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样会产生感情?

人怎样会产生感情?,第1张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

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一部分情感

是后天习得的,而部分是先天具有的。

目前大脑结构中,认为情感产生和过程、以及情绪记忆和情绪控制有关的的是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

(amygdala)。

如果要搞清人为什么会产生情感,就要说一下情感的功能和作用了:

(1)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

A婴儿早期通过情绪来传递信息,表达自己需要,获得成人的关心。

B成人生活中,通过情绪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生存状况和需要,如愉快表明生存状况良好,痛

苦表示处境困难;同时根据对方情绪和情感了解对方的需要,并采取相应措施。

(2)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情绪、情感对内驱力起着放大和增强作用

(3)信号功能

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通过表情来实现的

(4)组织功能

情绪情感对活动: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

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效果。

情绪情感对记忆的影响: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记住的材料,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也容易回忆起来。

情感情感对行为的影响: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人能够注意到事物美好的一面,相反则更容易产生

攻击行为。

一、 强调对话语的整体理解

高考听力训练的目的是在语篇层面检验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这必须建立在语篇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因为,无论是在对话中还是在独白中,如果没有全球的认知,就不可能实现准确的理解。

二、强调口语的真实性

高考听力训练语料料是真实的生活语语料,不是专门为测试知识而准备的没有交际条件的语料库。真实语料是具有真实语境、真实动机、真实心理、真实人际关系和真实交际策略的真实的言语活动。

三、强调社会语言策略的具体把握

考生在接受真实语料时应使用适当的社交策略,注重信息的有目的获取。考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应在整体语篇理解的语境中,将各种具体的信息联系起来,形成一幅真正符合实际情况的心理图景。当然,这就要求应试者在日常训练中逐步积累经验和运用社会语言策略的经验。

四、强调情感因素在口语表达中的重要性

真实的听力语料应该充满情感成分,说话者的情感会随着话语的具体情况而变化。考生应善于理解这些变化,实现语篇的整体意识。

五、强调听力技能的熟练运用

听力训练实际上包括语境体验、听力过程中的预测活动、说话者社会角色的识别、交际策略的实际运用等技能。由于高考听力语言材料是真实性较强的材料,因此,这种试题要求学生非常熟练地运用各种听力技能。

面对多元化"读图"时代的到来,充满感情,富有情调的图形创意作品相对于刻板的理性说教则更具诱惑力与感染力,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它们以清晰的图形语言,自然流畅的图形风格,诚恳的情感诉求与传递,不断地撞击着人们的感情,使你向它靠近并产生

作者:许明张雄

教学与研究 2000年04期

 一

 经济学家很少关注人的情绪、情感与市场的关系,不少人持有这样的偏见:从情感的角度研究市场主体行为“不过是‘人格化’的方法,这是败坏政治经济学的毒物。实际上,如果我们要在内心的情感的意义上来了解,我们就人格化。在其他科学里,这种人格化是占星学、炼金术、活力论。就是说,占星家、炼金术士或者活力论者用他的感觉、意志、智慧、理性——总之,用他的理想的典型——描写自己,而不用观察到的运动,并且向为什么它们这样地动,而不是像天文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后来所问的那样仅仅问他们怎样地动以及动了多少”。(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396—39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显然,理论家们对经济学方法的理解似乎只限于市场运动的过程描述及其量化方面,至于市场行为主体的自身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则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也有少数理论家对情感与市场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理论研究的范式而言,马克斯·韦伯似乎更为重视情感与市场行为、情感因素与经济学家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在韦伯看来,经济学家的研究对象不是一种机械体或有机体,而是人类。这些行为人,既是主观的又是受环境支配的。他们的情感、动机、痛苦、快乐等都是主观的,而他们与别人的交易则是受环境支配的。经济研究要了解他们的真实活动,除了测量市场活动本身或者它的结果以外,研究者必须“设身处地”去研究行为活动主体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精神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在自然科学里,人们只问“怎样”、“什么”、“多少”这些问题,可是,在经济科学里重要的是要了解发生作用的动机,了解人们那样行动的理由。人们求购商品的行动,在商品多的时候不如在商品少的时候那样急切,因为它符合我们自己在同样情况下情感变化的经验。如果我们要真正了解为什么人们那样行动,就必须研究这种情感的作用。经济学应建立在对人的情感作用分析的基础上。这是一种经济学家必备的“历史意识”:要着手研究,只有造成一种心像,不仅显示人们怎样行动,而且显示他们在特殊情况下所选择的行动。只有这种“历史的意识”,方能解释市场行为者的经济行为,不仅是过去的行为,而且是在和他自己不同的情况下的行为。我们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机械或者有机体的位置,来了解为什么那样行动,因为它缺乏像我们自己的情感。

