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描写李白的古文
昔年有狂客,号称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李白 - 唐朝诗人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李白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
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
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1]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辞亲远游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
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
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
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
在安陆。
2 描写李白的古文草堂集序 宣州当涂县令 李阳冰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
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
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凡所著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 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
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
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
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扁舟而相欢。
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手集未修。
枕上授简,俾余为序。论《关睢》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
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3 诗仙李白 古文翻译李白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唐玄宗度曲,欲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白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力士怨之,由是斥去,白乃朗即将户,竟日沉饮。
李白嗜好喝酒,每天和酒徒们在酒馆里喝醉。唐玄宗谱写了乐曲,想要填上新词,马上让人去召李白,李白已经在酒馆里醉倒了。召来后,用凉水洒到李白的脸上,就让他立刻拿起笔,不一会李白写成了十多篇文章,皇帝非常赞赏。李白在宫殿上沉醉,伸出脚让高力士为他脱去靴子,高力士怨恨他,因此李白被皇帝排斥疏远,李白于是天一亮就去酒家,每天痛饮沉醉。
4 谁有李白的古文(文言文)加意思的《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
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现在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
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
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了,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
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有作诗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5 《李白传》文言文习题这有两个李白传,你要哪个的习题《旧唐书·李白传》原文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
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
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按:教材引文有误,又漏引十余字,今补正),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
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
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
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从事。
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
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按:教材引文漏一“醉”字,今补)。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唐才子传·李白传》原文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
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译文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
母亲梦见长庚星就生下了他,因而就以此给李白起名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
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
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相互欢乐,还在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
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
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
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
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
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
当初。
6 历史李白写过文言文吗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7 新唐书 李白传古文原文及翻译原文: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
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循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
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代宗位,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
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
