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视剧《心居》?

如何评价电视剧《心居》?,第1张

     热播的电视剧《心居》,无意中看了两集被剧情内容打动了。开通了一周爱奇艺会员去追剧,舒缓心情。

     《心居》讲述了生活在浦东新区的顾家,四代人在置换房子过程中经历的生活剧变。外地媳妇冯晓琴、本地小姑子顾俞清两个人之间故事,从刚开始“”面和心不和”到互相理解,不管未来有多少风雨,都会扛起这个佳,一起面对未知。

     晓琴因为老公顾磊的要求辞职回家,十年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没有自己的存在感,感觉不到幸福,生活非常很疲惫。因为想要自己的空间,不想天天伺候老人,和老公顾磊提出要求买房搬出去。只是最后没能实现买房的愿望,和老公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情绪一直压抑在她的心里。

     后来,她自己家人茜茜和她的另一个儿子搬进家门,一大家人挤在一住,闹出很多不愉快,导致家里气氛很糟糕。一次无意当中吵架,她失手将老公顾磊推下楼梯,导致老公顾磊当场至死。

     失去了生活依靠,为了生存下去。她没办法,只能自己出门给别人送外卖,维持基本生活。通过劳动她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第一次体会工作的辛苦,回忆起曾经对老公的苛求,后悔不已。

     后来她碰到追求自己大姑子的展翔,和别人聊天想法达到了一致,开办了养老院照顾孤寡老人,为他们传递温暖。在养老院她和那些老人们接触,用心的照顾他们,找到工作的意义,婚姻生活的意义。曾经太多压力寄托老公身上,看不到他的优点,一味的指责批评他,导致感情出现问题。最后意外事故,让她失去了她的依靠,孩子失去了父亲,无比的悲哀。

     在养老院她听着老人们讲过去,他们的那些感情经历和人生道理。开始认真的思考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以孩子为重,教育好他作为重担,逐渐有了家庭主人的意识。把养老院当成她的第二个家,用心的对待这些老人们,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

     因此和小姑子俞清有了同理心,真正的理解生活的不容易。生命的意义在于折腾自己,有价值的活着,而不是一味要求他人给予。不是自己的即使得到了,心里也无法踏实。

      剧情给我的感悟是,作为女人不能放弃自己。即使做家庭主妇,也需要有价值的存在。自己能够扛起家庭的责任,养活自己。对男人要求不能太多,只要他在努力挣钱,慢一点也可以接受。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努力挣钱养自己,还能教育好孩子,一家人在一起,简简单单的也是一种幸福。

      活着很累,不能为了过度要求物质,大房子豪车别墅,而出卖自己的健康换来金钱,非常的不值得。房子需要买,但是前提条件是你有能力,可以承担风险,不以透支健康为代价。房子和家人相比,家人们在一起有饭可以吃,有话可以说,会更加的幸福。

      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几乎很难不与“房”相关。也许因为“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它是加油站、避风港、身份证、社交点、情感场,所以,作为“家”的物理空间的“房”,则成为牵动人们神经的关键词。而房屋的“不动产”属性,则又与人们的经济利益、经济能力息息相关,于是更加成为人间戏剧的肥沃土壤。

     前有掀起全民追剧热潮,讲述由平民社区走出的周家三兄妹最终实现棚户区改造的《人世间》,后有由滕华涛导演掌镜、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心居》再次成为关注热点。

     此类具有社会问题剧属性的作品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人们观剧如同观生活,谈剧如同谈人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线上线下,一圈一圈扩大着电视剧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影响。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剧,产生了“意在言外”的价值,更多的人因此而思考“心”与“居”、家与房的关系,意识到房子对于家庭诚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心有所居”。

     《心居》原小说就以“房子”为切入点,从顾家三兄妹买房卖房延伸到当下上海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企业高管到普通市民,从本地“暴发户”到外来打工人,从老上海人到新上海人,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围绕着“房子”而显示出各自的性格、动机和行为方式。这种当下生活的盘根错节,应该说都被电视剧基本吸收了。

      只是在剧中,“家”被扩展到了更大的空间中,而故事则更加集中于顾家女儿顾清俞和媳妇冯晓琴,围绕她们身边的各种情感纠纷、利益冲突和人生抉择,形成了所谓“双女主”的戏剧骨架,展开了上海的世俗风情和描绘了时代的个体沉浮。

