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建议,让玻璃心的孩子变得更坚强
你是否遇到这种情况——
孩子遇到一点小事就哭个不停,感觉越长大,孩子越小,跟父母耍小脾气,稍微说他两句,就能好几天不跟你说话。那么,请往下看…
这种情况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1孩子是真的玻璃心:
可能孩子一开始有这样的小习惯,家长还没有反应,也就做什么事都顺着孩子,这样造成了孩子越来越玻璃心。而且孩子习惯性的依赖家长,想要通过自己哭哭闹闹来博取家长的同情心。
2家长忽视孩子的感受:
“我就说你两句,你怎么还哭了?”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像不像某些“"耿直”的朋友,对你说”我这人性子急,你不要介意”。
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因为这时候家长感觉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自己教孩子,所以在孩子面前家长表现的更放松。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遇到的事情少,同时也更加敏感,所以说自己无形中的一些行为是不是真的伤害到了孩子?
怎么让孩子变得不那么玻璃心呢——
1让孩子有安全感:
很多孩子玻璃心都是因为自己是真的没有安全感,所以说遇到一点小事儿就想要哭哭闹闹,从而引起家长的注意。如果很多妈妈真的没有办法理解孩子,就可以想象自己谈恋爱的时候没有安全感时的表现,是不是跟孩子很像?
以说要想不让孩子那么玻璃心,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信任家长,同时也相信自己。孩子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家长第一时间站出来,给孩子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让孩子哭闹,自己才引起注意。
这种主动给孩子解决问题的行为,会让孩子对家长更加放心,那么下一次,如果他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和家长说明,而不会自己在一边哭闹。
2让孩子理解关心别人的感受:
有些孩子喜欢哭闹,或者是一遇到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是因为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太阳一样,是全世界的中心,所以受不得一丝委屈。但是如果两个人之间遇到一点事情,这肯定需要一方得到让步,如果自家孩子真的是因为这样才玻璃心,即使自己可以容忍,但是在以后的交朋友的过程中,孩子肯定会吃亏。
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要告诉孩子,妈妈也很生气。让孩子在真正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讨论对错,而不是一开始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让对方做出让步。
3让孩子学会解决自己问题:
我们要让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跟父母说,以保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被困难打趴下。但是如果孩子凡事遇到什么问题,都想让家长给自己解决,那这肯定不是什么正常现象。
在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需要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遇到一些小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而不是和家长哭闹,撒泼打滚是不对的。并且一定要引导孩子遇事要冷静,解决问题远远比哭闹更好。
孩子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经常会自己一个人躲在一边发脾气,家长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孩子晾在一边,让她自己慢慢冷静下来。然后等一会儿,孩子真正冷静下来的时候跟孩子说:“你看,你在旁边生那么大的气,但是问题不还是没有解决吗?下一次遇到这种时候,你要自己想办法,把问题解决远远自己在一边生气,好得多。”
4让孩子更加开朗:
我们平时就能发现,一些玻璃心的孩子,大多性格上都比较内向,而且不喜欢和别人交朋友,就像一个娇滴滴的小公主一样。想让孩子变得不那么玻璃心,一定要让孩子开朗起来。
平时多带孩子出去郊游,或者是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认识很多好朋友,和别人一起学习。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开朗,也可以让孩子多为他人思考,自然而然遇到事情就不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了。
玻璃心的孩子通常遇到事情会生气或者是哭闹,而不是和别人交流,但如果两个人交流起来,事情就很好解决了。
5让孩子遇到更多事情:
我们常常说孩子遇到一点事儿,就有玻璃心,那就说明这一点事,在孩子眼里实在是一件大事。所以说想让孩子在小事上,更加坚强独立,就一定要让孩子多遇事,多思考。
让孩子去一些夏令营,或者是让孩子独立的完成一些事情,可以让孩子更有责任感。这时候在孩子的眼里,曾经那些生气哭闹的事情,就真的是一些小事了。有更多经历的孩子,往往更加成熟,也更加的坚强。
6夫妻要站在统一战线:
孩子哭闹的时候,常常家长会一个跟孩子吵架,另一个在旁边哄着,正常情况下,这样当然是好的,可以让孩子不至于没有安全感。
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一些事情,是孩子的不对,而孩子这时候又强行和家长哭闹,家长中,如果有一个人在旁边哄着,孩子就会坚信自己是对的,或者是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反正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有人支持自己。
家长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理智的分析问题,如果真的是孩子的不对,这时候夫妻一定要站在统一战线,让孩子知道自己不对,就要承认错误。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在旁边,无条件的哄着,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的娇气,这样是很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与教育的。
