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霍金的资料

谁知道霍金的资料,第1张

  霍金教授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板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1974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郎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处于一种泡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可知性从经典统计物理、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1980年以后,他的兴趣转向量子宇宙论。

  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真正是空前的。因为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尽管如此,译者之一于1979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保持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在富有学术传统的剑桥大学,他目前担任着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

  个人资料

  霍金人生简历

  1942年 1月8日生于剑桥

  1950年 举家迁往圣奥尔本 斯

  1959年 入牛津大学

  1962年 牛津毕业,去剑桥 读研究生

  1963年 被诊断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

  1965年 获剑桥博士学位,与简·怀尔德结婚

  1967年 长子罗伯特出生

  1970年 女儿露西出生/开始使用轮椅

  1973年 首部著作《空时的大型结构》出版

  1974年 宣布发现黑洞辐射,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1977年 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引力物理学教授

  1979年 次子蒂莫西出生/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广义相对论评述:纪念爱因斯坦百年诞辰》出版

  1981年 参加梵蒂冈宇宙学大会,宣布无边界构想/《超时空和超引力》出版/被授予大英帝国高级骑士

  1985年 在瑞士病倒/实行气管造口手术从而失去语言能力,使用带造音器的计算机

  1988年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出版/获沃尔夫基金奖

  1989年 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爵士

  1990年 与妻子离异

  1991年 《时间简史》同名**上映

  1993年 《黑洞与婴儿宇宙》及其他论文出版

  ■相关书目

  《斯蒂芬·霍金传》迎霍金访华

  当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抵达杭州浙江大学,着手准备他的专题演讲时,他会发现自己所看重并授权的《斯蒂芬·霍金传》的中文本,也将伴随他与大学生同时见面。这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为迎接霍金访华,专门推出的最新版传记。

  《斯蒂芬·霍金传》的两位作者————牛津大学科学中心主任迈克尔·怀特和科普作家约翰·格里宾,运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他早年身体健康时,如何进入科研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就,这是过去有些传记作品未曾细加描写的内容。本书从霍金的童年时代一直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叙述了他生命中一些重大的变化和学术上的重要发现。书中不但记录了霍金科学天才的发展,也生动地描述了他个性中坚强与薄弱的一面。书中还透露了《时间简史》出版的过程及成为畅销书的奇妙经过。本书堪称目前最完整的霍金传记。

  (赵武平)

  霍金的另一个“黑洞”

  1999年8月13日,斯蒂芬·霍金的前妻简·霍金出版了她历时多年,在痛苦渐趋平复中写成的自传《音乐移动群星》,大胆披露了她与这位伟大天才近30年婚姻中那些从未有人透彻了解的秘密……

  他们于1965年结婚,简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同时,伴随着霍金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功,他的身体状况却无法避免地一天天走向恶化。当1990年这对夫妇宣布离婚时,全世界都为之惊愕不已,霍金似乎做了一件看来最不得人心的事儿:他抛弃了与他相濡以沫近30年的结发妻子,转而与一个护理他的年轻姑娘结了婚。

  在这本厚达610页的新书里,简·霍金历数了与这位著名的天才一起,与那种同样著名的变异性疾病斗争的艰难岁月。她敞开心扉,坦言感受。一方面,她称其前夫为“全能的王”和“精妙的导演”,另一方面又这样写道:“感受对某个有着大劫难牺牲者身体和婴儿般不能回绝的需求的人的渴望,正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是非常地不自然。”

  简说,出于情感和生理上强烈的欲望,她从1985年起开始有了外遇,对象是他们家的一个朋友,音乐家乔纳森·海耶·琼斯。轮椅上的霍金默许了这种关系。1985年,也就是是简和海耶·琼斯开始偷情的那一年,霍金感染了肺炎,生命再次危在旦夕,绝望的简差一点关了她丈夫维持生命的机器,好亲手结束这一切。但两人最终理智地选择了分手。与霍金离婚后的第6年,简与乔纳森结为夫妇。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简仍然在用她前夫的姓氏,那是25年共同生活留下的印记。书的封面就像是简送给霍金的一张圣诞贺卡,在绚烂的星空背景上摆放着她与霍金以及孩子们的照片,那是远离痛苦现实的真正快乐的回忆。在这些照片的中央,则是他们两人的结婚照,霍金就像她的小弟弟,简是那么年轻而美丽,目光中充满乐观和对幸福明天的无限憧憬。看着这本书,想着主人公所经历的感情折磨,真让人唏嘘不已。

  (康慨)

  ■对话录

  “人生的乐趣在于创造”———吴忠超谈他的导师斯蒂芬·霍金

  谢 娟

  自8月9日起,著名科学大师斯蒂芬·霍金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距离1985年霍金第一次访华,时间已过去了17年。霍金著作的中文版译者吴忠超,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受教于霍金教授,并在霍金指导下完成了宇宙论博士论文;这次他将陪伴霍金并担任演讲翻译。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吴忠超博士。

  记者:您是霍金著作《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的译者,能不能谈谈当初翻译这两本书的缘起?

