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经典传说故事简短一点(2)

桂林的经典传说故事简短一点(2),第1张

  桂林的风俗文化

 文化名片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之七大主要特色文化: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鸿故居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

 桂林已形成旅游演艺、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对外文化交流等8大类文化产业,拥有《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五通农民画3个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桂林荣获“最中国文化名城”荣誉称号。

 万年智慧圣地

 桂林是“万年智慧圣地”。

 2017年6月22日至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举行“中国南方史前考古暨桂林父子岩遗址发掘学术研讨会”,专家们一致同意将桂林命名为“万年智慧圣地”。[9]

 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等联合为桂林成为“万年智慧圣地”进行了揭牌。

 文化遗产

 语言:西南官话-桂柳话-桂林话、桂林方言、少数桂北壮语等。

 广西大鼓:讲究架子功,表演潇洒利落,刚柔有致。

 桂剧:桂林地方戏,广西代表性剧种之一。

 广西文场:由唱腔曲牌与器乐曲牌组成。

 傩戏:又名神剧。是在傩舞(俗称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桂林民歌: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

 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

 桂林杂技:主要节目有《钻地圈》、《水流星》、《狮舞》、《双顶技》、《倒立晃圈》。

 零零落:杂曲类曲种。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

 桂林渔鼓: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

 桂林弹词: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

 河灯歌节: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兴安葡萄节米粉节:每年8月的中下旬,兴安人民会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庆祝属于兴安县人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最为热闹的街道就属秦皇路了。

 桂林 山水画 :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

 这些画以传统中 国画 为主体,以表现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动与意韵为目的。桂林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画家画过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成名,如15世纪的石涛及20世纪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涂克等也曾经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漓江山水作品,为漓江画派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漓江画派”。以资江山水为题村的中国当代山水画十大名家之一林之源以其独创的水墨意韵,弥补了山水画中桂北山水的丹霞风情。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 年画 家高贺琪运用传统艺术的笔墨绘画技巧,以桂林山水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以禅境为表达方式的“禅意桂林画”,高贺琪的禅意桂林艺术画作清秀天成。

桂林的旅游名胜

 桂林历来有“山水甲天下”之誉,是我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园林城市,又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桂林与北京、上海、西安一起列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向世界旅游者郑重推荐。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桂林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有漓江蓝湾、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尧山、独秀峰、七星岩、芦笛岩、甑皮岩、冠岩、明代王城、靖江皇陵、榕湖、杉湖、木龙湖等。而我们所说的漓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则在阳朔境内,桂林其他县区也有数不胜数的美景等着我们前去浏览,漓江蓝湾、龙脊梯田、兴安灵渠、猫儿山、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都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在桂林市区内的开放型自然人文景区杉湖水之中,游客可以穿过水中隧道径直登上铜塔,这便是桂林著名的水上铜塔,此塔是中国铜艺术领域第一人朱炳仁留在中国铜建筑史上的巨大的感叹号,它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中国的第一座铜塔;中国的第一座最高的铜质大型工艺美术建筑物;中国的第一座最高的水中之塔,成为桂林一大景点。

 2016年,桂林市接待游客5380万人次,旅游总消费达626亿元,分别增长20%、21%,旅游综合实力与风向标作用显著增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加速形成。

 旅游时间

 桂林的纬度比较低,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体上来说,桂林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78℃,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说。到桂林旅游,最佳季节是在每年4-10月份,在这个期间会有“十一”黄金周,也是旅游的高峰期,气候适宜的桂林会有很多的游客,房间的预订和交通也进入高潮,价格比平时有所上涨,所以最好避开这个时间,选择一个淡季出游,细细体味这天下美景。

 著名景点

 阳朔

 以风景秀丽著称的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属桂林市管辖,县城距桂林市区65公里。建县始于隋开皇十年(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全县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有耕地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30万人,辖6镇3乡,有汉、壮、瑶、回等11个民族。

 漓江

 位于华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漓江见闻猫儿山,猫儿山是个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漓江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称溶江;由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称漓江。

 会仙湿地

 会仙湿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境内,于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列入国家湿地公

 园试点,并命名为“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公园规划总面积5867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49359公顷。

