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向死而生-读吴军《见识》分享

终身学习,向死而生-读吴军《见识》分享,第1张

吴军老师在得到开过专栏《硅谷来信》。本书的部分观点来自这个专栏,主要围绕是个人精进这个主题。

首先我想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第二,怎样才能永生不死?

001首先来说第一个问题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俗话说人穷志短。它的意思是,贫穷会让人缺乏远见。

我的爸爸曾经教育我,宁可给聪明人打伞,不要给笨蛋出主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多跟牛人在一起,在他们身边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和某些人讲道理永远讲不通。因为他们实在是没有见识,大家的认知水平,根本不在一个平面上。

一个人的见识是跟周遭的环境有关系。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不思考,社交也漫无目的,接触的人永远就是周边的人。那么他的认知水平基本上就是他周边的人加起来的平均值。

一个人的见识是不是随着他的年龄增长就会提升呢?那可真的未必。有些人一辈子被动提升认知,就是通过自己遭遇的事。俗话里讲的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吧。

一篇谈家庭教育的文章里讲到:预判一个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标准。短期看成绩,中期看思维,长期看格局!

一个人的大格局怎么修炼呢?首先就要提升见识。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简单的努力。

那么一个人,通过什么办法可以提升见识呢?

第一种办法就是阅读。读书应该是一个简单、成本低、最迅速的提高见识的方法了。一本书是作者智慧的总结,当然那种特别烂的书不算。一个人,可能把他一生的智慧,都写到一本书里面,而我们只要花几天时间去读一读,就能获得人家,通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或者受过很多的挫折,才得到的人生经验,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看一看?

我本人最近看的,最颠覆认知一本书是《人类简史》。

这本书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能产生大面积的协作,是因为人类有讲故事的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人类为何可以建立起高度文明的最重要的原因。宗教、国家、公司这些东西都是人类共同想象,达成共识的结果。

第2种方法就是去链接牛人了。

生活中我们可以主动认识一些比我们厉害、活得比我们明白的人。做一件事情前也可以先请教一下,这方面的专家,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网络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机会。我们不用再受限于周围人的平均值。在网络上就可以遇见很多牛人。只要在群里努力,也可以跟很多大牛产生链接。行动营之后,我加入了2019年牛人进化营。里面的小伙伴们都很牛。链接到他们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语音写作就是最近刚刚学到的要精进的技能。

002 怎样才能永生不死呢?

答案就是永远的自我成长。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讲到企业和生物一样。都会慢慢老化衰亡,难以避免。只有一种生物可以不死,是一种海蜇,大家可以在网上查查,学名叫做灯塔水母。这种海蜇在正常情况下和其他生物没什么不同,都会生老病死,但是如果刻意用针去刺激它,它就会长出新的细胞,当母体死亡时,新的细胞就会发育出完整的海蜇。所以,佩奇希望不断的创新新的产品部门。这些部门就如同那只海蜇发育出来的细胞。

他会把已经成熟的业务交给他人去管而自己则去发展新业务。

我们的个人成长也一样,不断的需要一个针去刺激自己。或者说,得让自己被绑架上一个什么东西,逼迫自己去迭代。比如我之前在参加的第8期行动营的时,曾经做过一个分享,题目叫做,英语小白如何做到与外国人无障碍交流。讲了我通过8个多月的时间,从英语三级的基础,如何迅速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为了做这个分享,我连夜写了2000多字的分享稿。分享过程中,老铁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也让我自己思考了很多。如果一直在群里做个小透明,那么学到东西,就会很少。

春节期间我参加了明远老铁组织的,7天写出来10万字挑战营,前面5天写出了25,000字,平均每天5000多字,虽然离目标还有距离,但是这让我平时写一两千字的分享、破局、复盘,变得容易多了。群里的小伙伴们互相监督,大家也都不好意思偷懒。

在这个运营学院里,也希望能链接到更多老铁,共同进步。欢迎大家加我微信。

好了最后,我把吴军老师书里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终身学习、向死而生。

似乎剧组都是这样,越是接近杀青,演职人员越是辛苦。正在大连《罪之缘》剧组“吃苦受累”的吴军对此深有体会。“每天差不多都要工作16个小时。因为我跟剧中主要人物都有对手戏,所以每天不得不AB两组来回跑;稍闲一点的时候还要出去扫外景……在现场打盹睡着是常事。”