 韦伯如此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原因在于他把人的基本行为取向划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purposively rational )行为、 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行为、情感性的(affectional)行为、 传统型的(traditional)行为。 所谓情感性的行为是指行为在某种感情状态的波动下发动的,位于有意识行为与无意识行为的边界。在韦伯看来,情感性的行为和传统型的行为不过是理念型的一种解释图式,旨在说明:透过理性类型的应用,需要测算出非理性的偏离程度,以达成对社会的最佳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考托瑙,致力于对市场行为的研究,他受格式塔心理学行为模式,尤其是库尔特·莱温解释学行为模式的影响,提出了“消费者感情指标”这一理论。他认为,市场行为作为生活空间的功能,是由人格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C=F(P,S)]。 在他看来,市场购买行为不仅取决于经济形势、可使用的资金和购买者的财力,而且取决于他的心理情绪、他对形势的感情,这些构成了经济人格的特点。这种感情(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它影响着人们的购物、储蓄或投资的决策。为了获取消费者的期望,用韦尔纳利德的话说也就是“对未来事物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观念”,考托瑙根据汇集技术制定了消费者的感情指标,这一指标是在大量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其调查表共设8个项目,每个项目后面都有一个问题,要回答:“为什么?”调查要求被询问者指出:他是否认为一年来自己的情况已有所改善,是否认为当下购买某商品是适时的。对调查结果的计算,考托瑙尽可能将情感的消费态度算术符号化,如用(++;或=+;或-+)表示消费者的乐观情绪,用(+-;=-;甚至--)表示悲观情绪,用(+=;==)表示谨慎态度。百分率是根据答案的总数计算的,因此有助于更好地从市场调查对象所处的形势中来了解他的消费个性。有材料表明,人们在十年中所作的统计似乎已证实了这样一种想法:这些情感指标的主观取向支配着具体的市场行为,只要用6个月至1年时间,就能作出预测:在1973—1974和1978—1980年间,早在汽车销售量下跌以前,消费者的感情指标就已出现了下跌。正如考托瑙在1981年制定的消费者的感情指标所表明的那样,消费者的感情指标的变化和美国30年来出现的经济衰退是一致的。因此,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考托瑙的感情指标的图式可以作为表示市场商业周期中出现变化的报警器。

 类似于马克斯·韦伯、考托瑙的有价值的观点还可以引述一些,如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中“直觉与情感”的论述,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理论中的“情绪”概念,以及道格拉斯·麦葛瑞哥的“理性人和情绪人”的论述等等。

 二

 (一)情绪—情感与市场行为者的关系

 这个问题涉及市场的人性问题,也是行为者情绪方面的特性问题。经济学家、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第二卷“论情感”中曾深刻地揭示了经济行为者为什么不断追随财富积累的人性原因,他说:“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获得生活中的快乐和舒服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本质在于它的发挥的概然性,在于它使我们借一种真的或假的推理去预期那种快乐的真正存在。这种快乐的预期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的原因既然是我们享有的,并因而是与我们有关系的某种所有物或财产,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清楚地看到前面体系的所有各个部分(指人性的心灵知觉中情绪情感的诸表现形式——引者注)都极为精确而明晰地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了”。休谟实际上已明白地指出人类追逐财富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人性中存在着不可泯灭的情绪、情感因素的作用。