  吴:上个世纪80年代,当我还在剑桥跟随霍金做极早期宇宙和黑洞研究时,就得知他打算撰写一部宇宙学的科学普及著作。我当即向他表示,我愿意将他那未问世的新书译成中文。可是直到我离开剑桥,这本书仍不见踪影,甚至连书名都还没有想好。不过,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他把我的话记在了心里。1988年“愚人节”,我在美国突然收到霍金的一封信。信中,他告诉我说,他已致函阿·朱克曼,他的著作代理,我是他的命名为《时间简史》的新书的理想的中文译者。随后,霍金寄来一本赠书。我和另一译者许明贤一起,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将它译完,并在1988年下半年将手稿交给湖南科技出版社。这个中文版本来可以在全世界最早以非英文的文字出版。但中文版的真正面世,却是在1992年。

  去年,朱克曼告诉我:“霍金又写了一本新书。”这就是大家已经见到的《果壳中的宇宙》。据我所知,这是全世界第一部以十几种文字在全球同步发行的科学著作。

  记者:《时间简史》迄今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销售一千万册,您认为这本书的魅力何在?

  吴: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书在中国的命运其实是经历了一番波折的。当这本书在西方已经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时,中文版的第一次全国征订数只有区区五百册!但真可谓是“大浪淘沙”,到后来,书海中陆续出现的宇宙学科普著作已达数百种,有的只能销售几千册,而《时间简史》已印到了一千万,可见这些书都无法望《时间简史》之项背。

  《时间简史》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宇宙对我们总是具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这是所有文明都关切的问题,也是科学、哲学和神学长期探讨的中心。这三门学问历来相处得不甚愉快和谐。霍金学派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在这个问题上,科学无可争议地处于主导地位。

  2、本书作者是当代引力物理和宇宙学最权威的研究者,他的研究生涯伴随着甚至主导着宇宙学研究的发展。

  3、本书洋溢着创造的激情,所以一切有志创造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启示。

  4、作者因为罹患卢伽雷病,被禁锢在轮椅上达四十年之久,人类的意志力在他身上达到极限。

  《时间简史》回顾了人类的古代宇宙观、大爆炸和标准宇宙学模型、暴胀宇宙模型以及宇宙的创生和命运。根据霍金的学说,他的无边界宇宙的设想告诉人们:宇宙是无中生有的。这样就完全摒除上帝的“第一推动”。该书的另一部分是他对黑洞物理学的贡献,尤其是黑洞辐射的发现。在书中作者还乐观地认为物理学的终极理论已经在望了,这也是爱因斯坦心目中的统一理论。到那时,人们可望理解上帝的精神。当然霍金是一名彻底的无神论者,这里“上帝”的含义只是一种隐喻。

  记者:在《果壳中的宇宙》中,霍金的理论又有些什么样的发展?

  吴:从《时间简史》首版以来的十多年间,人们都在关心科学的最前沿取得了怎样的进展,霍金的新书《果壳中的宇宙》可说是“应运而生”。该书的第一章是相对论简史,其余几章阐述引力学和宇宙学的最新进展。作者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关切宇宙和人类的未来。不久前,这本书在国外获得了本年度安万特科学图书奖,这是世界最知名的科普图书奖之一。

  记者:您与霍金一直有较密切的交往,能不能谈谈霍金的情况?

  吴:我1984年离开剑桥,1997年重访霍金,此后主要是通过E—mail联系。与霍金谈话是困难的。他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计算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他如果要对我讲话,必须掀动手中的开关,在轮椅的电脑屏幕上选择词汇。他的话会从他身后的扬声器中传出来。那是由机器合成的、带有美国口音的英文。由于机器是冰冷的,其合成语言毫无抑扬顿挫的感情色彩,所以非常枯燥。后来我问他的护士,他的喜怒哀乐何以表达,她讲他还可以控制声音的强弱高低。

  除了研究,他每天要花大量时间进食和饮水,一是因为医疗的需要,二是护士喂食的效率很低,80%都浪费了。

  记者:在您的眼里,霍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您产生怎样的影响?

