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谁错的问题有人说孩子再有理由也不能跟父母吵~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冲动了跟你叫你不强势他又怎能吵起来呢?没有谁对谁错吵架的本质是缺乏沟通!做父母的不要老以为自己是长辈!你的关心!你的好意孩子不一定领情而且很多时候认为你很烦!态度啊~如果说忍耐力父母应该最大才是~孩子叫两句父母就不行了就开始用强势压孩子!没有同等的地位没有同等的交流~问题只能越来越严重表面的服从内心的叛逆终有一天要爆发!换个角度你不是父母是孩子是朋友尝试着去交流!是不是更高一些呢!?
不要紧的,我们家宝宝也是这样,而且好多孩子都有这样的表现,那是因为宝宝做梦了!没有关系。
找了些资料,也可以看看其余的原因。
宝宝睡觉不踏实、哭闹的原因和对策
1、缺微量元素,血钙降低引起大脑及植物性神经兴奋性增设导致宝宝晚上睡不安稳,需要补充钙和维生素D,如果缺钙,宝宝的卤门就闭合得不好;如果缺锌,一般嘴角都会溃烂。
2、太热、太冷
3、太干燥,有鼻屎
4、睡眠前玩得太兴奋,按时睡觉:在宝宝入睡前05~1小时,应让宝宝安静下来,睡前不要玩得太兴奋,更不要过分逗弄宝宝。免得宝宝因过于兴奋、紧张而难以入睡。不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不讲紧张可怕的故事,也不玩新玩具。要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室温适宜、安静,光线较暗。盖的东西要轻、软、干燥。睡前应先让宝宝排尿。
5、注意肛门外有无蛲虫。
6、很多妈妈看到宝宝晚上哭醒会以为孩子饿了,然后就给孩子喂奶,其实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这样做反而会造成孩子有晚上睡醒了要吃奶的习惯。
7、积食、消化不良,上火或者晚上吃的太饱也会导致睡眠不安。建议喂粥、面等固体食物应在临睡前至少两三小时喂,睡前再喝一点奶。
8、母乳宝宝的恋奶。(这个很多母乳宝宝都存在的情况)
9、晚上一定要喂奶的话,要注意:
尽量保持安静的环境。当晚上喂奶或换尿布时,不要让孩子醒透(最好处于半睡眠状态)。这样,当喂完奶会换完尿布后,会容易入睡。
逐渐减少喂奶的次数,不要让孩子产生夜间吃奶的习惯。
10、如果宝宝因为夜里想尿尿就醒,本人觉得应该给他用尿不湿,这样不至于因为把尿影响宝宝睡觉。如果有用尿不湿的话,一定是尿不湿包得太紧。
11、发现孩子有睡意时,及时放到婴儿床里。最好是让孩子自己入睡,如果你每次都抱着或摇着他入睡。那么每当晚上醒来时,他就会让你抱起来或摇着他才能入睡。
12、不要让婴儿含着奶嘴入睡,奶嘴是让孩子吸奶用的,不是睡觉用的,若干孩子含着奶嘴睡着了,在放到床上前,请轻轻将奶嘴抽出。
13、宝宝哭闹,不要及时做出反应,等待几分钟,因为多数小孩夜间醒来几分钟后又会自然入睡。如果不停地哭闹,父母应过去安慰一下,但不要亮灯,也不应逗孩子玩、抱起来或摇晃他。如果越哭越甚,等两分钟再检查一遍,并考虑是否饿了,尿了,有没有发烧等病兆等。
如果宝宝没有其他不适的原因,夜里常醒的原因很大一部份是习惯了,如果他每次醒来你都立刻抱他或给他喂东西的话,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宝宝夜里醒来时(应该都是迷迷糊糊的),不要立刻抱他,更不要逗他,应该立刻拍拍他,安抚着想办法让他睡去。一般如果处在迷糊状态的宝宝都会慢慢睡去。
