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的南方人。北方人,香港人,台湾人,性格和思想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陆的南方人。北方人,香港人,台湾人,性格和思想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1张

南方人务实精明,高效。就整体比北方人文明(别不承认,本人很自信这个观点)而且审美力强,思维细腻,成熟,世故。

北方人由于商品经济落后,比较落伍,如果没有南方人的文明和财富在苦撑华夏,中国恐怕连黑非洲都不如

港台就是民国的延续

港台文化都是有先进性在里边的

但北方文化很低俗,无智,落后,所以稍有点文化的南方人根本不鸟北方人的东西。

北方人不肯正视人性负面

很虚伪,也比较麻木,蛮族文化也比较那个,反正游牧民族都是奴隶制的。中国走不出专制和北方边疆少数民族的南下破坏有关。

还有别以为塞外蛮族不关北方人的事,其实现在的中国北方人完全被蛮族给同化了

南方人好歹还保存一些礼仪廉耻心和传统文化以及语言习俗

我之前的同事就是个香港女孩,她看到我总笑,我开始还以为她对我有好感呢,后来熟了才知道,她是笑我土!她们对大陆男人的印象有以下几点:

一:率真,不象香港男人那样假惺惺的,装着一幅让人永远看不透的样子。

二:有点土(包括北京、上海男人),也许,这点和香港受英国统治多年,有点中西结合的意思吧,最明显的就是香港人讲话总爱加杂一点英文单词。

三:为人拘谨,不象香港男人的那种张狂,因为香港的跑马文化和赌球文化等,都是那种大吼大叫的文化,所以有时候女的也跟着喊。

四:衣着搭配不合理,香港的牛仔裤文化盛行,现在大陆很多人也穿,但是所带的表、鞋子、甚至皮带等小细节不符合要求。

当然,这些是因人而异的,有些香港女孩子还专门找大陆男朋友的也有!

废话,当然可能!

当今世界,信息的快速发展,世界的飞速联系,导致我们不在蜷缩在一片土地,而有了更多机会去认识外面的人或事物。

任何人都可以和别人恋爱,国人可以和美国人在一起,可以和法国人在一起,可以和印度人在一起。在一起恋爱是他们的自由,当然得是真心在一起。

但是,如果世界观等不对等,恋爱还是很艰难的

香港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哪些特点香港的一份报纸曾经把它描述为一篇社论,说香港的生活方式是相当丰富和复杂的,主要的是“生活自由”。生活中所谓的“自由”,是食物和衣服的自由生活,就业工作,商业,贸易自由,享受自由的发展,除了发布的言论自由,自由协会组织,宗教自由,自由的个人利益,爱情婚姻自由、通信自由、学术辩论的自由,自由的示威活动,参与政治自由,自由出国旅行,等等。该报的社论还指出:“大多数香港居民的意愿是什么”这种意愿已经以多种方式清楚地反映出来,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维持目前的生活方式。可以说,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高度自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概念是人们思想中社会生活的反映。生命的概念一旦形成,就会在生活方式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指导人们生活行为的意识形态规范,使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香港的生活方式也有对香港自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第一,香港人的享受和斗争,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香港的经济腾飞。第二,功利主义价值观,强化了香港人观念的局限性,科学精神和应变能力,对香港有利,二十年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第三,香港人多元化的生活内容将有助于促进香港的生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着自我发展的精神,鼓励人们用自己的才能共同创造香港的经济奇迹。

2004年一部**《追击八月十五》让22岁的阿SA蔡卓妍和32岁的郑中基因戏生情,擦出火花,确立恋情。

很多人不能理解,年轻貌美的阿SA如何会看上其貌不扬且大她十岁的郑中基?

郑中基的身份并不简单,他父亲郑东汉是亚洲 娱乐 圈大佬,一手捧红了邓丽君、张国荣、王菲、谭咏麟等巨星,可见郑中基显赫的背景,因此郑中基也获得“太子基”称号。

当然,这个男人不仅有“太子爷”的身份,更是有着可以与歌神张学友媲美的唱功。

耳熟能详的《绝口不提爱你》、《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别爱我》等经典歌曲,均出自郑中基之口。

不仅身份不凡,更有才华加持,面对如此才子的强烈攻势,年轻的阿SA 又如何能够拒绝?

但“太子基“也是有名的花花公子,曾传出让自己助理怀孕的消息,事件平息后又去追杨千嬅。

此间他也有过花边新闻,但杨千嬅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和杨千嬅没好几个月,郑中基和张柏芝的绯闻又传得满城风雨,这便成了杨千嬅离开的直接原因。

不甘寂寞的郑中基在追到阿SA 后,2006年两人于美国秘密结婚了。

谁也不知道这件事,因为他们做好了滴水不漏的隐秘工作。

阿SA会在回家时钻进后备箱防止狗仔偷拍。

而郑中基对阿SA爱的的纹身就在手臂,但却一直拿衣服遮挡住。

不能见光的感情,要么就是一直相守,要么就是快速腐烂。

很显然,他们属于后者。

大众一片哗然。

郑中基泪眼婆娑地说: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公开,这种滋味太难受了。

阿SA则感同身受地表示这样的压力太大了,难以承受。

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

时间追溯到2005年。

angelababy 杨颖16岁,因为迪斯尼一档节目认识了20岁的陈伟霆。

那时,BABY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模特,虽然已经混迹 娱乐 圈,但始终没有出头。

