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窦建德的仁义之师败于李世民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因为刚开始王世充扶持杨侗为皇帝,等到了自己的势力强大了之后,王世充竟然自己选择了建国当皇帝,这一下子就出现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矛盾点,以往的小摩擦小磕碰逐渐的演变成为了大肆的争斗与进攻。(出现破裂缝隙)
后来王世充也是忍不了,直接带领自己的部下打到窦建德的地盘上去,这样一争二斗的,两地人民民不聊生,甚至还专门的去残害平头百姓,作为报复对方的筹码。(失民心)
正是因为两人这样不断的争斗,此时已经无力与当时的李世民去抗争了,再加上自己国家的人民人心惶惶,都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到达身边,所以就开始了不断的暴乱。(逐渐走向失败)
正在这样需要安抚人心的时候,王世充选择了暴力镇压,这一下子真的是让人民彻底寒心,最终李世民打入城墙之后,全城人民无一抵抗直接投降,这也就是导致了仁义之师败于李世民的情况,是失民心着失天下的最好代表了。
都说李世民魏征是君臣般配的楷模,那么般配在哪里?火花是如何擦出的呢?
是语言的交锋,智者的对话。
魏征六次跳槽,五易其主的来龙去脉已在巜职场魏征》系列予以揭示,魏征超群的语言才能,也分别在《魏征的语言艺术》中掀开冰山一角。
魏征做为一名纵横家,主要是靠一张嘴挣饭吃,还挣出了个“千秋金鉴”的名号,说话的艺术必然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张驰有度,口吐莲花。
无论是《一句话镇住王伯当》,还是《一句话感动窦建德》,还是《一句话警醒元宝藏》,都显露出魏征语言艺术的风采。只是对话方功力不够,只见魏征单方面放电,却得不到有效回应,如同重掌打在绵花上,无法撞出火花。
终于,李世民来了,两个绝世高手站到了一起。于是,你来我往,刀光剑影,高招频出,精彩纷呈。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应是空前绝后了。
对这场旷日时久的绝世对决,李世民这么说:“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魏徵这么说:“陛下导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翻译一下就是,李世民说:"有意见你提呀提呀,我就是喜欢听,越刺耳我听着越动听。"魏征说:"你既然喜欢,于国于民又有利,我何乐而不为呢?"
俩人擦出过多少火花,容后一一叙来。
1、他不拘一格(敌人、穷人、坏人)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3、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中国的丰年)全国叛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现在有人说那是太宗广布法网,那290人是跑不掉才回来受死的,我说这人真是不动脑子,想想那时的法网严还是现在的法网严,那现在逃狱是不是100%呢,那又是为什么呢!!!),我想那是当时教化好,人的心灵比较纯朴、社会秩序井然、人没有太多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必要,实在没办法犯了事因判刑合理、没有冤案也心甘情愿受法,所以被感化了才准时回来服刑,这真叫民感其诚啊!
