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真的很恐怖,怎么办?

父母吵架真的很恐怖,怎么办?,第1张

姐姐又当模范生了,爸爸妈妈高兴地买了个蛋糕为她庆祝,妹妹站在一旁。妈妈不经意地说:“看看你姐姐,多跟她学学,一天天就知道个玩。”小女孩的心在滴血:“我永远不会比姐姐好,我永远得不到妈妈全部的爱。”

一个小男孩跟小朋友打架,红着眼回家,妈妈听了一句话安慰话没有,还狠狠地说:“男孩子哭什么哭?有本事打架,没本事打赢,还有脸哭。”男孩耷拉着脸回到了房间,下了一个决心:“我永远不要再感受到脆弱,我再也不要流泪!”

受冷落的妹妹和受伤的小男孩,他们内心都有最渴望的需求,那就是重要感和归属感,他们需要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并且归属到自己的家庭中。 但妈妈的言语在无形中充满了挖苦和贬抑,让孩子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决定性信念,这是做妈妈最不想看到的。

但很多妈妈在生活中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总会喋喋不休,又急又吼,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而不自知, 如何能管住自己的“嘴”,成为一名有效能的妈妈 ?日本著名的 育儿 专家山崎房一在《不急不吼做妈妈》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获得成长的动力,满足孩子的重要感和归属感,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停止喋喋不休。

很多时候,做妈妈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

很多妈妈说自己当了妈最大的变化是更唠叨了。每天都要提醒孩子十遍八遍的:“饭吃了吗?刷牙洗脸了吗?作业写了吗?文具收好了吗?”弄得孩子都烦了,说我是“喋喋不休”。

其实妈妈们也不愿意喋喋不休,也想做有效能的父母,要想停止喋喋不休,我们就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喋喋不休病。

1从“都是因为你”到“看见我自己”

喋喋不休的背后是我们常犯的一种思维习惯——都是因为你,遇到问题找怪罪对象,自己的孩子即自己的“分身”成了怒火唯一的发泄口,看孩子问题一大堆,而自己的问题全都是盲点。

于是我们拼了命地纠正孩子,而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更容易把郁结于心的怒火化成一股喋喋不休,然后发泄到孩子身上。

如果当我们把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看见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就会有所改变。

大人特别擅长找借口,选择权其实就在我们手里,修炼从改变思维定式开始。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变成一个敢说敢做的好人,对待别人时要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把真实的自己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全面地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妈妈对自己的不满就会减少大半,向自己发泄的怒少了,对孩子的喋喋不休也会相应减少。

很多妈妈都说,看见自己是多么的难。是啊,如果不做妈妈,也许我们就没有机会真正了解自己呢。如果永远把重心放在抱怨别人身上,那一定做不了好妈妈。

2从“用脑思考”到“用心感知”

用脑思考往往是对外在的分析与评判,我们会不自觉地评判一件事情的“对与错”、一个人的“好与坏”,从而用“我应该”来解决。

这样的话,作为孩子都不陌生,妈妈没有用心去感知孩子的内心,只是用脑来进行评判,出口表达自己的意见,其实没有解决本质问题。

用心感知是向内洞察,看到事情本来的面目,不评判;去感知对方的内心,不给他贴标签;是用心体会对方的需要,找出解决办法。

如果妈妈们都不选择用脑思考,而是用心来感知,孩子耳边会少很多唠叨,多很多鼓励,因为妈妈的话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经由自己内心智慧指引出来的。

3从“上帝之手”到“割舍母性”

母性是一种养育婴儿的本能。 孩子尚在襁褓时,神圣的母性能发挥其堪称“上帝之手”的积极作用,但一旦到了孩子慢慢懂事渴望自立的时候,过度的母性就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厌烦。

这时候,现实明明要求母性功成身退,要求妈妈们用更为人性化、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而一些妈妈继续用母性本能的方式去看待孩子,就会导致 她们无法客观掌握孩子真实的情况和人格,而只能为孩子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不切实际的理想状态之间存在鸿沟喋喋不休。