而陈伟霆也只是个不知名的十八线小演员,到处打杂和跑龙套。

陈伟霆跟BABY两人还是挺般配的,无论是身材还是外貌,两人看起来都挺搭,很快就确定了恋情。

港媒甚至曝光过疑似BABY发给陈伟霆的露骨短信,言辞之间相当大胆开放,不难得出BABY后来之所以能够打败李菲儿成功上位的原因,很大程度源于她与生俱来的过人胆量。

三年后的2008年,BABY开始和已是英皇一姐的阿SA产生交集。

**《剑蝶》原定由吴尊和阿娇主演,但突如其来“照片门”事件让阿娇元气大伤,随即退出了 娱乐 圈,最后由阿SA顶替出演。

而其实在阿SA之前,女主角一开始是打算让BABY替补上的,而且都已经到了定妆的地步,最后因为英皇公司的坚持,弱小无助的BABY只能无奈被资源强大的阿SA换掉。

此事由BABY当时的好朋友Janice Man (文咏珊)曝出,结果直接导致了两人关系破裂,爆发双方口水大战。

同年5月,《家有喜事2009》开拍,这是阿SA和郑中基隐婚后再次合作的**,虽然阿SA只是客串。

所以黄百鸣就想找阿SA和郑中基在《家有喜事2010》中出演情侣。

《花田喜事2010》是2009年10月开拍的,2010年初上映,当时应该是阿SA和郑中基婚姻的末期,所以阿SA主动辞演了。

黄百鸣在采访中有提到,不过婉转的说是因为阿SA没有档期,最后这个角色由BABY出演。

以下是采访原文:

此事让BABY和阿SA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复杂和微妙,本来BABY第一部女主角的戏《剑蝶》被阿SA抢走,自己重要角色的**《花田喜事2010》又是捡阿SA不要的,间接为以后的撕逼埋下了伏笔。

而此时年纪轻轻、藉藉无名的BABY,正在矫牙变脸的路上大步流星,默然无声的积蓄能量,同时也在找寻找一飞冲天的时机。

2009年8月BABY在朋友K歌聚会上认识了当红明星黄晓明,12月份便与陈伟霆分道扬镳,好事的港媒开始大作文章,于是便爆出黄晓明插足BABY和陈伟霆的恋情。

09年9月BABY参与了华谊**《全程热恋》的开机仪式,影片讲6对情侣的故事,演员阵容是张学友、刘若英、谢霆锋等大咖,最弱的就是井柏然,BABY,付辛博,诗雅。

井柏然是好男儿选秀冠军,和付辛博都是华谊公司自己的艺人,诗雅是谢霆锋的师妹,英皇出了名的喜欢买一送一。

那剩下的Baby 呢?为什么要找BABY?她当时除了是嫩模之外,并没有任何作品可以拿出手,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身为华谊股东的黄晓明。

黄晓明“义正言辞”道:不可能!我没有这么大魅力吧?而且我不知道陈伟霆是谁。

黄晓明“金句”一出,像是一个雪球越滚越大,进而演变成全民跟风黑。

媒体在访问其他艺人的时候,总是设置陷阱式问答来奚落陈伟霆的人气低。

连TVB都在肥皂剧中恶搞开黑,群嘲一片。

香港人恶搞的路数是一脉相承的,就是死磕到底,抓着你小辫子不放,这一嘲讽就是三年。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香港人不喜欢陈伟霆”。

2010年1月,《花田喜事2010》宣传期间,香港媒体大肆报道了郑中基和BABY的绯闻。

那时,郑中基经常与BABY黏在一起,即使收工后仍向她狂发短信。

有一次郑中基为了讨好BABY,既出钱又出力。

之后不久,阿SA和郑中基宣布离婚,BABY成为众矢之的,各种谩骂如潮水般汹涌而至,被封“最美小三”。

几乎同一时间,陈伟霆证实和BABY已经分开,他更代BABY否认是“SA基恋”的第三者。

虽然陈伟霆一路被喷是软饭王,但他在BABY还没有长开的时候就和她恋爱,交往4年,无数次力挺BABY, 回应负面新闻, 对BABY可谓仁至义尽。

这一点,陈伟霆还挺男人的。

2010年3月已经完全恢复单身状态的Baby 和黄晓明的恋情越发明朗。

众所周知,黄晓明在BABY之前的女友是李菲儿。

早在BABY之前,从2007年到2010年,她和黄晓明恋爱三年,就算在2009年底BABY与黄晓明传出绯闻,李菲尔还是选择信任黄晓明。

直到有一天,她无意间发现黄晓明的手机里有一条BABY发来的短信,内容为:“你到底什么时候给我答复 ?我要的是一个男朋友,不是sexpartner(性伴侣)!”

李菲儿看到短信后,她自己选择离开,而黄晓明也没解释和挽留。

她更暗示是BABY主动追求黄晓明:“分手不是他的意思,他是单纯的人,条件又好,很容易吸引女生采取主动,分手也看得出来,是那个女生追她的。爱情里没有对错,我不恨黄晓明,也不恨Angelababy”

李菲儿和黄晓明正式分手是在2010年6月。

就在那个月,李菲儿剪掉留了10年的长发,并且发文说:“终于下定决心了,我要把它剪掉,成为另一个我,说实话,心里挣扎了很久,情不重,不生婆娑,十年的长发,还不是这么容易割舍。”

这个女子不吵不闹,爱情来临时她张开双臂迎接,爱情到头时她挥手潇洒作别,默默转身离开,把过去的爱像剪发一样剪掉,不拖泥带水,也不会摇尾乞怜,尽管她内心如此的难过与不舍,但她不会乞讨爱情,而是坦荡离去留存最后一丝骄傲

与李菲儿截然不同,野心十足的BABY隐藏在毛发里的利爪终于外露,凭借它成功上位,并凭借上位获得底气和阿SA展开撕逼大战。

2010年9月,阿SA发文:谁对我不好,谁伤害过我,谁出卖我,谁欺骗我,我都会记住!!放心!我不会做什么,但我会无视你,而且,你永远都不会再能够走进我的世界!