      在剧中,日常生活的“一地鸡毛”与每个人心中的“诗和远方”相互纠缠,有的躺在鸡毛里,有的倒在去远方的路上,有的陷入一手鸡毛一手诗的迷茫,倒是最后踏踏实实、精打细算的外来妹冯晓琴与家财万贯、享乐人生的爷叔展翔,开办了名叫“不晚”的托老所,“大家”与“小家”找到了契合点,房与心都找到了各自居所。

     外来妹与暴发户的结合、打拼人与资本人的结合、以及“托老所”和“不晚”的名称,似乎都有一种文学的隐喻,既是故事的结局,也是对现实的一种缩写。既不能人有房而心无居,也不能心有居却人失所。电视剧至此,完成了最重要的主题传达,“人有所梦、心有所居”,在每个人的努力奋斗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完成了缝合,这也是对普通人中国梦一种更加日常、更加亲切、更加通俗的阐释。

     近年来,严肃小说替代网文IP成为电视剧精品改编的重要基础,原因恰恰在于小说文学性所提供的相对独特而不悬浮的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细节性,以及相对立体完整而不是标签化、脸谱化的人物形象的丰满性,还有文学文本中所包含的对时代、社会、人情世故和形而上问题的更加多义多解的指涉、隐喻、象征。

     这些文学“优势”,不同程度地也体现在本剧的改编中。大多数人物都与大上海的背景、与当代都市生活的背景、与人物的经历和身世相互匹配,情感、行为、语言、情感、命运,也都发乎人物性格,人驱动着情节的发展使得电视剧有了比较坚实的现实基础。即便看来有些“勉强”的清俞与施源的婚恋关系,其实也是一类在世俗世界打拼太久的女性对“诗意栖居”的固执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看,《心居》在文学的基础上,有了一种落地性,而人物也都没有陷入单维度、功能化、道德化的简单设计中,从而显示其艺术审美的价值。

     当然,对于用表演和视听所“呈现”的电视剧来说,与描述和叙述性文学不同,可能更加追求故事的戏剧性和节奏感,所以,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一些偶然性来推动情节,借助更多的误会来强化冲突,简化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层次感而突出矛盾性。

    一方面,这样可能会使电视剧更加通俗、“好看”;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减损故事的真实感和现实性,甚至会影响演员对角色的完整把握。比如剧中施源的撒谎出差而被顾清俞路过看见、冯晓琴的受托收包被顾清俞撞见的误会等等,多少都显得人为和突兀。特别是电视剧大众传播的属性,还需要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主流化走向的校正,现实和人性的残酷多少要进行过滤净化。

     如此种种,相比文学作品来说,电视剧在人物和故事上会更加平面和简化一些,但与此同时,在故事所呈现的社会生活空间和时间的多样性上则会留出更多的阐释机会。楼宇林立、茫茫人海中,心无所居的那种感受,往往就是在镜头和画面中被传达给观众的,更多的观众会用自己的显示体验去应和剧中的元素。这也正是视听叙事与文学叙事各自不同的魅力所在。

     该剧的演员阵营,如同制作团队一样,都是“精品配置”。现代家庭戏的“最佳女主”海清,加上领衔“都市白领”的童瑶,支撑起了电视剧的表演框架。

     前者,作为一位勤勤恳恳、精打细算的外来妹,从表演到动作,从台词到节奏,海清在第一场招呼全家起床上学上班场景中,就全面“在线”。后者,作为一位事业成功女性,外表傲娇却渴望一种诗性生活,童瑶的造型和演绎虽然还可以更加生动和细腻,但整体上完成了人物的定位,以至于许多观众会沉迷于对清俞形象的反感和认同的现实判断中。

    而张颂文扮演的展翔,作为一位“有钱人”,有“花花公子”的放浪形骸,也有情真意长的温情脉脉,观众一开始的不适应大多可能来自于对张颂文以往表演风格的“定见”,渐渐的倒是认可他是一种典型性的“上海人”形象。冯绍峰演绎的这个曾经的“诗人”,虽然造型显得过于“刚毅”,但他上海话的优势也显示出其地域特点来。其他众多演员,也都较好地完成了各自角色,一组人物共同渲染了一幅当代上海的都市风情长卷。

   近年来,“海派”影视剧越来越引发关注。一方面,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代表性城市;另一方面,上海也是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的交界地,加上其特有的混合了多个时代痕迹的文化底色,使之成为影视剧的一座富矿。

