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京华烟云》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京华烟云》读后感2000字1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角色是非常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理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起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己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知道自己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快乐。也知道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快乐也随之带走了,她会独自在校园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己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人生。后来,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也占据重要角色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己的不同,可以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镇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兰晕了过去,妹妹莫愁却挺着大肚子,沉着地应付警察,其雍容与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肃然起敬,帮她丈夫说好话且来宽慰她。这份坚强与镇定,也十分可贵。莫愁又十分息事宁人,姐姐为她的丈夫晕倒,她看在眼里,却并无任何异样。这种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羡慕。犹如莫愁所说:“身为玉质,有利也有弊。玉永远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但是最精美的玉应当发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温润柔和的美玉。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
除了人物的描写个性鲜明有特色外,此书让我觉得还有更大的优点是在于其哲学意义。一翻开来,我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我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的感受。后来在看了由这本书该编成的电视剧后,让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转变,却能在木兰的爱心之下,逐渐恢复,且找到家人,最后嫁给经亚,暗香的爱甚至使经亚年轻起来;曼娘虽以处女之身守寡,她养育的儿子阿瑄却极敬爱她,她与媳妇以及孙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参军,因为母亲妻子与孩子的缘故,越战越勇,从未受伤;后来,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却可抛弃奢华的生活,作村妇打扮,亲自下厨劳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虽然赞成庄子的自然主义且爱写批评时世的文字,却在国力最弱的时候,去做了自然科学家,知道木兰是爱他的,也仅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云虽然做尽坏事,却也真心悔改,为国捐躯;林语堂在这部小说里面处处体现了世间的爱与温暖,更从小群体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与开阔的家国前景。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时,我们国家正处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林语堂犹能在《京华烟云》里秉承传统的忠与孝,赞成家庭伦理,而又倡导人生的智慧,极力鼓吹仁爱与慈悲,观之令人欢欣鼓舞,我想这就是林语堂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华烟云》之后,我似乎有一种如梦幻般的感觉,沉沁在书中情节里面,久久不能回味,让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
关于《京华烟云》读后感2000字2在图书馆翻到了这一本英文版的《京华烟云》。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好在看过电视剧及中文版,大体能够理解。
林语堂先生一生多用英语来写书向国外介绍中国悠久的文化和中国人民淳朴的生活。这正是他旅居海外时用娴熟优美的英文完成的巨著,向那些鄙视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真正的文化。
《京华烟云》主要描写了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在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展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该书还被视作现代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曾提到:“(该书)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个,丫头亦室来个。大约依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婪,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妈,阿非则远胜宝玉。”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可以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可以知道,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但是在面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同,又可以非常好的表现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当然最让人佩服的是木兰——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己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面对生活的变迁,面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面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己。