对破坏她婚姻的第三者,她指向明确又坚定。

彼时已经打败李菲儿,成功上位的BABY自然气质不凡, 她岂能隐忍这样明显对自己的指向和谴责,直接转发阿SA这条微博,火药味十足的回道:同样的,谁对我好,谁帮过我,谁心里有我,谁真心对我,我也都会记住!虽然不能给你们什么回报,但是你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会在等你们。

女人间的战斗,像李菲儿一样转身潇洒离开的不少,但阿SA与李菲儿可不一样,她会转身,但转身后,却把目标锁定对方的前任,对她俯首听命,那个人便是陈伟霆。

你害老娘离婚,老娘撩你的前任来膈应你。

阿SA与郑中基离婚后,参与**《美丽密令》便迅速与陈伟霆因戏生情,上演了一出姐弟恋。

10月11日,阿SA和陈伟霆一同返港现身机场,两人首次以情侣身份亮相,陈伟霆大方搭着阿SA的肩膀拍照,柔情蜜意显露无疑。

然后就有了著名的“三个月”事件。

阿SA透过英皇公司向传媒公布他们已经在一起三个月的恋情,同时还在网上上传二人的贴头照片。

此时找到黄教主当靠山的BABY自然春风拂面,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向她问及此事时,她很酸的回道:你真的相信他们只有三个月吗?

言指二人早就在一起了,早在她与陈伟霆还未分手之时就已然在一起了。

先不说阿SA和陈伟霆是不是只有3个月,BABY不知哪来的资格问,09年8月她就和黄晓明打得不亦乐乎、火热朝天了。

但另一方面也表明,BABY应该是真爱过陈伟霆,不然也不会和黄晓明在一起那么久了,还出来酸阿SA。

曾经一度维护BABY的陈伟霆,在两个女人的较量中,显然成了战斗的靶子。

由于彼时陈伟霆和阿SA名气悬殊,他一直被阿SA粉丝瞧不起,吐槽他是软饭男,借女友上位等说法几乎贯穿了他们爱情的始终。

2010年 到2013年陈伟霆不管做什么,都会被全盘否定。

直到去内地参演电视剧《古剑奇谭》让他一战成名,而双方粉丝的口水大战更加升级。

这段姐弟恋,最终在不被看好中维持了5年之后,在2015年宣告分手。

而在同一年,BABY使尽浑身解数,“忍辱负重”、“百转千回”之后,终于让黄晓明牵着她走入了两个亿的“世纪”婚礼,婚礼上的她,娇羞得像个小公主。

2015年的4个人,一对一别两宽,一对喜结连理。

再看看郑中基,在和阿SA 离婚的2010年,便与女星余思敏步入了婚姻殿堂,他们的女儿Emma,于2011年7月12日诞生。

而在阿SA和陈伟霆分手事件之后,郑中基大方安慰阿SA:愿她能遇到对的人。

时光荏苒, 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是2021年。

阿SA在邂逅与百亿麻将馆太子石恒聪的恋情后,婚嫁成谜。

黄晓明和BABY的婚姻从幸福甜蜜过后变得扑朔迷离。

陈伟霆据传也有了新的女友,巴西籍模特bruna marth,是否修成正果,且拭目以待。

郑中基这位著名的花花公子,则是儿女双全家庭和睦,没有离婚也算得上是奇迹了。

所有过往的恩怨情仇,都随着时间的逝去而逐渐模糊,也许再次邂逅,都将一笑泯恩仇。情爱的那些事,其实都是命运使然。

不管是借助爱情上位也好,还是为真爱全力以赴也罢,终将湮没在时光中,化为滚滚红尘。

其实,不管是谁,曾经如何放荡不羁或是风流成性,也许只因还没有遇到让你安定下来的那个人。

如果遇到,也许,就会心甘情愿,安静相守,心无旁骛了。

香港在政治制度和历史环境与大陆有很大不同,这也影响了香港人的思维方式,香港是市民文化,习惯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大陆是国民文化,习惯民族自豪感。例如上海人过去歧视外地人,但同时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这个基础上向上生长出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会有巨大的差异,最近的占中问题等也是把这种思维惯性转换成了族群矛盾。拿美国做为例子来说,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人文环境大不相同,如果你从纽约坐飞机去洛杉矶,那些站在飞机走道里装行李让人家干等着不让道的都是纽约人,但加州人就不会这样。同属美国文化都有不同人文环境和性格,原因就是因为地域的广阔产生了文化的差异。大陆人其实也应该理解香港人的生态结构,这些年去旅游的人确实推高了香店铺的租金,高档商铺挤压了普通的生活资料。地铁捷运交通拥挤,而高档消费也并没有给香港低层民众带去多少实惠,钱都让富人赚去了。在大陆生活基本上不涉及到香港人,但在香港生活的民众每天都会碰到大量的大陆人,大陆人的增多正在改变香港已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加上政治制度和和历史教育的不同,所以占大多数的香港范民的愤怒还是需要正确的去看待。

不吹不黑,前些年我常去香港,有香港亲戚,也有香港工作的经历。

要了解香港人,得先了解香港。总的来说,香港是一个完全西方化的资本主义城市,资本主义的特点是政府是一个小政府,政府对 社会 经济影响小,经济 社会 被资本管控。这种管控的结果就是 社会 阶级固化,什么意思呢?就是富人固富,穷人固穷。所以普通的香港民众不会像大陆的年轻人这样有激情,有人生理想和追求,他们没有太多的想法,工作不会很积极,但比较负责任,职责内工作认真,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但一旦有涨薪或是升职机会,里面的斗争和电视剧一样精彩。

