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区的结婚习俗都不太相同,重庆作为我国唯一一个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婚假习俗更是复杂,那么重庆结婚风俗是怎样的呢,重庆婚嫁禁忌有哪些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重庆结婚风俗:
1、重庆婚礼习俗——土家族“哭嫁”
在古时候,土家族的女子出嫁的时候,都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在女孩子稍微懂事的时候,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别人是怎么哭的,很小就陪哭。在哭嫁的时候,口中还要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的时候,同村的亲朋好友的女孩都会来陪哭,现在,时代变迁,大家都向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希望恋爱,婚姻都可以自己做主。土家族姑娘出嫁也不要遵循旧时代的结婚习俗了,虽然说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寨还保留着这种风俗,但是也不兴哭嫁了,就算是哭,也往往是哭个三五声,就会有人起哄,让新娘忍不住发笑,这也算是一"哭"。
重庆结婚风俗:
2、重庆婚礼习俗——闹洞房
中国从古至今就有闹洞房的习俗,但是在重庆,闹洞房除了现在的年轻人为了图个好玩,把新人戏耍一番之外,以前一些古老的闹洞房的习俗已经在慢慢的衰退了,但是在重庆有些地方还存在这种婚礼习俗,比如说重庆铜梁县。那里闹洞房的风俗,不仅可以让新郎还有新娘被戏耍的不成样子,新郎的父母更是被一些亲朋好友嬉闹而遭殃,被抬箩兜,化花脸等,有些新人的父母就算老了,也逃脱不了挨整的命运。一直到新郎新娘被闹完,出来挨着和长辈喝好友发烟,发红包才可以罢休。
重庆婚嫁禁忌有哪些:
1、在新婚的前一个晚上,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这是由于传统人为“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
2、结婚当,到晚上睡觉之前,所有的人尽量远离新床,忌让人坐在新床上,特别是新郎绝对不可以碰到床边,不然会不吉利的。新娘就可以任意的躺在床上,不然就会长病在床。
3、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4、结婚的那天新娘出门的时候姑姑嫂嫂不能相送。
5、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外家财运。
6、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带着礼物回娘家,但是当天要在入夜前赶回夫家,不能在娘家过夜。
7、结婚后的四个月内,新娘不可以参加任何婚丧喜庆的仪式,以免冲喜。
8、新娘的镜子不能借给别人。
9、在新婚四个月内,除非没办法,新娘最好不要在外面过夜。
有以下风俗:
1、暖房酒新娘不能参加
南京人的习俗是婚礼前一天,新郎和新娘是不能够见面的。
男方家都会摆几桌“暖房酒”,主要招待男方家里的亲戚朋友。晚上需要找个男方亲友家的小宝宝来“压床”。新房的铺盖底下会放一些红包和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新房的床当晚只可以由新郎和压床的宝宝睡,其他的人都是不能够坐或睡的。
2、婚车数量要成双
婚车车队是不包括摄像车的,主车加副车一定要双数。主车如果是白色为最好,寓意白头偕老。
另外,婚车在接新娘回新房的路线,要和新郎出发的路线不重复。回新房尽量走吉祥的路线,比如“富贵山”、“太平门”、“长乐路”、“海福巷”。
另外,接新娘回到新房的时间不能超过中午12点。
3、新娘出门脚不沾地
南京新娘出门时,都要脚不沾地,意为不带走娘家的财气。所以,背新娘出门的都是娘家的兄弟或舅舅。婚车到达新家楼下,也要新郎把新娘抱上去,直到新娘进了新房之后,脚才可以落地。没有兄弟的新娘,也可以穿布鞋出门,由伴娘拎着婚鞋,上车再穿。
