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方皋相马运用了什么写法啊

九方皋相马运用了什么写法啊,第1张

九方皋相马译文

九方皋相马——《列子》列御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今中牟白沙乡西古城村)人。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人称列子,主张贵虚。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墨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 “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译文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岁高了!您的子孙中有可以派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答道:“一般的好马可通过形体状貌辨识,天下特出的好马(即千里马),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形容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像这样的马绝于尘土消失蹄印(形容千里马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足迹)。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纆:绳索。担纆: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采,即打杂草),有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请使其谒见。

穆公召见了他,派他外出找马,三个月后返回报告说:“已经得到它了,在沙丘(地名)。”穆公问:“什么马?”答道:“是一匹**母马。”派人前去取得它,却是一匹黑色公马。穆公不高兴,召唤伯乐对他说:“糟糕,你所派遣的找马人!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马?”伯乐(喟然:叹息的样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一:副词,表加强语气,相当于“竟”)?九方皋相马的事正是所以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啊!像九方皋所观察的,天地间的奥妙(指事物的精微):得到了它的精微,而放弃了它的粗略,省察其内部而忘却其表象,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考察了他所应当考察的地方,抛弃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像九方皋这种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可宝贵的地方啊!”马到达,果然是天下特出的好马啊。

徐悲鸿(1895-1953年)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

从画的题跋上看,《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珍妮**画像》

《珍妮**画像》为画家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时年44岁。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珍妮**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这幅肖像是其男友——当时比利时驻新加坡副领事勃兰嘉,委托徐悲鸿所作。画中珍妮**栩栩如生,身着白色立领旗袍,安然的坐在南洋特有的藤椅上,画面定格在她回眸的一瞬,面容恬静,温婉典雅,时髦的卷发和她手中的书本还有她的坐姿,无不充分展现了珍妮**作为海外华侨女性的时尚、优雅和自信的美。这幅作品不动声色的融合了西方油画的写生和中国传统水墨的渲染、白描技法于一体,突破了传统肖像画的东西界限,极具艺术特色和感染力。据记载,此画完成后得到众人赞赏,勃兰嘉为徐悲鸿的才华赞叹不已,曾专门举办了盛大的画作揭幕仪式,珍妮**也是喜爱有加,在作品完成后慷慨解囊,尽一己之力捐款救国。在当时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为这一时期与南洋募捐中画筹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也是非常满意这幅作品,特意请摄影师为其和画作拍照留念,后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九方皋》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九方皋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 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 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概。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负伤之狮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愚公移山图》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 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愚公移山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自从佛教传入中土,人们就有了三生观念。借助佛教的外衣,把前身附会为 历史 上的某个知名人士,这是文人恭维别人和自高身价的普遍做法,同时也曲折地体现了对于 历史 人物的尊崇。在这种思维主导下,作为虚构人物的九方皋,也难逃被附会的宿命。

《列子·说符》中记载,伯乐年事已高,便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使求良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秦穆公虽然不悦,但是经过验证,九方皋所相中的,“果天下之马也”。

这则故事很有名,以至于九方皋成了世人眼中与伯乐齐名的相马专家。需要指出的是,九方皋的名字,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同的记载,《庄子・徐无鬼》中作“九方歅”,《淮南子・道应训》中作“九方堙”,不过后世称“九方皋”者居多。

因为秦穆公不悦,伯乐曾为九方皋辩解道:“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对于这种辩解,有人表示不认同。元代袁桷曾说:“方皋相马遗黄玄,嫫母敢作千金妍。”意思是说,连最外在的东西都看不到,那就无异于美丑不分了。

尽管对九方皋有争议,但不容否认的是,九方皋广受推崇,甚至被附会成了许多人的前身。两宋之交的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他在《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四中说:“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在陈与义眼里,九方皋就是擅长描绘水墨梅的张规臣的前身。因为张规臣绘画注重写意,遗貌取神,与九方皋相马有相通之处。元代汤垕在《画论》中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陈与义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其斯之谓欤!”汤垕所言,可谓是陈与义诗歌的一个注脚。