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
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译文: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第九代孙。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
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给他取字叫太白。
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
苏颋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看见李白并认为是不同一般的人,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来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
吴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
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
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馀思。玄宗爱他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
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把替李白脱鞋当作耻辱的事,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
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被称为“酒八仙人”。
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赏赐金锦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在夜色之间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古矶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李璘起兵,他即逃回彭泽了;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说来应当被处斩。
当初,李白游并州,见过郭子仪,李白把郭子仪当作奇特的人。当时郭子仪犯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
这个时候(李白当诛时)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恰逢大赦,又回寻阳,又因为一件事获罪而下狱。
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路经寻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有过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
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死了,终年六十多岁。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好离家游玩青山,他也想在此地终老,等到他死了,先葬在青山东麓。
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拜祭他的墓,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砍柴和放牧。范传正访问李白的后裔,只有两个孙女已嫁给平民做妻子,行为举止仍然保持。
8 李白少有逸才文言文翻译原文出自《旧唐书·李白传》的内容即:原文: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筠征赴阙,荐之于朝,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扬州谒见,遂辟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译文: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的人年轻时就有超群的才干,志向宏大,气质豪放,俊逸潇洒有超越尘世的心愿父亲作任城县尉,于是就把家安在了任城(李白)年轻时同鲁中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文士隐居在徂徕山,尽情地吟诗饮酒,当时被称为“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游学到了会稽,同道土吴筠隐居到剡中吴筠被征召到朝廷,就把李白推荐给朝廷,与吴筠一起任翰林供奉李白酷爱饮酒,每天都同嗜酒者在酒店喝得大醉玄宗作了曲子,想要作乐府新词,急切地召见李白、李白却已经醉卧在酒店了(把李白)召入(宫),用冷水浇他的脸,马上命令写诗,不一会儿,(李白)就写成十余首,皇帝非常嘉许他(李白)曾经大醉在金殿上,伸出脚来命令高力士(给他)脱靴子,因此被斥责离开(长安)于是,(李白)浪迹江湖,一天到晚沉浸在酒中当时侍御史崔宗之被贬官到金陵,与李白吟诗饮酒互相酬答(李白)曾经在月夜乘船,从采石直达金陵,他身穿宫中锦袍,在船里顾盼自雄,谈笑自如,好象身边没有别人似的当初贺知章见到李白,赞赏地称他:“这是天上贬滴(人间)的仙人啊!”安禄山作乱,玄宗驾临西蜀,在途中让永王李璘当了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州拜见(永王),于是被召为从事永王阴谋作乱,兵马被击败,李白连坐被远放夜郎后来遇上大赦才得以放还,最后因饮酒过量,死在了宣城有文集二十卷,在当时社会上传播 又“李白少有逸才”是主谓句,其中:少,形容词,年幼,年轻例如:《战国策·齐策》:寡人少注:“少,小也”;逸才,指出众的才能例如:汉 荀悦《汉纪·宣帝纪四》:“益州刺史因奏 王襃 有逸才,能为文” 所以原文“李白少有逸才”的大意是:李白年轻时就有超群的才能。
1 有哪些描写李白的古文
昔年有狂客,号称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李白 - 唐朝诗人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李白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
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
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1]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辞亲远游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
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
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
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
在安陆。
2 描写李白的古文草堂集序 宣州当涂县令 李阳冰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
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
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凡所著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 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