7父母教育孩子,老人不要管:
不仅仅是夫妻,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在家里有老人的情况下,由于老人和孩子的隔代亲很容易让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加的不理智,同时还会溺爱孩子。而这种溺爱会让孩子变得非常的娇气,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主病和玻璃心。
前者会让孩子变得蛮不讲理,而后者会让孩子面对挫折时更容易被打败,但无论哪一种对孩子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老人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尊重父母,虽然他们是自己的孩子,但是同样他们也是另一个家庭里面的父母。
作为父母,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需要反思的,不论在外面遇到什么糟心的事情,回来对自己孩子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无能,在外边没本领不受气,回来却把气撒到浇自己弱势的孩子身上,这样的父母,需要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和谐做出改变,将心态调整好,无论在外边是好是坏,回到家里就好好享受家庭的快乐。
作为有这样父母的孩子,的确有一丝丝的不幸运,更需要调整心态,要做到不刻意讨好父母,但也不要在他们心情不好时惹他们心烦。这种父母很容易造成孩子从小心里自卑或者性格软弱,形成讨好型人格,想必这也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作为孩子,要强化自己各方面的成绩(不单单是学校的学习),对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也要明白,父母在外面工作一天其实也是非常辛苦的,他们虽是父母,却也还是凡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心事。多和父母交流,好好学习,有一个好的成绩,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分担一些家务,让家变得更加温馨。
孩子跟父母闹矛盾,外人直接认为是孩子不懂事,这是一个许多年轻人困惑的问题。
根源在于孩子太年轻、太幼稚。
孩子年纪小,阅历少,任性,思想单纯,稍不称心,就和父母生别扭,闹矛盾,甚至大吵大闹。
孩子自己认为满身是理,头头是道,想找个同盟军、支持者,想找一个镇得住父母亲的人说句“公道话”。夺取胜算。
可是,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街坊邻居,甚至是同乡同学,都不约而同的指责、规劝孩子,都一致认为是孩子不懂事。
为什么会形成一边倒的局面?
一是天下只有父母是最真诚的爱,任何人不会怀疑。
二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算父母有过失,小孩子也无权力指责,这里面有一个孝顺问题,任何人都不允许孩子越红线。况且,和父母闹矛盾,本身就是一种大逆不道,绝不会姑息迁就。
三是孩子吃了几两盐,能懂多少大道理,哪里能和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的父母亲比?
四是世上只有爸爸妈妈好,哪有无缘无故和孩子过不去的父母,除非孩子太不懂事。
所以,要尊重父母,不要侵犯他们的权威,更不要伤了生你、养你、教你、疼你、爱你的慈祥之心。
有时候确实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一个家庭如果孩子经常跟父母闹矛盾,旁观者肯定会认为是这个孩子不懂事。如果是一个懂事理的孩子,就算父母有什么不对,他肯定会和父母好好说话,不会和父母闹脾气的,要知道天底下的父母。不会和自己的孩子过不去的,有可能对某些事情看法不同,但是不可能到了不可协商的地步…… 我在女儿读书的时候,我就和她有约定。如果我们有什么不同意见,绝对不允许在家发脾气。有矛盾可以好好协商解决,如果一时协商不了,就把矛盾暂时搁置一边,等有了再协商的氛围,我们会一起好好协商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在家里经常发生争吵,不仅要影响家庭人员感情,而且给周围邻居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认为,作为家长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平时不要轻易许诺,更不要随便许愿。面对孩子提出等要求,自己一定要认真想一想,这个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比较合理的要求,而且可兑现的,父母就要认真地承诺和兑现。这样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家庭矛盾,让外人没有机会说自己的孩子不懂事,经常和父母闹矛盾
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 “外人”是成年人, 成年人就喜欢站在成年人的立场,理所当然地把和父母闹矛盾的孩子看做“熊孩子”;如果“外人”也是个小孩,可能也会认为和小孩吵架的大人是“熊家长”。
二、 孩子确实不懂事。 站在自己的角度撒泼耍浑、一意孤行、不计后果、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分场合、油盐不进、逆反、和父母怼着干……估计即使“外人”是个有素养的小孩,也认为这样的同龄人“不懂事”。
三、 受传统“孝”文化影响至深, 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都应遵从、顺服父母;即使父母错得离谱也得听之任之,不能辩解、不能忤逆,否则就是“不懂事”。
四、我一直认为: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从影子里,可以看到孩子从小到大所养成的素养、心态,分辨是非的能力及诚信达勤的品格;从镜子里,可以看到父母的三观和作为。
总之,影子也好,镜子也罢, 父母包容孩子每一次的“不懂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懂事”;孩子越来越减少“不懂事”的行为,父母也就渐渐地变得后半生“无事”。
为什么孩子跟父母闹矛盾,外人什么也不听就认为是孩子不懂事?
