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石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礁石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第1张

礁石》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诗语言凝练,采取烘托、比拟等手法,以冷静客观的描写手法,以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义或感情的阐发,把其中的意韵留给读者去体会,十分富于诗歌美。

《礁石》被选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的《大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

1954年7月,诗人艾青应智利众议院邀请,出访智利并祝贺智利诗坛泰斗聂鲁达五十诞辰。《礁石》是诗人于1954年7月25日,即这次出访期间所写的。 [

而且,当时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伊始之际,百事待兴。但中国面临的困难却难以消失,不说那“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单就经济建设来看,困难,打击就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在这样一个的新历史时期,与战争时期共同的是最需要精神上的鼓舞。《礁石》正是应时而生,它实实在在地鼓舞了几代中国人。主题思想

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去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笑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这种存在,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 [8]

艺术特色

此诗没有直抒胸臆式的呼号,只有冷静的客观描写,采用的是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仿佛诗人只是在呈现一个事实。

在诗人的笔下,“礁石”具有无比坚定的意志和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任凭“无休止”的狂风恶浪吹打,依然昂首挺胸;尽管“脸上和身上”留下了“像刀砍过”的累累伤痕,却毫无畏惧、决不退缩,照样岿然不动,并且还“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带着必信的信心和无比乐观的精神,笑迎更猛烈的挑战,承受更严峻的冲,是一个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显然,这“礁石”有着象征性。它可以是象征为智利的独立与发展而终生呼号的聂鲁达,也可以是象征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中华民族,还可以是象征“遇到连续的迫害”、“要求生存的权利”(艾青:《艾青诗选·序》)而不畏强权、不息抗争的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

“礁石”像一座动静珠联的雄伟雕塑。诗的第一节的“扑”打”、“散开”,用的虽是动词,但这是写浪,目的是以动映静,突出礁石的坚定沉着从容。第二节用“站”、“笑”、“看”等动词,才是正面写礁石的傲然神态。这样一静一动,交相辉映,就更突现了礁石不屈不挠、英姿勃发的雄壮美质。同时,作者又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和速写大师,他选取最能体现礁石倔强乐观而笑迎风浪的一刹那,寥寥几笔,就活脱脱地勾勒出礁石的不屈雄姿。

第一节用的是侧面烘托手法,写恶浪“无休止”的“扑”,是为了反衬出礁石的坚定、顽强的抗争性格。第二节通过正面抒写礁石的外貌、神态,活画出它的百折不回、乐观从容的伟大形象。这样一侧一正,便在人们的心目中矗起了一座无比坚定沉着的英雄形象。

同时,此诗在写作手法上,还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观事物本来没有什么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来,它们却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实际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给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就像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句子一样,花不曾溅泪,鸟亦不曾惊心,不过作者“感时”、“恨别”,心意悲伤,带着情感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外物,觉得外物好像也在悲伤一样。此诗的第二节,进一步写礁石的“脸”、“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拟人,而“移情”的审美心理活动,仍然渗透在其间。这样的写法,使客观世界变得“人情化”,赋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荡在宇宙间,确实是打动人心的好诗。

另外,从此诗歌的意境看,简短的八句诗,给人们描绘了两个主要的画面:第一个,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个,是礁石屹立,面对浩瀚的海洋。这两个画面,其实是同一个画面,所不同的是,第一个画面,着重描绘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个画面,着重描绘了挺立的礁石,视觉的中心点有了变化,使读者关注到不同的层面。这就是说,“主导意图”有所不同,第一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复攻击,第二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诗歌语言构筑的画面,和真实的绘画有所不同。在诗歌中,画面是动态的,就像在**和电视中,视角是移动的,景物也是变动不居的,而绘画中,作者却只能采取一个固定的视角,其画面虽然也力图用特殊的笔墨语言写出“动态”,但是,相比而言,总是静态为主。诗歌这种画面的营造,比绘画更灵活。但是,诗歌中的画面与绘画的另一个不同,就是诗歌的画面是“间接的”,是借助语言文字,间接描写图像的,而绘画,则是直接描写图像的。

