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情绪左右的人?

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情绪左右的人?,第1张

本文共计6100字 | 阅读18分钟

这应该是多数人都有的问题,其实可以被塑造,有效解决。

前几天,西安地铁拖拽事件想必很多人在社交网络已一知半解,处理结果引发大量舆论。

有人认为保安已经超越自身职责范围;有人认为女子大闹影响公共秩序就应该被处理;在智远看来,事情爆发最小单元是“情绪”。

提起情绪你会想到什么?喜怒哀乐,有人认为它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这是传统定义中的认知偏差;之所以被情绪左右是因我们从小未经过“情绪释放”的合理训练。

譬如:当你看到一位小朋友因家长没有给玩具而控制不住生气时,会有两种表现:1)大哭一顿,2)找个凳子安静坐一会。

前者是多数家庭中孩子的现状,后者一般出现在“高素质”被训练过的家庭中;他们从小培养孩子对“某些突发情况”情绪处理的方式,使人更加理性的面对;不可否认,国外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情绪训练就是这样完成的。

这种条件并不是所有人都被拥有,因此在生活中看到某个人因压力而情绪爆发的场景也就“见惯不怪”。

身边人劝你遇事冷静,学会控制;可过不了多久又回到常态;那作为成年人,该怎么改变这根深蒂固的习惯呢?或许我们应该从认知“它”开始。

01情绪从哪里来?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它是人的内心世界对外表达的一种方式,当自己某些情绪刚出现时可以快速被别人觉察,以从沟通中得知彼此的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直接用“情绪”这个词来表达某个状态;而是用一些更加口语化的词汇来形容类似含义,譬如:「感觉」「情感」「心情」等。

譬如;当遇到不开心时,我们常说「我今天心情很糟糕」,却很少说「我的情绪不好」,或者说「我感到很难过」,而不是「我有难过的情绪」要发生。

进一步而言,人的心情,感觉与情感三种词汇所表达含义与情绪略有差异,因此才会有冲突发生。

要知道情绪是由一种思维,感觉和行为综合表现的组成,属于心理与生理状态的综合,因此从定义来看它有两组观点词:1)思维,感觉和行为;2)生理与心理。

换句话说,情绪不是单纯由某个事件引发,而是包含感觉,思维与行为的综合产物;不是单纯的心理状态,也不是某种生理状态。

那更深入对于情绪的理解与解答,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1)情绪的生成,三重脑理论;2)情绪的核心,生成和体验;3)情绪的认知,衍射行为。

三重脑理论很多朋友应该知晓,美国人脑研究先锋麦克莱恩认为大脑是“三层结构的系统”;每一层都经过重要进化,承担对应功能。

他们分别为爬虫复合体(原始本能),前哺乳动物脑(情感)与哺乳动物脑“智力”组成。

最底层爬虫复合体类似昆虫脑,控制它是人最基本的本能与行为,比如心跳和呼吸,产生信息回路的丘脑,杏仁核与下丘脑则帮助人们保持解决,在产生恐惧时快速反应,“逃跑或者战斗”。

中间层哺乳动物脑,外界也成为“感性脑或猫狗脑”;这是在爬虫复合体上进化出的一层边缘系统,主要负责情感部分,人的“爱恨情愁”都需经过它来权衡。

边缘系统的垂体是人腺体总指挥,通过影响与控制内分泌系统造成躯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这种不平衡状态会造成情绪的波动。

它主要负责我们的情绪,记忆与社会关系,也是解释潜意识发生的原因。

介于边缘系统上,人拥有一层新皮质层,也称之为大脑皮层;掌管人类抽象思维活动,通过负责的分析产生创造性的想法与思考模式,能够使用语言,进行逻辑预算等,它有两方面作用:1)预见未来;2)控制感性

前者代价是对没有发生的事情产生忧虑,后者是控制本能行为,依此来塑造自身最佳状态。

因此经常出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情况发生;诸多情绪的爆发多半为压抑的结果,这就像我们很难想象一条焦虑的鱼,或者一头郁闷的猪。

