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杀人是曹操让袁氏和谁火拼

借刀杀人是曹操让袁氏和谁火拼,第1张

排行第四计,借刀杀人!

1、勤王图霸计,即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计属于典型的政治计谋。提出此计的有荀彧、沮授,成功的是荀彧。汉献帝即位后,接连遭受董卓、李榷、郭汜乱政。在政局不稳、战事不断的年代,汉献帝过着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苦难生活。尽管汉献帝如此狼狈,可皇帝毕竟是一面颇有号召力的旗帜。对于这点,荀彧看得很清楚,听说汉献帝移驾洛阳,马上向曹操进言。举晋文公纳周襄王、汉高祖为义帝发丧的例子,说明勤王的重要性。还提醒曹操,若不早图,别人将先我为之。曹操何等人物,岂肯错过这样的好事,立即兴师勤王。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够扫平群雄、称霸中原,与此计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2、扼喉待变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官渡之战,曹袁兵戈相向。很快曹军粮草用尽,曹操意欲退兵。荀彧闻之,献此计。先挑明官渡之战的重要性,胜则消灭袁绍、一统北方,乃天下之机。又举楚汉相争的例子,说明兵少粮尽并不可怕,只要画地而守、扼喉待变,一定能以少胜多取得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试想如果曹操官渡失败,不仅很难统一北方,而且曹操统一大业将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此计对于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及最后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仗义招才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刘备被吕布打败后,只好投奔曹操。对于刘备去留,曹操内部意见不一。荀彧、程昱认为刘备乃英雄,不杀终为后患。而郭嘉却认为杀一人而阻天下志士之望,谁肯共谋天下呢。曹操也觉得杀刘备不利于招揽人才,故不杀,并表刘备领豫州牧。观曹操此举乃真英雄也!是故英雄对决,不应施以小人招数,而应正大光明地分出高下。相反,纵然杀掉刘备,势必会招来更多的敌人,况且刘备当时并没有显露出英雄本色。因此留着刘备未尝不是好事,后来无数智谋之士投奔曹操,足以证明郭嘉有相当远见。

4、借刀杀人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平定北方四州,袁尚兄弟被迫逃亡辽东。表面上看若袁氏与公孙康联合会对曹操构成很大威胁,所以曹操大部分手下主张趁胜一举歼灭袁氏与公孙康。他们没想到还有一个对曹军更为有利的隐藏条件,即是让袁氏与公孙康火并,而曹操能坐收渔翁之利。此时郭嘉尽管已留易州养病,远离战场,但局势的发展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劝曹操不可出兵追击。若出兵,二者必并力抵抗,急不可下;若缓之,使公孙康、袁氏相拼,其势然也。曹操从其计,果然袁氏兄弟被公孙康杀死。可以说曹操能最终消灭袁绍势力,进而统一北方,与此计有着重要的关联。

5、声东击西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兴兵讨伐张绣,久攻南阳城不下。于是曹操命士兵做好继续攻城准备,自己却骑马绕城三日(见东南角砖土新旧不等,多半毁坏,容易攻城),然后假装从西北角入城。这一切贾诩在城上看得清楚,便欲将计就计,为张绣献此计。先说明曹操去西北角积草,看上去想从西北入城,不过是虚张声势,实则想从东南角攻城。然后劝张绣把百姓假扮士兵守西北角,令主力埋伏在东南角。果然不出贾诩所料,曹操被杀得大败而归,从而南阳之困得以解除。

6、离间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与韩遂、马超对峙,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然而双方实力毕竟悬殊,韩遂很快支撑不住,于是想与曹操讲和。怎样才能毫不费力、一食二鸟呢?既然韩遂有讲和之意,贾诩马上想到了离间计。先让曹操次日与韩遂交谈良久,使马超心疑。然后让曹操亲作一信与韩遂,故意将信中关键处涂抹不清,让韩遂、马超互相猜疑,进而发生火并,使其两败俱伤。事情果然不出贾诩所料。

7、翁中捉鳖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赤壁之战后,曹操一直在寻找机会消灭孙刘,只是怕马腾偷袭许都。于是荀攸献计,要曹操用汉献帝名义加马腾为征南将军,使其讨伐孙权,诱其入京师,然后除掉他。此计为计中计,是远攻近交计中的子计。

