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校闹矛盾,家长应该介入吗

孩子在校闹矛盾,家长应该介入吗,第1张

孩子之间有矛盾,家长是否介入建议具体分析。下面来看看相关知识就会找到答案了。

孩子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应该分别情况以后再选择合适的方式做。

1、让孩子学会妥协

当孩子们为一件事争论不休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思考为这件事情和对方闹翻是否值得,教会孩子怎样去让步。

2、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和同伴之间的冲突的能力,应该引导孩子充分了解伙伴的需要,明白为什么意见会不一致,为什么会发生冲突。这就需要孩子主动询问其他小伙伴,倾听对方的观点。当孩子懂得倾听和了解冲突的关键,也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如果孩子懂得创造性地解决冲突,而不是采用暴力或者求助的方式,就说明孩子懂得照顾他人的需要。这样做有效地克服了自我中心意识,让孩子在各自需要都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和平相处。这样,孩子也不会胆小自卑,能够大胆独立地解决伙伴之间的矛盾。

3、成人沟通时孩子不要在场

当然,并非所有冲突都让孩子自己来解决,如果有的孩子长期受班里坏孩子的欺负,就需要家长的介入来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受欺负,这时候靠孩子一个人解决就有困难,这时候家长作为监护人就应该和老师去沟通,必要时可以和对方孩子的家长沟通,但一定要慎重。

你好,当然不应该介入。

1、孩子矛盾,家长过分介入,侵犯孩子边界

拒病态共生,和孩子自由。我们听过许多家庭都是给孩子很多宠爱,以至于小小年纪就攀比,恃宠而骄,而孩子与人有矛盾的时候,我们过多的去干涉孩子的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变相的介入孩子生活的方式。

我们的确每一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对于“生活介入”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忽视,甚至觉得没有必要,可是就算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也还是会有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独立空间的,比如我们的房间就是一个区分的方式。

当孩子和别人打架的时候,家长过分介入,过多干涉,是在影响孩子的个人生活及与人来往的问题,不仅侵犯了边界,也可能导致病态共生,不值得这么做。

家长随意侵犯孩子的自由,是不尊重的表现。提倡人人平等、人人生而有权利的同时,我们作为家长并没有把这份“权利”很好的交到孩子手上,光交友这方面,就是一个问题。

黄磊在《小欢喜》的剧后采访中说道:

棍棒底下出孝子,严父慈母,这非常的没有逻辑,严父不是说你对他要严格,而是你对自己要严格,他跟你是平等的,他是你的儿女,不能够平等相对的时候越是有偏见,越是有愚蠢显现出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们在孩子与人发生争执的时候喜欢过多干涉,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我们管理方式的严苛,一定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控制在自己允许的范围内。这样的行为不仅侵犯了黄磊口中的“平等”,也缺乏了尊重。

孩子的矛盾家长不应该过多介入,我们看起来是在“帮”孩子,其实是在打击他们交友的信心和降低其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2、家长过分介入,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的介入对孩子而言,都有哪些影响呢?

影响孩子的认知。语言的作用强大之处在于,可以改变我们于无形之中,别人口中的评价信息,就有着这样的作用。

爸爸妈妈觉得这个人怎么样,那么孩子会不自觉的也觉得这个人怎么样,这样的影响力存在于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就好比刚来的同事不被人接纳,总有人说他风凉话,在不认识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慢慢地形成同样的认识。这就是他人评价对自己认知的强大影响力严重阻碍了孩子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

家长介入孩子打架事件,会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孩子打架也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而如果家长把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都关起来了,那么孩子在其他的时候碰到其他的问题,也会无力解决。

虽然打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这至少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怎么处理更好,如何解决比较合适。任何的问题不是生来就能应付、解决的,我们需要孩子通过实践来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打架不是小事,父母重视的同时需要看到孩子行为之下,所隐藏的影响力和原因等。