而姚太太的强硬,也没有给她换回什么好下场,最后她的小儿子竟然还是娶了个丫鬟,何其讽刺!红玉的死,是听从了命运还是听从了自己呢?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京华烟云的时代,就是要齐心抗日保家国。一个民族的人只要有觉醒意识,只要团结一致,什么样的强敌都可以战胜!海明威说的好:“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关于《京华烟云》读后感2000字3《京华烟云》被誉为“民国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出版此书,在欧美引起轰动。林语堂优美流畅的英文书籍《京华烟云》,让他们看到中华民族诗意的一面:月可弄、风可吟,拈花一笑、踏雪红梅。
书中的女子形象个个丰满,主人公木兰有大家闺秀的仪态,更有生在帝都的大气;莫愁智慧到掩藏自己的满腹经伦,在相夫教子的平淡里获得满足;曼娘享有意中人亦爱自己的福气,而且名正言顺地嫁给了他,虽然不得不守寡一生,但是这爱的代价是值得的;珊瑚由姐姐升为母亲再为祖母,虽然不是亲弟弟妹妹、亲儿孙,但是她母性的博爱光彩照人;还有神秘的宝芬,惊人的美丽、文采的对话、与经亚共舞打败素云的聪明,都让人觉得她似乎不是凡间人;红玉的精神洁癖、锦屏的高心气儿、锦儿的忠心与守口如瓶、丽华的天真、暗香的苦尽甘来、秀娜的侠肝义胆,甚至华太太的经济头脑……你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神奇,世界上有女人这样的物种,千人千面千种性子,而作为群相出现时,真如大海一般,包罗万象。
书中的男子,我最钟意姚思安。他培养了两位优秀的女儿:木兰和莫愁;也自知自觉地成就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年轻放荡,中年顿悟,晚年得道。他极推崇庄子,也喜爱西方国家的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既愿意在传统的思想中悟出生命的大道,也愿意迅速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当然他也无法摆脱“关心则乱”的父母通病,无法洗掉看到宝芬心猿意马的男人通病。尽管如此,他依然是书中男子最完美的代表。相较之下,立夫太过激进、荪亚太过懒散、平亚太过痴缠、经亚太过庸俗、博雅太过执着、怀玉太过懦弱、阿非太过犹豫、陈三太过保守,至于其他的男子,我已无印象。
我发现文学典籍中,男子因建树、言论、功绩或风流韵事流传得多,因为有性格却流传的少,可是女子却不同了,也有可能真是“女人心海底针”,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夏娃,一千个夏娃有一万种个性。单是一个姚木兰,在四季表现出来的性情、装束、言谈就大不相同。女人在男权社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是太多,所以性情方面便自由发展。
姚思安最后遁入空门,他十年游学之后回到家中,对家人说得一番话颇有意味:“在华山我从一只老虎前面经过,我望了望它,它望了望我,它偷偷溜走了。我告诉你们,孩子,我这旅行,一半是游山玩水观赏风景,一半是自我求解脱。这两个目的是不可分的。也许你们不明白。自我解脱的基础在于身体的锻炼,人必须无钱无忧虑,随时死就死。这样你才能像个死而复生的人一样云游四方。你要把每一天,每一刹那都当做苍天赐予的,你必须感谢上苍。你身上不带钱,则盗贼不近身。但是你不能这样子旅行,那就必须把身体锻炼好——你的手,你的脚,最重要是你的胃。必须能够找到什么吃什么,或者能挨饿,不吃东西。必须室内室外都可以睡觉,不管什么天气都能忍受。你若没有这么一个身体,就不能旅行。”
我记得看成龙主演的《功夫梦》里,在武当山有女子控制蛇的场景,成龙解释是那女子就像水一样,蛇以为她是它的倒影。这里面有神秘的智慧,是不知道几重天的境界。
既然是现代版的《红楼梦》,自然书中描绘了大户人家嫁娶、宴会的奢华铺张,也描写了各种古玩、摆设的灵气与精致。木兰丧女时,曾长时间把玩她的玉器,并没有像一般妇人一样随性发泄,而是让她的忧伤融入了这些小器物中,“表现得像一位高贵的皇后”。这样的克制与沉默,让她悟出了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无常,从人生的挫败感中抽离,更珍惜生命赐予她的一切。
文章的开始,姚思安就对女儿说:“人的运气和个性息息相关。人若有福气,一缸清水变白银;若没福气,一缸白银变清水。人必须享有福的个性。”。我很欣赏这种观念,中国人太会吃苦,你说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是辛苦,你能说有空调的办公室政治不是辛苦?你说贩夫走卒的沿街叫卖是辛苦,你能说身家过亿的企业家管理一间大公司不是辛苦?你说养儿育女是辛苦,你能说求医治不育的人不是辛苦?佛家认为人人来世间皆是吃苦,体苦、心苦、脑苦,各人有各人的苦头吃。而且中国人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人都是抱着这颗心入世的。所以,学会苦中作乐,学会享福,更加弥足珍贵。
木兰把这种珍贵发扬光大,当他们的小家定居苏州时,她从做饭、洗衣、打扫中获得无穷乐趣,甚至用铲子铲黑锅底,她也能兴致盎然。她生于大户人家,从小锦衣玉食,的确比一般人更能体味生活的美感而不是强加于身的无奈。但是,那通透的心智、豁达的气派,却是上天给她的福气,与家世无关。是那天地、那北京的城池、那自然的熏陶,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一个她。
人生如诗,诗里有平仄抑扬;人生如画,画里有浅墨重彩;人生如梦,梦里有京华烟云。
;伊能静和黄维德的牵手门照片流出
2008年,伊能静和黄维德的牵手门照片流出后,所有知道她们名字的人都惊诧不已,舆论一片哗然,因为虽然黄维德没有成家,但是伊能静是已婚的身份。这个负面新闻爆出后,直接让两个人的风评降低,很多人都表示不敢相信,而且都非常同情庾澄庆。
庾澄庆和伊能静的婚姻走向破裂,两个人离婚了因为这个事情,庾澄庆和伊能静的婚姻走向破裂,两个人离婚了。但是庾澄庆真是绅士,从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伊能静的坏话,还要在媒体问到时支持伊能静,也是个品质优秀的好男人了。而伊能静和黄维德并没能走到一起,网络上爆出伊能静带伤出现,疑似被家暴,后来两个人分手了。
黄维德因为这件事情名誉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当年黄维德因为这件事情名誉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此之后,他就很少再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现如今的他,仍然还是以孤身一人,样子看起来的确是有点落魄不堪,其实他现在过成这个样子,完全是自己做的,跟别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本来美好的令人羡慕的婚姻却因为黄维德破裂了本来美好的令人羡慕的婚姻却因为黄维德破裂了,这个黄维德到底是什么人呢?1971年,黄维德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18岁的时候黄维德入行做歌手,是学校乐队的主力。后来加入台湾当时最热门的徐夫人唱诗班。