那这和情绪产生有什么关系呢?人的大脑中有两条不同情绪唤起通路决定情绪的生成与体验,一条是唤起生理水平的,一条则是意识水平。

前者使用潜意识工作主要帮助人快速反应,这套路径与内隐记忆系统相关,是我们早期的防御系统,不需要思考和有意的控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对某些特定刺激更具敏感性,譬如雷电,黑暗等。

譬如前者:走在马路上你看到一条蛇,但你的生理水平的快速反应通道会开始工作,然后唤起潜意识里面的“内隐恐惧记忆”;继而你的神经系统会发出信号。

然后各种器官开始警觉起来,于是心跳加速,交叉神经也会让某些血管收缩,你的身体激素水平就会发生变化,从而恐惧产生肾上腺。

此时身体做好一切准备,两种方案在心中游荡:1)逃跑,2)战斗

此刻若恐惧强烈,你根本不会思考就拔腿而跑;若在阈值范围之内,你的意识水平的通路开始工作。

通过观察获取蛇的状态,并根据形状大小,自己处境综合评估,假设跑不掉那你就会试图找到工具准备战斗。

再说后者主要帮助人形成认知,最后转移为潜意识;如何理解?

不论是儿童还是成年阶段,人所遇问题并非旧场景自动形成,好比你第一次接触老虎,大熊等。

这些动物的行为及自身接触后的内在反映是会形成内隐记忆,最终存储在大脑当中,当再次遇到上述场景,你便会调用旧认知进行处理。

由此可见人所在情景与情绪状态,衍射出的行为完全不同,这八个方面是无法脱离的,分别为:

情境、记忆、感觉、大脑的情绪回路、激素水平、神经系统、躯体健康状态以及情境资源;这一切形成思维感觉生理心理特征,融合为“情绪”展现。

那情绪为什么会出现“事故”呢?总结为四个字“内在体验”。

原因在于彼此间认知的偏差折射到“沟通层面”的敏感体质,进而造成无法愉快的达成共识。

02情绪的生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乃至千变万化,人与人之间共性在于“趋易避难,保护自身”。

换言之多半人遇到问题优先考虑自己,内心博弈大小再做决策;进行过程中若对方因某句话而戳到自身痛点,就会爆发,要知道这是一种“共情能力”的失衡。

从专家定义而言:

共情(empathy)也叫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立场设地思考的一种方式,通常指在沟通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与想法,理解对方的立场与感受,站在对方角度友好的处理问题。

若一个人共情能力比较低,说明这个人是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你跟他讲换位思考,他根本没办法理解是怎么一回事。

譬如:你下班在拥挤的地铁中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有共情能力的人就很谅解这种场景,一句对不起,没关系就可以解决当下不愉快。

但共情低的人会认为“你没长眼睛吗?”,甚至采用冷眼蔑视的方式对待你。

要知道共情的背后,有一种人群属于“高敏感特征”;美国心理学家Elaine Aron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她发现15%-20%的人均属于这类特征,这类人群习惯深度解读某句话或行为。

从心理学而言,敏感是一种正常人格特征的维度,这与人脑中神经质有巨大关系。

专家研究发现,大脑中有种5-羟色胺转运体的基因(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对于人的敏感度和情绪健康有重要影响。

从进化史来说,在大自然中高敏感有助于动物对环境的觉察,是一种提高生存能力的技巧。

换言之:它是基因中自我保护的本能意识,当大脑的本能反馈区被激活,人就会出现警觉的情况。

但是,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与压力不同,一定程度上敏感会随着影响而发展,最后可能造成生理中的“异常敏感”。

因此一个高敏感的人在工作场景中积累的不愉快越多,那负面情绪爆发的动机也就很大。

换句话说,压抑的负面情绪是人为了逃避消极情绪带来的痛苦,发展出的一种情绪管理模式。

我们试图赶走它,但最终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最后造成爆发性反弹(rebound effect);那这种负面是怎么来的呢?

