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葵的确喜欢景天。
在知道龙阳变成景天之前,蓝葵对景天一直是兄妹情,飞出魔剑后开始也是兄妹情 后来慢慢变成爱情,红葵在回魂仙梦里告诉过景天。毕竟眼前的人是哥哥的灵魂,却不是哥哥的血统,算不上**。
红葵一出场就喜欢景天,从她把景天和雪见从剑上摔下来就可以看出来,花楹结局和龙葵结局也可以证明。
“市井小民”是贬义词。
“普普通通”是可以形容平常老百姓普通生活的词语。
一、市井小人 [ shì jǐng xiǎo rén ]
解释:指城市中庸俗鄙陋之人。
出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那陈东阳是个市井小人,不晓道理的。”
翻译:那陈东阳是个城市中庸俗鄙陋之人,不懂道理的。
二、普普通通 [ pǔ pǔ tōng tōng ]
解释:一般的,平常的。
出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十章:“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能有多少本事呢!”
扩展资料
市井小人的近义词:
市井之徒 [ shì jǐng zhī tú ]
解释: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出自:春秋管子《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
翻译:做生意一定要到市场。
在古代,开一口井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水源,人们就会聚居在井的附近,渐渐就成为当时的市集,称为市井,至于市井之徒就是指混迹于市井的贩夫走卒。当时刘邦做泗水亭亭长时,他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小官吏,夏侯婴是一个赶马车的,樊哙是杀狗的屠狗之辈,在当时来说呢,他们是典型的市井之徒。
《卖油郎独占花魁》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白话小说,讲述了靖康之乱后,发生在卖油郎秦重与花魁娘子莘瑶琴之间的爱情故事。
《卖油郎独占花魁》以细腻曲折的笔触展现了市井平民与烟花女子相识、相知的过程。卖油郎秦重善解人意,花魁娘子莘瑶琴才貌冠绝,他们都是明代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言。在命运推动下,二人心心相印,突破阻碍成为眷侣,收获了美满人生。
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是北宋末、南宋初,人民流离失所,由汴京逃难出来的男主人公秦重,被父亲过继给杭州一家油店老板朱老十,每天挑着油担沿街叫卖。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里,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大商人也会受歧视,更何况是秦重这样的小贩卖油郎,所以他其实是个非常典型的下层市民形象。而女主人公莘瑶琴因战乱同父母失散而误入风尘,虽然被称名满临安的“花魁娘子”,实际上却是达官显贵们的玩物,虽每日锦衣玉食却尝遍人间冷暖。
就是这样一个收入微薄的卖油小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一个名满临安的花魁女,实际上作者就是在告诉我们: 现实生活中的市井阶层也是会有追求爱情的愿望,甚至于这种愿望和想法要远比同时代的达官显贵要高尚纯净得多。
仔细品读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始末,我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比财富、门第等更可贵的东西——互尊互爱的情感。 这在当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类似的人物遭遇其实并不为人所罕见,然而能把这类事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却不得不说是给文坛提供了更为标新立异的东西。
纵观现在我们现在的婚姻爱情观,互尊互爱的情感的确是维持幸福美满的婚姻关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许多女生喜欢高富帅,甚至有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宁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其实喜欢高富帅挺好,前提也是自己要配得上高富帅,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双方互尊互爱了。
故事的最后卖油郎与花魁女终成眷属,这是“情”的巨大感化力量被作者在文本中大肆渲染的结果。他认为“情”是一切关系建立的奠基石,世间万物生生不灭,都是由于“情”。 在冯氏看来,人都是平等的,不应以身份来分贵贱尊卑,而应以是否有情来衡量。真挚的爱情,不只存在于官宦人家和文人士族,也存在于市井小民中。
