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作为世界上头号的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和其它列强发生冲突。其中,英俄在亚洲,英法在非洲,争夺尤其激烈。由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野心勃勃的德国又成了它的主要竞争者,英德矛盾终于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德矛盾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从普法战争至九十年代以前,德国打败了法国,建立德意志帝国之后,开始成为国际贸易中一个新的竞争者;1883至1885年间,德国夺得第一批殖民地之后,又开始成为国际殖民地舞台的一个新的竞争者。英国清楚地认识到德国已作为一个新兴强国在欧洲兴起,并且怀有问鼎欧洲的野心。但是英国对于德国的挑战并不感到特别担心。因为当时这种竞争尚未严重威胁英国。在英国某些政治家看来,德国的勃兴还有助于抑制法俄两国的霸权,使英国在亚洲对俄国和在非洲对法国的斗争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因此,这时英德之间一般没有发生严重冲突,甚至有时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斗争中互相支持。
第二,九十年代以后,德国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德国无论在贸易问题上,还是在殖民地问题上,都开始成为英国强有力的竞争者。
英德矛盾在经济上的表现主要是贸易竞争。德国依靠采用新的技术和压低工人的工资,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商品,冲破其它国家的关税壁垒进行倾销。1880年至1890年间,德国输出额由三十亿零九千万马克增至三十四亿马克,即大约增加10%;而在以后的十年内,出口额增至四十六亿一千一百万马克,即增加了百分之36%。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工业产品中,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是向国外市场销售的。德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也迅速增加,1870年只占97%,到1913年,则上升为126%,仅次于英国,居第二位。德国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日益排挤英国商品。1913年,德国对欧洲各国的贸易占德国出口的75%,进口的54%。英国对于德国强大的竞争能力,不仅感到惊讶,而且简直是惊惶失措了。
在殖民地方面,德国也成为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德国因为发展较迟,八十年代才开始夺取殖民地,至1914年,总共夺取了二百九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不及英国的十一分之一。对此,德国帝国主义是不甘心的,十九世纪末就公开叫嚷:“德国人已经看够了别人在分食那个甜包子。”德国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可是,世界已经瓜分完毕了,德国到那里去夺取“地盘”呢?当然,只能是从别的帝国主义国家手里去抢,其矛头又首先对准英国。于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虽然这时英俄和英法的矛盾仍很尖锐,可是英国同德国的斗争也同时开展了。
德国同英国争霸的一个重要行动是决定修筑“三B铁路”,这条铁路线从德国首都柏林开始,通过奥匈帝国及其控制下的巴尔干地区抵达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然后渡过海峡,取道安卡拉直达巴格达。1888年,由奥匈帝国至伊斯坦布尔的铁路干线竣工。同年,德国从土耳其取得修建至安卡拉的铁路租让权。1892年安卡拉铁路竣工。接着,德国又与土耳其谈妥修建至巴格达的铁路租让权。这个以“三B”计划驰名于世的铁路干线建成之后,德国的侵略势力将伸向亚洲,直达波斯湾畔,威胁着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圈。英国极力破坏巴格达铁路计划的实现,加深了两国的矛盾。
在非洲殖民地政策上,德国也和英国发生冲突。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当中,德国想沿赤道两旁向外扩张,从西南非和东非斜断非洲,建立一个殖民帝国;英国则想从埃及南下,以及由好望角北上,纵贯非洲,建立一个殖民帝国。并且计划修建由开普敦至开罗,再连通至加尔各答的铁路,把英属的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这就是英国的所谓“三C计划”①但是,德国抢先于1890年占领坦噶尼喀,挡住了英国的去路;当英国企图经过比属刚果修筑铁路时,德国又压迫比利时拒绝让英国铁路过境,破坏了英国修建纵贯非洲铁路线的计划。德国还极力破坏英国在非洲南部的扩张,最明显的表现是支持布尔人抵抗英国。1896年,布尔人粉碎了英国南非公司经理詹森所组织的偷袭,德皇威廉二世特地发出示威性的贺电,并给布尔人以军事物资的援助。以后英国提出了瓜分葡萄牙殖民地的诱饵,于1898年9月26日与德国签订条约,德国才没有卷入英布战争。