我会和你讨论父母如何介入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之所以那么冲动,不愿意手下留情,是因为他渴望保护女性。据媒体报道,事发当天,该男子正在操场上与女儿玩耍。

没想到,刚玩完,女儿的积木就被操场上的一个小男孩抢走了。男人看到这,就进了海洋球池,愤怒的扇了小男孩一巴掌。扇了他一巴掌后,他觉得很无奈,就把小男孩拉进了海洋球池。整个过程极其暴力,旁边的孩子都很害怕。

幸运的是,小男孩的奶奶及时发现并报警。事后,该男子因涉嫌殴打他人被警方拘留。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时,父母想保护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一言不发欺负小的就太过分了。用网友的话说:孩子不懂事,为什么大人这么不懂事?

父母的确是孩子的守护神;但是,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孩子肆意伤害别人的孩子。随着这一事件的出现,“父母是否应该介入孩子之间的冲突”这个话题在网民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论。那么父母是否应该介入孩子之间的冲突呢?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矛盾并不大,但父母知道后,情况不断扩大。连两个家庭的大人和学校老师都牵扯进来,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如果事情变得更糟,父母应该学会变得更大。基本上孩子之间的矛盾不需要父母去调和,干涉就更没有必要了。

对于三岁以上有一定人际交往经验的孩子,大人可以鼓励孩子和抢玩具的孩子协商,拿回玩具,或者互相协商一段时间单独玩耍。大人就近观察,必要时才介入。但是,教孩子拿回去是不对的。收回不等于收回,更不等于打人。至于熊海子,屡次试图抢玩具,还有熊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默默远离。

孩子之间发生打闹、吵架、冲突都是特别常见的事,一般情况,起因都非常简单,不是你碰了我一下,就是我撞了你一下;不是你抢我的玩具,就是我手欠抓你,这些事都不大,但要想解决得好,其实也是挺考验家长能力的。

前两天,从幼儿园放学的小朋友都在广场上玩,整个广场上大部分都是3-6岁的孩子,有凑在一起蹲在地上画画的,有三、四个孩子赛跑的,有踩着平衡车满广场“钻”的,也有几个小孩拿着充气气棒互相打的,广场上孩子的叫喊声,大到在小区门口都能听见。

这个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几个小孩子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只见一个满脸愤怒的奶奶拉着满脸泪水、哇哇大哭的孩子,冲着另外一个孩子吼道:“你凭什么踢我们孩子,我踢你成吗?”,“来,你也踢他,踢他。”边说着还边使劲拽自己的孙子。

两个孩子看上去年龄差不多,也就是5、6岁的样子,另外一个孩子的奶奶赶紧走过来说:““赶紧说对不起,向人家道歉。”可另外那位奶奶依然不依不饶,“哪有这样的孩子,往哪踢呢,道歉有什么用,我踢你成吗?”说着说着,这位奶奶真的就伸出了脚要去踢那个孩子,这时候周围的邻居们赶紧给两人分开,踢人的孩子奶奶,见势态愈演愈烈,赶紧带着孩子走了。

在整个过程中,两个孩子一个哭,另外一个始终没说话,全程都是两位奶奶在“交流”,结果是不欢而散,问题好像并没有解决,又或者这就算是解决了。那么,面对孩子间发生冲突,家长应不应该出手管呢?

支持观点:孩子打闹,家长必须要管,该出手时就出手。

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基本上大家想法是“凭什么你们家孩子打了我们家孩子,我们就得吃亏,我打你成吗。如果我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侮了,作为家长如果都不管,那还能叫父母吗?”,“再说了,孩子淘气、不懂事,难道不应该管吗?你们家长不管,那就我管。”

同事小李就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有一次,小李带着3岁多的女儿去公园玩,玩的时候女儿被一个5岁多的男孩撞倒了,孩子没伤着,只是被吓了一下,小李心疼女儿,气得找那个男孩的家长要说法,那边家长问清情况,知道理亏,赶紧又是道歉又是哄,最后,说了半天这才结束。

