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呼啸山庄》三种爱情的比较

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呼啸山庄》三种爱情的比较,第1张

         英国杰出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誉为“维多利亚时期最成功的小说之一”,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力量吸引了亿万读者。我在读这部小说时,深深觉得,这样的情感力量,正是基于小说中的三种不同的爱情形态去展现的一场爱与恨、人性与世俗、自由与束缚、野性与文明的较量,其中有世俗观念对人性的束缚,有人性对世俗的反抗,但压抑阴郁的情节和行文之间,也寄寓了艾米莉·勃朗特对爱、自由与希望永存的美好愿望。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在1847年出版之初,这部小说其实颇受人们的漠视,一直到三十年之后,玛丽·罗宾森的《艾米莉·勃朗特传》出版,《呼啸山庄》才真正走进读者视线,被誉为“维多利亚时期最成功的小说之一”的作品。

       一百多年来,《呼啸山庄》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以及如火如荼的爱憎情仇,吸引了无数读者和评论家,被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历来对《呼啸山庄》的评论褒贬不一,欣赏它的称赞其为一部旷世之才的杰作、难能可贵的奇书,足以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相媲美;而不喜欢这部小说的人则认为它只不过是主流之外的一支支流,对英国文学不具备任何意义。然而,《呼啸山庄》这部小说能够长期以来紧紧攫住亿万读者的视线,明显是有其独特的魅力。著名文学翻译家方平说:“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构思、艺术技巧,那深度都并不是一眼能望到底,一句话能说尽的。与其搬出‘伟大’、‘独特’、‘出类拔萃’这一类的形容词,我宁可这样表达我的称赞:真是说不尽的《呼啸山庄》!就像我国的‘红学’,欧美的‘莎学’,‘呼学’(假使《呼啸山庄》也能够这样定名的话)也同样是没有止境的呀!”

       一、两代人间的三种爱情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和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挖掘出《呼啸山庄》的一个闪亮点,进而尝试分析这部小说的灵魂。小说是围绕着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和林顿的三角爱情展开,其中以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超人世的生死恋为主线,凯瑟琳与林顿的婚姻爱情为辅,而哈雷顿与凯茜的幸福爱情为结局。这里将三种不同模式的爱情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探求在自由与压迫、野性与文明、爱与恨三对尖锐对立的矛盾中彰显的人性光芒。

       (一)自由与野性的呼唤: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超人世的爱情

     英国评论家毛姆曾经说过:“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着,曾经如此令人吃惊的描述出来。”这里所讲的如此复杂的爱情,正是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生死恋情,而这一段爱情又分为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两个阶段。

       1、像水晶般透明的少年爱恋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是一对青梅竹马,少年时代的感情是这场爱情中最为纯洁美好的一段。

      希斯克利夫是乡绅厄恩肖先生带回呼啸山庄的“小可怜”,而凯瑟琳则是呼啸山庄的千金**。从出身看,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这两个人最初的的爱情之所以冲破了阶级的桎梏,源自于两人性格中共同的对自由的渴望和热情。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从本质来说极度注重个人情感的解放和自由,但是他们同样遭遇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束缚。

       希斯克利夫只是利物浦大街上的弃儿,没有国家、没有地位、没有财产甚至没有种族,这一切注定他在呼啸山庄的成长过程会遭到来自外界的打击和压迫。虽然有厄恩肖先生对他的百般宠爱,但这也让山庄的小少爷欣德利感觉到威胁,因而对他恨之入骨,在父亲去世之后更是对他横加折磨与凌辱。在这样专制压抑的生活环境中,活泼可爱的小凯瑟琳是希斯克利夫的阳光与温暖,虽然善良的女仆内利同样对希斯克利夫很好,但她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孩子来照顾,当成一个弱者来同情。凯瑟琳不同,她是希斯克利夫坚定的同盟,

       “她太喜欢希斯克利夫了。如果我们真想惩罚她,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将他们俩分开。为了希斯克利夫,他比我们谁挨得骂都多。”

     因而,对希斯克利夫的喜爱和维护奠定了凯瑟琳在他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凯瑟琳的角度看,作为一位贵族**,她受到了来自于外界的、世俗的、礼教的对于一个**的种种要求,她的言行举止必须符合她贵族**的身份,而这些与少年天性是相违背的。毕竟,在女仆内利的眼中,她就是一个“又野又皮的丫头”:

       “她一天之内,能有50多次搞得我们大家失去耐心。她从下楼那刻起,直到上床睡觉为止,无时不在调皮捣蛋,搅得我们一刻也不得安宁。她的情绪总是十分高涨,舌头总是闲不住——又是唱又是笑,谁要是不附会她,她就缠住谁。”

      可见,少年凯瑟琳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千金**,她的性格是活泼的,充满野性和叛逆的因子。她渴望自由,渴望情感的解放,而在这点上,整个呼啸山庄或者说是凯瑟琳的全部生活范围中,只有希斯克利夫与她是相同的。换句话说,作为呼啸山庄的外来者的希斯克利夫身上有着她所渴望的那种张扬的、叛逆的、自由的气息。 瓦列西夫说:“爱情对象的选择是对众多熟悉的异性中某一个人的具体偏爱,就是对这个人的价值理想化。”

       因而,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少年时期的爱情起源于相知,因相知而相爱,并不夹杂其他的各种因素,因而这一时期的爱情,就像水晶一般透明,纯洁而美好。

       2、冰火两重天的成年爱恋

     林顿的出现是这场爱情走向悲剧的开端。他的出现唤醒了凯瑟琳头脑中深埋的世俗观念和少女的虚荣心。希斯克利夫不再是她的世界里的唯一,虽然她还是深爱着他。

       很多的读者都指责凯瑟琳的不专一和虚荣,但其实女主角也无可厚非。林顿是个漂亮、年轻、活泼又有钱的有教养的少爷,在他的身上有着少女们着迷的一切,再加上凯瑟琳在偷窥中见识到的豪华的舞会、漂亮的服饰和男士的殷勤,这些对于一个年轻的不谙世事的少女而言有着致命的诱惑力。何况,或许说是成长的代价,渐渐长大的凯瑟琳开始觉醒她与生俱来的阶级意识,在她看来,嫁给希斯克利夫会贬低她的身份,但嫁给林顿却能使她成为当地最尊贵的女人。这并不是完全是虚荣心作祟,而是在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最实际的社会观念。另外,凯瑟琳本来就是一个贵族**,爱上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穷人男子才是惊世骇俗的,所以,凯瑟琳因为林顿产生的动摇虽然感情上让人难以接受,但也在情理之中。