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
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
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扁舟而相欢。
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手集未修。
枕上授简,俾余为序。论《关睢》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
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3 有哪些描写李白的古文昔年有狂客,号称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李白 - 唐朝诗人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1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1 李白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2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3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1]
4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辞亲远游
1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2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3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4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5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6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4 文言文写李白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5 《李白》这篇文言文的翻译谁有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
母亲梦见长庚星就生下了他,因而就以此给李白起名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
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
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相互欢乐,还在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
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
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街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
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
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
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
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李白著有文集二十卷,流行于世。
有人说,李白,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代玄孙。
6 有没有介绍李白生平的文言文白,字太白,山东人。
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李白生。
705年 (中宗神龙元年)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711年(睿宗景云元年)李白十岁。
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715年(开元三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718年(开元六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
720年(开元八年)李白二十岁。
出游成都、峨嵋山。
谒颋于成都。
颋甚赞其才,复励之以学。
721年(开元九年)李白二十一岁。
春归家昌明。
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读书。
724年(开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
春三月自三峡东下。
经荆门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在江陵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相遇。
夏游洞庭(在今湖南省境内)、庐山(在今江西省境内)。
秋游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726年(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
春往会稽(绍兴)。
秋,病卧扬州。
冬,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
结识孟浩然。
727年(开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岁。
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遂家于安陆。
728年(开元十六年)李白二十八岁。
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730年(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
春在安陆。
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终为所拒。
初夏,往长安,渴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
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
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
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
731年(开元十九年)李白三十一岁。
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
秋到篙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遂有隐居之意。
暮秋,滞留洛阳。
732年(开元二十年)李白三十二岁。
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
秋,自洛阳返安陆。
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
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
岁未,归家安陆。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三十三岁。
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