同时香港人基本不讲人情世故,在公司内部,我们会觉得大家是同事,同事至少算半个朋友吧。但香港同事会对某些同事特别歧视,或是特别的冷漠,这种歧视绝对是摆明面上的,完全不给对方面子。曾经有个同事得了银屑病,其它香港同事把她办公桌推到办公室门口外,让她在那办公,同时在办公室贴了很多红纸,上面写着身体 健康 之类的。如果某个同事工作能力较弱,同事也是对他特别歧视,各种小报告要把这人赶走,绝对不会主动帮这个同事提高或是分担点工作,除非有人发现他是老板亲戚。在工作上,香港员工就是各做各的,什么都藏着掖着,怕别人学去。

所以,从这里能看出大多香港人的基本性格:你对他利益有帮助,他会对你特别好。如果你作为顾客,去香港的商店,服务真的是一流。但周边的市民觉得你拉高物价,对你不太友好。

当然,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我也认识有很好的香港人,我刚去时就对我很关心,知道我和他做同样工作但工资少30%,还会问我要不要和老板再谈谈。只是这样的香港人不多,而且大多上了一点年纪。

年轻一代的香港人,真的是无利不起早。但他们也不容易,人生没太多追求,自然就不会特别努力。很多人香港人连婚都懒得结,结婚了也不想要孩子。因为香港的法制是西式的,儿女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孩子养到成年,就各自独立,生孩子光付出没回报,那干嘛要生?所以香港很多明星夫妻都丁克,我香港的熟人有很多四十多了,还是单身,有的有对象,也不过是个性伴侣,平日各过各的,不结婚,这种情况在香港很多,所以香港的出生率很低。

很多的香港老人,手握着一些钱,也不会给儿女,老人干不动了,就去敬老院,儿女常年与父母不相往来的挺常见。

要改变香港,其实也很简单,加大特区政府的权力,把资本的利益一部分转移给普通市民,很多问题都解决了。比如中央说要帮香港百姓解决住房问题就很好。

我父母有一个朋友刘阿姨是个华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去了香港。开始只有她一个人去,因为手续的问题,她先生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没办法和她一起去,因担心她先生无法照顾上小学的女儿,就和我父母商量把她女儿放我们家住一段时间。

好像她女儿在我们家住了几个月,我每天还得给她辅导作业,记得她那时正好学分数,她怎么都理解不了,还是我用苹果切开当例子,才让她明白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一的关系。

后来阿姨从香港要回来了,问我们想要带点什么东西,我爸爸因为是搞建筑的,需要计算,所以让她带个电子计算器回来,我妈妈让她给我带几件衣服回来。

回来后,她给我爸爸带的计算器是个旧的,跟我爸爸说,这个是别人用过的,你就给六十块钱吧,我爸爸也没说什么,就给了六十块钱,而给我带了一件粗呢外套加一个亚麻的套裙给了一百多块钱。她还给我带回来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材质的手包,我妈妈也要给她钱,但她说不用了,是送给我的,后来我们就没再坚持。

之后有一天,阿姨说要带我去趟友谊商店,八十年代,友谊商店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的,是要凭护照或者签证才可以进去的。我们进去后,因为那里面买任何东西都要用兑换券,她就给了我一张100元的港币,按当时的价格,我换了27块多钱的兑换券。

之后我在里面买了些东西,她只买了一个几块的东西,结账的时候,我就替她结了。她挺意外的,然后对我说,我们在香港,和兄弟姐妹一起去买东西,也是各人付个人。

我也是感觉她和以前不太一样了。以前她就做不出拿一个旧的计算器还管我爸爸要六十块钱这样的事,先不说她把孩子放我们家吃住几个月都没付一分钱,就是拿一个旧的别人用过的东西还要那么多钱就非常不合适,如果是新的,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我们也不会说什么,关键是个旧的,用了多久也不知道,当初买的时候花了多少钱也不知道,你就让人付六十块钱,真不知道有什么道理。我父母碍于面子没说什么,但当时我心里很不舒服。

回家的路上,我给了她三十块钱,就当那100港币的钱,她接过钱的时候说,那我还应该再找你几块钱才对,我说算了,不用找了。

因为有过这次接触,我劝我父母,以后离她远点,因为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她了,环境已经把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了。

后来她经常回北京,但我再没有让她给我带什么东西了。有时她主动问我需要带什么东西吗?我说太麻烦了,就不带了。是因为我听说有些人让她带些金首饰回来,当时的100港币兑换成人民币也就70多块钱,但她从香港买的首饰用的是港币,回来后都按人民币收了别人的钱,一克就多收了二十多块钱,虽然钱不多,但这么做事让我看不惯,所以就让我妈妈少跟她来往了。

之后还有过几次来往,因为她的亲家和我们家是邻居,她去她亲家的时候也顺便来我们家看看我父母。有时她会送我妈妈一件T恤,送我一条裙子或者一瓶香水,我就会回请她吃顿饭,也算还了她的人情。

这就是我认识的一个香港人,眼里除了认钱,其他都不认了。

认识很多香港人,也经常到香港 旅游 。香港人见识广阔,忙里偷闲。礼节礼貌特好,中上等人士不贪少便宜,民众一般基本也不贪少便宜。香港人非常讲正义和平等公平公道。香港人非常积极追求文化和理想进步,看香港歌坛 娱乐 与**事业就明瞭!香港也有贫困区,贫困人家也很勤奋,不分朝九晚五,香港人很非常国际化 时尚 。今天香港不知怎么样了,两年未去过香港 旅游 了,想您香港!永远仍然依旧想你国际化香港,祝福香港梦仍一样国际繁华的您……香港!!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陆经济, 科技 等等,这段时间举世瞩目,取得飞跃的成果,全世界的中国人,包括港澳台,海外华侨等等的爱国同胞,都与有荣焉,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得承认,香港在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对内地,尤其是广东在经济,投资,人才,管理等等软硬实力的支持,是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我记得非常清楚在老家最困难的时期,我家环境也不太好,我母亲坚持把生活物资,衣服,米油盐,衣车等亲自送往老家,当时交通也非常落后,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次踏足深圳特区,跟现在比较,当然是有天渊之别。我们也要认清一个事实,香港是英国殖民地统治下的香港,爱港爱国的同胞是不少的。香港这几年出现仇中的情况,也是英美从教育,司法,政治,媒体方方面面埋下的坑,我们只能说,防不胜防,两代的年青人 已严重给洗脑。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大陆的同胞希望能抱有正面的心态,去评论香港的情况,只有我们统一口径,抵抗外侮,中国成为领导世界的重要一员,是指日可待。