  吴:霍金现象正如宇宙本身一样,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他的突出之处,在于追究困扰人类几千年之久的宇宙从何而来的问题,而他的研究成果,又是在自己徘徊于地狱的入口时获得的。

  霍金在1962年被诊断得了卢伽雷病,这种不治之症的患者平均只能活两年左右。40年后的今天,人们可以说,正是对于命运的抗争,使他成为探索宇宙终极奥秘的最无畏的斗士。我想,也许正因为他对探索宇宙负有的强烈使命感,才导致了他战胜残疾的生命奇迹。

  在追随霍金的几年里,他影响了我的研究方向,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人生的乐趣在于创造。”

  记者:霍金1985年访华时,中国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吴:那一次霍金访问了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几个研究生的帮助下,他被抬上了长城,长城的壮观景象深深震撼了他。他曾由衷地说:“我宁愿死在长城,而不愿死在剑桥。”应该说长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能不能透露一下霍金此次访华的行程安排?

  吴:霍金8月15日将在杭州浙江大学的邵逸夫体育馆作公众讲演,讲演的题目暂定为“膜的新奇世界”。8月16日去北京,将参加2002国际数学家大会,8月22日离京。

霍金参演了**有:《星际迷航》、《异形星球》。霍金参演过不少影视剧,**方面只有《星际迷航》、《异形星球》,镜头都不多。不过霍金还参演了电视剧《生活大爆照》,而且还和谢耳朵有过一场精彩的对手戏。霍金还参演了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的拍摄,这部纪录片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宇宙的基本常识,对于喜欢探索宇宙的朋友们来说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入门作品。此外,在《辛普森一家》动画里,他就在第10到第22季以自己的卡通形象出现,而且还在剧中有过配音。

霍金除了在物理学领域有杰出的贡献外,还参演了不少影视剧作品。霍金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在长寿剧《生活大爆炸》中饰演他自己了,而且还和谢耳朵有过一场精彩的对手戏。只不过这并非是霍金的首次参演影视剧作品,在多年前的**《星际迷航》中他就曾经饰演过他自己本人,只不过镜头并不多,而且也没让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异形星球》这部老古董的作品,估计很多朋友听都没听说过,但是霍金在里面也有几段镜头,都是他和其他科学家们一起幻想宇宙和未来的情景,只不过网上能找到的只有这张黑白的剧照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作品不得不提,那就是由詹姆斯·马什执导,埃迪·雷德梅恩、菲丽希缇·琼斯主演的《万物理论》。虽然霍金本人没有参演,但是整部作品的剧本大纲是以霍金为原型量身打造的,讲述的也是他这辈子的人生境遇,而且大纲也是得到了霍金本人的认可。《万物理论》应该是关于霍金最美的**,它淡化了其取得的科学成就,更多地围绕霍金的情感、婚姻、疾病,和他对命运的反抗。

2018年3月14日,科学家霍金逝世,享年76岁。

2018年3月10日,纪梵希先生去世,享年91岁。

2018年3月,我的生活里,朋友的父亲病逝。

而今天,又是一个温暖的节日:白色情人节。

我翻看关于霍金的一切资料。这个故事吸引了我:

2015年4月,霍金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上演讲,内容大致是宇宙之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地球的未来。

演讲结束后,一个女孩问霍金:“你如何看待泽恩退出(英国人气组合)OneDirection,让全世界数以百万少女心碎的宇宙影响?”

霍金答道:“ 我建议每个心碎的年轻女孩密切关注理论物理学的研究 ,因为有朝一日可能会有证据表明多个宇宙存在。在我们自己的宇宙之外的某处存在另外一个不同的宇宙不是不可能。在那个宇宙,泽恩还在One Direction。”

霍金接着补充道:“ 在另外一个可能的宇宙,这个女孩或许和泽恩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霍金的回答,充满了浪漫情怀,某位情感作家形容说:“ 真是一种有亦舒腔调,理智而不切实际的温柔 ”。

我也曾经历过青涩的少女时代,那个时期对偶像的热爱,就如同向日葵需要太阳光辉的照耀。青春期这个无法完美的人生段落里,偶像是一份特殊的意义。这意义可以是少女们向往的人生轨迹,也可以是成长过程中种种遗憾的美好补充。

可想而知,这个女孩在得知泽恩退出之后,心也一片一片碎掉。

我不知道这个提问的女孩,在听到霍金这样的回答之后,内心泛起怎样的涟漪。那份因偶像退出的心碎,会不会在顷刻间获得了完整的拼凑。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十年前,我的学霸闺蜜和男友分手之后,在校园宿舍楼楼下,迎着学生们好奇又八卦的眼光,一边用袖子胡乱擦着眼泪鼻涕,一边飞奔向图书馆。

她还有论文要写,还有考试要过。 没有那么多时间用来悲伤,那么,就用学习来化解吧。

学期结束,学霸闺蜜论文顺利过关,考试全A。男朋友再也不见踪影。她的人生充满了传奇。就在十年之后的今天,学霸闺蜜仍然保持着每天必须学习4小时的生活习惯。同时,长期坚持学习让她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把所有枯燥的理论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麻烦和不安。