总之,这首简短的诗歌,通过比拟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但是,并没有把事情说尽,而是只简单地勾勒了两个画面,抓住事物的特点,而对其内涵,则采取“省略”的方式,没有做出什么说明,这就增加了读者猜测和想象的空间。在艺术中,“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往往阐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没有多少想象的余地,而没有想象的余地,没有给读者留出“填空”和“对话”的空间,也就不能引发读者的“兴味”,更不要说什么“领悟”和“畅神”了。相反,此诗语言凝练,采取“暗示”的手法,只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义的阐发,把其中的意韵留给读者去体会,增加了诗歌的美。

他们一直因为出海口之争导致的恩怨。

国际法院对智利与玻利维亚之间的河口争端作出裁决,国际法院驳回了玻利维亚与智利进行谈判的要求。并确定智利没有义务谈判问题,法院还鼓励双方用争斗解决争端。莫拉莱斯当天去海牙听取了法院的判决,智利和玻利维亚在河口地区一直存在争议。玻利维亚一直在呼吁与智利进行谈判,希望达成一项实质性协议以允许玻利维亚拥有永久性的河口,但智利声称有争议的沿海地区是智利的主权领土,不应进行谈判,让我们找出这个百年仇恨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智利和玻利维亚之间的河口争端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从1879年到1883年,智利在太平洋战争中击败了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联军。玻利维亚失去了很大的沿海地区和河口,成为一个内陆国家。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1904年战后两国之间签署的和平与友谊条约中,智利允许玻利维亚在太平洋海岸的两个港口包括阿里卡港自由存储和运输货物,而玻利维亚希望收回这些港口。在多次要求智利政府设立永久性河口后,玻利维亚于1978年中断了与智利的外交关系。

近年来,两国关系逐渐改善,但两国之间的河口争端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2013年4月24日,玻利维亚正式向国际法院起诉智利,要求智利开始与玻利维亚进行谈判,并就玻利维亚永久河口等问题尽快达成实质性协议。但是,智利表示,它不会在领土问题上让步,并认为玻利维亚政府的起诉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南美洲国家智利有着不少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反映着智利的历史、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是了解这个“天涯之国”的一扇窗口。那么今天的世界节日大全就为你介绍,智利最著名的圣女卡门节。

每年的7月16日,是智利最著名的圣女卡门节,也叫拉地拉那节。在这一天,信徒、歌舞表演者、游客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蒂拉纳小镇,大家弥撒,跳舞,游行,狂欢,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圣女卡门在天主教里有非常高的地位,在独立战争期间,卡门被奉为智利军队的守护神。7月16日是圣女的生日,也是圣女显灵的日子,因此每年7月信徒都会供奉圣女像,参拜圣女像,举着圣女像游行。

那么为何圣女卡门节又名那地那节呢?这源于一个非常凄美的故事。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人来到智利北部沙漠时,遇到印第安人一个部落首领和他女儿的顽强抵抗。印第安公主美丽而勇敢,西班牙人称她为地拉那(TIRANA)。具有戏剧性的是公主居然爱上了一个葡萄牙俘虏,并改信天主教,印第安人认为这是不可原谅的背叛,将一对深深相爱的恋人乱箭射死。

后来有位传教士来到这里,感叹于他们的故事,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名拉地拉那我们的圣母卡门。因此7月16日这个节日其实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天主教的圣女卡门,另一个是印第安公主拉地拉那。

现在这座教堂所在的小镇也名拉地拉那,距伊基克市72公里。每年7月12日至17日。这个本身只有约500人的宁静小镇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信徒,歌舞者和游客达到35万人,盛况空前。

圣女卡门节的庆祝活动是以教堂和教堂前方的广场为中心举行的,包括弥撒,游行和跳舞等。舞蹈的种类繁多,舞者的服饰非常华丽,有的戴着鬼面具跳鬼舞,女孩们则身穿蓬裙,优雅地踏着节拍在队伍中穿行。广场上和教堂里到处供奉着圣母卡门像,有些虔诚的教徒,从进入小镇起,就一路跪拜,直到到达广场,进入教堂。

节日期间,拉地拉那小镇的酒店和旅馆基本全部爆满,当地人会向游客出租自己的房子,也有游客到附近的其他小镇住宿。信徒和歌舞者不只来自智利北部,还有不少是来自邻国玻利维亚和秘鲁,通常他们会在当地搭建帐篷临时居住,此间公路也可能出现严重堵车的情况,可见节日之盛况。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学成功的诀窍是以情感为纽带。我们应十分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我常常觉得,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不断地感受童心、童贞,这人世间最纯贞的情和爱的熏陶,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对李老师的这些肺腑之言,我也有深刻的体会。多年来,我有这样一个习惯:每次上课之前,我几乎都会有意无意的进行一个语文学习的动员,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带着一种美好的向往开始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虽然会耽误一点时间,但我信奉“磨刀不误砍柴工”。

