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孔明寄予厚望的姜维,为何没有保住蜀汉江山?

被孔明寄予厚望的姜维,为何没有保住蜀汉江山?,第1张

建兴六年(228年)春,纵然支持人甚少,诸葛亮还是开始了北伐。蜀汉大军来袭,魏明帝曹叡派大都督曹真统帅关右诸军,郿县重兵设防,结果是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从军事上来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无功而返。

军事上没有达到目标,可诸葛亮收获了一位将领,就是后来当成继承人培养的姜维。姜维是被迫投降蜀汉的,诸葛亮北伐时,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随即叛魏附蜀,此时的姜维担任天水郡的中郎将。蜀军兵临城下时,姜维正在陪同雍州刺史郭淮、天水郡太守马遵等人巡查各地。

姜维受到了马遵等人的怀疑,被迫投降蜀汉。得到姜维后,诸葛亮如获至宝,内心激动万分,对他寄予厚望,“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在诸葛亮的一手安排下,27岁的姜维先是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不久升迁为中监军、征西大将军。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担负起蜀汉对外作战的任务,先是“连结羌胡”,后来“主持北伐”,姜维的九次北伐多次胜利。问题来了,姜维战功赫赫,为何他最终未能阻止蜀汉的灭亡?

客观环境方面来说,三国中蜀汉的实力最弱下,仅从人口来看,蜀汉不到曹魏四分之一,不足东吴的一半。古代人口多少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实力,蜀汉实力之弱,由此可见一斑。

主观方面原因就多了:一、姜维每次北伐,费祎总是泼冷水,处处不配合,“(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二、姜维的军事部署采取“敛兵聚谷”,具体做法是放弃骆谷、箕谷等险要谷道,把魏军引入汉中盆地。在放弃山谷的同时,加强汉中城堡关隘的防御,将蜀军主力集中在汉城和乐城之间。

这样做的好处是利于防御,可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好比把家门口的篱笆拆掉了一样。国力又不出众,军事部署又有重大缺陷,太难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即使廖化对姜维也有很到位的评价,“‘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姜维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选定的后继者,诸葛亮将毕生绝学传授给了姜维,希望姜维日后能支撑起蜀汉的一片天地,让蜀汉在诸葛亮后时代不至于迅速被曹魏所灭。诸葛亮对姜维给予厚望,以至于诸葛亮向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褒扬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诸葛亮说姜维思虑精密比马良、李邵等人强,又说姜维擅长军事,有胆义,精通用兵之道。

姜维降蜀之际年龄才二十七岁,就像当年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时的年龄,义气风华,器宇轩昂,诸葛亮从姜维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身影,对姜维欣赏有加。

姜维何德何能让诸葛亮如此抬爱?

我们从姜维的身世可以了解一般。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天水功曹姜囧之子。当年逢羌、戎叛乱,姜冏挺身护卫郡守,战死疆场。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姜维年少拜儒家大师郑玄为师。姜维是凉州为数不多的武士家族,而姜维喜好儒学,姜维是凉州之地武士家族向文化士族过度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北伐目的是占据雍、凉之地后作为后方基地再图中原,要想征服雍、凉必须找到本地的大族代表人物才能实现战略目的。当初马超加入蜀汉阵营让蜀汉看到了希望,然而马超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蜀汉缺失了一位雍、凉柱石。姜维的出现让诸葛亮眼前一亮,家族背景、文治武功都很理想。

在诸葛亮返回成都时,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姜维年纪轻轻,从一个降将迅速拜将封侯,这是何等的荣耀,可见诸葛亮对姜维寄予厚望。

姜维也确实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九次北伐,想完成诸葛亮的未竟事业。

但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费祎都不是完全支持北伐的人,姜维每次出兵都不超过万人,只能做小股部队袭扰曹魏,起不到战胜曹魏军队的目的。

尤其是费祎执政期间,更是反对北伐,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也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兾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姜维也取得了不少战绩:

延熙六年(243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九年(246年),姜维率军进攻陇西,击败魏将郭淮、夏侯霸等。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在蒋琬、费祎执政十几年期间,姜维一直受到压制,直到费祎被刺身亡,姜维才接替军权。姜维也已经从英俊青年熬到了50多岁的军中老人。但一心想实现北伐的梦想始终没有改变,姜维的这份执着与理想以及对蜀汉的忠诚令人钦佩。