香港的朋友中,一定有贪便宜的,一定有爱慕虚荣的,一定有小偷小摸,一定有道德沦丧的人,一定有穷人,一定有乞丐,一定是人也有可能不是人,就如同你的老家和你的国家乃至整个地球村都是一样的。有反面的就一定有正面的,有穷人就一定有富人,有小偷一定有警察,就是这么个道理。

去了两次香港,留下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一、街上很少见到警察,特别是交警。二、交通秩序井然,有红绿灯的地方那怕窄窄的几步就跨过去的小巷,也不会有人闯红灯,所以车速很快,有点惊到我。三、有一次在等公交,车站边上有个加油站,看到每个加油员手里都有一块毛巾,一开始不知道干啥用的,等看到有人来加油了才知道,原来他们不是把加油枪往油箱里一塞就行了,等待过程会拿毛巾擦车,不是那种应付的擦,而是很认真很卖力的擦,所以街上看到的车都很干净,这是原因之一。四、有次碰到下雨,雨后上街惊讶地发现路边积水居然是清的。

我朋友的小妹,重庆铜梁人,九十年代嫁给大十多岁的香港一码头工人,后取得香港户籍,算是港人。生一孩子后,原狭小的住房没法安身,就在深圳买了一套房,居家带孩。年龄和文化上的差遇,让彼此越来越无趣,每周去港一次尽一下义务,月底老公给钱了下责任。

香港寸土寸金让香港人有了危机感,香港人为了更好的生活对工作很认真负责也非常敬业,他们知道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挣到钱养活自己和家人,对待工作方面内地人是比不过香港人的,我们在这方面是要向香港人学习。

这次探亲来到香港,我跑大街窜小巷就是想看看香港人的实际情况。香港和内地 社会 制度不同,它所变现出的问题就不同,内地主要是以人民为主,有各级人民政府来关心人民生活及一切,人民有事或要求可以给人民政府提出,政府可以帮助你解决。在香港是资本也就是钱为主体,没有各级政府组织来关心你,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完成。香港人爱生活,工作之余他们很会享受生活,他们会去品尝 美食 ,会进KTV放松疲惫的心情,他们会下海,会上山,会慢跑积极锻炼身体。来香港N次我感觉到这就是东方明珠的含义吧!

在这里要抛开一小部分乱港分子的行为,他们不代表全体香港人民。

我以前就是在一间香港人开的厂上班,那里的厂里高管都是本地的,老板在香港打理门面很少回来这边,都是叫师傅管理,每天都要出一货柜的货货车是香港师机也是香港过来的,我就是管每天出货跟单的,所以跟师机就是同事与朋友。

这同事还可以呀,我们办公室或是工人想他在香港帮我们带点日常用品,他每次都很乐意的。而且我们也是先给他钱,如果他那天休息没过来,我们打个电话叫他买也会先帮忙买。

因为我经常跟他接触的比较多,所以跟我聊得来。有一次他看到厂门口有人在叫,说收旧手机换盆。他非快的把车停好位置,在车上跳下来,手拿着三部手机,我问他干嘛那么紧张。去换盆,三部手机换了三个盆[捂脸]还很高兴的说。

第二天他过来了,下车拿着二个盆,我问他,怎么又拿过来了。他说他老婆说不要房子太小了没地方放,所以拿过来给门口的狗放食物。香港的房子真是太小了一间才45十平方,不像我们这里自己有地想做最少都有90、100平方。有时候他说他儿子长大了不玩玩具了也没地方放了,就送给我儿子了。有时候还会问我们什么时候去香港玩,他当我们的导游。[微笑]

其实香港人很有友善的,感觉跟他们做朋友很开心,就是有时候对钱方面比较紧慎、吃的方面比节约,对朋友还是很好的。

黄勃一句台词,怎么又开始了,没完了!

我们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中国人,都是一家人!你不服呀!

香港风俗习惯与社交礼仪 香港旅游之风俗宜忌

香港留学专家介绍,香港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香港同胞讲友谊, 态度和善重礼仪;传统特别喜吉祥, 逢事人人图吉利;“8”、“6”数字很可亲, 愿多相见为神气;不愿他人问私事, 忌讳“谐音”含歹意;家乡多为粤、闽地, 生活习俗似祖籍。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香港人在接受别人斟酒或倒茶时,总喜欢用几个指头在桌上轻叩。“3”字在香港很吃香,原因是香港人读“3”与“升”是谐音,“升”意味着“高升”。“8”和“6”在香港也很时髦。在粤语中“8”是“发”的谐音,“发”意味着“发财”。“6”与“禄”同音,也有“六六顺”之意。香港人过节时,常相互祝愿“恭喜发财”。

礼节礼仪

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亲朋好间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即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以表示感谢)。据说,叩指礼是从叩头礼中演化而来的,叩指头即代表叩头。