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文中涵括各式各样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忠厚深情的秦卖油,机智美丽的莘瑶琴,能言善道的刘四妈,嚣张跋扈的吴八公子。
《卖油郎独占花魁》是古代白话小说史上的佳作,呈现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市井百姓之间美好真情,其中尤其以忠厚老实的秦重、美丽机智的莘瑶琴广为后世流传。小说遗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还是一段对资本主义萌芽历史时期的艺术性的描述。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61c82348d1b
与各种人相处的秘诀 —— 一把
——张文铭 整理
会与人相处,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尽早成功。其实,每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仅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是不够的,你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
事实上,由于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以及观念的差异,我们所遇到的人也就形形、各种各样。倘若你明白对方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对症下药,见机行事,交流起来就容易多了。哈佛大学学教授史密斯泰格总结了与各种人相处的种种类型:
无私好人型这种人因为他们的确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所以也就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他们不会坏你的事儿,所以你可能也会忽视或者拿他们不当回事。如果那样的话你就错了,其实他们才是你可以真心相处的朋友。办公室里无友谊的论断,只有在这些人身上才会失去它的意义。
固执己见型 这类人一般观念陈腐,思想老化,但又坚决外来建议和意见,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对待这种人,仅靠你三寸不烂之舌是难以说服他的。你不妨单刀直入,把他工作和生活中某些错误的做法一一扩大列举出来,再结合眼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醒他将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这样一来,他即使当面抗拒你,内心也开始动摇,怀疑起自己决定的正确性。这时,你趁机摆出自己的观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么,他接受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傲慢无礼型 这种人一般以自我为中心,自高自大,常摆出一副盛气凌人、惟我独尊的架势,缺乏自知之明。和这种人打交道或共事,你千万不要低三下四,也不要以傲抗傲,你只需长话短说,把需要交待的事情简明交待完就行。如果求他办事,那就另当别论了。
毫无表情型 这种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他也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按心理学中所说,叫无表情。无表情并不代表他没有喜怒哀乐。只是这种人压抑住了,不表露出来罢了。所以,对于这种人,你无需生气,只需把你想说的继续往下说,说到关键时刻,他自然会用言语代表表情。
沉默寡言型 这种人一般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与言辞。但并不代表他没话说。和他共处,你需要把谈话节奏放慢,多开掘话题。一旦谈到他擅长或感兴趣的事,他马上会“解冻”,滔滔不绝地向你倾诉起来。
自私自利型 这种人一般缺少关爱,心里比较孤独。他永远把自己和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你要他做些于己不利的事,那你便难于和他沟通了。和这种人相处,你必须从心灵上关注他,让他感受情感的温暖和可贵。
生活散漫型 这种人缺乏理想和积极上进的心,在生活中比较懒惰,工作上缺乏。和这种人相处,你只有用激将法把他的斗志给挖掘出来。
深藏不露型 这种人自我防卫心理特强。生怕你窥视出他内心的秘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自卑的表现。你想了解他的为人和心理,不妨和他坐在一起多喝几次酒,让他酒后吐真言。
行动迟缓型 这种人一般思维缓慢,反应迟钝。和他做朋友可以,和他共事,就不是理想的搭档了。