 情绪—情感成分从市场行为者的角度来说,乃是行为人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和心情,是对象引起的主体在感情上的反应。厂商对生产某一产品项目的选择、投资者对某一投资对象的定位、营销者对某一商品牌号的推广、消费者持有某一消费品的观念等等,都离不开他们各自对对象存在的一种情感的态度。在市场上,各种媒体所传播的广告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消费者、投资者、营销者对某商品或某项目给予感受和心情上的导向。态度对象刺激了主体,使人们获得情感体验:喜好或厌恶、尊敬或蔑视、热爱或仇恨、同情或冷漠等等。它是人们市场决策的一个首要组成部分,也会激励市场行为者的各种动机和兴趣。情绪—情感表明市场行为者对市场运作客体的喜欢或厌恶有着一定的强度和方向。如果情感是反映一种积极的感觉,就可能导致消费者、投资者、营销者的良好反应,而若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则给生产商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了解市场行为者的情绪(既有个体情绪又有群体情绪),对市场的运作目标和趋势的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市场上,我们很难区分出两类人:一类似乎是“理性人”,是能运用逻辑推理,具有完备的信息,而且善于准确计算,能够推演出纯粹客观结论的人。另一类是“情绪人”,是缺少理智,感情用事,而且具有高度偏见的人。

 事实上,任何一个市场行为者都不可能绝对地把自身划分为“理性人”或“情绪人”。有人说,人的理性信念完全可以消除人的情感因素,当你在作出市场决策时,只要你奉守如此原则:“让我们不要把个人因素带进问题里去”,“让我们只考虑事实吧”,“让我们冷静下来,客观地考虑这个问题”,那么,你就能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意愿、焦虑、敌意和侵犯等因素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但是,这种作法受到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理论的挑战。

 研究者们认为,人的行为不管他是在思想、在分析、在推理,还是在与他人做交易、从事商务谈判,总免不了要受到情绪—情感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麦独孤指出,所有有目的的行为都是由人的复杂情感来决定的。达菲对此作出进一步解释: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没有动机就没有行动,而情绪就代表着极端的动机。美国学者PT扬(YangPT)指出:人的行为不可能离开人的感情,当有机体趋向于行动时,就有一个积极的中枢感情过程在工作。感情过程的作用是产生动机并影响行为。 人的行为发生实际上遵循着如此原理:(1)刺激引起感情和感觉;(2)感情的唤醒使有机体接近或离开刺激;(3)感情过程导致动机; (4)动机的强度与感情的各个方面有关(如持续性、强度、频率和新鲜性);(5)感情过程靠影响选择而发挥着调节作用;(6)从积极感情的激活到消极感情的激活的组织模式是广范围的神经行为模式本身所遵循的最终原则。

 从消费行为学角度来分析,情绪—情感是消费者对某一对象商品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是个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如果消费者能从购买某种商品中得到一定需要的满足,对该商品评价较高,有一种积极购买的行为倾向,这就是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情感,商品就是情感的对象。情感作为个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力,激活着个人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作用于对象。

 行为学家费希宾曾提出属性态度—情感模式,明晰地揭示了情感与行为的内在关系。见下图:

 

 在费希宾看来,消费者对商品的情感(态度),是以对此种商品的信念为基础,又与消费者进行各种行为的意向有关,而消费者的各个意向也与其对应的行为有关系。反过来,消费者的行为反馈于消费者的信念,而且一旦形成对商品的一种情感(态度),又将形成新的信念。

 费希宾还进一步对消费者的情感(态度)提出了如下公式:

 Ab=∑W[,i]B[,i]b

 其中:Ab——消费者对特定牌号b的情感(态度);

