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有一对年轻父母,在吵完架之后,母亲竟然把孩子丢到了河里。母亲之所以这么极端,是因为有扭曲的人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能在之前的争吵中也有过虐打行为,即使没有这样的行为,内心也想过这样的问题。有的人不愿意年龄小的结婚,是因为思想不够成熟,连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更别提做父母。有不少人觉得即使条件再差也要生孩子,这种想法完全错误,那么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年轻父母争吵后,母亲将孩子扔到河里
从曝光视频可以看出,这片河水并不深。母亲在丢掉孩子之后,及时把孩子救起来也不是难事。在吵架现场,丈夫也在一旁,两人如果感到后悔,及时去河里打捞,相信孩子也不会溺亡,可是这对父母却没有没有这样做。旁边群众看到之后都惊呼可怕,立刻选择了报警。有一些人尽管在谈恋爱时十分恩爱,结婚之后要面对太多的柴米油盐的问题,养育孩子十分艰难,除了有财力之外,还需要精力去陪伴。无论吵架原因是什么,母亲都不应该把孩子丢进河里。
二,其母为何如此极端?
之所以如此极端出于两点原因,第一点,心理扭曲。把所有对丈夫的恨都发泄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是最大的麻烦,只要把麻烦清除,就可以过潇洒肆意人生,这种自私冷血的人的确不配为人母,更不应该踏入婚姻,只会害了他人性命。第二点,对于生命的漠视。有的人认为女子在婆家受了太多委屈,才会一时情急做出这样的举动,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能够伤害的人,只会爱自己,不会爱任何人。
总之,这位母亲毫无法律意识,把孩子当做垃圾一样丢到水里的同时有没有想起在生产那日所受的痛苦。自己拼死拼活生下的孩子,却要亲手杀害,有悖初心,挑战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底线和原则。
科学。改变孩子的行为,先了解他的心)试读:
前言
活泼的身影、甜美的笑容、清脆的笑声,稚嫩的童音……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都像是上天赐予的可爱天使,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绚烂的色彩,给我们的人生以厚度和延续。可随着孩子的长大,一切都变了,特别是孩子3岁之后,父母会感觉越来越头痛。原来的小天使,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小魔怪!他发脾气、顶嘴、打人、脏话连篇、说谎、无理取闹、动辄哭泣、任性、暴躁……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他却正在“练习”新的坏习惯!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觉得孩子小时候的坏毛病,不可小觑。因为,6岁以前,孩子正处于建立是非观念、形成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生活、学习与思维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孩子坏的行为和意识,不加以约束,就会形成习惯,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非常幸运的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坏的行为的纠正,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尤其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
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家长的纠正方法是不科学的,这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
一、家长依靠粗暴的方法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使得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情感交流、亲子关系等等遭受粗暴的破坏。这使得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敢请教家长,同时这种情感交流的匮乏直接加重了青春期的叛逆与孤立。
二、家长的不科学管教只向孩子传达出了“你不行、你真笨、你错了”,却没有传达正确的方法。在这种管教中,孩子不仅没有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还使得自己的自信、勇气遭受沉重的打击。
所以,不要再想当然地去教育,你需要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而且每一个问题都与其心理、成长特点有关。父母们之所以觉得孩子难相处,难对付,是由于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成长特点。
本书从孩子的种种错误行为入手,详细分析孩子这些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心理上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更加科学的、能够被孩子所理解和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指导父母正确地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引导孩子去纠正。
本书在体例上设置了四大版块。第一版块为案例部分,引出孩子的不良行为,具有抛砖引玉的功能;第二版块为深度案例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孩子某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第三版块为心理学家支招,为父母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第四版块为他山之石,是一些父母成功的教子经验,可提供借鉴。
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了解孩子的父母。要想做一个好父母,就从本书出发吧!
Part1 关闭孩子的暴力门
宝宝暴力倾向测试
想知道宝宝有没有暴力倾向吗?宝宝暴力倾向的程度怎样呢?先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1宝宝是否总是对你“大打出手”?
A是 B否
2宝宝是否经常莫名其妙地“雷霆大怒”,并伴有长时间的哭闹?
A是 B否
3宝宝是否经常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
A是 B否
4宝宝是否经常故意把你刚刚收拾好的东西搞乱,看着你忙忙碌碌的样子,他却在一旁自得其乐?
A是 B否
5宝宝是否经常对自己“施暴”,以此来博得你的疼爱?
A是 B否
6宝宝是否对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特别感兴趣,甚至超过了对其他玩具和游戏的兴趣?
A是 B否
7宝宝是否经常模仿其他宝宝之间、成人之间或影片里的暴力行为?
A是 B否
8宝宝在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是否会对别人“发怒”?