草率决断型 这种人乍看起来反应敏捷,常常在交涉进行到时,忽然做出决断,缺乏深谋远虑,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和他相处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给他泼泼冷水,让他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莫感情用事草率做决定。
过分糊涂型 这种人有点精神倾向,做事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低下,理解能力不够。这种人和行动迟缓者一样,不是理想的共事伙伴。但交朋友,这种人很有人缘。看起来随便、大度。
家庭妇女型 这类人不仅指女性,有一部分男性也很“妇女”。这种人,上班一进办公室就把家里昨天晚上直到今天早上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跟办公室里的人讲。如果实在没什么说的,就跟你重复昨晚的电视剧。单位的事情没有他们不知道的,张家长李家短的,手里做着工作,嘴上也不闲着。遇见分个福利什么的,他们会尽挑好的往自己那里拢。这种人让你心烦,在你心情不好时,听见他们在你耳边嗡嗡,可能会让你恨不能骂两句才解恨。不过你千万不要发火,这样的人,你少接他们的话就是了,他说什么你全当没有听见。这样的人,在关键时候不太会说你的坏话,还可能说你的好话的,因为他们比较有同情心。
搬弄是非型 这种人与前一种类型的人相比有质的不同。他们可能嘴也不愿闲着。但却是到处打听周围人的隐私,并乐于、传播一些谣言,企图从中获得些什么。而且,在他们的心中,任何人都不在话下(上司除外),而他们自身却没有什么所长。这种人让你讨厌,但他们并不可怕。所以,你也不必如临大敌,与他们计较。只要他们说的构不成诽谤,又能伤着你什么呢。
欺负新人型 这种人的思想,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多少有一些。他们对待新到的人,不管性别、年龄怎样,都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拿你不当回事,指使你做这做那,尽是些“下活”。这种人并非真正的坏人,至多算个素质低下的“小民”,只要他们做得不过分,我劝你还是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们自然会接受你的。不过你如果不愿,或者说没有那么长时间的耐性,你也不妨抓好时机,奋起反击他们一两次。而这种人一般都是欺软怕硬的主儿,只要你反击,十有他们会不敢再怎么样你了,他们的矛头很快会指向下一个新来的人。
性格古怪型 这种人多半是天生的,有很大的遗传因素在里边,但他们不势利,也不愿与人同流合污。你可能会莫名其妙地与他们“遭遇”冲突,但不要记恨他们。他们一般是事情过去了也就算了,会仍然像从前一样对你,所以,你不要企图去改变人家什么,当然,人家也不想改变你什么。对这种人,注意不要做过深的交往,也不能对他们有过激的行为和语言。
清狂高傲型 这种人谁也看不起,包括自己的顶头上司。他们处处要显得与众不同,比别人优越,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刚刚在报上读到的知识或者奇闻,就会当自己的知识当众弄。其实这种人的内心是有着深深的自卑的,他们多半是目光短浅的人,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对这种人,你根本用不着与之计较,他喜欢吹嘘自己,那就由他去吧。就是他贬低了你,你也不要去与他们较量,何必与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人分个谁行谁不行呢。
阴毒恶人型 这种人才是你最应该引起注意的人呢。这种人不多,但几乎每个集体里都会有。而且这种人,不与他一起工作过一定长的时间,是不可能发现他们的阴毒的。他们绝大多数是以其反面出现的。在你刚与之接触时,他们非常热情主动,并会积极地为你解决一些小困难,而且为你想得很周到,也表现出来真是为了帮助你的样子,客观上也能达到使你好的效果。但是,这里有个前提,你不能侵犯他们的利益。你侵犯了一点,他们可以让,甚至他们也会自己牺牲些小小的利益,比如一定量的金钱,一定量的时间,但是,关键时,你是绝对不能占他们的便宜的,也绝对不能走在他们的前边的,比如晋级、加薪等。否则的话,他们会立即拉下脸来,与你拼个你死我活。
这种人很难对付,因为他们一般早已以他们的假相取得了上司的信任,你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是万万不能与之争斗的。如果你发现了这种人,最好是少招惹他们,但敬而远之也不行,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最好的办法是与他们办事时,多装糊涂,让他们看不起你,觉着你对他们没有什么威胁。如果你真想与他们争斗一番的话,你必须越级向更高层领导反映他们的恶行(因直接领导已被他们抓在了手里,上司更相信他们而不相信你,欠水平的上司还可能把你的话传到他们的耳朵里),同时还要有一旦不成,立即离开他们的准备。不过这样你的损失可能就要大些了,但是这总比你与他们在一起耗着强,因为你是绝对耗不过他们的。哪种类型的人,对症下药,见机行事,交流起来就容易多了。哈佛大学学教授史密斯泰格总结了在职场与各种人相处的种种类型:
看完好好玩味下 ,我看了收获很大
相信对你处理人际关系也会有帮助
衷心祝你好运 !