虽然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但吴军并没因为身体的疲劳而影响戏里的精彩表演。在一场戏中戏里,吴军的即兴发挥恰到好处——这场戏里,吴军与曾黎所扮演的夫妻已经离婚,但不知情的母亲前来看望他们,为不让母亲伤心,两人只好重装夫妻。

戏里临时加了一束鲜花,吴军和曾黎商量要为这束花加一句台词,以表现两人心中复杂的情感。但在实拍时这句台词却不知插在哪里合适。眼看曾黎说完台词出画,吴军急中生智叫住了她:“陶然……”到底是合作默契,虽然事出突然,但曾黎马上会意,及时停住了脚步,慢慢转身回望。那一刻,全组人都不知道吴军要干什么。“谢谢你送我的花。”当这句台词从容地从吴军嘴里说出,全剧人都陷入了剧情的感动中。

电视剧《罪之缘》拍摄进度过半,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如此高的效率,是因为该剧组采用了“一分为二”的方式——男主角吴军与女主角曾黎分别领衔AB两组,先是各自拍摄自己的内容,然后再汇合到一起拍摄他们之间的对手戏。如遇特殊情况,两组人马也会紧急汇合……

在《罪》剧中,吴军出演的男主角是一个一直有负罪感的作家,他因失手撞死行人而一直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要不断把人物内心的那种痛苦表现出来,还要在自己的妻子面前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吴军演起来大呼过瘾。

因为气质俊雅的原因,吴军在剧组莫名其妙地得了个“大帅”的绰号。在“吴大帅”看来,磨练演技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出演**和电视剧又各不相同,**更凝练一些,而电视剧更事无巨细一些。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角色。“我不喜欢重复,我的心里有一个标准,什么样的角色可以接,什么样的坚决不会接。”

成功演绎过《小城之春》中的戴礼言、 《大明宫词》中的李隆基、 《麻辣婆媳》中的区大良等角色的吴军,在剧中将一改儒雅本性,饰演一个交通肇事逃逸、却在内心的谴责下最终选择赎罪的编辑林枫。

在拍摄《罪之缘》时,吴军备受“身心折磨”。男主角林枫为自己一时疏忽撞死行人后的肇事逃逸行为,一直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要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同时还要在妻子陶然(曾黎饰)面前装成若无其事……虽然这样的角色演起来很过瘾,但是当吴军完全融入角色以后,似乎内心也多了一份负罪感。记得在拍摄《罪之缘》的时候,吴军的表情经常会显得很凝重,收工后似乎也难以恢复快乐心情,本来就少言寡语的他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除了精神上的“压抑”,在表演上吴军也是吃尽苦头,给吴军印象最深的是“驾车撞人”这场戏。拍摄地点是在深夜的海边,当时海风很大,湿气也很重,衣着单薄的吴军为此挨冷受冻,吃尽苦头。不仅如此,吴军甚至在现场不厌其烦地为“被撞”的群众演员示范起“标准动作”来。回忆到此,吴军笑着表示:“当时这个群众演员可能太紧张了,动作总是不过关。我就想不能让大家误在这一块受冻,应该尽快拍完收工。所以我就情不自禁地给他示范起如何从车上翻过的动作。”

由著名导演张多福执导的电视剧《罪之缘》在大连拍摄,在剧中饰演“马陆平”的著名演员蒋恺本身就是大连人,这次回家拍戏,蒋恺很高兴。

不在乎正反派,只希望更好的塑造人物

蒋恺在自己最近的几部戏中出演了几个大反派,如《血玲珑》里的匡宗元、 《窗外有张脸》里的陆大为,据悉此次在《罪之缘》中还是担当一个破坏别人婚姻的反面角色。记者以为这对于塑造了《姐妹》里的何方、《绿萝花》里的嘉伟、《完美》里的张铭凯等新好男人形象的蒋恺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可是蒋恺不以为然:“最近确实接了不少反派角色。可是对于正反派的关系我没有很在意的去分别,我关心的更多的是人物内心的情感色彩,这样会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张导也和我说过,生活中其实没有真正的正反派之分,不希望我去故意刻画反派的形象。而且我觉得在这部戏中的人物,不能简单的说是正派还是反派,是好还是坏,他只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中的一种。我只希望能把这个人物演活了,其他的我不会太在意。”

