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批评,为何孩子对爸爸和对妈妈的态度,却不一样?

同样是批评,为何孩子对爸爸和对妈妈的态度,却不一样?,第1张

同样是批评,为何孩子对爸爸和对妈妈的态度,却不一样?

1其实孩子在情感上更依赖妈妈,更在意妈妈给的评价。每个人都是对的。虽然他们在行为上看起来更恨妈妈,更亲爱爸爸,但其实内心更爱妈妈。因为爱会在乎,因为在乎让情绪更容易被挑起。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放羊”式的教育给了他们尊重和选择,所以他们觉得父亲的呵斥无所谓。我之所以会因为妈妈的话而流泪,是因为我潜意识里希望妈妈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爱自己。鲍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少,父亲有时会教育他,但效果不明显。我需要再说一遍。

2亲子养育的原则是,孩子成长的理想环境是父母在家庭中互相配合,互相关爱。要发挥母亲的优势,用与生俱来的敏感和谨慎更好地保护孩子,做好风险控制;同时,爸爸们也要努力学习育儿知识。爸爸们知道的多了,就会知道如何正确科学的养育孩子。最终,他们在生活中会和妻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谐的育儿氛围对妈妈减少产后抑郁也很有帮助。知道孩子的重要性,孩子也是有智慧的。孩子会评判每个人的家庭状况。当孩子认为家庭地位较高的人提醒自己时,他们更容易选择服从。孩子在觉得自己地位不高的时候会选择反抗,多嘴的一方束缚自己。家庭也是一个微型社会,孩子知道自己的地位和重要性。所以孩子对双方的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想象一下,他们有两个老板,一个严厉,一个温和,态度会不一样。不难理解孩子们的不同态度。

3不难发现,虽然孩子成年后经常会和父亲闹幺蛾子,但在童年,父亲往往是孩子最喜欢、最崇拜的对象。孩子小的时候,父亲的教育方针往往是纵容,各方面都习惯了,母亲唱红脸。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的威严已经不足以威慑孩子,这时就需要父亲做出有力的打击。记性不好不记好是人之常情。再加上童年记忆的缺失,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排斥父亲。

夫妻双方经常因各种小事吵架怎么办

01争吵是亲近的契机

01到底是在吵什么

为什么我们很少和陌生人争执,却总跟自己爱的人吵架呢

这其中暗藏一个特别积极的心理意义——相爱的两人吵架,其实是在给彼此的心,寻求融合、亲近的出口。

先来看夫妻吵架的两个场景片段:

片段1:

周六了,她想出去吃点,对他说:“晚上我们出去吃饭吧

“好啊,你想去哪儿”他应道。

妻子顿时兴奋起来了,“嗯我还没想好。”

“那我们去吃火锅”他提了个建议

“不,”妻子想了想,“今天想吃点什么不一样的。

他回,“好吧,那你想想我们早点定,早出发,不然高峰期排很久队。

02情境导入

“为什么总是我想,你不可以一起想吗”她觉得他太没耐心了,一点也不懂得关心人。

丈夫听到这,顿时不耐烦了,一句话也不想说

看着他这个态度,她也生气了,两人吵了起来。

片段2:

妻子提议,“我想让孩子学编程。”

“孩子才8岁,你给他报这个干嘛”他有些质疑

她顿时不开心了,指责“你哪里关心孩子了!孩子一直都是我在带,报这种兴趣班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不要给孩子那么多压力,”丈夫很反对妻子的提议,他认为,“孩子这个年纪多睡觉、多运动,参加些户外活动就好,这样学习效率更高。

“你就会惯着孩子”,她立刻说,“上次去吃饭,说了不要让他喝饮料,你非要给他买。

丈夫听着起火了,“我惯着孩子就你教得好也没见你把孩子教到年级第一啊。”两人吵了起来。

03试图通过争吵进行沟通

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2个片段,当你深人复盘事情发展的全过程,就会发现夫妻的吵架是逐步升级的。