第三,德国加紧扩充海军,准备与英国争夺海洋霸权,1898年,德国帝国议会通过海军法案。威廉二世野心勃勃地说:“德国的未来在海上”,“三叉戟(海洋霸权的标志)一定要掌握在我们手里。”
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和俄国关系转冷,当时全力和奥匈帝国形成同盟。法国方面看到了机会,法国向俄国输出大量资本,支持俄国工业化,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在1904年远东日-俄战争中,法国进一步通过收购俄国公债、贷款等方式控制了俄国的财政大权。
日俄战争之后,俄国元气大伤,无力南下威胁英属印度,英国借助代理人牵制和消弱俄国的目的达成了,自然,与俄国关系转变的前提也具备了。
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因前俄特工斯克里帕尔及其女儿在英中毒一事,3月14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议会中宣布一系列对俄制裁措施,几天后英国政府宣布驱逐23名俄罗斯驻英国外交官,暂停与俄罗斯的双边高层接触,英国王室成员和政府官员也将不出席今年夏天在俄罗斯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特蕾莎·梅宣称:“今后如果有证据显示俄罗斯人资产被利用来威胁英国公民或居民的性命或财产时,我们将会冻结这些资产”。英国还计划寻求建立一个欧盟、北约甚至联合国支持的“抗俄联盟”。于是,媒体纷纷预测“一场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新冷战已经来临”。
英国政府在应对事件时的态度特别强硬,在要求俄罗斯政府作出详细解释后,旋即出台对俄制裁系列措施。近年来英俄关系在叙利亚以及网络安全问题上冲突不断,但此次冲突英国政府表现得格外强硬。究其根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对特蕾莎·梅而言,强硬态度既是保守党的传统,也符合保守党的现实利益。每当英国面临重大危机时,保守党总会展现其强硬的一面。无论是40年代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反抗德国纳粹,还是80年代撒切尔夫人解决英阿马岛危机,强硬的态度从未改变。同时,特蕾莎·梅政府的强硬态度也有利于保守党获取民众好感,提升日渐下降的支持率。
在执政的一年多时间内,特蕾莎·梅麻烦不断,接二连三的突发事件,饱受批评的财政政策,英国脱欧等等,导致保守党的支持率一路下跌。因此,在斯克里帕尔事件中保守党希望通过强硬态度重新获取英国民众的好感,提升日渐下降的支持率。
其次,对英国人民而言,强硬态度反映出英国强烈的大国意识。19世纪英帝国的辉煌为英国民众带来无上荣耀,即便英帝国经历了20世纪的衰退后荣光不在,但高傲的贵族底色成为英国国民性的典型特征。以“绅士”著称的英国民众不能接受生化武器“毒杀”事件竟然会发生在自由和文明的现代英国,认为俄罗斯的“疯狂行径”已经触碰了英国的大国底线,严重冒犯了英国的大国尊严。在此情况下,民众势必要求政府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应对俄罗斯的“挑衅”,以维护英国的大国形象。
最后,英俄两国在价值观、宗教、文化等领域内的差异与彼此敌视加剧了此次英俄冲突。亨廷顿就将俄罗斯文明划入斯拉夫东正教文明,而非西方文明。历史上的英俄两国关系极为复杂,19世纪英国与俄国在中亚展开全面的外交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丘吉尔就在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认为中欧和东欧古国的名城及其居民全部受控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受到莫斯科的高压控制。这篇演说被视为冷战的开始。
英国和俄国在(1853年10月20——1856年)发生过一次战争,史称克里米亚战争。
公元1853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这就是克里米亚战争。
扩展资料:
当时奥斯曼帝国国力衰落,俄国认为这是扩大自己在欧洲势力的绝好机会,尤其是它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
