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喻的方法,把一些枯燥的语句、单词、词汇等比喻成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东西,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的话,学生一般就会非常喜欢听课。恩简单点就是四个字——投其所好。谢谢,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一、设计导语,奠定情感基调
导语是讲述一篇课文的前奏,如同一个故事的序幕。导语设计得好,充满感情,那么课文会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1984年,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少年中国说》一课时,正值国庆节后,她便将国庆盛况引进课堂说:“我们还沉浸在国庆35周年的欢庆日子里,可是请同学们想一下,从1840年到190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哪些丧权辱国之事?”学生们纷纷讲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等等。这个条约那个条约,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丧权辱国的。老师说:“所以,凡是有爱国心的人,都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尽管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逃亡期间,他还念念不忘中国的崛起,向往着憧憬着有一个少年中国。梁启超所向往的‘少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现实。那么,我们今日之责任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国庆游行的电视屏幕上的最后几句话:祖国的儿女,祖国的命运就是你们的命运,你们的命运也就是祖国的命运。梁启超这个人尽管非常复杂,从维新派变成了保皇党,但是,他毕竟有‘一颗中国心啊。”当时,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刚刚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学生对“我的中国心”非常熟悉,感情一下子掀起了高潮,全场活跃,顷刻由梁启超那种感情升华到热爱祖国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升华,精神振奋,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奠定了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
二、运用背景音乐,烘托课文的情感气氛
文学和音乐之间向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背景音乐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传达文章的情感信息。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就经常用音乐来烘托课文的情感气氛。比如,讲述《荷塘月色》时播放《月光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月光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色,使人仿佛置身于朦胧的月影之中。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总是先放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然后,我以歌曲《母亲》为背景音乐,在它的烘托下,给同学们讲述史铁生对已逝母亲的怀念,对母爱的追思。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眼里总是噙着泪花,心灵上也受到强烈的触动。在讲述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配小提琴曲《梁祝》,那种恋人间的缠绵离别之情历历在目……可见,恰当的背景音乐更能渲染课文内容的情感,起到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
三、示范朗读,传达课文的情感信息
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一些名人的典范文章,也都是一些形质兼备的美文。教师授课时应范读课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课下多下些功夫,朗读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能准确传达课文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前,总是充满感情地示范朗读一遍课文,先用声音让学生领略一番荷塘月色的美好景致,这样就为他们接下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做了有效的铺垫。如果教师感觉自己朗读得不尽如人意,也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读录音或视频,目的就是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气氛,体会作者的心境。
四、设置教学疑难,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教师要经常设疑,而且要善于设疑。比如讲授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针对开头一段的叙述,教师可提出疑问:作者在此引用了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几句话,可并没把荔枝描述清楚,甚至还有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荔枝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课文。
五、组织课堂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一些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课堂活动常见的形式有:
(一)演讲与交流
学生可以对所学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二)学生讲课活动
对一些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备课,由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三)演课本剧
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适用于记叙文,特别是小说的教学。比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教师分析讲述课文之后,可指导学生把它修改成剧本,并由学生分担角色排演出来。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形象、更直接,同时,学生对它的理解也更深入、更全面。当然,这需要的时间较多,师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要搞好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丰富的内容。可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只是单纯地教授历史基本史实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和互动,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弱化情感教育功能的现象。历史学科常常被抽去了精神和情感的内容,剩下了干瘪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历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历史情感教学是指授课教师通过健康而丰富的情感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于直观教具的辅助教学,较为真实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便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意志和行动的教学艺术。笔者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实践性地运用了情感教学这一方法,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情感教育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在此谈谈情感教学的一些方法和运用,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教。
一、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布奋姆说:“在人类的心理过程的发展中,情感成分最重要,在心理发展中,情感成分从单纯察觉开始,经过一定阶段,最后达到对一个人行为的控制。即情感产生于认识,又作用于认识,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在历史课的情感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感知开始,让学生在了解和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思维过程。其次,学生对已感知的历史知识进行充分感受,对其做出价值判断,由表面认识转向内在体验即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最后,学生在对知识判断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进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以此指导自已的行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教学作用,运用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感化学生,在这种师生感情交流和良性互动中,让学生能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确立人生前进目标,充分体现出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促进教育作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可见在历