大了,有时候夜里也醒,还哼哼唧唧的。一开始老要去抱他,然后他就完全醒了,要好久才重新入睡。后来想是不是做梦呢,于是就在旁边看着他,不去惊扰他,果然,一会儿,没声了,继续睡了。
14、被子或者睡觉姿势不舒服
15、分离焦虑(大家常说的"怕生",英文叫 separation
anxiety)这个在宝宝9-18个月最严重,除了表现在依恋/不愿分开父母和非常熟悉的人,怕见生人,在陌生环境中自我保护意识强(我儿子的表现:在家里活跃的很,一刻不停,又笑又叫,是个小霸王;一到外边就表情严肃,不苟言笑,陌生人一逗就撇嘴要哭)外,就表现在晚上睡眠醒得多,睡得轻,对外界警醒(我儿子除了经常半夜啼哭(但并不醒来)之外,有时在刚睡着后不久或早晨4,5点快真正醒来之前会翻身坐起来,看不到大人就哭,我一般抱起来哄哄拍拍,不到1分钟放到床上能接着睡。但半夜他如果迷糊中哭起来,这一招没用,只能等他自己闹累了自己睡去)。书上也没说什么有效的办法,因为这是宝宝成长发育的一个阶段(当然宝宝都有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就没什么问题),只是提了一些建议,希望有帮助:1。睡前哄,拍宝宝不要时间太长,在宝宝睡着之前离开,让宝宝自己睡着。不要大人抱着睡着。2。白天要有一定长的时间和宝宝亲密得玩,让他/她意识到爸爸妈妈很爱她,会给他充足的关爱。3。和宝宝玩捉迷藏,让ta意识到即便ta看不到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其实也在ta周围。4。经常带到外边看看,不要天天闷在家里,只熟悉家里的环境。
小孩子吵闹是正常的,最好不要打骂孩子会有阴影。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做,说不定是想这样引起你们的关心注意。多陪陪孩子。告诉他他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什么伤害,让他换位思考下。再不行就将他的东西破坏掉,让他体验一下“东西被人破坏的感觉”,但是要说清楚道理。(你的东西被人破坏了是什么感觉,你把别人的东西弄坏了是什么感觉?)如果孩子有稍微的改善,记得多给他表扬和鼓励。平时多给孩子安排一些活动,例如手工、画画或者拼搭类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有事情做,说不定就改正了。
邻居有个五、六岁的孩子,经常和我家小朋友一起玩。但是,那个小孩一言不合就容易“翻脸”,动不动就大哭大闹,有时候甚至会直接倒地撒泼,着实让人头疼。有时候我都会困惑,我家孩子经常一起玩,会不会受到影响?
有时候,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中间要是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比如有小朋友不听她指挥了,她就会当场“翻脸”:我讨厌你,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又或者很委屈地突然大哭起来,严重的时候,会在地上打滚,哄也哄不好。
话说孩子最怕妈妈,但是,很多时候妈妈也很难哄好。每次不是以妥协的方式,让孩子止住哭闹,就是妈妈用强制性的行为制止。比如,妈妈会承诺孩子答应他什么要求,或者让孩子玩 游戏 之类。而面对孩子的问题,妈妈的解释就是,孩子矫情,不用管她。
孩子的这种反应真的只是因为矫情吗?