妈妈的不放权,身边人也没机会做,自然也就做不好,这让妈妈更不放心,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妈妈们事事亲力亲为,带来的问题就是过度透支自己; 透支自己的结果就是无法控制情绪,喋喋不休就来了。

妈妈最需要的就是割舍母性,承认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1表扬提升人格,唠叨泯灭个性

这些话我们都不陌生,一些妈妈常常不自觉地对自家孩子进行人格攻击,当妈妈说一些类似这样的话,她们的态度、语气、内容,都传递着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是构成人格的重要元素。

那能调动孩子五大人格中好的一面,还是孩子人格中坏的一面,这就要看承担孩子教育责任的妈妈的“责备方式”。

如果妈妈经常喋喋不休时,总是容易用类似“你犯了错,你是错的!,所以妈妈有理由责备你”的口吻来否定孩子,容易引导孩子调动人格中坏的一面。相反,妈妈如果采用“你有哪些优点,所以这样做会更好”的信任方式表达,更容易调动孩子人格中好的一面,帮助孩子赢得信任感、过上幸福人生。

千万别小看喋喋不休,妈妈的语言铸就孩子的好坏,甚至影响孩子的人格,因此停止喋喋不休,才能培养出优秀、拥有幸福感的孩子。

2唠叨让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促使孩子形成偏差行为

每个来到地球的孩子,其实都有两个最基本的需求:重要感和归属感。他们需要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并且归属于家庭中,作为家庭教育很关键的角色,妈妈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满足这两个基本需求。

上图是一个孩子偏差行为形成的过程,首先是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然后孩子会很受伤,进而感到气馁、沮丧,之后偏差行为就开始了——争取注意、权利斗争、报复、放弃

回到文章开头打架受伤回家的小男孩,此时他最需要的是妈妈对他的关心,让他感到安全感和自己的重要性,但妈妈的唠叨让他雪上加霜,他很沮丧,回到房间就产生了以后不要流泪,不要暴露自己脆弱这样的偏差行为。

表面上看,似乎唠叨不如辱骂那么具有杀伤力,实则如同毒瘤一般,根植于心,毒性慢慢侵蚀身心,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命运。所以请停止喋喋不休,还孩子一片净土。

选择、接纳、连接、改变、尊重、放手,是每一个妈妈都要经历的过程,重视孩子的选择,接纳孩子本来的面目,让家庭的连接永远不断,改变从自己做起,尊重孩子,静待花开,最后是带着爱放手,当我们做到了,我们都会成为一名智慧的妈妈,让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心。

1重视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自己绘制的人生草图

过年的时候,我问三岁的小侄女,你长大想上什么大学?想当什么呀?她兴致勃勃地说要上清华,要当厨师,做各种 美食 ,说着然后就在沙发上两只小手拿着“工具”给我做披萨,牛肉饼,蛋炒饭有模有样,一本正经的干劲,让我看到了梦想带给一个孩子的积极行动。

每一个小孩在最初都有自己的梦想,不论孩子的梦想多么幼稚,怀揣梦想本身就有其内在意义,当那个梦想最终成长为“目标”时,孩子的意志和行动就激发了。

但随着年龄增长,父母的过度干涉,或者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打碎了孩子熊熊燃烧的梦想之火。

我们曾经如此渴望自己能做选择,但一旦做了妈妈,我们恨不得替孩子做所有的选择。 对于孩子的梦想,一些大人就是这样反应冷淡。

专栏作家黄佟佟说:“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自带着粮草和地图”。

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绘制的人生草图,不去怀疑、喋喋不休地责怪孩子,而是 从“我如何搞定他”的思维中走出来,变成“我如何帮助他”,挖掘孩子的良好素质,让孩子在不断摸索中朝着目标稳步前进,那才是 和善与坚定并行 的教育方式。