对手戏中演出真情

在《罪之缘》中,蒋恺与另外两位主演吴军、曾黎都是第一次合作,蒋恺说:“他们也都是很好的演员。我们之间的合作比较愉快,也很顺畅。和张导也是第一次合作,但其实之前本有机会在一起合作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促成。这次能有机会走到一起很高兴。”

在谈到比较难忘的对手戏时蒋恺说到:“我在剧中饰演的马陆平后来和曾黎饰演的人物陶然结婚了,可是又离了。马陆平这个人物,虽然说在平时有些错误或是说不对的地方,可他对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爱人的感情都是真的,所以在离开的时候还是比较伤感的,我们在演这场戏的时候都充分表达出了这种感情。这场戏使我比较难忘。”

家乡拍戏轻松愉快

身为大连人的蒋恺,这次回到家乡拍戏十分高兴:“回家的感觉真好!回家拍戏的感觉更好!在这里演戏我感觉很轻松、很愉快,因为我熟悉这里的一切,能让我在表演上有种很放得开的感觉。我很喜欢我的家乡!”记者问蒋恺他的家人是否去现场看过他拍戏,蒋恺笑着解释说:“没有,在刚出道的时候家人有来看过,现在都已经不觉的有什么新鲜了,再加上我现在人就在大连,直接回家不就得了……”

1《大学之路》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读书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知名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知名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撰写《大学之路》。

作者阐述了英美知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和招生特点,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

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书中还介绍了美国知名大学在招生中不为人知的细节,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而并非以获得一个知名大学学位为终结。

2《简单微积分》本书为微积分入门科普读物,书中以微积分的“思考方法”为核心,以生活例子通俗讲解了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公式推导以及实际应用意义,解答了微积分初学者遭遇的常见困惑。作者希望本书能成为可以在上下班、上下学的电车中阅读的书,因此本书讲解循序渐进、生动亲切,没有烦琐计算、干涩理论,是一本只需“轻松阅读”便可以理解微积分原理的入门书。

上一期推荐了 中学生版 ,很多简友觉得有用,所以再推荐一期大学生版。

(觉得我骗钻的可以不赞。我以后还会写读书笔记,都是书摘)

这两个书单是我去年整理吴军博士访谈大纲的时候发现的,真实可信,大家可以放心。以后有机会,会陆续把整理的访谈大纲的内容也发过来,有兴趣的简友,就可以多了解一下吴军。

以下是书单内容。

总计七类,按重要性分成了A、B两类。A类相对容易读一些,也更重要一些,可以考虑先读。

第一类 经典

《庄子》A

《孟子》A

《史记》A

《论法的精神》A

《圣经》B

《社会契约论》B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B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和《偶像的黄昏》B

《宋词300首》A

《元曲300首》B

第二类 东方文学

《水浒传》A

《牡丹亭》B

《平凡的世界》A

《穆斯林的葬礼》B

《雅舍菁华》A

张爱玲的书(任意一本)如果不知道看那一本就看《红玫瑰与白玫瑰》

《金阁寺》三岛由纪夫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了艺术的处理。

《围城》钱钟书的围城,自不用多言,绝对经典之作。

《洗澡》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知识分子的处境。、

第三类 西方文学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A

《呼啸山庄》A

《远大前程》狄更斯 A

《名利场》B

《福尔摩斯探索集》B

《巴黎圣母院》B

《九三年》B

《约翰·克里斯多夫》A

《战争与和平》A

《日内瓦医生》A

《静静的顿河》B

《白夜》B

《嘉莉妹妹》B

《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A

《格林童话》(英语)B

《达·芬奇密码》B

《百年孤独》A

第四类 传记

《领袖们》A

《巨人三传》B

《昨日的世界》B

《西行漫记》A

《梵高传》B

第五类 经济

《国富论》B

《漫步华尔街》A

《通往奴役之路》B

第六类 科普读物

《自私的基因》A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B

《数学之美》B

《生命是什么》A

第七类 思维

《异类》A

《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A

《宽容》A

大琦推荐NO33

老刘出轨了?