4、新娘三天后回门
南京的婚俗是新娘出嫁,三天后回门,带着孝敬父母的礼品和新姑爷一起回娘家。如果新人外出度蜜月,则可以在结婚当天的中午12点之前“回门”。
5、喜事也要用哭的
在婚礼上,新娘是要有一位年纪较大、穿戴花俏并且能说会道的伴娘在身边,就是“喜娘”。她在婚礼过程中,满口发财富贵,甜甜蜜蜜,说的到场宾客、双方家人无不心花怒放。
在高淳地区,结婚这样的喜事,还会用上“哭”的,流传着很多“哭嫁词”。哭嫁,就是通过哭唱的形式,如同唱戏,哭调不变,哭词是哭者对生活的感受和对未来的希望,随编随哭。
有母女独哭、对哭等,有表达女儿对父母、家庭感恩的,有对未来生活、夫家企望的,表达的都是最朴实的民风
扩展资料
新娘婚礼注意事项须知
1、婚礼开场前迎宾时,流出充裕的时候和来宾逐一问候。简单的寒暄也是礼节。但是在问候时一定要直视对方双眼,真诚地表达对来宾亲临婚礼现场的感谢。
2、事先准备好感谢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事先做一点准备能够避免情绪影响下的思绪混乱。感谢辞的长度要控制,尽量不要超过五百字。写好之后,试着预读几次,在正常的语速之下,也尽量控制在五分钟的范围之内。
3、感谢辞写好后,可以私底下里多对着镜子加以练习,注意阅读时的仪态。在停顿的段落期间,可试着与观众席进行眼神交流。有条件的话,可以录下来,试听自己的语气,语速是否合适。
4、避免现场情绪失控。有些新人怕在现场不太好掌握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找一个安静的时刻,录一段VCR,把心中想对父母或来宾的感谢真诚的表达出来。
凤凰网-新娘婚礼注意事项须知
凤凰网-南京婚礼习俗大盘点
凤凰网-南京婚俗你还晓得啊
现在保留的习俗就和以前古代人结婚一样,男子要骑马,女子要坐轿,在仪仗队的最前面需要打一把黄罗伞,之后后面再打上八面旗和灯笼,写着吉祥话的牌子。牌子两边绑着葱和酒,再往后便是敲锣的乐队,有唢呐,梆子,小锣,最后才是新郎的马和新娘的轿子。
关于地坑院的婚俗和葬礼与很多地方都非常不同,所以也引起了许多文化爱好者的研究,在结婚的时候,女方所有的亲戚都要跟着过来讨杯喜酒,而且还要给男方家的家人打花脸,实际上导花脸就是当地一种非常古老的抢亲风俗,除了在地坑院之外,在灵宝、卢氏和洛宁一样也有这种风俗。这种打花脸的风俗之所以会形成,据说最早是害怕男方的人来抢亲,被女方的家人认出来,所以就把脸上全部涂黑。
但随着后来社会渐渐的发展,这也演变成了一种图个热闹般的打闹,而且脸也并不是完全涂成黑色,而仅仅是用油彩将他们涂得非常的搞怪好笑,给婚礼取一个热闹的好彩头。结婚的时候这支队伍要先到崖上让新郎拜新娘,之后再由婆家两个妇女将新娘搀扶出来,与此同时鞭炮齐响,新娘要脚踩五谷丰登盆,盆里面要装着花生和棉花地,上铺着一条长长的红毡,这条红毡从崖上一直扑到新郎家的屋里,最后再进洞房,进洞房的时候,新人一定要抢门,新郎往外走,新娘往内走,这表示着男主外女主内。
地坑院的葬礼习俗则非常注重风水,过世的人需要让后世的人给他开光,也就是说死者在棺材里面躺着,棺盖要打开,让孝子们轮流拿着一簇棉花沾上水,在使死者的脸上擦一擦,这是保佑后人眼明心亮的意思,而且死者在棺材里面的摆放同样也有讲究,都是为了给后人求个吉祥。
1、河南商丘:婚宴要喝王八汤,新人万年福禄长
商丘的结婚风俗,在新人行拜礼时,可以用鞋油、锅底灰涂抹在新郎及其父母的脸上以表同喜,抹得越多,祝福越长久。
吃喜酒是重要的部分,五六十年代基本不存在娘家人吃喜酒一说。七八十年代吃喜酒已经比较普遍,但喜酒比较简单,有二十四个盘儿。而现在喜酒是越来越丰盛,各种肉食都已经上桌,比如“王八汤”就是象征新人千年和美万年福禄。
2、河南许昌:兄长端斗更加有,犁上浇醋踩石头
婚礼当天,迎亲的人数是单数,接到新娘后刚好凑成双数,以求好事成双。回去的路上,迎亲的人要“搜查”嫁妆,女方提前包有油馍、火烧、鸡蛋等食品放在里面,增加喜庆气氛。
迎亲车仗到家门口,要绕着迎亲的车轿放鞭炮,另一人用铁丝提着一个烧得通红的犁铧紧跟其后,并向犁铧上浇醋,称为“激犁”,取的是“吉利”的谐音。男方也要给新娘下轿礼,地上放有一块红纸贴面的石头,叫“接脚石”,脚踩在接脚石上,有“脚踏石(实)地”之意。