2要接纳现实,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是最爱孩子的人,但最不接纳孩子的还是父母。 一旦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初中,也就进入了一个 社会 评价体系,父母开始不自觉地拿孩子和周围孩子进行比较。经常听家长抱怨孩子不努力,学习不好,离谁谁谁差远了。

一味地比较,如同黑云压顶,让我们无法看清生活,只会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让人找不到自己的起跑线,也就无从改善。

只有接纳现实,才能找到适合孩子的起跑线。也有家长说我家孩子就是不愿意跑,没有动力,非得推着。

那么什么是孩子的动力,一定不是他们被指出无数遍的缺点和弱点, 接纳孩子就是从寻找闪光点起步,需要父母基于对孩子的全面观察,是完全基于孩子本身,不是和其他人的比较。

你可以观察:

看见孩子的表现,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如果总是批评,那么他会变得无精打采、胆怯、畏缩不前。

3在冲突中建立连接,学会倾听,让爱流动

生活中,妈妈们经常和孩子会进入冲突时刻,我们拼命地向对方喊话,实际上谁也听不进去对方的话,无意中还会在对方伤口上撒盐。比如,孩子刚买的心爱玩具摔坏了,大哭,家长开始唠叨:

很多话,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问题没有解决,还给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 其实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倾听,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对方感同身受的时候也是连接发生的时候。

那么如何倾听对方呢?

1)倾听第一步:事件——发生了什么?

我们要放下一切预设和成见,把你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充满好奇心地了解发生的一切,比如:抱抱他,拉着他的手,和他在一个高度。很多时候,当一个人把事情说出来时,他的情绪就好了。

2)倾听第二步:情绪——他的情绪是什么?

比如孩子说“我再也不想弹钢琴了”,我们会接着说“弹琴是你自己选的,怎么能随便放弃!”其实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要听他的情绪。可能是今天的曲子太难,孩子不会了,可能老师太严厉,孩子害怕了。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识别情绪,构建孩子的抗压能力,慢慢孩子就有觉察自己情绪的能力。

3)倾听第三步:影响——影响是什么?

理解一件事对孩子的影响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 ,或者我们可以问孩子:“能告诉妈妈怎么了吗?”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对孩子来说也许就是“灭顶之痛”。

事件+情绪+影响 整合起来去表达会更好,“你心爱的玩具摔坏了,一定很难过,今天就不能和你的好朋友玩玩具了。”孩子会感受到妈妈的理解和关爱,他的情绪会在认同后彻底释放。

4承认真实的自己,做自信的妈妈

很多妈妈,他们看似坚强而阳光,但提到童年的经历,经常是泪流满面,父母的责骂、偏心、忽视,造成了人们很长时间挥之不去的痛。

比如受不了孩子哭,其实是因为自己,和孩子无关,也许在你内心有一个小小孩曾经因为哭被训斥,那个小小孩长大了,但曾经被你压抑的感受仍然躲在那里,经常出来作怪在自己的“分身”孩子身上。

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和你一样,请善待自己的感受,勇敢地面对过去,勇敢地说出鼓励自己的话,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只有先爱自己,才有力量去爱别人。

5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把孩子当做大人来看待

孩子总是强烈渴望自己能被当大人对待。

不把孩子当大人,孩子就永远成不了大人。

是什么让他代替妈妈挑起家庭重担,成为一个可以依靠的少年呢?答案显而易见。正是妈妈受伤这个意外给他提供了一个成人席位。他把自己当成了妈妈的替补,努力地成了一个大人。

经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觉得也是这个道理。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早早地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大人,他才逐渐赋予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长成了一个大人。

承认孩子是独立个体,尊重孩子的想法,表达你的敬意,倾听他的烦恼,并且尝试用对等的立场与孩子探讨人生,就能在教育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远比责骂孩子一百次更管用。

6不做雪上加霜的父母, 宽恕 能使孩子改过自新

看过《悲惨世界》的读者,一定都知道冉·阿让偷主教银餐具时,被警察抓住,主教却在当下宽恕了冉·阿让,他选择重新做人,改过自新的故事。

主教是这样对抓住冉·阿让的警察说的。

“这套银餐具是我送给他的,而且我还把银烛台一并送给了他,可是他却忘记带走了。“

如果当时主教辱骂冉·阿让:“好你个小偷,你就是这样回报我对你的恩情吗?”