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历史情感教学的实施 (一)树立情感教育意识——前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上的人、事,由于时代、立场、观点不同,对其做出判断的标准也不同。作为历史教师自身首先要对历史事件要有情有感,具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能力。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能力之一,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老师首先自己要树立情感教育的意识,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二)选择师生感情的交汇点即情感共鸣——突破
交汇点是指教材本身具有情感教育因素,引起师生感情交流与共鸣的史实。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侧面,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共鸣。但值得注意的是交汇点的运用,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在历史教学中,要尽量选取那些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易于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感情浪花的史料,这样便于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和良性交流。
在这一步骤中,交汇点选择是否得当即是否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取决于以下几点:一是决定于教师本身在的立场,二是决定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三是决定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了更好的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教师还要找到启发学生情感的爆发点即启情点。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才能将其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找准,加以发掘渗透。如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标志,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材料。如果泛泛的加以介绍,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对交汇点精心选择,以便收到教学效果。教师如果把指南针作为启情点:首先,教师制一个司南模型并配备一个小指南针,然后指出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发现了磁石指南北的特征,进而制成“司南”。教师出示模型,指出古人以磁针指南,制成指南针,教师在出示指南针,指出我国是最早认识磁石特征,并最早制成指方向的仪器。后传到欧洲,广泛运用于海洋航行中。从而才促成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发现印度,麦哲伦作环球航行。这是我国人民为世界历史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教师也可以把火药作为启情点,教师配备好火药,然后介绍火药在唐朝时为炼丹家发明(教师出示火药,用火柴点着),到宋元时传到了欧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终于被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更新为炸药。教师指出先有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才有了举世闻名的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诺贝尔奖。这样的事实,虽启情点不同,但在情感教育上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一定的历史事实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主要环节。
历史事物本身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丰富的感情,对学生来说只是客观存在,只有将其传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师只有选用恰当的灵活的教育方法将学生“引入”历史情景中,从而获得较系统,完善的知识。比如在学习《远古时代历史传说》时,我让学生课下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途径查找关于皇帝、炎帝、
强调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教师的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都可以视为教材。如教科书、其他文字资料、图像材料、数据资料、音乐资料、遗迹和遗址等等。在此特别提到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做一个个案分析。
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情感教育的魅力。通过参观、访问、报告会、演讲会、故事会、办墙报和展览、座谈等活动方式,启发学生内心感受,培养丰富的情感和责任感,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教师注意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成功的关键。 (三)情感、表情、语音三管齐下
这是教师在本身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教师内心感情再丰畜,但若“茶壶里边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学生难以深入情境,也难以被感动。在这一意义上教师是根据教材自己编剧,自已导演的演员,教师的讲课也应像演员一样,面部就有生动表情,辅之以恰当的手势。只有做到情感,表情,语言三者密切配合,才能实现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教师要运用真实确切、幽默诙谐,生动形象、丰富有个性的语言艺术,带领学生缓缓展开那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去领略纷繁的历史事件、恢宏的历史场面、卓越的历史人物、璀璨的历史文化和奇妙的人生智慧等,有的放矢的少讲和精讲,营造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历史氛围,从而开启学生求知的心灵,诱导学生的探索意识,引起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例如:历史教材中还出现大量的经过千锤百炼的传世语言,可供我们利用与发挥。大量的成语典故,便是高度浓缩的历史。比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等。这些经典语言千百年来为人类所吟唱传诵,我们尽可古为今用,让学生体会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演绎着十分动人的历史场景,并且,感情充沛、节奏明快、抑扬顿挫、淋漓尽致地教学语言,很能彰显出教学者独特的功底和个性。实践证明,优化的教师历史课堂教学,不仅可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
(四)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教具的运用不仅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加大信息量,拓宽视野,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九一八”事变时,让学生听一听《松花江上》那悲惨的歌声;了解南京大屠杀时,让学生看看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照片,学生仿佛回到那个时代,站在那个历史现场,感受历史,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和震撼;在讲重庆谈判时,播放视频《重庆和谈》,并提出问题:你从视频中了解到什么毛泽东既然知道蒋介石假和平,为什么还要去重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探索历史,关注细节、完善人格。另外,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通过QQ、E-mail电子邮箱,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恰当地配之直观教具的演示,利用历史地图、、影片、录像等等,用以渲染气氛,加深学生印象和对历史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曾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开始。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新课标理念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断地探索新方法、调整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还应在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情感认知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跟上时代的步伐,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和促进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