新娘下来后,点燃两堆谷杆,新娘要从中间穿过,传说谷杆火能够辟邪。新郎的兄长或本门兄长端一个斗在前面引路,斗里面放粮食,粮食上插柏枝,柏枝上挂红枣,也有粮食上插一杆称,称上挂九枚铜钱。这叫“兄长端斗,越端越有”。
3、河南周口:看好不看隔年好,敬烟数量不能少
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认识。男方口袋里面必须有香烟3包以上,另外给媒人一包到了女方村庄见人就发,能间接的提高成功率。如果男方认可女方,第二天和女孩子上集,让家人见面,同时把见面礼给女孩,之后开始下礼。礼分干礼和湿礼,干礼为全现金,湿礼为物品。
注意,“看好不看隔年好”,今年见的面,一般都是本年结婚。结婚前,每逢收小麦中秋,男方要带礼物到女方家里看望未来岳母。同时,男方负责买好所有家具,陪女方上几次集,去找下婚礼当天的录象、拍照、婚纱事宜。
婚礼当天,男方要给女上方车礼、离娘费。女方到男方家里,先给未来公婆端洗脸水,费用不等。
4、河南漯河:恋爱结婚五阶段,新妇下厨始做饭
漯河青年从恋爱到结婚一般都要经过五个阶段:提亲、相亲、恋爱、订亲、结婚。婚宴上,新郎的父母要向客人敬酒,祝客人吃饱喝好。有好事者趁此机会将早已准备好的颜料往新郎的父母脸上抹,这叫“打花脸”。
酒过三巡,新郎新娘开始向宾客敬酒。宴会最后一道菜是丸子汤或鸡蛋汤,表示宴席结束。婚后第三天,新娘要下厨房做饭;吃了早饭,然后同夫婿一道回娘家,叫“三日回门”。回门以后一切转入正常,开始过甜蜜的生活。
5、河南南阳:夜娶习俗不复现,一曲发嫁把手牵
谈到南阳的婚俗,不能不说“夜娶”。“夜娶”是古代“昏礼”和抢婚习俗的再现,究其原因,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居民逼其虐势,不敢白昼婚娶”。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柽),受封于南阳时,看到谁家有喜事就率人强抢新娘。
为了使新妇免遭蹂躏,百姓只好“灵活”地把娶亲改在夜晚。根据南阳传统,新娘在出门时,即使心情高兴,也要装出哭相。因此,旧时南阳各地都编有很长的煽情《发嫁歌》并流行民间:“太阳出来一点红,千金姑娘上楼棚。千金姑娘楼棚跨,一溜金莲到婆家。
6、河南信阳:女子开脸男喝汤,夹块鸡肉喂虎狼
信阳淮滨、固始、息县等地,迎亲时间均在凌晨或清晨。潢川、商城县城关的习俗则在午夜。男家洞房、中堂、门、窗及树干张贴大红“_”字。新娘则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开脸”——用两根线绞除脸上汗毛。光山县迎亲时,新郎喝“龙汤”(一条整鱼或鸡肉烧制),而后掏出“封子”赏钱。
到男家后,由男家迎亲、牵亲的妇女各2名和1名递锡壶的少女等人打开轿门。新娘接锡壶后下轿,意即承当媳妇。拜堂后入洞房,先由新娘吮一口枣做的子孙汤,接着有人端来一碗鸡汤,新娘夹块肉掷于床下,意在喂虎狼怪物,以后生子好养。
回忆一下我结婚的场景,最值得不理解的习俗有那么几个,应该算不算奇怪呢,我家是农村的,就是稍微有点迷信吧。
第一,我在我奶奶家发的嫁,原因是我哥哥第二年结婚,我不应该在我们家发嫁,因为在一个家里,办过喜事之后三年不能再办喜事,所以我就去了奶奶家。
第二,结婚那天早上,中午不能吃馒头,只能吃点包子和面条,说什么吃馒头将来日子苦什么的,不懂。
第三,结婚那天,家里的卫生,不能乱动,等到明天再收拾,再打扫。
第四,结婚那天晚上新娘不能出门,好想能碰到什么东西,看到黑天就赶紧上屋里,不能在出去了。
第五,在新娘未过门时婆婆会从门口抱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墩子,抱回家。希望到时候儿子和儿媳生个大胖孙子。
第六,我们这结婚从那新娘从什么方向上车,到什么方向下车都是有规定的,拉新娘的车子不能随便停车,可以慢点,就是不能停车。在迎完亲回去的路上,新娘要在每个桥头和拐弯处要洒喜钱,是事前用红纸抱起来的硬币。
第七,那天新娘和新朗上床时必须踩着糕上床,表示步步登高。
还有一点最令人生气,从准备结婚到结婚所要准备的东西,和结婚当天参加帮忙的主要人员,只让有儿有女的,或者是两个儿子的已婚妇女参加,而只生女儿的已婚妇女是不让参加的,这点我觉着很是奇怪,并且一点也不赞同。