A是 B否
测试结果:“暴力型”宝宝:A项出现6~8次,妈妈需要对宝宝的暴力行为引起高度重视。“准暴力型”宝宝:A项出现3~5次,你的宝宝已经有了暴力的苗头,不过还要再观察一段时间才能作最后结论。“安静型”宝宝:A项出现1~2次,妈妈大可放心,你的宝宝暂时还没有与暴力亲密接触。
1安安欺负小朋友——如何纠正敌意型攻击
周四下午,张强去幼儿园接5岁的儿子安安放学。可刚进幼儿园,安安班上的王老师就把他请到了办公室——看来安安又惹事了。
最近安安的脾气非常大,动不动就动粗。上周,安安就因为抢玩具把同班的小朋友珍珍打哭了。这次,儿子又惹什么事了?张强忐忑不安地进了王老师的办公室。“安安爸,今天安安又打人了,把班上的东东打哭了。这孩子最近已经打了好几个小朋友了。我想和你聊聊,看看怎么帮助孩子改掉打人的毛病。”“唉,这小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回家我好好收拾他!”听说儿子又打人,张强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王老师一听急了,说:“安安打别的孩子不对,但你也不能打他、骂他啊!以暴制暴,可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张强点点头,说:“王老师,我也知道打孩子不对,可有的时候孩子把我气急了,就忍不住给他两巴掌。尤其是最近,孩子越大越不听话,挨的打就多了。”
王老师听后,点点头说:“这就找到原因了。孩子最近在幼儿园的打人行为,就是因为在家里挨了打。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别打孩子。越打越纠正不了坏毛病。”
张强听了惭愧地点点头:“好,老师,我听你的!”
……
在教室里见到安安,孩子正被老师罚一个人坐在角落里5分钟,不准说话和走动,也不准别的小朋友和他说话。张强到教室的时候,惩罚的时间还没到。安安看到爸爸,小脸绷着,低着头不敢看爸爸的眼睛。
这一次,张强没有不顾孩子的面子当着别的小朋友的面训斥他,而是坐在一边的椅子上安静地等儿子的惩罚结束,而后父子两人一起回家了。
路上,张强问安安为什么打人,安安说:“我只是看他不顺眼,我不喜欢他。”
张强忍了几次,终于忍住了没发火动手打安安,但心里却对孩子的暴力行为百思不得其解:不喜欢别人就打人?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这么小就这么暴力,长大了怎么办?
案例深度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W哈特普曾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两种,即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常在年龄小的儿童身上出现,表现为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这种攻击性行为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消失。
但有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表现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这种攻击不是为了抢夺物品,目的是对人造成伤害。这种攻击性行为就是敌意性攻击。比如,故事中安安因为看别人不顺眼而打人的行为就属于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显然比工具性攻击更加恶劣,但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不管是哪类攻击行为,都不能列为品德问题。所以,家长不要过于着急。只要引导得当,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可以得到削减。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呢?
从儿童心理学来看,这种行为是一种必然。儿童两三岁时,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识较强。这一时期,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好玩的玩具与美食都是自己的。因为不懂得分享、合作,所以,争抢玩具与美食的事时有发生。在争抢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产生打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
同时,这一时期,是孩子在自己所属群体中探究与人交往、摸索各自特点、体验交流方式方法,以及学习如何做人的时期。在与其他孩子交往或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误解,产生矛盾,出现争吵、打斗等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随着孩子的长大、获得经验的增多,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自然就会逐渐减少。
但有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比较“顽固”,甚至出现安安那样无故打人的行为。这时,家长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了。
1.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比如,父母经常打架,就会影响孩子,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有可能动手打人。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或使用体罚来惩罚孩子,也会给孩子负面效应,诱发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
2.不良环境的影响
有的孩子有攻击性行为,也有可能是因为他长期处于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时间长了,必然会心理失衡。比如,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或忌妒心理,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受到老师或父母批评时,心里觉得很委屈、失落,并由此产生自卑感。而此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赞赏,他必然会对得到表扬的一方产生忌妒心理。如果得到表扬的小朋友再嘲笑他,就可能诱发孩子深藏在心底的自卑,进而对对方大打出手。
电视媒介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孩子经常看《晶码战士》《迪加·奥特曼》等有打斗内容的动画片。看得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模仿,会学着动画片中的人物,攻击自己不喜欢的小朋友。
3.不良情绪的影响
很多孩子的攻击行为,是因为心中有不良情绪,比如,愤怒、委屈、烦躁,而又找不到合理的发泄渠道,或得不到父母的帮助或疏导,长时间郁积在心中。时间一长,必然会引发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冲突。此时,与其说孩子打人,不如说他在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为恰当。