那天早晨一上课,我就宣布检查昨天的作业:诗文背诵。孩子们听后,一张张小脸表情迥异,然后我有意识地开始点名,连点了几个,背诵情况如我所料,并不理想。这时候我说,其实不用一个个地检查,我也知道你们背得怎么样,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孩子们纷纷猜测着,智絮说:“老师,我知道了,您会算卦。”孩子们都笑了,我说:“老师不用会算卦,但懂一点心理学,所以只要看你们的眼睛就会一目了然。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刚才我看到你们有人眼神闪烁不定,那是因心慌而意乱,这样的同学肯定背不熟;而很多人眼神坚定,信心满满,这些同学绝对对这次检查胸有成竹。你们相信老师的判断吗?”我的话说完,孩子们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半信半疑。接着,我一连检查了好几个学生,他们背的相当熟练,准确而流畅。孩子们惊讶了,我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需要我们的不懈坚持,在学习上一定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时候,我又给了他们五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可想而知,这时候他们的背诵是多么的投入。课堂教学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孩子们的好学精神也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李吉林老师说:“情境教育最简单地说,就是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他的学习活动,这样因为情感的因素,就会产生一种力量,孩子就会要学,就会喜欢学,这样学习效果就会更好。情境教育其实从学术角度讲是比较复杂的,要让大众一听就明白,就是让情感伴随着儿童学习活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忘记了孩子是有情之人,多情之童,把他们当作小大人,板着脸讲概念,讲道理,忘了孩子最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是形像;忘了孩子在家需要妈妈的爱,在学校需要老师的微笑。他们会因为爱老师而爱老师上的课;倘若让他们的情感伴随着他们的学习活动,其效果会令人惊喜不已。在一节语文课上,我照常进行着动员,忽然看见了志浩的胖乎乎的小手举了起来,我示意他说话,他站起来就背诵起了《四时之风》,这是我上节课刚刚布置的作业,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背得如此熟练。我说:“来,我们把掌声送给志浩!”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志浩的小脸阳光明媚。志浩这孩子在学习上很用心,但就是有点调皮,对小同学不大友好,为这事没少找他。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在课堂上开始了说教:“志浩,从一年级到现在,我是看着他长大的,他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这确实值得大家学习。但如果在其他方面也能做同学们的表率就会更出色了。志浩,你想想哪方面需要再改变一些呀?”志浩认真地想开了,他这次不像接受批评做检讨时那么支支吾吾的了,而是发自内心地说:“我原来好欺负小同学,以后不会了。”我说:“你看,人家志浩都会自我批评了,真不简单。老师相信只要你改正这个缺点,你一定会越来越优秀的”我为此而欣喜,这就是孩子的成长经历啊。我想至少在这节课上,志浩一定会感受到语文课堂带给他的快乐。我们教师就必须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微笑的课堂, 教师的微笑言语与姿态一样可以体贴入微,让孩子们都沉浸在学习的甜美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真正温馨轻松。

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关注也体现在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一次素质抽测时,一个孩子在密封线处写了一行极小的字:这些题我不会做。旁边还画了一个哭泣的头像。我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心情,于是我也写了一句话给她:孩子,化泪水为动力吧,老师相信你会进步的。然后又画了一个可爱的笑脸……我记得智利著名女诗人米斯特拉尔有这样一句话“别让我为了学生懵懂或前学后忘而伤心痛苦,让我比做母亲的更为慈爱,像母亲一般爱护那些不是我亲生的小孩……”的时候,我更加相信自己呈现出来的正是一位幸福的教师身上的激情之所在。的确,幸福的教师对教育的激情,就是从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它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我想教师的人格魅力可能就是体现于此吧?我们就是要调动孩子的内心情感,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学习,这样的学习状态才会具有持续性和长效性。“由情动引发心动,把心动内化为行动”是我在十几年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切身经验。