对话的刚开始,一方的内心需求其实很简单——希望对方听听自己的心声,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给些支持

比如,片段1的妻子说“想吃点什么不一样的”,其实是想在做决定前,跟爱人一起分享、探讨些餐点、兴趣细节,再一起做决定。

这种协力、商量、再达成一致的过程本身,是她的期待。

丈夫当时的沉默,则是在表达“我不想跟你吵架,我想两人和平地相处、开开心心地去吃晚饭。

片段2的妻子说“孩子一直都是我在带”,其实是想表达,给孩子报兴趣班的决定,是她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节奏后,用心分析、考虑的结果,不是随意发言。

丈夫当时的反对,其实是在表达“我对这个家、对孩子也是用心,付出的。

之后,两个人的沟通演变为争吵,甚至越吵越厉害,是因为彼此都希望用“吵”来让对方听到自己话。

04争吵背后隐藏的期待

每一次争吵,究其核心,都存在着未得到满足的渴望。

想要正确吵架重点在于,两个人要在争吵中,发展出共同解决冲突的能力

这样每一次争吵中的“渴望”都得到满足,变成亲密感的基础。

02正确吵架的三个步骤

正确吵架,有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一:分辨情绪

之前看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大意是:永远不要在饿的时候逛超市,可能你会买不需要的东西;永远不要在孤独的时候开启一段感情,可能你会遇见错的人。

争吵也是如此,永远不要在情绪不明的状态下表达,可能你会让说出的话,到头来,都封住了自己的本意

比如,之前的举例中,有这样两句话,

“为什么总是我想,你不可以一起想吗”

“你哪里关心孩子了!孩子一直都是我在带。”

05沟通的假设与想象

一直、总是,这类极限化、绝对化的词,表达的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事实

当吵架中出现这样的词,其实是一方在宣泄情绪。

如果你是说的那方,那要即时识别出来,自己这么大的情绪下,有怎样的渴望或期待。(具体详见下文步骤三)

如果你是听的那方,那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跟ta辩论事实真相,而是承认、接纳ta的感受,安抚ta的情绪。

只有把恶劣的情绪先缓和下来了,彼此才有沟通的基础

步骤二:理清事实补齐信息

事实有三个基本要素:主体、时间、空间

如果语焉不详,那我们听到的很可能不是事实。需要补齐信息

比如:之前的案例,妈妈想给孩子报编程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这种兴趣班报上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听完,爸爸马上反对"不要给孩子那么多压力”

这两句话,都是在陈述各自大脑中的假设与想象,需要双方各自补齐事实信息

06沟通并不是单方面表达

妈妈可以说“我发现孩子对机器人特别感兴趣,前两次看邻居小孩XX在玩机器人编程,一直专注地站在旁边,不肯走。他现在学校课程不算紧张,我想给孩子报个兴趣班

爸爸的语言可以变成“我希望孩子在小学阶段,过得轻松、自由些,不要有太多压力,保证休息、多运动,再去报个兴趣班

这时候,你会发现,彼此的对话,变得更加共创、更加有建设性了。

步骤三:感受期待

什么是感受期待就是找出对方内心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

不同的角色、身份,有不同的期待与隐性契约,这也是我们在生活的不同面。

比如:之前我的朋友和学妹,问了我同样的一个问题-

要不要学心理学

学妹的期待:问我职业规划,期待我作为心理行业的工作人员,给她一些职业发展建议。

07共同感受彼此的期待

朋友的期待:想学习相关知识来经营的家庭,让生活变得更幸福,希望从我这里得到肯定的答复与支持。

显而易见,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对你说,有不同的期待。

尤其是当对方用“争吵”的方式表达时,内含的是更加强烈的渴望。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了解情绪、结合事实,来判断、回应。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就是我们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主动的关心,哪里缺少主动的关心,哪里就没有爱。

与亲密的人连接,是人类情感的基本需要。早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存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婚姻并不只是搭伙过日子,还想感受到尊重、理解和安全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如果长期得不到另一方的情感回馈,就会争吵不断