一般礼仪

香港人几乎在所有场合都是矜持和拘礼的。

要避免一切可能使中国人失面子的矛盾冲突。

蓝色和白色是中国人表示悼念的颜色,应予回避。

要备好大量商业名片,你将经常用得上它们。

称谓与问候

见面时与告别时通常握手。初次握手引见后,用双手递上商业名片。

约会与准时

约定会见时间后,有30分钟“出入”仍不失礼貌,不过商界人士通常是遵守时刻的。

款待与馈赠

客人应邀去赴宴时可带水果、糖果或糕点作为礼物并用双手递送给女主人。不要送钟,它是死亡的象征;也不要送剪刀或其他锐利的物品,它们象征断绝关系。

不要比主人先开始饮酒进食。

中国新年大约是在1月中旬到2月之间这段时间内,这时要互赠礼物。

交谈

感谢主人所送礼物时说DOR-jay(谐音,“多谢”),感谢别人为你服务时说Ng-GOI(“唔该”,意为“麻烦您了”)。

中国人乐于听西方要说他们的语言,如能说上一两句广东话,必将受到大大赞赏,但你必须对自己的发音很有把握。

交谈中偶或问及健康或业务情况被认为是礼貌的。

信仰忌讳

香港留学专家介绍,香港人忌讳别人打听自己的家庭地址。因为他们不欢迎别人去他家里作客,一般都乐于到茶楼或公共场所。报们忌讳询问个人的工资收入、年龄状况等情况,认为个人的私事不需要他人过问。他们对“节日快乐”之语很不愿意接受。因为“快乐”与“快落”谐音。,是很不吉利的。他们忌讳“4”字。因为“4”与“死”谐音,故一般不说不吉利的“4”。送礼等也避开“4”这个数,非说不可的情况下,常用“两双”或“两个二”来代替。在香港,酒家的伙计最忌讳首名顾客用餐选“炒饭”,因为“炒”在香港话中是“解雇”的意思。开炉闻“炒”声,被认为不吉利。

饮食习惯

香港人对西餐中餐均能适宜,但对中餐格外偏爱。他们对各自的家乡风味更加厚爱,若到内地旅游,也愿品尝当地的名贵佳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使用筷子,个别人也使用也叉用饭。

香港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鲜、嫩、爽、骨、注重菜肴营养成份。

②口味 一般口味喜清淡,偏爱甜味。

③主食 以米为主食,也喜欢吃面食。

④副食 爱吃鱼、虾、蟹等海鲜及鸡、鸭、蛋类、猪肉、牛肉、羊肉等;喜欢茭白、油菜、西红柿、黄瓜、柿子椒等新鲜蔬菜;调料爱用胡椒、花椒、料酒、葱、姜、糖、味精等。

⑤制法 对各种烹调技法烹制的菜肴均能适宜,偏爱煎、烧、烩、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

⑥中餐 对国内各种风味菜肴均不陌生,最喜爱粤菜、闽菜。

⑦菜谱 很欣赏什锦拼盘、冬瓜盅、脆皮鸡、烤乳猪、蚝油牛肉、龙虎斗、五彩瓤猪肚、鼎湖上素、佛跳墙、雪花鸡、淡糟炒鲜竹、桔汁加吉鱼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喜欢鸡尾酒、啤酒、果酒等,饮料爱喝矿泉水、可乐、可可、咖啡等,也喜欢乌龙茶、龙井茶等。

⑨果品 爱吃香蕉、菠萝、西瓜、柑桔、洋桃、荔枝、龙眼、等水果;干果爱吃腰果等

五十多年若有变,早早就变。若不变,多少年也不会变。—李碧华

@自在之思

《胭脂扣》是作家李碧华的成名之作,但从**艺术角度来说它的意义更为深刻。导演关锦鹏特殊的同性身份,使他对女性视角的拿捏细腻完美。他把中国古典文学里那种瑰丽的想象影像化成缠绵悱恻的幽怨氛围,如花浑身散发出来的“阴气”,充满了一种浪漫的凄迷,在整个华语**世界都极为特别和难能可贵。

如花原本是三十年代香港石塘咀的红牌妓女,与世家子弟十二少陈振邦相恋。因陈家的反对二人吞食鸦片殉情,相约手牵手走过黄泉、永不分别。不料死后的如花苦等十二少五十三年未能得见,于是用来生的七年阳寿换来七天的时光,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寻找十二少。上来后又偶遇一对情侣—袁永定和阿楚帮助她寻找线索。

一个三十年代的女鬼跋涉于时间的长河,在五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背景下情深意笃地寻夫,东京大学的藤井教授用“香港意识”的变化来解读这部**。他说时间才是《胭脂扣》的真正线索和主题:是借一个女子穿越于两个时空两种文化的鬼魅爱情,带出香港在历史转折时期的怀旧心理,以及香港人在回归之前对自己文化和身份归属的思考。

01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性的关系只能纳入身份之中

胭脂扣,是用年华记载爱情的象征,爱是耐心,是等待意义在时间中慢慢生成的信物。一只胭脂扣,短暂地扣住了男人一时的情欲,却不能扣住男人一世的守护。

① 如花幽怨痴缠的是她求而不得的身份

中国传统差序格局的社会,每个人都活在社会赋予的身份里,女人尤其如此。没有男人依靠,女人就没有社会地位,更没有生存出路。

青楼对于男人,可以提供婚姻制度、生育功能之外的一个副产品—爱情,十二少找如花,是奔着爱情去的。一副“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表白,不可谓不浪漫。两百多大洋送到如花房里的原装大铜床,也是费尽了心思,不可谓不真挚。以至于老鸨不无醋意地说“我做了二十几年的老鸨子,从没见过一个孝子,像十二少这个温心官人这么会孝顺人的”。为了如花十二少和家里断了关系学唱戏,一个有钱人家的公子哥,给师傅倒痰盂、跑龙套、受人奚落,做到这份上,不可谓不情真意切。

如花正是收获了爱情,才动了“找个‍‍栖身之处,嫁个好人家”的念想。她自知身份低贱,所以拜访陈家时刻意良家妇女的装扮,并向十二少母亲表明“我和正邦是真心的,‍‍不敢计较些什么”,但即便如此卑微,她得到的也是绝望。