自古及今以小犯上,都是大逆不道。孩子和父母闹矛盾,在外人眼里孩子不成熟,幼稚,天真,偏面。而天底下父母没有对孩子使坏,对孩子的爱掏心掏肺。所以父母一般没有错。外人肯定向着父母,不会向着孩子。
事实上真的这样吗?并不是。凡事讲究一分为二。有些父母虽然年龄大了,但不成熟的也大有人在。知识缺乏,不懂教育,不懂得沟通心灵的父母大有人在。
常常教育孩子一说二骂三打。也确有其人。简单粗暴处理孩子问题。
孩子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随着教育学习在某些事上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有时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父母往往甘拜下风,望尘莫及。
我孙女今年四岁,经常在网上学习。有时说话用词恰如其份。
有一次,她和别的孩子玩。争抢玩具,后来她给我说,爷爷我昨天做错了。小朋友来咱家玩,我不应该和她争,和她抢。我要改正。
第二天,那位小朋友来了,孙女主动把好多玩具让她玩。再也没有争抢的习惯。
我认为教育具有相互性。一个家庭应该民主化,谁说的对,谁讲的有道理,就采纳谁的建议。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不采纳。这是大错特错。尤其现在 社会 ,孩子进步快,适应快,善于学习。见解奇特。家长吸收新鲜血液,共同成长才是硬道道理!
许多大人总是简单地以为小孩不懂事,有些时候就难勉误解了小孩,欺负了小孩。
因为在大人的眼中已经形成了孩子永远都是孩子,经历太少还需要依靠父母,有错的可能性太高。所以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反应都会认为是孩子不懂事。大人们都始终觉得自己是没错的总把自己当成是过来人,不会去顾及孩子的感受。特别是那些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根本得不到大人的体谅,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其实外人听与不听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只要自己不违背做人的原则问题,就不用太在乎外人的看法。行得正坐得端,外人怎么看待没那么重要,维持好自己的家庭关系不让外人看笑话才是自己应该做的!