8、以逸待劳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蜀军攻打定军山不下,法正及时提出此计。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定军山以西有座宝剑峰,比定军山还高。就劝黄忠抢先夺此山,这样定军山之虚实一目了然,将给魏军带来很大威胁。然后根据当时的敌情我情,让黄忠守在半山,自己居山顶。待夏侯渊兵至,举白旗,黄忠按兵不动;待到敌人倦怠无备,举红旗,黄忠立刻下山击之,必当全胜。后来形势果然如法正所料,黄忠不仅夺了定军山,还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此计为蜀国的全盛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9、趁火打劫计,属于政治计谋。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争斗,引起宫廷内乱。这时,远在西凉的董卓收到何进命其进京救驾的密令,犹豫不决。谋士李儒对当时的局面看得很明白,于是力劝董卓以“奉诏救驾”为名,趁机进京夺取政权。董卓听从李儒的计谋,率领西凉大军迅速进入京城,在李儒、吕布的帮助下,先铲除了丁原等异己,接着废少帝立献帝,从而把持了朝政大权。

10、顺手牵羊计,属于军事计谋。关羽死后,蜀吴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按理说魏国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曹丕完全可以联合蜀国灭掉吴国。可是刚刚称帝的曹丕只顾铲除异己巩固政权,却失去了这样的好机会。当时,谋士刘晔曾提出此计:蜀吴交兵,天亡也。若遣一上将提兵数万,渡江袭之,魏蜀联合,吴国不出半月可亡矣!或者让蜀吴争斗,魏国也可坐收渔翁之利。当然曹丕并没有听从,等到吴国大胜蜀国后,他却错误地出师伐吴,结果一战败北。

11、调虎离山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打败张绣后,矛头指向徐州吕布。如果正面与吕布交手即使取胜也会损失惨重。这时早已投降曹操的陈登成功运用此计,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一是诱吕布将妻小与钱粮移屯下祁,从而为后来占领徐州清除障碍。二是骗吕布说泰山孙观等谋反,结果让吕布与陈宫夜间厮杀起来,杀到天明,方知中计。吕布急忙赶回徐州,陈登父亲早已占领此城。三是伪传将令,对高顺、张辽说吕布被围,让高、张率兵营救。在陈登策应下,曹操很快拿下小沛。此计使得吕布短时间内丢了大部分领地,只剩下下祁一块不大的地方了。

12、攻心计,属于政治计谋。三国后期,诸葛亮为伐魏,想先解决南蛮以解除后患。马谡及时献此计。大意是南蛮地处偏僻,即使武力攻下,也很难真正征服。不如以军事为辅、政治为主,以攻心达到武力不能解决的目的。后来诸葛亮成功的运用了此计,七擒孟获,使得南蛮纳入蜀国版图,也为后来的伐魏解除了后患。

13、笑里藏刀计,属于政治计谋。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回到渤海,军中缺粮,冀州韩馥遣人送粮。谋士逢纪献计。先与公孙瓒相约夹攻冀州,事后平分其地。同时派人密报韩馥,韩馥必然请袁绍共同御敌。然后从中取利。果然韩馥请袁绍营救冀州,并让出冀州给袁绍。等到袁绍夺了冀州,马上与公孙瓒撕破面皮,自己独占冀州,为袁绍统一北方四州打下基矗

14、美人计,属于政治计谋。董卓把持朝政以后,弄得上下怨声载道,各地盗贼猖獗。司徒王允看到董卓、吕布皆是好色之徒,于是巧使美人计,让貂蝉离间董卓吕布,从而让其父子两人火并。最后王允、吕布联手杀死董卓,使汉朝天下得以暂时的安宁。

15、苦肉计,属于军事计谋。蒋干到东吴说周瑜,被周瑜将计就计,使曹操杀死蔡瑁张允水军两都督,为自己除去了后患,但曹操水军实力乃就很强大。周瑜于是与老将黄盖演出一场苦肉计来。这事几乎瞒了东吴所有人(包括孙权都以为周瑜是真的想杀黄盖),只有黄盖的老友阚泽与孔明清楚。结果曹操中了计,苦肉计的成功为后来的火烧曹船立下汗马功劳。