       黑格尔将爱情冲突分为三类:一是荣誉与爱情的冲突;二是政治旨趣,对祖国的爱,家庭职责之类永恒的实体的力量本身;三是一些外在情况的障碍,如事物的寻常演变,生活中散文性的事物,灾祸,情欲,偏见,心胸狭隘,旁人的自私以及多种多样的事故。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之源最主要的就是第一类冲突:荣誉与爱情的冲突。荣誉,就是社会的力量加之与这对年轻的恋人身上的枷锁,或者说是来自世俗的压迫。他们尝试过反抗,可惜不能成功,在这场战役中,凯瑟琳首先选择屈服,这也暴露出她性格中的软弱部分——人性的自私、虚荣和懦弱。

        凯瑟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背叛了希斯克利夫,但内心深处她还深爱着他。与希斯克利夫的重逢,让她激动得不能自己,以致于忽视了林顿的存在,甚至还要求林顿要跟她一起分享这种快乐。这才让她在面对林顿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矛盾时非常痛苦,或者说是为了她内心的挣扎而痛苦。年少时的懵懂导致后来的两难局面,这让她对自己产生怀疑。凯瑟琳最后的崩溃也是她真正地醒悟,真正地面对自己的爱情。她后悔、挣扎,最后,带着这种痛苦、悔恨、愧疚的情绪一直到死亡。在这里,人性中的矛盾性再一次显露无遗。

       希斯克利夫是这场爱情战役中唯一坚守堡垒的战士,可惜事实已经无法挽回。最后在凯瑟琳选择了林顿作为婚姻的伴侣之后,痛苦不堪,终于离家出走。在消逝若干年后,希斯克利夫终于衣锦还乡。时间让当初的野小子长成一个英俊健壮的男人,却不曾让他对凯瑟琳的感情有过一分的降温,反而在时间与距离的双重催化下加深了这个从小就倔强的男人对恋人的执着和思念,特别是在见到凯瑟琳之后,确定她的心里还是爱着他的,这让他更加无法对凯瑟琳放手,对凯瑟琳的爱恋也就更加狂热,几乎已经陷入一种病态的迷恋中。在他的心里,凯瑟琳依然还是属于他的,她是他的宝贝,是他的命根!林顿算得了什么?“就凭着他那弱小的身躯,他就是倾注全力爱上80年,也抵不上我爱上一天。”死亡也不能停息希斯克利夫的爱,他相信凯瑟琳一直都在他的身边,一直不曾离开。听那深情的呼唤:“进来吧!进来吧!凯茜,快来吧。哦,来吧,再来一次!哦!我的心肝宝贝,就听我这一回吧!凯瑟琳,最后一次!”这是多么卑微的乞求,又是多么浓烈炙热的爱意!在他死亡的前夕,希斯克利夫充满对凯瑟琳灵魂的幻觉,他是那么渴望死亡,因为死亡可以让他和凯瑟琳真正地结合,所以死亡对他而言就是天堂。

       年少时的遭遇让希斯克利夫养成了偏激叛逆的性格,他对凯瑟琳的爱容不下分离,所有的阻碍势必勾起猛烈的报复。其中虽有他人性中扭曲的一面,但无论如何,极端的恨与毁灭,从心理机制而言,都是出自爱。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这一场爱恋,男女主角双方所追求的不是身体欲望的满足,而是一种灵魂的契合,用凯瑟琳自己的话来说,“不管我的灵魂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他的灵魂和我的灵魂是一模一样的。”最后化为灵魂双宿双栖的结局,更是将其升华为一场超越人世的生死恋。他们的结合,起源于人性中对自由的渴望,他们曾经共同努力过;但是也是人性中的弱点让他们彼此留下终身的遗憾。他们在给予对方快乐的同时彼此折磨,冰火两重天正是最真实的写照。

      (二)情感与物质的交易:林顿与凯瑟琳的爱情

      林顿与凯瑟琳之间,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时间遇上错误的人。

      林顿与希斯克利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前文已经说过,林顿是个漂亮、年轻、活泼又有钱的有教养的少爷,如果说,希斯克利夫冬天狂烈的沙尘暴,那么林顿就是春日和煦的暖阳。无论从身份、地位、财富还是教养、外貌、性格中的任何一方面,林顿都与希斯克利夫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如果这两个人同时出现在除了凯瑟琳之外的任何一个少女面前,林顿绝对比希斯克利夫更加具备吸引女孩子的魅力。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的存在,让凯瑟琳感受到一种来自文明世界的召唤,从而让林顿成为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道路上的一个急转弯。

       不得不说,林顿是个好丈夫,放在我们这个时代,他应该也是个极受欢迎的暖男。他爱凯瑟琳,无条件地包容她,体贴她,提心吊胆地就怕惹她生气,还将这种恐惧细心地掩饰起来,他是个有教养的人,却会因为仆人对凯瑟琳不够尊重而很生气。他默默陪着凯瑟琳沉默,为她的快乐而喜形于色。甚至,他愿意为了凯瑟琳接受希斯克利夫这位他一直看不起的粗鲁的情敌的拜访。如果说,凯瑟琳的生命中能够完全剔除希斯克利夫的影子,他们将会是非常幸福完美的一对夫妻。可惜不能。

         凯瑟琳是爱林顿的,只是这种爱掺杂了太多的杂质,绝对不是铭刻在心灵和灵魂深处的爱恋,而是像林中的叶子,时光会改变它,就像冬天树木要凋零一样。这如内利所说的:“你所以爱埃德加先生,是因为他漂亮、年轻、活泼、有钱,而且爱你。不管怎样,这最后一点也算不上什么理由。就是他不爱你,你也许还会爱他;而即使他爱你,若不是因为他具备前面四个吸引人的条件,你也不会爱他。”