传统的社会结构是由不同身份架构组成的,社会身份注意亲疏、同异和是非之辩,男女性关系的最终目的指向传宗接代。十二少母亲一见如花就说“你真是个风尘奇女子……我想大概这就是人家说你们风尘女子的作风吧”,这风尘女子的身份,原本就不在正常的社会结构之中,如花想登堂入室地嫁入陈家,只能是痴人说梦的臆想。

② 十二少摆脱不掉的是他的身份束缚

女人的权力预先被设定在私人领域里,她的活动空间是封闭的,她可能拥有的权力上限非常明确—那就是依靠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女人的战场是对男人的拼杀,男人是目标,是战利品,是输赢的目的。女人的德性与智慧,首先是对男人争夺。男人说女人心海底针,不过是一种调情的戏谑之语,男人才不会真正对这个战场的输赢挂心。

哲学家周国平说:男人凭理性思考,凭感情行动;女人凭感情思考,凭理智行动。思考时,男人指导女人;行动时,女人支配男人。

作为边缘人,如花在主流社会的权力结构里本无一席之地,既然不能让权力低头,那就不如销毁权力。她给十二少酒中另下四十片安眠药,如花一杯,十二少三杯,得不到就玉石俱焚,如花的冷清映照的反倒是十二少的幽怨。

观众感动如花的深情、同情如花的苦情,一个为爱痴狂的女人为爱了却生死,是她逃不脱的宿命,这种解读是观众对这种文化传统之下女人情感走向的基本判断。因此就认定十二少的游离、躲避,是爱得不够情深意笃。

其实从身份的角度,如花既无家人也无社会地位,于是才有痴情背后的倔强与绝决。而十二少却有太多俗世的牵绊,他毕竟是为了爱情赴死了,但他社会身份背后的那些权力,不会让他那么轻易地死去。

五十多年后如花再见十二少,传统附加在男人身上的权力光鲜已然不在,倒是那份陈腐的丑陋让她落荒而逃。五十多年的痴等,原本是心存侥幸地期待权力的俯首和认同,她未曾料想的,是那份她曾经企盼的权力,已然腐朽至世人鄙弃。

③逼死如花和十二少的是封建纲常伦理

女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少见。中国人的尊卑秩序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绝对的主权者是不存在的。女人可以享有尊严与权威,但一定是附着在传统的道德机制之上,通过馈赠和男人分享道德利益。

和如花的身份卑微相呼应的,是十二少母亲养尊处优的尊贵。在中国文化的谱系中,女人的身体、性都服从于家庭生活的恒常运转。家庭承载着女人的道德标准,持有对女人形象的发布权。家庭也是文化操作的权力场,女人身处其中,一旦处于权力的核心位置,自会与父权共谋,成为父权的代言人。

十二少母亲不无深意地提醒如花:杭州的女孩子在清明前上山‍‍采茶,摘一些最嫩的茶心,‍‍放在兜里面,‍‍用香汗体温润着带回家,这就叫做乳前龙井……你没听过吗?要用真正女儿身才算矜贵,‍‍不过要用处女的‍‍乳房湿润过才算得上是极品,‍‍我和你就不可以了……

女人是最善于在家庭领域展现自己的生存智慧和治理才华的。这种不能承担宗法道德又不易破坏的男女关系,十二少母亲可谓一出言就把如花置于道德的审判台曝晒了。

严苛的道德规范之中,道德已经内化成女人的本能,内在于女人意识之中的自动书写了。凭借男人,女人才能获得相对的权力运作空间。所以如花才说“一个女人命好就可以找个男人依靠,命不好就只有当妓女”。

十二少母亲言之凿凿地告诉如花“如果你一直缠着他不放,他早晚会回到我身边的”,这是千百年传统给予她的自信。道德编程已经植入了女人的头脑,为家庭、丈夫、儿子而活,一个社会意义的母亲,是相对于父亲的家庭权威的次级符号,她就是这样保证了权威的柔性运转,如花也是深刻认同这个权威性的。所以,逼着他们殉情的,并不是不通晓男女之情的十二少母亲,而是这邪恶的封建纲常伦理。

02身份的唤醒与爱情的迷失,两性关系的重新建构

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背景下,这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悲剧故事,而是一种包含在时代更迭下个体认知变迁的情感写照。

①女性的觉醒和男权的解构

尼采认为,男女的幸福感各不相同。他说,男人满足的是“我要”,女人满足的是“他要”。男人从满足了“我”的需要中得到幸福,女人从满足了“他”的需要中得到幸福。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花是一个自我意识非常强大的女性,得不到就带走,而不是得不到我离开。一个名妓,男人堆里成长起来的女人,职业就是哄男人开心。她凄冷哀怨的眼神,是参透了男人薄情后的冷静,如若不然,她怎会有自杀时的杀伐决断。但是一旦看清了真相,她也绝无半点儿留恋。

如花和十二少最终相见在**片场,一个专门制造虚幻的现实地点。当过去和现在在特定的时空相遇,瞬间就让爱情的虚幻性和自我欺骗性现形了。

中国艺术重虚实,此时整个故事的所有“实”指向的其实是最终的“虚”。如花对年迈的十二少说:“十二少,谢谢你还记得我,这个胭脂盒我挂了五十三年,现在还给你,我不再等了。”于是便头也不回地离开。此刻,虚幻的情爱敌不过对俗世的贪恋,湮灭了。此时的如花,也在迷失中被自觉地唤醒,生死不渝的虚假敌不过人性的贪生的本能,爱情消失了,人性回归了。正应了如花最初给十二少说过的“真的东西最不好看”。