16、连环计,属于军事计谋。赤壁之战的胜利与诸多计谋密切相关。如草船借箭、借东风、连环计、离间计、苦肉计、火攻等等。其中连环计是其中最关键的一计。当时蒋干在东吴遇上庞统,并极力推荐庞统去见曹操。庞统有心让东吴与刘备取胜,于是献此计。看上去,联环能让船上的曹兵如屡平地,很管用。其实一旦联环,与到紧急事情(如火攻等)后就变成大患了。曹操及其谋士都没有想到这点,因此遭到火攻是必然的。

一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二金蝉脱壳——孙坚换帻脱险境

三乘火打劫——袁绍诈取冀州城

四连环计——王允巧使连环计

五欲擒故纵——刘备三让徐州城

六嫁祸于人——曹操借头息众怨

七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

八兵不厌诈——张飞诈醉擒刘岱

九借刀杀人——曹操借刀杀祢衡

十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

十一隔岸观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十三上楼抽梯——刘琦上楼抽梯问计

十四虚虚实实——张飞沉着退敌兵

十五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十六反间计——周瑜假书赚蒋干

十七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

十八苦肉计——周瑜导演苦肉计

十九美人计——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十利而诱之——丁斐牛马救曹操

二一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

二二混水摸鱼——庞德设计下长安

二三十面埋伏——孔明设伏擒张任

二四出其不意——甘宁百骑劫魏营

二五以逸待劳——黄忠疲敌定军山

二六疑兵之计——孔明设疑胜曹操

二七攻心为上——吕蒙攻心胜关羽

二八将计就计——曹操盛葬关羽头

二九火战计——陆逊火烧蜀连营

三十各个击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三一先发制人——司马懿出兵破孟达

三二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

三三诱敌深入——木门道张郃中计

三四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

三五缓兵之计——司马懿缓战破辽东

三六假痴不癫——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三七背水一战——姜维背水破王经

三八走为上——姜维求计避祸

三九暗渡陈仓——邓艾奇兵度阴

四十一箭双雕——司马昭一石三鸟

四一以柔克刚——羊祜怀柔服陆抗

一、古人讲究诗书礼乐骑射样样精通

袁氏作为当朝大族

在洛阳城外建有自己的马场

用来培养宗族的后辈学习骑射。

二、偏后宫又有步氏袁氏

及王氏两夫人

步氏亦有姿色

与徐氏可称伯仲

徐氏性妒

步氏量宏

故权复右袒徐氏

终至后位不定。

三、三弟

杨太尉四世清德

岂可因袁氏而罪之乎曹操专横

擅以朝廷意为之

私收于牢狱

若非孔少府(孔融)禀言

将身死无地也。

四、后来

端方的女儿出嫁河南项城袁氏

端府欲以毛公鼎作为陪嫁

而袁家却不敢接受

端氏后裔遂将鼎抵押在天津的华俄道胜银行。

五、明公昔破袁氏

今收汉南

威名远著

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

以飨吏士

抚安百姓

使安土乐业

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六、袁氏兄弟一口同声的说道

似乎根本就是一个人在说话一般。

七、他坦言写作袁氏传记时正客寓英国斗室

虽然如此

此书仍能不囿于俗套

没有编年史式的平铺直叙

亦绝少僵硬的史实罗列。

八、这里是潮汕十余万袁氏的发祥地

相传始祖为袁琛

为北宋兵部尚书

因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被贬为潮州刺史。

九、袁氏组阁

特命严修为度支大臣

严修决不受命

面谒袁氏

坚辞之。

十、吾生为袁氏臣

死为袁氏鬼

不似汝辈谗谄阿谀之贼。

十一、袁氏两兄弟倒是不和

自己要是向袁绍投降

那么袁绍必会出兵相帮

自己只要挺过这关

到时候再图东山再起

想到此处忙令手下

带着自己的亲笔写下的降表去找袁绍了。

十二、我生为袁氏臣

死为袁氏鬼

不似你辈谗谄阿谀之贼!可速斩我!