        是的,凯瑟琳的爱并不纯粹,她爱的并不是林顿本人,而是笼罩在林顿身上的光环,是他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她甚至天真地期冀能够借助这些来帮助希斯克利夫提升地位,改变身份。而为了赢得林顿的爱,她总是在他面前掩饰自己的真实性情;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凯瑟琳也总是不由自主地自我压抑,将自己性格中狂野、自由的一面掩盖在贵妇人雍容华贵的身份之下,努力地去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气氛,以回应来自一个文明家庭的召唤。

       林顿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不是源于人性的渴望和心灵的相互吸引,而是在文明社会中世俗观念的引导下水到渠成的结合。如果林顿褪去身上笼罩的光环,凯瑟琳不可能嫁给他;同样,如果凯瑟琳不是千金**,她也就成不了林顿夫人。他们的婚姻,虽然也有爱情的影子,但更大程度上是违背本性的一场情感与物质的交易。

        (三)冲破冻土的新苗:哈雷顿与凯茜的爱情

        哈雷顿与凯茜是整部小说中最幸福的一对。他们的爱情打破了世俗的束缚,身份的牢笼,也冲破了爱与恨的纠缠,完整地诠释了人性的真,最后达到的幸福。

       他们都曾经作为希斯克利夫复仇阴谋的牺牲品。希斯克利夫对恋人炽烈的爱,在受到重重阻碍后化为对仇敌和情敌刻骨的恨,驱使他对林顿和欣德利以及他们的后代发起疯狂的报复,企图通过折磨下一代人来继续自己的“使命”。

       希斯克利夫诱惑欣德利赌博,酗酒,让欣德利欠下他一大笔债,不仅呼啸山庄易主,连小哈雷顿都不得不沦为他的奴仆,为他所驱使。小凯茜则被迫嫁给了冷酷自私的小林顿,并在不久之后成为一个年轻的寡妇。但这些不能够磨灭他们性格中的热情、善良和希望。虽然小凯茜曾经对哈雷顿粗俗的谈吐和举止表示轻视和厌恶,哈雷顿也曾经充当希斯克利夫禁锢凯茜的帮凶。但是,这两个渴望人生幸福的年轻心灵依然从呼啸山庄的冰霜冻土中萌发了爱情的种子。

       哈雷顿和小凯茜的爱情,其实看作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少年时代的爱情的延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有着共同的叛逆性格和对自由、对情感解放的渴望,而哈雷顿小凯茜则同样有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曾为了自己的爱情而努力。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曾经是坚定的同盟,共同对抗来自欣德利的家庭压迫和来自约瑟夫的宗教精神束缚;而哈雷顿和小凯茜则是在希斯克利夫的压迫下相互帮助。因此,希斯克利夫最后放弃了报复,绝不是一时间的幡然悔悟,而是这对小儿女亲密地挨在一起读书的画面触动他灵魂深处的记忆,从而唤醒了希斯克利夫性格中被偏执和阴郁掩盖多时的爱与善。

        为了拉近与凯茜的距离,哈雷顿总是偷偷地学习文化;为了帮助哈雷顿从愚昧无知中解脱出来,凯茜满腔热忱地教他学习文化。每一次哈雷顿获得一点点的进步,凯茜便奖赏他一连串的甜蜜的吻。这是多么温馨动人画面!女管家内利曾经感叹说:“我最大的心愿,还是希望这两个人结合。等他们举行婚礼那天,我谁也不羡慕了,英国不会有比我更快乐的女人了!”

       哈雷顿与凯茜的爱情,代表的是最纯真的爱情,是人性中最真挚的渴望!他们不想上一代的男女主人公,面对爱情,他们不曾考虑太多的外界因素,一切都是跟随着心灵最真实的感觉而行动。他们的爱情就像从冰天雪地里破土而出的绿芽,划破阴霾的金色阳光,和狂风暴雨后的七色彩虹,用他们诚挚的真爱和热情以及对幸福的渴望打破了世俗的束缚,身份的牢笼,也冲破了爱与恨的纠缠。

      二、艾米莉·勃朗特的寄望

      我跟很多人一样,都曾好奇过,不曾经历过恋爱和婚姻的又几乎与世隔绝的艾米莉·勃朗特如何能写出这样具有感人肺腑的情感力量的作品。而我读到过的最大多数的观点是艾米莉·勃朗特将希斯克利夫是为自己个性的化身,是作品中作者自我意识的表达。然而,笔者宁愿理解为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幻化出来的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的构成则是一半蕴藏着艾米莉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另一半寄寓艾米莉对人性的希望和祝福。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惊心动魄的爱情,就包含现实的无奈和悲哀,又蕴含着超人世的浪漫色彩。作为有钱人家的**,凯瑟琳虽然性格中有着与希斯克利夫一样的叛逆和自由、热情而粗犷的本质,但依然摆脱不了世俗观念的束缚。希斯克利夫从来都是一无所有,凯瑟琳就是他的全部,他享受与凯瑟琳在一起的欢乐,憎恨报复一切阻碍他们爱情的障碍。极端的爱与恨让他化身为魔,举起恨意凝聚而成的利剑向仇敌发起疯狂的报复。这里,艾米莉表达的是“束缚”和“自由”这样一对矛盾,并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束缚中挣扎的痛苦和苦闷传递一种对残酷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但是她又通过塑造一个超体验世界让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灵魂的双宿双飞,借此来实现“自由”。

       林顿与凯瑟琳的爱情,则是她一个很是辛辣的讽刺。林顿和凯瑟琳的婚姻看起来和谐美满,其实只是一场可悲的独角戏,一件无奈的牺牲品。它曾经拥有过的幸福,就像是脆弱的玻璃,看来晶莹美丽,实际上却不堪一击。

      相反,哈雷顿和小凯茜的完满爱情则是艾米莉诚挚的祝福和愿望。这一段爱情,可以说是对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爱情的遗憾的弥补,之前所有的不美好、苦痛和遗憾到此都画上句号。上一代的爱恨情仇都已经随着前人的逝去而落下帷幕,留下来的只有美好和幸福,就像是狂风暴雨后的晴天,阴霾一扫而空。而这一棵冲破冻土茁壮成长的爱情之树则在自由的风中摇弋着人性的胜利之光。

      三种不同的爱情,三种不同的结局,艾米莉·勃朗特用她散文诗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两代人的爱恨情仇,向读者展示了一场人性与世俗的较量,一场爱与恨的冲突,一场自由和束缚的战争。凄惨的悲剧让人留下同情的眼泪,无情的现实令人心伤,但却淹没不了自由的火种,人性中蕴含的希望,最终穿破冻土,茁壮长成幸福的大树!