蓝橙lancheng ,你不去写小说就可惜了你,赶快投稿微小说群吧

作者简介:大琦,正经思考,不正经写文。用美食和文字,温暖胃和心。

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

深度正经文

钻总榜第二,我到底是怎么想的

你缺少的不是文采,是“选题意识”

关于写作

从刘震云戏弄王朔说起

《遇人不熟》的写作复盘

名家谈写作之鲁迅篇

名家谈写作之村上春树篇1

正经不严肃

一招教你获得简单放松的人际关系

钻购买小攻略及第一次推荐

跟天才共事是什么感觉

助消化文

我以前叫“大琦有书”

两天涨粉1300,我惊呆了

人物

林青霞:如果爱,请深爱

赵白石:那年花开月正圆

文艺青年大琦

「小说」遇人不熟 -上

「小说」遇人不熟 -下

「小说」你是不是我要找的人?

情诗系列(苦恋篇)

情诗系列(失恋篇)

情诗系列(完结篇)

还想看啥跟我说

     2017年12月,吴军将他在得到专栏《硅谷来信》中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挑选出来,补充材料并重新创作,最后形成了《见识》这本书。全书共34万字,2017年12月第一版,我买到的是2018年5月第六次印刷。这本书符合笑来老师选择好书的条件:再版次数多,出版后多次加印。

       吴军是个典型的全才,是个新时代的斜杠青年——站在IT技术最高峰的理工男/文采飞扬的畅销书作家/中美教育背景的教育管理专家/世界顶级跨国公司高管/硅谷风投人。他的人生够丰富,够出彩。他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他完全有资格点评人生,指导我们过好人生。吴军用《“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作为序言,实际上给我们指出了一条人生之路,成功之路。吴军在本文最后写到:“在中国今天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成功是一件大概率的事件。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有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懂得如何最有效的做事情,想不成功都难。”以下是本文的主要观点摘录。

     命到底是什么? 中年人常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无论多么努力,似乎都得不到社会的进一步认可;而相反,如果按部就班地做事情,好像也坏不到哪里去。我们在冥冥之中似乎被这两条线给框死,其实这就是命。

      凭一时的好运气,人可以小富小贵。但随后的人生轨迹往往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不会因为一次的好运气而改变。世界上永远不缺好运气的人。无论是高考时超水平发挥考上了一个自己做梦也不敢想的学校,还是买**中了大奖。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常会遇到。在美国,几乎所有中大奖的人在10年内都会把几千万到上亿美元的财产败光。吴晓波在《大败局》中总结的中国早期股市冒险家们也都是如此。社会学家们还有更详细的统计数据也表明,仅靠一时的好运气是不可能大富大贵的。对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很难一辈子都交好运,当然也不会一辈子总是走霉运。运气是一时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命却影响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气靠不住,命比较靠谱

       一个人想要得到命运之神的呵护并不容易。要想命好,首先要认识命的重要性,即信命和认命。信命是知道自己有所不能,认命则是不超越命运给自己画的线,对于得不到的坦然接受。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不逾矩”就是认命的意思。古希腊在他们的众神之神宙斯后面,冥冥之中还有掌控神的命运女神摩伊拉,说明他们对命运的认知和孔子也差不多。有人将出身好等同于命好,其实这是两回事。崇祯皇帝希望子子孙孙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曹雪芹也不知道自己从小锦衣玉食算是命好还是命差。出身好不过是人生交了一次好运而已,并不代表一辈子的命都能好;反之亦然,生于贫寒之家的人,未必没有好命。当代许多贫苦人家的孩子多年奋斗走上权力的宝座,最终却因贪腐又坠落深渊。

      命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吴军认为,它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人生的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个人的努力、运气不过是让我们在这两条线之间做微调而已。

      环境的因素不能忽视。《异类》的作者在书中强调,人出生的时间和地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全世界1/5最富有的人出生在1830-1840年的美国,因为他们赶上了美国的工业革命。生逢中国改革开放的人,就比生活在100年前的人幸福;生在宋朝的人,就比生在明朝的人过得好。人出生的时间当然无法选择,不过“到哪座山唱哪座山的歌”的智慧是应该有的,时代需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就是信命。不信命就是自找苦吃,生逢乱世不懂得保护自己是愚蠢的,生逢治世依然怀疑它的现实性,就会丢掉一切机会。20年来相信中国经济崩溃论而不敢投资中国的人,现在仍然是两手空空,完全错失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红利。

