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第1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把自己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更好地体会当时的历史状况,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应试教育”逐渐淡出教学的舞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更多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感教育也是新课改效果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景、场景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历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也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育;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是一门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学科,要求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讲解历史的史实、过程及详细的情节。而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是实现不了这一教学目的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情感教育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笔者看来,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帮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历史观,可以说初中历史教学任务重大。因此,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而老师应是扮演“导学者”的角色。在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念背景下,老师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如此,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健全、综合素养的提升,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单靠历史教材自身的魅力是不够的。此时,老师就要起一个助燃器的作用,老师对于史料要进行精心筛选,创设问题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纸面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更加生动化,在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就更加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适宜的史料知识创设其所需的问题情景,发掘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使得初中历史的教学富有生命气息,有效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涵养,促进他们在历史学科上的进步。

 三、运用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把自己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更好地体会当时的历史状况,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可以说,情景教学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可以多加引用。如在学习某一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历史事迹的时候,为加深学生对其的印象和理解,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到博物馆去参观有关历史人物的史料记载等。如此,学生就更加立体地了解到了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理解起来也不那么吃力了。

 四、培养学生的兴趣

 要想很好地实现情感教育,就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情感,培养学生对历史这一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取得实践课程效果的最大化。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无限潜力,首先学生就要对历史这一门学科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教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知识的构成是丰富多样的,不仅有文字,还有、地图、表格等。在现代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PPT等把初中历史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广大学生面前,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还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在声音、图像并存的动态画面中了解历史知识,这就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同时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有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六、转变教学方式

 历史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不应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我教你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多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讨论环节、提问环节、思考环节,增强学生参与度,使得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主场”。如此,通过情感教学就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出发点,赋予历史课堂的情感性,使得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情感教育贯穿在历史课堂中,才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6(120):45

 [2]王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J]赤子:中旬,2014(3):120

;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影响。教师积极的情感容易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轻松自由,精神振奋,思维也会异常活跃。相反地教师消极的情感,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压抑感,使课堂气氛沉闷,扼杀学生探究、讨论问题的欲望,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说,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挥和利用情感的教育作用。

一、通过课文的情感因素感染熏陶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感人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人物形象感染熏陶学生、开启他们的心灵。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平凡而普通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爱子心切。课文中的淡淡的记叙、朴实的话语、深情的思念,朴实无华、催人泪下;人物身上流露出来的真挚的、毫无修饰的情感,使教者感动,读者动心,这父子间的深情,这崇高的境界,处处感染着读者――我们的学生。抓住学生热爱父母的感情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沟通,就会产生感人的力量。在朱父的淳朴身影中,同学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的辛劳,仿佛听到了父母那慈祥的教导。父母是孩子们的守护神,不孝敬父母就是亵渎了神灵,不孝敬父母,怎么会关心别人,不热爱父母,怎么去爱祖国、爱人民朱父平凡的举止,让学生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亲情的伟大,并以此激励自己,热爱父母,为报答父母,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努力学习。

二、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是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情感。作为语文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个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体会到温暖,才能从内心涌现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学习。

其次要设计好导语和板书并注意美读。导语设计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过来;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

板书要注意形式多样,运用变换的字体,亦可用图表、图画,以便学生容易明白。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板书或回答问题,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美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文章,假如教师上课时能饱含激情地诵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就会随着教师情感的指引,入文、入境、入神、入化,最终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其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激活课堂情感氛围。把多媒体电脑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打破了“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教学形象。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电脑在显示器上或投影器上显示相应的文本、图形、图表、动画、视频,或打印出所需要的图文资料,用以实现自己的直观想像。

三、通过学习写作文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征,来布置作文,可以使得学生在作文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正确的引导,则可以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比如初一年级的新生,非常想家,思念爸爸、妈妈,甚至有人暗自落泪。面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们写作文《我的初一生活》、《进入中学以来的感受》、《我长大了》等作文,引导他们观察初中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变化。通过写作文,他们惊喜地发现,短短的几个星期,自己已经长大了,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也能照顾自己,自己洗衣服、自己处理零花钱。并且随着科目的增多,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自己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激情,因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设计成活动课,比如对一些情节生动、戏剧效果较好的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进行书法比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玩得很开心,变得无拘无束,师生心灵之间好像搭起了一座宽阔的桥,感情在交流、心灵在互换。

情感是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是师生共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能源。语文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这样语文的教与学就达到高度的和谐,使得语文教学走上成功之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必须由于它的重要地位而迈出新步。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生动的特点,但并不是依靠教室的理性说教,而是感染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陶冶显得犹为重要。

一、设置导语,引入感情氛围

导语就好像一台戏前的序曲,导语的设置为课堂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是写的导语切入的效果。在教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设置的导语是:“同学们,你知道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是什么吗?你又曾仔细的观察过你的父亲的背影吗?今天我们将学习著名学者朱自清的亲清散文《背影》,来感受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对儿子的那份亲情。”开篇导语定下了饱含深情的基调,以唤起学生的深情回忆,打下了阅读课文的感情基础。

二、加强学习主题的情感体验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笔者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启动情感的闸门,才能引起学生理性的思考,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过程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对概念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性格的个体,他们的价值、情感、意志和审美等评价标准不同,而这些因素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维持、调节的作用,所以,学生得到的感染也是各不相同的。所谓“知之越深,则爱之越切”,而“爱之越切,则知之越深”。所以,笔者认为,要注意从教材和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的组合,使教学的每一步骤都利于学生经理情感过程,并由于教育活动的积极后果产生愉快的体验,促使学习情感逐步丰富,而且得到多方面的陶冶。

以《桂林山水》为例。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几个小问题:“你们去过桂林、欣赏过那儿的山水美景吗?或是在电视里看到过桂林山水的美景吗?想去看看吗?”于是,笔者就像一名导游,把学生引到享有美景甲天下的桂林,畅游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学生欣赏了桂林山水的录象,还欣喜地交流了初步的感受,就这样,学生愉快地开始了对课文的学习和探索。结合对这节课的欣赏和朗读,促使学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使学生和作者一样因为桂林山水秀丽的风景而惊喜、激动,陶醉在其中。

1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朗读中体会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

4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四、言传身教,体会情感

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心?”教师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所以,教师应以饱满、真挚的热情进行教学,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机地溶进讲课之中,做到言为心声,言之有情,盛情并茂,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同样的感情,从而使师生双方情感共振,课堂沉浸在美好的情感激荡之中。此情此景,学生就不仅仅是用耳朵聆听教师的讲授,更是用整个心灵接受教师的影响。

总之,如果我们既能注意发挥学习主体情感体验的积极性,又能发挥教师情感传导的主导作用,那么语文教学将会迈出可喜的一步。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贯彻“文道统一”,教好语文课的重要一环。列宁在强调情感教育的意义时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的确,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积极的情感会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文章的情感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学生通常在阅读前却是无动于衷的,教师只有在备课中深入钻研,善于体察作者的情感并受其感染,才能继而感染学生。一般来说,作品的感情和学生之间是有差距的。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知识浅薄,二是理解能力差,三是社会经验少。为此,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缩短这些差距,才能使学生动之以情,受到熏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一、咬文嚼字,揣摩感情小学语文要加强字词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语言环境去抠字解词,而是应该在弄懂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咬字嚼字的工夫,不是机械地理解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的修辞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归纳、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词都不能轻易放过,没有一点含糊。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于有失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32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