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溥仪是晚清最后一位帝君,而张作霖则是民国时期东北三省最强大的军阀。看似两个不相干的人物,甚至溥仪当时都已经不是皇帝了,但是张作霖这种大军阀见到溥仪的时候竟然下跪行礼。这是因为张作霖虽然是一个土匪出身,但是他这个举动一是收买人心,二是做给日本人看的,三是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因此张作霖见到溥仪依然下跪的原因。
一、做给人民群众看的把戏张作霖见溥仪的时局已经对他十分的不利。因为张作霖虽然是东三省最大的军阀,但是他心中的愿望却是志在中原,当时中原大战中,各在派系为了争夺中原的权利打得不可开交,谁都没有占到便宜。而且他军队的内部也出现了一些裂痕。由于郭松龄的兵变,让他的权利和军力又损失了不少。因此这时他做的就是收买中国人民的人心。虽然溥仪已经下位了,但是在当时的人民心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地位。所以张作霖才会有下跪这一出戏。
二、演戏给日本人看当时的溥仪已经是日本人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做为东三省最强大的势力,张作霖也在非常小心的处理着与日本人之间的关系。在张作霖统治东北的这段时间当中,他一直运用着圆滑和精明的手段与日本人保持着若近若离的状态。因为张作霖深知自己还需要日本人的帮助,但是身为中国人又不能全靠日本人的摆布。所以见到溥仪的时候,会采用下跪的行为来告诉日本,是跟他们是一伙的,因此日本人以后要找张作霖的麻烦也找不到理由。
当时已经是东北省最有势力的大军阀张作霖竟然对着已经走下帝位的溥仪下跪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张作霖所领导的奉系已经出现了军心散乱的局面,他需要通过对溥仪的下跪告诉天下,自己还是中国的子民。而且当时的他也需要依靠日本人的帮助,这一跪也告诉日本人自己是跟日本人一边,到时日本人也抓不到他的把柄与他为难。同时张作霖也许心中还是有些封建思想的存在,因此会对溥仪下跪。
末代皇帝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之后,张作霖勃然大怒是因为他破坏了张作霖运作多年的计划,这使得张大帅之前打的溥仪这张牌落空。
张作霖为了断吴佩孚的后路,送给冯玉祥大量的珠宝财富,让他去发动战争,帮助他毁了吴佩孚的老巢,这样张作霖就可以取得胜利,可是他算的明白利害却算不明白人心,冯玉祥也不是一心一意的帮助他,而是想借机从中捞一笔好处。
冯玉祥很明白张作霖的小算盘,他一面接受了张作霖给他的好处,好好配合他发动政变。夺了吴佩孚的职务,到这一步,他就已经完成了张作霖交代给他的任务。接下来的冯玉祥做的事情可就让张作霖怒火中烧了。其实想想也是正常的,毕竟冯玉祥也是一方军阀,不可能接受了张作霖的钱财,就以他马首是瞻。 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就是冯玉祥的小心思。
其实张作霖和溥仪一直保持着联系,曾经有一段时间,张作霖经常提供钱财供给溥仪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这种金钱攻势,溥仪甘之如饴,对张作霖的好感也逐渐上升。
在张作霖的心里,虽然溥仪已经很没落了,但是他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依旧有很多愚忠的人支持着他,听他的领导。 而冯玉祥是一个非常贪财的人,他赶走溥仪也不是处于政治目的,而是惦记溥仪的那些财宝,所以张作霖不高兴也是很正常的。
先还原一下张作霖见溥仪的场景和背景及时间。时间为1925年,此时大清已经亡了十几年了,溥仪早就成一个刚刚在上的皇帝变身为一个在天津闲居的散人了,而这个时候的张作霖已经成为东北王,可谓名震一方的诸侯,手上是要钱有钱,有人有人,要枪有枪。
但是让人们万万想不到的是,在这个时候,张作霖主动拜访了溥仪,两人相见后,溥仪有点不知所措,他是在不知道用什么礼节和这位已经牛过半边天的大人物应付,之间说话间,张作霖就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咣的就是一个响头,嘴里还念念有词道:皇上万福,皇上好。
这个时候溥仪也惊了,他打死也想不到老张竟然还用这老礼,慌忙的弯腰扶起张作霖,边扶边说,上将军好,上将军好。
之所以发生这事儿,其实也不是张作霖演戏,因为他是地地道道的老辈儿人,有些根深蒂固等级观念是深入骨髓的,所以他认为见到以前的老领导用这种礼节是顺之自然的,不是做作,他这样做,也是给下属立棍,让大家明白,这老礼不能丢,我怎么对待皇上,你们就得怎么对待我。
在说个事儿,张作霖是个老传统这个不用在多言了,就连当时标榜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胡适,按理说他要是见到退位的皇帝不应该有什么意外了吧。
但是,真相还真就让你惊掉下巴,那是在1922年,溥仪一个电话邀请胡适来故宫喝茶(要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民国11年了,溥仪早就下台了),胡适接到邀请后,屁颠屁颠的就来到了故宫。
在去之前,他还曾经打电话问庄士敦,见到皇帝要不要磕头呀?所以你看,这种等级观念,就连所谓的新派也都无法避免,因为有些事儿,真的深入骨髓,深入膝盖了
从形式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末代皇帝溥仪从皇位上拉了下来,但是作为大清朝最后的一位皇帝,溥仪并没有立刻淡出公众视野。溥仪宣布退位之后,辛亥革命所建立的国民政府,继续在名义上承认溥仪的“宣统”年号。不仅如此,国民政府每年还划拨数百万两白银供清廷皇室使用。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溥仪的继续存在是辛亥革命各方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然而,军阀冯玉祥却撕毁协约,率先站出来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在军阀混战且帝制早已结束的时代,冯玉祥此举并非很难理解,但是远在东北的张作霖听闻此事后,勃然大怒。这又是为何?