十三、“当是时袁氏声威倾天下

功名之士望风承旨

方且奔走攀附之不暇

而陈介白独毅然不屑

其度量相越

岂不远哉。

十四、袁希福

袁氏中医世家的第八代传人

家传之外

广纳博取

应时而变

不断创新

独创“三联平衡疗法”之克肿瘤良方。

十五、刘宠小儿不死

我袁氏永无出头之日矣!

十六、辛毗在城外

用枪挑袁氏印绶衣服(灭袁谭时所得)

招安城内之人。

十七、袁氏据四州之地

带甲十万

袁绍以宽厚得众心

想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

今兄弟为恶

此势不两全。

十八、袁和平子承父业

更是将“武指”发扬光大

有评论称袁氏父子提升了武打在**中的地位。

十九、袁氏门生故吏

得往坞中拾得袁隗等人骨骸收葬

再将董氏亲属的尸骸

取至袁氏墓前

焚骨扬灰。

二十、如今汉室天下已经衰微

海内鼎沸

我袁氏四代都是朝中重臣

天下百姓们皆愿归附于我。

二十一、袁氏亦以儿子教育相托

他没有推辞

一一安排后

复信袁氏

言祸至无日

欲待后来毕业之人才

挽今日垂危之世运

必无及矣。

二十二、在这偏僻的南中部山村,全年无任何大事可叙,而这平静的湖面因袁氏宗族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的提议,顿时激起层层涟漪,波及这名不见经传的都昌县全体袁氏村落。

二十三、自从董卓构乱以来

豪雄并起

跨州连郡

不可胜数;曹诸袁绍

名微众寡

乃竟并吞袁氏

转弱为强

虽赖天时

亦借人谋。

二十四、在此之前

主公只要联合荆州刘表

扬州孙坚

分别发兵进攻司隶州和徐州

让袁绍与袁术腹背受敌

加上幽州挥兵南下

袁氏定会灭亡!

二十五、此《遗墨》原件

原为东莞城东门袁督师祠(在东莞

袁督师祠有五

此其一

原址在今东莞中学内)所藏

清末民初

袁氏族人共推袁蔚民先生负责保管。[lishixinzhi]

二十六、“劲质而多怼

峭急而多露”是明代袁宏道的两句诗评

袁氏认为性情质朴因而语多忿怨

诗风刚直因而锋芒毕露

这正是屈原诗歌的风格。

二十七、最后他强调指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只要云南敢出这个头

首难发兵

各省必然闻风而动

形成滔天巨浪

袁氏败亡

指日可待。

在三国时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战役,甚至可以说对汉末三国时期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就官渡之战来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在官渡之战后,袁绍虽然平定了冀州的叛乱,但是,在公元202年病逝后,袁绍所在的势力,还是被曹操逐步消灭了。

换而言之,官渡之战后,袁氏不仅没能割据河北,还被曹操彻底消灭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夷陵之战后,刘备和袁绍一样,都是元气大伤,并且都在不久之后去世了。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但是,结果不同的是,蜀汉却可以和曹魏、东吴三分天下,而不是被消灭。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夷陵之战后,蜀汉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走向灭亡呢?

首先,夷陵之战后,蜀汉还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无法割据河北,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和当时的天下形势存在直接的关系。在官渡之战爆发前,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也即曹操成为袁绍的眼中钉和肉中刺了。而就曹操来说,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因此,在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和袁绍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对于官渡之战来说,自然决定了中原之地的归属,也即如果袁绍战胜了曹操,那么他有望一统中原之地,甚至可以向南消灭孙权、刘表等割据势力,从而问鼎天下。因此,在袁绍失败后,曹操是不会放任袁绍势力恢复生息的,也即在两强争斗的背景下,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显然是不能长期共存的。

但是,在夷陵之战爆发时,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了。众所周知,三角形是比较稳定的结构。在夷陵之战后,虽然蜀汉成为最弱小的一方,甚至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不过,因为曹魏不会坐视东吴消灭蜀汉,而东吴单凭自己,也难以长期抗衡曹魏,必须要和蜀汉联手,这成为蜀汉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对此,在笔者看来,对于魏蜀吴三方,存在一个互相牵制的关系,特别是东吴和蜀汉之间,虽然爆发了夷陵之战,却存在继续结盟的客观条件。