 W[,i]——消费者认为该牌号所具有属性i的重要程度;

 B[,i]b——消费者对牌号的属性i所持有的评价性信念;

 N——消费者选择某一特定牌号所考虑的重要属性的数目。

 费希宾模式告示我们:人的情绪反应,虽然有时处于不自觉状态,但是却对人的行为极有影响。人的外显行为离不开个人的意向作用,而个人意向又直接受消费者情感(态度)的驱动。没有情感的存在,便没有人的消费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情感对人的市场行为的支配作用,并不是“独来独往”,不受任何理性约束和控制的。费希宾的模式,一方面强调了人的情感因素对外显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并没有把感情因素视为行为驱动的最终因素,人的情感态度还要取决于信念的支配。信念往往以目的、动机的形式贯穿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并与情感、意志相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观念意识支配人们的行动。众所周知,人的信念说到底,不过是人们对理性认识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理性不可等同于信念,但理性在信念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强调理性不能取消行为决策的感情因素,并不等于理性对感情因素没有制控功能。实际上,市场行为者能够通过掌握市场的理性逻辑来调控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而达到对行为的制控作用。这种过程是发现情感的存在和减少理性决策途径中情绪障碍的过程,也是变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的转换过程。在证券交易所,政府有责任通过交易的理性原则来调控交易者波动起伏的不健康的交易情绪,从而保持积极的投资情绪以便产生规范的交易行为。通常说来,市场运作的规范机制要求所有参与市场竞争或从事消费行为的人尽可能地压制或弱化的情绪有:敌对的情绪、不合作情绪、不忠实的情绪、背信弃义的情绪等。此外,还有与心理有关的情绪力量,如:狠恶、自私、不成熟和不合理的行为等等。

 (二)情绪—情感在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作用

 其一,情绪—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市场的认知过程。

 市场信息总是通过市场行为者的知觉和记忆来进行选择和加工的。情绪—情感是一种监测机构,随时都在注意着信息的流动。它能促进或阻止市场行为的发生和市场运作的过程。这是因为情绪—情感体验所构成的恒常心理或当下的心理环境,都对市场的信息加工起组织与协调作用。按照情绪—情感的适应性,它协助市场行为者选择信息与环境相适应,并努力去改变环境。

 当投资者在各种条件已基本成熟时,他的良好心情有可能带来积极的投资心态。良好的心情与良好的外部形象相结合,使他对投资方的信任度大大增加,缩短由于陌生感而带来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合作意识的强化。在项目决策时,往往能达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决策果断的效果。当投资者心情处于极度恐惧、郁闷和低沉时,它的投资心态往往是十分糟糕的。有可能在投资谈判时,对细枝末节问题过于钻牛角尖,人为制造障碍,甚至导致谈判的中断,不利于项目的成功。假如投资者过分担心投资额的回报率,那么,亏损的恐惧感往往影响投资者的行情分析和理智判断,结果,往往是“当断不断,反为祸乱”。

 当投资者心情处于过分冲动并达到激情状态时,往往易出现反常思维或反常行为。一方面,激情有助于冲破思维惰性,拓宽投资意向的空间和压缩投资决策的时间,有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一切参与市场投资的积极因素,排除投资环境和投资条件中的某种障碍。持久而炽热的激情甚至能激发足够的能量去完成预期投资工程。另一方面,冲突的情绪也极易带来决策的不冷静、计算上的粗糙、操作上的失误,从而使风险系数加大。

