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的电视连续剧《李卫当官》可谓是红极一时,徐峥所扮演的那个诙谐幽默的李卫也颇受好评。但是,从各种材料看来,历史上的李卫似乎并非如此。(徐峥自己也承认自己并不知道历史上的李卫是怎么样一个人,他说导演是这样交代他的,李卫“不识字,四爷的家奴,爱骑马,爱收藏小玩意儿”)
李卫是江苏徐州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当官,并非是科举正途,而家里花钱给他买了监生资格,靠捐钱捐来的。由于小时候没太读书,即使后来官做得挺大,李卫还是会闹些错别字的笑话。
李卫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人却十分聪明,他手下的师爷起草完公文奏章读给他听后,他总能一针见血的把问题要害找出来,然后口述让师爷们修改,大家对此都十分服气。李卫升堂审案的时候,更是才思敏捷,判决如流,丝毫没有文盲的嫌疑。
《小仓山房文集》里的《李敏达公卫传》中说,李卫生来身材魁梧,膀大腰圆,臂力过人,貌似于一赳赳武夫(大异于徐峥扮演的形象),走在街上也很容易辨认,因为李卫脸大如盆,鼻孔中通,不同凡人。不过,李卫虽然武人身材,却长得脸色白皙,只可惜是个麻子脸,煞是可惜。
李卫长得体魄雄健,自幼喜好习武,他做官后,曾自建了一勇健营,在当地募集一些壮汉,专门练习搏杀之技。李卫每次带领勇建营外出捕盗时,自己也身披金甲,执铁如意,亲自指挥,过上一把瘾。不过,雍正对他的武人形象颇不以为然,有一次李卫向雍正主动请缨,要上西北战场冲杀一番的时候,雍正不屑的说,我知道你不是这块料,别多事了。
《名人轶事》里说,雍正上台不久,发现各省钱粮亏欠甚多,便下诏清查,各省官员闻讯十分恐慌。李卫当时做浙江总督,立刻召集了幕僚们来商议对策,手下那些人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李卫便说:“不请钦差大臣来吧,皇上一定不相信我们;但要是钦差大臣来了,而我们这些做督抚的无权干涉清查的话,恐怕亏欠的事情就要败露。不如我主动上奏朝廷,说”浙省钱粮废弛日久,正好趁着钦差大臣清查的机会好好整治一下。不过,钦差大臣初到地方,一时恐怕不得要领,臣身任地方官,理应协同办理,请皇上裁处。“
随后,李卫诈称自己要过生日,让浙中七十二州县的有关官员都速来贺拜。生日筵席吃到一半的时候,李卫把这些人召到密室,说:“朝廷负责清查钱粮的钦差大臣马上就要来了,你们要是有亏欠的话千万别欺瞒我,我能救你们,你们要不听话,等查出问题被抓被杀的话,到时别怪我没给你们机会。”众人害怕,都说:“愿听大人吩咐。”随后李卫让这些人回去后,不管有无亏欠,都老老实实的造册登记后上交给他,让他心里有数。
再说雍正接到李卫的奏折后,同意了他的提议,随后便派了户部尚书彭维新前去浙江清查,并批准李卫协助清查工作。彭维新当时已在江南其他各省清查,这个人做事认真细致,加上江南各督抚都不敢干扰他的工作,结果查下来是问题多多,很多人都被他抓了辫子,彭维新还准备上报朝廷以“流、斩、监、追”的罪名惩处这些人,弄得这些地方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查完其他省后,彭维新意犹未尽,随后便奉命雄赳赳气昂昂的来到浙江,不料李卫一见面便拿出雍正的批示给他看,说:“朝廷让我协助你的清查工作,请大人一起商量怎么办好。” 彭维新见李卫手里有雍正的批示,气焰猛的收回了不少。
随后李卫便为彭维新设宴接风,酒至中巡,李卫叹道:“凡是共事,从来就没有不争执的。我性子急,喜欢和人争辩,屡次被皇上批评。这次和大人共事,我倒是希望不要有争执,但就不知道怎样才能没有争执呢”彭维新说:“这样吧,我们分县清查,如何”李卫说:“好。”