频繁争吵中的大部分人,会觉得是因为对方的错才导致争吵的。而这种思维也正是两个人关系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08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吵架者的基本心态是“这件事一定是我对,TA一定错了”。问题是当两个人都这样想时,吵架就层出不穷了。

事实上,家庭纠纷、夫妻争执等经常都没有固定的答案,纯粹是角度问题,而不是是非问题。

“会吵架”的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努力地去体会对方的真正意思,给予对方情感的满足,或比较两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找到能够达成一致的点儿

“不会吵架”的人,在争执的过程中会批判对方,极力地要驳倒对方,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只是要证明自己的“无误”,结果反而两败俱伤。

因此,当两个人发生了争吵,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这个事情,可能也有我自身的原因,TA可能是对的。

当我们跳出“我对你错”的思维模式,在言语中不批判、攻击对方时,矛盾才不会升级,真正的解决之道才能浮现出来。

如果长期得不到另一方的情感回馈,就会争吵不断。

毫无幸福可言。

再好的感情,也会消耗殆尽。

我认为生孩子最大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延续,以及体验生活。养儿防老绝对不是生孩子最主要的目的,孩子不一定能靠得住,而且靠人不如靠自己。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事例来解释一下,为啥我会这么认为。

先说一下第一点,养儿并不是为了防老。这里的儿,泛指孩子,而不是儿子(现在的家庭普遍子女比较少)。因为父母曾经倾尽心血地培养自己的孩子,陪他们长大成人。因此在父母年老的时候,无论是出于道德还是出于法律,孩子都应该去赡养老人。而且有的老人是比较独立(经济,思想)的,并不需要子女帮自己养老。就比如说我的爷爷就没有指望爸爸或者姑姑他们给自己养老,而我的父母曾说过没有指望我给他们养老。子女会感恩父母,但同时父母也会心疼子女,只要自己的生活过得去,就会尽量少给子女添加“负担”。

把人生剩余的时间比做电量

第二点是生养孩子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延续。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对于子嗣还是比较看重的。有的人思想比较先进,比如说是丁克主义啥的。我有一个朋友也是丁克主义,但在将近40岁的时候还是迎来了一个孩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自己很无奈,但是家里老的要,没办法。生命终将会有衰老消逝的一天,但是有孩子的话,可以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一直延续下去。

生育让生命进入循环

第三点,生孩子,可以体验到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生完孩子之后自己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因为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需要买奶粉,还要各种各样的护理。生个病啥的,就得大出血一下,但孩子生了病又不能不看。然后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就要操劳他学业的问题。直到他考上大学,那么那些家长们可能才能真正的歇一歇。但后面又要考虑孩子的婚姻问题了,孩子结完婚之后,又考虑孙子……这样的人生虽然操劳了一些,但足够充实,也充满了意义。

家庭生活中,母亲与孩子的矛盾还是比较常见的,孩子要学会理智的思考问题,能够接受父母的引导,也就不会和妈妈吵架了,孩子应该学会听话。

1在这场吵架中,妈妈所选择的方式是直接将女儿的网给掐断。但却忽视了孩子的个人需求,所以导致孩子的情绪非常激动并做出了过激的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来,孩子有叛逆阶段,妈妈所选择的极端方式,正好激起了孩子比较叛逆的心理,所以才会有后续这场闹剧。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妈妈所选择的方式存在错误。

2妈妈与孩子的沟通存在着障碍所以导致二人都用着非常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情绪。

妈妈先是进行了相应的劝诫,但是发现没有效果后,就直接使用了令孩子反感的极端方式。

孩子又因为家长采取了极端方式,所以表现出了另一种极端。这两种极端的表现,主要也是因为双方沟通存在障碍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总之,良好的沟通是让孩子听话的利器。

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其实和沟通频率有关。大多数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缺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联系。

他们甚至认为,家长与孩子是不能成为朋友的,而是应当让孩子,无条件的听从家长安排。事实上,家长如果能够增加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频率往往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障碍。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80、90后的小朋友,看到父母吵架,可能会觉得他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要吵架?如果他们离婚,自己该怎么办?但是现在00后的小朋友看到父母吵架,他们会觉得怎么这么烦?如果真的过不下去,就赶紧离婚吧!

