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较喜欢在送别时折柳,表达的离别不舍之情。
1“柳”字谐音同“留”,故人即将相离,自然应当惜别。相见时难别亦难,折一枝柳表达难舍难分的依依不舍之情,既饱含深情,又不失含蓄。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随遇而安。
2古人用折柳来表达情感的诗很多。例如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那一根小小的柳枝在手上自然是情意浓浓,可是清风扶细柳,落日笛声残,凄凉中又不失旷达,这才是我最喜欢的借柳送别的境界。
3我们似乎有一种特性,面对美好事物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伤感的情绪,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变成悲伤、哀愁。面对柳树这么一种生命力旺盛的美好景物,也逃不过伤春悲秋。
折杨柳用了“水”、“杨柳”、“马”、“春风”等意象,主要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拂柳的情境。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一流表达了作者很多的这种那个情感,我们也知道当杨柳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当中,我们知道杨柳风晓风残月的在里面写的姜夔和刘勇,他们都是伟大的,这种虚无主义的作家,他们在这个婉约派的作家当中呢,都是特别出名的,我们也喜欢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杨柳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在古诗词中,人们常把一些感情寄托在柳树的的身上,由此柳树就获得了特殊的意义,即表达人们托物言志的感情。所以,对杨柳而言,与其说是睹物思情,倒不如说是借柳抒情。
中国人历来对杨柳具有特殊的感情,从一些诗歌中就可见一斑。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到众所周知的"咏柳"一诗,无不表现出中国人对于杨柳的热爱。杨柳最初的意义是寓意着情意绵绵和挽留之意,如汉代灞桥的"折柳送别"就是典型的送别友人、寄托感情的例子。到了宋代,折柳之风盛行,因此,"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在杨柳意义的发展历程中,杨柳逐渐被具象化,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最为典型的就是以柳言愁、借柳抒情了。俗话说,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因而杨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不得志的文人骚客寄托感情的事物。在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婉约词派的柳永了,柳永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就寄情于柳树,将柳树作为自己的感情抒发点。从"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诗中,就可以看到柳永本人将自己的不得志寄托在了杨柳中,借杨柳来抒发自己的落寞之情。杨柳也同样寓有情思缠绵、男女之爱的感情。如白居易的"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就表达了这种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