4.缺少良好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孩子打人的目的不是要攻击对方,而是不知如何与其相处。尤其是1~3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知如何与对方沟通,或向对方表示友好。于是,就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用手拍小朋友一下,或撞小朋友一下。他的行为看上去很像打架,其实,他只是想引起小朋友的注意而已。
心理学家支招
3岁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正常行为。3岁后,如果孩子还有这种行为,父母就应该加以引导了。如果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听之任之,既会影响其个性的发展,又会影响其人际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观察。如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出现,应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其纠正。
1.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之间或与亲戚、朋友有了矛盾,一定要注意处理方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大声争论。特别是爱争吵、打架的父母,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平和的方式解决争执,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犯了错误,不要打骂或体罚孩子。对于孩子错误行为的改正,打骂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通过讲道理,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为什么错了,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孩子获得进步。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比如,受了小朋友的欺负或老师的不公正批评而生气或委屈时,家长要及时安抚与疏导。父母的爱是最有效的良药。
2.避免孩子接触暴力环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尽可能避免孩子接触暴力环境,如看有暴力情节的电视节目或玩暴力血腥的电脑游戏等。父母要尽可能帮孩子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或其他电视节目。
如果孩子坚持要看这类有暴力情节的电视节目,父母要陪孩子一起看。一边看,一边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暴力行为是不可模仿的。
3.教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
幼儿时期的交往,多以自我为中心,从三四岁开始,孩子才有分享、合作等意识。所以父母要适时对孩子的分享精神、合作精神进行引导,让孩子懂得谦让,体验给予、分享的快乐。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幼儿园或邻居家的小朋友到自己家里做客,让孩子当主人。让孩子学习礼貌待客,主动把家里好玩的、好吃的拿出来,招待小朋友。这样,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有了分享意识,也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了。
4.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忽视。良好的语言氛围是宝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爸爸妈妈平时要多用平和温柔的语言和宝宝交流,尽量为他提供语言表达和申辩的机会。多鼓励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需求,鼓励宝宝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让宝宝体会到用语言表达的效果和乐趣。
5.增强孩子的同理心
对于3岁以上的宝宝来说,家长可适时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时,家长要告诉他,用力打小朋友,小朋友会很疼的,就像你自己不小心摔倒或撞到桌子上那样疼。
6.巧用“爱抚效应”
心理学上有“爱抚效应”,是指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让人神经系统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人的不良情绪。
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而生气或与小朋友发生争执而暴躁不安时,父母可以借用爱抚效应,抚摸一下孩子的头或者抱抱孩子,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绪。而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就不会再打人了。
7.屡教不改的孩子可用身体约束法
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家长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措施,比如用“身体约束法”来制止孩子“施暴”。
具体做法是,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这之后,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见效。
8.爸爸妈妈不能做的三件事
孩子施暴之后,家长切忌做以下三件事:
不要训斥打人的宝宝,有时候宝宝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训斥,这样只会加重宝宝的暴力倾向。
不要因为宝宝打人,就让他也尝尝挨打的滋味,这样只能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
不要鼓励宝宝报复打击其他小朋友。
他山之石
妈妈姓名:王小丽
职业:公司职员
儿子姓名:浩浩,7岁
我家浩浩今年7岁了,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人见人爱。可一年前这孩子可是一个混世魔王,大人小孩都不喜欢他,因为他总打人。
浩浩的暴力行为最早出现在他两岁左右,和小朋友抢玩具,因为抢不过,最后动手打了对方。发现浩浩打人之后,我和浩浩爸爸没少给他讲道理。虽然每次他都答应再也不打人了,可一与小朋友发生矛盾,他的小拳头就又不老实了。
尤其是上了幼儿园之后,浩浩对于集体生活非常不习惯,与小朋友争执、冲突更是常事,所以几乎每天他都动手打人。最后老师提出,希望我们能给浩浩转园。浩浩爸爸又急又气,就动手打了浩浩。挨了打的浩浩只安分了两天,过后依然我行我素。
显然我们的方法不给力。怎么办呢?