5、威镇宇宙的军功,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太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在坚持和请求下才免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可真是前无古人、同时也让后世领导望尘莫及,民族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执思失力、契毕何力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级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更为主要的是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健全行政管理机制,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重视商业经济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对玄装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主义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底下这个是简缩版,一般答题可用
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
其过在于:
一是征伐高丽
二是干预史官(以上两点有争议)
三是晚年废立太子频繁,为之后武后弄权埋下了隐患
只说夺了皇位,杀了太子李就够了。为什么连李元吉都不放走?毕竟他是自己的亲哥哥!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被杀的两个人以为他们是兄弟,但他们并没有把李世民当成兄弟。为什么?毫不夸张地说,李元吉可以算是一个资深的太子党党员。
自始至终,他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拥护李。唐李渊和妻子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次子,三子,四子李元吉。
历史上的李元霸死于十六岁。历史书上没有提到他的成就。即使他真的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超能力,可惜英年早逝,求救无门。
还是把重点放在李四身上吧。此人是太子党第二势力。毫不夸张地说,李元吉可以算是一个资深的太子党党员。请注意我的语言老手。
李元吉之所以被称为老党员,不是因为他的年龄,而是因为他入党的时间最早,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李程健。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拥护李。
为什么?首先,程健和元极兄弟的关系从小就非常融洽,兄弟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李的四个兄弟中,长兄体格英俊,次子世民也是个高个子。虽然老三元霸早年死了,也不觉得太惨,但是这个李四丑得出奇。
同母所生,形象差异怎么会这么大?真的很邪恶。俗话说,孩子对母亲不嫌丑;其实反过来也一样,母亲也不算太丑。但是这个定律在李元吉这里失效了,因为李元吉长得太丑了,连亲生父母都不想理他。
虽然父亲不爱母亲,但李元吉依然顽强而执着地活着。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有一件事对李元吉来说很重要,那就是:玩。但是,和谁玩,或者和谁玩,是个问题。
父母没想到,三哥死的早也没想到。二哥不爱吃喝玩乐,只爱行军打仗,只好找比自己大十四岁的大哥。
好在这一次,李元吉没有一如既往的失望。因为,在李这里,他找到了他作为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快乐,甚至找到了他从未体验过的父母关爱。因为李也很闲。
与不同,李是的长子。他是将来唯一能继承王堂头衔的人。他是李家未来的希望。所以,他必须像珍稀野生动物一样受到保护。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次出征都把李留在家里。这样,李就有充足的时间与家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情感交流。
正是在这样的主客观条件下,李元吉和李走到了一起。各位博主,告诉我,李元吉对谁的感情比较深,是整天一起吃饭睡觉玩的大哥,还是一年见不了几次面的二哥世民?这是其中之一。其次,李元吉和李之间的兄弟情谊经受住了生死考验。
那是大冶十三年五月,唐元在晋阳正式起兵。当时,李、李元吉、李之韵都远在河东。为了保证这些儿子们的安全,老李秘密而迅速地给发了一封信,要他带着兄弟们逃离河东,到晋阳团聚。然而,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
河东地方政府听说留在太原的唐源造反,很快派人去搜捕李氏三兄弟。李只好带着弟弟们躲了起来。
去晋阳路途遥远,道路不通,只能走偏僻陡峭的山路。为了行动方便,李留下了同父异母的弟弟李之运,却带着李元吉踏上了前往北方晋阳的生死之旅。这一年,李二十九岁,而李元吉只有十五岁。
一路上,两人跋山涉水。当他们饿的时候,他们只能吃野果。有时候,他们连野果都吃不上,只好啃树皮和草。当他们口渴时,他们只能喝山涧的凉水。至于睡觉,那就更简单了:把天当被子,把地当床垫。