孩子处于婴幼儿时期时,哭闹是一种本能反应,他们会通过哭闹的这种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情绪。比如饿了、尿了,或者要抱抱等等。但是,对于一个5、6岁的孩子来说,完全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情绪,但是他却习惯用婴幼儿的那一套。这足以说明,孩子虽然在慢慢长大了,但是他的心智仍然停留在婴幼儿时期,没有长大,也就是传说中的“巨婴”。
在《孩子 挑战》这本书中有讲过:“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就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我们如果需要解决孩子无故哭闹、在地上打滚的这些问题,前提就是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弄清楚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很明显,这个孩子缺乏安全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其中,缺 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绝,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视;感到孤独、被遗忘、被遗弃;经常感到威胁、危险和焦虑。对他们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敌视的态度。
当这个孩子只要遇到事情不满意,她就会因为感受到了不被接受,而哭闹,或者是在地上打滚;当其他的孩子没有听这个孩子指挥的时候,她感受到了被拒绝、冷落、甚至是嫉妒和威胁。而孩子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释放她的这种情绪,同时以此获得家长的关注,从而感受到安全感。
所以,解决这个孩子的问题,就是要给足她的安全感。其实,回顾下这个小孩的喂养经历,也是很动荡的:刚出生的时候,妈妈自己带孩子。后来因为妈妈要工作,就由爷爷奶奶带。中间,妈妈和老人的 育儿 分歧,又产生了各种激烈的矛盾。而其中主要的矛盾,就是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妈妈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的,还有孩子现在的性格特质。
在外面孩子犯错的时候,老人表现出来的是极力的包容,甚至是袒护。孩子遇到事情就是歇斯底里的大哭,而老人对孩子,除了无条件的满足,还有各种包办。而老人的这些行为,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孩子的问题。
针对这个家庭,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特质的影响还是影响很大的。他们会吸收这个家庭里的价值观、道德感、还有生活习惯等等,总是, 孩子会通过对家庭关系的感知,来体验这个 社会 关系。 所以,不管家人之间有什么矛盾,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正面冲突。
孩子的有些问题,在家长看来都是小问题。但是,如果不及时纠正,问题就一直在那,甚至会越变越大。就像是衣服上破的洞,如果不及时修补,在穿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洞被拉扯得越来越大。接纳孩子的不足,在慢慢的去纠正这些问题,才能让孩子 健康 地成长。
老人对孩子有多溺爱,寄予孩子的希望就有多高。孩子爷爷对孩子溺爱,但是有些细节却很苛刻,这是一个冲突所在。我就听孩子说过,她尿床的时候,爷爷对她可凶了,还让她自己去洗衣服。 育儿 分歧的利害关系,家长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但是,对于孩子,还是要多给与肯定和鼓励。只有当孩子的心被快乐、自信占据的时候,她才不会害怕孤独、才会觉得安全。
家长,需要用他们的敏感细心,去及时发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慢慢的纠正这些习惯。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一直伴随孩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会让孩子显得更加格格不入。
所以,家长一定要有开放式的心态,学会接纳 育儿 的新观点、新理念,并用它去助力孩子成长,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独生子女任性、爱发脾气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如:自己的要求没能满足,就大哭大闹,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颇有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
任性,爱发脾气是幼儿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反映,与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较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成人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教师和爸爸妈妈如果平时对这类宝宝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纠正,使幼儿无所控制地发展自己的这种行为,成为他们要挟老师和爸爸妈妈,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一种手段。