李卫当下便让随从把浙江各州县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把纸捏成团,放在盘子里,李卫和彭维新各拿一半。彭维新没有料到的是,这些纸团其实都让李卫作了手脚,那些亏与不亏的,都暗中做了不同的标记,李卫把那些亏欠的州县,大部分都自己拿了,那些问题不大的,全分给了彭维新。
后来彭维新虽然认真清查,但因为李卫早就做了手脚,最后是一无所获。李卫清查的时候,则让那些亏欠的州县尽快设法弥补,把事情尽快摆平。清查完后,李卫和彭维新碰头,问:“怎么样,各地可有亏欠的吗”
彭维新说:“没有。”李卫装作意外,但又开心的说:“恭喜恭喜,我这里也没有呢。”
于是两人皆大欢喜,一起奏明朝廷说浙江没有亏欠。雍正接报后大喜,说:“别人都说清查麻烦事多,唯独李卫那里什么事情也没有,看来这小子的确有一手。”随后,雍正便给李卫加封为太子太保,大加赏赐,浙江的其他各级官员也各升一级。由此,手下的那些人对李卫也彻底服了。
李卫这个人脾气倔,但有一次他碰到个比他还倔的手下。某日,李卫让一个叫田芳的幕僚给皇上写奏折,请皇上封他家五代。田芳不肯写,说:“人家请求封典的最多三代,从来就没有听说封五代的,这个折子我不能写。”李卫说:“你别管,照写就是”。田芳还是不肯写,惹得李卫大怒,骂道:“你这狗娘养的,我要你写你就写,没有先例,我来创先例,干你何事”
田芳被骂,霎的站了起来,怒道:“我看是大人你自己昏了头,你仗着皇上对你一时的宠爱,把朝廷都不放在眼里了。我好心好意的劝导你,你不感谢我,居然还辱骂我大人为人子孙,封三代还嫌不够,我也为人子孙,一代也未尝封过,你却骂我狗娘养的,这还有天理吗我就是不服!不服!”
李卫从来就没有碰到手下这么给他说话的,一时间面子下不来,只好再做怒色,说:“就算是我错了,你不服,又能怎么样”田芳说:“你是大人,我是小吏,不要说大人骂我,我不能怎么样,就算是你把我打死,我也不能怎样!只可惜的是,大人之威,能强加到小人的身上,但小吏之理,还是直于大人!”
田芳说完,扭头便走了。李卫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半晌都没有声音。当天晚上,李卫又派人把田芳召来。田芳下午回去想想后,觉得自己当时太冲动了,听到李卫召他,以为要杀他,进去的时候双脚发抖,脸色如土,不想李卫走上前握着他的手,笑道:“你小子有点胆识,做个小吏有点可惜了,不如我借你一千二百两银子,你去买个县丞当当,以后做上了官,也要像今天那样,正直当官,好好做事。”田芳没想到李卫如此对他,不免千恩万谢,后来田芳做了富平县丞和凤翔县令,为官期间名声也很不错。
李卫与田文镜、鄂尔泰是雍正朝最受宠的三个官,雍正常说他们是“模范督抚”。但是,田文镜这个人比较小人一点,他看到李卫受宠,很是妒忌,便暗地里在雍正面前说李卫的坏话,但雍正不为所动。田文镜一计不成,便转而去巴解李卫。有一次恰逢李卫的母亲去世,田文镜故作高姿态,特意派人前去吊唁,并向李卫赠以厚礼。李卫得知后,大骂道:“我老母虽死,但我也不饮小人一勺水也。”随后,李卫命手下将田文镜的使者挡于大门之外,并将田文镜送来的东西丢进了猪圈,以示不齿与此人结交。
话说回来,李卫这样非科举出身的人为什么会得到重用,主要还是取决于雍正的选材标准。康熙晚年选官,最重官员的操守,才干倒是其次,结果弄得各地官员只顾清廉的虚名,遍地“清官”,却不做实事。殊不知,世上这清官贪官本就难以分辨,一味的追求清官,反弄出很多弊政。雍正上台后,常跟李卫说,这清官如同“木偶”,中看不中用,对社稷民生毫无裨益。因此,雍正用人,首先在才干,至于什么资格或者科举出身之类,倒是其次。恰如李卫的谥号“敏达”,既反映了李卫的为官之道,也反映了雍正的选官标准,正因为如此,李卫才脱颖而出,成为雍正朝的能臣。