它与从小我们所受教育方式,父母习惯有巨大联系;总结为两个方面:1)童年的被忽视,2)成年后的规则压力。

先说前者,一个人所在的地区当地文化与家庭教育方式会给人传导一种观念,即情绪外露是懦弱的表现,如何理解?

譬如在儿童时期,课堂上因回答问题发生错误被众人嘲笑,未完成作业当众被要求罚站,老师没有经过妥善处理的“被需要,被肯定”都会导致儿童成年后压抑自身的情绪状态。

试想下,若因童年时的情绪外露而遭到惩罚,那一个人很可能通过压抑来避免伤害;除这些外家长有时也会有意无意传达一种负面体验。

譬如:孩子因某件事做错哭的时候,很多家长只顾哄孩子“不要哭,给糖吃”等;这些会让人逐渐形成新认知即做错小事,撒娇就可以解决,不需要认错。

那随着习惯养成,成年后就会形成一种“责任转移”;有问题可以大吼大叫解决呀,造成一种其他人都怕我的假象。

另外一方面是做错事本身有负面情绪,哄的过程中孩子逐渐认为“拥有以及表达消极情绪不是一件好事”,由于反馈的特征,它便不自觉的隐藏或抑制,有意识将不好的“情绪”搁置一边。

但这种压抑情绪并不会消失,它很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躯体的疾病,如你经常看到的心情不好后的暴饮暴食,物质滥用,情感隔离甚至回避现象等(Abbass, 2005)。

童年这种状态严重时,很难让小朋友在周围人群中表达真实的自我,进而导致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但很多父母意识并不敏感反之认为孩子不善于社交,孤僻等,这些都是谬误。

再说后者,成年人的压力各种各样,按照马斯洛需求论维度,智远总结为两个方面分别为:1)情感,2)物质。

先说情感,不妨仔细观察,当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很愤怒,但随后又出现委屈与悲伤时,自己就会命中“压抑的情绪”。

这种场景犹如自己莫名被同事背后碎言碎语传到自己耳朵中,可你明知道“我没有做过”他却把帽子扣在头上的感觉,进而形成怒气在身。

还有一类人群对自身要求比较苛刻,经常对周围的人或事感到不满,但又无法接受不完美的结果;虽能振振有词说出很多道理,但还是无法改变,某些时刻便会压在心里。

其次你有未完成的情感纠葛,家庭琐事;失恋后始终难以走出,被困在某些事情上很久表示不能理解,内心都会出现悲伤,犹豫;若不能主动打开心结,这些种种未被满足的诉求隐藏过深,会随时爆发而来。

再说物质,它是生存的基础需求;人若无情感忧虑必有财富忧虑,只是多少的问题。

财富多的人经营公司做业务,研究股票基金,管理过程中亏损与投资涨幅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财富少的人会因为加班熬夜,薪水高低,业务阻力大小等鸡毛蒜皮小事压的喘不过气,若长期已久都会转化为“负面情绪”。

03对负面情绪的理解

很多人认为负面情绪就是坏东西,这是错误的认知;我们是情绪的动物,每天都在接收与解读他人情绪,同时也在发散自己的情绪给别人,进一步说,你说的每句话都充当情绪。

要想解决“负面情绪”(negative emotion)我们要对其有深刻认知,心理学中把“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焦虑、痛苦等均称为负面。

此类状态发生并不是积极的,会给身体带来不适感,进而打乱学习,生活与工作;造成节奏混乱。

换言之,情绪越大包含越多重要情感信息,若你关上窗不让它进来,它在内心会反复提醒,要知道,它并没有好坏之分。

它只是你内心感受与社交需求的表现;试想下,你不把它表达出来,别人怎么会知道呢?