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国则争取获得对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英国和法国反对俄国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国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英法他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俄军开入多瑙国家。1853年10月16日,奥斯曼帝国向俄罗斯宣战。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战争升级。1855年1月16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战争。1855年9月3日,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帝国、俄罗斯、萨丁尼亚、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和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放弃占领地区,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得到各国保证,黑海内不得驻军。
参考资料:
首先,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奥的联盟只是短暂性、战略性的,在战争结束后就没有联盟关系。但由于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有扩张野心,故对对奥地利及英国的利益制成威胁,故克里米亚战争后半世纪英奥在巴尔干地区都站在一起对抗俄罗斯。相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不及英奥,在十九世纪末又急于突破国际孤立的困局,故先于1894年与俄罗斯结盟,对抗的对象是日渐强大的德国,但早于1879年奥地利已与德国结盟,故法奥开始敌对。 另外,英法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结束短暂的盟友关系,恢复成为竞争对手,但由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德国迅速堀起,令英法两国于1904年结束敌对组成同盟,抗冲德国,法国本想拉拢英国与自己盟国俄罗斯一同结盟,但由于英俄长期敌对,英国对俄罗斯的介心不下于德国,结果未能成功,直至1905年俄罗斯在日俄战争中被英国盟友日本打败,国势衰落,英国才认为俄罗斯不再成为英国威胁,故同意与法俄两国组成三国协约对抗德国。由于奥地利当时已经是德国最主要盟国,虽然三国协约主要针对德国,但也不免同时针对奥地利,故1907年之后,奥地利与英法俄敌对。
三国协约(英语:Triple Entente)是英、法和俄三国在1907年签订的互相谅解和互相支持的协议。「Entente」是法语词汇,意指谅解。 1904年的挚诚协定及1907年的英俄条约签订后,英法、英俄的各种纠纷已经平息。这两个协约,加上法俄同盟便促使三国家走在一起。此外,他们皆因为德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不断上升而警醒。因此,他们便结盟,名为「三国协约」。 [编辑] 三国协约签订的原因 [编辑] 法俄同盟 俄德的分裂,始于1878年的柏林会议。虽然俾斯麦后来与俄国签署再保险条约,但他在1890年被撤职后,该条约失效—原因是威廉二世抱有反俄立场,并且在俄国亦有反德情绪。 德皇威廉二世采取了新的政策。他选择了奥地利作为德国的忠实盟友,支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野心。德皇的政策因而引起了法、俄的猜疑和惶恐。 自1880年代末以后,俄国得力于首相威特 (Witte) ,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俄国渴望将资金流放到法国,而法国在俄国的巨额投资则为政治和军事上的合作铺路。 法国面对德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日增的影响,使急于避免德国再次进攻法国。与俄国结盟,便会使德国在战争中腹背受敌,减少战争的危险。此外,结盟可以巩固法国的外交地位。这样,两国便在1891年同意,一旦发生战争,便会互相协助。由1893至94年,两国秘密签署了正式的军事协议,这是针对三国同盟的。 [编辑] 英日同盟 英国在19世纪晚期采用「光荣孤立」之政策。然而,经过三国干涉还辽和布尔战争以后,英国感到自己在国际上是受到孤立的。因此,英国在1902年以后便决定放弃其孤立政策,开始寻求盟友。开始时,她尝试与德国结盟,失败后她便与日本在1902年结盟。这个安排,是由于英国想利用日本箝制俄国和德国在远东的发展。该盟约规定,英国同意,当日本在远东与另外两个国家开战的话,便多以支持。 [编辑] 挚诚协定 英国并不满足于仅于日本结盟。德国对英国 的威胁与日俱增,英国寻找盟国的企望亦越加高涨,以抗衡德国在经济、政治、尤其是海军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1903年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他对威廉二世的憎恶在法国人心目中留下了极佳的印象。法、英两国官员开始就其在非洲尚未解决的各种纠纷交换意见。