 会仙湿地被誉为“漓江之肾”,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湿地内岛屿星罗棋布,山水相得益彰,集“山、水、田、园、林、沼、运”等景观要素于一体,以其岩溶湿地之典型、山水景观之秀丽、历史文化之深蕴而著称。该湿地风貌及其周边环境不仅在广西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平原风貌中也极为罕见,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

 古桂柳运河

 古桂柳运河又称桂柳运河、桂柳古运河、相思埭,开凿于唐代长寿元年(69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与灵渠同为广西古代的两大运河。古桂柳运河穿过会仙湿地,河源于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狮子岩,汇分水塘,东流至相思江,入漓江;西流折入鲤鱼陡至永福洛清江汇柳江。千百年来,古桂柳运河曾经发挥航运和灌溉的重要作用。

 九牛戏水(黄牛峡)

 漓江流经此处,方向陡转,流分为二,将山前的江滩分为三个小洲,江水拍击三个洲头,洲上绿草如茵,芦竹交错,偶见牧童悠闲。江中有九块石头,传说为九头牛所化,故称“九牛戏水”。

 半边渡

 半边渡离绣山约2公里处,江左岸有一驼形石山。这里石壁险峻,

 峰峦如朵朵出水芙蓉,倒映于绿波碧水之中,正是“此地江山成一绝,削壁成河渡半边。”

 草坪

 位于漓江东岸,距桂林市南29公里,古时为水路驿站。这里群峰屏立,中有一平坞。如果沿着西岸如屏似障的削崖绕坞而行,您会看见奇特的风景。

 杨堤风光

 在漓江西岸的鸳鸯滩下,距桂林约46公里处。杨堤两岸翠竹成林,连成十里的绿色翠屏,摇曳在青山、秀水、飞瀑、浅滩之间,给人以清幽、宁静之感。

 浪石风光

 在漓江左岸林茵翠海中,可见青砖黛瓦村舍依江而立,叫浪石村。到此,就进入漓江景区的山水精华所在,两岸奇峰罗列,水曲天窄,右岸有大黄山、文笔峰、笔架山、狮子山等,高低错落;左岸有观音山、白兔山、金鸡岭等,千姿百态。游览至此,但知船伴山行,不觉山回浪转,前望水穿江峡,旁视峡衬帆影;或则云遮雾绕,烟波渺渺,山川隐约,幻景天成。

 九马画山

 在漓江东岸画山村附近,距桂林约60公里处。它五峰连属,临江石壁上,青绿黄白,众彩纷呈,浓淡相间,斑驳有致,宛如一幅神骏图,因有九马画山之名,简称画山。九马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或立或卧,或奔或跃,或饮江河,或嘶云天,正是“马图呈九道,奇物在人间”。关于此景,清代诗人徐沄曾赋诗赞叹:自古山如画,而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

 黄布滩

 黄布滩因滩底有一块米**的大石板,似一匹“黄布”而得名。漓江山色美,美在倒影中。漓江倒影要数黄布滩最美丽、最醉人了。这里水平如镜,清澈澄碧,绿竹护堤,倩影婆娑,山峦、翠竹、蓝天、白云倒影在碧水之中,山水一体,水天一色。最能概括此景的是清朝诗人袁枚的名句: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渔村

 渔村位于漓江东侧,鲤鱼山彼岸,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村民世代以 捕鱼 为生,经过训练的鸬鹚(又名鱼鹰)是他们捕鱼的得力助手。此外,用竹筏而不是用木船作为捕鱼的载浮工具,是渔村不同于中国其他地方的又一特色。游览漓江时如能登岸来到渔村,随渔民出船打鱼,过一回渔民生活,品尝一下肉质鲜嫩的漓江清水鱼。渔村不远处就是以“山水甲桂林”闻名的阳朔了。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地处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岭深处,梯田海拔最高处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积716平方公里;分为金坑和大寨瑶族梯田观景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主要景点十几个。她以磅礴的气势、流动的线条,变幻的神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享誉中外,为天下梯田之望尘莫及,堪称“世界之最”和“天下一绝”,是桂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游客接待床位3000多个,为桂林黄金旅游线路之一。

 象鼻山

 又称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0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占地13万平方米。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构成,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临江汲水,因而得名。