 其二,情绪—情感可以协调市场交往和人际关系,提高经济人的工作效率。

 在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极为复杂和多样的。而情绪—情感,在人们的市场活动中又经常处于极为敏感的前沿地位,情绪因素对于协调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心理作用。众所周知,市场行为者总是带有一定情绪与其他经济人进行交往的。情绪是主体的基本生存状态,没有情绪的主体间交往是不存在的。主体的情绪正是通过对交往效果的影响而间接地影响着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交往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然而,情绪对于交往的作用一点不亚于语言。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情绪—情感总是通过表情的中介作用来达到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彼此沟通的效果。它可以为经济人建立相互协作的感情纽带,并及时传递着彼此知晓的市场信息。还可以为经济人去辨认当下所处的不十分明确的市场环境和交易人的态度。人们也常说,情绪—情感是“润滑剂”,做生意讲究“一回生,二回熟”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厂商来说,注意从情绪—情感方面协调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企业里,情绪—情感就是职工作为人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的一个函数,满足程度依存于两个因素:一是职工个人情况,即职工由于其个人历史、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个人态度和情绪;二是作业环境情况,即职工通过与自己同处一个作业环境中的同伴和上级的接触而形成情感氛围和人际关系。一位称职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应当具备两种技能:技术—经济的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技能。前者是企业效益逻辑,后者是满足职工感情逻辑。学会情绪—情感逻辑的技巧,可以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是取得高效率的关键。职工通过社会机构来取得别人的承认,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从而自愿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合作。学会情绪—情感逻辑的技巧,就使缩短厂商的最大化目标与企业职工最大化目标之间的视角距离成为可能。

 其三,情绪—情感对市场行为者的认知动力、价值取向、对象性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情绪—情感可以通过放大或弱化主体的需要来影响行为者的认知动力。经济人的活动总是受自身的需要所驱使,然而,人的需要总是在一定情绪状态中产生和变化的。在情绪中产生和变化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情绪的影响。90年代的中国大陆出现股票热、债券热、房地产热、土地批租热、期货热、外汇热等等,一个接一个,在众多的投资者中,有人一年内改换了几种投资形式,其需要形式的改变与波动起伏的市场投资情绪的影响密切相关。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主体在某种需要的驱使下去从事某一种对象的认识活动时,如果其需要受到某种情绪的影响而放大,那么,认识的动力就会加大;如果其需要受到某种情绪的影响而弱化,那么,认识的动力无疑会变小。其次,情绪—情感的本质在于,它们以心理体验的方式反映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表达主体对于客体的价值态度。“同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人对它是无所谓情感的,只有那种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能引起人情绪和情感。而且,依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绪和情感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凡不能满足人的渴求的事物,或与人的意向相违背的事物,则会引起否定性质的体验,如愤怒、哀怨、憎恨等;情绪和情感的独特性质正是由这些需要、渴求或意向所决定的。”(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下册,4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作为一种现实的、具体的价值心理形式,它们是人的主体尺度的内在精神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情绪—情感能够帮助经济人确定、反映和表达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如,喜欢生态环境优美的人,往往对那些污染环境的产品,形成否定的、消极的价值态度。情绪、情感与价值的关联,对营销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消费者的情绪、情感对某种产品采取比较肯定和积极态度时,生产该产品的企业营销策略就要力图使情感不发生变化或产生较小的改变,使消费者最终接受本企业的产品,并从对产品的接受转变为对产品的偏爱。各种市场广告,经常出现“我喜欢×××产品”类似的情感导向式用语,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消费者感官的刺激,引发情绪、情感方面的关注,达到消费价值导向的目的。

 其四,“市场情绪”能为政府的市场调控提供有价值的信号。

 所谓市场情绪,意指市场某种行为的群集性激动,并伴随着集体情绪的凝结。例如,某种形式的投资热、消费热、开发热、营销热;对物价的恐慌、对商品的抢购等等。市场情绪往往显示出政府某种市场政策、秩序不能满足市场行为者的需要和欲望。当然,也有一些市场情绪来自行为者在没有互通信息的情况下发生集体无意识行为,如农工潮现象。一般说来,市场情绪有着四个特征:(1)自发性;(2)具有使人对之注意的极大力量;(3)具有较强的社会感染性;(4)容易引起市场行为人的冲动。因此,对政府决策部门来说,市场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乃是市场供求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社会福利关系等最直接性的市场信号,因而,要敏感而又积极地分析这些信号背后深藏的群众欲望和需要,并主动地加以调节和控制。这对整个市场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介绍:许明(1969—),男,安徽滁州人,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200083) 张雄(1953—),男,安徽安庆人,上海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哲学研究。(200129)