“我做情境教育,从1978年就开始搞,谁也没有布置我,我就觉得孩子学的太枯燥了,怎么让他丰富一点儿,怎么样让学校生活和周围世界连接起来”李吉林老师这样做的初衷就是丰富孩子们的情感,让孩子们在有益身心的活动中陶冶情操,丰富阅历,从而实现与教育教学活动的链接。由此,我想到在近些年的工作中,我也同样是在努力做着,指导学生与边远山区的孩子进行“手拉手、心连心”书信往来、和特殊教学学校的孩子们联谊、走进敬老院开展敬老孝亲实践、小到班里的一次次“温暖行动”就是在这样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的意识,并逐步内化为学习的动力。

但是小学语文老师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奠基工作,是微妙而长期的,也是美好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更加坚定了我的语文教学信念:以情感为纽带,缔造温馨课堂。

智利这个国家最让人羡慕的就是这里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了,尤其是硝的产量,位居第一,这样的国家说不富裕都是,没有人相信的,智利还是世界公认的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这里的人们高度重视教育。

这样的国家,物质和精神都是富有的,每一年吸引着很多世界上的游客来这里游玩,这里最被人知晓的景点就是复活节岛和圣地亚哥了。那么除了这些还有其他景点吗去?

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好好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智利有哪些好玩的景点吧!

1、圣地亚哥

智利第四大城市,位于智利中部,前临马波乔河,东依安第斯山,西距瓦尔帕来索港约185公里。面积13,308平方公里,海拔600米。夏季干燥温和,冬季凉爽多雨雾。

人口606万(2002年),始建于1541年。1818年迈普战役(智利争取独立战争中决定性战役)后,成为首都。

十九世纪因发现银矿后迅速发展。其后,屡遭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历史性建筑荡然无存。今日的圣地亚哥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市容绮丽多姿。一年四季棕榈婆娑。靠近市中心的230米高的圣卢西亚山为著名风景区。市东北角有海拔1,000米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山,山项上竖立一尊巨型大理石圣母雕像,为当地一大胜景。

圣地亚哥主要的街道奥希金斯大街,长3公里,宽100米,横贯全城。两旁林荫遮道,每隔不远就有一座喷泉和造型生动的纪念铜像。大街西端有解放广场,附近有宪法广场、大街东边有巴格达诺广场。

市中心有武装部队广场。市区和近郊有天主堂、主教堂、邮局、市政厅;有古老的智利大学、天主教大学、国民学院、南美洲最大的图书馆(藏书120万册)、历史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以及公园、动物园和古迹。

全国近54%的工业集中于此。郊区引安第斯山水灌溉,农业发达,这里也是全国陆、空交通中心。

2、武器广场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武器广场又音译为阿马斯广场,这里代表着智利的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圣地亚哥的灵魂和核心所在,是任何外来观光客所不能忽略的一个观光点。

在广场上中央高高矗立着佩德罗德瓦尔蒂维亚的铜像,那是在1960年西班牙人为庆祝智利独立150年时送给智利政府的礼物。

广场西侧是全智利规模最大、气势磅礴的大教堂,北侧有国家邮政局、历史博物馆和圣地亚哥市政府,这些都是圣地亚哥的代表性建筑物。

圣地亚哥市政府原来是圣地亚哥建城期间的市政厅和监狱,18世纪下半叶改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1891年毁于大火;1892年至1895年在原址重建,自此,首次成为圣地亚哥市政府所在地。

圣地亚哥中央邮局,始建初衷为圣地亚哥第一居所,即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瓦尔蒂维亚的私人住所。1882年被建筑师理查德布朗(Ricardo

Brown)改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中央邮局大楼的前身。

广场上经常有民间艺人的歌舞、音乐和脱口秀表演,热闹非凡。

3、圣地亚哥大教堂

圣地亚哥大教堂是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主教座堂,是智利最主要的宗教活动中心之一。它位于圣地亚哥历史中心,正对着市中心的武器广场,紧邻圣地亚哥大主教宫。大教堂在1951年被列为智利历史文化建筑遗产。

大教堂始建于1748年,竣工于1800年。1780年,当时的主教向西班牙皇室推荐罗马建筑师——华金托埃斯卡进行大教堂和小教堂正面的修缮,教堂加以了新古典主义风格。

两座钟楼在他去世一年后的1800年底完成,使得大教堂呈现出了今天的模样。该教堂内共有三个拱形长廊,每个长廊长度均超过90米;教堂内部的雕栏石砌非常精美,以屋顶为最。

圣弗朗西斯科沙乌略的木制雕像以及重达二十多千克的17世纪的银制灯具都很值得一看;圣具放置处的《最后的晚餐》图也非常值得一看。智利历任大主教的遗骸均保留在大教堂内。