3岁以后,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他们力图摆脱成人的帮助,自己独立地做事情,但是由于能力的关系,再加上幼儿这时候思维上具有刻板性,片面性的特点,会出现所谓的“三岁危机。”因此,这时候的小孩就有些不好管。
从小培养小孩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很重要的。爱发脾气,对小孩健康性格的形成很不利。家长要想改掉小孩爱发脾气的毛病。就要搞清楚小孩为什么发脾气,才好对症下药。
通常小孩在不舒服的时候,比如,生病、疲劳时易引起发脾气暴躁,这和大人是一样的,只不过大人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幼儿大都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身体不适的感觉。有经验的妈妈善于结合情境和小孩的情绪状态判断小孩的身体状况,尽可能地避免小孩发脾气。
有时候小孩受到冷遇,感到失望时也会发脾气,小孩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妈妈玩会儿,或者很渴望家长的表杨,可妈妈却毫不理会,照旧干自己的,小孩就会发脾气以示心中的不满。聪明的爸爸妈妈若能主动给小孩放松环境,沟通感情,了解小孩的愿望,就能避免小孩因情绪不佳而发脾气。
如果小孩爱发脾气是由家长的溺爱和迁就造成的,家长就要注意严格要求小孩,不能有求必应。
小孩爱发脾气,也是有个过程的,当小孩第一次发脾气时,家长的处理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的家长一看小孩乱喊乱闹,就赶紧想尽一切办法,哄劝,对小孩提出的要求也一应百应,过分迁就。大人可能会觉得小孩嘛,哄一哄就了。可小孩就会认为只有这样闹,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把发脾气,胡闹作为治眼大人的手段,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坏习惯。有的爸爸妈妈把问题看得很简单,解决方法也简单,一个字“打”。其实,打的结果更坏,小孩或是表面屈眼于棍棒,或是越闹越凶,对爸爸妈妈产生敌视心理。
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小孩第一次发脾气呢?家长应该持不予理睬的态度,专心于其它事情。或是告诉他,“什么时候安静下来,我才跟你讲话。”渐渐地小孩会由大哭变小哭,由闭眼哭叫到睁眼看爸爸妈妈的反应如何,他的注意力也就会转移到爸爸妈妈身上来,静静观察爸爸妈妈做事情,渐渐忘记了撒泼。当他的情绪稳定以后,家长一定要告诉他那样做不好,并说明为什么不好。这样小孩就容易接受了。第一次发脾气就能被制止。在处理小孩第一次发脾气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这可以说是一场“意志与毅力”的较量。如果作爸爸妈妈的心软,以后就很难再奏效。
当幼儿心情焦躁,乱发脾气时,成人在指出他的错误以后,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理睬他,让他知道发脾气,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是无效的。当幼儿由于某种要求未能满足而大发脾气时,家长不要采取强硬态度,非要把幼儿制服。这样就如火上加油,幼儿的脾气会更大。成人应该态度冷静,方法灵活,有时要适当给小孩留点面子,找个台阶,让他自己下。
有的小孩在家里、在爸爸妈妈面前爱发脾气,而在幼儿园或其他环境则表现得比较好,这样的小孩可以让他暂时离开使之任性发作的环境,到亲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时间或到寄宿制幼儿园过一段集体生活。这对矫正小孩爱发脾气、任性的缺点会有好处。
百依百顺或武力解决只会使小孩的脾气越来越坏。比较妥当的办法是当小孩发脾气时,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亲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对小孩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迁就,而要干脆地拒绝他,甚至不要理他,连看也不看他一眼,把他孤立起来。几次以后,小孩也就不会再用发脾气来实现自己不合理的愿望了。使他不抱任何幻想。例如小孩在幼儿园门口无缘无故地哭闹着不肯回去,家长就要"硬着,心肠"送他进园,不要没完没了地好言相劝,甚至几步一回头,放不下心。即使小孩的要求是合理的,也要让他:先转变态度,再满足他的愿望。另外,在小孩发脾气时,一方面要冷处理,不要被他牵着鼻子跑,另一方面要注意观察他的动态,转移他的目标,不妨对他说,"你嗓子也哑了,先去喝口水吧"或:是"你脸上这么脏,先去洗洗干净" ,以让他逐步冷静下来,当你看到小孩有不愉快的情绪露头时,绝对不能对他说:"看,你又发脾气了。"这样,等于从方面提醒他:你现在可以哭闹了。
有心的家长还可以采取主动,注意"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一些促使小孩发脾气的客观因素产生,凡事力求事先提醒,讲清道理,尽可能不要出现"短兵相接"的局面。
前不久,德国汉堡大学著名的宝宝心理学家扎比内.梅尔巴迪博士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为如何教育不同性情、气质的小孩,提供了启迪。
(一)活泼型的小孩,不要过分溺爱。
如果你的小孩属于活泼型的小孩,你就会发现他喜动厌静,生命力旺盛。这样的小孩往往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呆在爸爸妈妈身旁,而是喜欢自己到处乱跑,结交一些同年龄的朋友,有时,还会捅出一些纰漏,干出一些让你想象不到的“坏事情”来。
