣皙而慧”,不仅漂亮而且很聪明。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孙氏在这期间和当太孙朱瞻基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不出意外,她将是太孙妃。不料被胡善祥截了胡,孙氏只能当太孙嫔妃,后来成了贵妃。朱元璋为了防止后妃干政,制定了相当严苛的后妃制度。为了明确等级尊卑,明朝规定了,皇后册封就有金册又有金宝,贵妃只有金册没金宝。孙氏是朱瞻基的心尖尖,孙贵妃跟皇帝撒娇:“人家想要金宝嘛!”爱情是盲目的,莫说金宝了,哪怕是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朱瞻基也会想方设法取得。于是,孙氏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拥有金宝的贵妃。
孙氏也是明代历史上第一位继后。皇帝的原配胡善祥不为朱瞻基的喜爱,加上又没能生出儿子,皇上早有废后的心思。孙氏颇有心计,虽然她也怀不上皇子,但是她比较聪明,谎称怀孕,足月后拿宫人的儿子充当自己的儿子,“生下”了朱祁镇。皇帝很是高兴,废后的事也提上了议程,在争取当时德望最高的几位大臣——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的支持后,随便找了一个理由便把皇后给废了,扶孙氏为皇后。孙氏表面上跟原配姐妹相称,感情非常要好,但她是废后的主要策划人。朱瞻基废后,为后代做了非常不好的榜样,明代皇帝有样学样,只要皇后有一点点不顺自己的心,就想方设法废后。
朱祁镇非孙氏的亲生儿子,这个秘密一直埋藏了好多年,一直到孙氏去世,钱皇后才告知朱祁镇真相。虽不是亲生的,但母凭子贵,朱祁镇是孙氏唯一的希望,在许多重大政治事件面前,孙氏自然是坚定不移地站在朱祁镇这一边了。土木堡之变后,皇帝成了蒙古人的俘虏,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孙太后作为能够影响政局的一国之母,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拥立两岁的朱见深为太子。这个做法自然是为了保证朱祁镇一脉的皇位继承权,也是她权力能够持续的保障。第二件事就是命朱祁钰监国,支持于谦抵御外敌,使大明王朝转危为安。从这点来看,孙太后还是一个遇事冷静,比较有魄力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