半夜,山里气温骤降,兄弟俩不得不紧紧相拥,靠体温互相取暖,才能熬过漫漫长夜。无数个夜晚,当山里响起野兽的叫声时,李只能用颤抖的手臂把李元吉紧紧地抱在怀里。两兄弟历尽千辛万苦,克服无数险阻,终于到达晋阳。
有了这段辛酸的往事和这段牵挂的经历,李在李元吉心中的形象越来越高。他知道,没有哥哥的悉心照料,他不可能活着到达晋阳。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患难见真情”!这是第二个。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李元吉和李之间的兄弟情很深。李元吉对李的支持和对的拥护是完全真诚的。也许有读者会问:那李元吉为什么那么讨厌他的二哥?即使和大哥关系很好,也没那么讨厌二哥。这个问题问得好。说明你动过脑子。主要原因可能如下:
首先,李元吉和李世民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交流感情的时间更少。基本上他们没有感情基础。第二,在李元吉眼里,大哥李和二哥完全是两个极端。他越爱李,就越恨。
当表明他打算与争夺皇位时,李元吉对的厌恶很快变成了深深的仇恨。3李世民有一次无意中得罪了他那心胸狭窄的四哥。
李元吉的大臣尉迟敬德和李世民都是当时公认的大使,但似乎“尉迟敬德天下第一”的呼声更高。听到这个消息后,好胜心很强的李元吉坐不住了。他特意找到李世民,敦促他向尉迟敬德学习。
比武当天,为了避免意外流血,李元吉命令仆从取下刀,用杖刺之。就在这时,一个大老粗尉迟敬德突然说道,“殿下,我不认为您需要这样做。
就算你有刀,也伤不了我的头发。“李元吉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大黑脸竟然嚣张到当众掉了脸。你疯了,所以不要责怪我们的国王瞎了眼。事实证明,尉迟敬德真的不是在吹牛。不管李元吉怎么捅他,他都不行。李元吉的脸比屁股还白。
李世民还故意想丢李元吉的脸,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说:“躲和抢哪个难?”尉迟敬德回答说,当然,抓住敌人的枷锁更难。李世民趁机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跟王迪试试你的本事吧。”
李元吉刚刚用大头针扎了尉迟敬德一刀,他的脸早就涨大了。现在他听到尉迟敬德吹嘘他可以徒手抓住他的针,他非常生气,他自己扔在中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李元吉的手连续三次被尉迟敬德夺走。就是这样。很尴尬。
事实证明,李元吉不是一个坦荡的人。他恨尉迟敬德当众出丑,更恨李世民添油加醋,故意丢面子。那恨,就像滔滔江水,又像黄河泛滥。
后来,当和因争夺皇位而彻底闹翻时,李元吉旗帜鲜明,坚定地站在了一边。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笼络弟弟,李甚至提出了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想法:等我李登基的时候,我要任命尤元吉为皇帝的弟弟。啊,皇上,谁不想当?有了李开出的这张巨额支票,深受鼓舞的李元吉更加自信了。扮演太子党的深水炸弹处处挑李世民的毛病,多次寻找机会杀死李世民。
李
世民有两段自我评价很有名。
一段出自贞观九年(635),
他说:“自古以来,能够在乱世成就帝业
的,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男人,只有东
汉光武帝刘秀是三十三岁起事。本人十
八岁就起兵,二十岁就已经平定天下,二
十九岁就当上皇帝了。从武功方面来说,
我已经胜过古人。年轻的时候我带兵打
仗,没有时间读书。登基以后可以说我是
手不释卷,了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
础。行之数年,天下大治,移风易俗,子孝
臣忠,所以说在文治的方面我也超过了
古人。从周朝秦朝,周边民族时有入侵。
如今周边民族都已经臣服,就是说从怀
柔远人的方面看,我又超越古人了。这三
项成就,我个人的品德哪里配得上呢既
然成就了这样的功业,怎么能不谨慎从
事有始有终呢”
这三方面的自我肯定,实际上也定
下了自唐以来对贞观和李世民高度评价
的基调。
还有一段是在贞观二十一年(647),
李世民说:“古来帝王虽然平定华夏,但
不能征服周边民族。我的才能不如古人,
但我成就的功业却超越前人,这其中的
道理我不明白,你们根据你们各自的理
解随便说说看”虽然启发大家来夸赞皇
上,在场的人还是不得要领,李世民只好
自己来总结:“我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成
就,主要因为五个原因。第一,自古以来
帝王多嫉恨那些比自己强的人,而我看
到臣下的优点,就像自己也具有这些优
点。第二,人的品行、能力,很难兼备,我
能舍弃其短处,而取其所长。第三,身为
君主的,经常见到贤者就想拉拢为心腹,
见到品格较差的就想彻底摒弃,而我则
是见到品德优良的就敬重之,见到差一
些的就爱怜他们的不幸,这就让贤与不
贤,都能各得其所。第四,古来君主大多
厌恶正直人士,或公开杀戮,或暗中陷
害,没有一个朝代没有这种事。我登基以
来,朝廷上站的一个挨一个的都是正直
之士,从没有罢黜斥责过一位正直的人。
第五,自古都是看重中原人士,而贬低周
边民族人士的,而我对各族的爱护是一
样的,所以各民族依附我都像子女对父
母一样有深厚情感。这五条,就是朕成就
今日功绩的理由。”说完以后,李世民还看
着褚遂良说:“你担任过本朝的史官,你看
我总结这五条,还算谈到本质了吧”褚遂
良说:“您的丰功伟业数都数不过来,您只
举出这五条,是皇上您太谦虚啦!”