今天3月14日,正好白色情人节,女朋友找她吐槽。女人今天把孩子交托给了父母,在一家浪漫餐厅定好了位置,准备和老公来一场烛光晚餐,并且提前一周就开始在各大酒店app里选情侣酒店。

、评价、设备,每一家酒店都研究得仔仔细细。可是老公突然来了电话,出差,临时要出差了。

“特么的我考大学都没这么认真!不就是想好好过个节吗?我付出这么多,他根本不在意。”

这个心碎的中年少女已经泪眼朦胧。

是啊, 多少爱情在婚姻里变得不堪和无奈。

那么多的无奈渐渐累积。于是,在无数个情人节里,听到女人心一片一片破碎的声音。

可学霸闺蜜却让人很“惊喜”:

“反唯实论认为,我们所知的世界是由人类心智以感官信息为原料构建的,是由我们大脑中的解释结构塑造的。 所以他并不是不爱你,仅仅是你认为他不爱你而已,这个认知是你自己构建出来的, 和他做些什么一点关系都没有!“

话一出口,这位女朋友一脸鲜血,哑口无言。

在学霸面前,这份心碎真是无法被理解。可是,冷静下来想想,这所谓生涩难懂的“反唯实论”还真是很有道理。那些因为对方不好、对方不爱自己的观念,在学霸闺蜜的一席话中嗖的消失。

当我们从自我的视角出发看别人的行为,总结出来的那些认知,是真相吗?

也许吧,世界本无真相,你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就能看到什么样的真相。 心碎的少女应该读读物理,中年女心碎的时候,物理也许也可以是解药。

今天下午四点,我约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生。

她和其他女孩的漂亮不太一样。穿一件很普通的卫衣,淡灰色,清秀的眉眼却充满了疲惫。原来,她的父亲在上周去世,忙着处理父亲的葬礼,她熬了好几个通宵。

她说了一些最近的生活,很忙,忙得来不及哭。父亲从送进医院、抢救、医生宣布死亡、没超过30个小时。而直到此刻,她没留下一滴眼泪。她说母亲早已崩溃,终日哭泣和发呆,所有葬礼的事务几乎都得她一个人处理。

贵阳向来都有庆贺红白喜事的习俗,在老人去世之后的几天,亲朋好友会去探望,祝福逝者一路走好。葬礼上很多礼数和细节,都需要做得周到。

“我不能悲伤”,她面露坚毅的表情。

可我分明看到那份坚毅里藏在无奈和痛苦。 面对死亡的时候,也许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失败者。

我看着女孩坚强的样子有一些心疼。害怕这个不允许自己的哭的女孩终有一天会将这份压抑的悲伤转为疾病。

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了霍金说的那句话,他说, 在我们自己的宇宙之外可能存在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

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死去的那些生命,我们祝福他们一路走好,祝福他们在另一个空间里幸福、开心。这不正是霍金所说“另一个宇宙”的可能性吗?

原来,我们内心里一直都有着另一个宇宙。在这个宇宙里,那些被死亡带走的人,在另一个宇宙生活。这是多么浪漫,多么温柔的一件事。 在那个不被我们知晓的宇宙空间里,死亡会以生的另一种形式进行着。

如此这般,死亡这件事,就没有那么糟了。

无论姑娘的父亲、今天离开人间的霍金,还是91岁去世的纪梵希先生,他们可能会在某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聚在一起,谈论着宇宙的意义或者时尚的步履,配上一杯上好的咖啡,看窗外云朵变化、微风轻拂,时间停止。

在那个宇宙里,并没有心碎,也没有烦恼。

而当我把这一切说给眼前这个姑娘的时候,她疲惫的双眼终于透露出清澈,眼泪再也止不住的流下来。

所以记得,要抬头看星球而不是低头看脚下。试着去理解你所见到的现象,去思索宇宙存在的奥秘。不论生命有多难懂,总有你能探索和发现的空间,不放弃探索才是最重要的。

——霍金

                                 

“记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 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心。 你总会找到自己的路和属于你的成功。”——史蒂芬·威廉·霍金

Rememb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not down at your feet Try to make sense of what you see and wonder about what makes the universe exist Be curious and however difficult life may seem,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you can do and succeed at

题记:给所有即将步入爱情消逝期的中年男女,一个自省的机会。相信你会和我一样有共鸣。

《万物理论》是一部披着科学外衣的叙事 情感 类纪录片。影片中呈现了大量唯美的画面,色调清新自然,每一桢的定格都如同一张完美的照片,是一部极其注重美感的影片。导演詹姆斯·马什和主人公之一霍金一样毕业于牛津大学,擅长叙事风格纪录片。他为了完成这部影片,花了三年时间才说服原作者简·王尔德同意将回忆录改编成**。