 银子岩

 银子岩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贯穿十二座山峰,属层楼式溶洞,洞内汇集了不同地质年代发育生长的钟乳石,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宛如夜空的银河倾斜而下,闪烁出像银子、似钻石的光芒,所以称为“银子岩”。洞内特色景点数十处,最为著名的景观有三绝:雪山飞瀑、音乐石屏、瑶池仙境;三宝:佛祖论经、混元珍珠伞、独柱擎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故被誉为“世界溶洞奇观”。

 兴坪古镇

 兴坪依山面水,奇峰环绕,兴坪河在此汇流漓江,形成了面积宽阔的水面和沙滩,四周的山峰也都顺势形成一个大圈,人称“镰刀湾”。四周山峦奇秀,景观丰富;东有僧尼相会、狮子望天、罗汉晒肚诸景;北有寿星骑驴、骆驼过江等山;西有笔架山和美女峰;南面地势开阔,螺蛳山、鲤鱼山和远出群峰相衬,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兴坪有“一潭、三洲、三条滩、三岩、五井、十二山”之说,这里处处是美丽的景色,是漓江风光荟萃之地,素有“漓江佳胜在兴坪”之说。

 七星景区

 桂林七星景区是桂林历史最悠久、综合性最强的景区,其中最为有名的还数“花桥虹影”;另一处名誉中外的景点应该是“驼峰赤霞”,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曾在此做过演讲,从此之后成为来到七星景区游客必游景点。

 两江四湖

 指由漓江、桃花江两条江与杉湖、榕湖、桂湖、木龙湖四个湖泊构成的桂林市环城水系。江湖烟波淼淼,岸畔绿柳依依,山光水色莫不令人感慨万千。入夜灯火璀璨,更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徒步其间,可观赏各式精美大小桥28座、精典景观计100处。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是桂林城区的灵魂。绸缎似的江,翡翠般的湖,给中外游客的感受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两江四湖成为桂林城区的主打名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AAAA级景区、广西十佳景区。

 乐满地

 乐满地在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通过了ISO9001及ISO14001两项国际权威机构的质量标准体系认证,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以及“全国十佳主题乐园”;2005年主题乐园获得“广西十佳旅游景区”的称号。

1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

2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3 桥的传说故事

4 牡丹仙子的传说故事

5 赤兔马的传说故事

 彩调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之为“哪嗬嗨”或“咿嗬嗨”。彩调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如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平乐、荔浦等地叫“山花灯”、“彩灯”、“采茶戏”,等等,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脚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此外,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彩调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刘三姐》等优秀剧目的上演,扩大了这一剧种在全国的影响。然而,广西彩调当前已陷入因为没有演出市场而难以为继的困境中,知道和了解彩调的人越来越少,数百家彩调剧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仅剩的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彩调剧团和桂林彩调剧团等寥寥几家专业剧团,业余彩调队伍的数量大幅下降,维持艰难。彩调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2006年彩调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彩调桂林市彩调团演出的彩调《三看亲》自1998年底第一次被录制成VCD碟发行以来,在三年的时间内,该团演出的彩调剧陆续被制成VCD碟,到如今已有165张彩调VCD碟公开发行,使得该团成为各剧团出版VCD碟最多者。

彩调剧是桂北一带普遍流行的地方小戏,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和劳动现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桂北、湘南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桂林市彩调团成立于五十年代,编演了大量优秀的彩调戏,其中《王三打鸟》、《娘送女》、《地保贪财》、《王婆婆骂鸡》等传统彩调剧目深受群众欢迎,唱红了半个世纪,堪称民族艺术的瑰宝。随着家庭影院的普及,各音像出版社纷纷看好彩调VCD在桂林官话地区的消费市场,搜集、整理、创作、演出过最多彩调剧的桂林市彩调团成为他们录制VCD碟的首选。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广西金海湾音像出版社、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先后录制、出版、发行了桂林市彩调团演出的165张彩调VCD碟,并在2001年形成了一个出版高峰,全年出版88张。

广西全区仅存广西彩调团、桂林市彩调团、柳州市彩调团等几支彩调专业队伍。就出彩调VCD碟而言,区彩调团10多张,柳州市彩调团不到10张,远远不及桂林市彩调团。就全国地方戏出碟情况而言,颇受欢迎的黄梅戏出碟也不到40张,比起桂林市彩调团来说也只能望洋兴叹。

市彩调团团长甘榕生在谈到该团大量出版彩调VCD碟的意义时说,此举挖掘、整理、保存了一大批失传的彩调剧目,宣传、开拓了彩调剧的演出市场,推出了一批彩调演员,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