一个周末,浩浩在公园里遇见了邻居家的小朋友思思。两人先还玩得好好的,可不知为什么就起了争执,浩浩举起了小拳头,我见状赶紧上前捉住了他的手。这次我没有生气,而是温和地对浩浩说:“浩浩,思思是女生,是吧?男生要保护女生!”我一面紧紧拉着他的手,搂着他的肩膀,等待他的怒气消失,一面告诉他,思思是你的好朋友,可以与你一起做游戏,一起玩耍。不管思思做了什么,都不能动手打思思。过了几分钟,浩浩的情绪平静了下来。他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还主动向思思道了歉。我夸张地表扬了他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及事后主动道歉的行为。
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就把这个方法告诉了老师,希望老师在浩浩发怒时能够协助他平息怒气。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一个月后,浩浩已经能够在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主动走开,到一边冷静自己的情绪了。几个月后,浩浩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顺畅,也懂得分享和合作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叫转移法。当孩子打人时,先抓住他的手或按他的肩膀,让他感受到你的爱,同时找一些话题,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孩子的情绪就会平静下来,并主动控制住自己的暴力行为。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暴力行为,我建议你,不管孩子是由于什么原因,一定要理解他,同时信任他,耐心地帮助他纠正。
2小秋又发飙了——如何安抚动辄哭闹的宝宝
“妈妈,妈妈,我要妈妈,你在哪儿啊!”“秋秋,妈妈去洗手间了。别哭了,爸爸在这呢!”一听孩子哭闹,秋秋爸以最快的速度,从厨房跑到了卧室的床边。没想到,自己的热脸却贴到了秋秋的冷屁股:“不,不要爸爸,就要妈妈!妈妈!妈妈……”秋秋大哭不止,还把枕头扔到了地上。
看着涕泪横流的儿子,爸爸只能在一边干着急。好不容易,妈妈从洗手间出来了。秋秋一看妈妈来了,哭声更大了,一边哭,一边喊:“坏爸爸,坏爸爸!”“唉,这孩子!无法无天了,气死人了!”爸爸也生气了。“哎,你怎么跟孩子计较!你先洗脸去,我来哄他。”妈妈也有点儿不耐烦了。
不一会儿,秋秋不哭了,去玩玩具去了。秋秋爸叹气:“唉,没见过这样能哭闹的孩子!”“是啊,你看这孩子刚上幼儿园两个月,学识没见长,脾气却越来越大,稍有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孩子长期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妈妈也心力交瘁。“唉!真是让人伤透脑筋,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教育这个孩子,看来我们要多想办法了。”
案例深度解析
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就像一个脆弱的“小气球”,家长感觉伤不起。
为什么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呢?面对动辄哭闹的孩子,家长要怎么安抚呢?
首先你要记住一点,尽管发脾气的孩子一点儿也不可爱,但是0~6岁的孩子,很少会为了气家长而发脾气。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他们发脾气多半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以此要求家长顺从。
一般来说,这个时期孩子的哭闹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除了吃好穿暖,孩子还有很多的心理需求。当其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大发脾气。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在4个月时就有了发脾气、表达不良情绪的能力。而随着其生理、心理的发育,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过孩子对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做出理性的认识或决策,而是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或行动。可是他的认识或行动,却常常遇到父母的阻挠。孩子当然不会意识到父母的阻挠自有父母的道理,而是每遇到父母的阻挠或受到挫折打击时,都会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抗议,比如哭闹、摔东西等。秋秋就是这样,睡醒时,见妈妈没在身边,于是就大发脾气,甚至迁怒于别人。
2.负面环境的效应
孩子脾气大,有很多原因,比如,不良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既包括家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
先说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比如,父母经常争吵或平时说话总是大声喧哗,像吵架一样,这些会给宝宝的心灵造成伤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遇到困难、处理问题时,就会习惯采用简单暴力的方法。反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和美的家庭,父母之间遇到问题,总是心平气和地讨论或协商,平时说话也轻声慢语,那么孩子说话就不会粗声大气,遇到问题时也不会大喊大叫。
孩子成长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孩子。比如生活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孩子吃不好、睡不着,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就会脾气暴躁、动辄哭闹。如果生活环境悠然娴静,孩子的心情也会很平静。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不容易成为动辄哭闹的问题孩子。
3.身体不适
除了心理需求与不良环境的影响,孩子的情绪也会受身体健康程度的影响。因而,当孩子身体劳累或不适时,孩子脾气也大。特别是2~3岁的孩子,常常因贪玩而不睡午觉,结果导致睡眠不足、疲劳过度,从而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此时,孩子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另外孩子肚子饿了或生病了,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导致孩子情绪失控而发脾气。