结婚每个地方的风俗是不一样的,但是从古到今,所有的习俗都只是图个祝福,愿望。
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特别是陕北、甘肃、山西等地,在红事上给“喜公公”“喜婆婆”脸上涂抹锅底黑灰。这个风俗从何而来呢?说起话长,竟来自4000年前周祖时代。
周祖时期有个首领叫“不窋(zhú)”,大约是4000年前的人物。那时候的周人生活在今甘肃庆阳一带,今天庆城县东还留有不窋陵。这时的周人还没有文字,“不窋”两字是周灭商后,从中原学习了文字,根据传说写的吧。当然,“不窋(zhú)”的儿子“鞠陶”,孙子“公刘”的名字也是这样来的。
“不窋(zhú)”年纪老了,想要个孙子。一天,儿子“鞠陶”的窑洞里发出火一样的光亮。人们以为着火了,赶去救火,结果是孙子“公刘”降生了。大家跑去把喜讯告诉“鞠陶”,“鞠陶”正在烧窑,满脸碳黑。看到这副模样,大家都笑他。“鞠陶”抹一把脸,高兴地说:“笑什么,这是喜色。”于是人们兴高采烈地互相把脸抹黑,分享欢乐。没想到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只是“抹黑”的对象变成“喜公公”“喜婆婆”。
闹公婆
在“喜公公”脸上抹锅底灰,有“扒灰”的意思。在老郭家乡,还让“喜公公”吃炒面,挂炒面罐罐,脸上抹白面,意思说“喜公公”是个“炒面神”。“炒面神”是什么?这在陕北是妇孺皆知的,是“扒灰”的意思。
在喜庆的结婚典礼上,闹公婆,让公公背儿媳妇,耍戏公婆,不知这样的风俗从何而来,估计也是来自太古时期。
我多次说过,周的祖先来自黄土高原,这个已是定论,没什么歧义。颠覆你“三观”的是,周的祖先是野蛮的“猃狁”(音“鲜鱼”),或写作“薰育”“鲜虞”,也可写作“轩辕”。“轩辕”你熟不熟?那不是黄帝的名字吗?还有“虞舜”,也有个“虞”。真实的历史,毁灭您的“三观”。
我们看周人先祖的名字,不仅怪,而且较后世的长。如:蟜极、差弗、毁隃、高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等,是什么意思?像今天汉人的名字不?
这给我们什么信息?就是周的先人说的语言不同与后世,他们说的是一种多音节的黏着语,还无声调,是与汉语截然不同的另一套语言系统,应该与今天的羌语、藏语更为接近。
结婚一直都是承载着众多亲友祝福的事情,新人在大家的祝福声中进行拜天地的仪式,从此两个人开始幸福美满的生活,在隆重的“拜花堂”仪式之后,新人被送入洞房,闹洞房过程中,还会有“打花脸”的环节,场面真真是十分热闹有趣。并且婚宴上菜的摆设也是有讲究的,在婚宴上出现丸子汤或鸡蛋汤,表示宴席结束,宾客们就可以自行离开了。
近些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对于一些老旧的风俗习惯也适当做出了一些改变,但是传统的漯河结婚风俗还是被沿袭至今的,早些年还是由媒人介绍,促成两方见面的,如果双方都觉得合适,就会开始有订亲的流程,在订亲宴上男方会给女方100001元,然后当着女方的面拿走1元钱,寓意“万里挑一”的意思,说明男方对准新娘很满意。
在结婚前一个月,男方要有“送好”的环节,通常包括四样菜:带跟的芹菜,四节以上的莲藕,带跟的大葱,还有半个猪。六箱酒,六条烟,六件方便面。也是寓意“六六大顺”的意思,取其吉祥如意的好兆头。男方还要准备聘礼,金额就看自己家的条件,也可以与女方先协商好,还要给女方置办一些首饰,让女方在结婚当天佩戴。
婚礼上新人拜堂之后就正式结为夫妻,热闹的宴席就开始了,在宴席上出现丸子汤或者鸡蛋汤的时候,就意味着宴席结束,宾客们可以离开了。之后新人就会被送入洞房,有爱热闹的人还会在洞房中将早已准备好的颜料往新郎的父母脸上抹,这叫“打花脸”,老人只能笑颜以对,不可以生气。
尽管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多改变,但是传统的漯河结婚风俗还是需要我们不断传承的,这些看似繁琐的礼节实则都承载着亲朋们的祝福,大家都希望新人能够过上幸福红火的日子。两个家庭也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新人筹备一场能够充满回忆的婚礼,新人们也带着这些美好祝福开始新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