生逢其世,恰逢贵人,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据《清史稿职官三》记载“巡抚从二品。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覈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而“按察使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藩司议,以听於部、院。兼领阖省驿传。”。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江苏巡抚掌江苏一省的民政、司法、监察等大权,并可节制江苏提督。而江苏按察使则掌江苏一省的司法、监察和邮驿。从中可以看出江书按察使是江苏巡抚的助手,它隶属于巡抚,并受巡抚钳制。
那么既然按察使是巡抚的下属,为何他却能和李卫正面对抗呢?这里就有人会说按察使手握的是“澄清吏治”的权力。它虽然隶属于巡抚,不过在名义上按察使司还是一个省级的司法机构,所以有些时候巡抚若有违法的行为,按察使可以直接越过巡抚、总督向皇帝密奏。
但是不要忘记按察使这个密奏皇帝得愿意听,愿意看啊!实际在《雍正王朝》中李卫担任江苏巡抚的时候,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此时的李卫是雍正皇帝最信任的人。谁都知道雍正让李卫去江苏就是想让李卫替他在江苏实行“摊丁入亩”的国策。所以你以为一个正三品的按察使在明知李卫是雍正宠臣的情况下,他敢以一个“澄清吏治”的权力去跟李卫对着干嘛?
要知道这位黄大人可不是清官,他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贪官,如果他在没有任何人的支持下,你认为他敢去跟李卫正面干吗?所以其实这位江苏按察使能够跟李卫对着干,其实靠的不是按察使本身的权力,而是在背后支持他的那些人。那么他背后的这些人都有谁呢?
首先这位黄大人背后最大的力量就是推举他坐上这个官职的年羹尧年大将军。年羹尧的权势我想无需多说,雍正初期最为倚重的大臣,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可以说在当时年羹尧的势力遍布朝野,他举办的“年选”更是让他在全国的地方上插上一个又一个自己的亲信。而他所在的西北更是被让打造成一个只属于年家的独立王国。
那么黄大人作为年羹尧的人,他自然就有了和李卫抗衡的资本。而且事实上当时年羹尧本身也是拒绝雍正在全国实施“摊丁入亩”的,毕竟摊丁入亩的核心就是“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想想看当时谁的地最多,还不是那些贪官污吏吗?还不是那些权贵吗?所以你认为作为贪官的头子年羹尧会允许这么一个危害自己利益的政策在全国实施吗?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了年羹尧的支持,黄大人怎么会怕李卫呢?当然年羹尧毕竟远在西北,“县官不如现管”,“强龙还压不过地头蛇”呢,所以在当时如果只是有年羹尧的支持的话,我想黄大人也不会如此明目张胆的与李卫进行正面的冲突。而之所以黄大人会如此的嚣张,依靠的就是另外一股势力,那就是两江地面上那些权贵富商们。
刚才我们也说了摊丁入亩的核心就是以田地的多少来决定所需要交的税收。而在两江的地面上谁的田地最多呢?当然就是那些致仕的官员、现任的官员和那些富商们啦。所以想想看,雍正想让李卫在江苏试运行“摊丁入亩”的政策,让这些多交钱,你觉得他们乐意吗?你觉得他们会甘心去把自己的利益拱手相送吗?当然不会。
