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许多情感,你是怎么理解信任感的?

人有许多情感,你是怎么理解信任感的?,第1张

信任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别微妙的感觉。每个人在每个年龄段对信任感的理解和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也许会颠覆自己之前的理解。有人说信任感会给人安全感甚至是归属感,也有人说信任感会让人降低自己对自我本身的一些要求。

以前我总是对我认识的每一个人加满这种信任,每一次的言而无信都会让他们的分数在我的心里一点一点的减去,每减去一点都会心痛一次,为什么会让自己这么失望?而自己这样又是何苦呢所有人的所有烦恼都是自找的。没有人有义务去完成答应你的事情,别人做完了你应该感激,别人做不完做不了,也许是有能力有时间可以做完但偏偏没做,你也不能对别人怎么样,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你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怎么做,我们只能完善自己。

而现在我学会了给每一个我认识的人的信任分数为零分,然后再一点一点加上去。如果加到了满分应该就不会被剪掉了吧。而有些人,你对他的信任感也许会让你自己惊讶,而这种人也一定会是陪你一辈子的人,不离不弃的人,最亲近的人,在你困难时竭尽全力帮助你的人,你哭的时他难过的人,在你开心时他会笑的人,从来不会要求回报的人。每给一个人加一点分数时,自己的内心是愉悦的,即便仍旧不如你意,自己也不会在乎,因为早在初三那年便深刻的懂得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永远也不会忘记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你心中他是你的好朋友,而在某天你却得知他的好朋友不是你,那种巨大的落差感,那种悲哀的感觉瞬间会让人心如死灰。

现在的人们为什么那么容易互相猜忌互相怀疑,我觉得吧最大的原因不是传统国学的缺失而是被自己所信任所在乎的人欺骗而造成的,且不是一次两次。在我看来,相信自己才是最靠谱的,但这也并不表示我们不要去相信别人。生活中的人不管是谁我们还是要去相信的,可是期望值有多大,就要看你在这个人心的“信任分数”了。如果你想要提升你在别人心中的“信任分数”,那就别管他对你所答应的事的期望值有多高,你只需尽力去做好,就算努力了,别人也会看的见。尽管这个世界伤害我们太多,但我们还是要笑着去生活。

  我想,情感支持不同于别的支持,就是这种支持不是建立在单纯的理性和证据链上的,如果你是因为我说的有道理,逻辑严密而支持我,那这种支持不叫情感支持。因此,情感支持包含着一种超越(狭义的)逻辑之上的支持,一种近乎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对另一个人本身的信任。婴儿什么都做不了,但妈妈看到婴儿就想要去支持他,反馈他的情感,婴儿感到了妈妈的信任也会更加敢于探索和学习。

  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信任。信任别人其实是需要以信任自己为前提的,但在外人看来这与过度依赖的表面差别好像不大。在普通人看来,如果某甲完全相信某乙,完全配合乙的决策,那么,很容易产生“甲支持乙肯定是因为甲太不独立、太没主见了,所以才会永远不直接地反对乙”的想法。

  “人是社会的动物”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这两句话怎么可能都是真的呢?对于正常人来说,同时认同这两个观念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

  毕竟,对于习惯从“人是动物”的角度来进行自我定位的人来说,“世界”是外在于“我”的,“人心隔肚皮”,所有外在于“我”的身体的东西都是“非我”,怎么能有人狂妄到认为“世界”内在于我。

  但对于具体的人来说,这世界确实是经由“我思”及“我感”才“存在起来”的。譬如楼下的清洁工大叔,如果我不曾对之投之以情感,并因为这一情感关切而展开层层剖析,那么,在我未来的回忆中,这位大叔便从未在我的世界存在过。即使曾经短暂地存在于我的世界,但如果我不曾用语言将之详细叙述,那么,对于未曾关切过这个特定个体的人来说,他也算是从未存在过。

  从另一个角度,当我从关切楼下这位具体的大叔到反思清洁工群体乃至更大的农民工群体或世界上林林总总的各式体力劳动者,我的世界便越来越丰富起来。我既能时时以一个“读书人”的视角去感受世界,也能以一个“苦力”的视角去感受世界,推而广之,当我关心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个体,由此关心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群体,甚至是一只狗狗,一只猫咪,一只小仓鼠,我感受世界、诠释世界的方式将越来越少地受限于我的小小的有限的女性身体。