       决定个人命运的第二个因素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那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他们最终决定了人的一生。吴军在得到专栏《硅谷来信》讲述了一个朋友的故事,他出身贫寒,却总能够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先考入北大,之后又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毕业后曾先后在高盛、谷歌和亚马逊任职,赶上了两次大的IPO。年纪轻轻就实现了财富自由,做出了许多发明创造,而且投资非常成功,子女们培养的也都非常好。感觉他总是在合适的时候到了合适的地方,其实不是他运气好,而是他的命好,是他独特的想问题的方法和行事方式。

       寻找独一无二的价值,始终是他投资恪守的原则。开始的时候,他用自己的时间投资,后来是用自己的金钱践行。投资公司是,要看公司有没有“钱”途,利润怎样。对于短期看带不来现金,长期看世界上有它无它都一样的公司坚决不涉足。不因为有赚快钱的机会改变自己的投资思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想,追求小步慢跑长期复合增长的复利效应。他的资源并不比任何人多,但他只关注自己命中能够得到的,也就得到了所应得的。

       在人生中要避免李广式的悲剧。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很多人仕途不顺,通常是命运使然,而不是缺乏运气。汉朝“飞将军”李广武艺超凡,战功累累,却一辈子没有得到封侯的奖赏,很多人为他鸣不平。实际上是李广的命不好——看问题和做事的方法有很大的问题。《史记》记载他历经70余战,却没有练就将才的基本素质(审时度势等),也没有有效地组织过大军杀敌,只是善于骑射和杀敌。这就是韩信认为的匹夫之勇,不具备侯的级别的思维和见识水平。再比如,他贻误了战机,作为上级的卫青派人去问话,他一气之下自杀了,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显然也有问题。和李广相似的是东汉末年的孙策,热衷于逞个人之勇,结果被小人所杀。郭嘉早就算出来,孙策最终会死于宵小之手,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应该就是孙策日常的思维行为模式。孙策曾有过很多好运气,但再多的好运气也改变不了他的命。

       命运不是天生的,那么一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决定的呢?吴军用一个形象的场景进行了比喻:如果有人在大街上扇了我们一个耳光,我们会作何反应呢?结论无非是三种,第一种,一巴掌扇回去;第二种,认怂,捂着脸走开;第三种,先冷静分析,也许是我们真该被扇,那就接受教训,也许对方真的就是个混蛋,我们或许该叫警察来管他,当然可能有人日后找机会整治他,让他记住教训。

       我们在一辈子的经历中总会遇到各种麻烦和难题,他们如同别人或者现实生活不断地在扇我们巴掌。对待这些巴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比如我们上小学时,第一次考试没考好,会怎么办?第一种人会把卷子撕了,甚至把同学的卷子也撕了,甚至有的家长也帮着撕。第二种是从此不学了。很多人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罪于老师打击了学习兴趣,这相当于捂着脸认怂。实际上这是为自己不成器开脱。第三种方法是分析一下原因,或许该努力,或许家长不该带孩子在考前出去玩,或许孩子没有适应学校要求,或许学校压根就不适合孩子接下来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出改进的方法,并且落到实处。

      人一辈子被扇巴掌的情况和原因很多,各不相同,但是一个人对待它们的方法却有高度的一致性。习惯于扇回去的人一辈子都在扇别人,认怂的人一辈子都在认怂。撒切尔夫人喜欢讲这样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这段话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由来。当然决定命运的包括我们的习惯、行为以及背后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出问题的人,命运女神是永远不会眷顾的。    

   吴军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大学任教和负责管理工作多年,也有多年担任谷歌公司高管的经验,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的思维方式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在文章中指出:东亚人爱走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凡事认怂,当然大部分人会安慰自己说:“忍字心头一把刀”,表示自己“内心强大”。比如在单位里,某个领导就是偏心眼, 欺负他,工作都让他干,提拔时没有份,很多人就想自己应该更努力一点,勤恳一点,争取打动领导的心。但领导下次还会欺负他。这就相当于捂着脸认怂。很多逼孩子读书的亚裔家长也是如此。常听到一些家长教育孩子说,“爸爸妈妈没本事,你好好读书,将来就有出息了”。事实上,等他们成了学霸、上了好大学,才发现自己依然没机会。家长没本事,就像挨了社会或者周围人几巴掌,梦想着孩子将来成绩好就能翻身,其实就是认怂的表现。以认怂的态度对待人生一道又一道的坎,就会不断地被这个世界扇巴掌。他们的命运实际上在从小对待挨巴掌的态度时就已经决定了。2016年,作家刘震云在北京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讲,阿Q和祥林嫂是中国人的父母,其实他们二位都属于被扇了巴掌认怂的人。人对一个巴掌的态度,实际上决定了其一生的命运。