对于特别活跃的小孩,你应该不时给他一点点小小的教训,使他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如果你过分地溺爱他,完全顺着他的性子来,那么,这样的小孩长大成人以后,就有可能会目空一切,无所顾忌,不知天高地厚。
(二)腼腆型的小孩,不要过于心急。
如果你有一个胆小羞怯的小孩,不要为他的不活跃过分心急。因为他需要一定的时间或适宜的氛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
和其他小孩们在一起,开始时候他可能有点儿不合群,而一旦与别的小朋友“混熟”了以后,他们也会活跃起来。原因在于这种类型的小孩性情温顺,“节奏”慢,若家长迫使他提前活跃起来,他们就会心里不踏实,感到信心不足,彷徨不前。
(三)乖巧型的小孩,不要过高提要求。
乖巧型的小孩整天不哭也不闹,心情几乎总是好的,好像是天天都生活在愉悦之中。这种类型的小孩适应性特别强,他们不怕生人,但对陌生人的热情也不高。
因为这种小孩很少大声表示抗议,所以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爸爸妈妈往往对他们要求过高,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意志,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但这可能会导致一种不良的后果:这样的小孩成人以后,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四)问题型的小孩,不要过多责难。
问题型的小孩,常常让爸爸妈妈操透了心,这种小孩时常是睡醒后就哭闹,一天到晚很难安静下来。他们对新的环境总不能很快地适应,一会儿又心血来潮,过度热情。一会儿又心烦意乱,又哭又闹。
对于问题型的小孩,爸爸妈妈需要极大的耐心,不要对他给予过多的责难,更不能听之任之,要学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他们感觉受到大人重视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问题型的小孩,如果教育不当的话,则有可能在长大以后,放任自流,自暴自弃
很多小孩都这样任性,小孩的任性是惯出来的。说不烦是假的!家有一个任性的小孩,哪个爸爸妈妈不头疼?但爸爸妈妈们在想尽办法“对付”任性小孩的时候,也许从未认真地思考过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小孩为什么任性?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这样一段话:“对成人而言,宝宝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宝宝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一个成人若想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对宝宝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增强对宝宝的责任感。他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迟钝麻木的管理者或专制的评判员,现实中成人以管理者或评判员身份对待宝宝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
蒙台梭利的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这期策划里,我们希望爸爸妈妈暂且放下牢骚和埋怨,和我们一起来努力读懂小孩的任性,解开他们任性背后的心理之谜。
宝宝任性,妈妈抓狂
小孩的任性行为,由于年龄及个性的不同,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下面几种也许是家长们最为常见的。
任性表现I:你说东,他偏往西
小孩心语:我刚刚过了2岁生日,妈妈说我长大了。长大就要有长大的样子,我可要自己说了算。中午吃饭时,妈妈又唠叨着让我乖乖坐好,不要边吃边玩。才不干呢,我要用小勺演奏音乐!吃完饭,妈妈让我睡午觉。不,我还想看画册,我又不困,干吗要去睡觉!结果,妈妈生气了,说我太不听话。嘿!我为什么要乖乖地听话,只有小小孩才那样做呢!我可是大小孩了耶!
妈妈道白:这小孩以前挺乖的,可现在怎么这么拧?偏要和我对着干!这对他有什么好处?真恨不得抽他两巴掌。
心理解析:小孩的任性,有时是年龄特征的表现。研究发现,小孩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的,有较为乖顺的平稳阶段,也有较为棘手的不平稳阶段。最初,小孩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脚就像玩玩具一样,表现很乖;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到2岁左右变得更加强烈。他们开始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到处炫耀和滥用自己的“否决权”,进入了“第一反抗期”,表现出来就是让人头疼的任性。等他们适应这种心理变化后,会是一段较平稳的时期。但到4岁左右,小孩又进入一个不平衡阶段,情绪不稳、脾气暴躁、任性胡闹,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种种任性言行再次表现出来。
任性表现II: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爸爸妈妈对着干
小孩心语:那天,妈妈带着我和芳芳表姐去吃麦当劳。我一兴奋,就把雪糕蕃茄酱弄了个满鼻子满眼。妈妈看见了,又开始罗嗦:看你芳芳表姐,吃东西的时候多斯文,说话都慢声细气的;再看你,哪像个女小孩!……为什么芳芳什么都比我好!那你干脆要芳芳表姐好了。我越想越生气,索性把汉堡包、薯条弄得满地都是,反正也比不上芳芳了!
妈妈道白:我这小孩真不知哪根筋有问题,任性胡闹起来简直像个野小子,还一点说不得。长大后怎么得了!