   《心居》可以说是海派剧的又一个重要收获。它在普通人的世俗人生中,特别是在几位女性的人生选择中,既表现出为追求幸福生活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更表现出对爱、尊严、梦想、诗意挥之不去的坚持。故事虽然围绕房子展开,但电视剧真正的主题却是剧中人物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的“人格的独立”。“站着”挣钱,“站着”买房,“站着”爱和被爱,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梦想,从而表达了“人有所梦、心有所居”的时代主题。

电视剧《心居》里姑嫂的矛盾是在借钱买房一事中爆发的。海清扮演的冯晓琴因为想买房子,一方面是有私心想单独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再和老人挤在一个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儿子读书需要。因此鼓动老公顾磊向事业有成经济富裕的大姑姐顾清俞借钱。而由童瑶扮演的大姑姐,则怀疑冯晓琴存有私心,担心弟弟吃亏,所以不但不肯借钱,还提醒弟弟和父亲防备冯晓琴。结果,不仅因此事让姑嫂两人撕破脸,还害得顾磊不幸身亡。

对于弟媳冯晓琴和大姑姐顾清俞谁对谁非,其实观众也是分了两头,各有支持者。支持弟媳冯晓琴的观众认为,冯晓琴自从嫁给顾磊之后,就尽心尽力伺候一家老小,不但没有自己的工作,也经常得看长辈的眼色。而同样身为家庭的一员,却可以理所应当的把奶奶和爸爸扔给弟媳照顾,自己落的轻松不说,每次回到家还一副瞧不上弟媳的模样。

再者,在弟弟向自己借钱买房时,如果不想借可以直接拒绝,不借不算错。但是,不应该对此指手画脚,变现挑拨弟弟和弟媳的夫妻关系,此行为已经严重失了作为大姑姐的分寸。

而支持大姑姐顾清俞的观众则认为,冯晓琴嫁入顾家,本来就是图个上海户口和安稳的日子,放弃工作的机会也是冯晓琴自愿的,那不能事后又开始埋怨。而且,在有事需要大姑姐帮忙的时候,就催着丈夫顾磊找大姑姐,一会让大姑姐帮助给自己的妹妹找工作找对象,一会又要大姑姐借钱买房。

但是,到大姑姐插话时,她又嫌弃大姑姐多事。不得不说,这个弟媳对大姑姐的要求也是有些过分了,用的时候要用你,不用的时候不允许你插话,也确实有些不大讲理。

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往往像冯晓琴和顾清俞这样的姑嫂关系还不少,如果真要论起对错是非,那就是各自都有错。其实,姑嫂相处就是一个分寸感的事,彼此能掌握好这个分寸感才能和谐。而如果像晓琴和顾清俞这样,矛盾当然是少不了的。

这是因为她们的立场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她们之间会存在矛盾。

海清以及童瑶主演的电视剧《心居》播出以后就受到了关注的热议。剧中她们这一对姑嫂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也是大部分普通家庭会存在的姑嫂不和的问题。

我觉得她们会不和是以下这些因素导致的:

婆媳不和是因为习惯不同,观念不同等因素导致的。

婆婆和儿媳妇毕竟是两代人,她们的生长环境不同,这就导致了她们的生活习惯、观念等都会存在差异。

这样的两代人生活在一起必定会存在问题,例如有些婆婆很节俭,当她们的媳妇花钱买一些东西的时候,她们就会看不顺眼。

或者有些婆婆看到儿媳妇把剩菜倒掉的时候她们也会看不顺眼,进而不给别人好脸色等。这就会滋生出不少的家庭问题。

同样的,儿媳妇也会看不惯婆婆的一些做法。还有,婆婆和儿媳妇可能会都想得到同一个男人的关注,婆婆可能会觉得儿媳妇抢了自己的儿子,而儿媳妇又会觉得婆婆干涉的太多了,这就会导致婆媳之间上演明争暗斗的戏码。

姑嫂不和是因为她们所处的立场不一样。

不仅婆媳会存在矛盾,姑嫂之间也是。有些大(小)姑子会觉得自己的亲妈受委屈了,例如当她回娘家看到的是自己亲妈在做饭、打扫卫生的时候,她可能就会觉得自己的嫂子(弟媳)很懒,这让她家人受委屈了。因此她就会看她不顺眼。或者有些大姑子爱管闲事,自己娘家的事她都要插手,这也会让对方不满,因此姑嫂之间的问题也会由此产生。

你是如何看点姑嫂婆媳不和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有何解决方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说说!