     当我们认清决定命运的这些因素以后,当我们了解了古今中外各种智者、各种被命运垂青的人的人的思维方式以后,当我们能够用它们来替代 我们自身那种要么认怂,要么鲁莽地扇人巴掌的思维和行动后,我们就会有好命!

一直以来,我汲汲于各种各样的育儿理论,生怕什么地方未能照本宣科而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又常常为自己不够严格而懊恼,我认同如果孩子不够优秀,那一定是当父母的没有管好的理念。但是,自从儿子升入初中、进入青春期以来,我的信念开始动摇。特别是在网课期间,一次次歇斯底里的反抗,一回回冷漠无情的拒绝,一夜夜情难自抑的啜泣,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高控制型教育理念是不是出了问题?为什么一个明明在小学那么出色的孩子,在网课期间却不能自律?为什么一个明明那么爱笑的孩子,却变得越来越郁郁寡欢?为什么曾经的亲密无间的我们,现在却出现了巨大的隔膜?

在一次又一次地小心翼翼的沟通后,我忽然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为进入初中,所以成绩在我眼中高于一切,只要没考好就不会有好脸色。因为遇到疫情,我变得焦虑,所以对孩子更加苛刻,有一点点不好,都会无限放大。而孩子呢,再也不是乖乖的小学生,他有了自主的需求。于是,我们的碰撞频发,关系恶化。孩子已经变化,而我的教育理念还在原地踏步,又怎能不发生矛盾呢?

明白了问题的症结后,我冷静了下来,既然自己的高度不够,那就向名人大咖学习吧!于是重读《态度》重新修炼,而与儿子共读《态度》也成为亲子间新的沟通方式。可是,我没有吴军的财力,也没有他的才力,向吴军学习什么呢?

一、借吴军的高度,让孩子看到更远的世界

虽然有些高度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能达到,但是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大体还是相通的。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做人做事,吴军都有细致地讲解。而这一部分,正是我们囿于自身的局限,无法教给孩子的。《永远寻找更好的方法》中,吴军面对二女儿在学习西班牙语的挫折,为她写了一封鼓励的信。在信中他没有指责,也没有灌鸡汤,而是从自己身边的同事谈起,一个屡屡出人意表的大佬,在他的人生遇到困难时永远寻找更好方法的故事。这样的例子,生动又有说服力,果然一年后梦馨的西班牙语有了长足的进步。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带领大女儿参观名校,受到校长的接待等等。正因为吴军自己的人生活的精彩,才能够带给孩子更高的平台,让孩子走得更远。

把这样的信读给青春期的孩子听,让他产生向往之情,不失为励志的好方法。

二、借吴军的渊博,让孩子产生向学之心

吴军之所以给女儿们写信,是因为他不能常常陪在孩子们身边,因而书信就成了最好的沟通方式。虽然不能面对面,但是因为每一封信吴军都是用心书写,而且有故事有高度有温情有实操,所以总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只有父母足够博学,才能赢得孩子的信服啊!

是的,抛开种种吸引人的外部头衔,仅仅读这40封信,吴军的学识也足以让让人敬佩,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不正是给青春期的孩子指点迷津的最佳榜样吗?

在一封信中,吴军的大女儿梦华申请了MIT的本硕连读,可她尚在犹豫,担心会影响读博的选择。不去说吴军是如何开解女儿的,只是这份犹豫就让人羡慕了。作为普通人,若是能在顶级名校读书就要沾沾自喜,又有多少人能看到以后呢?只有父母有足够的见识,才能带出眼界开阔的孩子啊!因为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吴军劝梦华依从本心。希望将来,我也能有足够的底气,支持儿子选择他喜爱的生活。

三、精英也有育儿苦恼,普通人也就心安了

吴军的大女儿很优秀,而小女儿呢,也会时而沉迷游戏时而潦草作业,时而畏难而止。好了,作为普通人,我们终于可以心安了。精英的孩子也不是十全十美,那么我们在育儿路上遇到点困难,也是正常的呀!不怕犯错误,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也有些许遗憾,人到中年已无力走得更远,但是可以时刻警醒自己,作为父母的修炼,是要进行一生的啊!