心理解析:正所谓一个小孩一个脾气。所谓脾气,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是小孩身上最早出现的个性特征。传统上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小孩大多脾气急,性子倔。这样的小孩很有主意,稍不满意就会和爸爸妈妈“顶牛”,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们的任性时间短暂,事情过去了,很快就忘记了。
任性表现III:突发性不可抑制的狂躁
小孩心语:我想玩奇奇的遥控汽车,可奇奇太小气了,不给我玩。我的火一下就蹿了上来:不给就抢,抢不到就打!这时,他妈妈看见了,居然去向我妈妈告状。好啊,想整我?以为我会怕吗?气死我了,哼,让你们先看看我的厉害。我把奇奇的小汽车使劲扔到了地上,看着它散了架,然后我还要把它踩扁。看到了吧,我是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你们谁敢惹!
妈妈道白:这小孩从小脾气火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没法跟他讲道理。真怀疑这小孩有暴力倾向。
心理解析:这小孩的行为的确有暴发型人格的某些特征。这类小孩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小孩差,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就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愤怒情绪甚至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其情绪和行为具有突发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给人的感觉自然是异常任性。但小孩的行为是否已超出正常的范围,还需要仔细观察,并请专业心理医生诊断。
任性表现IV:要什么就得有什么
小孩心语:晚上我看电视。哇,可口可乐广告!我要喝!妈妈说商店关门了,明天再去。那怎么行,我现在就要!不行?看着吧,我小施几招,你们就会乖乖地去给我买了。什么招数呢?很简单,先哭;再不行就喊,让周围的人都听见;还不行,就在地上打滚或用头撞墙。这几招一用,大人们就会投降了。
妈妈道白:这小孩平常都跟着爷爷奶奶,平时说一不二,被宠惯了。老人自己也知道小孩的毛病,常当着小孩的面对我们数落他“任性,谁都得听他的”,可我们真要管的时候,老人又总护着。
心理解析:“极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环境是培植任性的沃土。前面分析过,在小孩正常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阶段,这时如果家长迁就放任,让小孩指挥一切,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就会过度膨胀,从而表现为极端任性,这在独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体现尤为明显。而老人当着小孩的面反复说他任性,更给了小孩一种心理暗示,进一步引导他朝着“任性”的方向发展。这叫做“标签效应”。可以说,这种小孩的任性完全是成人“培养”的结果。
当然,除了这些稍具典型性的任性表现之外,小孩们还会玩出千奇百怪的任性花样。但不论何种任性,除了有先天性的心理基础外,更有后天培养环境的植造。事实上,任性,是家长与小孩之“战”中家长败北的结果。
任性之战,一场输不得的战争
亲子之间是一种很奇特的关系,一方面相互依恋,一方面又互有攻守,有些像打仗。具体到任性这个问题,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进退攻守关系,小孩不断任性胡闹的过程,就是家长不断丧失权威的过程。
我们越来越重视对小孩生活上的关爱和智力上的启蒙,随之淡忘的就是家长权威的建造。毕竟家长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权威是必不可少的。这权威不是惧怕,不是恭顺,不是畏首畏尾,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尊重。试想,如果小孩根本不尊重你这个人,又怎么会尊重你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如果说任性是小孩发起的一场指向成人权威的进攻,那么,你是只许胜,不许败的。稍有半步退让,你输掉的不仅有自己的权威,还有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要想百战不殆,惟有知己知彼。我们不妨从双方心理上的演变来分析一下,看看这场任性之战究竟是如何打响的—
百般满足导致贪婪
爱小孩就要满足小孩,这个观念已经成了多数爸爸妈妈的信条。但小孩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特别有时会提出一些并不合理的要求。以爱的名义,家长多会选择退让:就迁就他一次半次的吧!
可惜,一次之后并非家长希望的半次,而多是两次、三次……不断满足让小孩越发贪婪,直到有一天、有一次,家长认为要求离谱、不能再满足了,一向有求必应的小孩便会遭遇到让他们感觉突兀的拒绝。小孩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于自己的欲望是否合理不善分辨;但他们的记忆力很好:上一次你可是满足了我的喔!这次为什么不行呢?战争的导火线就此点燃……
于心不忍贻误战机
但小孩一般不会一开始就真刀真枪,而是先试探,派出的充其量只是侦察兵,就算被你剿灭,也损失不大—他们可能本来就对被拒绝有所准备。但是面对理直气壮、张小牙舞小爪的小孩,有些于心不忍的家长自己先理亏了:大人怎能跟小孩一般见识,算了,下不为例吧!这一来便让小孩看到了有机可乘,从而抓住你的漏洞频频打击:馅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胜利”要靠自己争取耶!