全剧看到现在为止最为经典的一场戏,也是最有爆发力的一场戏,就是他们两个人吵架的这一场戏。

在剧中,童谣跟海清饰演的是一对姑嫂,童谣饰演的顾卿妤特别有钱,而海清饰演的这个人就是照顾全家的保姆。家里面的人因为一些事情发生了矛盾,海清半夜离家出走,老公上前去追,不小心追下了楼梯,于是一命呜呼。

老公死去之后,海清饰演的角色跟老公的阿姐就开始吵架。两个人互相在指责。阿姐责怪小琴当天不应该离家出走,如果不是她的话,那么自己的弟弟或许还会有一命,小琴听了这个话之后就急了:为什么要怪我?顾磊的死全都是因为你,如果没有你指指点点的话,我会离家出走吗?我会出走吗?我们本来已经和好了,如果不是你一直指点,我们两个人好着呢?这个时候阿姐也忍不了了:你说你们两个人是夫妻,你给他一点丈夫的尊重吗?你把它当成是一个孩子养,一天天逼他干这个干那个,你有真正的尊重过他吗?

一顿吵架过后,海清饰演的媳妇当然也是不甘示弱:我们夫妻两个人怎么样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你凭什么在一边指指点点的。告诉你,顾磊死就是因为你,你自己都说了,在娘胎里就压他一头,现在你把他的福气占没了,把他的阳寿也占没了。吵架上头之后,两个人都红了眼,因为阿姐说不过这个媳妇,所以后来也就闭嘴了,但是想一想,这媳妇儿说的真的毫无道理吗?虽然自己直接造成了丈夫的死亡,但是有没有想过这间接原因是因为什么呢?他们家里面的人在开小会,一直提防着这个媳妇,媳妇儿对他们家的付出到底算是什么?都没有把媳妇当做自己人带过,凭什么还要要求媳妇天天伺候他们家的人呢?

海清和童瑶这对姑嫂的博弈真的特别带感,尤其是在这段戏中的表现真的很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呢?

电视剧《心居》因为顾磊的死,冯晓琴和顾清俞俩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不得不说,从演员演技的角度说两人吵架的情节很带感,情绪从浅到深,一步一步牵动着观众的情绪,脸部的表情体现的也是非常到位,从悲痛到愤怒再到绝望非常真实。再着是台词的表示,完全和情绪同步。种种的这些细节完全展现出了海清和童瑶这两个演员的专业功底。据花絮透露,当时拍这场戏时,到导演都已经喊卡了,两位演员因为入戏太深,情绪还久久不能平复下来。说实话,海清和童瑶两位实力派演员的演技,真的足以让那些流量明星脸红。说实话,流量明星更多是靠经纪公司的包装,设立偶像人设,而在真正演戏时却完全进不到角色里,相比起海清和童瑶这种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中,流量明星根本不叫演戏。

《心居》之开播之后,收视率就节节攀升,一方面是因为剧情贴合现实生活,引起了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演员的演技。不管是扮演冯晓琴的海清,还是扮演顾清俞的童瑶,两位都是影后级别的实力派演员。从每个表情到每个情绪,都把角色诠释的非常到位,让观众跟着他们进入到角色的情绪里,一点都不会跳戏。

因为《心居》是以姑嫂关系为剧情主线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女性就处在于这样的关系中,所以每每女性观众在观看《心居》时,情感总是被演员带入到剧情中,跟着剧情表现出喜怒哀乐。无可否认,这就是演员的功底。如果演员的演技不行,完全是在尬演,那么即便剧情很精彩,也会让观众入不了戏,导致连剧情也遭受到批评。

海清和童瑶的演技,也提醒了哪些流量明星,单单靠外形塑造的流量,只能是一时的,也只是表面的,它经不起作品的考验,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唯有拥有真正的演技,才能在每个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在演艺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流量明星在拥有先天的优势时,应该加强自我专业的提升,让自己成为既有貌又有才的实力派演员,就像海清和童瑶这样。

童瑶不肯借钱给海清买房,还下嫁给没车没房的老男人,未播先火的《心居》到底在讲什么?

家庭情感剧《心居》可谓看点十足,由童瑶饰演的顾清俞,为了弟弟和弟媳操碎了心,但这一切对于海清饰演的外地媳妇冯晓琴而言,都属于越界行为。

只见冯晓琴声嘶力竭地吼道:“这不是我家,是别人的家!”顾清俞仍然有条不紊反问:“所以你嫁给我弟,到底为了什么?”