最后结果是,签订了「挚诚协定」。 要留意的是,「挚诚协定」并非一条盟约,但却消除了两国之间的各种摩擦,因而使各国可以进一步在其他事务上进行合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经过摩洛哥危机后,「挚诚协定」变得越加巩固。 [编辑] 英俄条约 俄国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被打败后,其在远东的扩张受到遏止。俄国便开始转回欧洲事务上。1905年俄国的革命震撼了俄国统治阶级。俄国因而需要稳定和健全的财政,以便从动乱之中复原。与英国达成谅解,便可达到这两个目的。 此外,由于英国与法国这个俄国盟友保持密切的关系,亦有助于结束英、俄两国在远东及阿富汗殖民地事务上的纠纷。结果,两国在1907年签订了英俄条约。 [编辑] 影响 1907年「三国协约」的签订,使欧洲正式分裂成为两个敌对阵营: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参考: zh /wiki/%E4%B8%89%E5%9C%8B%E5%8D%94%E7%B4%84
日俄战争(1904-1905)前俄国威胁英法在远东的利益,所以英法才联合对抗俄国。 但日俄战争后,俄国威胁减退,而德国威胁更大,所以英法才与俄结盟。奥匈则因与德国结盟(三国同盟)故英法联军与俄国联盟,与奥地利对立
1871年德意志获得新生后,便借力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迅速崛起,不仅打破了欧洲大陆均势,还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制造了前所未有的人间灾难,整个世界政治格局被弄得破烂不堪,把老牌帝国英法拉下马,美国借势崛起,苏联浴火重生,全球独立民主风暴刮起,世界中心渐渐转移到美国,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么,一战前新生德国是怎样把英法俄逼成为自己对手的呢?俾斯麦的一手好牌又是如何被威廉二世打烂的呢?究竟是谁祸害了好端端的德国又坑害了世界?这些问题,您看完就清楚了。
俾斯麦是近代德国乃至欧洲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对于德国俾斯麦有建筑师和领航员之称。可见他对德国的贡献之大。然而,一般都认为俾斯麦最伟大的贡献是统一了七零八落的德意志,往往忽视了他对新生德国的贡献。他对新生德国的贡献,就是以他高超外交智慧为新生德国的崛起创造了相对安稳的外部环境,而且没有让欧洲老牌帝国对新生崛起的德国产生疑虑。
那么,在矛盾错综复杂的欧洲俾斯麦是怎样做到的呢?
德国一建立,俾斯麦为孤立打击法国,建起了三皇同盟,为此与俄国和奥匈帝国化敌为友,西班牙最起码不主动与德国为敌,而孤悬海外奉行光荣孤立的英国,在俾斯麦竭力鼓励下和自身外交需要,与意、奥订立《地中海同盟》,而使英国与德国友好。对死敌法国,虽然德国千方百计孤立它,但为不留死结,在法国获取殖民地上德国表示支持,也使法国心里舒坦一些。
这就是俾斯麦高超的外交艺术,不仅使新生的德国得以崛起,而且没有遭到欧洲大国的嫉妒。他保证了德国稳稳当当发展几十年,使德国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成为了欧洲第一经济大国。
然而,看似和平安稳环境的背后,也存在着惊涛骇浪,明争暗斗始终伴随其中。只不过是俾斯麦在自己亲手打造的三皇同盟框架下,操作得游刃有余罢了。
当时,寒冷帮助俄国打败了拿破仑,而名声大噪。但事实上俄国已经外强中干,地理上远离欧洲中心加上政治制度腐朽落后,国内矛盾此起彼伏,工业化也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尽管国家实力不济,但是在对外上还一直挺豪横、挺强势。
当时俄国的地缘环境并不好。在东边的东亚与新兴的日本有矛盾。在西边的中东伊朗甚至中亚与英有冲突。在南边因黑海和地中海,与奥斯曼土耳其战争不断。在西南方向俄国奉行“大斯拉夫主义”,插手巴尔干,跟奥匈帝国明争暗斗。
如此之俄国,岂能安分守已?就算是在俾斯麦的斡旋下能消停一时,但迟早还是要出手的。
从德国看,它的最大敌人是法国。尽管在普法战争后,抢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法国重要工业区,并通过外交手段成功孤立了法国,但是德国仍顾虑俄法结成同盟。因为俄国不想在自已的西边有一个强大的德国。它的这个心思,在1875年的德法危机时暴露无遗。因为德国对法国想来个先下手为强,结果因俄国坚决反对而被迫停止。这也让德国看明白了,在法国问题上俄国的底线。
而站在英国的立场上,英国主要对手不是德、法,而是俄国。因为在中东、伊朗、黑海、地中海所有利益上英俄都有冲突。所以,在1878年柏林会议中,英国联手德国和奥匈帝国一起,搞了一个“反俄大合唱”,使俄国不得不放弃“俄土战争”大部分利益,东进占领黑海海峡的目标也落了空。
总之,弄明白了俄国、英国和自已,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手段和艺术才有了用武之地。这就是俾斯麦为新生德国布下的外交牌局。
到了1888年,好大喜功而自卑的威廉二世成功上位。他是一个被公认没有正确成熟心态的人,而这样的一个人却成为了一国之主。从此新生德国的梦魇开始了。