我想冉·阿让一定会继续自暴自弃,那还会改过自新?正是因为主教对他的既往不咎,才让他有了重新做人的勇气。

现实中,有些妈妈并不太重视“宽恕”的重要性,有时会紧紧抓住孩子过去的错误不放,还把它们如同铁证般地高举过头大声叱责。

这么条理清晰地逼问孩子,只会让孩子无处可逃,信心全无,对自己失望。对孩子而言,与其被人揪住小辫子,还不如选择撒谎。

撒谎的的确是孩子本人,可是妈妈必须意识到,真正让孩子撒谎的却可能是妈妈穷追猛打的那份深深的执念。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宽恕自己的孩子。对于过去的错误,既往不咎,让孩子顺着自己的上进心重新来过,恢复到真实的自己。

父母和孩子之间绝不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而是拥有骄傲和尊严的人类之间一对一的灵魂碰撞。 人总是容易忘记这点,才会使父母和孩子陷入不幸。

养育孩子是一种爱的关系,那才是根本。

知名 育儿 博主、教育专家王人平说:“ 我们不可能用吼叫的方式教会孩子文明表达,用不尊重孩子的方式教会孩子尊重他人。期待孩子以什么方式和态度对待我们、对待这个世界,我们就先以这种方式和态度去对待孩子。”

孩子慢慢长大,脾气也越来越大,一旦不满足的他的要求,轻了就是又哭又闹,再严重点甚至还会打人骂人,这样的宝宝,妈妈们到底该怎么办呢?小编给你出招,马上就能解决!

妈妈的烦恼

两个月宝宝 不管白天黑夜 说哭闹就哭闹

我家女宝宝两月多了,两月开始脾气就大得不得了,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吃饱还是饥饿,尿片干净否,想哭闹就哭闹,哭得满头大汗,脸青额头冷,开始我们以为是不舒服带去医院看,折腾了几次也不见好,后来一位教授说是发脾气,没药医。开始陪她玩玩还行,后来也不见效了。发起脾气不吃奶,吃了也容易吐奶。真不知道怎么带才好……

宝宝脾气大,是谁在作祟?

宝宝脾气大怎么办?具体情况具体解决,来看看原因和应对方法。如果不是因为疾病导致的宝宝脾气异常,基本上就是以下集中情况导致的。

◆宝宝脾气大是没吃对

最新研究证明,儿童情绪不稳与饮食有关,一些儿童脾气暴躁可能祸在饮食。具体原因是:

1、饮食中含钙量少

钙有抑制脑神经兴奋的作用,脑神经有充足的钙容易保持情绪稳定,缺钙则会情绪不安,易激怒、周身无力。

2、饮食糖分过量

食甜点、饮料,会使体内血糖升高,为了降低血糖,胰脏必须分泌大量胰岛素,引起副肾素分泌过剩,从而引起烦躁、发怒、情绪不稳。

3、B族维生素缺乏

糖分摄入过多,要变成热量,必须消耗B族维生素。如果饮食B族维生素缺乏,就会造成精神亢奋,情绪失控。

4、维生素C缺乏

精神经常紧张要消耗维生素C,饮食中如维生素C不足,脑神经机能就会降低,也会造成情绪不稳。

◆宝宝脾气大是心理需求

孩子发脾气有时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婴幼儿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的认识,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动的决定,都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因此,当宝宝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时候,很自然的就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比如摔东西或是拉妈妈的头发。但是这样的行为只能是偶尔出现的情况,并不能作为宝宝惯有的一种习惯。