大教堂的南侧是大教堂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展示有圣具、宗教绘画等。

4、智利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作为众多游客游览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必选景点,智利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了解包括智利人在内的美洲人起源、智利动植物演化史以及矿业资源形成史的重要窗口。

智利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830年9月14日,是南美洲历史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

当时的智利政府希望对境内的主要动植物演化及矿业发展史进行梳理,为此专门成立了自然历史委员会,并聘请法国博物学家克劳德盖伊负责规划实施。

博物馆目前所在建筑修建于1875年,当时智利政府为筹备第一届智利国际展览会专门聘请法国著名建筑师保尔拉图设计建造。

1876年博物馆迁入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馆内设置了研究区、维护区、教育区和设计区,专门从事智利自然史的研究和普及。

目前,博物馆展示了人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和古生物学的重要藏品,设有12个永久展区:智利的生物地理、陆地生态系统、中心展厅长达17米的蓝鲸骨架、矿物、昆虫、软体动物、

中生代脊椎动物、智利木材、智利考古、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人类文化和铜的应用。

5、前哥伦布时期艺术博物馆

前哥伦布时期艺术博物馆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建立于1981年12月,是一个致力于来自中美洲和南美洲前哥伦布时期艺术品和文物的研究和展示的博物馆。

该博物馆在圣地亚哥市政府的支持下,由智利建筑师和古文物收藏家——塞尔吉奥拉腊因加西亚-莫雷诺(Sergio

LarraínGarcía-Moreno)建立。

在他近五十年的收-程中,收集了众多前哥伦布时期的众多古文物,构成了博物馆建立之初的藏品。

博物馆内的藏品主要来自中部美洲、艾斯莫-哥伦比亚、盘-加勒比、亚马孙雨林、安第斯山脉等前哥伦布文化区域,其收藏年代跨度为一万年。

馆内的收藏主要分为四大区域,首先是中美洲地区,这个区收藏有西佩托堤克雕像、特_蒂瓦坎香炉、玛雅浮雕等。其次是中部地区,这里展示有瓦尔迪维亚人制造的陶器,来自贝拉瓜斯和迪奎斯地区的黄金制品。

再次是安第斯中部展区,主要是一些面具和铜器,最具代表性的是来自查文文明、有着三千年历史的一块儿涂布。

最后一个是安第斯南部展区,这里的藏品主要是现代智利和阿根廷物品,其展品有来自阿瓜达文化的陶瓷翁、圣佩德罗文化中的鼻烟壶盘等文物。

6、圣弗朗西斯科殖民博物馆

圣弗朗西斯科殖民博物馆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最古老的教堂——圣弗朗西斯科大教堂旁边的修道院内。它处在圣地亚哥市中心的奥希金斯大街上,大教堂与旁边的修道院都是智利最古老的殖民时代建筑。

在20世纪早期,修道院的一部分被卖出去之后重新建立了一个社区中心;而剩下的另外一部分则成为了殖民博物馆所在地。

这是一个集中了圣地亚哥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博物馆,博物馆通过收集的绘画、雕塑、家具和其他物品等旨在探索智利和南美洲的殖民时代,其中很多展品都是与宗教有关的,这些展品制造于前殖民首都——秘鲁。

值得一提的是,馆内的核心收藏是方济各会的谱系图,这是一幅囊括了644个迷你肖像画的超级大尺寸宗教谱系图,值得走进仔细观看。

此外,馆内该展示有鞭挞所使用的刑具,圣弗朗西斯科医生的收藏、也就是54部在库斯科的油画。这是智利所拥有的最宝贵的殖民艺术收藏品,也是南美地区最完整的艺术收藏。

7、塞维尔铜矿城

塞维尔铜矿小镇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以南85公里处,处于安第斯山海拔2000米的极端气候环境中,塞维尔铜矿小镇建于20世纪早期,是布瑞登铜业公司在厄尔特尼恩特(El

Teniente)最大的地下铜矿中为工人修建的工房。

在当地劳动力与工业化国家的资源相融合,开采和冶炼高价值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诞生了这个小镇,它是位于世界偏远地区的企业生活区的杰出典范。

在高峰时期,塞维尔铜矿小镇拥有15000名居民,但在20世纪70年代小镇的大部分都被废弃了。小镇沿着从火车站升起的庞大的中心阶梯而建,地势非常陡峭,轮式车辆根本无法抵达。