公元223年,在刘备去世后,蜀汉丞相诸葛亮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而就孙权来说,考虑到曹魏带来的压力,同意和蜀汉恢复联盟,以此共同抗衡曹魏。于是,在蜀吴联盟恢复之后,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会长期持续下去了。另一方面,从地形上来看,袁绍虽然拥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这四州之地。但是,对于袁绍的地盘来说,既没有巴蜀之地这样的山川之险,也没有江东的长江之险。因此,在袁绍病逝后,袁氏一方很难防御曹操的进攻。

与此相对应的是,夷陵之战后,蜀汉损失了5万大军,这让本就失去荆州之地的蜀汉,可谓雪上加霜。不过,对于蜀汉来说,益州之地的山川之险,促使其可以用较小的兵力,就抵挡对方的大军进攻。而这,成为夷陵之战后,魏文帝曹丕没有发兵进攻蜀汉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袁绍去世后,袁氏一方的分崩离析,自然也是其无法割据河北的重要原因。官渡之战后,袁绍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不久,袁绍发病,死于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

官渡之战后,曹操立即北伐袁绍。

公元201年4月,曹操军官渡、袁绍军黎阳,得胜之师的曹军,再接再厉,在仓亭(今河南浚县东南)大破袁军。

连连兵败的袁绍,在公元前202年吐血而亡。

于是,北方形势逐渐明了:曹操彻底扭转被动局势,而河北式微,所以北方一统便指日可待。

1袁绍给曹操送的大礼

这个大礼就是兄弟隙墙相杀的河北四州。

袁绍一直在立长立幼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到底立长子袁谭还是立幼子袁尚,他一直拿不定主意。

既然举棋不定,那袁绍就这么一直不定着走棋争霸。

而袁绍阵营就逐渐分裂为两股势力:

一股是以袁谭为首,辛评、郭图为辅,这是长子势力。

一股是以袁尚为首,逢纪、审配为辅,这是幼子势力。

而且这两股势力,已经势同水火,有袁绍在,还仅是兄弟隙墙暗斗;而袁绍不在,那就是兄弟相杀了。

袁绍到死也没有把立长立幼的问题定下来,这就为河北四州埋下了隐患。

自古都是近水楼天先得月,从来都是先下手为强,于是陪王伴驾的审配就假称袁绍遗命、立幼子袁尚继承袁绍之位。

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

于是,袁绍死后的河北局面就是:自封车骑将军的长子袁谭,屯兵黎阳;袭得袁绍之位的幼子袁尚,驻守邺城。

袁谭

还有第二子袁熙据守北地幽州,但这个人无足轻重。

所以,河北方面主要是袁尚和袁谭这两股势力在表面相安而内里暗斗。

2退兵示弱比侵略如火更有杀伤力

曹操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杀伐果断,该动手的时候从来不吵吵。

袁绍死后的河北局面如此混乱,以整攻乱,这是老天赐予的机会。

于是,公元202年5月,袁绍死于冀州;公元202年9月,曹操便兵临河北。

屯兵黎阳的袁谭既无重兵又无利器,所以急向邺城袁尚求援。

外敌来攻,隙墙兄弟也只能先玉帛再干戈,所以黎阳之战得打、哥哥袁谭得助。

但是,袁尚仍旧疑虑满满,他担心派过去的士兵、送过去的辎重,都会被哥哥袁谭据为己有,索性就亲自领兵援助。

兄弟联手,与曹操大战黎阳,但两兄弟都不是曹操的对手。

公元203年,曹操打败袁谭和袁尚,而后兵临邺城。

同时,河东战场也发生了逆转。

司隶校尉钟繇联合马腾击败郭援部、平定南匈奴,袁尚试图以郭援部牵制曹操的战略企图彻底破产。

钟繇

所以,曹操行兵,自是侵略如火,直接打到了袁氏老巢邺城。

邺城之外,是曹操大军;邺城之内,是河北大军,曹袁两军在邺城僵持。

但是,曹操不打了,兵临邺城而后旋即撤兵。

曹操撤兵,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正如谋士郭嘉所言,急攻则二袁联合,而缓攻则二袁必斗。所以,等待比行动更重要,于是曹操退兵。