我是80后的,在我小时候也经常看到父母吵架,但是看到他们吵架就很害怕,害怕有一天他们会离婚。有一次爸爸妈妈吵得比较厉害,妈妈就收拾了小包裹,准备离家出走,而且她在出走之前给我和我弟弟交代了一下,如果没有饭吃的话,可以去外公外婆家吃饭,外婆是跟我们一个村子的。那时候妈妈要走的前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就很害怕自己的妈妈离开,但是第二天看到妈妈在半路的时候被人劝回来了,所以还是很开心的。

但是现在00后的脑回路跟8090是不一样的,他们会觉得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那么说明感情是越来越不好,为何还要在一起?为什么还不离开?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还小,很难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不懂他们在做什么。但是其实孩子是懂的,当自己的父母有争吵或者过激的行为的时候,会对他以后的性格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你的孩子还小,那么他会恐惧不安,会把自己整个人蜷缩在一起,可能在以后的行为当中模仿父母的行为。家庭是心灵的港湾,两夫妻有矛盾的话,可以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没必要使用暴力。也千万不要用伤害孩子的方法来报复对方,孩子毕竟是无辜的。如果自己和自己的另外一半真的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可以找外人帮忙,比如社区里的人,如果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也可以找警察帮忙。

夫妻关系好不好,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很多人都是在熬着每一天,渴盼着孩子高考后能够从婚姻里得以解脱的。

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多少人的爱情死在坟墓里?

但女人的天性,就是把家庭放在首位,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放弃一段婚姻。

尤其有了孩子,两个人即便没了感情,总觉得家庭破裂会对孩子身心成长有诸多不利因素,很多夫妻会为了孩子硬撑着过日子。

有多少父母选择了高考后离婚,就有多少家庭在此之前早已暗潮汹涌。

据民政部门统计:除了春节过后这个离婚高发期以外,孩子高考后也是另一个离婚高峰期。

面对一段无望的婚姻,高考之后再离婚真的是更好的选择吗?

婚姻好不好,孩子都知道,记得之前看过的一个新闻:一名女考生在查询完自己的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80多分后,和母亲说的第1句话就是: 你和爸爸离婚吧。

母亲惊讶于女儿的反常举动,说:“是不是高兴傻了,爸妈过得好好的离什么婚。”

“你们离婚吧,我现在长大了,能自己照顾自己,别假装你过得很好了,你们在一起幸不幸福,我比谁都清楚。”女儿的一番话让这个母亲泪流满面。

原来孩子知道,母亲的隐忍是为了自己,她早已洞察父母的一切,只是一直在陪父母演戏。

夫妻感情好不好,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前些年大火的电视剧《小别离》中,父母已协议离婚,但为了孩子,依然假装恩爱跟在外求学的女儿视频。聊得正开心的时候,女儿却发现爸爸妈妈两人坐得太远了你看,婚姻好不好,孩子心如明镜,我们却在自欺欺人。

“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离婚了”这句话比离婚更伤孩子。

曾经看过一句话,要是孩子可以选择父母,会有很多父母没有孩子。这是不是很扎心?

血浓于水,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无奈。因为真正塑造亲密关系的,不是血缘,而是尊重与认可。

我一位来访者的女儿说: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母就经常打架,尤其是夜深人静,很怕他们撕扯到一起。

漆黑的夜里弱小的孩子,找不到求助的对象,只能惊恐地抱在一起低声哭泣。

那种绝望的感觉至今记忆尤深。

初中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表达了想要他们离婚的愿望。

当老师把作文拿给父母看,他们却不以为然。

尤其是母亲,她说,“要不是因为你们,早就跟你爸离婚了,我还吃这苦受这气?”