  一般来说,人生顺达者的作品往往情节欢快跳跃、人物生动活泼,而对于人生坎坷的作者的作品往往是 故事 压抑悲怆、人物阴郁分裂。而对于艾米莉·勃朗特和她的作品就属于后者。那么艾米莉·勃朗特的写作风格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我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艾米莉·勃朗特写作风格介绍

 第一点,就是艾米莉的作品是以荒原作为创作背景抒发自己的情感。因为她从小就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小村子,在那里她们与世隔绝,并且在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度过了她的童年。成年后的艾米莉于她的姐姐一起游学比利时,在国外的短暂 留学 不但没有激起艾米莉对外界世界的好奇和留恋,反而更加的思念故乡的荒原。就她的姐姐也曾这样说过:艾米莉总能在荒原找到许多心爱的乐趣,尤其是自由,若没了荒原,她就不能生活。也正是在荒原中,艾米莉才能真正意义上的 书法 自己的情感,甚至是表达在作品中。

 第二点就是,作品风格的基调,比较凄婉哀伤,感情热烈而又豪情奔放。笔下的爱情炽热独特。因为正如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艾米莉也曾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其中就包括了爱情。她也会向往爱情,追求真正的快乐,但与此同时也渴望能够有所作为,期待被大家发现和被理解,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平 事迹 介绍

 “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这句话正是出自于夏洛蒂・勃朗特对她妹妹———艾米莉・勃朗特的描述。也可以确切地说,艾米莉是来自于 自然 界的风暴,既严峻、无情和狂暴,又充满活力、渴望自由。当然也是毫无疑问的,她的意志力和 想象力 使认识她和读她作品的人感到,她时常是可怕而激烈的,就像自然一样毫不容情和不可抗拒,像山峰一样不变,像闪电一样凶猛。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一个小镇上,父亲是帕特里克·勃朗特,母亲是玛丽亚·布伦威尔。此外,她还在家中排行第五,大姐是玛利亚,二姐姐是伊丽莎白,三姐姐夏洛蒂,弟弟勃兰威尔,后面就是艾米莉和妹妹安恩。据说他的父亲是一名爱尔兰的乡村牧师,后来在哈沃斯担任长期的副牧师,于是举家搬迁到了哈沃斯,于是勃朗特三姐妹的文学情怀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萌芽。

 在家还是那个受到父亲的影响,姐妹几人经常读书写字来打发寂寞的时光。没到这个时候,艾米莉总是表现得沉默寡言。可是,内心里她却是热情奔放,对许多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他和其他姐妹一样,很是坚强能干,在母亲去世后,她经常与姐妹一起外出谋生来贴补家用。直到在1848年9月份的时候,唯一的弟弟勃兰威尔由于长期酗酒、吸毒,最终导致染病死去。而艾米莉因为怜悯和悲伤过度,身体也开始急剧地衰弱下去,最终在同年的12月去世了。

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介绍

 英国 历史 上的艾米莉·勃朗特是19世纪时期,英国文坛上的一位卓尔不群的女作家和诗人,并且还是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关于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一生中出版的著名书籍是《简爱》,还有她的妹妹安・勃朗特出版了著名的《爱格尼斯・格雷》书籍

 事实上,通过对于人物的解读,我们知道,世界文学名著《呼啸山庄》的作者就是艾米莉,也是艾米莉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也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由于她的一生短暂,年仅30岁即离开人世间。对于这部小说来说,她既没有接受完整系统 教育 ,又没有爱情婚姻实际体验,人们对于她能写出《呼啸山庄》这样深刻独特的爱情绝唱也曾疑惑不解。

 另外,关于艾米莉的生平写作,从诗开始,她在着手开始创作《呼啸山庄》之前,就已经陆陆续续的写了诗文,其中就包括了《贡代尔传奇》诗词。关于这部作品,它主要显示虚构了贡代尔联合王国一个成员国的公主若西纳,最后成为联合王国女皇的传奇故事,然后又描写了该公主一生如火如荼的爱情和轰轰烈烈的业绩。