一句话就把这个外地媳妇怼得话都说不出来,《心居》可真够犀利的。

这两个角色之间的较量,在此前的国产剧里挺少见的,以前大多都是婆媳之间或者原配小三之间的较量。

而姑姑和嫂子的微妙关系,却很少有影视剧敢涉足,它就像一个敏感地带,虽然本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但如果展现得不好,很容易招骂。

但是《心居》却能让不同角色都立得住,从她们各自的角度出发去展开故事。

比如,外地媳妇冯晓琴一上来就要求买房,这条贯穿整部剧的线索,表面上看确实是冯晓琴目的性太强,功利心驱使她再三怂恿丈夫去向姑姐借钱。

但背后是她嫁入顾家十几年任劳任怨,却没有得到话语权和归属感。这正是无数远嫁女性的缩影,《心居》抓住了观众的痛点。

但作为住在同个屋檐下的独立女性,顾清俞和嫂子性格截然不同,本来就有戒心,加上还没分家,利益捆绑在一起,自然寸步不让。

甚至“结婚就要买房”在顾清俞的认知里压根就不存在,否则她也不会放着追求她的暴发户不要,执着于没车没房的初恋。

在她看来,爱情就得纯粹。听起来很傻,但在当代女性中,持有这种爱情观的人不在少数。

这部剧贴近现实又充满了烟火气,让人相当期待,她俩是如何从水火不容到相互理解对方,再到最后达成统一的,而房子能否买下来,这些悬念都挠得人心痒痒。

比起走浮夸路线的女霸总,《心居》中塑造出来的接地气又丰满的女性角色,其实更能体现当代女性的精神和力量。

像这样看点十足的精品剧,你还知道哪些呢?欢迎留言讨论!

海清主演的电视剧几乎已经成了收视与话题保障,从经典婆媳专场到针对女性崛起的职业剧,再到聚焦当代教育的小系列,她几乎没有失过手。如今,海清与导演滕华涛再携手,又给出一部话题爆款:《心居》。

对不少年轻观众来说,滕华涛这个名字可能有点劝退,因为他是国产科幻“关门片”《上海堡垒》的导演,这部**面世后,他遭遇了口碑滑铁卢。但滕华涛在**市场表现乏力,电视剧市场却很少让观众失望,他非常擅长挖掘家庭伦理、社会矛盾等议题,贡献过多部具有时代特性的经典之作。

比如滕华涛与海清合作的伦理剧《双面胶》与都市剧《蜗居》。一个用写实又残酷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式婆媳关系,剧情直到当下来看仍旧很切合社会痛点;一个以房价飙升为背景,探索都市人的不同的生存方向。

《心居》与《蜗居》一样选择以房子为切入点剖析主角的婚姻与生活,不同的时代,房价在变,人们对买房的追求没变,但生活的感悟在演变。外地媳妇冯晓琴嫁入上海家庭十年,承担了多年的全职太太工作,但她始终缺乏安全感,这不仅是因为大姑子顾清俞对她保有防备,还因“没房”。

冯晓琴与丈夫、儿子一直和公公、奶奶住在一起,人到中年,她迫切希望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让她觉得自己真的在上海这个大都市扎了根。问题来了,房子好选,钱从哪里来?靠自己?不行,冯晓琴婚后便做起了全职太太,失去经济自主权。靠丈夫?也不行,她的丈夫顾磊是个佛系玩家,凭姐姐的关系才拿到一个混日子的工作。

两夫妻多年只留下几万钱存款,仅仅只够买房付定金而已,小家庭无力承担高昂房价,他们想解决需求,只有借钱这一条路,而一旦提及借钱,矛盾便来了。《蜗居》中海萍不断施加的借钱压力,把妹妹海藻推上一条歧路,观众曾犀利评价她的有房小资生活,是吸自己妹妹的血达成的。《心居》中冯晓琴做了相似的选择,但她要比海萍更能让观众共情一点,为大家庭付出那么多年全职妈妈,向家人借钱买一套房让自己有保障,似乎并不过分。

可冯晓琴有自己的委屈,站在顾磊家人的角度,姐姐顾清俞与父亲也有他们的顾虑,冯晓琴借钱买房后,万一不管老人了怎么办?离婚了又怎么办?一边是焦虑,因为没有一个“居”,始终无法获得足够的家庭安全感;一边是顾虑,因为有“居”有钱,便不想改变现状,怕被“外人”占了便宜。