威廉二世先是在1890年把德国的建筑师、领航者75岁的俾斯麦赶回了家。其实这也预示着德国从此开始俾斯麦的牌局已经走到头了,往后的牌怎么打要由威廉二世来决定。此举当然也引起了欧洲国家警觉。
此时最不安的是俄国。因为当时俄国和德国先前签订的《再保险条约》快要到期了。而在东亚俄国和日本剑拔弩张,因此极想延长《再保险条约》六年,以解除后顾之忧。
但是威廉二世听了亲信的意见,认为俄法政体、意识形态迥异没有结盟的可能。这样,牵制法国就及不着俄国了。基于此,德国对俄国的示好并没放在心上,而去接近英国,想与英国结盟。即便如此,俄国仍未死心,最后建议恢复曾经的“三皇同盟”,并以让一个日耳曼王子任保加利亚国王为条件,示好德、奥匈,进而换取政治妥协。
然而,此时的威廉二世不但不顾俄国的示好,还居然在跟俄国没有彻底断绝关系的情况下,就告诉铁杆盟友奥匈帝国,德国已与俄国没有关系了,以后咱们要加强合作。这严重背离了俾斯麦当年跟奥匈帝国、俄国缔结“三皇同盟”的初衷。
当初俾斯麦设计的“三皇同盟”是有他盘算的。他清楚地明白,奥匈是德国用来牵制、压制俄国的,不是德国生死伙伴,而是德国外交上的筹码。德国不顾德俄关系,而去交好奥匈帝国,就意味着奥匈帝国将决定德国的命运。而奥匈和俄国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这样失去了与俄国关系的德国必将成为俄国的敌人,从而被奥匈帝国牵着走。
这些复杂的关联,俾斯麦早已看清清楚楚,而后来发生事情基本跟俾斯麦预测别无二致。
而重建“三皇同盟”,由于奥匈帝国的坚决反对而失败。德国从此失去了俄国,俄国继法国之后在欧洲也成为光杆一人。
这样一来,在欧洲英、德关系还行,奥匈与德国是铁哥们,奥斯曼土耳其和英德关系还算可以。这样都是光杆一人的俄法就惺惺相惜,走到了一起,重启了外交关系。
至此,协约国的雏形已现,只差英国了。德国与英国本来关系密切,那么后来为何势不两立了呢?其实这也是威廉二世的对外政策造成的。
俾斯麦当政时,德国奉行的对外政策是“大陆政策”,即立足欧洲,孤立法国,不在世界谋求扩张,说到底就是不与老牌帝国争夺殖民地,从而保持了对外关系稳定。
在俾斯麦看来,殖民地的弊端颇多,而国力才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他也对参与殖民地争夺会激化与欧洲列强矛盾心存顾虑。所以,主张专注国内经济发展,才使德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国,使德国综合实力称雄欧洲。
威廉二世把俾斯麦赶回家,就是嫌他碍手碍脚,影响他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阻碍他“世界政策”的推行。所以,威廉二世主导的德国,不仅叫嚣要争夺“阳光下的地盘”,而且气势咄咄逼人。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中“找寻世界市场”、“在全世界争夺殖民地”、“建设强大的海军”等关键词,件件直戳当时世界霸主英国的心窝,件件都颠覆英国赖以称霸的基点基石。而这正是当年俾斯麦竭力避免的,但在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下冲突在所难免。
面对这样强势的德国,曾经的英俄矛盾也就可以放一放了。因为这个新生而又迅猛崛起的德国实力确实不一般,让这个世界霸主英国的内心着实产生恐慌和担忧。
19世纪末的德国工业发展超过了英国,国际贸易比重不断提升,仅低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而且两国在全世界形成了直接竞争的局面。殖民地从一块没有到一战爆发前,德国硬是在被瓜分完的世界,抢占了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且还声称按国家实力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
德国扬言要打造一个从印度洋到大西洋的赤道殖民帝国,而这正与英国当时要建立从开罗到开普敦的殖民帝国相冲相碰。德国甚至还在背后搞英国。大家都知道的布尔战争,为什么英国人大动干戈而还打的那么艰难,就是因为德国在后面支持。
当时的德国在德兰士瓦共和国投资近五亿马克,还计划修建铁路,若此计划成功,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就被德国掌控,那么那里盛产的黄金、钻石就是德国的了,这是英国绝不能容忍的。
布尔战争是以英国付出巨大代价而惨胜,而鲜为人知的是德国借此打劫了英国,把英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萨摩亚群岛抢夺过来,从此两国的梁子结下了。
之后,这样的争夺还在中国胶州湾、奥斯曼土耳其陆续上演,威廉二世还突发奇想要修建一条从君士坦丁堡直达波斯湾巴土拉的铁路,这简直就是要英国的命!一旦铁路建成,英国在中东、在波斯湾几乎无立足之地!所以英国恨坏了德国。
然而,最让英国闹心的是,德国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又在建设强大的海军。大家知道,海洋霸权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而德国为海军建设不遗余力,十年不到,德国就成为了世界第二海军强国。