母爱是很伟大,但作为孩子,他们却很委屈。

他们突然觉得是自己拖累父母过不了幸福的生活,简直是一个个罪人。

那位来访者的女儿说: 他们离婚我不会有心理问题,反而松了口气,他们打了好,好了打,没有分开都是为了我,这种内疲感伴随我一直到了今天。

一个不被真正“爱”着的小孩,在爱的路上,他过多的选择逃避,总在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

那些不良言行、过分举止会像伤疤一样深深刻在孩子心上。

更有许多孩子,长大之后,他们可能会变得敏感、自卑、情绪多变、缺乏安全感,甚至一辈子都带有情感缺陷。

这样的感觉,让很多人在爱情婚姻面前不断地退缩,走了很多弯路。

父母留给我们的痛苦就像一座座高山横亘在心底。

幸运的孩子一生被童年疗愈,不幸的孩子却用一生来疗愈童年。

在无数个冷清的夜晚,我们流着泪一步一步爬过去,才能获得新生。

因为总觉得父母无法摆脱不幸的婚姻,全是因为我的拖累,我是一个负担。

离婚不可怕,不爱孩子才可怕。

孩子越小,他们更敏感,更在意家长的情绪。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静止脸实验。

他让一个母亲先和孩子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响应:

然后让母亲再换成一个没有表情的脸,无论孩子怎样做,母亲都一直面无表情。

试验之初,母亲与孩子互动,孩子很开心。

静止脸实验开始,母亲立刻收敛起愉悦情绪,开始面目表情。孩子发现母亲的不对劲,想办法引起母亲注意。孩子继续尝试与母亲互动,但是母亲仍面无表情,之后,孩子开始崩溃大哭。

由此实验得出结果: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他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所以我们的孩子生来就有一种本能,他能分辨父母的表情感受父母的情绪,感知是否被爱。

父母如果幸福,他便快乐。

父母如果痛苦,他自然活得压抑,小的时候难以挣脱,大了自然想着快点逃离。

每年高考后,许多孩子填报志愿,他们倔强选择远离家乡的大学,这也许是原因之一。

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会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曾经有位妈妈分享过她的经历:

她本打算委屈自己在儿子高考后再离婚,后来没有等到。

因为有一次和丈夫吵架后他破门而出,儿子看到后劝我离开。

那年儿子读初一,现在儿子在名校读大三准备考研,他性格开朗,我很欣慰,我们都感觉很幸福。

所以说“为了孩子不离婚”只是一种借口,幸福是怎么也伪装不了的。

同样作家池莉也讲过她和女儿的故事。

她和老公早在女儿10多岁就已分开,但是一直瞒着女儿。

直到女儿中考结束考上当地很好的高中,她才想和女儿摊牌。

谁料她的女儿早无意见看到了他们的离婚协议书,却没吭气成全了父母的一番苦心。

她女儿后来考入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成为了克林顿,曼德拉的校友。事实证明,池莉的离婚对孩子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所以,如果不爱了,好聚好散才是对孩子很好的保护。

即使彼此分开,也不要互相诋毁。只要告诉孩子,父母仍然爱他,只是已经不适合在一起生活了。

完整的爱 完整的“家”。

我们总说对孩子更好地“爱的教育”,父母相爱,家庭和睦。

但我们也知道,生活不是诗,现实也不尽完美。

如果你的婚姻已经千疮百孔,却在自我牺牲说为了孩子保持了家庭的完整,这只会让无辜的孩子心灵留下阴影,背上沉重的心理枷锁。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曾写道:

在家庭中,父母如果不快乐,孩子是没法快乐的;父母如果活在不幸里,孩子也没法幸福。

对孩子来说,更大的伤害,不是家的不完整,而是爱得不完整。

所以生活不需要演戏,不要为了孩子强撑一个没有爱的家而是为了孩子,为了自己,我们要真实地活着,真实地爱我们的小孩!

要相信,我们全心全意爱着的那个小孩,他并不脆弱,请不要让他感觉孤独地活在大人自以为是的世界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716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