因为大多数的大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不该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他(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不可以反驳。否则就是忤逆不孝。很自大也很可悲的和孩子就拉开了亲情的距离,所以有很多家长都和孩子有代沟。
因为外人也怕自己的孩子跟他闹矛盾时他不会处理,所以只要是孩子跟父母闹矛盾,都一边倒地指责孩子不懂事。
这些外人以及父母其实都是蠢货及懦夫,他们没有智慧及能力去处理亲子关系中产生的矛盾,就拿孝道来压制儿女。
孝道的标准是以是否顺从父母来衡量的,与父母闹矛盾,那肯定是没有顺从父母,甚至是忤逆父母,那肯定是不孝的,是不懂事的。
但父母并不是圣人,父母也不是处处都行,事事都对。真正有智慧有担当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及行动。不能一方面望子成龙,一方面又拿孝道来压制儿女。
明事理的父母应该教会儿女懂得感恩的同时,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不懂事。孩子不懂事都是因为家长没有教会孩子懂事,甚至家长自己就不懂事。
孩子跟父母闹矛盾,外人最好别瞎掺和。
因为,很多人都固执地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导致他们觉得,姑且不论谁的错,跟父母闹矛盾,本身就是错。
我觉得这是霸王条款。
古代推崇的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等伦理,到了现在,依然被很多人奉为天理,像信仰一样,接受不了任何质疑。
我们的 社会 既然都在倡导“平等”“尊重”,我们也该认真反思一下,放下那些不合时宜的执念,努力运用新观念思考问题了。
父母总是整天争吵,作为孩子,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去劝和他们。
首先,可以采取转移父母注意力的办法。当孩子发现父母有争吵的迹象或者正在争吵的时候,孩子这时候用自己想出的一个话题岔开父母争吵的话题。
其次,孩子可以用自己的风趣幽默或者讲笑话,来逗父母开心,这样的话,即使父母想争吵或者正在争吵,也会被孩子这种轻松幽默的氛围所遏制。
第三,在妈妈面前多说爸爸的好话,在爸爸面前多说妈妈的好话,孩子在中间起到了“和稀泥”的作用,这样一来父母相互念着对方的好,相互欣赏对方,就会减少矛盾和摩擦,也就会减少争吵的机会。
第四,到外婆家“告妈妈的状”。其实在爸爸妈妈相处的过程中,也许妈妈对自己的短处以及不足没有意识,也就是说自己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这时候作为孩子就可以利用到外婆家的机会,告诉外婆妈妈的一些表现,让外婆去“教育妈妈”。
第五,给奶奶“告爸爸的状”。自己的爸爸平时也可能存在大男子主义,不讲卫生,不喜欢干家务活,不会体恤妈妈的辛苦,不会说一些关心和呵护妈妈的话,这时候孩子可以给奶奶告爸爸的状,让奶奶告诉和批评爸爸注意这些问题,这样一来爸爸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会原谅妈妈,争吵的机会也就少了。
第六,主动给爸爸妈妈推荐一些夫妻和谐相处以及相敬如宾的文章。如今在公众号或者其他社交媒体上,经常有好多心灵鸡汤的文章,作为孩子也应该经常留意这方面的文章,把一些夫妻和谐相处以及相互尊敬的好文章推荐给爸爸妈妈妈去看。
总而言之,如果父母总是经常争吵,作为孩子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调和父母的矛盾,因为如果孩子调和好了父母之间争吵的矛盾,整个家庭就会处于一种和谐的气氛当中,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孝心和能力的表现。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想做自己的主人,甚至想成为别人的主人。 如果父母继续控制和唠叨孩子,让他们顺从自己,那么孩子就会非常沮丧和对抗,甚至变得叛逆,从而对父母产生敌意。 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激发孩子的自我意识,同时密切关注他,以便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孩子生气不跟父母说话怎么办:
1、家人不要把孩子的异常情绪当回事,更不要谈论孩子。 每个人似乎都无动于衷,在需要的时候有说有笑。 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首先影响孩子。
2、家长主动跟孩子说话,但一定要情绪激动,积极向上,做自己该做的,不要管孩子的反应。 比如孩子放学回来,你很兴奋,对孩子说:“xx,加油!爸爸的红烧肉太好吃了!等你回来一起吃!” 餐桌一定要开心有趣 禁止谈论他们的孩子有多优秀。
第三,适度表扬孩子。 家长应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校情况。 如果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夸奖了孩子的某个优势,孩子回家后会及时给予表扬,你要表达出难以言表的快乐。 表扬你,说你的作文很好! 你爸不会写,你比你爸好!” 不夸张地说:“儿子,你是最棒的! 没人能比得上你!”