姜维制定了新的战略部署,改变了以前魏延守汉中时的防御。姜维认为围戍内留重兵以抵抗外敌,却无法获得大的战果。不如放敌军入阳平关,而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军队打游击,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这样一来,可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又无法就地得到粮草的补充,长久下去,敌军疲弊,退还的时候,诸城守兵与打游击的军队,一起趁机进攻,这样就能将敌军悉数歼灭。

这也展示了姜维的军事才能,让固守加游击战的方式,充分发挥蜀汉的地理优势,在不断袭扰的游击战中消灭曹魏有生力量。

可惜,此时的曹魏政权已经被司马氏所控制,斗争已经结束,曹魏有更多的精力倾向雍、凉地区,天下有变的时机已经变得对曹魏有利的局面。

这时间姜维的战略对手出现了,钟会与邓艾。这二人都是曹魏后期的军事天才,与姜维棋逢对手,并且手里可支配的战略资源是姜维的几十倍。

后来的战事邓艾就模仿起了司马懿,避战不出,死死拖垮姜维大军,致使姜维大军粮草耗尽被迫退军。

最后,姜维因为战事不利,受到蜀汉百姓和朝臣的猜忌和反对,为避祸不敢回朝于沓中屯田自我保护,堂堂一位蜀汉大将军沦落到如此地步还怎样领兵打仗。

蜀汉后期宦官黄浩的专权腐败,令姜维的北伐事业几乎毁坏。处处处于防守的局面。钟会、邓艾一路进攻,姜维步步撤退,撤到剑阁算是抵挡住了进攻,钟会眼看久功不下准备撤军,然而邓艾却带领一支分队沿300里阴平小道奇袭了绵竹,诸葛瞻父子阵亡,绵竹失守,接着汉中失守,到了成都刘禅就大开城门献城投降了,随机又命令在剑门关的姜维投降。

姜维假装投降,利用钟会与邓艾的矛盾,成功离间了钟会与邓艾,钟会状告邓艾谋反,邓艾被拿下。姜维就唆使钟会谋反,钟会同意了姜维的计划,结果谋反消息败露,姜维与钟会一同被害。

姜维深受诸葛亮的信赖从一个曹魏阵营不起眼的将军到蜀汉却得以拜将封侯。姜维对诸葛亮心怀感恩,矢志不渝继承诸葛亮的遗愿,继续北伐。虽然中间被蒋琬、费祎压制了十几年时间,但姜维始终不忘初衷,最终获得军事权力,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强信念完成了一次次北伐的壮丽事业。

姜维虽然最后失败了,不是完全在于姜维的一己之力,整个蜀汉有限的国力和腐败的朝臣环境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姜维虽然忠心,但是他一直都在北伐,常年的战乱已经掏空了蜀国的国库,所以只能去压榨老百姓了,百姓们常年被压榨自然对姜维这个人没有好感,再加上姜维北伐一直都没有成功,还使蜀国的国力越来越弱,最后蜀国被魏国一举攻破,大家觉得这一些都是姜维的错,所以在历史上姜维的评价并不是很高。

姜维原本是魏国的一个小将军,后来成为了诸葛亮的弟子,诸葛亮把姜维看成了亲传弟子,而姜维自此以后也是对蜀国忠心耿耿。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北伐成功,所以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弟子,他是有义务替诸葛亮完成北伐的人任务的。

可是蜀国的国力本就是比魏国要弱很多的,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能够一直压着魏国打,这其中很大的原因还是因为诸葛亮自己足智多谋,但是诸葛亮却碰到了自己一生的对手司马懿,司马懿虽然不能战胜诸葛亮,但是却能阻挡住诸葛亮北伐的铁蹄。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几乎就已经掏空了蜀国的国库了,但是诸葛亮是创立蜀国的元老人物,不管他做了什么,大家也是不会对诸葛亮有意见的。