周公旦的思想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同母之弟,生卒年月不详。他是商周之际的大政治家、思想家,曾助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公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杰出的思想家。他根据周初的政治形势,系统阐发了“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其内容主要保留在《尚书》的《大诰》、《康诰》、《酒诰》、《名士》、《立政》等篇中(下引《尚书》,只注篇名)。 一、“以德配天”的思想 周公旦是一个“天命论”者,他丝毫不怀疑上帝的绝对权威。周初,上帝又被称之为“天”。周公旦不管讲到什么或干什么,都称是天或上帝的意志和命令。他在东征平乱的文告《大诰》中说:“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国。宁王惟卡用克绥受兹命……呜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意谓上天赞美文王,使我小国周兴盛起来。文王通过占卜,接受了天命……上天的旨意是明确的,人人应该敬畏,帮助我小邦周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显然,以周公旦为代表的周人,继承了商朝的“君权神授”论。 但是,“君权神授”论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即商汤代夏的时候,也曾宣称是执行“天命”,并说他们的统治会一代代接续下去;而现在上天为何眼睁睁地看着商王被周人推翻了呢?“天命”是不是不可靠了?如果这样追问下去,周王朝能否世代统治下去,也将使人产生怀疑。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说明周王代殷的合理性,把天命从殷王手里转移到自己手中,变成自己的保护伞,就必须对“君权神授”论加以补充和修正,以弥补其理论上的漏洞。为此,周公旦提出了“以德配天”的理论。 所谓“以德配天”,是说唯独有“德”的君王,才配被授予天命,并受上天的保佑。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下列三项内容: 1、天命不常 周公旦辅政后,有鉴于殷亡的教训,多次强调“惟命不于常”(《康诰》),认为上天所授予的大命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转移的,天命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为什么天命不常,周公旦在《酒诰》中作了明确的解释,他认为天之所以不再保佑殷王,是因为商纣王胡作非为,骄奢*逸,“惟荒腆于酒,……登闻于天,诞惟民怨,……故天降丧于殷,罔受于殷。”周公旦由此得出结论说:“天非虐,唯民自速辜”。(《酒诰》)也就是说,上天对谁都没有坏心肠,自己的命运,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天命不常在周初已成为一种共识。《诗·文王》篇说“天命靡常”,《大明》中讲“天难忱斯,不易维亚”。都是告诫人们要牢记天命不常的道理,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否则,“天命”就会转移。 2、天以德选君 “天命”根据什么原则来转移呢?周公旦认为是根据“德”,也就是根据君主的道德修养高低和社会政治、人事的好坏进行转移。商王所以被天抛弃,是由于商王失德;周之所以被天选中取代商,乃是因为周人有德。“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天乃大命脉文王殪戎殷”。(《康诰》)意谓由于英明的祖先文王崇德慎罚,不敢欺侮那些无依无靠的老少,用可用,敬可敬,威可威,使民都明白其道理,上天使我小邦周强盛起来……上天乃转而降大命保佑周,取代商人的统治。《大诰》中也说:“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文王,兴我小邦周”。既然克殷是上天的旨意,所以,周人也就不敢放弃天命的保佑。周公旦在训诫殷朝顽民时又说,不是我们小小的周国敢于夺去你们殷朝的天命,而是上天不保佑你们而来辅助我们了。原因就在于“唯天不畀(音bi,给与)。不明劂德”(《多士》),即上天不把“天命”给那无德的人。 3、以民情视天命 既然天命是可以转移的,那么怎样才能预知天命而防止转移呢?周公旦认为天命与民情是一体的,只能通过民情才能洞悉上天的意志。他说:“天畏裴(fei,辅助)忱(chen,信),民情大可见”。(《康诰》)大意:上天的威严和诚心,从民情上就可看得见。所以,对于统治者来说,要想知道能否得到天的佑助,只有体察民情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因此,周公旦主张“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音jian,照影)”,(《酒诰》),即是说,当政者不能把水当作镜子来照影,而应通过民情来检查自己的政事。 周公旦“以德配天”的理论,既保存了“天命”,又解释了朝代更替的合理性;既把“天”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又强调面向现实,含有重人事的进步因素。从而满足了神、人两方面的要求。