 关于艾米莉的一生,她还曾被誉为是十九世纪22位杰出诗人之一,其中包含的代表作品就有《老禁欲主义者》《纪念品》《囚徒》《晚风》等诸多作品。

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 是夏洛蒂勃朗特的 两个妹妹,也都是比较有名气的作家,而他们写出来的作品有相似之处也属于正常了,因为生活的背景3人几乎是相同的 夏洛蒂·勃朗特 (April 21, 1816 – March 31, 1855)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豪渥斯是山区的一个穷乡僻壤,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好在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里。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教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动辄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勃朗特一家一向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籍,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当时夏洛蒂14岁,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22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这些习作尽管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习作,可以说为她往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作了充分准备。 15岁时,夏洛蒂进伍勒**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她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又在这所学校里当了教师。她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写作,但至此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1836年,也就是在她20岁时,她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然而,得到的却是这位大诗人的一顿训斥。骚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这一盆冷水使夏洛蒂很伤心,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坚持写作。 1838年,夏洛蒂离开伍勒**的学校。第二年,她到有钱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这一职业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而夏洛蒂更是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家庭女教师的辛苦与屈辱。她在当时给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所以,她很快就讨厌甚至憎恶家庭教师这一行当了。她在1839年和1841年分别当过两次家庭教师,但每次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忍受不了。 也就是在这两年里,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她的一个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但是,这两次求婚都被她拒绝了,原因是她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爱她,只是按传统要娶个妻子而已。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愿离开家到外面去谋生,但仅靠父亲的收入又无法生活,于是她们便想在本村办一所学校,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也许能维持生计。她们都想教法语,可是她们的法语并不好。这时,在她们家里帮助照料家务的姨妈挺身而出,拿出她所有的积蓄,让姐妹俩到布鲁塞尔去攻读法语。 这样,她们就进了布鲁塞尔的一所法语学校。这所学校是由一对姓埃热的夫妇办的,并由埃热先生亲自教授法语。埃热先生的法国文学造诣很深,勃朗特姐妹俩在他的教诲下,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法语基础知识,还阅读了大量法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各种流派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但是,对夏洛蒂来说,在布鲁塞尔的一年间,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埃热先生本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还有一种对年轻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气,即容易激动,有点粗鲁,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内心已爱上这个有妇之夫,但她始终没有明确表露。埃热先生对她则全然无心,所以她就把这种微妙的情感一直压在自己心里。 从布鲁塞尔回国后,夏洛蒂便和两个妹妹一起开始筹办学校,还挂出了“勃朗特姐妹学校”的招牌。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个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等来的只是上门收税的官员。 办学的理想破灭了。夏洛蒂觉得,写作也许还有出路。1845年秋天,她偶然读了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突然想到她们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于是她们商量之后,每人拿出一些诗合在一起,用当时已去世的姨妈留下的一些钱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她们没有署真名,而是分别用了三个假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没有人注意,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但是,不管怎么说,诗集的出版对她们来说总是一件大事。她们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激励,于是三姐妹又开始埋头写小说。这时,夏洛蒂已三十岁。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取名《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 这对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气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简·爱》。 《简·爱》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在生活中经历过或者非常熟悉的,再说她又充满了激情,所以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脱稿了。稿子交出去后,令出版商大为惊喜,通宵不眠地审读。最后,出版商认定它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就这样,两个月后,《简·爱》(1847)就问世了,而两个妹妹的作品此时还在印刷之中。 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问世。当时的英国文坛大为震惊,因为三姐妹的三部长篇小说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简·爱》(初版时作者署名为柯勒·贝尔),更是引起轰动,大街小巷里都在谈论这部小说,人们还到处打听和猜测,作者到底是谁? 勃朗特三姐妹出了名,为全家带来了欢乐。但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上,不巧事情正是这样。安妮得病后拖了5个月,也离开了人间。 夏洛蒂深受打击,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写作,才能暂时遗忘内心的悲痛。她埋头写长篇小说《谢利》,于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谢利》使她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这之后,她便去了伦敦。在伦敦的几年里,她结识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萨克雷对她的作品评价很高,而她则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萨克雷,以表示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盖斯凯尔夫人成了她的挚友,两人过往甚密。 1852年,当时夏洛蒂已36岁,他父亲的助手尼古拉斯牧师向她求婚。尽管她父亲并不同意,但夏洛蒂认为尼古拉斯是真心爱她的,她自己也喜欢尼古拉斯,于是说服了父亲,于1854年6月和尼古拉斯结婚。在此期间,她还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维莱特》。 他们的婚后生活相当幸福。夏洛蒂在照顾丈夫和父亲之余,仍花大量时间从事写作。她在写长篇小说《爱玛》。可是,命运多舛,只过了6个月幸福的家庭生活,《爱玛》也仅写完两章,夏洛蒂就一病不起了。此后,她在病床上痛苦地挣扎了3个多月。1855年3月31日,这位性格刚强、才华出众的女作家与世长辞,是年39岁。 夏洛蒂·勃朗特虽然一生仅写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教师》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此外,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凯瑟琳与林顿是门当户对的 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 一个孤儿不可能与富家**结婚,而且**的兄弟很讨厌希斯克利夫, 凯瑟琳嫁给林顿 而引发希斯克利夫的仇恨 引起后来对凯瑟琳的恨推动情节的发展 最后又因为哈里顿和凯蒂之间真挚的爱 再次提出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也是同样深刻纯净 甚至使希斯克利夫死去 。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感情一开始是平行的有共振的 后来出现分叉 最后又重新平行,凯瑟琳已死所以通过哈里顿与凯蒂表现。而中间的交叉就在于凯瑟琳嫁给了林顿而非希斯克利夫。 另外在分叉到重新平行之间,三个主要的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中林顿的假面具被摘了下来,希斯克利夫从弃儿变成了有主动权的财主。

在第六季末人员大变动之后,《犯罪心理》第七季开篇又将整个调查小组重新集合在了一起。第六季即将结束时,A·J·库克(AJ Cook)饰演的小洁(JJ)被全勤调回行为分析组,帕姬·布鲁斯特(Paget Brewster)饰演的艾米莉·潘提斯(Emily Prentiss)也于第七季开头回归集体。然而,据目前最新消息,帕姬将于第七季末彻底离开《犯罪心理》剧组。

是时候向帕姬·布鲁斯特说再见了再一次说再见。

据报道称粉丝们在本季末将不得不再次挥别艾米莉·潘提斯。帕姬·布鲁斯特曾表示“经过六年来饰演艾米莉·潘提斯的难忘经历,我决定是时候为了发展演艺事业而继续前进了。我将无比想念亲爱的《犯罪心理》剧组成员们,我也无比期待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果布鲁斯特来年没有什么新作品的话我们会为她担心的,但愿她能够尽快接到新的角色。帕姬·布鲁斯特在这部CBS探案剧集中的表现足以证明她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演员。执行制片人埃里卡·梅塞尔(Erica Messer)就她即将离开剧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感到十分惋惜,但是我们都尊重帕姬的选择,支持她为追求梦想而做的决定。”