伊能静和黄维德在拍戏时两人相识伊能静和黄维德在拍戏时两人相识。相传黄维德在和伊能静合作过之后就一直爱慕着伊能静,直到2008年传出“牵手门”事件。彼时的黄维德也是有女朋友的人。因为两人的照片被曝光,伊能静离婚,而黄维德也没有再结婚。
年轻的黄维德非常的有能力和才华年轻的黄维德非常的有能力和才华,在唱诗班不久便与BNG公司签约。随后录制了第一张唱片《热爱》。正当黄维德小有名气的时候,公司突发状况,黄维德一下子就回到了起点。彼时的黄维德只能到台湾中心商场咖啡厅打工,成了一名人气极高的调酒师。
长年累月夫妻之间也慢慢有了裂痕伊能静和庾澄庆那时是很多人眼里的金童玉女、模范夫妻,男有才女有貌,但两人的身份地位悬殊,庾澄庆是高门世家的公子哥, 伊能静是身世悲惨的贫家女,两人的结合一直不被庾澄庆的家人所接受,家庭地位非常低,长年累月夫妻之间也慢慢有了裂痕。
哈林再爱伊能静,也忍不了这种事情。伊能静是著名女歌手,台湾著名艺人庾澄庆的前妻。她的困苦童年和成长经历,因为说过太多遍,很多观众都耳熟能详了。在与庾澄庆的纠葛之后,伊能静的评价就变得褒贬不一了。与庾澄庆被认为金童玉女的一对,却是以伊能静的出轨而告终。当年哈林跟伊能静还在一起的时候,伊能静因为拍戏就遇到了黄维德,很快她就被媒体拍到跟黄维德在一块,而且两个人还手牵手走在街上。哈林再爱伊能静,也忍不了这种事情。
秦昊伊能静多年后才结下了神奇的缘分伊能静在遇到庾澄庆之前就是歌手出道,而且人长相甜美可人,又嗲嗲的嗓音,所以一度是少男少女的偶像,就连后来的第二任老公秦昊因为小时候收藏过伊能静的一盘磁带十九岁的最后一天,而对她印象很好。所以多年后才结下了神奇的缘分。
如今庾澄庆和一位女主播结了婚,伊能静也嫁给了比她小十岁的秦昊,生活的十分幸福,而黄维德却很少出现在观众们面前,如今50岁的他不仅仍是孤身一人,而且没有什么戏可拍,也慢慢被观众遗忘,沦落为18线演员了。
导语:《生活的艺术》使这位年轻的战俘在绝望的痛苦中获得了生活的勇气。或许他自己也是一位向生活挑战的勇士,只是老庄文化的影响使他屈服于人生。他用他的智慧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引导我们努力生活。希望以下《京华烟云》的读后感,大家能够喜欢!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出了许多味道……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好处。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述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十分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能够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个性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能够明白,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够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能够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但是在应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同,又能够十分好的表现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说到让我最为佩服的人物,当然是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应对生活的变迁,应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应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华烟云》向西洋人介绍了中国社会。细读之,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京华烟云》的作者是著名的大文豪林语堂。这是一个有西方人头脑中国人心灵的人,四十岁时林语堂曾自喻: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是这样一个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经典文化包装了自己的文人,写下了那些脍炙人口的文章。林语堂或许在构筑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竭尽自己所能让外国人来了解中国,了解这里神秘的文化,其实他自己就是这座桥梁最坚实的桥墩。他加速了东西文化融合的系统工程的进程。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林语堂并没有占据多少地位,他顶多是位海外游学作家。他用一部书将中国的社会展现给外国人,所以他的书受欢迎。他在国外的名气远远大于国内,林海音(台湾作家《城南旧事》作者)甚至评价到:本世纪(20世纪)的中国人能成为世界性作家学者的,我以为只有林语堂一人,在欧美提起Drlinyutang,尽人皆知。评价虽然有一点夸张,但足以看出林语堂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他所崇尚的道教文化似乎给予了他文章更多的神韵和灵性。而《京华烟云》更是一部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但令我更感兴趣的是《京华烟云》原版竟然是英语作品,我们国内看到的都是由不同学者翻译过来的。知道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不知应该感到自豪还是应该感到悲哀。自豪的是这部书是用英文写的,而在世界文学史上又有哪个外国人用中文写过书,而且广受欢迎呢?悲哀的是一部中国人写的小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但文字不是中文。
在我看来《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或许是同一类型,贴切的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官宦之家,同样的深院高墙,所不同的是《京华烟云》没有《红楼梦》那样的气势。而我们也可以把《京华烟云》看作现代版《红楼梦》。其实据林语堂的女儿所说:林语堂本来想翻译《红楼梦》的,只是觉得《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以另一部小说代替。