小李觉得,“别说什么孩子是无心的,孩子无心但要是真出了事,没有家长能担得起这个责任。”,“现在大部分家庭还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心肝宝贝,凭什么总叫我的孩子吃亏。”

另外,小李觉得,经常打人的孩子一定在家庭教育上是有问题的,这是孩子家长的责任,既然家长管教不好造成的结果,凭什么就得我去理解呢。这种孩子就是不能不管,越不管将长大了就容易出大事。

反对观点:孩子间冲突要让孩子自己解决,家长不要介入,否则会将冲突升级。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并不会出面去解决,而是希望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出现打闹、抢玩具的情况很正常,问题是出在孩子的父母身上,不能因为孩子父母的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这样是不公平的。

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没什么,“吃亏是福嘛”。如果孩子能够解决,这对孩子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如果家长介入,反而能让矛盾、冲突升级。有很多新闻里都报道过,两个孩子出现矛盾,结果双方家长大打出手,最后都进了派出所。

邻居乐乐的妈妈觉得,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很闹、很调皮,出现问题与其去教育孩子,不如让家长先教育好自己,就算你去骂孩子,又能怎么样呢,只是为了出口气吗?那自己怎么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呢。所以,家长不要过于去管孩子间的问题,其实孩子是有能力解决的。

教育专家观点:管或不管没有绝对,适时插手、理智处理更恰当。

在讨论孩子间冲突的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明白道理,但更多的时候是冲动扩大了矛盾。家长自己不理智,孩子还没怎么着呢,家长先急了,恨不得冲上去把人家孩子揍一顿才解气。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可以理解,但一个成年人去打别人家的孩子,就是理所当然的吗?这肯定是不对。

其实,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管或不管并不是绝对的,从教育以及保护孩子的双重角度去考虑,当孩子间出现冲突时是可以理智解决的。

教育专家提出:“解决孩子间的纠纷,家长应该适当介入,而不是介入过多。”

1在确保自己孩子没有受伤的情况下,宽容对待。

当两个孩子之间发生纠纷、矛盾时,家长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孩子没有受伤,这是第一位的。如果孩子都受伤了,再谈什么大度或者体谅是没有意义的。孩子如果没有受伤,那么作为家长来讲,也不要过于计较对方,应宽容对待。

2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面对问题,提前做好预警。

与其发生时去解决,不如提前做好预警。家长应该提前叮嘱孩子注意安全,并且不要撞到其它小朋友,如果发生冲撞应该第一时间找到父母。不要让孩子在问题发生时手足无措,除了大哭之外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当然,这需要家长耐心引导教育。

3面对无理家长,既然无法讲理,那就秉公处理。

不讲理的家长肯定是有,而且可能还很多,面对这样的家长,无论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错,首先要保持理智,不能因为对方的蛮不讲理,而让自己也同样失去分寸。是自己的错,该道歉道歉,如果对方不能原谅,那么,可以通过报警解决。如果是对方的错,但对方家长却置若罔闻,那么,也不需要留什么面子,直接报警,让警察处理。

总之,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要以身作则。那么,当孩子之间发生纠纷、冲突时,就是体现家长智慧的时候,家长做得好,不仅可以教育到孩子,也能树立好的榜样,否则,给孩子带来的除了心理上的阴影之外,还会影响孩子未来性格、价值观的树立。

前两天,好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还挺拘谨的,谦让有加,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分帮派了。

好友的儿子稍大,喜欢当指挥,可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不愿意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为了到底该听谁的,差点打了起来。

好友想要调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她颇尴尬地问“你家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当然打!”哪有不打架的孩子呢,年龄相差越小,孩子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就越多。争玩具、争关注、争“社交掌控权”……

而针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争执,大人到底需不需要介入,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

01、要管VS不要管

“要管”派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他们年纪小,是非观还没确立好,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到时候再管可就迟了。

看过一则新闻,陕西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闹着要跳楼。原来,他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把别人打伤了,导致要赔偿许多医药费。这位父亲一时想不开,就跑到学校闹出了这样一幕。

果然,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的。这位父亲,就被连带着也被接受教育了。

“不要管”派

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刻,如果孩子一发生冲突,父母就下意识地想要去插手解决,那孩子如何能学会自己处理纷争呢?