这一段,主要谈了用人的气度和民
族政策两大问题。他能够取得超越前人
的成就,确实与他在这两方面的心胸气
度有直接关系。李世民的成功经验,值得
总结值得参考更值得继承。这些评价大
体也不差,只是本文这里要说的是,他的
自我评价有偏高之嫌。
且看贞观年间几起莫名其妙的案
子。
案例一:贞观五年(631),有一精神不
太正常的人叫李好德,胡乱说了些话,因
为涉及政治上的敏感话题,有诏书下令
彻查。当时司法方面的主管部门是大理
寺,大理寺的主管官员张蕴古得出的结
论是:李好德有病,证据明确,所以,依据
法律,李某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这时,有
一官员出来说:张蕴古的老家在相州,李
好德的哥哥正好在相州做“一把手”。所
以,张蕴古的结论有问题,是他们串通一
气。当皇帝的最恨臣下结党营私,李世民
一听这样的报告,非常愤怒,立即下令将
张蕴古处斩。虽然李世民事后照例表示
了后悔,但影响比前一案更坏。它直接影
响了一个时期里法官判案的态度。有记
载说,自从张蕴古一案出来,法律界官员
都尽量不减低犯人的量刑和处罚。因为,
对有罪者的量刑适当没有给予应有处罚
的反倒没有官员的责任,而开脱罪犯的
却要受牵连。李世民就此向大理寺主要
负责人刘德威咨询:为什么最近法律执
行起来比较严格了刘德威说:责任在皇
上啊。君主喜好刑法宽松那么刑法就宽
松,君主喜好严刑峻法那么刑法就严峻。
按法律规定:犯人有罪而法官没有给予
其应有处罚,那法官也要被处以该刑名
减三等的处罚;犯人的罪名,法官给予减
李世民是历史上的唐太宗,他是一位治国有方的君王,他在位期间的统治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李世民作为一位君王,他是特别有胆量的,而且行事果敢,“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领兵发动的,在这一场血腥,暴力的运动中,李世民在亲手杀了自己的几位兄弟之后,成功的逼宫李渊,李渊也只能让出皇位。李世民曾经说过非常的害怕房玄龄的老婆,这是因为他的老婆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女子,曾经让李世民非常的尴尬,无奈之下只能让李世民收回成命。
左膀右臂
李世民能够逼宫成功,他的身边肯定是少不了能人异士的。李世民的手下有着好几员大将,比如秦尉,程咬金,李元霸等等,他们为李世民的顺利起兵并且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李世民冲锋陷阵,英勇杀敌。除了这几位武将之外,房玄龄就是李世民的谋士,他也是李世民不能或缺的一条可靠的“臂膀”,此次的“玄武门之变”就是房玄龄一手策划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房玄龄,就不会有现在的李世民。
“怕老婆”的宰相
在李世民成功的坐上了君王之位之后,他对那些一直忠心的跟随着自己手下都进行了赏赐和分封。房玄龄被评定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第一功臣,因此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唐朝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宰相。但是房玄龄这位宰相有一个地方经常被朝臣们拿来打趣逗乐,那就是房玄龄非常的怕自己的老婆卢氏,在那个男子三妻四妾的时代,房玄龄却只有一位正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惧怕自己的老婆。
“醋坛子”
李世民在一次酒宴上和房玄龄开玩笑,取笑他怕老婆,还赏赐给了他两个美人,让他带回府中做小妾,天子之命不可违,房玄龄就带着两位美人回去了,结果这两位美女就被卢氏赶了出来。李世民觉得自己被拂了面子,于是就把卢氏带到了朝堂之上,结果被卢氏怼的哑口无言,非常的尴尬,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他就假装生气赐死卢氏,并且让她在自己死和让丈夫纳妾中选一个,结果卢氏果断的喝下了一坛毒酒,李世民哭笑不得,这一坛毒酒其实就是醋,李世民说卢氏真的是一个“吃醋”高手。