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首至兖州,初识杜甫,两人一面,即亲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在兖州结下了深厚友谊,双曜相会,成文坛千古佳话。
开元24年,李白携妇将自安陆移家东鲁兖州。
李白移家兖州后,将家庭安置兖州治所瑕丘(今兖州)城的东门之外,即李白所谓的“鲁门东”和“沙丘城下”,随即入编瑕丘户籍,占籍瑕丘,并得到了瑕丘官府所分给的田地。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李白三十六岁。
春在太原,曾北游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
南下洛阳与元丹丘相逢。
秋,至篙山元丘处,结识岑勋。
南返途经襄阳时,与孟浩然再会。
是年杜甫二十五岁。
在齐鲁燕赵一带漫游。
738年(开元二十六年)李白三十八岁。
春,又出游南阳、篙山(元丘的居所)、陈州、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县)。
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李白三十九岁。
春至初夏,在安宜(今江苏省宝应县)。
夏,漫游于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
秋,逆长江西上,经当涂(今安徽当涂县),至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县),适逢王昌龄被贬谪岭南(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二人会晤。
冬,自巴陵归安陆。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李白四十一岁。
居东鲁,与韩淮、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河等隐于徂徕山(音cúlaí,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境内),纵酒酣歌,号称“竹溪六逸”。
又以学道为事,意欲出游越地。
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
四月,游泰山。
夏,与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省南陵县),欲游越中。
玄宗征召入京,返南陵。
秋,赴长安。
与太子宾客相遇,贺以“谪仙人”称之,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
743年(天宝二年)李白四十三岁。
诏翰林院。
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
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
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
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
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四十四岁。
春正月,去绍兴,送贺知章归越。
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
初夏,与杜甫识于洛阳。
旋往开封,请北海高天师授其道,决心遁入方外。
秋,与高适、杜甫共游梁宋(在今河南省)。
冬,北往安陵(唐属平原郡,在今河北省吴桥县北),乞盖寰为造真(道教的秘籍),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
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还归任城。
745年(天宝四年)李白四十五岁。
春在任城。
杜甫来东相方。
二人同游于任城一带。
夏,与高适、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于济南。
秋,与杜甫复会于郡(今山东省曲阜市),二人同游甚密。
秋冬,在鲁郡别杜甫,游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单父(今山东省单县)。
746年(天宝五年)李白四十六岁。
春,游鲁郡。
卧病任城甚久。
秋,病愈,又游于鲁郡。
是年自春以来屡有南游之念,终于秋末启程。
至宋城,又游梁园(汉梁孝王所造的一座的御苑,又名兔园),旋到扬州。
747年(天宝六年)李白四十七岁。
在路上遇崔成甫。
秋到绍兴,往会稽吊贺知章。
登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
冬返金陵,此后二年,留居金陵。
748年(天宝七年)李白四十八岁。
春在金陵,夏至杨州,秋游霍山(今安徽省六安县南),冬到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谒见江太守昊王李抵。
751年(天宝十年)李白五十一岁。
春在任城。
秋滞留在高凤(后汉的隐士)石门山(又名西塘山,在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元丹丘居处。
秋末,自开封北游幽州(今北京市),经河北道、邺郡(今河南省安阳市)。
752年(天宝十一年)李白五十二岁。
北上途中,游广平郡(今河北省南部),拜访侄子李聿清漳县(今广平县)令。
沿途留连。
十月,抵达范阳郡(即幽州,今北京市)。
初识安禄山跋启与边地战事之真相,颇感危险,即离范阳而去。
753年(天宝十二年)李白五十三岁。
早春,自范阳南下魏郡(今河北省魏县东),游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县),继续沿汾水南下,入潼关(关所在今陕西省,为洛阳与长安之问的要地),登西岳华山。
至历阳(今安徽省和县)横江浦渡长江。
秋,又南下游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句溪、敬亭山等地。
755年(天宝十四年)李白五十五岁。
夏游当涂。
秋游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冬返宣城。
旋至金陵,获安禄山乱。
门人武谔许去鲁中(今山东省)接其子女南下。
分别后,自往宋城接其妻宗氏。
756年(肃宗至德元年)李白五十六岁。
岁初,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
春在当涂。
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县)。
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
夏至越中(绍兴)。
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
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永王数次下达聘书,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
757年(至德二年)李白五十七岁。
正月,在永王军营,
作组诗《永王东巡歌》。
永王兵败丹阳,李白自丹阳南逃。
旋被缚入寻阳狱中。
妻宗氏为救其四处奔走。
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极力救之,乃获释。
宋若思辟白为军幕参谋,以掌军中文书事务。
并随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九月,病卧宿松(今安徽省宿松县)。
曾两次赠诗宰相张镐求救。
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
758年(肃宗乾元元年)李白五十八岁。
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
春末夏初。
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