作为领导,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同事说看“谁”不顺眼的吐槽,一般在交流中我会主动鼓励别人说出来;这样彼此对误解才能打开;不会影响情绪和工作质量。

那负面情绪到来时,往往会出现哪些信号呢?智远总结有4个方面,分别为:1)愤怒;2)焦虑;3)孤独;4)妒忌。

先说愤怒,它包含力量,边界与自尊。英国利物浦大学研究员认为,正面情绪并非是好事。

工作中若过于积极会成为自负的表现;对期望度过高容易发生工作失误,如果你是一个责任心较强的人,在工作中对上级提出建设性意见没有被采纳,就容易造成愤怒。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当提出建议得到认可后行动时发现阻力重重,上级领导又做甩手掌柜,这也很容易造成心态变形。

愤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愤怒情绪失控后带来的破坏性行为与传染的能量。

再者为孤独,人天生是高级社交的动物。当你在日常中感到孤单时,这是它在提醒你,快去交朋友吧,你需要通过外部沟通来缓和自身的心情。

很多人是欲望的奴隶;那么妒忌则是人的天性,它包含很多负面词语,如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抱负,严重时会出现诽谤和攻击等行为。

这些潜意识都在表达“我想急切拥有”,却暂时还未得到的东西,或自己觉得不屑可又得不到。

不妨观察下,你是否有这种情况发生呢?进一步说,拥有一直妒忌对方所拥有的东西,你会快乐吗?

那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身边人会告诉你冷静,不要计较;但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源解决,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应先识别情绪的颗粒度。

04如何调节负面情绪?

什么是颗粒度(granularity)?在对事物的理解与表达上,能达到最小分解单位的清晰度。

首先纠正一点,情绪颗粒度并非指具体情绪,而是一个指标用来评价人感受识别情绪能力的高低。

打个比方:高情绪粒度的人会在各种场景中表达自身,如自豪,满意,焦虑不安;尴尬,甚至于气的当场裂开等。

而低颗粒度的人只会说我很生气,我太难受了;相对颗粒度比较细或者高情颗粒度的人,对不良情绪的反应会更加敏感。

换句话说,他自己可以识别出别人的悲伤,愤怒,抑郁等情绪;对颗粒度比较低的人,也经常被人称为“神经大条”。

他只能通过躯体反应来表达,即行为反应,比如:我不想工作,不想社交,不想学习,甚至不想与别人聊天等。

研究发现,学会辨别情绪颗粒度是解决一个人内在情绪的基础条件,颗粒度越细,对于追溯情绪的来源更加准确,对获得他人共情也更有效率,重要的是你倾诉情绪的准确率也越高。经常被情绪左右,怎么办?

那我们该如何提高情绪颗粒度,来调解自身情绪呢?

1)首先我们需要认知情绪,重新审视内在感受和预测的回路。只有当我们给予内感受网络足够多的身体预算分配资源,大脑与情绪相关的算力才能被改善,总体来说就是“拓展自己的大脑概念系统,平衡身体预算。

那什么是内感受呢?譬如当睡觉中,人的内脏依然在运动,体内运动产生的感受,再比如临时让你去上台演讲,手心冒汗,心跳加速也是内感受网络;它随时随地出现,但是在一些重要时刻,我们会赋能它意义从而变成情绪。

这犹如一个女孩去公司面试,你看她状态不对特别紧张,回答问题时卡壳出错,她如果有相关情绪颗粒知识进而可能会有不同情绪构建。

比如把这一次内在感受表达为兴奋的兴趣,或者,她知道现在是低血糖状态,原因在于昨晚没有休息好,而不是和情绪有直接关系,不建构为焦虑。

2)再者尝试细分情绪颗粒化。你的情绪力度越高,其拥有的幸福生活概率越大;相反,情绪粒度低的人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你不妨试着关注自身的状态,把感知细分,如「开心」,可以细分为“我很满意”;我比较激动,这里很放松;真的充满希望;你这么做太让我欣喜若狂;