唐太宗的老爸李渊偏爱长子李建成,这也可以理解,因为李建成是太子,未来的接班人。是老二,上有兄,下有弟,正好处在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地位。也不知是李建成害怕功勋卓著的李世民动摇他的太子之位,还是李世民不甘心屈居二线,想再进一步,反正兄弟俩明争暗斗地掐上了。俗话说无毒不丈夫,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将在公元926年的那个夏天上演了玄武门之变,要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的命,然后就去逼宫。当提着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脑袋出现时,李渊正在皇家公园度假,一看这阵势,李渊吓得当即宣布让位给李世民,自己缩到后宫去当太上皇了
要说李世民夺皇位杀了太子李建成就行了,为何连李元吉也不放过呢,毕竟也是自己的兄弟呀!可事情的关键就在于被杀的这两人自认是兄弟,可他们并不把李世民当兄弟。为何呢?毫不夸张地说,李元吉可以算得上是元老级的太子党党员了。从始至终他都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拥护着李建成。唐皇李渊与老婆窦氏一共生育了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和四子李元吉。历史上的李元霸早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夭折了。史书上根本就没有关于他建功立业的只言片语,纵然他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本领,可惜时不与之,英年早逝,徒唤奈何啊
我们重点来介绍一下李四。此人正是太子党的第二股势力。毫不夸张地说,李元吉可以算得上是元老级的太子党党员了。请注意偶的用语--元老级。之所以称李元吉为元老级党员,倒不是因为他的年龄有多大,而是因为他入党时间最早,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李建成,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始至终他都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拥护着李建成
为什么呢?首先,建成和元吉两兄弟之间的关系打小就十分和谐,兄弟之间情谊甚笃。李氏四兄弟,老大建成一表人才风流倜傥,老二世民也是一副魁伟的男人模样,老三元霸虽然早年夭亡但想来也不至于太差,唯独这李四却是丑得出奇。同是一母所生,这形象上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真是邪了门儿了。常言道,儿不嫌母丑;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母也不嫌儿丑。可是这个定律到了李元吉这里就失灵了,因为李元吉实在是太丑了,丑到连他的亲生父母都不愿意搭理他
虽然是爹不亲、娘不爱,但是李元吉依然顽强而执着地活着。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有一件事情对李元吉十分之重要,,那就是:玩。但是,找谁玩呢,或者说谁可以陪他玩呢,这是个问题。父母是没指望了,三哥死得早也没指望,二哥不爱吃喝玩乐只爱行军打仗更没指望,只有找大哥了,那个比自己大十四岁的大哥
所幸,这一次,李元吉并没有一如既往地失望。因为,在李建成这里,他找到了作为孩子所应享有的快乐,甚至还找到了他从未体验过的父母般的关爱。因为,李建成也很闲。和李世民不一样,李建成是嫡长子,在未来继承唐王爵位的人只能是他,他是李家未来的希望,所以,必须要像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一样保护他。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所以李渊每次出征都把李建成留在家中。这样,李建成就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和家人们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情感交流
正是在这样的主客观条件下,李元吉和李建成走到了一起。诸位博友们,你们说说看,李元吉到底对谁的感情深,是成天吃睡玩乐在一起的大哥建成,还是一年都见不了几次面的二哥世民?这是其一。其二,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兄弟情谊经受过生与死的考验。那是在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正式在晋阳起兵。当时,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智云都远在河东。为了确保这几个儿子的安全,老李暗中迅速派人送信给李建成,让他带着兄弟们赶快逃离河东,来晋阳团聚。可是,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河东地方政府听说太原留守李渊居然谋反作乱,便迅速调派人手搜捕李氏三兄弟。李建成只好带着弟弟们东躲西藏