简·王尔德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影片改编自她的回忆录《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讲述了知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简·王尔德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从青年到中年所面对的人生矛盾。影片男主角埃迪·雷德梅尼凭借在影片中的精湛演技获得第72届金球奖获得剧情类最佳男主角。

影片首映时,霍金本人观影结束之后,他的秘书从他的脸颊上擦去了一行眼泪。霍金在社交媒体上说: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影片给了我一个自省的机会。

由于影片是根据简的回忆录改编,我们除了能看到当代伟大的科学家霍金克服疾病的痛苦,顽强与命运抗争的励志故事,更能从简的视角了解到他们不同常人的爱情及婚姻生活。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霍金如何克服病痛取得成就的励志**,不如说是简·王尔德作为霍金背后的伟大女性,如何克服人性的脆弱,从无私奉献到完成自我价值实现的励志故事。

18岁的简在一场舞会上相遇了充满智慧、浪漫,富有幽默感的霍金,才子佳人,意气风发,一见倾心。然而,好景不长,年仅21岁的霍金就被确诊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医生告诉他,他只剩下2年寿命。

他将自己关在屋子里,打开那令人绝望又振奋的英雄主义音乐,拒绝任何人没有意义的安慰,准备接受死神的审判。他将自己敏感的内心完全暴露在悲愤和恐惧的阴影之下。直到倔犟的简给了他一个拥吻,唤醒了他求生的意志和尽余生之力认真生活的勇气。

1年后,他们结婚了。他的生命在简顽强的性格照耀下,洒满了星星般明媚且跳跃的微光。他们决定携手共同面对死神的追捕,用生命和时间赛跑。婚礼上两人幸福的笑靥,足以让任何一个绝望的人心头荡漾,唱起画眉般空灵的声响。

在最相爱的4年时光里,他们拥有了2个孩子。那段时间的霍金从尚可以自己扭动着身体上下楼到完全无法行动只能接受轮椅行动。在影片中有一幕,霍金的朋友们来家里庆祝他博士毕业。觥筹交错的酒杯和朋友们自如使用的餐具,在霍金面前已然变成了难以接受的悲凉。

霍金逐渐丧失行动能力,简肩负起照顾他还有2个孩子的责任。同时她还承担起霍金秘书的职责,帮助霍金完成资料的整理以及陪他四处去参加会议活动。在他们婚姻的初期,他就意识到丈夫对于事业的追求异于常人。

霍金拥有惊人的天赋,在短短1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同学一周都无法解答的难题。他顽强的意志使他不断克服身体的禁锢,使自己的思想沉浸于浩瀚的宇宙。他说: “物理和天文学让我们有望真正理解自身起源以及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想彻底弄清宇宙的奥秘。”霍金对于事业的专注,使简意识到自己成为了物理学的寡妇。

然而对霍金的爱并没有使她退缩,她几乎将全部的时间精力都放在照顾家庭上。她放弃了自己外交官的理想来成全丈夫对物理学的追求。丈夫取得了成绩,也会令她感到骄傲。爱情中幸福的模样就如他们一般,一个甘于奉献,一个勇于拼搏。

霍金努力工作最初的动力就是为了简,为了他们的小家能够有足够的金钱开支。他在《我的简史》中记录: 如果我们要结婚,我就得有一个工作,我必须完成我的博士论文,因此我在一生中头一次开始用功。令我惊讶的是,我发现我喜欢用功。

两个交相辉映的灵魂,一起唱起战歌,驱赶死神的到来。他们成功了,医生所告知的两年生命之期,早已被他们超越,霍金在简的无私奉献中度过了最艰难的10年,不仅创造了医学的奇迹,也创造了只属于他的事业奇迹。

简放下了她的梦想,但却没有忘记自我实现,那是来自她潜意识的呼唤。她说: 哪怕只有5分钟空闲,我也会到书桌前坐下来,查阅资料,记下笔记。当年我把孩子们送去托儿所以后,都会到大学图书馆里待一段时间,我得做到非常自律。”

两个青春年少的天之骄子,用他们的勇气举起生活的矛和盾,用他们顽强的意志踏平前行的阻力。在这一时期,霍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研究生逐渐成为在物理学界小有名气的科学家。

在度过了婚姻最甜蜜的时光之后,他们的婚姻伴随着霍金病情的恶化和霍金事业的成功亮起了红灯。 随着病情的恶化,霍金只能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想法,沉浸在物理学中的他也没有时间和心思多和妻子沟通。他们的爱情逐渐在日复一日的时光中被消磨殆尽。

简在繁忙的家务和陪伴霍金四处活动的重压之下,喘不过气来。疾病夺走了霍金的身体,事业占领了霍金的精神世界。简在婚姻中扮演着保姆和母亲的角色,无法获得爱的慰藉,也没有获得相应的认可,只剩下令人烦扰的绝望。

她甚至想到要自杀结束这一切。 “为了一个脆弱、孤独的空壳,也是为了孩子们着想,使我免于投河、不沉没在绝望的泥淖中,我一直祈求帮助,祈求有人帮助我摆脱绝望的自杀倾向。”

可是她知道自己是3个孩子的母亲和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的妻子,她不能倒下。她的肩上扛着婚姻和家庭的双重责任,她倒下了,谁又来拯救她的孩子们和她的爱人?