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去北伐,但是诸葛亮做不到的事情姜维肯定也是做不到的,姜维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了,因为北伐成功也是他自己的愿望,可是当时的蜀国已经经不起这样的消耗了,有很多蜀国的大臣也都不支持这样做,认为这是一件劳民伤财并且看不到成果的事,所以姜维北伐是有很多人阻拦的,姜维的能力得不到发挥,北伐失败,接着就是劳民伤财继续北伐。最后掏空了蜀国的国力,蜀国被魏国一举攻下,大家认为这一切都是姜维的错。

姜维,是天水郡冀县人,姜氏在此地亦是大族,他也在地方官府混了一个吏员的身份:上计掾。其父亲姜冏,就担任过天水郡的功曹,不过时逢羌、戎叛乱,姜冏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场。父亲姜冏的死,让年轻的姜维获得当官的资格,赐官为中郎,相当于幕僚的身份,担任了天水郡参军职位。总之,姜维成为曹魏王朝一名低阶的地方军官了。

公元228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诸葛亮第一次发兵北伐,声势浩大,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纷纷响应了诸葛亮的北伐,成功投降了。在此期间,天水郡的姜维也投降了诸葛亮,根据史料记载,姜维投降诸葛亮实属有点被逼无奈。那么问题来了,姜维当年是无奈投降诸葛亮,为什么会誓死效忠蜀汉王朝呢?为何却从未有想过再叛逃回到曹魏呢?

其一:我们得从曹魏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当时的姜维虽然在曹魏当了官,但是只是地方性的小军官,对国家的羁绊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刻,不像我们现在的平民百姓,时时刻刻把祖国放在心里,以中国人自豪,充满了主人翁的精神,而姜维在18岁之前,还是东汉王朝的人,18岁之后,就变成曹魏王朝的人了,出生于汉朝的姜维,或许对曹氏家族篡夺汉室皇权,还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后来,诸葛亮评价他心存汉室,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姜维是天水郡的参军,直接上司就是天水郡的太守马遵。面对诸葛亮的蜀军,马遵却直接背叛了姜维。

《三国志》: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等。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魏略》: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

《三国志》和《魏略》的记载虽然有点区别,但整体上,还是说明了天水郡的太守马遵,怀疑姜维等人已经投蜀了,担心自己的性命,率先逃到上邽,寻求郭淮的庇护去了。姜维本来对马遵有点忠心,这下好了,一点念想都没有了,投降也就没有任何悬念了。

值得一提,姜维,还有梁绪、梁虔、尹赏等投降诸葛亮,他们都是天水郡冀县本地大家族,他们每个人只代表自己的家庭,而不是家族。家族之人,在曹魏任职也非常常见,比如很多人就在曹真将军府中任职。至于其家人,按照《姜维传》,母亲,妻子,儿子也没有性命之忧,《魏略》中也记载了曹魏方面没有追究姜维家人的责任,甚至在孙盛《杂记》中还有姜母写信给姜维,劝他回头的故事。

但是姜维拒绝了母亲的请求,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这一点看,姜维一心改效力蜀汉,并不影响自己的家人和家族利益。

其二:我们得从蜀汉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面对姜维的投降,诸葛亮如获至宝,明明是曹魏方面的弃子,却在诸葛亮的眼中,那就是凉州上士了,一心打算把他培养成复兴汉室的人才。

《三国志·姜维传》: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姜维一投靠过来,就加官进爵,先当了奉义将军,就封了当阳亭侯。让其统帅了蜀汉精锐虎步兵五六千人,这个殊荣,真的跟曹魏没法相比。这就好比,你在上一家公司,只是一个小职员,却被下家公司看中,直接当上主管,甚至晋升很快,成为经理、总裁等,这个时候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要知道,姜维是心怀大志,这是公然的。一个从小便立志建立一番大事业的人,自然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平台。蜀汉王朝就是一个非常适合,能够实现姜维大志的平台。相较于马遵的不信任和抛弃,诸葛亮、蒋琬等人的慧眼识英对姜维来说更是可贵。

而且,姜维在蜀汉王朝的地位可言说,非常稳固,晋升的速度也非常快,从投降,到成为蜀汉王朝的大将军,仅仅用30年时,期间在公元253年,就已经成为蜀汉王朝的军界一把手了,也就是说,姜维在蜀汉,只用24年时间,就成为蜀汉执掌军权第一人了。