  每次当我对一个“非我”投以关切,我都将自我的边界打碎,将曾经陌生的“他者”纳入到我的世界中来,纳入到我的自我概念中来。所以我不仅为我所在的“生于农村的女孩”发声,我也为生活优渥的女孩发声,我不仅为女人发声,也为男人发声,不仅为年轻人发声,也为老人、孩子以及种种与我看起来不同的人甚至动物发声。

  我的边界是我认知的边界,那个边界让我知道我还有许多“暂时不知”,但那些“暂时不知”的,也是我关切的,也是我想要将之在我的世界确立起来的。

  我的情感没有边界,因为我知道我理解世界、爱世界的方式,就是我确立自我、爱自己的方式。

  我为了更好地爱自己而去爱这世界上的一切,爱一切我熟知的及暂时陌生的。

  “敞开心扉去爱”不必然导致自我边界的破碎,反而,更可能导致“我”的边界的扩张。

  关注情感的女性会相对男性来说更容易理解我在说什么(虽然多数女人与男人一样被束缚在竞争之中,暂时无法关注自己的情感,也可能会认为我说的话是天方夜谭),也更可能对我的世界观表示认同。但对于许多男性来说“女人更关注情感”则是一种“性别的劣根性”,认为“女性总在求关注、求认同,这太幼稚了。”

  女人真的“比男人需要更多的情感”吗?

  我想到“The Women’s Room”中的米拉与诺姆的故事。他们在双方一穷二白时相遇,妻子米拉在情感、事业上都一直无微不至地支持着丈夫,婚姻初期还独自挣钱养家以负担诺姆的学业,担当了ATM、保姆、奶妈、whore等多个角色,还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丈夫的自尊,在每次表达否定意见前都深思熟虑,在丈夫每次表达想要冒险时都全力支持,结果丈夫时而因为觉得妻子太过冷静而觉得她一直在控制自己,时而觉得因为妻子对自己事业的参与度不高而觉得妻子“无能”,偶尔在妻子表达负面情绪时觉得“女人家歇斯底里真是幼稚”,但又经常觉得妻子很冷静理性,是难得地与他平等交流的人,只是当他进入“平等交流”的状态的时候,他看不见妻子,只把妻子当成抽象的、自己的精神的外在投影。

  到后来,他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妻子“过于关心琐碎的东西”,没有自己“大气”。而对于他曾经获得过的来自妻子的大量的物质与情感的支持,他没有印象。

  他们只是全世界无数被认为是“模范夫妻”的一类男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存在与此不相同的模范夫妻的案例,这里暂时讨论这一个类型)。

(我觉得Marilyn French将这本小说命名为“The Women’s Room”实在是很天才,因为这个词组不仅暗合了“男人属于辽阔的公共空间,女人只属于厨房与卧室”的社会偏见,同时还可以被理解为是“女性的(窘迫)空间”,或是“这本书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空间,以及看到同类的空间”。)

我那么信任你,你却把我伤了,可后来我发现,煮鱼的不是水,而是火,吹落树叶的不是风,而是秋天,伤害我的,不是你。这是感情中理解、信任的一个过程。

情感专家说了,彼此不放心、彼此猜疑是恋爱中比较常见的,适度可以,但如果过度就一定会使得这份感情变得不稳定起来。

适当的约束是恋爱中必要的,信任这个词就不应该是被提及的词汇,因为如果两个人相爱,那么一定是给予了彼此足够的信任,如果在相处过程中,老是提及信任或者不信任这样的词,那么是一定会破坏两人之间的关系的。

好的恋爱中从来不出现这样被随时提及的词汇,因为他们彼此做到了对对方的忠诚,信任这个词变得自然不再重要,他们会共同努力策划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所谓的“信任和不信任”身上。

理解与信任

在好的爱情中,信任是已经被深刻刻进进骨子里的坚持,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唯一,所以不会被提及,两个人会默默的守护着它,同时又不屑于用它来检验真正的爱情。特别是在年长的人身上,这点体现得非常明显。

信任这个词在爱情中并不是想象中重要,它不是用来说,而是用来做的。行动往往和内心是一致的,有爱的行为反馈出的一定是有爱的心意。这里特别是对一些年轻的小情侣做一个提示,如果相爱就把信任放进彼此的生命里,享受爱情但同时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如果彼此遇到了这个问题,在信任与不信任的漩涡中徘徊,走不出来,那么及时回头,分手也许是对彼此最好的尊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695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