◆脾气大是两岁宝宝毕经阶段

两周岁左右的宝宝普遍存在一个心理成长过程,其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摔玩具,和小朋友闹别扭就挥起小拳头。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孩子在心理成长过程的第一个反抗期,是几乎所有的宝宝在两周岁左右都会必经的一个成长过程。只是有些宝宝表现的明显,有些不明显而已。

◆宝宝脾气大是在要求更多的爱

在情感上感到饥饿的孩子,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都比较弱。明明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却不知怎么表达。有的孩子为了引起爸爸妈妈和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会故意做出一些表现异常现象,像咬人、打人、撒谎、哭闹等行为。

有攻击力倾向的宝宝并不一定都是个性强悍的,反而是因为内心比较脆弱,用武力来保护自己罢了。

◆宝宝脾气大是家长的溺爱导致

有的父母过于娇惯孩子,只要孩子一发脾气,便会满足孩子的任何愿望,天长日久,孩子揣摸透了大人的心理,便会通过发脾气来要挟大人,以满足自己的要求。

妈妈如何应对宝宝的“大脾气”?

1、对小儿反抗期的宝宝要有耐心,不要强迫

国外的研究机构进行追踪研究,结论是有反抗精神的儿童,长大后能办事果断、有个性和意志坚强的人。因此,对小儿反抗期的行为表现父母们不要横加指责、干涉,要因势利导,尊重他们的主张,支持和帮助他们干他们想干的事情。

其次,要对他们有耐心,不要强迫命令,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转移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当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也要敢于说“不”,不能一味顺从,重要的是要使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对今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很有好处。

2、坚持原则冷处理,宝宝情绪稳定后再教育

宝宝发脾气时,不予理睬,待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以后,再和他谈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家长要有原则性,一定要一直坚持这么做。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懂得,父母坚持的事情不会因为自己而改变,发脾气是徒劳的。或者也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吸引孩子将注意力转向别的内容,待情绪稳定后再加以教育。

案例示范1:宝宝丢了某个喜欢的玩具或者对离开奶奶家很不舍而哭闹,试着先不要管他,任他哭闹好了。如果宝宝一发脾气父母就屈服,那是在向他传达一个信号,那就是挤眼泪、丢东西是达成自己愿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案例示范2:周末在爷爷奶奶家或者到其他小朋友家做客,要告别的时候,小家伙总会依依不舍并打闹一场。父母们可以适当延长宝宝向某人或者某事物说再见的时间,让他在心理上有缓冲阶段,而不是粗暴的突然终止他的好心情。在睡觉的时候提前告诉他,让他跟那些玩偶说再见;在离开奶奶家的时候,提前跟他说:“宝宝,过一会我们要回家了,下周我们再来奶奶家好不好”。

3、鼓励孩子自己解决

家长应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解决一些问题,并适当给予一些指导;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向他说明,为什么不能满足他,或者是用别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暂时忘掉自己的要求。

4、家长需要反省 你是否火上浇油

当宝宝发脾气时,你是不是忍不住打骂他或溺爱他,这些都会给宝宝错误的认知,或者火上浇油,让他更加反抗。作为家长不能因为孩子脾气暴躁而打骂他们, 要给予朋友式的帮助、关心和安慰。可用幽默的言语,消除孩子的不愉快心情、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在综艺《超级 育儿 师》中,看到了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 大多数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父母常常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安到孩子身上,这就造成了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

教育专家兰海曾讲过一个事例,一位男孩回家向爸爸诉说自己在学校被其他同学欺负了,爸爸玩着手机头也不抬的说了一句“你打回去”。

然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男孩长大后回忆起这段经历觉得很好笑,爸爸什么都没问孩子,就说了一句让孩子打回去的话,欺负孩子人为什么欺负孩子爸爸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比孩子大很多爸爸不知道、孩子打不打的过对方,会不会受伤爸爸更不知道。

这样的爸爸无疑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一点也不了解孩子。

明星马伊琍曾在一档节目上讲了一段小时候和爸爸的往事。有一次马伊琍的爸爸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要求家长去一趟学校,到了学校后老师对爸爸说,马伊琍在学校交往了很多男孩子,希望父母引起重视。