此去晋阳路途遥远,而且道路阻隔,只能走偏僻险峻的山路。为了便于行动,李建成撇下了异母弟弟李智云,却带着李元吉踏上了北上晋阳的生死征程。这一年,李建成二十九岁,而李元吉只有十五岁。这一路上,二人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饿了只能吃野果,有时甚至连野果也吃不到,只好去啃树皮、吃青草,渴了也只能喝山涧里的冷水,至于睡就更简单了:以天为被,以地为褥;到了夜半时分,山中气温骤降,兄弟两只好紧紧地相拥在一起,靠彼此的体温温暖对方,好熬过这漫漫长夜。无数个夜晚,当野兽的叫声在山中响起的时候,李建成也只能用瑟瑟发抖的双臂将李元吉紧紧地拥在怀里。吃了无数的苦,克服了无数的艰险,兄弟两最终达到了晋阳
有了这段一起吃苦的往事,有了这段被呵护的经历,李建成在李元吉心目中的形象日渐高大,他深知,如果没有哥哥的悉心照顾,自己根本就无法活着到达晋阳。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患难见真情吧!这是其二。综上所析,可以看出,李元吉和李建成之间的兄弟情谊十分深厚。李元吉对李建成的支持和拥护是完全发自真心的。也许有的读者会问了:那李元吉为什么会那么恨自己的二哥呢,即便他和大哥的关系好,也不至于如此的仇视二哥啊?问得好,这说明你们动脑筋了。主要的原因可能有这么几点:
一、李元吉和李世民相处的时间十分少,交流感情的时间更少,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二、在李元吉的眼中,大哥李建成和二哥李世民完全是两个极端。他对李建成愈爱,对李世民也就越讨厌。当李世民表露出与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意图之后,李元吉对李世民的讨厌也就迅速地转化为浓浓的恨意了。三、李世民曾经在无意当中得罪过自己这位心胸狭隘的四弟
李元吉和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敬德都是当时公认的使槊高手,但是似乎尉迟敬德是天下第一的呼声更高一些。好胜心极强的李元吉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就坐不住了,特意找到李世民,强烈要求同尉迟敬德切磋一下。话说到了比试当天,为了避免发生意外的流血事件,李元吉命令下人把槊刀去掉,只用杆来刺。正在这个当口,大老粗尉迟敬德却突然冒了一句:殿下,我看您就不用这么做了。您即使有槊刀,也伤不了我一根汗毛。李元吉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大黑脸居然如此的嚣张,当众下了他的面子。好啊,你可真狂啊,那就别怪本王长槊无眼了。事实证明,尉迟敬德还真不是吹牛,任李元吉怎么刺,就是刺不到他。李元吉的脸比屁股都白了
李世民也是存心想落李元吉的面子,在一旁添油加醋道:躲槊和夺槊,哪个更难?尉迟敬德回答说,当然是夺取敌人的槊更难了。李世民趁机就说:既然这样,那你就和王弟比试一下夺槊的本领吧。李元吉刚刚用槊没刺着尉迟敬德,面子已经是挂不住了,现在又听到尉迟敬德在一旁夸口能空手夺取自己手中的槊,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不由分说,纵马上前,挺槊便刺。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李元吉手中的槊连续三次都被尉迟敬德用手给夺走了。完了,这下丢人可丢到家了
事实证明,李元吉并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恨尉迟敬德让自己当众出丑,更恨李世民添油加醋,存心落自己的面子。那个恨啊,真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当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因为争夺皇位彻底闹翻了的时候,李元吉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并且坚定地站到了李建成这一边
与此同时,李建成为了更好地笼络自己的弟弟,甚至提出了十分诱人的想法:等到我李建成登上皇位之后,就立你元吉为皇太弟。皇上啊,谁不想当,有了李建成开的这张巨额支票,受到巨大鼓励的李元吉更加有恃无恐,充当了太子党的急先锋,处处挑李世民的不是,多次寻找机会置李世民于死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