事已至此,那么大家必然会想到《犯罪心理》将如何处理有关潘提斯的剧情。在上一季中我们就已经感觉到布鲁斯特的戏份少了很多,剧中潘提斯“假死”并改变身份隐藏了起来,为了保证安全而隐瞒同事并骗过了仇人伊恩·多伊尔(Ian Doyle)。在第六季接下来的几集中,我们看到行为分析组的同事们因她的“牺牲”而痛心哀悼,而在第七季刚开头潘提斯神奇般的再次现身时,大家有一些情绪和困惑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整个事件完结之后,编剧不会再一次让潘提斯英勇牺牲一次吧,莫非真的会么?就算上一次她是为了隐藏身份而假死,那么这次如果再让她真死一回未免也太奇怪、太做作了吧。

本季的故事线索围绕着之前“潘提斯事件”对大家产生的影响而展开,编剧很可能会因此让潘提斯走出行为分析组(BAU),不管是因为职位升迁还是潘提斯自己提出换个新工作。目前看来,这是最好的发展方向了,毕竟剧组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上一季末尾的“情景再现”,虽然那是为后面的剧情做铺垫(伊恩·多伊尔的案件是剧情发展的高潮,也是突出帕姬·布鲁斯特戏份的良机),但是当粉丝们得知A·J库克和帕姬·布鲁斯特“被砍掉”的消息时还是反应很强烈啊。

《犯罪心理》目前还没有收到第八季的订单,但是CBS电视台如果就此砍掉此剧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无论如何,大家都会猜测没有潘提斯的行为分析组将会怎样呢?瑞秋·尼科尔斯(Rachel Nichols)饰演的阿什莉·西维尔(Ashley Seaver)会被召唤回来填补空位吗?在库克和布鲁斯特“暂时离开”剧组后,前来救场的她不公平地遭到了粉丝们的冷眼,编剧很有可能再次请她出山,毕竟她也算是个比较“有经验”的探员了。粉丝们面对帕姬·布鲁斯特即将离开的消息会作何反应呢?

文/小关平

————

我对《呼啸山庄》的见识停留在漫画版、**版及原著精简版的泛读,并没有深入研究原著及其他评论,不算是铁杆的《呼》迷,只是一个被本书的强烈感染力影响的一个普通读者。

————

1 、题材与风格

《呼啸山庄》的风格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性格与经历密切相关,在勃朗特家族五姐妹中,三姐夏洛蒂无疑是最坚强的一个,两个姐姐夭折后,她要负担照顾两个妹妹,所以最早养成了成熟干练的作风,以至于在她的作品《简爱》中,主人公简·爱无疑就是夏洛蒂自己的化身,虽然出身低微,却一直捍卫着女性的尊严,最终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简爱》是夏洛蒂浪漫的自我陈述,是一部女性成长奋斗的传记,其中第一人称的思想感受描写也使人尤其是女性读者很容易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读起来感同身受,很有励志效果。

四妹艾米莉与姐姐比起来更加内向孤僻,童年的贫穷悲惨的经历使她沉迷于幻想。 《简爱》算是带有自传体的写实小说,而《呼啸山庄》则是完全的幻想作品。

我们发现,《呼啸山庄》中没有一个人物完全具备艾米莉的影子,因为她将自己的情感与性格分散各处,所有人物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自己。从艺术角度来说,她在那个时代就有如此高超的写作手法实在无愧于天才女作家的评价。在看似随心所欲写出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其与众不同的文风及个性,在不亚于简·奥斯汀的语言文字中,领略水深火热的爱与恨。

《呼啸山庄》文同书名,全书充满诡异阴森的气氛, 我最初接触这部小说是小时候陪同美国表妹购买该书的英文版,那时就被它的诡异氛围所吸引,但只限于了解,没有能力认真阅读。

后来受英国艺术的影响,对带有神秘主义的哥特风格和伦敦风情很感兴趣,比如蒂姆·波顿的作品《断头谷》《理发师陶德》《爱丽丝梦游仙境》,英国文学的改编**《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黄金罗盘》以及《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等维多利亚经典。

在几位近代英国女性作家的笔下, 《呼》是最富有**视觉效果的一部,也最应该拍成**,带有神秘、恐慌、孤独、黑暗、死亡、忧郁等特性的文字,本身就是一次视觉体验。

————

2 、突如其来的希斯克利夫:(第一代,男一号)(悲情指数10)

作为《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成为了值得让后世为之争议的人物,有人爱他,喜欢他对感情的执着,喜欢他充满魅力的性格,喜欢他英俊潇洒神秘的外表,同情他的惨痛经历。

有人恨他,痛恨他为了复仇而进行的残暴行为,痛恨他几乎变态的复仇方法,痛恨他让更多的人成为了受害者,成为了他痛苦的陪葬。

还有人把爱恨结合起来,客观看待这个充满个性的文学角色。 这种爱与恨交织的争斗,自成书以来就一直延续至今, 在各种艺术作品(如改编版、漫画、**)的不断锤炼、加工之后, 他的人物形象更加复杂, 每个人都在探寻不同的希斯克利夫,把他与其他文学形象相互比较。

我常把他比作杨过, 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①同样过着悲惨的童年,都被人看不起,都有好心人帮助和惊世骇俗的爱情:

②希斯克利夫有恩萧先生疼爱,杨过有郭靖疼爱;

③希斯克利夫遭到了辛德雷的嫉妒、厌恶和虐待,杨过遭到了武家兄弟和赵志敬的嫉妒、厌恶和虐待;

④希斯克利夫得到了凯瑟琳的照顾和爱情,杨过得到了小龙女的照顾和爱情;

⑤希斯克利夫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路,杨过也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⑥两人都有着过人的天资,高大英俊,敏感多情,易受到女性青睐,也都有一颗火热的心,一辈子都只爱一个女人,连君子复仇十年不晚的的信念都很相似。

金庸喜读西方名著, 写《鹿鼎记》时学习了《三个火枪手》的背景设定,写《笑傲江湖》时借鉴了《基督山伯爵》的剧情构思,写《神雕侠侣》则模仿了《呼啸山庄》的人物性格。

最终我们看到,杨过这个角色创作如此成功,可能源自于希斯克利夫,但我认为他比希斯克利夫更加复杂深刻。

希斯克利夫只是一个完全沉浸在艾米莉幻想中的个性角色,虽然很有戏剧张力,但无异于和《歌剧魅影》中的魅影一样,是个可怜可悲的灵魂,最后用死亡解决自己的痛苦,完全是艾米莉对自己悲惨命运的一种控诉。