4.其他原因
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孩子脾气大。
比如孩子生病时,如果家长百依百顺,当孩子病好之后,家长就取消了对孩子的特殊待遇,孩子往往会因此而感觉愤怒,大发脾气。
心理学家支招
事实上,孩子发脾气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是成长的征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合理”的,是好事。
但是面对“小气球”宝宝,很多父母会表现出急躁、烦恼,有些父母甚至会因此而向孩子发火,打骂叫嚷。所以,经常见到孩子在哭闹、家长在旁边训斥的情景。初时孩子还可能会因为家长的恼火而安静下来,但长期之后,孩子便会变本加厉。家长发火更会激化矛盾,对平息孩子的怒气是毫无意义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找到孩子哭闹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小气球”的气就可平稳地放出来了。
1.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绝大多数时候,孩子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大哭大闹。这时,家长要本着“爱与自由”的原则,分析孩子的需求是不是合理的。对于孩子的合理需求,尽可能满足,就可有效解决孩子的哭闹。
如果孩子经常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家长就要进行自我检查,看是不是自己管得太多,给孩子的束缚太多了。很多时候孩子的需求都是合理的。比如想玩水、玩泥巴、玩土、玩螺丝刀等。家长往往觉得孩子会把衣服弄脏而拒绝孩子的要求,进而使得孩子大哭大闹。实际上,这种亲子之间的冲突完全可以避免。孩子想玩就让他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玩好了。所以,不要为了让自己少洗几件衣服或者浪费一点儿水而取消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多给孩子自由,就可以有效减少孩子的哭闹次数。
当然孩子也有提出不合理需求的时候,比如想摸带电的插口等。这时家长不要武断地拒绝,而要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这些东西是危险的。还可以给孩子讲讲电的原理、用电的注意事项等,甚至可以请小区的电力维修工到家里来给孩子讲不安全用电的危害。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孩子不再提出这方面的不合理需求,还使孩子学到了科学知识,一举两得。
2.给孩子一个平和的人文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遇到事情时,要学会控制愤怒的情绪。夫妻间有矛盾,尽量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不要大吵大闹。平时还要经常开开玩笑,给孩子一个开放、轻松、平和的人文环境。这样,孩子遇事就会沉着应对,而不是火冒三丈、大发脾气。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发脾气时,可以用转移法。用他感兴趣的游戏或物品吸引他,转移他的情绪。比如,让孩子听一些欢快的音乐或带孩子去安静的地方散步。安静的环境可以使孩子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父母情绪失控有多可怕!安徽肥东一个2岁男童,被母亲从9楼抛下,摔到地上,颅内出血,颅骨骨折。就这样,孩子还没好好看看美好的世界,就被情绪失控的母亲夺取了幼小的生命。 稚子何其无辜!
但这样的父母还真不是独一无二。我曾看到过一段视频,视频中父母双方吵架。两个女儿,一个9岁左右,一个3岁的样子,吓得躲在边上。父亲情绪激动之下,随手抓起三岁的女儿,猛的往地上掷去。母亲在旁边尖叫着扑过去…真是看得人义愤填膺。
一般父亲或母亲情绪失控,都是在夫妻双方激烈争吵之后。
安徽肥东两岁幼童的父亲,在看到妻子把儿子抛下楼之后,质问妻子:“你是畜生!你怎么把我小孩扔下去了?”
妻子现在已经被公安局以故意杀人罪刑拘。妻子,毋庸置疑,是杀子凶手。她是情绪的奴隶。 人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会做出疯狂的举动,等冷静下来绝对会后悔的举动。
但丈夫就是无辜的吗?丈夫是导致妻子情绪失控的根源,所以丈夫也是间接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 。
结束语: 我站在女人的角度讲,一个男人要是让一个女人充满了戾气,我要奉劝这个女人,早点离开这个男人。他迟早会让你毁了自己!
无论是温柔的女人还是豪放的女人,遇到对的男人,遇到理解你心疼你的男人,都会让你变得温柔似水!
家庭应该是让人避风的港湾。如果这个家庭经常狂风暴雨,那我奉劝这对夫妻早点离婚,各自安好。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反而更加有利。
2019年12月30日下午4时许,安徽合肥肥东县撮镇某小区一名2岁男童从9楼坠下,当场身亡。2020年1月3日,肥东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证实,事发前男童父母确发生了激烈争吵,“据了解,夫妻俩因感情纠纷发生争吵,当时男童母亲李某抱着孩子要跳楼自杀,孩子先被扔下去了,李某跟着要跳,被丈夫拉了回来”。该负责人称,事发当日李某即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刑拘。目前,案件已移交至肥东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至于网友怀疑孩子母亲是否患抑郁症,该负责人表示,暂无证据表明李某患有抑郁症。
夫妻之间有多大的事不能好好商量,非得弄到家破人亡的地步,充分彰显大人的焦虑和不成熟。 肥东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证实,事发前男童父母确实发生了激烈争吵,“据了解,夫妻俩因感情纠纷发生争吵,当时男童母亲李某抱着孩子要跳楼自杀,孩子先被扔下去了,李某跟着要跳,被丈夫拉了回来”。由此可见,这个事件其实就是常见的家庭感情纠纷,最多就是男人在外边有了感情外遇,导致夫妻俩闹矛盾发生激烈争吵,实在不能过下去,就和平分手好了,何至于牵连一个无辜的2岁孩子丢掉了生命呢?这既是一种 社会 焦虑病,又是一种家长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突出表现;至于做母亲的是否有精神抑郁,没有科学依据证实之前,胡乱猜疑是没有意义的!
