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含蓄的表现特征?

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含蓄的表现特征?,第1张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其特点是看似寻常最奇崛,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多用象征、双关等手法。

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语言活灵活现,具体形象,包括

①人物语言个性化,言如其人;

②描写逼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③运用多种辞格,新鲜活泼;

④注意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幽默风趣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8、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9、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

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代表作。

10、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扩展资料

语言特色

1、记叙文

记叙文的语言特色,无论是记叙文还是小说,散文还是随笔,通讯还是童话,总的来讲是要求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从记叙文的语言构成来说,大约有五个合作伙伴,即:叙述性语言、对话性语言、抒情性语言、描写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

叙述性语言要客观化,对话性语言要个性化,抒情性语言要情感化,描写性语言要细节化,议论性语言要深刻化。当然,这五个合作伙伴不一定都能够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它只是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提供支持。

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

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不孤立地仅从局部去抓文章的语言特色;

②按文章所属的文体的特点去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在共性中体现出文章的个性;

③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总特色”下,体会记叙文语言的客观化、个性化、情感化、细节化、深刻化是如何在一篇文章中构成和谐的完美的整体的;

④在关注作者个人因素,如气质、素养、阅历、经历、性格等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写作个性会有不同的语言特色;

⑤仔细推敲文章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尤其是含义深刻的语句。

2、说明文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无论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抑或是科学小品,都不能例外。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从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来看,说明文主要是传播知识的。

要使说明文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冷静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要使传播知识的说明文让读者一读就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就必须简洁。

在此前提下,一篇具体的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但有时也可以生动活泼。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可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

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

①要有综合观念。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不能只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于不顾,要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看。

②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本质特征,去理解文章中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

③弄清什么是平实说明,什么是生动说明。

④认真分析文章所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各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科学运用,正是说明文语言特色的正确体现。

⑤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

3、议论文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上。议论文是说理的文章,要讲清道理,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必须准确,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常常体现在句子中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上。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要把道理说得让人心服口服,文章的论点一定要鲜明,作者的褒贬态度也一定要鲜明,作者在文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一定要通过鲜明的观点、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

议论文善于将事物加以抽象,从而反映事物的特点。因此议论文的语言概括力特别强,常常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揣摩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

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②在把握论点、琢磨论据、分析论证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③注意理解句子中定语、状语等修饰限制成分;

④反复琢磨关键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

⑤反复推敲文章中概括力很强的词语;

⑥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

移动终端的交互动画的特点

  (一)叙事方式

  交互式动画与传统的动画叙事方式不同,导演要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可能,拜托线性叙事,让受众能够体验到随机、多直线的发展形势。交互式动画中,导演的叙事要同时考虑到多种可能,并且把每一个可能提供给受众以供选择。

  (二)互动性

  交互式动画应当有比较强的互动性,吸引受众进入到交互式动画的体验当中,为参与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情感体验。互动性强的交互式动画应当让参与者乐于参与到互动当中,不同的人参与进来产生的效果也应当是不同,让每一个人都有差异化的体验。

  (三)科技性

  移动终端的交互式动画融合了许多的技术,包括了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合硬件赢输等,让文字、图像、影像、声音集成在一起。

  (四)娱乐性

  交互式动画比传统的动画相比更具娱乐性。人们在观看传统动画的时候只能被动接受,而在交互式动画中则可以自己动手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使得交互式动画具有了部分游戏的特质。

  四、从情感化需求角度探讨基于移动终端的交互动画体验性

  (一)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指的是参与者在进入到作品中之后所感受到道德情绪和感知,比如喜怒哀乐。观众在接触到动画作品之后就会产生第一反应,产生对于动画作品的印象,在不断的对动画作品进行理解和感受之后,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二)情感化在交互设计中的体现

  交互式动画对于人情感体验的影响主要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着五个方面来看。也就是说,动画设计中的颜色、音乐、气味和触感是影响用户情感体验的主要方面。目前对用户情感主要的影响方式是视觉。交互式动画作品的色彩、图标等视觉因素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故事化交互设计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