五十三年前,如花死去的是肉身,十二少死去的是精神。五十三年后,如花的女性意识觉醒了,十二少代表的男权也早已被时代解构。这场爱情,做了五十多年孤魂野鬼的如花虽死犹生,怅然苟活的十二少却早已死在了过去。

②现代人脱离了身份桎梏,对爱情有了新的解读

西班牙小说家乌纳穆诺曾说:世界和生命里,最富悲剧性格的是爱。爱是幻象的产物,也是醒悟的根源。

传统社会给女人铸造的藩篱,是原本就没有正当社会身份的如花无法飞越的牢笼。在一个性别角色僵化的社会里,无论她怎样粉饰与标榜自己的才情,她也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坏女人,随之而来的打压、诋毁甚至驱逐都不足为怪。

她要跨越抑或翻转传统,自己必须要有更坚强、更决断的意志。想要飞越传统和偏见的鸟儿得要有强壮的翅膀,否则伤痕累累、精疲力竭地掉回地面的景象会更为悲惨。

回到八十年代的如花即震惊又彷徨,她问袁永定和女友为什么不结婚,袁永定回答“有些事没有人逼就暂时不做”。后来阿楚询问袁永定“你会为我自杀么”,袁永定坚定地回答“不会”,阿楚也紧跟着回道“我也不会”。

旧时代的如花愿意为了一段飘渺的爱情舍弃生命,甘愿赌下一生的幸福,那是没有社会身份的女人的不得已。但古典爱情的百转千回终究是美的、是动人的,被感动的阿楚哭着告诉袁永定:做女人真难,尽了力也不知道为了什么,我嫉妒她。‍‍她敢做的事,我这辈子也不敢做,连想都没想过。

没有了社会传统的桎梏,现代人拥有了充分的选择自由,爱情倒变得寡淡无味、苍白无趣,如同日常的生活,平平淡淡的没有了色彩。

03如花的个人意识、身份认同的危机正是香港意识、香港认同危机的体现

如花代表着香港的过往,她企图从历史的尘埃中找到一种香港本土的历史认同。

① 如花的矛盾和仿徨也是香港的矛盾和彷徨,她的身份意识始终没有完成

如花追忆曾经在太平戏院和姐妹们看戏的场景,那醉生梦死般的快乐、流光溢彩的奢华,令人心醉神迷。这是借着如花这个“鬼”说出的香港历史,那海市蜃楼般的过去:有颓废艳丽的欢场,有生死不渝的爱情,相形之下,现代的香港却显得色泽苍白。

如花在爱情里的身份迷失,如同香港在文化上的身份迷失。如花初到阳间的时候去袁永定的报馆登寻人启事,袁问她要“姓名、住址、电话和身份证”,她一样都没有,袁问她“大陆人”,她说是香港人。到了她要找的老地方,如花几乎要哭出声来:“我在哪里?这真是石塘咀吗?”

过去靠传统界定身份的时候,如花是没有身份的人,现在用一堆数字界定身份,如花还是没有身份。如花没有向陈旧不堪的传统讨要到权利,她又带着声色俱美的过去向现在寻求认同,结果陷入更大的迷茫。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是香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香港特殊的百年殖民历史,远离中原远离核心文化圈的地理位置,血缘、亲缘文化上它认同大陆,政治上它又曾经属于英国,内心身份的归属至今也没有完成。

② 如花辗转于不同的时空之中,有意追寻香港的历史地位、本土身份,试图建构香港当下的文化品格和身份

**借如花打造了一部民间的香港史,在古今对峙的时空状态下,来找寻和重构“香港本土历史意识”。历史不再是只言片语的猜测、想象和拼凑,我们跟着如花的回忆,看到了一个充满情义的“民间”香港。它虽然早已随着历史的风尘而消逝,却承载着香港人难以忘怀的家园情怀。

如花代表的香港越虚幻,逼真描摹的袁永定代表的现在香港就越贫瘠。古董店老板说那些登塘西妓女青楼艳史的“征友报“以前一分钱一份,但现在值钱了。过去的东西到了现在显出了价值,这是香港人对自己的历史期待。但这些街头小报寄托的集体记忆,塑造出的“香港形象”往往是脆弱、虚幻和自我欺骗的。

在寻找十二少的**片场,导演要求演员飞出来的时候要有‍‍女侠的威风,也要有女鬼阴森森的样子,‍‍又要像女侠又要像女鬼。这把演员搞糊涂了:怎么演啊?

**人毛尖说:香港意识也正是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它悬置在历史和文化中,悬置在历史传统与当下经验中,携带着破碎的历史经验在两极或多极文化之间摇摆不定。香港在历史文化身份上的悬置以及由此而起的焦虑,正是《胭脂扣》所包含的内在阴影。

辗转于不同的时空之中,试图寻找男人依靠、试图求得权力认同的如花,却成了香港寻求自我认同的一个历史符号,成了有意追寻香港的历史地位、本土身份、建构香港文化品格和身份的情感记忆。只是这既非鬼亦非侠,永远悬置在两者之间的状态,却生生把香港推入了今日历史和文化际遇的双重危机里。

结语

梅艳芳凄丽华美地演绎了一出她和张国荣亦真亦幻关系。十二少对如花讲过一句话:“我在老地方等你,你跟在后面来。”这极似一个认真的承诺,在那一年的年尾,梅艳芳步了张国荣的后尘,去了天堂。

这部**不但有轰然崩塌的爱的传奇,轰然崩塌的两个巨星,还有轰然崩塌的一个时代。再看今天香港的困境,已经不仅仅是对痴情爱情不在的遗憾,更多的是对香港至今迷茫于自己身份的悲叹。

袁永定说:我们是普通人,‍‍在一起高兴就行了,‍‍不至于要弄到殉情吧?‍‍没那么严重。对于虚构家园梦的香港人,这何尝不是一句警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55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