爸爸很了解自己的女儿,知道女儿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便心平气和的问老师有哪些男孩子。

老师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名字,爸爸看见后说了一句“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堵的老师哑口无言。

马伊琍回想起这一段往事,直言那时的爸爸给了自己很大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没有因为老师的片面之词就相信老师,怀疑自己的女儿有不良作风。

每次想起爸爸对自己的信任,马伊琍就更加没有让自己做一些不好的事,因为要对得起爸爸的信任。

正是因为马伊琍的爸爸足够了解孩子,才会在老师说出诬陷孩子的话时持怀疑态度,为女儿讨回了一个公道, 女儿也因此更加相信爸爸,更加努力提高自己。

与此类似的还有知名 育儿 专家大J讲她小时候发生的事,当时父母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将大J送到一个好的补习班,据说经过这位老师教过的学生数学成绩都特别好。

但是大J发现这位老师特别不尊重学生,经常体罚学生,为此大J回家告诉了爸爸,爸爸听到后并没有说“这叫什么事”而是先安抚了大J,自己再去背后做了一番调查,发现确实如此,便给大J退了补习课。

现在已为人母的大J回忆起爸爸的做法时,感动依旧存在,不仅仅是因为爸爸舍不得自己被老师体罚,更是因为了解女儿的想法,知道女儿在这样的处境下学习不但不会变好,反而会因为害怕导致对老师和父母失望。

所以现在的大J在养育自己的女儿时,也会反复提醒自己要多了解女儿的所思所想,把女儿当做“人”而不是物件,任凭自己随意猜测和摆布。

既然了解孩子这么重要,那么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比较好的去了解孩子呢?下面提几个建议,希望对一些家长有帮助。

第一、分析孩子出格行为背后的原因。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不好好学习或者一天到晚玩手机,便会火冒三丈什么都不想就只想发泄自己愤怒的情绪,对孩子施加打骂,这样不但不会让孩子喜欢学习,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

面对叛逆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便是分析孩子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比如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手机?是不是因为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出去玩,或者父母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自己也在玩手机?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其自己的原因,尤其是一些在父母眼里看起来是叛逆的行为,很有可能是某一种信号,是在提醒父母们孩子需要关注了。

当父母们知道孩子为何叛逆的原因后,再去对症下药,即使孩子一时半会不会改正,父母也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乱发脾气。

第二、父母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讨论出格行为,不攻击孩子人格。

在面对孩子出格的行为时,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一开口就是责骂孩子,实在控制不了情绪时,可以先暂时离开一会,等情绪平复后再回来与孩子交谈。

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父母也应事先了解事情的经过,即使孩子有错在先父母也有注意交流中的话术,千万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不要说你一些“早就看出来你长大后就是一个痞子”等具有侮辱性的词汇。

对于孩子而言,当他们从父母口中听到任何自己不好的话语时,第一反应便是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了,从而对自己和父母失去信任感,甚至会破罐破摔的方式继续生活。

第三、鼓励孩子鼓起勇气,制定详细计划,执行目标。

每一个孩子在犯错时其实是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必须这么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所以当父母清楚的认识到孩子的叛逆后,就要与孩子一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父母和孩子一起重新出发,制定新的目标和计划,努力去执行它。

对孩子而言,不管是朋友还是老师,都比不上父母在自己心里的位置,所以当孩子意识到父母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想法或者一点都不想了解自己的想法时,孩子就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以及对父母失望感。

父母也要知晓,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的意识,作为父母千万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孩子的想法,在做关于孩子的任何决策之前一定要问问孩子的想法,只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尊重且愿意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才会与父母沟通交流,父母也能及时知晓孩子的所思所想。