沿着大路分布着种有观赏树木和植物的不规则方形区域,构成了小镇的主要公共活动区或广场。离中央阶梯不远,环山小路通往较小的广场和连接小镇其他区域的二级阶梯。

沿街建筑是原木搭建的,通常漆成鲜艳的绿色、红色和蓝色。这些房屋由美国设计,其中大多数是按照美国19世纪的风格建造的,但是其他建筑,如工艺学校是现代主义灵感的产物。

塞维尔铜矿城是20世纪唯一一座为全年度使用而在山区建造的大规模工业采矿定居点。

8、魔术山旅馆

魔术山旅馆位于智利河大区一片私人的卉罗卉罗生物保护区(HuiloHuiloBiological

Reserve),整个酒店依山而建,酒店的外形更像是一座中世纪的古塔。

外形模仿火山形状建造,石块表面布满了青苔和蔓藤,和周围的森林融为一体,让人仿佛置身于真正的火山里面一般,尽可以满足每个人的童话与魔幻旅行美梦。

旅馆顶部的装置可以喷出大量的水,像瀑布一样流过每一个窗户,有时会恍惚是在“水帘洞”中一般。

魔术山旅馆门口可以看见古色古香的门和窗,以及摇摇欲坠的木制吊桥,旅馆的入口就跟这座吊桥连接,行走其中能享受漫步于树端的奇妙感觉,客人走过吊桥就进入了旅馆里面。

然而就是这栋看似陈旧的旅馆,但是在当你走进旅馆后却发现里面相当的豪华。

魔术山旅馆有13个拥有独立洗浴间的房间,此外还有11间小屋,每间能容纳4到6人,每个房间都可以透过窗户俯瞰茂密的森林和各种野生动物,包括巨嘴鸟、绿鬣蜥、美洲狮和蜥蜴等等。

如果你居住在那个13间配有独立大型浴室的客房,你便可以享受到躺在放满由新奇的“树干”水管输送的热水的浴缸中;

品味着美酒的同时还可以透过房间的窗户看着窗外绮丽的热带雨林风景,那样的感觉恐怕会是你这一生最难忘的回忆。

9、内格拉岛之屋

内格拉岛之屋位于智利瓦尔帕莱索大区内格拉岛上,处在瓦尔帕莱索以南85公里、圣地亚哥以西110公里的岩石海岬上。

这栋奇异的房屋是当代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在智利的三栋住宅之一,也是聂鲁达最爱的房屋,是这位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聂鲁达的想象力、怪念头和情感激动人心的见证。

在内格拉岛之屋,聂鲁达和他的第三任妻子——马蒂尔德乌鲁蒂娅(Matilde

Urrutia)在这里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从1939至1973年。

聂鲁达热爱大海和海上的一切,所以这栋房子建造的酷似一艘船,房间内有低矮的天花板、吱吱作响的木地板和狭窄的通道。

他还是一位充满热情的收藏家,每个房间里都收集了不同的瓶子、船头装饰、地图、航海仪器以及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贝壳等。聂鲁达和马蒂尔德乌鲁蒂娅的墓也在这里。

现如今,内格拉岛之屋是一个博物馆,由巴勃罗聂鲁达基金会管理运营,是一个颇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在每年聂鲁达生日之际——7月12日,内格拉岛之屋及周边的沙滩都会举行诗歌朗诵、音乐会等活动。

10、查思科那博物馆

查思科那博物馆是当代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的众多住所之一。

聂鲁达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Neftali

RicardoReyesBasoalto),智利著名诗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据称,这栋房子之所以取名为查思科那“Chascona”是源自聂鲁达的爱人及后来的第三任妻子的头发,在当地的语言中,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蓬乱的”。

这栋房子坐落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山的山坡上,其造型独特而美观,在1953年由西班牙人热尔曼罗德里格斯阿里亚斯设计完成。

现如今改建成博物馆之后,这里保存着许多其他收藏,一个收藏了智利和国外艺术家绘画作品的画廊,非洲木雕,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佛那提赛设计的家具和其他物品。

当然,这里还保留了聂鲁达餐厅原来的陶瓷器和餐具等。

智利竟然有这么多好看的景点,这回我们不是只是知道圣地亚哥和复活节岛了,如果有时间来这里,一定要看看这些景点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88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