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760年(肃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
春由洞庭返江夏。
秋至寻阳,再登庐山。
决意游仙学道以度余年。
冬在建昌(今江西省修水县西北)。
岁末至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761年(上元二年)李白六十一岁。
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带。
靠人赈济为生,闻史朝义势力复盛,李光弼派兵镇压,再次请缨入其军幕,但因病而半道还。
冬初,寄宿于当涂县令(县知事)李阳冰处。
曾出游历阳,旋归当涂,卧病于斯。
762年(代宗宝应元年)李白六十二岁。
早春,卧病当涂。
晚春三月,作最后的一次旅行,游宣城、南陵。
秋归当涂,病况日下,自知无望。
而李阳冰又退隐在即,欲走无路,精神失常。
临终之际,将平生所著托李阳冰。
十一月,卒于当涂,有绝笔《临终歌》一首。
据邵康节《紫微斗数》的记载李白生于丙辰年十一月初十日午时不是辛丑年。
参考
1“扶桑”恐非太阳,应是神话中的一种树,这样“挂”才有着落。
2“浮”有漂浮、泛舟的意味。
3“君”就是“其友”呗,没有不可解啊。
4前者。
5是“明月侍坐”,而非“待坐”。“侍坐”即陪坐或者尊者长者坐而ta在一旁陪站。这句话讲,李白和其友,坐对闲谈,让清风来扫门,让明月来陪伴。
“天为容,道为貌”大致是说,李白的容貌及其中的气质是自然所赐予的,没有假揉造作,也有仙风道骨的意味在里面。人的相貌如何,与后面的“不屈己”“不干人”真谈不上有多大关系,所以,包含有讲他的行为方式、处事原则都是顺应天道自然的。真要一字一字对应着翻,确实不好办。
“仆”是“我”的谦称,这里的第一人称是“寿山”而不是李白。所以,“即仆林下之所隐容,岂不大哉!”意思是说,我寿山的山林之中所容纳包涵的(事物、资源等等),难道不多吗?一定能够帮助他(李白)培养智慧……
“实亦勤矣”是说,它实在是很尽力地在养贤。这个句式还有“衍之为酷(事情发展蔓延的剧烈),实亦深矣”等等,可以参照。
以诗人的身份而言,李白配得上所有我们能想到的赞誉之词:谪仙人、诗仙、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达到了后人难及的高度
而在“学而优则仕”的大时代下,小具名气后,李白也“俗气”的进入了官场。但他的从政历程,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从帝王身边的朝廷官员,到浪迹江湖,再到涉嫌谋反、被流放、进监牢,最终竟死于喝酒过度。
这正是我们熟悉的“自古才子多薄命”的情节,难道是由于政治的黑暗、人心的寡凉?时代不同,但人性相通,如果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李白的多舛命运,主要源于他自己作死。
出道即巅峰,李白初入仕途,即跻身高官的摇篮
《新唐书》称,李白是“兴圣皇帝九世孙”。兴圣皇帝,即李暠,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被李唐王朝视为自己的先祖。如果这个说法属实的话,那李白就称得上是唐皇室的血亲了。但在更早的《旧唐书》中,并没有这个说法。
不过出身并不是笔者的重点。李白自小就堪称文学奇才,据称他“十岁通诗书”。成年后,他的父亲担任任城县尉后,举家搬迁至此。在这里,李白经常与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一群狐朋狗友(实际上都是显赫一时的文人)聚会喝酒,人称"竹溪六逸"。
而其后关于他进入仕途的渠道,也有两个说法:
《新唐书》称,李白与道士吴筠熟识。后者被唐玄宗征召后,向朝廷强力引荐了自己的好基友李白。
《旧唐书》则记录,李白的贵人是另一位文学家、政客贺知章,"谪仙人"的雅称,正是出自这位同仁之口。在他的仗义引荐下,李白首次面圣就得到了李隆基青眼,甚至享受了御手亲自调羹、赐食的待遇。
虽然途径有异议,但李白在朝廷的职位很一致:供奉/待诏翰林。
翰林院归中书省,“待诏”的有关介绍如下:
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禀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词学
也就是按照所学领域,满足皇帝的知识需求,虽然门类众多,但诗词是第一位的,这显然是最适合李白的岗位。
有唐以来,翰林院一向是产生大神的热土,看看下面这些名字:
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许敬宗、苏味道、韦承庆、崔湜
而到了唐玄宗时期,翰林待诏成了皇帝的心腹职务:
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
各地进奏的文件、朝廷的批复,甚至皇帝本人的诏书,都要经过翰林待诏之手。用今天的概念理解,这就是领导身旁的机要秘书。
领导的贴身秘书,很大几率会走向领导岗位,任何时期都如此。唐玄宗时期,曾经担任这一职务的有以下大咖: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
张说、张九龄,其后都担任了宰相;陆坚——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朝廷机密大事;徐安贞,官至中书侍郎,一段时间是李隆基的御用写诏人;张垍则是张说的儿子,还娶了公主当老婆。
无视出身、仅凭文采就能步入高官的摇篮,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这种机制都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若有人说唐玄宗前期的政治黑暗、迫害人才,并无充分的依据。
因此,如李白对仕途有兴趣的话,他完全可以成为李隆基身前的当红炸子鸡。不过,从接下来的行为来看,要么他志不在此,要么是对规则浑然不知,或者是有意挑战现有规则。
一再挑战规则,李白活成了让后人叹息的样子
担任了唐玄宗的秘书后,李白的表现,却丝毫没有一点严肃感:他无视岗位制度,时常在工作期间,大喇喇的跑出去喝酒:“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而每当皇帝新谱了曲子、需要找李白填词时,只能安排人去酒家把他扛回来。
好在唐玄宗虽有各种毛病,但在识才、容人方面,曾经是一流水准:被一盆冷水迎面浇醒的李白,下笔立成、辞意俱佳,让李隆基大为赞赏:“帝颇嘉之”。
而且,出于对李白才华的欣赏,李隆基不仅不追究他无视考勤制度的毛病,反而不断给予殊荣:“帝爱其才,数宴见”。
然而正是在宴会上,蹬鼻子上脸、得意忘形的李白,通过一件事彻底惹怒了李隆基——他羞辱了高力士。
我们都知道,高力士是唐玄宗手下的头号宦官,而且还参与了政治;而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宦官参政,几乎就会成为阴险、奸诈、祸害朝政的代名词。但严格来说,曾权倾朝野的高力士,并不能归为这类人。
李隆基身为藩王时,高力士与其结交,依靠职务之便,时常对其予以关照;公元713年,高力士协助李隆基除掉太平公主一党,被拜为银青光禄大夫(三品荣誉官职);
而李隆基登上帝位后,宦官这个行业也迎来了春天,内务、,军事、政治,宦官们都有机会参与,而高力士则是这一群体的“大总管”。李隆基曾说:“高力士在,我就睡得安稳”;各地送上来的奏文,也都必须经过高力士呈送给李隆基;其中的小事,他甚至有权自行决定。
到后来,太子李亨也得尊称高力士为“二兄”;其他的藩王、公主,则称其"阿翁"(对长辈男子的尊称);驸马们则更惨,得叫他"爷"。
高力士虽权势滔天,但“向来谨慎无大过”;他虽然引用了李林甫等佞臣,但也推荐了安思顺、高仙芝等名将,因此,很难简单地将他归为奸、忠之列。如果非要打个标签的话,李隆基与高力士既是主仆,也是好友;后来,得知李隆基死后,返京途中的高力士北望痛哭、吐血而死,二人的关系,已经超出了君臣的概念。而对于这样一位皇帝的头号心腹,李白却不屑一顾,甚至寻机羞辱。他借着陪李隆基喝酒作乐的机会,趁醉吩咐高力士给自己脱鞋子。
脱没脱成不重要,这个想法已经足以石破天惊了。《新唐书》称,怀恨在心的高力士通过杨贵妃,阻止李隆基给李白加官进爵。但这种宫闱秘事,捕风捉影居多;首先,高力士要排挤李白,不需要他人替自己出头;其次,即使没人进谗言,李隆基也有足够的理由贬斥李白:高力士是自己一个人的老臣、仆人,怎么可能任一个翰林使唤?