其一,张作霖表面上“新式”军阀,骨子里却有着浓厚的“旧”君臣思想。张作霖是个军阀,但是通过他的早年发家史就可以看出,张作霖骨子里有着很浓厚的帝王思想。当初张作霖在东北当绿林之时,想方设法的想让朝廷招抚他,之后,满清招抚了张作霖,张作霖着实消停了一会,以天朝子民而居。而且还数次帮助清廷出面剿匪,名曰忠君报国,实则还是为了借机敛财壮大实力。溥仪曾经赏赐给张作霖一件黄马褂,张作霖为此感恩戴德,在内心深处是有着很深的帝王情结的。
其二,张作霖此人善于投机,审时度势,一看风向不对,立马改变策略。在军阀混战时期,谁的脑子转的快,谁就能活下来,就能走到最后。张作霖很善于投机,当初张勋复辟,暗地里派人与张作霖联络。张作霖没有反对,最后张勋复辟会,张作霖如愿得到了奉天巡抚的美差。张作霖心里非常清楚,溥仪虽然名存实亡,但是作为皇帝,溥仪在龙兴之地满蒙地区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而张作霖的奉军则要在东北活动,就少不了满清遗老的支持,优待溥仪,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前途服务,张作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其三,有传言冯玉祥表面上是为了彻底推翻满清政府,实际上是觊觎紫禁城中的宝贝。想来以张作霖的身份和实力,若是他真的想扶持溥仪,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他却没这么做,所以说他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很大的目的就是为了那一大批宝物。现在冯玉祥粗暴的赶走了溥仪,还将紫禁城宝贝悉数带走,张作霖自然很生气。
辛亥革命后,清皇室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宣布退位。当然,在退位之前,清皇室代表也和袁世凯多次协商,争取了许多优待条件。比如每年要支付400万银元,还有继续住在紫禁城等等。说白了,也就说紫禁城是清皇室的小朝廷,溥仪虽说退了位,身份也是国民,但他在紫禁城里的日子,远比一般国民要滋润得多。
然而,溥仪平静的生活还是受到了军阀混战的影响。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争夺北京政权,在山海关正打得如火如荼。吴佩孚在百忙之中,抽调北洋军保卫北京城。然而通过贿选成为大总统的曹锟却认为吴佩孚是想监视他,也找借口又把北洋军调离北京城,支援山海关。
此时,早就和吴佩孚不睦的冯玉祥,暗中和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达成日后平分北京政权的约定后,发动倒戈政变,率军直取北京,很快就围困了总统府,并迅速布兵电话局、电报局和火车站,不毫不费力便控制了北京城,并将所在军部改为国民军。冯玉祥不光囚禁了曹锟,还解散了国会及吴佩孚的兵权。张作霖也违反不入关的约定,率奉军攻打吴佩孚。吴佩孚大败,只得退往湖北。冯玉祥在接管北京政府后,立刻实现了第一次革命。
他撕毁了之前袁世凯和清皇室所签的协议,重新修订了一份新的协议,在协议中,他表示紫禁城的财产不能都归溥仪所有,应该公私分明。然后,冯玉祥打着清除封建残余的口号,命令溥仪在两小时内把他的私有财产及用品等,自行打包,搬出紫禁城。正与直系军阀残余兵力打得不可开交的张作霖,听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气得大骂不止。那么,为何张作霖对这件事这么生气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张作霖觉得被冯玉祥利用了。张作霖和冯玉祥本来是合作关系,并且张作霖的势力远比冯玉祥的要大,所以张作霖一直轻视冯玉祥,结果冯玉祥驱逐溥仪这么大的事,居然都不和他商量,显然是没把他看在眼里。再说,干活的主要是张作霖,吃现成的却是冯玉祥,所以张作霖不怒才怪。
二、冯玉祥私吞紫禁城财物。冯玉祥只给溥仪两小时打包时间,显然不尽人情,也是担心溥仪把一些值钱货转移,所以冯玉祥派兵把守紫禁城,为的就是把溥仪赶走后,好大捞一笔。
三、打破了张作霖的计划。虽说溥仪已经过了气,但是在八旗中,他还是享有很高的威望,因此东三省那边,不少满蒙贵族都还唯溥仪为尊。张作霖为了能顺利地夺取东北三省,也为了能得到满蒙人心,一直与溥仪交好,多次解溥仪之危,很得溥仪信任。现在他放长线钓大鱼的计划,被冯玉祥搞砸了,他能不急眼吗?四、溥仪被赶后,会给别有用心的人制造机会。溥仪继续住在紫禁城,是和时人认为正统的北洋政权签定的协议,也是国际社会上得到认可的协议。
冯玉祥却单方面撕毁协议,给社会上造成信任危机。特别是日本人已经占领朝鲜,随时都可以攻入东北,如果溥仪被日本人利用,再加上满蒙八旗遗老们的支持,他张作霖在东北会是第一个受害者。事实上,张作霖考虑确实有些道理,最后,溥仪果然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满洲建立了伪满洲国,做上了傀儡皇帝。当然溥仪此举,给中国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不过,这已是后话了。(参考史料:《中国通史》《我的前半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