胡可就曾提到,孩子的纷争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次,胡可正开车呢,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不一会儿,安吉觉得无聊,就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大哭。但胡可并没有介入,依旧冷静地开车。

小鱼儿发现哭泣没用,只能停止哭泣,和哥哥陷入赌气的冷战中。自觉理亏的哥哥,待不住了,主动开始唱歌调节气氛。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在这期间,胡可只是不时地瞄了瞄后视镜,并没有急于插手。

其实,孩子需要学会从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纷争,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真的要放任不管吗?

02、孩子吵闹打架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打闹。其实,孩子之间发生纷争,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

0-3岁的孩子

有一组数据表明,2-3岁的孩子中有80%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主张”意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这是我的”、“我不要”、“我觉得”等等。

这个时候,他们的物权和人权还不够清晰,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都还是一知半解中。

而且,两三岁的孩子,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叫“用攻击表达爱”。有的孩子高兴、开心地时候,就喜欢拍拍别人,但是缺乏控制的力度,可能会让别的小朋友生气,但他们不自知,从而容易引起冲突。

3-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了,加上他们“自我主张”意识的进一步萌发,他们的想法会更多,遇到更多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也会更多。

这时候,他们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了解和练习人际社交的规则和技巧。

7岁以上的孩子

心理发展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意志力”发展阶段。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本能、冲动和欲望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动都是不假思索的。我喜欢,就抢;我不喜欢,就打。

但7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力道控制还不是太好,“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会有,但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了。

这个时候的纷争和打闹,能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试图说服对方,而不是直接动用暴力。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是不应该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所以,父母一刀切的对待方式,就欠缺合理性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事情的特殊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没能被好好引导,那么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自信;而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则可能会误以为,所有的纷争都应该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父母才需要介入,又该怎么介入呢?

03、循序渐进“四步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建议,面对孩子之间的纷争,父母应该使用循序渐进的处理方法:

睁大眼睛,退后一步

许多赞同不介入孩子纷争的父母,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放任不管,而是站在一边静静观察:观察判断这是否是真的冲突,是否在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并没有多严重。《父与子》中有这么一幕,两个小孩子打架,气不过,都回家找来了大人。

结果两个大人打起来了,两个孩子在一旁觉得无趣,反而又和好如初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就不是真的冲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冲突大多都不是实质性的冲突,所以父母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就好。但如果矛盾升级,父母就要进入下一步:

“提醒式”介入

当孩子们的冲突升级时,父母需要进入“提醒式”介入,比如:站在孩子们看得到的地方。

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人可以当裁判,从而寻求帮助。

“提醒式”介入适合孩子之间发生言语冲突的时候,同时也适用于3-6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这个时候,大人尽量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多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解决办法。

当提醒式介入都失效时,那家长就需要“强势”介入了。

“强势”介入

冲突发生的过程大致是:发生矛盾、争执、解决不了,矛盾升级、发生冲突。

当孩子之间的冲突,由语言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时,家长就需要强行介入,以免孩子受伤。需要注意的是,“强势”并不是要以大欺小,而是适时站出来喊停。

“我觉得你们应该冷静一下”、“停!你们不能这么做”,这样的话语能让强势的一方有所收敛,也能让弱势的一方能得到保护。但绝不仅是护短,想替孩子出头。

对于7岁及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有失控的迹象时,就要立刻制止,避免更大的伤害。

玩“冲突游戏”