其实我觉得中国人的文学并不比外国人差。只不过不同的文化思想造就了中国没有人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学的东西往往比较注重内在的潜质。当书被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却只能是表面的。外国人读不懂中国人的书,他们只关心于中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国人的含蓄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林语堂正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来使西方人感受中国文化精髓的,他赋予了小说人物更多的使命感。这是许多中国文人所无法做到的(当然外国人也不一定能做到)。
我想我们应该热衷于母语,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不是几个字母能解释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外国人的,所以中国人没有获得并不为奇。这不是阿Q精神,当哪一天中国文字如英语般在世界流行,那么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应该是囊中取物了。
林语堂曾自问“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一小丑否?”其实人生的无奈造就我们这些小丑。我们无法驾驭人生只好甘心当小丑了。他用“浮生若梦”解读了人生。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京华烟云》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姚、曾、牛三个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动荡岁月里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完全再现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也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学家辜鸿铭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林语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调侃式的描述中,不经意中流露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书中看出林语堂似乎很钦佩辜鸿铭的才华,对他的学识在书中有两次有生动的展现。林语堂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优胜论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传的中心,是因为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各种思想在学生中传播、交流,最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思想才使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拿起笔,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众多的文学团体,才会出现许多有自己独特鲜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家。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学问,他不待见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那一套,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的学堂,既让她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也让她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从这些例子中似乎感觉到姚思安肯定是一个理解过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实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学,个性喜欢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但姚思安却没有阻止西方先进礼貌的传播。我想林语堂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想表达并不是中国的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礼貌都是起阻碍作用的,不能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便全盘否定了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文化。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取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杯具》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
在《京华烟云》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木兰了,我觉得她是中国文化和西方礼貌双重影响下构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齐,但木兰和曾荪亚也过得十分的幸福。木兰和曾荪亚在婚前没有感情。却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产生了感情,虽然这感情不能占领在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这平凡的感情,也能让木兰对曾荪亚一辈子忠贞不渝的了。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让我感叹这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曾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之后曾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