这是周公旦对奴隶主贵族的“君权神授”论所作的重要补充和创新。 二、“敬德保民”的主张 既然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所以,作为绝项聪明的政治家,周公旦进一步提出了“敬德保民”的主张。 周公旦认为,夏、商之所以灭亡,就是由于他们的后王不敬德,所谓“不敬劂德,乃早坠劂命”(《尚书·召诰》)。那么,周王要享国久长,就要修明自己的德,以德行事。他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疆土于先王,肆王唯德用”。(《尚书·梓材》)只有“敬德”,才能“祈天永命”(《尚书·召诰》)。德是一个综合概念,熔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它主要包含对已和对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已就是对天、祖要诚,对已要严,与人为善,即加强自我克制、自我修养的功夫。对民则表现为“保民”。 “保民”是周公旦提出的一个新的政治概念。殷商末年,“小民方兴,相为乱仇”的阶级斗争,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严酷现实,使周公旦深切感到“小民难保”,对“民”的力量不能不有所警惕。因此,他说:“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就是说,上天关怀下民,要根据情况为下民求得一个比较好的主子。又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秦誓》)告诫统治者要“顺乎天而应乎人”,既要从天意,又要顺民心。因此,“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那么,怎样才能保住“小民”呢?周公旦认为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重民。即重视“民事”,体察民情,以民心向背作为制订政策的指针。重民思想早在商代就有萌芽,据《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罔不唯民之承”。周公旦所说“用康保民”、“惟民其康”(《尚书·康诰》),表达的都是重民的思想。具体有“显民”、“恤民”、“惠民”等项内容。“显民”,即首先要重视小民的作用。“恤民”,是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需“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隐痛)”(《尚书·无逸》),对老百姓的疾苦不可置之不理,要予以翔,做到“恤民为德”。“惠民”,即给老百姓一点恩惠,要“惟惠之怀”(同上),以便笼络人心。周公旦认为,如果周王朝统治者能做到这些,就会有效地控制奴隶和平民,从而“以小民受天永命”(《尚书·召诰》),保证周王朝长久地统治下去。这说明,西周统治者已认识到单纯依靠神权欺骗和暴力镇压并不能长治久安,这是对我国古代重民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 2、“无逸”。这是周公旦对大小当权者的训诫,要求他们吸取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无*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尚书·无逸》),即不要好逸恶劳,声色狗马,荒于政事。他说:“治民祗惧,不敢荒宁”。(同上)切忌姿意妄为,要谨慎从治。周公旦提出“无逸”的目的,就是要以后的统治者励精图治,不贪图享乐,谨守文王、周王开创的基业,避免重蹈夏、商灭亡的覆辙。 3、“慎罚”。周公旦针对殷商重刑乱罚招致民怨民叛的经验教训,提出“彼裕我民,无远用戾”(《尚书·洛诰》),即要慎罚。基于这种认识,周公旦主张除了对杀人抢劫和“不孝不友”的人施以重刑外,对其他犯罪情况要区别对待。他强调要依据成法成典用刑,反对商纣王滥用刑罚的做法。提倡量刑要准,在施刑时还要辅以道德教化,即“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这说明西周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只有慎罚并辅以道德教化,才能保信对“小民”的占有,维护自己的统治存在下去。 总之,周公旦“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为主要内容的德政思想,是对夏、商、西周奴隶主阶级政治思想的又一重要发展。它不仅推进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也在许多方面导引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一是他发明的“以德配天”思想,最终演化成汉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使君权神授学说成为周至晚请三千多年来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理论基础。二是他把“以德敬天”与“敬德保民”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把宗教、宗法伦理与政治相结合这一基本框架结构。