虎毒不食子,如果不存在精神抑郁疾病,母亲抱着孩子寻死觅活,定然是被生活逼迫到了穷途末路,建议好好调查一下孩子父亲。 意外发生后,邻居们围了上来,有的忙着报警,有的忙找来小区的医生进行急救;遗憾的是,120救护人员赶到现场检查诊断,孩子已经当场死亡。经警方调查取证,男童坠亡系一起刑事案件,男童的母亲李某已被警方刑拘;据初步了解,嫌疑人孩子母亲将孩子扔下楼后,准备跟着跳楼自杀,由于被孩子父亲抱住,但最终未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母亲要抱着2岁的儿子一起跳楼自杀呢?笔者觉得,在追究母亲故意杀人犯罪的同时,也要好好调查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让这对母子宁愿一起跳楼轻生的,不能把所有责任一股脑地都推到母亲身上!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夫妻间发生冲突和争吵,都是再正常也不过的事了,大人们要先学会面对生活。 人们常说“夫妻没有隔夜仇,床头吵架床尾和”,居家过日子,夫妻之间哪有不发生矛盾的,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好办,这才是成人的标志;即便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贫贱也好,富贵也罢,没有矛盾和争吵的夫妻生活压根就不存在!作为成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摩擦,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忍耐和理性解决;如果忍耐达到极限、无法理性解决,也不要过于偏激而选择轻生,不能好聚也可以好散嘛,无非就是拐个弯,也许就是你特别想要的生活;但是选择了轻生,尤其是带着孩子去轻生,不仅仅对不起孩子,更对不起自己,到底什么了不起的事,能值得你去以死相殉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安徽2岁男童被母亲从9楼扔下去,只因夫妻吵架”,实在是太不值了!夫妻吵架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了,天下就没有不吵嘴的夫妻;最多过不下去了,离婚单过就是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何至于想不开,非得选择娘俩跳楼自杀?现在好了孩子没了,母亲难逃牢狱之灾,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就这样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了,悲夫!
2019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自杀的孩子比比皆是孩子,现在连大人也出事。但是让人惊异的是,这位母亲为什么会把两岁的儿子扔下楼呢?
事情经过:2019年12月30日下午4时许,安徽合肥肥东县撮镇某小区一名2岁男童从9楼坠下,当场身亡。据当地媒体报道,小区居民称,夫妻俩因感情纠纷发生争吵,当时男童母亲李某抱着孩子要跳楼自杀,孩子先被扔下去了,李某跟着要跳,后被丈夫拉了回来。有网友怀疑孩子的母亲是否患有抑郁症,但是负责人表示,目前并无证据表明李某患有抑郁症。
1 作为母亲,任何时候都应该胸怀孩子。
一个女人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成为一个母亲,不管母亲有多难过有多伤心,都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有的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但是她却始终记得她的孩子。因为在一位正常母亲的心目中,爱孩子永远胜过爱自己。
以前我也曾和老公吵过架,但是不管怎样吵架都不会扔下孩子不管。大多女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吧。吵得再厉害,首先都会担心孩子会被饿着、冻着。包括很多女性在离婚时都会争夺孩子的抚养权。不是因为其他,就是因为太爱孩子。但是,这位母亲很奇葩,自己想寻短见,却要带着孩子一起寻短见。
2女人千万不要因为男人寻短见。
我一直认为一个女人要坚强的活着,不管什么原因都必须开心快乐的活着。有人说:“爱你的男人就不会让你寻死觅活,不爱你的男人就没必要为他寻死觅活。”现在这个 社会 ,哪个女人离了男人不能活呢?没准儿离了男人会活得更好。
女人可以爱一个男人,但是千万不要因为一个不爱你的男人丢了性命。
3身体是自己的,要珍惜身体。
问题里谈到的这位女性好像没有抑郁症。现在这个 社会 压力太大,得抑郁症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发现自己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不太好,就应该及时就诊,不要酿成大错。
因为你一旦生病,受苦的不仅仅是你自己,还有身边的人。
4作为母亲注定是悲哀的。
不管这位女性有没有得抑郁症,但是注定她一辈子都不会开心快乐。寂寞的夜里将是她最难熬的时刻,她会经常记起那被自己亲手扔下楼失去生命的儿子,这将是她一辈子都醒不了的噩梦。说不定她真会因此而患上抑郁症。
结束语:爱就好好爱,不爱就彻底放手。现代人就应该有现代人的果断与决绝。可惜了那位孩子,才两岁的生命却被母亲亲手扼杀掉了。据说这位被母亲扔下楼的孩子是夫妻俩的第2个孩子,这件事情对他们的大孩子影响十分巨大,警方正在做心理疏导。这位母亲的确可恨,但是这位父亲有没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呢?
安徽2岁男童被母亲从9楼扔下去,只因夫妻吵架。这个事件让人震惊!一个无辜的小生命只是死在一场争吵中,也太憋屈了!
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当母亲的,没有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所以才能干出这种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来,说情绪失控都算是给她找借口了!