在她的意识里,她首先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可在她的潜意识里,她首先应该是她自己。她在自我压抑的意识中生活了数十年,成为了好妻子和好母亲,却唯独丢了她自己。

当人不再拥有自信,就像深陷昏暗孤独的宇宙,听不到任何声响,也看不到自己。 意识和潜意识的强烈冲突,让她的两个自己时刻都在决斗。到底哪个我才是真实的自己?

她的意识源自于她的信仰,她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对于婚姻中应“共度一生”奉若真谛。是她的信仰让她坚守着意识的大门,时刻提醒她:你不能违背自己的信仰,那是魔鬼的化身。

她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医生告诉她,你面临的问题和老人的问题相似。你没有错,你只是渴望找回自己,你的需求都是作为一个人正常的需要。你需要正常的性生活,需要与人沟通,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

终于,当霍金不断嘲讽她的信仰,认为信仰和宇宙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世界上也没有什么上帝。当潜意识击溃了意识的大门,她才决心重新找回自己

为了缓解焦虑,她在母亲的建议下去唱诗班演唱,在那里她相遇了乔纳森,一名地方教会的音乐家兼风琴演奏师。和霍金相比,他们之间的信仰与爱好都惊人的一致。 如果说她和霍金的爱情像极了文理科生之间的弥补性吸引力法则,那她和乔纳森更像是两个拥有相似命运,对彼此的遭遇感同身受的知己。 乔纳森的妻子在一年前因为白血病去世了,他渴求在帮助简和霍金脆弱的家庭中得到心灵的救赎。

乔纳森搬进了霍金的家中承担起照顾霍金和孩子们的责任。让简从繁重的家务中得以解脱,被扭曲和拉扯的心灵得到了抚慰。毕竟他们都不是圣人,在长期的接触中,他们发现对彼此产生了好感。乔纳森的无私和同情心深深的打动了简,他们在克制与压抑中开展了柏拉图式的爱情。

霍金对于家庭中出现的其他男人充满敌意,但又因为自己的身体无法履行照顾妻儿的丈夫责任而感到自责。他对乔纳森的接纳和善意尽是无奈。他在《我的简史》中这样记录:

当简从无私奉献变成无尽的唠叨和抱怨,她与霍金之间就再无爱情。她太渴望找回曾经那个自信、自爱的自己,渴望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而乔纳森的出现让她重新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她还是个值得被爱的女人。她的自信在乔纳森的接纳中被唤醒。

人最不能的就是没有自己,因为它无处可去,无论发生什么事,它依然在你心里。

重获自信的简,学会了尊重自己,听从内心的声音。她不再做违心的选择,也不再做超出能力的承诺。她和乔纳森约定在霍金离世之前彼此都不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两个具有高道德标准和信仰的人决心一起面对这个苦难家庭的风雨。

1985年,霍金因为感染的肺炎生命垂危,医生建议简放弃他的生命,这样对彼此都是一种解脱。已经走出焦虑阴影,重拾自我的简拒绝了。 她与霍金虽然没有了爱情,但她清醒的知道,无论是意识还是潜意识中霍金都是她的家人,是她孩子的父亲。她又一次挽救了霍金的生命。她说:我不能让他死,我是他生命的代理人。

简的伟大就在于她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责任,宁可克制内心对爱的欲望也不愿抛弃家庭的重任。爱情也许是短暂、美好且灿烂的,但责任确是沉重且长久的。

简的无私奉献虽是伟大的,但也是盲目不成熟的。她过度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也在无尽的奉献中失去了自我。从青年时认为自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到中年时只能将自己和孩子的命运假以他人。青年时太过乐观,中年时又太过悲观。很可惜,过去的时光并没有给这个坚强的女性成长的机会。

但她又是幸运的,遇到了知已一般拥有包容和怜悯之心的乔纳森,在中年时期重新找回了自己。

1 990年,霍金在功成名就时向简提出离婚,更像是嫉妒之心汹涌而起对简提出的道德审判。对乔纳森的嫉妒和原始的欲望交杂在一起,战胜了理智。 他们的婚姻终于在25年之后走到了尽头。简在霍金提出离婚时留下了伤心和无奈的泪水,她始终没有想到放弃他们婚姻的竟然会是霍金。她说:“我爱过你,我尽力了。”就是她对彼此爱情和婚姻的告别。