俗话说,打狗也得看主人,况且高力士对于李隆基而言,重要性远远不止于此。因此,李白在李隆基身前的仕途算是走到头了,《旧唐书》称,李白因此被罢免:“由是斥去”。而《新唐书》则给足了李白面子:“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而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李白就是一些企业中常见的刺儿头:有能力,但眼中毫无规则制度,甚至公然无故羞辱公司元老。这种破坏秩序的人,别说领导本人,身边的同事有几人能容忍。
(由上文我们可以体会到:相较于《旧唐书》,《新唐书》对李白更为肯定,用词也较为正面;而且,前者完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后者成书于距离唐朝更久远的宋代、却对李白描绘的更加细致。考虑到宋代文人当政,而且《新唐书》的主笔者是文豪欧阳修等人,个中缘由,不难领会。)
而其后的李白,既完全放飞了自我,也彻底霉运不断:
浪迹江湖,终日;浮游四方,旁若无人;
被永王李璘征为幕僚,却差点被这位谋反的王爷拉下水。幸运的是,曾经被李白帮助过的郭子仪、此时已因功位居高位,他表态愿舍弃一切官职相赎,李白才捡回了一条命,改为流放夜郎郡;
后来遇到朝廷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寻阳,但却再次犯事被关进了监狱;
宣城郡太守、江南西道采访使宋若思率兵北上路过寻阳,找关系放出了李白,并请他担任自己的参谋,然而没过多久李白就辞职而去;
最终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出于对李白才华的仰慕,以左拾遗的职位(类似于监察官)征召他入京为官,但此时的李白已经因饮酒过度而死。一代文学奇才的人生,就这样在颠沛流离中结束。
纵观李白的一生,不能说那个时代容不下他,也不能认为他不适合那个时代。只有大唐才能造就李白这样的诗人,李白则反过来丰富、完善了唐朝的全方位兴盛。也许正是这种狂放不羁、与社会规则格格不入的独特性格,才造就了他天马行空、豪迈奔放、想象狂野、烂漫不羁的独特文风。
唯一可以指责的,也许只是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观念,把一位文学奇才推向了他并不适合的领域。而他的独特才华,注定了其难以被束缚起来,并为特定阶层服务。
参考资料:
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我很赞同这些观点,不过需要进一步阐发。
什么是“主观诗人”呢?李杜诗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先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征的。仔细品味,我觉得他们仍然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从主观方面,强调李诗的“神”、“气”、“奇”等主体性特征;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社会内容)。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至达到主客统一,构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李杜创作的基本差异
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体性原则。
很多研究者喜欢用“感情强烈奔放”、“主观色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征。我以为仅仅这样说还是不够的。杜甫也有很多感情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萧涤非先生说:“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候。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感情,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这一诗体。比如《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 》、《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身世之苦,都是‘长歌可以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订本,第12 页)。李白创作的主体性原则表现在: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对象)的驾驭、征服的程度。我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说明。理解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形象这个主体,仅仅把本诗理解为描写奇丽的山川景象,或者在诗歌的寓意上过多猜测都会影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我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出现的一系列动词,如“嗟”、“扪”、“抚”、“坐”、“问”、“见”、“听”等都表明诗人置身其中(尽管是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无惧怕心理。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叹高山大川奇绝,越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诗人把奇山深山、飞流急湍、古往今来、神话传说全部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绘刻划的对象,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体(描写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这样的主体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者的情绪也激昂起来,获得极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诗歌的整个特征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写的一些重要特点。他不是将描绘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线索把它串通起来;他抒情的方式是尽情倾泻、恣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有的研究者认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式”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一种表面的看法。我们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如果说《蜀道难》还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那么,这篇《梁甫吟》已经没有完整的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驰骋,任思想感情的发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险象环生、浊浪翻滚。这一切都在诗人这个主体的包举之内。沈德潜说:“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实这个“迹”还是有的,这就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的“痕迹”。
李白诗歌的这个特征是和杜甫大异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诗处理主客观关系,我们发现,诗人在描写方式上是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作深入细致的刻划;在抒情方式上是把个人情感渗透于描写对象之中,即所谓“寓主观于客观”。赵翼在《殴北诗话》中说他:“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十二分。”试以《丽人行》说明。诗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杨家兄妹骄纵荒*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聩和朝廷的腐败。这首诗刻划细致入微、态度严肃认真、叙事有条不紊,甚至对丽人的体态意态和服饰肴馔等细节的描摹都历历可见,明显体现出客观性的特点。诗人正是在这样的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达到讽刺的目的。正如浦起龙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我们再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和李白的《蜀道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出现了诗人的形象。但杜甫的这首诗,尽管感情很强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鲜明,但在描写上依然层次分明。他从风吹茅屋写起,接着写茅屋“洒江郊
