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祖的故事

关于佛祖的故事,第1张

  关于佛祖的故事有两种,一种是佛经中直接记载,如贫女供灯,一种是各类书籍所说,所说都是佛陀的智慧。这一个后者也说的故事:

  一个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自主权。

如来佛祖:运筹帷幄,处事不惊,救人于水火。

如来佛祖是出自于中国明代古典著名神怪小说《西游记》中的“佛界之主”,法力高深莫测,掌握着无边佛法和众佛与菩萨,修为乃丈六金身,贵为群佛之首,统领众多佛门弟子,以广大高等的无量佛法传教万佛。

人物经历

曾在多年前帮助过哪吒三太子重生,并在其杀父时阻止,赐李靖黄金宝塔,将哪吒收作义子,让哪吒以佛为父,化解了哪吒太子与托塔天王的恩怨。且李靖的长子金吒乃侍奉如来佛祖的座下前部护法,次子木叉为观世音菩萨身边的徒弟及惠岸行者,因此佛祖对李靖一家人都有恩情。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八大祖庭: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人因为心中一念就有分别,分美丑,有爱恨,有爱情的失意和别离,有相思痛苦,有不如意,有是非对错,有争执,有输赢成败,有争斗,有死亡这些烦恼从人的一个小小念头产生所以佛常说:放下。放下无明的烦恼,修行能永离烦恼,因为心能生出这些烦恼,那为什么不让心生出快乐呢?放下的越多越快乐。对于上人说的修道之人为何会被人间的情感动,那就不知道是什么感动了他们,河北的班银城的男子寻母,走遍四个省,一千多个村庄,用尽十七年的青春,终于在去年七月份找回自己的母亲,这种大孝之人,我想就算是佛菩萨都会感动。

不会,因为佛菩萨是超凡脱俗,极度清静的境界,脱离欲望的掌控。其实不需要超凡脱俗,即使是人类也会有不产生男女欢爱之情或只产生很淡的情感的人,因为他的欲望极淡,所以他的需求也比较少。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不想要结婚,不想要谈恋爱的原因,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因为既然会投胎来人世间,就代表自己的心是有所向往的,或者是自己还脱离不了这种欲望,所以在这里一般大多数的人才会想男欢女爱。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能用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08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