惶恐的英国只有迎战,全力以赴进行海军装备建设。两国的海军军备竞赛开始了,德国下水一艘,英国就下水两艘,这样下去让两国都吃不消,之后两国进行了无数次谈判,但是都无果而终。
英国终于明白了,有勃勃野心的德国,不光要世界市场、殖民地,还要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德国的敌人不是俄国和法国,而是英国!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别无选择,只有加入俄法协约,于是,协约国铁三角就建立起来了。
英法俄这三个国家本来就矛盾重重,也曾被俾斯麦利用而玩弄于他的股掌之中,为新生德国的崛起提供了安稳的外部环境。然而,伟大的俾斯麦布下的牌局,被这个愣头青德皇威廉二世打得稀烂,最终把他们都逼成自己的对手、死敌。同时也祸害了好端端的德国,坑害了世界,但却直接促成了今天的世界格局。
1 英俄两国之间的对比
首先,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比较一下英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实力。英国是一个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和科技水平都非常先进,同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俄罗斯则是一个庞大的东欧国家,其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对不那么发达,但是拥有庞大的陆军和核武器库存。
2 英国和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对比
从军事方面来看,英国的海军和空军都非常的强大。英国的舰队包括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拥有最先进的隐身战斗机和高精度导弹系统。而俄罗斯则是拥有庞大的陆军和强大的核武器实验室,其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都是英国的数倍。因此,如果英国和俄罗斯进行全面战争,则双方的实力并不对等。
3 英国和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对比
除了军事实力,英国和俄罗斯在地缘政治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英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而俄罗斯则是一个地缘政治重要的国家,其在欧亚地区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也决定了双方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存在巨大的差异。
4 英俄两国的冲突史
英俄两国的冲突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两国自18世纪以来便一直处于反目成仇的状态。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两国就曾因为对中亚地区和波斯的争夺而发生了多次战争。另外,英国还曾支持意大利和克里米亚反对俄罗斯的入侵。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仍在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关系。
5 英俄两国的现状
当前,英俄两国之间的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以来,双方的关系一直处于低谷。英国还曾指责俄罗斯在英国境内进行了一系列网络攻击和刺杀事件。不过,双方仍在继续尝试缓和关系,为两国的发展找到更多的共同点。
6 英国和俄罗斯是否有能力开战
总的来说,如果英国和俄罗斯真的进行全面战争,则两国都有足够的能力互相击败。英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而俄罗斯拥有庞大的陆军和核武器库存。不过,一个全面战争会给双方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双方都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武力解决争端。
7 结论
英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这是由历史、实力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它们之间存在的争端和冲突需要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虽然如果进行全面战争的话,两国都有能力互相击败,但是这种局面对于全球和两国本身都是极其不利的,双方应该采取更加理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