两边矛盾不断爆发,导致顾磊意外身亡,《蜗居》海萍因为一套房,间接把妹妹推进火坑,《心居》冯晓琴因为一套房,间接把丈夫推下楼梯。两部剧的买房结局都很残酷,《蜗居》的议题结束在歧路后的反噬,《心居》的议题则由买房悲剧而正式开启,故事便倾向于剖析什么是真正的家庭安全感。

如果顾磊没有死,冯晓芹如愿与丈夫儿子搬进属于自己的房子,她会真正有扎根上海的安全感吗?或许短期内是幸福的,但长期发展仍旧是原地踏步。借钱买房经历了一系列碰壁、尊严扫地、卑微请求后,冯晓芹如愿借到了首付款,但她的诉求结束了吗?并没有,因为接下来又是为装修款借款的重复流程。

顾磊不愿意拼,冯晓芹因为多年前选择当全职太太没办法拼,两夫妻的生活只能半啃老半维稳,一旦离开顾磊原生家庭的支持,他们的生活会瞬间崩塌。这才是冯晓芹始终没有安全感的根源,国人对“房子等于家”的执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但当代社会,房子可以让人更有稳定感,却并不能完全替代家庭安全感。

想要真正找回自己的安全感,还需要“自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这种掌控,房子带不来,家人也不可能一直承担,唯有自己才能给予自己。《心居》从剧名来看,应该是打算做成《蜗居》姐妹篇的,但七话觉得,这个故事里还有经典伦理剧《双面胶》的内核,把尖锐的家庭内部矛盾提炼了出来。这个矛盾的直接冲突方,同样是两个女性:本地大姑子与外地媳妇。外地媳妇冯晓芹希望能在大城市上海扎根,她选择用自己全心为家庭付出的方式去赢得婆家的认可,但多年生活之后,仍旧被婆家当成“外来”来防备。

大姑子顾清俞觉得她太有心机,怀疑她与自己弟弟的婚姻只是一个外地女生捷径,习惯用职场女强人的精明去分析冯晓芹的行为目的、可能造成的后果。这让不少观众为冯晓芹鸣不平,觉得大姑子管得太宽,是一个自私冷漠的“搅家精”,对于顾清俞与冯晓芹谁错得更多,观众各有说法。

但很有意思,用现实评论结合电视剧剧情来看顾清俞的处境,你会发现她何尝不是也被观众甚至自己的家人归结为家庭的“外人”呢?大家庭需要顾清俞的时候,她是家庭智囊与金主,弟媳要买房、装修,第一时间找她借,父亲、弟弟因为买房拿不住主意时,找她来分析利弊。如果顾清俞的分析带来好的结果,她便是弟媳眼中的坏人,弟弟和父亲眼中的顶梁柱,如果带来了糟糕的后果,她便是推动家庭悲剧多管闲事的女儿。

女儿与媳妇,似乎都会成为“外人”的代名词,很讽刺,却又很现实。顾清俞与冯晓芹都存在自己的问题,一个太过高傲,习惯性用审视眼光看待自己的弟媳;一个太想依靠,习惯性把自己的愿望转嫁到他人身上。

但两人的问题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相似的,都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只不过顾清俞的筹码是经济能力,冯晓芹的筹码是生活付出。在家庭中,无论是借经济能力指点江山的那个,还是用生活付出索取别人照顾的那个,都会面临各种不稳定因素,再浓郁的亲情,都会在各种鑚营中变质。如何不让亲情流失,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归属感、安全感,又能让家庭中的第一个成员都各自安好?或许,这便是《心居》最终要探索的议题。什么是“心居”?字面意思可以理解成心居住地,延伸一下,可以理解成一个不被物质绑架的“家”,回归本真的亲情,拥有绝对的安全感。

电视剧用房子与姑嫂关系两个视角来剖析“心居”,将两大社会热门矛盾融入进了故事,也带来了人生选择与家庭、情感取舍的双向思考。冯晓琴更多的是承担了人生选择命题,以买房为切入点,撕开了全职太太将经济权拱手让人,觉得靠丈夫便可以撑起家庭的脆弱观念。

靠人,永远存在不确定性,靠已,才能找回最终的归属。顾清俞则更多承担了情感命题,当商业化的分析家庭结构遇上不顾一切的爱情冲击后,或许她也需要明白,经营家庭,不能像处理工作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个人立起来,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家,亲情不被物质裹挟,才能让心灵的居住地回归本真,这部影视剧呈现的种种矛盾,挺值得我们用现实来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6903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