对于二胎家庭来说,许多冲突是因为争夺父母的关注而引起的。有的父母在解决手足之争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惩罚老大,或者让老大让着老二。这样的介入方式,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玩“冲突游戏”来化解。

《游戏力》中提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位母亲抱怨两个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冲突,让她烦不胜烦。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之后,她决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代替吼叫。

于是,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件玩具又开始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把两个孩子抱起来扔到沙发上。然后,她假装拿起一把剑,把自己剖成两半,一半分给姐姐,一半分给弟弟。

夸张地学他们的样子说话:“这不公平,你得到了妈妈的心和胃!”“我先得到妈妈的!”两个孩子被她逗得笑成一团,之后他们又玩“拔妈妈”的游戏。一场纷争,居然被“冲突游戏”就这样化解了。

孩子之间打架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成年人都有可能因为一些小事大打出手,孩子的控制力完全不如成年人,遇到了摩擦也不需要过多的介意。

我的祖母有一个惹人疼爱的曾孙,这个孩子虽然长的俊俏,但有一个缺点,总喜欢惹是生非。今年才刚刚4岁的他,却总是喜欢跟其他小伙伴打架。无非是因为玩具归属权的问题,又或者是他想要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自己的武力去解决问题。每次看到曾孙在打架的祖母,都想上让曾孙的父母上前插手,可被我拒绝了。我觉得父母介入小孩子之间的战争,似乎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李雪老师早已经提到过孩子之间矛盾的问题,她很清楚的解释到为什么不要介入孩子之间的矛盾中。因为这种介入方式无疑是越界了,越界去管孩子之间的事情只会带来更不好的影响。孩子打架,这本就是一种体验,阻挠了孩子的体验,对于孩子有什么帮助吗?因此有一个故事必须要让大家了解到。

作为旁观者,注重安全的情况下,看看孩子如何处理问题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作为旁观者是多么的重要,孩子是需要进行自我解决问题的。如果我们因为护短,总是走在孩子的面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孩子是永远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还需要锤炼,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但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保证孩子的安全才是。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静静的观察孩子是因为什么吵架,因为什么动手。其实这其中无非是包含了利益关系,孩子是单纯的,往往只会因为玩具分配不均衡,零食吃的太少了,才会跟对方进行吵架。

不过当孩子们筋疲力尽之后,往往会因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进行深思。所以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看看孩子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孩子如果能够圆满的解决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庆幸的事情。毕竟需要锻炼孩子的处理问题的技巧,这样才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

因此我的做法很简单,无疑是想要让他们通过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在父母看待孩子打架这件事情上,不要总是看到打架的过程,更应该看到孩子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但一定要保证安全,如果两个孩子互不相让,打的头破血流,那就是我们的失责了。所以我们不要扼杀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试着让他们自行解决并不是一件坏事。

理解各自的情绪很重要!

作为父母的我们,看见孩子们大打出手,我们不能够只站在其中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多数父母都是护短的,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负,一定会帮助自己的孩子。这并不是聪明的做法,因为这本就是不公平的。也许自己的孩子挑衅对方在先,所以被对方打了一顿,因此我们应该看待事件的全过程,来彻底了解事情的真相。

如果我们不懂得观看全程的动向,而是选择片面的对孩子和孩子的伙伴进行教育的话,这本身就是我们的失责。我们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经过时,频繁的出手就是武断的。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厌恶之心,还会让孩子觉得作为父母的我们一点儿也不公平。我们一定要站在一旁,理解各自的情绪,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之间的争吵变得更容易解决,结果也会更容易让彼此接受。

我们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绪,他们是出于怎样的目的打架,如果连这一点我们都没有办法搞清楚的话,我们介入孩子的打架事件中,有什么意义呢?但也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介入,只是我们需要介入的话,这几点一定要预防。

父母介入孩子打架事件,这些原则不能触犯!