  (一)人物用户研究

  进行故事化交互设计首先要了解你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用户,对任务角色有一个精准的定位。角色的身份、特点、目标、经历、核心需求等都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设计。之后以这样的角色最为故事的主角,展开情节[4]。

  (二)设计场景叙述

  场景是故事的背景,一个具有适当复杂度的有特点的场景能够给整体的故事设计增色不少。设计时要想象用户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下来使用产品的,围绕用户的需求来对产品进行设计。

  (三)在场景剧本中使用人物角色

  把刚才设计好的人物带入到场景剧本当中,设计场景剧本。场景剧本是故事的核心,合理的想象人物被带入到剧本当中可能会产生的变化。剧本的内容是在调查数据分析之后产生的合理结果。在情景剧本中,设计师能够把角色对化境的行为绘制出来,让用户产生代入感。完成故事之后还要进行人物分析、交互原型测试,最终进行产品测试。交互动画设计的机会点诞生在设计师对于场景情节不断的思考当中。结论综上所述,故事化设计的移动终端交互式动画设计研究是未来动画艺术的发展趋势,是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值得我们重视起来。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终端和交互设计的概念,然后总结了移动终端交互设计的准则,阐述了移动终端动画设计的特点,提出了故事化交互设计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

  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 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文学信息学

  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

  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但是,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惟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4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6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主体”这个概念是有特定涵义的。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没有文学创造也就没有文学创造的主体。然而,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生产者,不同于一般生产劳动的生产者,后者的劳动是物质交换的劳动,前者是非物质交换的精神劳动。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精神劳动者。

  2)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评价)三种方式。相应地,人在这三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三种角色。

  3)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艺术生产者、审美者,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7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无疑,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8艺术概括:就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10:“有意味的形式”: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地认识它们的过程中把它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因此,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它们都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依然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11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一方面,它应在其话语系统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文学应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12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1)表现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显然,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理想型文学与注重客观再现的现实型文学不同,它极大地突出了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这也正是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作家之间论争的一个焦点。

  2)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了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

  13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1)暗示性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情感,象征型文学则重在寄寓某种意念、意蕴。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这表明,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

  2)朦胧性象征型文学的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它具有一定的朦胧性。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并且由于象征经常是单独存在的,读者又很少得到何物被象征化的暗示,因此,象征主义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的朦胧性。象征型文学的暗示不能用单一的确定的意义去概括,因为它具有超出个别现象的更宽泛的意义。象征型文学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空间,要求读者去积极地思考、探寻丰富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言外之意”。

  1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5散文有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 结构自由灵活 抒写真实感受

  16“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是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陌生化  

  17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就文学活动而言,人们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艺术世界。艺术世界作为一个幻象的世界,它的逻辑与现实世界的逻辑是不同的。文学言语也不同于普通言语。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一般普通言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而且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普通言语越来越走向抽象,指称功能大大增强,而表现功能也因渐渐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相反,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用“阻拒性”、“陌生化”理论解释整个文学,那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如果用它来概括文学言语的特征,却有一定的道理。与“阻拒性”言语相对立的是“自动化”言语。所谓“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语言。

  18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有如下基本特征: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就是说,要“合情合理”。所谓“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这个“理”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指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所谓“合理”,还意味着合乎理想。任何积极健康的理想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的发展规律,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真诚而美好的愿望。所谓“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9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是历史内容层。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内容。有的文学作品的形象,虽然本身不含历史内容,但却暗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第二是哲学意味层。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最高一级的思考与概括,它属于形而上的层次,是抽象的;“意味”则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知因素,它属于形而下的层次,是具象的。二者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意蕴中的有机结合,便是我们所说的哲学意味。

  第三是审美意蕴层。并非只有历史内容、哲学意味俱全的作品才算上乘之作。有些文学作品的意蕴比较单纯,甚至仅有审美意蕴这个层次,也可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20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传统文艺学,将其表述为“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1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1文体期待 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期待 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期待 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实践表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期待着作品能够表现出切合自己意愿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境界,总会期待着作品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一种与自己相通的思想倾向等等。

  22共鸣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07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