简和乔纳森再婚之后,简获得了现代诗歌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语言教师和小说作家。11年之后,霍金和第二任妻子离婚,简和乔纳森又重新照顾起霍金,三人一起共度晚年生活,共享天伦之乐。

简曾说:“即便是离婚了,我们彼此尊重对方,有深厚的友情,彼此承认对方是很重要的人。”

影片的最后,时光倒转,霍金和简又回到了爱情开始之初的幸福模样,影片渴望传达主旨: 人生中没有空间来容纳完美,爱情往往是幸福的瞬间。只有在如若初见般的眼神,在相互帮扶中舞蹈,在包容和理解中去铸造永恒。即便他日无爱,亦当无悔。

附:霍金对孩子的三个忠告

1 Rememb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and not down at your feet

记住永远仰望星空而不是计较你自己的得失。

2 Never give up work Work gives you meaning and purpose and life is empty without it

永远不要放弃工作。工作让你的生活有了意义和目标,如果没有它,生活就毫无意义。

3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find love , remember it is rare , and don’t throw it away

如果你能够幸运的找到真爱,记住,那是非常珍贵的,不要对其置之不理。

我是@苏如心,一个正视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找寻解决方法的双胞胎妈妈,和你分享我的人生哲学。

霍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主要原因包括他的纯粹、不夹杂任何情感因素的思考,以及他对研究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从他的故事中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1 专注于学术,保持纯粹:霍金以专注于学术和科学,不夹杂任何情感因素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这种纯粹的精神,使他能够在科学研究中保持清晰的思考和判断,为物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2 热情和坚持:霍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他在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关键。他的这种态度告诉我们,只有对所做的事情保持极大的热情,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取得成功。

3 挑战和勇气:霍金有挑战主流思想的勇气,这使他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前人未有的发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挑战既有观念和尝试新事物的勇气,这是科学家的重要品质。

4 病痛不能打败精神:霍金身患重病,但他的精神并未被打败。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总的来说,霍金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科学家需要具备纯粹、热情、坚持、挑战和勇气的品质,同时,也要有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这些品质和态度,是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就和目标时,需要学习和实践的。

霍金的两任妻子

第一任妻子,简·怀尔德是霍金就读剑桥大学研究院时期认识的,两人相识在一个新年派对里,当时,怀尔德正准备进入伦敦大学就学,彼时的霍金风趣幽默,性格独立且学识渊博,这些优点强烈地吸引着怀尔德。

此时的霍金,已经开始出现了渐冻症的征兆,虽然还没有被确诊,但是身体上已经传递出生病的信号。“渐冻症”三个字,代表的是不治之症,因为医学上没有特效药可以救治这类患者,他们通常只能活两到三年,最后死于肺炎或呼吸肌肉失效导致窒息。

但怀尔德并没有因为霍金的病情而离开他,相反,作为对上帝有虔诚信仰的教徒,她认为这是上帝派给她的使命,让她来照顾霍金。1965年,怀尔德嫁给了霍金。

婚后,霍金从事于研究员的工作,此时的怀尔德还学业未成,两个人分居两地,只有周末才能见面,相聚的时间很少。为了解决两地分割的现状,他们在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的大楼附近租到一间住屋,方便霍金上班,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他还买了一辆三轮机动车,可以驾驶到剑桥附近乡下的天文学学院办事。霍金虽然患病,但有了怀尔德的陪伴,在外人看起来依旧生活美满。

怀尔德硕士毕业后,独立的她决定继续留在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门研究评论中世纪西班牙古书。果然是学霸的妻子,在学术上的追求不输丈夫霍金。两个人做研究的做研究,求学的求学,没有耽误家庭生活。相继地,霍金的大儿子罗伯特诞生,女儿露希生于1969年,十年后小儿子提摩西出生。

霍金不愿意被病人的眼光看待,他更愿意别人称他为科学家,在事业上他有抱负有梦想,所以他跟妻子简·怀尔德也很少抱怨自己的身体障碍。家庭里的大事小事都是简·怀尔德一个人处理,霍金一门心思思考学术问题。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自从简·怀尔德跟霍金在一起之后,她就开始了这样日复一日照顾丈夫的生活,带霍金去各地旅游,还要照顾3个孩子的生活,一家5口的家务也都是她一个人操持。整整25年她陪伴霍金、照顾霍金,霍金也从一个研究生成为了享誉全球的伟大科学家。简·怀尔德并不是没有抱怨,霍金对于知识的无限渴求,让他对周遭的实物视若不见。简·怀尔德曾表示,他们的大儿子10岁起就开始照顾父亲霍金,她认为这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童年生活。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照顾丈夫,使怀尔德感到疲惫。一直到1974年,霍金获聘去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研究生柏纳德·卡尔随行,负责照顾霍金,怀尔德才暂时拥有了一段自由时间。