实际上,颗粒高的人可以精准表达自身的状态,也能精确区分愉快与不愉快,能够拥有上百个词汇表达糟糕心情的人,情绪灵活度能提升30%以上。

3)四步法开启大胆的交流。情绪的表达要注重情景选择,对外界产生任何的情绪,都来源于对真实面貌的认识太少,大部分都是错觉,是你过滤掉了重要的信息,只关注到“感兴趣的信息”。

如同事说你坏话,难道是真的吗?是不是坏话之前有原因所在呢?换句话说:在模糊场景下大脑发生的构建都未必准确,要尽可能了解前面。

其次对情绪的修正;他这样说我必有其原因,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譬如:我如果是他,真的会这样做吗?

这个场景犹如你正在开车,前方的路有段不好的回忆,你又无法调头该怎么办?

再者对认知重评与改变,当外界的情景刺激已经被自身大脑选择和注意之后,不妨就从此切断,情绪传播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我,然后进行情绪反应的调整,拒绝「表达抑制」而是开放言谈。

智远发现,不同人面临消极情绪采取的措施不同。

有人喜欢找闺蜜吐槽,用语言表达内心悲伤;有人喜欢投入工作中,用行动让它遗忘;而有人喜欢大喝一顿,以酒来驱散悲伤带来的疲惫感。

因此不管什么样的解决方式,带着上述三个步骤,用「我就是情绪终结者」的态度去真诚交流,也许坏情绪就会离你愈来愈远。

总结一下:

情绪不是坏事,把情绪附加在“事情上”爆发就是坏事。

你看到有些公司,工作中为什么部门与部门间的交流会变得越来越少?原因在于情绪的挤压过重,形成的鄙视链,但又怕说出后被穿小鞋。

这和人的情绪爆发同样,有时我们需要大胆直面内心感受,主动的把积累的压力说出来。大胆的表达,难道不是一种能力吗?

部分关键研究参考:

1知秋 要适时地保护我们的负性情绪[J] 学习博览, 2011(9):60-61

因为现在社会中存在着太多的无效社交,而无效的社交只会让人们更加孤独,这种孤独是存在于内心之中的。

看似活泼的外表下,往往掩藏着一个冷冷的内心,那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触及的地方,在没遇到他们之前,孤独感便会如潮水般袭来。

走在热闹繁华的城市,或许陌生人会向你投来微笑,但是你知道这并不能抵消你的孤独感,网络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聊天软件层出不穷,而有些软件更是推出了匿名聊天的功能,这正是抓住了人们的孤独感;前些时间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小女孩宁愿相信一个从未蒙面的网友,也不愿意跟自己的父母回家。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名网友走进了她的内心,她的孤独感被他化解了,那是一种巧逢知己的感觉,但是殊不知,这有可能只是情感骗子伪装的。人的心需要治愈,需要深层次的沟通,而网络的便利则让很多人误以为自己遇到了知心人,所以说,这一切都是孤独感在做怪

为了杜绝孤独感的产生,我们可以做其它的事来充实自己,抽时间多读一些情感方面的书,在意识中以书中的人物交流,体会他们的内心感觉,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亦可以多和家人沟通,多和父母打打电话,有时候一些简单的问候,就可以击碎孤独的城堡,因为在你心里会感觉到始终有人在等你

另外,可以多结识一些高质量的朋友,闲暇时间多聊几句,孤独感便会化为云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拒绝找亲密关系(爱人),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原因就是“怕”

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不仅带来温暖,也会带来伤害。可是人们究竟在怕些什么呢?