说到 育儿 ,是很复杂的一个课题,每个人的经验都不能直接拿来使用,因为没有任何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个性,就连双胞胎也是天差地别,作为父母,是放任他们生长还是看不顺眼就上手揍一顿呢?很多家长所谓的苦恼的根源大概是跟一个与自己年龄相差太大的婴幼儿无法达到正常的沟通,要知道沟通出现障碍,各种问题就纷至沓来。

自从娃出生之后,我就开始翻阅各种 育儿 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不得不说,在很多情况下,理论知识的确可以指导实践,起码我们能理解孩子各个生长阶段的发育特征,再与他们沟通的时候就多了几份从容。

今天分享的是我读过的感觉还不错的十本 育儿 类书籍,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下按照我的喜好排名:

《爱弥儿》是诞生于1762年的著作,出版时震惊了法国和西欧的很多国家,爱弥儿是一个孩子的名字,作为爱弥儿的家庭教师,卢梭表达了对孩子“自然生长”的教育理念,里面很多的观点到现在也依然被沿用,可以说是现代家庭教育鼻祖的论著。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遵循自然的,在当时的资产阶级 社会 甚至被封为“禁书”,而今天我们再去看这样的观点,有时候也会老脸一红,让孩子自然而然的长大的家长越来越少,“揠苗助长”的家长越来越多。

其实我个人更喜欢读有彩图绘本的那个版本,里面的插图质量都不错,更直观一些。感兴趣的可以去下载电子版。

《家庭教育》这本书是东南大学教育科的丛书,全书12章,从家庭教育原则,包括心理学、教导方法,到后面10章的具体操作都有,真正的0岁就可以适用的落地理论教材。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就是放到今天也完全不过时,对于很多没有教育学基础的家长也很实用,譬如孩子卫生习惯、喂养习惯以及很多心理问题的分析和指南,你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家的论述,而是爱孩子爱得深沉的家长的殷切关怀。

如果你去学习关于教育类的书籍,一定会知道斯宾塞,作为英国哲学先驱,作为一个亲自辅导抚养小侄子斯宾塞成为名校博士及植物学家的叔叔,他用普通人看得懂的语言和浅显的思想,为我们打开了一本直观的 育儿 笔记。

虽然年代久远,虽然国别有差,但是我在看这本“ 育儿 笔记”的时候,仿佛看到的就是我自己孩子的问题,譬如积极暗示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关于是否给孩子早教和如何教育的问题,看完之后都能获益良多。

孩子是否需要早期教育?我相信斯宾塞的保姆跟很多当下的家长想法是一样的,让他们玩,教育是老师的事,斯宾塞用一个故事告诉我我们,你对孩子的付出决定了你会收获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不要用解放天性来掩饰自己的偷懒,让孩子一夜之间变成你想成为的样子,无异于天方夜谭。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

知道这本书,是源于一个演讲的视频,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在TED的一段演讲,让人印象深刻。曾经在斯坦福做过10年新生教务长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见证了太多存在教育缺失的孩子,他们或许成绩优秀,但是生活能力低下,美国中产家庭培养的“精英”学生的特质,其实在当下大城市的学生中也不鲜见,如何让孩子既成年又成人,看完这本书会收获很大。

书里面提到的“18岁”清单,我觉得可以重点收藏一下。

海姆·G吉诺特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爸爸,也是一位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所以身体和心理相结合的理论看起来更加客观,文中通过一个一个的实例故事,让我们对亲子关系有一种新的理解。

关于称赞

你会表扬你的孩子吗?你知道随意的表扬也会成为毒药吗?