姜维(字伯约,202年-264年),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深受诸葛亮器重,任征西将军。亮死后,姜维总领蜀汉军权,任大将军,并先后11次伐魏。其后,司马昭灭蜀汉,姜维在剑阁防守魏将钟会,魏将邓艾行险自阴平小径攻入蜀中,蜀汉后主刘禅降魏。姜维打算利用钟会野心复国,而降钟会。终因事败战死。

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在其中有着很多的人物,都有着比较独特的人物形象,而且很多的人物他们的性格也受到了很多的争议。

比如说,姜维姜维在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魏国的参军,但是在最后诸葛亮北伐魏国的时候便向蜀国投降,在此之后就开始竭力的为蜀国效力。有人对姜维在蜀国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的好奇,姜维作为一个投降者,为何在他叛变之后会如此的忠心于蜀汉呢?

姜维他在三国时期的时候是蜀汉非常有名的大将领,而且他的官至大将军,在最开始属军去攻打魏国的时候,有不少的人都已经在做了向蜀国投降的准备。但是在那个时候,姜维还并没有产生这样的念头,反而是一直跟随着魏国抵抗蜀军。

无奈最终魏国还是没能够抵抗得住属君如此猛烈的攻击,在当时即使已经面临着被降服的危险,姜文心中也并没有想要投靠蜀君的念头。

可是没想到在此刻马遵却直接抛下姜维独自离开,当姜维赶到马遵驻守的地方时,发现城门紧闭,并没有人愿意接纳他进入城中,所以最终将为才无奈的向蜀军投降。

在被抛弃之后,姜维便投靠了蜀君,在此之后一心的为蜀汉打江山,这其实和他的个人风格有着很多的相关。大家会发现姜维是一个非常忠心的人,在后来他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之后,才会在诸葛亮死后依然为蜀汉尽心尽力,这和他个人的忠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姜维,是蜀汉名将,诸葛亮精心培养的军事人才,他的显山露水主要是在诸葛亮逝世后,其成就与过错分别有哪些呢?

今天笔者就与大家汇总与分析一下

一. 忠孝分明,丞相器重

姜维从小聪明好学,特别喜好郑玄的经学,年幼丧父,成年后接父亲的班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属于魏国管辖的下层官员)。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当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怀疑姜维投靠蜀汉,趁共同外出巡查之际,将姜维丢弃于城外,姜维不得已投降了诸葛亮。

姜维投降诸葛亮的时候,恰逢马谡兵败街亭,姜维必须随诸葛亮大军撤退,他只能与还在老家的母亲分开了。后来,姜维母亲写信让他回去,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他选择了忠于诸葛亮、出外闯荡事业,而暂时淡薄了孝道。(这可与徐庶的选择截然相反啊!)

从此年仅27岁的姜维,踏上了他后半生的荣耀历程。他的举动及才干深受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还写信告知蒋琬(丞相未来接班人):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又兼心存汉室,将来可以承担重任。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不幸病逝于五丈原,留下遗命让姜维与魏延断后,在魏延不听调遣,率军从别道率先撤退时,姜维独自率军击退了试图追击的司马懿。回到成都后,姜维受到朝廷重用,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各路军马,又加封平襄侯。

二. 继承遗志、征战沙场

诸葛亮死后,姜维开始展露才华,并成长为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他继承老丞相遗志,沿用孔明战略战术,极尽全力北伐、争取匡扶汉室。

他首先发挥自己熟悉西方风俗的特长,以羌胡为羽翼断除陇西为蜀汉所有,以积聚更多的北伐力量。他从公元238年到262年的24年间,总共进行了十一次的北伐,与魏国以邓艾为首的将士,浴血奋战。

然而,接替诸葛亮丞相职权的蒋琬和费祎,在位时共同实行的是保境安民政策,所以在每次出兵时,他们安排给姜维的兵力都不超过万人,军粮供应也不够充分,这就大大削弱了姜维北伐的军事力量,让其不能尽力发挥。加上蜀汉当地的地势,也限制了姜维的北伐。