而杨过则是经过了人世间的孤独与痛苦之后,最终走向光明和成熟。 杨过起初是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在逐渐得知自己身世后开始了复仇计划,与小龙女的爱情受到世间礼教的阻止后,更加偏激地走向孤独险旅,直到他被郭靖的为国为民的大义精神感化之后,才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侠、真正的人生。

与小龙女分别的十六年中,杨过出乎意料的不仅没有变得暴虐和绝望,反而到处行侠仗义、救助百姓,最终协助郭大侠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这样的男儿怎能不让人喜爱?纵有人看不惯杨过的性格,也不得不佩服他最后走向真英雄道路的举动。

而相比于杨过, 希斯克利夫则是一直处于仇恨之中,连累了很多无辜的人,差点导致了两个家族的覆灭,直到最后虽然有所醒悟,但他的一生仍然是个悲剧。

艾米莉写希斯克利夫的时候,就是看重了他的“突如其来”。 没有人知道他的真正身份,连血统都不是纯正的欧洲人,丁耐莉和凯瑟琳都说他可能是某位神秘的王子(我看的漫画版中,编者将其改为中国国王和印度公主的后人,有一版本的**将其设定为吉普赛人)。

由于艾米莉一直生活于呆板而狭小的空间,所以她急需要这么一位来自神秘国度的人物来解开她生活中的无聊与困惑。所以希斯克利夫就如狂风暴雨一般呼啸而来,在几乎封闭式的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之间徘徊,成为了艾米莉的精神寄托。

但是同时,她又深深地感受到这样一位人物的来临,其实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他不能融于自己的生活圈,虽然得到了一己之爱,但却成为了身边各种势力的约束,只能成为一个幻想和泡影。

艾米莉创造了这个意外惊喜,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将其击碎,这就形成了辛德雷虐待希斯克利夫的缘由,因为她不想描写一段不能表达自己真实处境的文字,她极度悲观地疯狂写下了《呼啸山庄》,而此间的所有爱恨却成为了永恒。

用这部作品来诠释艾米莉的思想真是再好不过,而她的思想和情感就分散在本书的所有人物身上。不论是大凯瑟琳,还是她的女儿小凯瑟琳,都十分活泼而高傲,这一切都与艾米莉自己恰然相反。

我认为 全书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代表艾米莉,整部作品才是她的灵魂。

————

3 、主要人物悲情指数分析

△恩萧先生:呼啸山庄的老主人(呼啸山庄)(悲情指数2)

辛德雷与凯瑟琳的父亲,是个具有崇高信仰的人,他和《悲惨世界》里的神甫很像,都是仁慈怜悯的象征,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偏爱,而是把爱推广到所有人的身上。就是因为他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太深,才导致辛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嫉妒和虐待。

他和郭靖一样,正直无私、受人尊敬,只可惜,希斯克利夫不是杨过,杨过可以放过砍掉自己手臂的郭芙,而希斯克利夫却奴役着后来生不如死的辛德雷。这也是老人家收养这孩子时没有想到的。

△辛德雷(第一代,男三号):恩萧先生的儿子(呼啸山庄)(悲情指数6)

不少人都讨厌辛德雷,他的心胸狭窄是这个悲剧最初的源头。我觉得, 《呼啸山庄》中应该没有彻底脸谱化的好人和坏人, 就像《天龙八部》一样,每个人都是悲剧,有缘亦有孽。本书的角色也都无情地被悲剧侵蚀身体与心灵,而辛德雷,就是身体上最惨受折磨的一个。他的下场证明了他的嫉妒与残忍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艾米莉也算笔下留情,让他纯真的儿子最终得到了幸福。

△凯瑟琳(第一代,女一号):恩萧先生的女儿(呼啸山庄)(悲情指数7)��

本书的女主人公。在英国爱情小说的女性形象中,她绝不是最耀眼的,比起伊丽莎白·贝内特和简·爱等人物,她的优点要少很多。 但是她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却可能是最深刻的一个。 因为那两部作品都是喜剧结尾,而只有这部是完全的悲剧。

我看这部戏时并没有被震撼和感动,大多时候只是对作者描写人物和故事的天才手法感到惊奇。凯瑟琳虽然可怜,但是她的可怜也是她自己造成的,她在希斯克利夫和埃德加之间的选择带有一种赌气的性质,她与希斯克利夫的分开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自己对希斯克利夫忽冷忽热和对埃德加感情的模棱两可。

如果说小龙女和公孙止的婚姻纯粹是一种误会的话,那么凯瑟琳和埃德加的结合就是一个故意,因为她起初完全是忽略了希斯克利夫的感受才导致希斯克利夫出走,她自己的高傲和任性导致了事情向自己无法预测的道路发展,最终毁了自己。

不过,虽然如此,在我看到她极力阻止伊莎贝拉和希斯克利夫在一起的时候,也为她捏了一把汗,因为那时的她,可能是最脆弱迷乱的时候。因为她意识到自己所爱的人为了报复自己和自己的丈夫,要从自己的小姑子身上下手,从而颠覆夫家的整个家族,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她在弥留之际能够和希斯克利夫在一起,两人说着天底下最真诚赤裸的话语,对她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幸福,也是她最后的微笑。

△埃德加(第一代,男二号):画眉山庄的主人,凯瑟琳的丈夫(画眉山庄)(悲情指数8)

他在本书所有男子中品德是最好的一位。出身高贵,绅士风度,有良好的修养,最没有心机,谦恭大方,有一点点木讷,他与妹妹伊莎贝拉的首次登场就让读者心中一亮。可惜这对纯洁的兄妹却成为了男女主人公各自情感之外的依附品,成为了最无辜的角色。