后记:复课之后,儿子渐渐开朗,慢慢打开心扉,成绩也恢复正常。我也学会了小心、耐心地沟通,尽量避免情绪化。

“止损”,这个概念,还是第一次听说,是在《吴军的谷歌方法论》中看到的。

吴军老师在讲人应该如何避免坏运气的时候,用到了“止损”这个概念。之所以对止损这个概念记得比较牢,是因为吴军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个不懂得及时止损的人,在遇到一个坏事的时候,坏事或者说坏运气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最后,让自己损失了很多很多。

对于生活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上的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自己不愿意遇到的麻烦事,或者坏事,或者坏运气,或者是倒霉事,这个是大概率事件。但,有的人懂得在遇到坏运气时,要及时的止损,让坏运气戛然而止;但有的人,不懂得及时的止损,结果让坏运气就像链条一样,一环一环地不断传递下去,导致不一样的人生借,正像吴军老师文章中介绍的尼克·伯奇尔一样了。

吴军老师向我们传授了斩断坏运气链的方法,一个是,要及时的止损,第二个是,要认命。

所谓止损,就是要及时的把这个坏运气忘掉,开始新的工作或计划,或者采取别的措施,不能总想补救这个坏运气,结果是窟窿越补越大。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就是像伯奇尔这样不断地犯错误,而且为了弥补一个小的损失,造成更大的损失。有的人早上起晚了,还想着赶上早上的会议,开车就超速,结果被警察拦下,既被罚款扣分,还耽误了更多的时间。这就是不懂得止损的结果。

所谓认命,就是要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自己的那点所得,不过是上天的恩赐,得到了固然可喜,得不到也在情理之中,那么就愿意割舍,也就不会造成更大的损失。遇到任何倒霉的事情,一定要认命,损失掉的不要总想着挽回,这样损失就被限制在了局部。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炒股,不小心买了一只下跌的股票,这个损失原本是有限的,但是很多人想,我现在再多买点,把平均成本降下来,将来稍微一涨,不就把损失全捞回来了吗?接下来,可能是股价进一步下跌,钱都被套进去了,但是依然想着弥补损失,于是就采用杠杆作用,继续购买。最后被清仓出场,一辈子的积蓄全部付之东流,甚至背上一屁股债务。这就是不懂得认命的结果。

在吴军老师的文章最后,他给我们总结了几点,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要牢记的“原则”:

1 遇到厄运要坚决斩断厄运链,把损失限制在局部,避免雪崩式灾难。

2 止损和认命,背后体现出我们对自己的自知,对命运的敬畏。

3 人不会总是好运气,也不会永远背运,但是坏的心态会让厄运不断放大。很多时候心态决定了命运。

愿我们共勉!

链接:http://panbaiducom/s/1xsKbjDT2vvCZGvl7KMrK6g

提取码:2309

吴军硅谷来信第三季。这两年有两个关于“碳”的词很火,一个是“碳中和”,一个是“碳达峰”。在“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这些词必然将在不久的将来,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对此,吴军老师与斯坦福大学的崔屹教授(2021年美国能源领域最高奖项“劳伦斯奖”获得者,曾被路透社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学家),以及华山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杨镭先生,就“碳中和”问题谈了对未来的畅想。吴军老师对谈话精华内容进行整理,并用一组来信,为你从能源政策、全世界碳中和事业发展的情况、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课程目录:

不做伪工作者

也谈10000小时,四大困境(重复劳动、习惯性失败、闭门造车、量变与质变)

再谈10000小时,三板斧破四困境(目标与阶段性节点、遇事想三遍(三层境界破恼怒自卑)、凡事做记录)

西瓜与芝麻(简单重复捡芝麻,专注优势创造西瓜,思维方式之争,二选一)

宽容失败才可能是人生赢家(淡定面对失败,但不要习惯性失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76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