另一个原因便是曹操穷啊,他没粮食了,从官渡到黎阳、再从黎阳到邺城,战线拉得太长,曹操的后勤运输以及粮食辎重已经捉襟见肘。

两相计算,所以曹操选择撤军,而不是邺城攻坚。

果如曹操所算:曹操的大军刚一撤退,袁谭袁尚两兄弟就打了起来,而且根本就没出邺城,直接就在邺城的外城刀兵相向了。

曹操退兵,这是曹军示弱。于是,袁谭要追杀,所以向袁尚要兵要甲。

而袁尚疑心袁谭,所以要兵没兵、要甲没甲。

于是,啥也不用说了,直接开打。结果是袁谭被袁尚赶出邺城、逃至南皮。

曹操攻战杀伐、费了大半年的劲,也仅是把二袁打败。

而曹操大军一退,二袁之一的袁谭便被自己的弟弟打成了丧家犬。

3曹操大军这只狼外婆再扣邺城

袁谭不是一个人在作战,他是有一股势力的,而他的势力就在青州。

见主公被追杀,青州别驾王脩立即带领一众援兵前来解救。

王脩

杀红了眼的袁谭,当头就问别驾王脩:接下来怎么办,怎么去打袁尚?

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曰“我必胜若”,如是者可乎?

王脩此言,既讲政治又合形势。

政治是袁谭袁尚既是兄弟又是同盟,不能自相攻杀;形势是曹操这个狼外婆就在黄河那边,随时都能过河吃掉你们这两只小白兔。

所以,王脩的建议就是斩杀佞臣以亲兄弟,然后御敌四方、横行天下。

但是,被仇恨冲昏了头的袁谭,早已管不得什么曹操、什么四方以及什么天下了,最大的敌人就是袁尚,所以攘外必先安内。

邺城袁尚袭得了父亲袁绍的夯实家底,所以青州袁谭根本不是对手。

公元203年5月,穷得叮当响的曹操替河北袁氏割了邺城外的小麦,然后带着麦子回许昌磨面了。

这之后,袁谭袁尚兄弟俩也不修城、也不抢麦、更不种庄稼,一直相恨相杀。

公元203年8月,袁尚大军便把袁谭包围在了青州平原,

见此危局,缺兵少将的袁谭竟向曹操求援,与曹操约为儿女亲家,约曹操出兵邺城以解平原之围。

所以,曹操这个狼外婆再次兵抵河北,但是他可不是帮袁谭“围邺城救平原”的,而是要占据整个河北四州。

于是,曹操大军自是稳扎稳打,出兵黎阳、威胁邺城。

见曹操兵锋凌厉,袁尚赶紧放弃平原、回防邺城。

到了邺城的袁尚发现,曹操并未挥兵邺城,而是搞起了工程。

公元204年正月,曹操大军变成了工程队,他们要开凿自朝哥至邺城的沟渠,准备通过运河来运兵运粮。

曹操很穷,所以粮食一直都得省着用,陆路运粮率数十钟而致一石,太不经济。

袁尚和袁谭但凡有点脑子,也该收手对付曹操了。曹操为了打仗都挖起了运河,所以其志绝非帮袁谭打袁尚,也不会是收麦子、抢城池,而是要平定整个河北四州。

但是,袁尚和袁谭做出了什么反应呢?