不要做法官

我们介入孩子的打架时间,意义在哪?我们当然是希望孩子可以跟小伙伴重归于好。如果我们参与其中做起了法官的身份,去批判每一个孩子的错误,这无疑在火上浇油。我们不应该拆散孩子们之间的友谊,这是原则性问题。大家都应该知道,劝要往好了劝,而不是拆散对方,这与劝和不劝分是一个道理,没有人会希望把自己和朋友之间劝分的。

不要偏袒孩子

在介入孩子打架的事件当中,我们一定不要偏袒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我们应该让孩子向其他小伙伴道歉,然后希望小伙伴可以原谅自己的孩子,然后大家依旧是好盆友。如果过分的偏袒自己的孩子,定然会让其他小伙伴不服气,甚至自己的孩子都不喜欢站在自己这一边,毕竟有失公允很容易失去民心。孩子只是想要通过打架来证明自己的态度,而不是通过打架拆散彼此的友谊。

不要太武断

看待孩子打架的问题上,我们不要太武断。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数落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数落其他孩子,这都是不明智的。既然我们选择介入,就要以客观的角度去评论这场荒诞的闹剧。孩子打架本是没有错的,但是很有可能因为我们武断的评价,影响了还自己的想法,最终引起了矛盾,这就是我们的失责。

所以在参与孩子打架这件事情时,我们绝对不要做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如果我们连这些事情都做不好的话,那就不要去主动参与孩子们的事情。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己解决问题反而是更明智的。只要能够建立在孩子的安全基础上他们无论怎么闹下去都是没有问题的。孩子之间的打架又不是天大的事情,父母无需过多担心。

孩子之间的打架可大可小,就看我们去怎么看待了。面对于孩子打架,你是有怎样的看法?你会加入吗?

孩子之间打架,作为父母的需要去了解孩子打架的原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程度的干预。引导孩子去正确处理事情,防止事情恶化或者进一步扩大,但是切记不要过度干预,否则会引发对方父母的不满,甚至引起两家人之间的矛盾。

我堂哥家的孩子之前就和他邻居家的孩子因为争抢一个玩具打过架。原本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后期因为家长的介入,让这件小事变得严重,两家人因此还动了手,至今双方都还存在着隔阂。

那个玩具不是我小侄子的也不是邻居家孩子的,而是另一个孩子的。可是侄子和邻居家小孩都想玩,两个人就开始争夺了起来。我侄子属于瘦小的类型(两个孩子都是5岁,不过对方明显要比我侄子壮上很多),在争夺的过程中吃了亏,而且一不小心还摔到了地上,胳膊有块地方被蹭破了皮。

侄子回家后就和堂嫂告状说,对方打了他,还把受伤的地方给堂嫂看了。看到自己孩子受到欺负,堂嫂就带着孩子去到对门邻居家说道了起来。刚开始两个人(堂嫂和邻居家孩子的母亲)只是简单去说一些事,可是说着说着就互相骂了起来。

后来,堂嫂和对方动了手,两方的家属见状赶紧拉架,这才分开两个人。不过两家人也因此产生了矛盾,而且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见面从不说话。

其实这件事,堂嫂是有一定责任的,因为堂嫂动了手,但是如果说都怪堂嫂也不见得。因为听说堂嫂刚开始只是想让对方道个歉,但是谁知道对方不仅没有道歉,还说堂嫂度量小,护犊子。堂嫂性格耿直,听到这话哪里忍受得了,于是两个人就动起了手。

其实遇到这样类似的事情,作为家长的应该引导孩子去自己解决,然后适当地再给予一定的帮助。父母要在了解事情的基础上,告诉孩子该如何去做。一方面教导孩子明事理,另一方面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不要过度依赖父母。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错了,那就让孩子主动和对方道歉,去争取获得别人的原谅。如果是对方错了,那也不用得理不饶人,根据事情的严重与否去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如果只是“鸡毛小事”,那让对方说声“对不起”也就行了,没有必要搞得“满城风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9937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