三是他强调的“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成为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重要来源,开启了中国古代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基本政治路线。因此,周公旦不仅是奴隶主阶级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真正奠基人。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读完本书后,我感到受益菲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短文。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看完《千年一叹》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感觉,它一直深入我的灵魂,再次的,将我惊醒。生在中国,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事。我能书写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我能用流传了千百年的语言交谈,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迹,我为之自豪。或许身为中国人的生活并不富裕,面对赤贫的山村我依然无力,但是仍为我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荣幸。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华民族不是劣等民族。是的,我们在前进中,或许应该重新反省一下作为大民族应有的态度。不是自傲,不是谦卑。而是不卑不亢的保有我们的文明,深思慎取他人的文明。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看完《千年一叹》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感觉,它一直深入我的灵魂,再次的,将我惊醒。生在中国,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事。我能书写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我能用流传了千百年的语言交谈,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迹,我为之自豪。或许身为中国人的生活并不富裕,面对赤贫的山村我依然无力,但是仍为我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荣幸。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华民族不是劣等民族。是的,我们在前进中,或许应该重新反省一下作为大民族应有的态度。不是自傲,不是谦卑。而是不卑不亢的保有我们的文明,深思慎取他人的文明。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我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回首数千年前,世界各地大抵还是一片混沌,人生最大的目标不过只求温饱;今日,人们在衣食无缺之余,还有能力一步步增进人类福址,才惊觉其中经历了多麼大的转变。我们的科技自十八世纪以来,以百年锐於千载的惊人速度突飞猛进。这种情况下,我们几乎忘了几千年前,世界上有几群人,在河水氾滥的沃土上创造了神奇不朽的大河文明,甚至其中的某些创举,在今日仍是不可能的任务。
当我翻开千年一叹,也开启了我的旅程,我一步步地跟随著作者余秋雨,探索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彷佛看到了闻名於世的风景文物,感受著千古幽情,我兴起了一股对古文明的叹息。是对它们拥有长远历史的赞叹,也是对它们创造不可思议的惊叹,更是对它们无声走入历史的感叹,以及对它们今不如昔的悲叹。
旅程的第一站是希腊。在辉煌的希腊化时代产生了城邦政治以及雅典和斯巴达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型态,创造出最早的民主政治和典型的权威尚武政治。但这都成了过眼云烟,真正留下来的是希腊的精神—把智力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再集合在一起—那就是四年一次的奥林匹亚运动会。即使当时运会的许多规定已不见於现代,但那种精神会随著运动会的举行延续、扩散到世界各地。在1896年,第一届世界奥林匹亚运会在雅典开球。1996年时,希腊想,现代世界什麼也轮不上我们,这一百周年的奥运会总该在它的发生地举行了吧?那天晚上就在这个雅典奥林匹亚运动场上,坐无虚席,全带来了礼花和香槟,只为了等待他们所认定的好消息传来。但是,他们最终听到的胜利者是美国的亚特兰大,愣了一下,然后全场一片哭声。看到这一段文字,我几乎感受到希腊人当时万念俱灰的感受,即内心锥心泣血的呐喊,彷佛自己连自古以来的传统都无法守护般的,那麼无助。