从悲伤到疏远

最大的伤害,是背叛和抛弃,是一个你深爱的人说不爱你了,要离开你了。

还在被迫跟母亲分离后,会产生三个不同阶段的反应: 抗议、绝望和疏离 。

在抗议阶段,还在回大哭,发脾气,时刻关注着妈妈回来的迹象,同时拒绝其他人的照顾。

经过抗议阶段,如果妈妈还没回来,还字就进入绝望阶段。他们哭也只是也只是间接性单调地哭,他们会变得退缩,失去活力,好像进入了很悲伤的状态。

再然后就进入疏离的状态,他们不再拒绝其他看护者,他们会接受其他看护者带来的食物和玩具,甚至会冲他们笑。 如果这时候妈妈回来了,他们也会表现漠不关心,不再粘着妈妈了,好像不管妈妈还是其他人来照顾,他们都无所谓。不再对任何人产生依恋,对糖,玩具或者食物看得越来越重。也就是说,他们不再依赖人,而开始依赖物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本能。 和依恋对象分离是一种痛苦的创伤性体验。这种创伤性体验虽然不会像身体的伤一样留下疤痕,可是也会造成心理上的疤痕。

所以,人们总是会想方设法来避免这种痛苦,这就是人亲密关系中的怕。

爱与怕的微妙平衡

怎么能让自己不经理痛苦呢?答案就是,“不再爱了”。有时候,被一个人伤过,就不会相信所有人;在一段关系中受伤,不会相信爱情。

但更多的人不会这样做。因为就算一个人再冷漠,在他内心深处,任然会有一种神秘的渴望:渴望有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把自己从冷漠中拉出来。有时候越是怕,对爱的渴望反而是越强烈。

人们就在开始在爱和怕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当怕占据主导时,人们会发展出两种平衡的模式。一种是外在的,不让自己进入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转而发展一些肤浅的、表面的关系。

另一种是内在的,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却通过调动自己的心里防御机制,屏蔽爱的感觉,以此来屏蔽对怕的焦虑。

怕:不让自己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

有的男生每天和不同的女生暧昧不清,撩女生代表了他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不进入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又代表他对亲密关系的怕。这种暧昧,是他在爱和怕之间找到的微妙平衡。

有时候,这种平衡还体现在对性的开放和随意上。微妙处在一个奇怪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性是容易的,爱反而是很难的。人们对性变得开放了,对爱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不敢投入。

还有一个词叫:“假性亲密关系”。说的就是两个人做了很多恋人该做的事,一样不少。表面上看是彼此亲近的,单身在情感上,两个人都知道,彼此并不亲近。  “假性亲密关系”很有意思,代表了人们对爱的渴望,而“假性”这个词有形容代表人们对新密关系的恐惧。

这些奇怪的平衡,没有办法让人们真的进入亲密关系,却把爱变成了对爱的模仿。

怕:表面上进入亲密关系,却调动内心的防御机制,屏蔽自己的感觉。

人的心灵很神奇,当人没有办法适应外界的关系时,他回通过扭曲自己的感受,来达到内心的平衡。

其中一种扭曲,就是把自己的情绪情感隔离开来,让自己变得麻木,因而不会感觉到痛苦。

如果真的通过这种方式来屏蔽痛苦,也挺好的。可是人没有办法选择性的屏蔽特定的情绪。情绪的屏蔽像是一个玻璃罩子,当它罩下的时候,会把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离开来。让人感觉不到痛苦,也感觉不到快乐。当人感觉不到失去的焦虑,也感觉不到爱了。

有个小伙子相貌挺不错的,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他既不拒绝,也不反对,他对恋爱抱有一种特别的无所谓的态度,他从骨子里居然是一件麻烦的事。可是他觉得不恋爱也是很麻烦的。在大学谈了几段恋爱,没多久就分了,如果有人问起,他会说“就这样吧。没太大印象”。后来相亲认识了一个女孩子,说不上多喜欢,只是觉得条件合适,女孩子也不错,两个人就在一起了。处了一段时间,女孩子说,你考虑跟我结婚了吗?他想了想,是啊也许该结婚了。于是在一天下班的路i上,他顺道去了珠宝店买了个戒指。女孩子很感动,可是他自己没太多感觉。接下来的某一个,他从公司请假,跟这个女孩子一起去领了证。