现代学者龙榆生在《浣溪沙》词中称赞画家江枫道:“修竹寒梅韵尽高,动如脱兔静藏韬,前身相马九方皋。”这首词也把九方皋视为江枫的前身,无疑是以一种曲折的方式给江枫以很高评价。中国画视形似为末节,也多鄙薄形似之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形似者,俗子之见也。”而但凡前身被视为九方皋的画家,都具有不注重形似而致力于写意的特点。

草木花卉写意,尚可以把九方皋视为作者前身;对于擅长画马的画家,那又当如何呢?章士钊曾赠徐悲鸿一联云:“海内共知徐孺子,前身应是九方皋。”这副对联于人于事都很贴切。上联用东汉名士徐孺子的典故。徐孺子德行高洁,陈蕃为豫章太守时对他青眼有加,曾为他特设一榻,去则悬之。王勃《滕王阁序》中说“徐孺下陈蕃之榻”,就用了这个典故,以证明豫章地方人杰地灵。徐悲鸿姓徐,名气也很大,所以被比作徐孺子。下联中的九方皋善于相马,而徐悲鸿则以画马闻名,且创作了轰动一时的巨作《九方皋》。下联用此典故,可谓一箭而双雕。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副对联中,章士钊把九方皋叙述成了徐悲鸿的前身。

以上诗句,都是称别人前身为九方皋,有没有称自己前身为九方皋的呢?有,当代诗人聂绀弩就是。他在《八十》三首其三中说:“窗外青天两线交,文章拱手世贤豪。此地无银三百两,前身相马九方皋。”“此地无银三百两”,有人认为是作者因老迈躺在床上,欲写文章而无生活素材;“前身相马九方皋”,则被解释为在赏识和推荐新人方面,尚可以有所作为。聂绀弩拾用现成的句子,“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表达了微妙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不过在聂绀弩笔下,“前身相马九方皋”这一诗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这个意义上的九方皋,想来更有 社会 价值。

当然,也有前身不作九方皋的情况。纪昀,字晓岚,谥号文达。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这则笔记充满 搞笑 意味,凸显了高雅文士与俚俗文人运思上的差别。马神庙的对联作者作为乡间文人,有可能不知道九方皋,也有可能不在乎前身是不是九方皋,却以藐视对联规则的勇气,把俚俗进行到底,与台阁文人思维大相径庭。下联对以“右手牵来千里驹”固然不雅,对以“前身终是九方皋”,虽然雅驯,但也缺乏创新。元代方回曾说:“前身相马九方句,焉能压倒简斋诗。”因为影响的焦虑,方回对跳不出陈与义诗句的牢笼表示遗憾和无奈,而纪昀毫无创新的对句,其实也不过是步人后尘,拾人牙慧而已。

九方皋看问题直入本质,不在意表象的细枝末节,堪称超越流俗的奇人,难怪有许多文人把他人或者自己的前身锁定在他身上。这种锁定,其实也是对九方皋无以复加的推崇与称赞,和迷信无关。

(作者:朱美禄,系贵州 财经 大学教授)

九方皋,人名,春秋时相马家。别名九方歅,九方堙。九方皋曾受伯乐推荐,为秦穆公相马三个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已经没有了千里马,所以人间变很难找到九方皋了。

原文节选: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译文:

伯乐回答:“良马可以凭形体外貌和筋骨来鉴别,但天下稀有的骏马,其神气却在若有若无、似明似灭之间。像这样的马,奔驰起来足不沾尘土,车不留轮迹,极为迅速。

我的子孙都是下等人才,可以教他们识别良马。但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稀有的骏马。有一个同我一起挑担子拾柴草的朋友,名叫九方皋(gāo,音同高),他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请让我引他来见您。”

扩展资料

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马的内在神机,观察到它内在的精粹而忽略它的表面现象,洞察它的实质而忘记它的外表。

只看他所应看的东西,不看他所不必看的东西;只注意他所应注意的内容,而忽略他所不必注意的形式。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有比鉴别马还要宝贵得多的意义。”

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时要有所舍弃才有所专注,同时要将获得的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参考资料:

-九方皋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内容简介:

本文选自《列子·说符》,标题是后加的。该寓言通过九方皋求得千里马的故事,赞扬伯乐善于识别和举荐人才。秦穆公本来要求伯乐从他家族中选拔一名接替他相马的人,伯乐却从外姓中推荐了“非臣之下”的相马能手九方皋。秦穆公仅凭马的毛色和公母等外在现象,轻率地否定九方皋的相马才能。而伯乐却以敏锐的眼光深切地了解九方皋能从最本质的天然机理上去识别马的好坏。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看问题不应拘泥表面现象,要抓住本质。

解析:

秦穆公谓伯乐曰——秦穆公对伯乐说。秦穆公是春秋时秦国国君,名任好,公元前659——621年在位。伯乐,秦穆公之臣,姓孙,名阳。一说复姓孙阳,名伯乐。相传是古代相马能手,所以用神话中掌天马的星名“伯乐”来称它。谓,动词,对······说。

子之年长矣——你的岁数大了。子,古代对男人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年,岁数,年岁。年长,指岁数大或高寿。

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您的)子孙中有可以派遣去寻求千里马的吗?子姓,即子孙。可使求马者,是名词性“者”字词组,作“有”的宾语。乎,句尾语气词,表示疑问。

伯乐对曰——伯乐回答说。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一般的好马可以凭外部形体、毛色、筋骨来观察。良马,一般的好马,区别于千里马。可,能愿动词,做作动词“相”的状语。“可”后省略了介词“以”,这个被省略的“以”与后面的名词“形容筋骨”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相”的凭借状语。相,动词,观察,句中作谓语。也,句尾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天下之马者——日行千里的马,即千里马。者,用在名词之后起提顿作用,是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

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象似消失,又象似隐没。若,借比性动词,“象”的意思。“灭”和“没”同义词并举,“亡”和“失”同此。该句意思是说,相看千里马不能单凭外形毛色;因其似有似无,若存若失,难以捉摸,没有非凡的眼力是无法识别的。

若此者绝尘弭辙——象这样的千里马,跑起来没有灰尘,不留足迹。者,用在动词性词组“若此”之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句中作主语。绝,断绝,与本义绳断意思有别;此为引申义,指一般断绝。弭,消失,消除。

臣之子皆下才也——我的子孙全都是下等才能之人。皆,范围副词,作“下才”的状语。该句是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可以把良马报告(给您),不能把千里马报告(给您)。告,以下告上,报告。两个“以”都是介词,与后面的名词性词组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翻译时提到动词前作状语。

臣有所与共担纆新菜者有九方皋——我有一位跟他共同背绳砍柴的朋友叫九方皋。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是个“所······者”结构,具有名词性,又与“九方皋”构成同位词组,共同作动词“有”的宾语。介词“与”后省略了指代“九方皋”的代词“之”,共同组成修饰性的状语,修饰“担纆薪菜”。担纆,背着绳索。纆,绳索。薪菜,即采薪;菜,通“采”,动词,采集,此指砍伐。薪,即“柴”;薪菜即砍柴。后面的“有”,疑是衍文,即衍生出的多余的文字。九方皋,姓九方,名皋,以地为姓,传说中古代相马能手。

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他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比我差。此,语助词,无具体意思。其,人称代词,他,指九方皋,作主语。于马,对于马,即指对于相马的能力和本领。于,介词,与“马”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下”的状语。臣之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词组,在句中作谓语。如果主谓词组中间有“之”,这个主谓词组做句子的独立性被取消,只能作句中某个成分,其中的“之”是语助词,无意义。非,否定副词,否定整个谓语。

请见之——请(您)召见他。请,是表示谦敬的副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见,召见。之,人称代词作宾语,此处指代“九方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到外面去寻找千里马。使,命令或派遣,后省略了指代九方皋的代词“之”。

三月而反报曰——(外出寻马)过了三个月回来报告说。三月,不是指三月份,而是说时间过了三个月,具有动词性质。而,是表示偏正关系的连接词,表明前为后状语。反,是“返”的古字,返回,即回到朝廷。

已得之矣,在沙丘——已经找到千里马了,在沙丘那里。得,获得,找到,后面指代千里马的代词“之”是它的宾语。矣,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句前“已”是时间副词,修饰“得”,表明事情已完成。在沙丘,(千里马)在沙丘那儿,承前省略了作主语的“千里马”。沙丘,地名。

穆公曰:“何马也?”——秦穆公问(九方皋)说,是什么马?

