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淡漠,内心荒凉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感觉平时没有什么事情做,没有什么想要的,没有什么喜欢的。其实总归来说,还是由于以下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缺少对外的沟通交流。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一般情感淡漠的人,是比较喜欢独处,不想和也不乐意和别人沟通的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所以对于情感的感受感触就没有那么的深刻,甚至是淡泊。他们长时间封闭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不想去和别人沟通交流,也不想别人来打扰自己。如果我们长期缺乏对外交流的话,我们会对情感的认识慢慢变得淡薄,对于一些情绪情感没有多大的感触,情绪上没有多大的波动。这也是为什么情感淡薄的原因,但总的来说我们还是需要多去和别人沟通交流,多去交交朋友。这样的话慢慢我们有了好朋友,就不会觉得那么的情感淡薄了。平时和朋友一起出去逛逛啊,吃吃东西聊聊天什么的可以赶走自己内心的冷漠,喜欢和别人在一起的感觉。
第二个原因是空余时间太多了,没有自己的目标。内心荒凉的话,大部分原因是这样的我们平时的空余时间很多,不知道干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觉得做什么都没有兴趣。久而久之只能在那里躺着刷手机了。刷着刷着就感觉没有什么能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就感觉内心很空虚,很荒凉很寂寞。
其实的话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要付出的东西,我们没有自己要坚持的东西,所以就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见。只要我们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前进的方向,就很快可以摆脱目前的这个状态了。
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2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1)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生于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如何治疗“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和“音乐治疗法”。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相信很少有人会去了解到这类症状的存在,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天性凉薄,看待每件事都持无所谓心态。对于亲情、感情和友谊等并不像他人有那麼的的执念,反倒是情感淡薄。她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却丝毫不清楚这也是一种症状,一种少有人了解的症状。
1焦虑:人在无明显客观因素或充足依据的情况下,担心产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病人可表现为搔首顿足、坐立不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有祸事降临之感,惶惶不安、不可终日,即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其焦虑。常见于焦虑症、疑病观念、更年期忧郁状态、神经衰弱等。
2易激怒:指即便碰到极为轻度的刺激也易造成明显而不愉快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较短。表现为非常容易生气、易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和人争吵不止。多见于躁狂状态、癔症、神经衰弱、躯体性(如甲亢)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3情感淡漠:对外部一切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便一般能造成正常人的巨大悲伤或高兴愉快之事,如生死离别、久别相逢等,也谈笑自若、视而不见、表情呆板。对周边产生的事不闻不问、熟视无睹,脸部情绪冷淡呆板。
4情感迟钝:指可以造成平常人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却不能导致病人相应的情感反应,心里缺乏情感体验,细致情感缺乏明显。如对家人不贴心,对工作中不尽职尽责,情感反应不鲜明,不栩栩如生。常见于精神分裂和一些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感缺失症归属于一种心理性疾病,身患病症后必须及时与朋友家人多交流,摆脱冷漠。还可以多触碰大自然,吸气清新空气,消除心里的烦闷和忧郁,寻找可以使自己喜欢的事情,提高参与性。必要时及时就医,在医师的辅导下通过正规的心理治疗缓解病症。
情感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沮丧和情感淡漠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丧失情感反应。
情感淡漠这个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晚期或单纯型的主要症状,和思维贫乏同时存在。
精神分裂症发展中情感活动逐渐衰退,内心情感体验贫乏,对切身有关的事件均可表现无动于衷;对亲人冷淡,出现社会性退缩,称为“情感淡漠”(indifference),最重者称为“情感衰败”。
患者对于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感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患者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沮丧和情感淡漠的发病原因有:
生物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②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③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④多巴胺(DA) 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⑤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⑥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⑦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
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丧失情感反应。严重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漠不关心,生活懒散,不打扮自己,甚至不理发、不洗脸。对饥饿和疼痛反应也不大。至于国家大事,令人兴奋的消息,家中的困难,家人的不幸遭遇等,对之也无动于衷。
主要从行为表现上来判断,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丧失情感反应。严重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漠不关心,生活懒散,不打扮自己,甚至不理发、不洗脸。对饥饿和疼痛反应也不大。至于国家大事,令人兴奋的消息,家中的困难,家人的不幸遭遇等,对之也无动于衷。
需要情感低落鉴别,情感低落病人整日情绪低沉,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重者可出现忧郁、沮丧,“度日如年”、“ 生不如死”等情感,可伴有自责自罪,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多见于躁郁症抑郁状态,反应性抑郁状态和更年期忧郁状态。
目前主要有两种治疗方法,即心理治疗和生物医学治疗。有些社会也会选择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帮助来改善患者的症状[3]。
在大多数的沮丧和情感淡漠患者中,心理治疗包括顿悟疗法和行为疗法,每种都能进一步分为许多不同类型,对短程动力性心理治疗和直接增进适应性的短程心理治疗进行了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均优于未加任何干预的状况,而这二者之间并无差异。尽管心理治疗已取得了良好的短期疗效,然而疗效评定是基于对自伤的影响,而并非是直接对沮丧和情感淡漠的评定,且没有长期追踪随访。然而,强迫型沮丧和情感淡漠对心理治疗的反应并不能令人满意。缺乏技巧的治疗有可能导致病人过度的病态内省,使病人的状况恶化而并非好转。治疗应指向避免增加病人困扰的处境,并发展能更好应付应激处境的方式。病人常在合并抑郁性障碍期间寻求帮助,有必要认清并治疗这一共病状况。
药物治疗可以服用抗抑郁药物,早期报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效,而其后的研究并没有证实这一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就是情感障碍,最主要的是情感淡漠与情感不协调或情感倒错。情感冷漠是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内心不能产生适当的情感反应,就象失去或枯干了感情的泉池一样,但与木僵抑郁症或痴呆的精神病人还有区别,因为后者呈反应迟钝或困难,但内心仍有情感。情感不协调或不适切是指病人对周围的情感反应不恰当,不通情达理或怪异,最突出的可称情感倒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