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剧”。

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

花开十月

词曲:科晓

编曲:科晓

演唱:潘世阳

我翻开了旧的照片

岁月带走谁的容颜

梦实现让诺言搁浅

拥抱停在凌晨两点

谁换掉了旧的窗帘

谎言在遥远的昨天

全世界都沉默无言

灰暗的街灯也失眠

枫叶飘落眼前 忧郁你的眷恋

落在你的唇边 承诺从不兑现

花开十月被风吹落的秋天

回忆里盛开的画面谁看的见

风倒影水中的誓 言留在指尖

夕阳在斜下的瞬间回到从前

花开十月挽回浪漫的秋天

记忆重复的画面消失不见

梦倒影陌生的缠绵想象之间

轮回在善变的笑面而思念那红颜

要死要活还装疯可能是想要逃避问题,想要你向她妥协。

搞清楚你们吵架的原因,如果是你错了,主动向对方道歉,并且要改正。女孩儿是很善良的,只要你是诚心诚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想她会原谅你的。如果是她错了,找她好好聊聊,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只要你还想和她继续走下去,不管是谁的错,你们都要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多交流,消除隔阂。

最后,祝愿你们能和好如初,幸福美满。

彩调又称调子、采茶、嗬嗨戏,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

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

博采民间艺术的彩调

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徙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也就是湖南花鼓戏传入广西。

在调子戏流传于广西各地的这个期间,它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终于在清末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

彩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也就是由单人同时表演男女两个角色。到了后来随着的调子戏进入广西,彩调则发展成为“对子调”,由男女同台表演。

彩调最早表演的剧目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或者市井轶闻中取材,演出的时候艺人多数采用桂林话。由于采用了本土方言,所以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而且还激发了人们对彩调的喜爱,培养了本民族的彩调演员。

清道光年间,随着彩调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它成为了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彩调的表演艺人开始在桂北各县及桂南的新宁州开馆授艺,以传授和演出彩调戏曲为生,这些艺人逐渐成为职业表演彩调的演员。

彩调剧是桂北一带普遍流行的地方小戏,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和劳动现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桂北、湘南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当时在桂林周边的农村城镇,沐浴着淳朴的民风,那时,村镇之中没什么娱乐活动,人们最喜欢看的便是彩调了。

在柘木镇苏家、何家一带有一位彩调艺人,他是雁山、柘木、马面圩、六塘等邻近乡镇有名的彩调师傅。他的拿手好戏是《娘送女》、《王三打鸟》和《三探亲》。每回他的戏班子表演《娘送女》,台下的观众都会清泪可掬,为她们母女的情深而感动,为女儿的无助而叹息。

在表演完《娘送女》之后,老艺人的戏班上演了一出丑剧,老艺人在表演丑角的时候身穿破衣、破裤,头戴黑色的丑角帽,手拿破蒲扇,裤腿一高一低,脸被画上乱七八糟的胡子,形象非常搞笑。同时老艺人还嘴里念念有词:

古怪古怪真古怪,如今古怪真的多,蚂敖上树鱼跳岸,男的生崽女的耍……

听着老艺人这诙谐的唱词,人们哈哈大笑。

随后,老艺人大打一个哈欠,做喝醉酒状,盘腿倒在舞台上。

台下观众掌声一片,口哨声一片,笑声一片。老艺人所扮演的丑角赢得了大家一致认可,也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清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清道光、光绪年间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是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

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这样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以便戏班能够在桂北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

后来,通过过山班艺人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艺人们渐渐以“调子”“采茶”和“嗬嗨戏”等地方戏曲为基础,创造并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讨学钱》、《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戏”,当地称为“江湖调”。

此时,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艺人们也有所改革。

清光绪年间的1906年,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

由于清光绪年间,我国戏曲腔调大部分都已经成熟,所以彩调声腔是在早期阶段借鉴其他戏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

是的。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获得“彩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为保护临桂彩调这个传统项目,临桂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临桂彩调保护领导小组”,制定相关保护、传承、发展计划和措施,建立以学习、表演彩调为主的“20个优秀村屯文艺培训基地”,以表演、传承彩调为主的“10个优秀彩调生态保护村”,对彩调艺人、彩调队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技术指导,使临桂彩调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

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

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940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6
下一篇2023-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