他们接着打,袁尚估算了一下,曹操要挖通这百里长的运河,至少得要一年的时间,还有这么长的时间,足够灭了袁谭的,

于是,袁尚再次从邺城出兵,杀向平原与哥哥袁谭决一死战。

俯瞰这个河北大地的形势就是:狼外婆曹操在慢条斯理地挖运河,小白兔袁氏兄弟继续隙墙相杀。

曹操是工程师而不是农民工,工程师就能用最小的工程量来完成最大的工程作业。

公元204年4月,曹操用巨木为桩、一排排地钉进河道,逼迫淇水改道注入白沟,于是运河建成,曹操大军立至邺城,而此时袁谭和袁尚还在平原打擂台。

4搞工程的曹操、敢演戏的李孚、讲忠义的审配

再临邺城的曹操,再不会轻易退兵了,定要拿下邺城。

于是曹操再次搞起了工程:挖掘运河的曹军,继续土木作业,堆土成山,向城中射箭;下挖地道,从地下偷袭。

上面堆土成山、下面挖掘地道,这是官渡之战时,袁绍玩得手段,此时全让曹操学会了。

曹操学袁绍,审配却学曹操,挖横沟、细查曹军地道,然后烟熏火烧。

见土山和地道不行,战场较量得创新,老套路从来都起不了作用,于是曹操接着挖运河,围着邺城挖了一条长达四十里的沟渠,用“运河”把邺城围了起来。

同时,曹操大军以邺城为中心开始攻城略地,把邺城彻底变成一座孤城。

直到公元204年7月,袁尚才从平原赶到邺城附近,要解邺城之围。

搞工程的曹操,遇到了敢演戏的李孚。

为了能够里应外合,袁尚派主簿李孚先行入城探查、联络守城的审配,然后再回来报告。

且不说邺城之外的四十里沟渠,就说沟渠边上站满的曹军,哪可能让主簿李孚入城联络,还要再回来向袁尚汇报。

但是,故事的脚本是三国,这里不仅有万军中取上将的首级的武将,也有进出围城如入无人之境的文官。

主簿李孚穿着曹军军官的军服,骑着战马、拿着荆条,一面斥责兵卒、一面指指点点,竟走到了沟渠边上。

再之后,他竟然寻了个不是,把守围的曹军士卒给帮了起来、一顿荆条伺候,再之后就是:打开营门、奔至邺城。

这就是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拿笔的也是胆色过人。

见到守城的审配之后,李孚与之约定举火为号,里应外合、夹击曹军。

之后,李孚建议打开城门放出城中数千百姓,然后自己混迹其中,跑回去跟袁尚汇报。

袁尚和审配的计划很周密,但这些统统全在曹操的算计之中。

所以,结果就是:出城夹击曹军的邺城军,被早有防范的曹军打得打败,只能退回城中。

而邺城十七里外的袁尚更是不堪,先被打败、再被包围、后被赶至山中,丢了大军和辎重。

乱世,最多的就是叛徒,所以叛徒活得都很长,因为它们最怕死、最知“时务”。

袁尚兵败,部将叛变;邺城孤城,审荣叛变。

于是,邺城城破,狼外婆曹操终于占了小白兔的老巢。

但是,乱世也是试金石,最能试谁是真君子。

邺城守将审配宁死不降,北面受戮,言:我君在北。

审配

审配与逢纪不和,袁绍向逢纪询问审配的为人。而逢纪的回答却是:审配天性烈直,有古之忠义节操,“愿主公勿疑”。

袁绍便奇怪地追问:你不是厌恶审配吗?怎么还替他说好话。

而逢纪的回答则是:先所争者私情,今所陈者国事。

公不让私的逢纪,被袁谭斩杀于黎阳;忠义不二的审配,兵败而受戮于邺城。

审配在对待袁氏父子这件事上,他对得起逢纪的评价,也对得起忠义二字。

河北之兵,天下精卒,兵仙韩信之谓也。

河北英雄,人中豪杰,审配李孚自证之。

就看袁氏父子能不能人尽其才、将堪其用。

但袁氏父子徒有仁义之名,而无帝王之才,坐拥河北四州,却被曹操打得一败再败。

大将文丑、颜良,双双兵败、喋血阵前。

谋士许攸、将军张郃,纷纷叛袁归曹。

田丰,才堪经纬,刚而犯上,竟被袁绍处死。

沮授,见微知著,官渡被俘,忠而不降,甘心受戮。

审配,忠义无双,死守邺城,兵败之后,宁死不降。

即便一个主簿李孚,也敢在曹操的万军之中来去一遭。

即便一个别驾王脩,也能讲政治通形势,懂得战略权衡。

据河北以争天下,光武帝凭借的不止是河北地大物博,还有四州才俊和敢战之士。

但是,光武帝刘秀可以,而四世三公的袁绍以及他了两个儿子却不可以。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华夏大地处处是英雄,河北自是也。

但是,早早退场的袁绍父子,未能尽显河北豪杰的雄才伟略,当真是可怜了一众好才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276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5
下一篇2023-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