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切记不要再说“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天才”这种话,而是换成“你看,你努力之后终于把积木完成了”,类似实质性的夸奖更能促进孩子内驱力的发掘。

这段话我建议家长读三遍,我们对家人往往都会失去耐性,这样就是各种吵架的来源,明明几个字就能完成的事情,非得加上不必要的牢骚和废话,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少说话可能表达的更清楚。

吴晓乐

这本书真的很虐心,因为是同名热播剧的小说,看过小说之后对剧中的故事体会的就更加深刻,各种单亲家庭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溺爱导致的问题让我们触目惊心,明明小时候那么可爱的孩子那么温柔的家长,为什么青春期就变得反目成仇了?或许看过之后,年轻的家长也会早早的做出预防吧。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这本书我的感觉是有点过誉了,当然好书肯定是好的,书里面非常多的实操性表格、表单,我们可以对照自己家的情况,做出选择。

郝景芳,王立铭, 童行 学院

这本书的作者有《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还有《上帝的手术刀》作者王立铭,杨澜作序,看这本书我是一气呵成,一口气看完的,全文非常通透又明确,没有拗口的各种词汇,很适合普通家长学习。

未来规划、 情感 表达、智力水平的认知等等,家长可以在书中找到科学化的解答,我觉得很有必要推荐给家长们,特别是学龄前宝宝的家长。

书中提到的这个“心智带宽”的名词我个人印象非常深刻,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是不是耐心过后就是暴躁、怒火、失望甚至动手揍一顿?

被情绪左右大脑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但凡有成就的大多有一颗冷静的大脑。

了解儿童大脑发育特点

全面解决“幼升小”困惑

人工智能下我们该怎么帮孩子养成科学思维

内心充盈、高情商的孩子怎么培养

薇妮斯蒂·马丁 著

这本书很有意思,算是 育儿 道路上开阔眼界的一本书,讲的是纽约上东区上流 社会 的 育儿 压力(跟我有啥关系呢),所以处于贫民的我们就用吃瓜的心去看有钱人是怎么费力教育孩子的吧,其实上东区的种种景况,在北上广也不少见的。

如果你看过《三十而已》或许对这本书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在想大概电视剧的编剧也看过这本书。

付小平

这本书说是给男孩家长看的,其实也未必,因为男孩子性格的女孩现在也特别特别多,书中利用男孩特殊的生理结构特点做出推导,也是在告诉家长,他们出现各种行为背后的秘密,顺应这种生理特点,然后再去想解决办法,整体来说还算是比较有指导意义的。

芮雪

说到叛逆期,在孩子出生之后,从满月的“满月闹”开始就有各种的叛逆期,特别常见的2岁叛逆期,这种叛逆期其实也是跟他们的身体发育相结合,譬如秩序感的建立就让他们强迫症一样的做很多事情,不顺心就开始闹脾气,3岁的孩子,大部分都要上幼儿园了,面对 社会 环境、家庭环境,让大人更为头疼。这本书就是为三岁孩子家长准备的教养指南。

以上就是我个人几年来觉得还不错的 育儿 类书籍,都是比较通俗好读的“有用”之书,欢迎大家交流 育儿 心得。

我个人认为育儿师这个行业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之前的时候,我们可能对于育儿师这个职业非常的陌生,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育儿师渐渐的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 

我生活的小区里面就有一个家庭,在刚刚生了孩子之后,就请了一位育儿师帮忙。平时看到这个人就好像是保姆一样抱着孩子在楼下玩,但是曾经有一个细节吸引了我,那就是她在带着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她在给孩子说儿歌,并且在引导孩子怎样说儿歌。后来我才意识到她不是一个保姆,她是一位育儿师。 

首先,孩子是个宝。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那我们现在很多家庭对于孩子来说,都觉得孩子是一个大宝贝。从整个家庭的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会围绕着孩子转。这个时候从孩子出生,整个家庭都会给予孩子最好的照顾。所以这个时候,育儿师这个行业也就应运而生了。 

其次,给孩子最好。 

我们都说孩子是家庭的一个宝贝,那作为父母而言,也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所以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请育儿师来帮忙,帮助父母怎样养育孩,并且在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能力等方面也会大大的给予指导,这就避免父母踩一些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有了育儿师的帮助,自己也会显得游刃有余了。

 所以随着现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觉得育儿师这个行业会越来越有发展前景的。因为每个家庭都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宝贝,而且每个家庭也会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育儿师有着专业的育儿知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有自己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大大缓解了父母的后顾之忧,所以这个行业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4831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