而一旦这些人结成一个势力集团,你想有多可怕,这个集团可要人脉有人脉,要权力有权力,要钱有钱,你说又有几个人能抵挡呢?我想这股力量可是连雍正皇帝都不敢轻易的去动。所以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位江苏按察使才敢跟深受雍正宠爱的李卫正面对抗。因为此时跟李卫对抗的并不是这位黄大人一个人,而是他身后的年羹尧和两江的权贵集团。
其实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才会让李卫这么一个混混出身,而不是正统科举出身的官员去当江苏巡抚。实际上在当时也只有李卫这么一个不按常理出牌,又不尊守官场潜规则的人才有在江苏成功实施“摊丁入亩”的政策的机会,而其余的人都不行,哪怕是《雍正王朝》中的一代能吏田文静也不行,而其原因无不是因为他们太讲官场的规矩了。
而实际上最后雍正赌对了,李卫成功了。李卫独辟蹊径的利用“奸污刘王氏”的案件让按察使下了台,而最后又接着谎称这位按察使已经这些贪官招供,然后又假意要写奏折上奏皇帝的行为,最终让江苏的那些官吏只得答应李卫在江苏实施“摊丁入亩”,毕竟在他们的眼里官职始终都是第一位的,没有官做你叫他们怎么活呢?
许多人都喜欢清朝的历史,尤其是对清朝的一些名称都有所研究,相信不少人看过这样一部电视剧,叫做《李卫当官》,看过《李卫当官》这部电视剧的,都应该是对李卫大加赞赏的,李卫是清朝的一代名臣,而且李卫在史册之中也是流芳千古。李卫为清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李卫有五个儿子,在史料之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这五个儿子的身影,那么在李卫病逝之后,他的五个儿子都有怎样的结果呢?
第一,大儿子李星垣,作为李卫的大儿子,李星垣还是武功才略比较上乘的一位,李星垣在武比之中获得探花的位置,按照清朝的律例,李星垣被封为二等侍卫,虽然二等侍卫听起来官阶也不高,但是却是皇帝身边的亲近之人,只不过李星垣的仕途到最后也没有升的太高,他在李卫病逝的同时外迁。当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对李星垣的官途也是有所影响的,导致李星垣在边关沉寂了将近八年的时间之后,得以有小小的升迁,只不过最后他又被卷入到了贪污案之中。可以说是一生被毁了。
第二,次子李星聚,虽然李星聚是李卫的第二个儿子,但是李星聚却没有什么本事,作为李卫的第二个儿子,他没有通过自己的能力进入到朝廷之中,而是依靠李卫的关系,接受萌阴,成为了知府,但是本来李星聚就没有什么本事,所以在成为知府之后,就等于是李星聚仕途的尽头了,他在以后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升迁,可以说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了。
第三,李星灿,作为李卫的第三个儿子,最后李星灿的官职也没有太高,只是一个从七品的官员。就是在清朝时候,仅仅是一个州判的官职罢了,而且李星灿最后也并没有得到升迁。所以在史料中的记载,并没有李星灿得多少痕迹。
第四,李星宿,相对于李卫的其他儿子而言,李星宿的变动是比较大的,最开始的时候,他是担任浙江嘉兴,陕西同州两地的知府,最后得以升迁到四川补授湖北督粮道,当所有人认为李星宿的仕途从此会一帆风顺的时候,李星宿却没有再次升迁,他的仕途就此终结。
第五,李星福,比起李卫的其他四个儿子,李星福的仕途更是没有什么起伏,他被授予两江后补四品都司的身份之后,再没有什么变动,他似乎是被所有人都给遗忘了,并且在史料之中,对于李星福的记载,也仅仅是有一个补四品都司的官职而已。虽然李卫成为了一代名臣,但是不得不说,他的子孙后代确实是没有什么有本事的人出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