一味退让铸成败局
打仗本不能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就算被小孩闹过几回,家长如能当机立断,沉下脸来,也还是有希望转败为胜的。但现实中不少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落个清净一味割地求和,结果损失城池不重要,关键是长了对方的军心,灭了自己的士气。兵败如山倒,等到小孩尝到了甜头长驱直入的时候,败局其实已经铸成。
但肩负着教育的责任,家长不能允许自己真的败北,忍无可忍只好声色俱厉、殊死反抗。这时带来的伤害就大了,你认为你在拒绝他不合理的要求,他认为被拒绝的是正在萌动的自我,或者更严重的,他认为你已经不再爱他了。亲子的和睦,小孩的成长,都有可能因此而蒙上阴影……
后果够严重的,起因却很简单:就是最初的那一次半次的退让。所以要想打赢这场仗,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一开始就站稳脚跟。
人的性格形成与教育、生活环境、家庭环境气氛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小孩的性格在学龄前已初步形成,但不稳定,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成熟,并有很大“可塑”性。所以要培养小孩良好的性格,应该从小抓起。
首先,对小孩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小孩一旦哭闹,千万不可打骂,就耐心给小孩讲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
其次,爸爸妈妈的言行要一致。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小孩好哄、好骗,往往不假思索就许下诺言,结果实现不了,造成小孩心灵的伤害和对家长的不信任。
第三,不要吓唬小孩,有些爸爸妈妈在小孩不听话时,用一些可怕的事物来吓唬,久而久之,小孩使变得多疑、胆小怕事。第四,在小孩犯错误时,特别是犯“滑稽”的错误,家长不要图好笑去模仿小孩的错误,应该告诉小孩错在哪儿,分析为什么错。总之,好的环境与好的教育能使小孩健康成长。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活泼、可爱、懂事、听话的好小孩。
小孩在2岁左右爱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小孩易冲动,自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小孩要到外面玩,家长不允许,为什么不允许,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而4岁以上的小孩,对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还频频哭闹、经常发脾气,其原因大多在家长身上。说明家长教育小孩的方法存在问题,使小孩养成了好发脾气的习惯。
脾气发作不仅严重损伤小孩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而且也使家长狼狈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您要想方设法制止小孩哭闹、发脾气。怎样制止呢?一定要根据发脾气的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奏效。
一、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由于家长的溺爱,有的小孩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家长决不要让步和造就,不然会助长小孩的脾气。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他单独放在房间里,作短暂的隔离,冷落他一会儿,让他有时间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即使在外面也一样。如此反复几次,小孩就会感到自己发脾气、哭闹都毫无意义,得不到家长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不再乱发脾气了。每次发作平息后,家长要记住为小孩讲道理,及时进行下面教育。要告诉小孩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采取发脾气的办法要挟爸爸妈妈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达不到目的的。要让小孩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爱自己的撒泼行为。这样既可以教育小孩今后不再乱闹,也可以避免小孩疏远爸爸妈妈的亲情。
二、由于受忽视而乱发脾气。对于这样的小孩,要安抚他们并转移注意力。小孩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比如,小孩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小孩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这时,家里人可以有意识地提起小孩平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转移小孩的注意力。例如,给小孩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小孩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等。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感情上安抚他,哄劝小孩不哭;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小孩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三、由于不被理解而发脾气。3岁以上的小孩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长一定要给小孩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有时候当小孩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小孩会十分恼火的。