”、“挂林梢”、“沉塘坳”;从群童的盗草到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从夜色的降临到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状,由此推而广之,最后发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诗的脉络十分清楚,描述对象也是完整的呈现的,诗人的抒情是通过真实生活画面的描绘体现的,这和李白那种大气包举、咳吐自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特征判然有别。
二、征服现实和关注现实——李杜创作精神的差异
程千帆先生说:“他(指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以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创作精神的主要差异。杜甫直面人生,忧国忧民;李
白也不满现实,他虽然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它。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直接反抗现实社会制度对诗人来说是实际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尘脱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是李白诗歌特多这方面题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称:“常时论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
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热爱山水,常常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荃,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鸣皋歌送岑微军》)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细致(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反而不那么细致)。诗先写天姥山的气势,以为各种瑰丽奇险境界的出现作铺垫,在梦境和仙境中,诗人是自由的和快适的,你看他飘然飞渡镜湖,在湖月的映照中来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诗人谢眺的木屐,在渌水荡漾声和猿啼声中登上青云梯(在李白诗中,猿啼往往和诗人的喜悦心情联系在一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证)。诗人爬到山的半壁时,眼前出现的一轮海日,耳中听到的是天鸡的鸣叫,来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面前是一片烂漫的山花,诗人应接不暇,,倚石暂作休憩。忽然,各种神灵异物纷纷出现,打破了仙境的宁静,整个仙界热闹起来,虎、熊、龙都起来了,迎接它们的是个“訇然中开”的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列队前来,在日月和金台、银台的映照中,光彩夺目,异彩纷呈。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诗人猛然醒来,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凉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禁长叹一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如流水。”梦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寻找适
意的生活了。然而在山水中就能摆脱现实的“牢笼”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诗人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遂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的长叹。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的主观意图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
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其实李白的本意应该是,能够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古往今来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不过象那东逝的流水毫不足惜。诗人越是把梦境仙境描绘得十分惬意,越是显示出现实生活的不惬意。当这种仙境和梦境迅速向下回落时,那巨大的落差产生的强大的精神能量,强烈地感染着和刺激着读者的思想情绪,使读者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中,认真思索其中蕴涵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白的独特之处。这和杜甫诗歌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深入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殊途同归的。
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无论是叙事纪行的,还是抒发情怀的,大都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通过一部杜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胜转衰的历史轨迹、种种表现和历史原因,诚如浦起龙所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读杜心解》)杜诗有史诗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杜甫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现象作典型概括和深入细致的刻划来完成的,和李白那种超脱现实又反过来征服现实的态度是相反相成的。徐而庵说:“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说唐诗》)说得就是这种差异。我们试读他的《兵车行》,这首诗写边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诗一开始就勾勒出车马喧嚣、行人急走匆匆、亲人哭喊送别的
悲惨场面,接着通过对话揭示出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家破人亡的深哀剧痛。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注是深切的,然而个人抒情却不是放纵的,而是通过场面的描摹流露出来。诗人悲惨哀悯的感情高度浓缩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并且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形象,诗人的情感在形象包蕴中不断回荡撞击,我以为这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原因。
李白创作则表现出主体性特征,诗人驰骋造化,大气包举、壮浪纵恣、感情喷薄而出,表现出豪放不羁的气势,在这种主体性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也曾达到主客统一、物我不分的自由状态,这时诗人的精神解放了,表现出一种“逍遥人外,蝉脱尘埃”的高超境界,这是否可以说是形成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基本原因呢?