《京华烟云》的下卷《秋季歌声》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主题的升华,悲惨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述,让人震撼,人们抛弃了“家仇”,团结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们期盼着当抗战胜利后,能够迎来新的天地。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若为女儿身,必为木兰也。”什么样的女子能得如此评价,林语堂先生又是如何塑造姚木兰这个人物,出于好奇,拿起了《京华烟云》的原著。果然电视剧并没有将小说的精髓完全的表达出来,并且对姚木兰的形象也并没有完全呈现出来。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张振玉于一九七七年译成汉语在台湾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庚子年义和团起义到全国抗战爆发这一改变中国社会整体面貌和性质的历史时期为背景,以曾、姚、牛三家的兴衰作为线索,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期间四十年来中国的政治、社会、思想、战争、生活等,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在书中林语堂先生完美刻画了姚木兰这个人物。
一、木兰的性格
可以说,姚木兰是一个很多女人都想成为的人,可望而不可及。她是名动京城的才女,生在富贵之家,父亲厚爱,读女子学校,对诗书古玩甲骨文都有研究。母亲教导,对浣洗缝补厨艺更是娴熟。她在自然放任的天性中,还具有节俭、勤劳、端庄、孝悌等传统女子的品德。她是当时中西合璧的新女性,她有中国传统道德中的贤良淑德,有西方文化中的开朗大方,不拘小节,更明显的是她深受父亲姚思安道家思想的影响,随性洒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
二、木兰的生活
木兰一生都是受其父亲的影响,而且很严重,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没有走出父亲的影子。用书中最点睛的话来说:“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木兰曾听见父亲说心浮气躁对身体有害。理由是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入侵。在木兰以后的生活中,有好多时候她想起父亲这句话来,而这个道理竟然成了她的人生指南,她从中获得了人生的乐观与勇气。
父亲的新思想也影响到她,木兰有几种其他女人没有的本领:第一,她会吹口哨;第二,她会唱京戏;第三,她收集古董,而且会鉴赏,尤其是甲骨。吹口哨是荪亚教的,针对她这一爱好,她的父亲很纵容,而唱京戏是父亲亲自教给她的,父亲特别地爱出去云游,给她讲一些新鲜的事,带回一些新鲜的玩意儿,木兰婚后也不像封建传统的女性那样,在家相夫教子,她很愿意出去游玩。她可以算是一个“不规矩的女人”也可以说是一个“坏儿媳了”,她爱和荪亚去吃小饭馆,爱去逛公园,也喜欢和朋友聚会,公公婆婆还真的是有一点儿恼她,恼她的不安稳,在那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女人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而木兰却可以在压力之下美丽地成长。
三、木兰的爱情和婚姻
对于婚姻和爱情,木兰也秉持着道家的思想顺其自然。在感受到自己已经爱上立夫的情况下,还是接受家里的安排,为了传统道德中的报恩和父母之命,与荪亚结合。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她刚感觉到精神上的自由,刚感觉到她以前未曾经过的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味道,这种幸福的味道里是有立夫的。荪亚的确是个好配偶,但她心旌摇摇,方寸难安,她还是听从命运的安排,极力克制自己……”但她并没有失去爱情,在立夫被捕入狱后,这种感情使她勇敢,让她孤身深入虎穴,不惜一切代价去救立夫。而立夫也因为她的请求,完成了“甲骨文研究”的专著,做了木兰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婚姻中,木兰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思想境界的开阔,体验不同的生活。丈夫荪亚则追求物质的丰富,生活的便利,世俗的快乐。虽然两人精神追求不一致,可婚姻还是要维持下去。
木兰终于实现了杭州的田园生活后,过上乡村妇人的生活,可荪亚却不适应,他更喜欢上海北京那样的大都市生活,荪亚出轨了。在木兰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她并没有过激的行为,反省自己的同时,在父亲的帮助下,釜底抽薪劝退了丈夫的出轨对象曹丽华,并且和曹丽华成为了朋友。她舍弃了自己的部分理想,回归现实,迎合丈夫口味,重新穿上了华丽的衣服……
过去看到这段儿,实在觉得为木兰不值,现在方知木兰的通透和智慧。她可以不爱这个男人,但不能失去他,既然要保全家庭,那么就要牺牲点儿什么。
四、木兰自我认知的过程
木兰自我认知的过程,也就是她从富家女儿到平民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她的自我认知和蜕变。
木兰在少女时期,第一次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是因为对立夫的感情。她对立夫不能言说的感情,启发了她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探索。后来当他们同游泰山时,木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当她和立夫一起看无字碑、看日出、并且在两人单独交谈后,她把人生看得很透彻了。
女儿阿满的殉难给了木兰很大的创伤,她开始迷惘,她越发爱惜自己的身体,精神寄托在甲骨和玉刻的小动物之上。文中这样描写:“她越想自己是个有生有死的凡人,越羡慕那些半透明没有感情的小玉石动物。”她开始面临生死的问题,从而又加速了她逃离北京,去过她一直向往的田园生活。
抗日战争打响,时局改变,儿子一心参军报国,木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儿子的人生则正在春天,在升降的循环交替中,道的盛衰盈亏两个力量,也是如此。”这样她放下了对死亡的恐惧,更加淡定,乐天知命,这又是她的一次转变。
最后自我升华的转变,发生在逃难的路上,融入群众之后,听到军队的呐喊“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到……”“木兰的内心改变了,她失去了空间和方向,失去了自己的个体感,征服自我她做到了……”至此,木兰完成了自我内在精神的蜕变。
简单的总结,依然不能完美地呈现木兰这个人物,她的诗意,她的坚韧,她的智慧,她的优雅从容,她的真诚乐观,她认真对待生活又顺应天理……她也曾迷失,也会孤独,也有痛苦……最后与混乱不安的世界和解,在逃亡的路上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也许我们没有木兰的才华和智慧,但她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金句: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时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孰可惊人。