所以,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小孩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小孩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小孩聊一聊,说一说,那对小孩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四、因为不能延迟满足而发脾气。多数学龄前阶段的小孩对于自己想要吃的或想要玩的东西根本没有耐心多等待一会儿,尤其对于就在眼前的诱惑物。曾经有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幼儿等待15分钟作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条件,否则,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结果,幼儿的表现依实验条件不同而变化;糖果不在眼前时,幼儿坚持等待的时间最长;有一种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减半;两种糖果都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最短。说明幼儿对眼前的诱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较弱。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小孩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小孩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小孩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
除了以上针对小孩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小孩行为的一面镜子。
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当小孩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小孩而去,还有人跑到小孩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小孩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小孩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二、家长切记自已不要经常发脾气。有一次在商场的玩具部我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有个妈妈突然抬高声音说:“上个星期刚买过,又要买。”俨然在告诉大家,我的小孩不讲理,我不给他买的原因是刚买过,不是不给他买。我觉得这个妈妈有点心虚,不给小孩买玩具有什么丢脸的?不买就是不买,给小孩讲清道理就行了。可她的方法有点走样,而小孩又非要不可,她就拖着小孩向外走,小孩则闹着往里拽。妈妈脾气大发,啪啪打了小孩两下,小孩哇地哭了起来。于是,这个妈妈不上分说拖着哭着的小孩慢慢消失在人群中了。有了这么一个好发脾气的妈妈,不想让小孩发脾气都难。
因此,为了培养小孩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小孩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环境氛围,让小孩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最近,有很多宝妈都说自己的孩子半夜突然惊醒,明明尿布不用换、喂奶也不吃,但是就是哭得停不下来。真的是太让人揪心了,该怎么办?其实,这跟孩子处在快速生长期,脑神经的发育不完全有关。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夜间惊醒、哭闹的情况就那会减少,并且消失。所以,只要孩子的身体状况没出现问题,家长不用太忧虑。但是,如果家长育儿犯了这些错误,以后就要尽量避免,不然会加重孩子的夜间哭闹。
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有一次去同事家做客,发现她们家的家庭氛围特别好,同事的爸爸妈妈看起来很恩爱。我就说,阿姨和叔叔关系很好吧,是不是从来没有吵过架?没想到阿姨说,现在不吵了。但是,年轻那会儿总是吵架。不过很少让孩子知道,怕吓到她。据阿姨说,以前她的一个邻居当着小孩儿的面吵架,最后把孩子吓得精神出了问题,经常半夜惊醒。他们家后来都后悔死了。所以,她跟叔叔商量好,再怎么生气也不当着孩子的面生气、吵架。家长如果白天吵架,最好要避开孩子,如果惊吓、刺激到孩子,那么孩子的神经就会变得敏感脆弱,半夜更容易惊醒。
捉弄孩子
现在,网络、视频发展得很好,经常看见一些父母在网上发捉弄孩子的视频,感觉孩子的反应很可爱。其实,最好不要这样逗孩子。曾有一位妈妈在网上分享过这样一件事情,她在哄孩子的时候和孩子玩做迷藏,本来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是,后来这位母亲有了恶作剧的想法,于是就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发出恐怖的声音。没想到把孩子吓得不轻,之后哄了很久都不行。孩子从此以后变得非常的黏人、胆小,夜里也经常醒来说“妈妈我害怕”。这位妈妈说,自己后悔得都想打自己。所以,不想孩子夜里难照顾,就不要捉弄他。捉弄孩子有风险。
让孩子白天过于兴奋
有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白天带孩子出去玩,让孩子一直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到了夜里孩子就容易醒过来。这是因为孩子一旦兴奋起来,更加不容易平静下来。如果神经一直处于比较亢奋的状态,夜里睡眠可能就会不稳,出现总是醒的状况。所以,妈妈们要尽量避免孩子白天运动太多,情绪激动。不然孩子就容易出现夜醒的状况。如果孩子白天活动量太大、过于兴奋,夜里就更要给他营造一个好的休息环境,帮助孩子睡眠。
你好,五岁的女孩子基本上每天午睡醒来都会哭,这是一种习惯,因为从小养成习惯,睡醒了,如果身边没有人,就会哭,如果身边有人就不会哭,从来没有离开过大人,醒来的时候就会又哭来,表示自己身边没有人,然后家人就会照顾她,是一种习惯,孩子都五岁了,可以耐心的告诉她,醒来的时候不能哭,慢慢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醒来的时候就不会再哭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