三、实现人生自由和实现理想政治——李杜创作追求理想的差异
李白与杜甫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都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李白一生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付
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可叹》)但是我们看到,在理想政治的实现途径上和理想层次的追求上,李白和杜甫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李白自视很高,他常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的科举做官的道路,而是要一跃而为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这种思想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入世”和“出世”这一对矛盾在李白身上的反映。其实,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人生追求--这就是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都被李白当作实现自我和实现自由的方式,“入世”肯定自我价值,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出世”摆脱对“自我”的束缚,达到自由适意的人生理想,“入世”和“出世”都统一在对自由追求的大目标下,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李白的独特之处。
李白的这个独特性还不屑在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推崇上。在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鲁仲连、谢安、诸葛亮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这些人物不但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不屈于人而要人屈于己的风采,表现出贪恋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这是李白所特别心向往之的。
李白与杜甫对从政失败的态度也是颇有差异的。杜甫入仕的道路非常艰难,他三次科举考试都失败了,转而把目光投向皇帝,因进献《三大礼赋》得到皇帝赏识,才获得一个小官,却始终没有得到展示政治才能的机会。杜甫从政失败后,更加执着追求理想政治,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目光更加深邃锐利,感情更加沉郁悲怆,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和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艰难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获得精神的解放。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过程中,诗人不断升华感情、净化心灵,强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求得精神对现实的征服。他的诗篇反映的社会内容虽然没有杜诗多而深刻,但李白诗歌给予人的精神影响却是超越时代,深广久远的。有的研究者没有注意到李白诗歌的这特点,却用拔高李诗社会内容的方式,以争得李白和杜甫的平起平坐。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没有超出扬杜抑李的藩篱。“扬杜抑李”论者正是从这方面来立论的。《屠纬真文集》说:“
或谓杜万景皆实,李万景皆虚,乃右实而左虚,遂谓李杜优劣在虚实间。” 赵次公《杜甫草堂记》竟至说:“白之诗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倒是王琦很有眼光:“一以国为忧,一以自适为乐,又事理之各殊者;奈何效比而同之,而以为优劣耶。”(《李太白文集跋》)
那么,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础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李白是受到庄子思想深刻影响的诗人。龚自珍说:“庄骚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屈原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积极用世;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追求超脱现实的自由心境,这两者本是一对矛盾,李白却很好地统一于一身。庄子强调以道观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贱。”庄子据此主张,在与“道”合一的境界中,大小夭寿,无所轩轾。他认为要通过“坐忘”才能达到这样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也就是他所谓“恶乎待哉”的逍遥。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谓和庄子思想一脉相承。试读他的《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之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枉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现了李白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我觉得,本诗表现出李白对宇宙之无限与人生之有限的哲学思考。现代西方哲学家大都主张自由是对于具有必然性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态度、心境和境界,也就是对人生现实要有一种宽广旷达的自由胸襟也÷和胸怀,海德格尔甚至认为,这种胸怀要在对死的领悟中才能达到。可以说李白是达到这种境界的诗人:“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在这种状态中,个人和宇宙、人与天合二为一,自身成为宇宙的化身,人不在受任何外在的东西限制,在这种体验中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外在的东西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