姚大爷认为一动不如一静。他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听天由命,要逆来顺受。
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赖着金钱。人应当享受财富,也要随时准备失去财富时应当怎么过日子。所以不论贫穷还是富有,都有一套过生活的方法,重点还是以怎样的心态面对。
社会革命就是人思想态度的改变。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1
我是由《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它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磅礴、华丽、完备、经典、真实集于一身的著作。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小说,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现。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积极地昭示着国家的希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一一出现在这幅画卷中,这些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形象,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行行式式的人物。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位的佳作。
《京华烟云》以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雨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云变动的历史风貌。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2《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都在不经意之间自然地展露出来。
然不久便发觉众爱所归,无不归于姚木兰。也难怪,林语堂先生之理想女子,集美貌、才华、修养于一身,持家业时老成持重,左右逢源;论学问时伶牙俐齿,理不让人;该堂皇时则堂皇,金银玉器,与王侯将相之千金堪比;该俭朴时则俭朴,荆衣布裙,与市井乡野之村姑无异。古时的花木兰,有胆有识,姚木兰亦是如此,却又多了份脚踏实地的本分。如读书,有人读到易,有人读到*,木兰读到做花生汤时要放碱。喜欢的分明是立夫,却又依着父亲嫁给了荪亚。
林语堂先生想必是希望那个木兰便是如斯,他给她寻好了男子,如斯也应该像木兰那般相夫教子,然而在订婚的前一天,如斯却与一个美国青年私奔,不多久离婚,从此她的世界便分裂成两半,她安静时仍是个才女,却越发忍受不了这个她所不爱的世界,最终自杀,只在桌上留下一杯尚温的香茗。
因为她不是木兰。
木兰的美,只能被称做梦。
梦之所以美,是因为那是人人都向往的。
木兰她也不是如斯。她没有反抗,也没有因为荪亚的外遇而大发雷霆。人们说她太懦弱,其实聪明如木兰,明白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于是,她孤身一人,用她的智慧来救赎这场错误的婚姻。
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木兰之所以是木兰,因为她懂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就算她只是一个梦,但也请记住她身上那种宽容与隐忍。不论是哪个年代,有此便已足够,你可以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不会迷失方向。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3《京华烟云》中,时刻流露一种道家思想,流露出老庄哲学思想。那是一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书中的道家思想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位入世高人体现出来。每一次他与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对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出道家的思想。这是一种浮生若梦的彻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读《京华烟云》还另外想起《家》。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来写。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其中对于一个丫鬟的描写,其悲剧之处和《家》中的另一个丫鬟有相似。至于这本书,如果说是蛇灰线的话,我觉得还是不恰当的。《京华烟云》总共45回,《红楼梦》有4回,如果说是伏延千里的话,那还真是不够长。我真想一句话说,《京华烟云》读起来不如《红楼梦》有意思。《红楼梦》,怎么讲,不愧是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很高的书。书中又有对对联啊,诗啊,赋啊的精彩描写,连对药材,对各种食物的描写也是各处都有伏笔的。所以,虽然《京华烟云》有可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是《红楼梦》更有意思的。但是呢,关于后面的本侵华战争,以姚木兰自己家庭为视角的描写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另外,姚木兰也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物,同样,曼娘,银屏也是
《京华烟云》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姚木兰,虽然是富家**,但总是表现出身手不凡,不管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还是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唯一不足的是,她对于自己的婚姻不是自己掌控的,虽然她自己深爱的人是立夫,但是却只有和他做朋友。所以说嘛,还是挺遗憾的。另外,姚木兰见多识广,从小就受到家族中各种文化的熏陶,是一个很渴望自由的灵魂。同时,她身上也很有庄子思想的影子,继承于她的父亲。虽然我比较喜欢我的思想,但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姚木兰的父亲给她灌输庄子的思想还是很明智的一件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