对曰:“牝而黄”——九方皋回答说,是**的母马。牝(音,pin),雌性鸟兽,与“牡”相对。而,并列连接词。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派遣人前往(沙丘)牵回(九方皋找到的)千里马,却是黑色的公马。牡,雄性鸟兽。骊,纯黑色的马。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秦穆公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说,是“悦”的古字。谓之曰,对他说,“之”指代伯乐。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你推荐的寻找千里马的人失败了。这是个主谓倒装句,为了突出谓语“败”,整个谓语部分,提到了主语之前。主语“子所使求马者”是个具有名词性质的“所······者”结构,表示“您所······的人”。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连马的颜色、公母都不知道,还怎么知道千里马呢!色物,指马毛的颜色。尚,情态副词,“还”的意思,句中作状语。弗,否定副词,相当“不”,修饰动词“知”,作状语。又何马之能知也,即“又何能知马也”的到装。“马”是“知”的前置宾语,“之”为复指前置宾语的代词,一般不译。为什么这句话要把宾语“马”置于动词前面呢?在上古汉语中,如果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奚”等作宾语时,或者作宾语的普通名词前附有疑问代词定语时,一般要把宾语置于动词前面。这句话中的宾语“马”前因为有疑问代词“何”作定语,所以连同定语“何”一起提前了。提前之后,在宾语与动词之间要用“之”或“是”复指前置宾语。这是古人的习惯用法,已成定律。

伯乐喟然太息曰——伯乐感叹地说。喟然,表示感叹的样子,无实在意思,在太息前作状语。太息,即叹息。

一至于此乎——专一用心竟达到了这种地步!一,用心专一,指相马时,精神高度集中。至,达到。此,指示代词,这种(程度)的意思,它与前面的介词“于”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至”的补语。乎,是语气词,与前面的“此”配合,在句末表示反问又兼赞叹。可不译,或译成“吗”或“啊”等。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这就是他的相马技术比我强千万乃至无数倍的地方啊。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九方皋相马时“忘形而得神”的本领,在判断句中作主语。其,人称代词,指代九方皋,相当于“他的”,作定语。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是古汉语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所······者”式,其中的“所”和“者”都是特殊指示代词。在这里,“所”先与后面的“以”结合成介宾结构“所以”,然后这个介宾结构再与后面的“千万臣而无数”动词性词组组成具有名词性的“所”字词组,最后,这个“所”字词组与特殊指示代词“者”结合成“所······者”形式的名词性词组,作判断句的谓语。“千万”和“无数”,都用作动词,强过千万和强过无数。臣,与前面省略的介词“于”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译为“比臣”。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象九方皋所观察的是天然的机理。这是个判断句,谓语后用表示判断的语气词“也”结尾。天机,天然机理,即千里马所具有的禀赋。

得其精而忘其粗——(九方皋)相马时得到了精华而忘却了粗浅的表象。

在其内而忘其外——审察它内核而忽略它的外形。此连上句主要说九方皋相马时,不看它的外在表象,而看它的精神实质,看它的本质属性。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九方皋相马时)只看他应该看的(天机),不去看他不该看的(色物、牝牡)。“所见”、“所不见”都是“所”字词组,作“见”的宾语。两个“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九方皋)”。

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观察他所应观察的,舍弃他所不应观察的。结构基本同上句。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象九方皋相马的方法,有比相马更重大的意义呀!皋之相,是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词组,作“若”的宾语,然后,这个动宾词组与后面的“者”组成具有名词性的“者”字词组,作全句的主语。有贵乎马者,有比相马还更重大的意义。贵乎马者,是“者”字词组,作动词“有”的宾语,而这个动宾词组在全句中作谓语。贵,形容词,后面的“乎”是介词,相当于“比”。在一般情况下,形容词后的介词“于(乎)”都有“比”的意思,起引进比较对象的作用。乃,副词,用在谓语前面,表示对事物的确认,可译为“是”,或不译。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把马牵到一看,(它)果然是千里马。果,情态副词,确认出现的情况与预想的一致,可译为果然、果真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11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