但凡是一个稍微对生命有敬畏心的人,就算情绪失控,最多摔个桌子,砸个椅子,拿孩子出什么气啊!多少人家,想生个 健康 可爱的宝贝都是奢望,甚至很多个家庭,即使没能够生出 健康 的小孩子,都珍惜的不得了,那不仅是家长对孩子的爱,也是对于生命的敬重与喜爱。
这当妈的可好,都生了,辛辛苦苦怀胎照顾到两岁了,说扔就扔,真是不心疼自己,也不心疼娃子,活该最后以涉嫌故意杀人被刑拘。
所以啊,所有要做父母的人,最好先考虑清楚,如果不是真的想生个宝宝,就不要生,既然生都生了,请负责!
2019年12月30日,安徽肥东县撮镇某小区一名2岁男童从9楼坠下,当场身亡。
1月3日,男童的母亲李某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刑拘。
邻居们反映,2岁的男童并不是从9楼上坠下,而是因为夫妻吵架,妻子激动之下先将2岁的孩子从楼上扔下去,自己也准备跟着跳结果被丈夫拉住了。
你敢相信这样的事实吗?
你敢相信这个2岁男童是这个恶毒女人亲生的吗?
两口子吵架,值有多大的仇恨?再大的仇恨,再大的愤怒,为啥自己要死还要带上年幼的孩子呢?
孩子才仅仅2岁,尚不懂人事,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难道仅仅才两年就结束他的生命了吗?
这种恶毒的人就不配有子女,也不配为人母,这是毫无担当和责任感的人。
既然这么狠毒要带自己的孩子一起死,干嘛要结婚生子?
生了孩子,不尽人母之责,竟然因两口子吵架,就准备带着孩子从楼上跳下去,没有抱着孩子一起跳成,却将孩子先扔下楼去,怎么能下得了手呢?
什么样恶毒的人能做出来这样丧尽天良,泯灭人性的事情?
给你一万个想象空间,你敢想象一个年轻的母亲,将自己生只有2岁的孩子从9楼抛下去了吗?
这不仅仅是触犯了法律,而且是触及到了人类道德的最底线。
这个丈夫一定也不是一个什么好货色,这两口子一丘之貉,都必须要受到严厉的惩处和道德的谴责,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配做父母,永远都别再做父母。
2019年12月30日安徽合肥市肥东县某小区1名2岁男童从9楼坠下,后经了解,是夫妻俩因感情纠纷发生争吵,男童母亲李某(化名)抱着孩子欲跳楼,李某先将小孩扔下,跟着要往下跳,被其丈夫拉了回去。目前,案件已移交公安机关,处于进一步侦办过程中。
看到这种新闻说实在的着实令人心痛,本不想多说,但是世间这样的惨剧又何止这一例。
夫妻反目,并不稀奇;夫妻吵架,更是稀松平常。但是许多人在吵架过程中却丧失冷静,头脑一热极易干出极端的事情。李某在当时的情境下,肯定是在夫妻激烈争吵过程中完全失控,只为毁灭性的报复身边的男人,进而干出这种极端的事情。
李某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极端的冲动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一种急切发生、历时短暂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激动,自控力降低。李某的这种冲动行为是由于受到了与丈夫争吵过程中的外部刺激与影响,进而导致出现自伤或伤人的暴力行为。
“冲动是魔鬼”可以高度概括这件事,我想一位母亲如果没在产后抑郁等症状,绝对干不出这种事情。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万事都需要冷静,特别是在外部强烈刺激的情况下,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自控力,否则在冲动下造成的后果是很难以背负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吵架从不避开孩子,这事实上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我记得我家大宝读三年级时,班主任给同学们出了几道题,其中一题是“你最希望的事?”,我大宝的好朋友在纸上就写道:“我最希望的事是爸爸妈妈不要再吵架”。孩子的内心其实是最单纯的,也是最没有安全感的,他们的心中其实最希望家庭和睦。
这起事件中的李某夫妇吵架不仅没有避开孩子,还将孩子置于其中,让孩子丢了性命。
现实生活中夫妻之间感情破裂者比比皆是,纵然彼此间各有怨念,但也要端得得体,知道道声:“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或者“天长海阔,各自珍重”,这才是好聚好散的典范。
总之, 看到这起事件我十分的心痛,愿孩子安息!也劝各方冷静。同时,也要记住这起惨痛的教训,希望在生活中无论承受多么强烈的外部刺激,一定要冷静,保持着应有的自控力。另外,夫妻在日常生活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如果吵架请一定要避开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我看到的版本好像跟这个有点出入,同样是在这个地方,说的是夫妻两个吵架,在阳台上拉扯,结果不小心孩子从阳台上掉下楼楼摔死。
冲动过真实魔鬼!