他爱这个女孩子吗?他很少问自己这个的问题,因为如果不是这个女孩子,他也会和别的女孩子结婚,好像不是这个女孩,是对爱本身,他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

后来他和这个女孩子离婚了。他男多了一段时间,可是好像很快又恢复正常。他从来不跟人提自己离婚的事,自己父母也很少提。

偶尔有一次看**《摔跤吧,版本》看到某一个片段时候,他哭得泣不成声。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在进入一段关系的时候,他对关系表现出了刻意的冷谈和不在乎。 在一段关系里,他也很难有感情的投入,总是给自己留很多空间和余地。哪怕是分手了,他也会表现出冷漠。

只是他并非好不情感,偶尔时空表现。他只是把这些情感牙医下来了而已。而这种压抑背后, 有他的对爱的深深的悲伤和恐惧

因为渴望爱,我们想亲近他人。因为怕,我们又想方设法让那个人不那么重要。

#拯救爱情#

说实话,分手后多久才能和他复合,没有人能给你答案。也许你已经看到你们分手一个月了,有些人又分手了好几年。别人永远是别人,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

也许你会问:要多久才能复合?

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 就是你对他的爱的驱动力能让你坚持多长时间了。

可能有些人三个月才能复合,有些人一年才能复合,有些人两个小时就能复合。除了以上这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恢复成功!毕竟每个人面临的情感危机是不一样的,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以及恢复需要多长时间,可以根据以下困难判断复合需要多长时间:

对方现在有没有新欢,你和对方是否还存在联系?

你们之间是不是异地状态?

双方之间有没有父母朋友的介入?

你在感情中有没有出现原则问题?

我们自身问题根源在哪里?

你需要多长时间改变所有你的问题?

无论你有什么困难,我们都很容易在救赎前不自觉地陷入自我思考模式。毕竟属于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进行救赎。虽然之前已经妥善解决了问题,但我们总是会参考这种模式来操作这种分手,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你成功复合需要多长时间取决于你解决问题的速度。

当然要看双方之间有没有这个机会,能不能把握住。

例如,低机会信号:

对方拉黑删除你

拒绝和你建立联系

屏蔽你的任何信息

对你的态度决绝冷淡

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好的机会不再是决定性因素。这个时候,在没有正确的恢复技能之前,不要轻易做一些风骚的操作。

高机会信号:

刚分手没多长时间,****还在,

对方还能和你建立沟通,表现的比较平和

有情绪,但可以正常聊天

愿意保持朋友关系,有延续性的话题

也许你会认为此时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那不一定是真的!有机会不代表一定是机会。虽然互动很好,但是对方还没有完全接受你进入对方的情感世界。

这一次,与删除Bilahei相比,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个时候,只要机会持续,你的复合时间就会很短。

二、复合成功的前提是什么?

自我心态

对方的态度

正确挽回方式

案例分享

你的心态

分手后,如果我们迫切想挽回对方的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变化。情绪决定你做事的方式,直接导致你恢复的成功。

注意 :在问题解决之前,他被带入了自我思考的逻辑和焦虑的情绪状态。

让你看不到分手的根本原因,更别说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了。

就像解决一个问题。解决方案错了,答案离你越来越远。

让我们言归正传。存钱前我们的自我心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正确的逻辑框架

挽回感情不同于做普通的事情。做事要讲究顺序和逻辑。但是仔细想想,当你拯救一个人或者一段感情的时候,你会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感受的影响。在被对方几次拒绝之后,或者对方态度强硬坚决的时候,你会特别注意他这个时候说的话,因为对方的行为已经影响了你的情绪,你慢慢开始想要放弃挽回。没有正确的恢复框架。

坚定信念

也许一些小挫折让你对救他失去了信心,你开始认为对方值得救,你害怕即使救了也不得不救

不到一个好的结果,那挽回就变得毫无意义,亦或者他都放弃了我们的感情,挽回对方还有没有用表示怀疑。

如果你都有以上想法,我只能说你真的想多了,任何的挽回,如果还没正确的开始去做,就先给自己下一个定论,就想着失败的事,还没等到你挽回对方,你自己就开始否定了自己的价值,自我怀疑只会把花费大把时间用在磨灭自己的信心上,就会错过最佳的挽回的黄金周期,战线拉的越来越长。

③淡化需求感

这个时候,降低自己的期待值,学会看淡过程的结果,不要过度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也会你会说:这不会是要放下吗,我明明要挽回对方的,你却让我不在意这些?