埃及,繁华的法老时代已荡然无存,可是埃及身上仍背负著沉重历史,这使得它在倒下去后就没有能力再爬起来,只能任由年轻的国家们一个个超前,却无能为力。谈到埃及,必定会想到金字塔,我们始终无法解释当时的人是怎麼把它砌成,它坐看千年,埃及的兴盛到没落都没错过。如同余秋雨所写:「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而埃及的秘密,或许就是金字塔所一直守护著的,包括永久的真谛,它用神秘包装自己,使后人无法窥探。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哭泣的门农石像和完美的女王祀殿,在一次次的文化浩劫后,我们再也无法解读象形文字、解读埃及。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时,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不会说话,只静静地留在广大的撒哈拉沙漠上。每当黄沙吹起,更教人慨叹。
再来就进入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个表面上繁华富庶,种族斗争却暗中汹涌的地方。先来说说犹太人吧!犹太民族是个古老而特殊的民族,固然命运坎坷,却也曾经历过大卫王的太平盛世,直至罗马人焚毁耶路撒冷,犹太人不得不放弃家园,浪迹世界长达二千多年,直到二次大战联合国决议把巴勒斯坦分成两个国家才复国,却也挑起了以、阿之间无法平息的仇恨。或许崎岖的历史成就了犹太人,使他们卓绝的能力无法被忽视。耶路撒冷,是个拥挤的城市,它汇集了太多的历史情感和宗教情感,使这里的空气浓稠地教人难以呼吸。它同时是犹太教、回教和基督教的圣城,它们的重要圣地之间几乎只隔一条小巷,难怪是个自古以来引发大规模宗教战争的地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关系有如绷紧的弦,时时都有断掉的可能,而这种坚持,是双方都决不放弃的,长久以来各种原因所汇成的巨大仇恨,毕竟无法说忘就忘,想解决就解决的了。
现在只要提到世界的火药库,人们几乎会直接联想到中东,也就是伊拉克这附近。可悲呀!一个曾经孕育人类最早的古文明,富庶的两河流域,却在积年累月的战争中,给拖累地生灵涂炭,贫困不堪。伊拉克其实拥有很多的石油,所以它们对外穷兵黩武就不可能是为了最简单的生活。然而极度辉煌的古代文明和极度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这儿都成了反面文章。当余秋雨造访最令人期待的伊拉克,原以为等著的是一阵阵的惊叹,谁知却是一座座空荡荡的博物馆,文物早已大量进了欧洲的博物馆;而遗址全是惨不忍睹的「古迹复原」,刻意的仿制,太新,也太粗糙。伊拉克遭受著国际惩罚,可是当我读到孩童因禁运而没有课本,不免一阵心酸。国际惩罚理由或许是正义的,但真正被惩罚的总是那群最无辜的人。何况在极权国家,国际惩罚所造成的经济混乱反而只会养肥权谋阶层。长期的极度贫困使人民无法选择地适应贫困;贫困的直接后果是尊严的失落,失落尊严的群体反而更能接受极权统治,并不会如联合国所望激发出人民对极权的反抗情绪。
巴基斯坦和印度一直以来都是敌对的国家,这个事实在余秋雨等一行人要过巴、印边界时被突显了出来。仅仅是每天例行的降旗典礼,双方就极尽铺张之能事,暗中较劲。两边的军队一样整齐划一,军人表情一样严肃装重、步伐一样夸张用力,民众一样气势薰天,甚至连降旗曲都不约而同地吹奏同一首,不懂其间文章的外国人或许会忍不住讪笑,但请仔细想想,他们长期以来不就是在各方面互不相让,终於比出了个分毫不差。
印度,自古以来就时时和中国有流通,而其中影响中国甚大的当数佛教的传入了吧!自笈多王朝印度教掘起以来,佛教也相对的没落了。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为了宣扬佛教而作的阿育王石柱,仍在印度各地矗立著,或许印度人已遗忘了它,我们却不能忽略它在历史上及宗教上存在的意义。余秋雨也探访了当年佛祖得道的菩提树,虽然已不是当年的那一棵了,但后人一直持续在原地播下那棵菩提树后代的种。不论是不是佛教徒,来到印度一定会想到此地看看,而佛祖不受诱惑、坚持理想的形象也一直存在人们心中,并不只局限於佛教徒。印度人一直相信恒河是他们的「母河」,死后当然也会有投回「母亲」怀抱的想法,於是每天不可计数的病人、老人、各式各样的人朝这个目标聚集,印度是个人口爆炸的国家,就算这群人可能只占总人口的一部份,却也将是个庞大的数量了,更何况这是每个印度人心中的依归呢?这群人生活起居都用恒河水:包括洗澡、饮水和排泄,还有死人的尸体。可想而知,恒河水有多麼脏!也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信仰所引起的病态,而这种病态已扩大到了整个国家,渗透浸入了社会骨髓。这是一种多麼可悲的景况啊?
离开印度,进入尼泊尔,也到了佛祖诞生的地方,阿育王在这里也立了一根阿育王柱标明佛祖出生於此,由此可见他对佛教的虔诚。翻过了喜略感委屈,但寻找不到当初的赛场和对手,就什麼也说明不了。在这番新的比较下,国人失去自己所原有的,自负的民族意识迷思与盲目的自卑意识相辅相成,使得多数人的思想开始崇洋媚外,严重的程度连一些市井小民,不论说什麼,都要把「人家外国……」当开场白,这种人不但不懂自己的文化,也不懂别人的文化,只不过想夸显什麼,却不知道在无形中对自己的国家作了文化意义上的不公正。其实我很以中国为傲,看看这些也曾灿烂一时文明古国现在的窘困,往日的辉煌不再,更映衬出中国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衰败的每一个原因,中华文明也都曾遭遇到,但居然都一一避开,这种千古奇迹,实在值得后代子孙认真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