孩子生气不跟父母说话的原因:
一:父母过分关心自己的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有更多的情感和探索外面的世界。 父母过分关心孩子,尤其是话太多,会限制孩子的自主权,如果他觉得不舒服,就会回避。
二:父母的话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和吹毛求疵。 孩子的成长环境需要鼓励和认可。 如果父母总是说孩子该这样不该那样,这样不对那样不好,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挫,父母的话总是会让他“受伤” "并谋取利益。 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他自然不听父母的唠叨。
三:父母负面情绪太多。 总是有父母情绪的父母,对孩子是致命的打击。 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习惯于将父母的情绪、痛苦和快乐与自己捆绑在一起。 如果父母不向孩子澄清情感分离,那么孩子就是父母情感的垃圾桶。 他负能量很大,孩子受不了,自然会跑掉。
孩子情绪上还没有缓和过来,家长暂时就搁置一边吧,顺其自然就好
不知道您的孩子多大了,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和家长走到了这一步。但是不论怎样,按照常规情况来理解,十有八九都是因为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您的孩子身上,而孩子又不愿意接受,一来二去,这种结局就难免了。
作为家长,大家首先必须要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自尊,有主见,不能因为他们是您的孩子,家长就拿他们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从而肆无忌惮地对他们口无遮拦,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强制他们必须要按照家长的意图来做事,否则就是不孝之子,就是上不得台面的人。
有的家长虽然出发点是好的,确实是期望着孩子能够学有所长,但是他们说话的时候,常常是言不由衷,心里想的,嘴上说的却都是两码事,让孩子无法感受到家长们真正的心意,家长们反而在不断否定孩子努力的同时,也把孩子越推越远,彼此之间的嫌隙也越来越大了。
家长怎么做才是比较合理的呢?
家长首先必须要清楚一点的就是,在一个家庭当中,家长作为家庭的组建者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天然地占据着优势,这就让他们无可避免的在心理上充满了优越感,也让他们在孩子面前表现的说一不二,自认为自己已经为家庭为孩子尽心尽力了,孩子就得要俯首帖耳,对自己恭恭敬敬地,对家长的话全盘接受下来,才是为人之子理应如此该有的品格。
许多家长恰恰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孩子们现在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太多太多了,有很多家长没有教授过他们的内容,他们自己实际上都已经了然于胸。这就导致他们在面对家长的高压态势的时候不以为意,反而据理力争,试图为自己辩解。
一旦发生这种事,家长必须要主动冷静下来,主动向孩子示好,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
既然大家都清楚家长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那么作为行走职场几十年的家长们,自然也清楚和孩子进行口舌之争能有什么意义呢?家长不妨主动放低姿态,缓和一下彼此关系,或许就能柳暗花明了。
哪怕现阶段孩子的态度还是不冷不热的,没关系,我们等得起,情绪的缓和和化解总是需要一点时间的。让孩子自己慢慢消化适应,要不了多长时间,彼此之间的信任又将重新回归,一家人又能在一起其乐融融了。
条件反射地想驳斥父母跟平时家庭关系不和睦有关,可以选择先分开,再缓和。
一、分开
条件反射地想驳斥父母,说明矛盾已经非常激烈了,并且很可能是长期积累的。这种情况下的心理已经自发处于防御状态了,分开是最好的。
我也因为原生家庭父母吵架而情绪不稳定,并且对于父母说的所有的话都感觉很不开心,从来不想去认真思考和接纳。后来读书和工作,我都是选择比较远一点的地方。
一个是远一点的地方,可以远离原生家庭的环境,让我的心理从原来的随时防御状态转为轻松,慢慢打开的状态,另外一方面,分开以后,会更加明晰地觉察到父母对于自己的关心,在远方也会变得更思念父母。
所以分开一段时间是比较好的选择,会一定程度上解开自己的心理防御,至少在感觉父母的话自己不想听的时候,可以暂时性避开,不作出正面回应,有一个缓和的余地。我跟父母的关系也是在离开家以后才开始转变的。
二、好好跟父母沟通
想反驳父母,不一定问题都在自己,父母方肯定也要承担一定责任,想彻底改变亲子关系,还需要一个家庭的共同努力。
我们家,是因为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气氛压抑,他们吵架以后心情不好就会波及到我,同时对我也各种挑剔,我跟他们杠上了,于是矛盾愈演愈烈。在离开家以后,我在偶尔跟家人沟通的过程中,他们会表达对我的想念,我则借着表达我也想念他们的时机,表达出来“其实我也想回去,只不过一会去你俩就吵架”。然后他们就有所收敛了。
当然自己也要学会慢慢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和从其他方面去思考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