虽然姜维的北伐没有取得重大胜利,但却保障了蜀汉江山及政权的稳定与延续。

当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的军权虽然增大了,但随着董允的离去,宦官黄皓开始猖獗专权,并排挤姜维等忠臣,姜维不得已回避种田去了,当得知魏国军队来犯时,他又主动请战奔赴前线。

后因昏君刘禅主动投降,下诏姜维受降,迫使姜维不得不诈降,不服输的姜维后来试图说服魏将钟会谋反,因消息不幸甚泄露,最终被杀害。

三. 失败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总结姜维一生的经历,为了国家忠心耿耿,对待事业兢兢业业。他与蒋琬、费祎及董允三人,共同铸成四根大柱,保障了诸葛亮之后的蜀汉近30年的寿命。但是姜维还是有失败之处的。

首先与诸葛亮相比,他缺少统揽全面的大局观,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方法也不够充分。这表现在他只顾完成老丞相遗志—北伐,没有考虑国家财力与物力是否适合长年战争,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劳命伤财,还与费祎等政府大员们产生矛盾。从而削弱了他的北伐军力,当然会产生屡次北伐无大成果的结局。

姜维先后与费祎及宦官黄皓产生过不可调和的矛盾。与费祎是因为职责分工不同,考虑的问题也就相佐,这本来可以通过互相沟通来解决的,毕竟都是为国家着想办事吗,但姜维没能处理好两者关系,或者说他缺乏良好地沟通能力,使得双方没能同心协力,反而形成掣肘,给国家带来负面效应。

而与宦官黄皓的矛盾,则属于政治立场不同,姜维也没能解决好,这说明他的政治斗争经验与能力不足,不能像前面董允那样敢于限制宦官专权行为,更不具备以前诸葛亮能够驾驭全局,威慑不良权臣的能力。所以,出现政府间军政不和,让姜维遭遇惨败是必然的结果。

最后,就是姜维生不逢时,遇到了刘禅这样的昏君,无论他如何意志坚定、勇猛善战,关键时刻后院起火,肯定会防不胜防的,屡获败仗的。

总之,姜维的忠贞爱国、勇猛顽强的精神值得称赞;但其经验教训也应该认真吸取。让我们学习与发扬他优秀的道德品德,工作作风;摈弃他的不足之处,将自己磨练成建设祖国有用的人才。

诸葛亮曾说姜维对待事情忠心勤恳,在思想上和考虑事情上精心仔细,在总的方面比起来,就算是永南、季常等人也比不上他,称赞姜维是凉州特别厉害的将士。但即使这样,姜维还是受到刘禅的猜疑,再加上他自己本身所带的缺点,所以“罪人”一词,便扣在了他的头上。

一、 身份特殊

姜维是以降将的身份来到蜀汉集团的。降将,这样特殊的身份,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很难摆脱猜疑——也难怪刘禅无法完全相信姜维。另外还有一点,据史料记载,在蜀汉集团里面有着三股势力,其中,诸葛亮属于荆州系,虽然姜维跟随诸葛亮,但他虽处的位置也特别尴尬——因为荆州系的人不与姜维交好,而益州里面的人却又没把姜维当作是自己这边的人。所以,姜维处在这种情况之下,处理起问题、矛盾来也是相当麻烦。

二、 北伐结果不理想

虽说姜维北伐总体上胜利的几率比较高,但他用兵时却没有仔细考虑国力,用兵时过于鲁莽,导致蜀国国力下降,最终落到了如此地步。而在这方面,也不是没有人提醒过他:蜀国老将廖化曾对他的用兵方式提出过反对意见,但是,姜维并没有在意这个建议,一意孤行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安排,最终导致惨败。

三、 具有刺杀费祎的嫌疑

上文已经谈过姜维的特殊身份,这已经导致姜维在行使各种权力、调解矛盾、处理问题上已经有了诸多阻碍。而诸葛亮将军事权交给姜维之后,却将政权交给了荆州系的费祎等人来处理,导致姜维在进行北伐的时候,对于军队所需的补给物资没有很好的及时协调安排好。因此费祎的死,很难不和姜维扯上关系,姜维也因此更加受到刘禅的怀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76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