“是的没错。”

虽然心里很难接受这样的做法,但是你要明白,如果这个时候对方给予的回复使你欣喜若狂亦或者他的回复又使你万念俱灰,在这种心态下怎么能够挽回,就不要说理清自己的正确的逻辑框架了,而且容易患得患失。

对方的态度

是否留存你的****

如果分手后还留存你的****存在,这个时候最起码对方情绪化还算稳定,没有太强的抵触心理表现,还愿意跟你有互动性,只是在感情问题上的谈论,会尽可能避而不答或者直接忽视此类话题,虽然比较冷淡,但还是有一定感情基础,还不至于让对方很快忘记你,那么你就有挽回机会

分手前没有原则性问题

如果分手前你们之间并没有发生过原则性问题,那么更多也许就是沟通问题,双方之间对于问题认知想法不同,再加上无法使双方所表达的内容达到同一契合点,也就无法轻易解决问题,问题堆积多了,就变得积重难返,分手反而成为解决问题最快的一种方式。

只要你没有刻意纠缠对方,一般分手后他会对你表现的忽冷忽热,此时的他也正在纠结,心里还放不下你,此时不知道该不该继续,想放弃你但是又舍不得你。

对方有没有对你情感隔离

亲密关系中往往提出分手的人,很愿意沉浸在分手的负面情绪中,因为之所以分手,正是因为对你的厌恶已经大于喜欢,你的行为表现让他对你失去未来的期待性,也就越来越有负面情绪,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到对方的再次伤害,开启自我保护机制进行情感隔离。

哪些行为表示对方对你没有情感隔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测:

分手后生活无太多变化,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太多影响,甚至有些时候表面上表现得比以前更潇洒和自在。

但有的时候,还是有想窥视你的猎奇心理,总是想看看你在做什么,有没有更新新的状态,有时候还会时不时的问你一句

从行为表现上看,其实对方还没有完全脱离“你的另一半”的角色,所以ta依旧在意。

②分手时留有余地

其实更多的分手并不是绝对的真性分手和绝对的假性分手,只要你不继续“作”,中间还是有一个弹性区间的。

有一定时间沉淀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就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往往分手时,还会给自己留个余地。因为有些时候潜意识并没有完全真正放下这段感情。

说分手更像解决当前难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也没有做的很决绝,其实心里都是有一点点期待着复合的可能的。

男生是很理智的,如果放下你了,会对你特别冷漠,绝对不会关心你。他对你忽冷忽热是因为他正在纠结,心里还放不下你,此时不知道该不该继续,想放弃你但是又舍不得你。

所以不要太担心他的这些行为,这恰好说明他还爱你。

③分手之后还能做朋友

一般分手后还能做朋友的,其实他对你还是有感情的,毕竟曾经也在一起,即使立马分手了,也不至于感情就瞬间消失了,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建立朋友关系一方面免得你再去避免你的纠缠,另外一方面方便了解你的近况,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如果你们还能保持高频率互动,则说明他还习惯生活中有你的存在,想参与到你的生活当中。

其次,他内心也会隐隐顾忌着。如果断掉联系,会担心你会另找新欢,不断掉联系,你们的相处模式又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所以他只能选择退一步回到朋友关系,这也可以把两人之间的压力降一降。

请记住,他其实是在给你们走出矛盾、重新认识的机会!读懂他的初衷,跟上他想要的步伐,才是挽回的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441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