(1)商品的分类命名:商品的分类命名是比较重要的,决定商品的类别归类,命名应根据消费者的习惯,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分类归纳与命名。

(2)分类的层级:做到层次鲜明,展示核心的分类。例如女单鞋可以有比较多的分类属性,如平底单鞋、高跟单鞋、中低跟单鞋等,根据材料分有真皮、pu皮、织物布等,还可以根据价格区间进行分类。

(3)分类内容:因为不同类的商品分类内容比较多,但不宜过多地交叉。

(4)商品的原创性:在设计上要体现商品的原创性,显示厂家自己生产的信息,设计个性化的店铺页面,在搜索引擎中避免复杂或同类。

(5)商品更新率:不断更新店铺的信息,更新店铺推出的新款商品,更新热销商品信息,以吸引老客户,提升消费者的黏度。

(6)信息的描述方式:尽可能多地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来描述信息,也可以采用动态图像或视频的格式展示信息。

(7)新品的标记:对于新发布的产品要给予标记,方便消费者发现和购买,让店铺保持新鲜度。

(8)辅助推荐:在店铺的首页、左侧栏、自定义栏、编辑栏等多个地方可以对店铺的活动进行提醒与引导,增加店铺曝光率。

(9)活动推荐:可以通过友情链接等形式推荐店铺参加的各种平台活动。

(10)相关商品的推荐:可以通过友情链接的形式展现需要推荐的相关商品,以方便消费者,节省消费者的寻找时间。

(11)收藏设置:在醒目的位置设置收藏商品或者店铺收藏按钮,方便消费者收藏。

(12)文字排列:规范地排列相应的文字,字体大小设置合适,排版方式应能被大众接受。

(13)页面长度:选择合理的页面长度值,一般浏览页面长度以鼠标滑轮滚动2~3次为宜。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更新教育观念

  情感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重要部分,就其内涵而言,它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旨在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便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既能为教育带来正价值,也可带来负价值。因此,教育者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对技术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判断偏向,摒弃“工具理性”,坚持教育技术的教育性原则,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加强教育技术领域的人文教育。

  2、激发学习动机

  罗杰斯认为,教学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促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情感内容,恰当地运用投影、配乐、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们沉浸在美好的艺术享受中,以获得更大更好的教学效果。

  3、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和谐教育,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大众传媒的大众参与性,使得大众在对信息进行意义解释和意义重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其传播的思想观念加入内化或强化。因此,需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不是课程,而是氛围;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淋浴文化传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给学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料,通过文化加深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帮助人超越其生物性存在,形成明确的精神价值导向,营造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从现实的物质利益及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具有个性、自主性、自律意识、批判精神的自由公民,使人不断地从既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超越各种给定品性,使教育过程成为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我创造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构建、自我完善。

  4、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斯卡特金首次提出了“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原则”,强调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化的、直观化的、具体化的教学内容,绘声绘色地提供给学生,促使学生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教师在讲授传统篇目《祝福》过程中,可以把祥林嫂的四次眼睛或者说外貌的变化,用画面再现出来,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自己对祥林嫂这么大的变化的感受,并探讨形成这样一种改变的可能原因。此时,学生在心中已经有了最初的关于本课的一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他们进一步学习本课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配以重点内容的呈现和深情的朗读、恰当的背景音乐,并且此时穿插祥林嫂的“我真傻”的话外音以及众人冷漠的表情,为本文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认识到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再放映**《祝福》,让学生比较阅读文本和影视文学的差异,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比较阅读能力。