我们说成年人之所以成为成年人,就是需要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或者学会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关键时刻要懂得让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不要冲动,免得让自己做出后悔终身的事情来。
一个孩子的生命就这样毁于父母的冲动之中,我想这个家也就这样毁了,这样的一对年轻的父母,他们还能一起生活下去吗?即便是一起生活下去,大概彼此每天都会相互埋怨,心生怨悔,这样一起生活又如何能够生活下去?接下来如何面对每一天的日子呢?可是,即便他们分开了,当他们想起他们曾经有过的孩子的时候,又该是什么样懊悔的心理呢?
中国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要三思而后行。不管你做什么事,冲动的时候请不要行动,等冷静下来再说。凡事要克制再克制,否则,人便不堪为人。
12月底,安徽一名母亲在和丈夫发生争吵后,竟亲手将2岁的儿子从9楼扔下,孩子不幸当场身亡。 目前,男童母亲李某因故意杀人已被刑拘,案件还在调查办理中。
我们无法得知安徽夫妻为什么吵架,但 父母之间的矛盾最好避开孩子,因为孩子是无顾的 。很多夫妻吵架时不仅不避孩子,而且还逼着孩子说是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在孩子面前吵架的行为本来就对孩子伤害很大,如果再将孩子牵扯其中,逼着孩子站队,只能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因为夫妻间的吵架基本上都是为了一些家庭琐事, 当着孩子面吵架,只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使他们长大后不敢结婚,缺乏安全感,多疑孤僻,甚至心理扭曲。
安徽夫妻吵架不但不避开儿子,还将无辜的儿子牵扯其中,最终导致母亲发怒摔死儿子,对于 这种不理智的行为,等待她的将是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
1、不当着孩子面污辱对方或揭对方的短,尽可能让孩子多听父母的伟大的一面。
2、多为孩子着想,在孩子面前尽量和好,如果实在要离婚也应安抚好孩子的情绪;离婚后孩子还是双方共同的孩子,也应多多关爱。很多夫妻在 高考结束后离婚就是为了孩子少受影响。
3、遇事要冷静,多沟通,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不要一味指责别人。
4、不要将工作中的不愉快带回家。
事情发生在2019年12月30日,安徽肥东县某小区,具体不知道夫妻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发生激烈的争吵。结果,妻子盛怒之下把2岁大的儿子扔下了九楼,致使其当场死亡。之后,妻子也要跳楼,被丈夫拉住。三天之后的2020年1月3日,妻子因涉嫌故意杀人,被警察刑拘。
(被摔死的两岁男孩!)
看到这里,我想起我们附近县城几年前发生的类似的事情。—— 妈妈从7楼带着4岁和2岁的一对儿女跳了下来,造成母子三人当场死亡的惨烈事件。据说,也是因为夫妻双方不合,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女子不想让孩子跟着丈夫受罪,把孩子一起带走了。
(一切都晚了!)
这样的事情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夫妻吵架——害孩子——拿孩子撒恶气!
两三岁的孩子知道什么?直到死,他还会认为爸爸妈妈不会害他!不会要他的命!
这样的夫妻不配拥有孩子!这样的爸爸妈妈不配做人父人母!
孩子是鲜活的生命!是可爱的宝宝!以前疼爱孩子的心,哪里去了啊?
这样的妈妈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已经从拥有无限爱心的人,变成了失去理智、内心空虚、无比愤怒的人,她的所有的行为已经不能按照平常人的心去考量了。
孩子就这样死了,这样的妈妈还怎么继续生活?这样的爸爸会不会受到心的责备?一辈子能忘却吗?
(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怎么也无用了!)
后悔莫及了吧!
无可奈何了吧!
可惜了,世间没有后悔药啊!
(还要不要继续吵架呢?)
太可怕了,无辜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却成了这两个禽兽不如的父母吵架的牺牲品,真正该死的是这一对狗男女,他们不配为人父母,心如蛇蝎,没有人性,丧失了道德底线,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是他们比老虎都恶毒,简直就没有一点心。
当然,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这是他们必须,也应该承担的责任,他们没有任何理由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只是可怜了那个还一点都不懂事的孩子,他死的太无辜,投胎到这种家庭,那简直就是上辈子作孽。
12月30日,安徽一小区九楼掉下一两岁孩子,当场死亡,孩子并不是失足跌落,而是因为父母吵架,孩子母亲将孩子从九楼直接抛下,孩子母亲李某欲也跳楼,被丈夫拽住,后警察赶到后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
她是一个恶毒的母亲,她当然也不配做一名母亲,她的心太过于恶毒,一场夫妻矛盾,引发的是一场惨剧,无辜的孩子命丧黄泉,这是多么令人无法接受的一件事情。
可是偏偏就这样发生了,才两岁啊,他是无辜的,这个孩子有什么错,哪怕是夫妻之间仇恨太深,也不应该让孩子成为他们仇恨的牺牲品,她该死,等待她的是法律的严惩,同样那个孩子的父亲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同样不配为人父亲。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