埃德加本来对希斯克利夫没有偏见,但是希斯克利夫却因为辛德雷夫人原因很讨厌这样的富家子,从而恨乌及屋。他首先挑起是非,增加了两人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后来又破坏埃德加在画眉山庄的幸福家庭,直到把这位良善的绅士逼到连自己妹妹都不去同情的可怜地步。很多人都说看到埃德加的死最为悲痛,我也这样认为。

△伊莎贝拉(第一代,女二号):埃德加之妹,希斯克利夫之妻(画眉山庄)(悲情指数9)

这是个比她哥哥还要可怜的人物。她从小就和哥哥感情深厚,受的也是优质教育,可惜这单纯如纸的可爱少女却遭到了复仇心切的大帅哥希斯克利夫的迷惑,成为了送上虎口的羔羊。

在希斯克利夫的原本计划中,并未算计过这个女孩,但是她对情感的主动使希斯克利夫有机可乘,顺手牵羊地成为了复仇计划的另一牺牲品。她失去了自己的爱人,接着失去了爱护自己的哥哥,她在无尽悲哀中生下了孩子,以至于这个孩子也成为了全书中最孱弱的生命。

我想,黄蓉担心郭襄被杨过欺骗可能有点多余,但是凯瑟琳担心伊莎贝拉受骗就显得极为重要,最终她还是无法逃出自己一头栽进的魔网之中,成为了无辜者的代言人。

△小林敦(第二代,男二号):希斯克利夫与伊莎贝拉之女(呼啸山庄)(悲情指数5)

这个孱弱的小生命结合了最恶(父亲)与最善(母亲),注定自己出生就是为了被无情的命运所摆弄。他被亲生父亲利用,做为获得画眉山庄所有财产的棋子而出现在茫茫棋局之中。

虽然漫画和**中,他都是最英俊的人物,但他得到的大多都是观众的同情而非喜爱。面对小凯瑟琳,他真心喜爱的女孩,为了她的幸福,他甚至不愿意和她结婚,因为他深知这是他恶魔父亲设下的陷阱。在他临死前能得到小凯瑟琳的同情和关心,我想这也是对他最大的抚慰了吧。

△小凯瑟琳(第二代,女一号):埃德加与凯瑟琳之女(画眉山庄)(悲情指数3)

她很像她母亲的翻版,同样的活泼开朗,同样的高傲任性,同样的纯真善良,同样游离于两个男人之间,只不过,她得到了与母亲截然相反的结局,全书的末尾她和哈里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全书画上了圆满的结局,让读者在深恶痛绝、热情激荡、惊天动地的黑暗中走出,重新归于平静和光明。

手冢治虫认为,“在任何一个黑暗的地方总能找到光明”。 但我想,艾米莉写这篇小说并不是为了引人们走向光明,这个结局只能说是一种顺其自然,是对两个家族的唯一怜悯,即便是对两个延续家族香火的人物来说,他们也显得笨拙和幼稚。

△哈里顿(第二代,男一号):辛德雷之子(呼啸山庄)(悲情指数4)

我觉得艾米莉对他的设计是最充满奇思妙想的。首先,他的父亲是本书导火线的引导者辛德雷,是个一开始就让人不喜欢的角色。他出生后,辛德雷由于妻子难产而死而变得更加暴虐、悲观和消沉,所有人物的童年时代都可能在无忧无虑中度过,而只有他历尽波折,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归宿。

父亲不疼爱自己,一直喜爱的姑姑凯瑟琳也逐渐让他感到恐怖,最终,在他父亲死后,他已经完全受到了希斯克利夫的欺骗成为了他的信奉者。虽然希斯克利夫一直在训斥他、使唤他,但是在哈里顿的心目中,希斯克利夫才是真正对他好过的人,所以他就成了自己杀父仇人的跟班,即便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忍气吞声。(这么像认欧阳锋为父的过儿?)

实际上,这个小伙子是个很不错的人,没有父亲那样的坏脾气,具备了诚实谦恭的做人态度,在小凯瑟琳的感化下开始奋发上进,喜爱上了读书,得到了一直未能拥有的真正快乐。所以,我认为,艾米莉是公平的,她让哈里顿最终得到了幸福的人生,从一个起点回到另一个起点,首尾呼应、大道轮回,代表着她深邃的哲学观。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贯穿全书线索的呼啸山庄女管家丁耐莉(呼啸山庄)(悲情指数1)

我认为她是全书中最值得信赖的人物,虽然是个配角,身份地位比其中任何一个帅哥美女都要低,但是她竟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几乎将所有人物都照顾遍了。她就像是人间的一杆秤,没有主观的是非倾向,而是把公平、善良、慈爱照射大地,全书中最可爱的角色莫过于她。

————

希斯克利夫 (悲情指数10):(第一代,男一号)(呼啸山庄)

伊莎贝拉 (悲情指数9):(第一代,女二号)埃德加之妹,希斯克利夫之妻(画眉山庄)

埃德加 (悲情指数8):(第一代,男二号)画眉山庄的主人,凯瑟琳的丈夫(画眉山庄)

凯瑟琳 (悲情指数7) : (第一代,女一号)恩萧先生的女儿(呼啸山庄)

辛德雷 (悲情指数6) : (第一代,男三号)恩萧先生的儿子(呼啸山庄)

小林敦 (悲情指数5) : (第二代,男二号)希斯克利夫与伊莎贝拉之女(呼啸山庄)

哈里顿 (悲情指数4) : (第二代,男一号)辛德雷之子(呼啸山庄)

小凯瑟琳 (悲情指数3) : (第二代,女一号)埃德加与凯瑟琳之女(画眉山庄)

恩萧先生 (悲情指数2) : 呼啸山庄的老主人(呼啸山庄)

丁耐莉 (悲情指数1) : 呼啸山庄女管家(呼啸山庄)

————

《呼啸山庄》是一部描写复杂人性的伟大作品,我感叹艾米莉在如此促狭的生活环境下竟能巧成天书,写出这么复杂又精彩的作品。虽然过于离奇偏激,但它留给后世读者的想象与感慨却是无穷的。

2010‎年‎7‎月‎9‎日初稿  2018/7/26修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79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