  5、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关系到教学内容实现程度。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洛扎诺夫认为传统的教学低估了人的巨大潜力,忽视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暗示教学法就是利用人的可暗示性,重视教学环境的情感渲染,激发个人心理,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我,实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的统一,特别是充分调动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各种教育素材,运用、模型、**、戏剧、游戏等直观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形象信息,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人,为学生提供规范的道德行为标准,以促使学生将认知转化为正确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规范的行为,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情感教育。情感是促使知识、认知转化为信念的催化剂,任何艺术都可以说是情感的艺术。在现代教学的各级材料中,无不渗透着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因而每位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释放出来,使学生树立起规范的道德准则。

  新课标把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无疑是对语文学科认识的一次重大超越。语文学科积淀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富有浓郁的人文特色,较之于其它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有更多的幻想、想象,也有着更多的情和爱。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笔者致力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断探索和总结,让学生对语文课堂、语文课本、每一篇文章都能情有独钟,从中获取快乐,体味真情。

一、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意相通。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一门学科,没有感情的契合和移入,是无法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之美的。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良好的情感氛围作保证。在课堂上,老师应多对学生进行“激励、“呼唤”、“鼓舞”,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处在一种身心解放、无拘无束的空间下,才会乐于参与,自由表达,才会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才不会流于表面,而会向纵向深入,横向扩展,最终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反之,学生如果处于刻板呆滞或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及创造力,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拨动情弦,创境激趣,精心设计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导语的设计,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顺利走进作品,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会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字、画面的理解揣摩,充分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精心设计好导语,当好学生的导游。从而使学生在和谐活跃的情境中兴致盎然的去探索、解疑,既从感官形式上,又从内心深处感受“情动而辞发”的各个方面。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总之,教师要努力做到以情导入,导之入情,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

三、精心挖掘筛选,多元化设计情感目标

阅读的材料是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在 教学设计 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如可采用设疑引趣法,《卖炭翁》一诗中的“系向牛头充炭值”,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用“系”呢一个极寻常的“系”就可使学生看到卖炭翁的反抗精神,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标。

四、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不是独立的,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以外的,它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不囿于读读――议议――说说――想想这个浅层次上,还要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侧重于诵读吟悟,把平铺直叙的文字化作立体的形象,从而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在迁移训练中,可构建与作者对话的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材料,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如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本中的《挖荠菜》,可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封书信给作者,表达对老一辈人的理解、感激之情及新一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新的价值观;学了《两小儿辩日》,可写一篇随感式日记,论述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没有必要嘲笑别人,或者论述人不应迷信权威,要敢于像两小儿那样向权威挑战等。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这就需要教师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多方的对话平台,用心灵去诱导学生,使情感目标能顺利达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说,课前的精心预设如同是山重水复,那么,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就如同是柳暗花明。要看到柳暗花明的美景,就必须经历山重水复的曲折过程;要实现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就必须有课前教师费尽心血的精心预设。下面以鲁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让友谊之树常青》(以下简称“本课”)为例,谈谈怎样通过预设的山重水复,实现生成的柳暗花明。

一、精心创编故事,增强预设的故事性

增强课堂预设的故事性,精心创编生动的故事,能够用丰富、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想象,触发学生思考,触动学生情感,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使学生在感悟故事中实现课堂的精彩生成。创编故事要注意:第一,精心设置一些清晰简洁、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具有情感冲击力的小标题。第二,精心锤炼故事内容,做到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永不懈怠。要在故事的价值引导上、在贴近学生实际上、在故事的开放性上狠下工夫,使故事内容生动、有趣,合理、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第三,故意给故事“留白”。把故事叙述得十分圆满并非理想的境界,故意不把故事叙述完整,把增补和完善故事的机会留给学生,这种“留白”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空间,不但使故事的吸引力更强,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本课在合作探究环节精心创编了故事《小明交友记》:

1不妥之处

小明是一名七年级的学生,因为学习很好,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调位时,班主任让他和学习较差、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华同位。他很不情愿,有时还欺负小华。一天,小明正在学习,小华问他问题,他不耐烦地说:“自己想去!没看到我正在忙着吗!”回头对另一个同学说:“小四眼怎么那么笨?我才不告诉他呢!”一次,小华不小心碰掉了他的铅笔盒,小华向他道歉,他大声地对小华发脾气:“你没长眼睛吗?太不小心了!”还有一次,小明假意答应小华周六早八点到科技馆,小华苦等了一上午,也没等来小明。

讨论:(1)说说看,小明的行为有哪些不妥之处?(2)你准备怎样劝说小明改正错误?

2差点挨揍

小华越想越生气,觉得小明太过分了,应该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一天放学后,小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小军和小强,他要求他们帮助自己把小明揍一顿。小军和小强一听,认为朋友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便爽快地答应了。幸亏被老师发现得早,制止了错误行为的发生。通过老师的教育,小华以及小军和小强都提高了对友情的认识。小明也开始反思自己差点挨揍的原因。

思考:(1)你觉得小华在交往品质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他应该怎样做?(2)请你评价小军和小强的做法。(3)如果小明挨揍了会有什么后果?

3态度转变

一天早晨,小明来到学校不久,突然感到肚子剧痛,小华连忙扶着小明去医务室,接着又陪着小明去了医院。原来是急性阑尾炎,必须做手术。在住院期间,小华多次去医院看望,还给小明端水、服药,嘘寒问暖,使小明很受感动,改变了对小华的态度。出院以后,小明不但补上了自己落下的功课,还帮助小华补习功课,使小华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好伙伴,也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思考:(1)小明和小华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2)讲讲自己的友情故事,与大家分享你的感动吧!

该故事前后连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生动性、生活性。借助故事,让学生思考“怎样劝说小明改正错误”,“评价小军和小强的做法”,推测“小明挨揍了会有什么后果”,以及“讲讲自己的友情故事”等问题的设置,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于深刻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交友的主动性、自觉性,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学生在感悟故事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课堂的精彩生成。

二、精心选取情感材料,增强预设的情感性

增强预设的情感性,精心选取激发学生情感的各种材料,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更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思想品德课具有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特殊重要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增强预设的情感性,有助于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提高学生的情意能力,让学生的心智变得更健全、心灵更纯洁、情感更丰富、意志更坚强、人格更完整、精神更崇高,在情感提升中实现课堂的精彩生成。精心选取情感材料要注意:第一,精选真情事例。现实生活中具有众多感人的真实事例,教师应该善于发掘真情事例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情感因素,将其生成情感教育的资源。第二,精选名言诗歌。人类几千年所积累的文质兼美的名言和诗歌,是极为丰富的精神食粮,无疑也是情感教育很有价值的资源。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情感丰富的名言诗歌,会使学生的情感丰富而细腻起来;用这些饱含真情的名言诗歌情感材料来教育学生,能够收到情感教育的奇效。

例如,本课在合作探究环节引入了富兰克林的名言:“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还引入了诗歌:“天空宽容了云朵,才拥有了彩霞。江河宽容了小溪,才拥有了浩瀚。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丰收。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成功。”“在我困难的时候,您伸出过无私的手。在我痛苦的时候,你奉献过真诚的心。在我孤独的时候,您伴我同行。感谢你给予我真诚的友情。”

上述名言、诗歌都是教师精心选取的情感材料。学生欣赏名言和诗歌的过程,就是感悟友情、激发学生情感的过程,也是情感提升的过程。

三、精心设置课堂活动,增强预设的活动性

增强课堂预设的活动性,精心设置课堂活动,能够改变原有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高效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情意品质,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从而实现在活动中的精彩生成。精心设置课堂活动应注意:第一,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实际设计活动方式,安排活动程序,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第二,要营造活动氛围。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表情要和善,态度要和蔼,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第三,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内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活动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3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