分别的时间里,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情,比如他人的介入。

怀尔德在1977参加圣马克教会的合唱团,遇到管风琴演奏家强纳森·琼斯。两个人渐生情愫,发展出一段浪漫的柏拉图友情。霍金得知后,非常不开心,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很勉强地接受了这现实,只要简继续爱他。怀尔德也不忍抛下这个来之不易的家庭,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和新恋人也仅仅是维持友谊关系。

但妻子的背叛还是让霍金的感到受伤,此时,朝夕相处的护士伊莲·梅森却成为他新的慰藉,霍金要伊莲尽可能陪伴他。而伊莲的个性强硬,对于霍金,大有想要自己独占,不让他家人接触的样子,这让他的家人非常反感。

苦苦维持的“和美家庭”最后终于走到尽头,1990年,霍金和妻子怀尔德正式离婚。

外界对于两人分道扬镳的原因众说纷纭,除了是情感因素,也有人在自己的著作中猜测他们离婚与霍金的科学研究有关。

我们都知道,霍金在对宇宙的研究中,有了自己的感悟,对于浩瀚宇宙的未知探索,可以得出神祗是不存在的,信仰来自于科学而非上帝,他是无神论者,他以自己的无边界理论完全排除了上帝的存在。

这对妻子怀尔德来说,却非常严重,是一种精神上的背叛,最初和霍金在一起,正是受到上帝的感召来执行自己的任务,作为一名虔诚的教徒,无法忍受最亲近的丈夫否定了自己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再加上霍金和护士伊莲暧昧的关系,种种原因纠结在一起,注定了两个人走不到最后的结局。

一别两宽,各自欢喜。霍金在1995年和护士伊莲结婚,他开心地说:“好棒,我与我爱的人结婚”。

简也和心上人琼斯结婚,并在1999年发表了一本回忆录《移动星星的音乐》,描述她与霍金婚姻的生活点滴与破裂之缘由,其曲折情节立即在大众传媒引起了一阵轰动。对此,霍金表现出一贯的淡然,不作回应。

再婚后的霍金,被护士伊莲限制了和子女见面的自由,子女怀疑,起居不便的霍金会受到继母的虐待。果不其然,2004年初,媒体报导霍金遭到伊莲的虐待,全世界都被震惊了。

不过霍金这次倒是没有沉默,在医院病床上发表声明,指称这消息失实,并表示“我全心坚决驳斥说我遭到虐待的说法。媒体的报导纯属虚构,有人散播这样不实的消息,令我感到失望。……我妻子与我相爱。今天我还能活着,完全是因为她。我要求媒体尊重我的私生活,让我专注于从疾病中恢复健康。”

但外界似乎对本人的回应不十分相信,至少有3名给霍金做过护工的女子指称,霍金的第二任夫人伊莲性格跋扈,甚至虐待丈夫。其中一人说,她曾看见伊莲殴打霍金;另一个说,她曾听见霍金被放进滚烫的水里洗澡时发出的痛苦叫声;第三名护工则说,霍金害怕单独和妻子在一起,并称后者曾经骂他是“傻瓜”、“笨蛋”。

2000年,霍金的朋友就曾发现他身上有多处神秘外伤,包括手臂手腕折断、脸部被割伤等,怀疑他遭受虐待。令人不解的是,霍金对虐待之事从来不肯透露半点儿口风,而且还与夫人伊莲一样,威胁身边人不准向警方吐露实情。

2004年1月,剑桥郡警方对霍金受虐一事进行调查。

但是,霍金拒不配合,调查无法进行下去。对此,霍金的子女们认为,霍金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肯定有“难言之隐”。

2007年,霍金和伊莲离婚。

而那本在前妻的照顾下写就的风靡全球的《时间简史》带来可观版税,也成为第二段婚姻的争夺焦点。

研究宇宙论和黑洞的天才,一脚踩进了婚姻的黑洞里。

霍金结束第二段婚姻后,前妻简再次走进他的生活。

只是,曾经相亲相爱终分道扬镳的夫妻,如今变成了相惺相惜握手言和的老友。

霍金居住的剑桥距离简只有十分钟的路程,她常去看望他,讨论孩子们,也聊些家庭事。在不管是影片《万物理论》的发布会,还是纪录片《霍金传》中,慈眉善目的简,都大方出镜,言辞恳切。

她说,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曾并肩努力,对抗困难,养育三个孩子。他们虽然分开,却从不曾失联。

霍金的两段婚姻,虽然都以离婚告终,但总算是收获过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630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