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美国人喜欢什么数字? 喜欢郸7、6、4”最讨厌 “13、星期五”尤其是美国每个月13号正好是星期五 - -、
没看到键盘“4”上面有这个符号吗¥ 代表。。美元、美金,是美国的官方货币。
问题二:西方人喜欢的数字有哪些t忌讳的数字有哪些t 西方人喜欢的数字是7!
讨厌的数字是13!
_______________华丽下划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方人喜欢7的理由:
“7”,这个数字广受欢迎。特别是 教徒更喜欢7。信奉 教人民认为“7”是个受崇敬、完整的数字。因为“ ”创造世界用6天时间,在第7天休息。信徒们办事情总习惯采用“7”,例如祷告要说7遍;朝勤者回来后,第7天请客;孩子出生后,第7天宴请;婚后7日要举行纪念……总之,一切好事要同“7”联在一起。
白俄罗斯人不仅喜欢“7”,更喜欢“7”的倍数,如14、21、28等等。俄罗斯人也都认为“7”是吉祥数字。
凡事都有例外,当很多人喜欢“7”时,新加坡人却不喜欢,他们认为“7”是个消极的数字。
讨厌13的理由:西方人特别是基督教徒最忌讳的数字是“十三”,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千方百计地避开它。例如,在荷兰很难找到13号楼和13号的门牌,他们用“12A”代之;英国的剧场没有13排和13座;法国的12和14排之间通常是通道。甚至飞机上没有13座,搂层、电梯无13层等。此外,人们还忌讳13日出游、13人同席就餐、上13道菜等。
西方人为什么忌讳“十三”?传说很多,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普遍:
其一:最初源于北欧神话。在天国举行的宴会上出席了12位天神,席间突然闯进来一位不速之客――凶神罗基,这第十三位来客的闯入使天神宠爱的柏尔特罹难。
其二:传说于耶稣的被害。耶稣受害前与弟子们共进晚餐,其中第13个人是犹大,他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晚餐的日期也恰好是13日,“十三”给耶稣带来了苦难和不幸。从此,“十三”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使此传说流传更广。因此“十三”成了西方世界最忌讳的数字。
问题三:老外喜欢的数字 西方人喜欢的数字是7根据《圣经推算》的作者艾迪・瓦勒沃的说法,人们对数字7的崇拜是建立在圣经基础上的。他说:“7这个数字可以说遍布在《启示录》的各个章节中。《圣经》中有过7个教堂,7个灵魂、7个封印、7种声音、7种命运和7种事物的描述场‘7’代表着精神灵魂的完美。所有的生命都在围绕着这个数字转动。”
去年,全美国许多计划结婚的男女不约而同地瞄准了这一天--2007年7月7日,包括《绝望主妇》的女主角伊娃・朗格丽亚而英国某婚礼网站的主管迪安・雅德莉说去年比以前多出了数千对新人计划在7月7日结婚。
为什么忌讳“13”呢据基督教义上说,耶稣13个门徒之一的犹大,为了贪图30枚银币,将耶稣出卖给犹太教的当权者,结果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描绘了耶稣被出卖前和他弟了们一起进晚餐的情景。画面上,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说是犹大。因此,西方人认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在非洲,大多数国家认为奇数是带有消极色彩的数字,而对偶数却十分偏爱而在日本,奇数被看作是吉祥和福星的数字,而不是偶数
问题四:外国人最喜欢什么数字 我可以绝对的告诉你 7!一个星期7天 上帝在第7天休息 但不喜欢13 因为耶稣在13号那天被钉死
问题五:外国人最不喜欢的数字是什么啊? 13 外国人最忌讳13(主要指西方)。
这一忌讳源于两种传说:
其一,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纸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13”是叛和出卖的同义词。
其二,西方人忌讳“13”源于古代神话。北欧神话中,在哈弗拉宴会上,出席了12位天神。宴会当中,一位不速之客――烦恼与吵闹之神洛基忽然闯来了。这第13位来客的闯入,招致天神宠爱的柏尔特送了性命。
第一个传说更普遍, 因为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在西方一些楼房因此没有13楼, 13号。 如果13号正好遇到星期五,就是黑色星期五了。
问题六:外国人最喜欢哪个 数字知乎 外国人喜欢接触大自然?中国人难道不喜欢
外国人喜欢接触大自然,是他们心中想要自由。
问题七:美国人最喜欢的数字为什么是7 因为在圣经里面,
七有特殊的意义。
而老美大多数信仰,基督。
问题八:美国人喜欢的数字是什么为什么 美国人喜欢的数字据说是七。
因为七代表着幸运。
代表的是一种非常美好。
问题九:美国人喜欢和讨厌哪些数字 讨厌13 因为宗教问题喜欢4,6
问题十:美国人喜欢的数字 喜欢“7、6、4”最讨厌 “13、星期五”尤其是美国每个月13钉正好是星期五 - -、
没看到键盘“4”上面有这个符号吗¥ 代表。。美元、美金,是美国的官方货币。
中国有六百多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现在很多人在外出打工时,除了看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就是看这个城市所拥有的魅力了,但是有很多人要看这个城市的包容性,更多的人觉得包容性是决定着,一个城市是否开放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有一座最“开放”的城市,包容性超欧洲“性都”,堪称为年轻人的“天堂”。
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包容性超欧洲“性都”,堪称天堂
这个城市就是深圳,提到深圳这个城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个城市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同时这里还是中国第1个全部城镇化的城市,而且它的包容性在全球排名第四,已经超越了欧洲的“性都,从这个包容性就可以看出当地的居民特别的友好。
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包容性超欧洲“性都”,堪称天堂
如果想要在这里定居的话,虽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也得不到太多的排斥感,在深圳里面大部分都是外地人,而深圳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小渔村,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外地人的迁移,这个城市才发展到了现在这样的繁荣景象,很多年轻人都特别喜欢来这个城市,也希望这个城市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
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包容性超欧洲“性都”,堪称天堂
据调查统计,深圳目前的常驻人口数量为1252万人,而其中只有434万人拥有深圳当地的户籍,外来人口数量较多,深圳的人口数量当然不会这么少,如果加上在深圳没有居住登记或者是办理居住证的外来人口,那么深圳的实际管辖人口数量就达到了2000万人。
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包容性超欧洲“性都”,堪称天堂
如果你走在深圳的某条街道上,一段几步远的路程你就能听到几种不同的方言,因为那些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深圳虽然文化底蕴不怎么样,但是凭着自身的经济发展,它的生活质量在国内也是佼佼者,而且还是一座宜居城市,不过深圳的生活压力也不小,因为其经济,使得房价、物价都是节节攀升,想在深圳留下来,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还是有些难度的。
全球人都可以用的twitter,facebook,instagram,当然中国大陆的好像用不了,还有很经典的MSN,外国人的空间MY space,相当于国内的qq空间,除此之外还有韩国人和日本人喜欢用的line,韩国人用的cyworld,国内的知乎原型Quora,国内的秘密原型secret,这些都是一些外国人用的社交软件。
1、Facebook:Facebook(脸书)是美国的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 ,创立于2004年2月4日,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拉阿图,2012年3月6日发布Windows版桌面聊天软件Facebook Messenger[1] 。主要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2、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作为社区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据《福布斯》杂志保守估计,马克·扎克伯格拥有135亿美元身价,是2008年全球最年轻的单身巨富;也是历来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2010年12月,扎克伯格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10年年度风云人物”。2012年5月19日和华裔女友普莉希拉-陈结婚。
在和外国人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都会遇到一些观念上的差别,因为西方的文化和我们中方文化是完全不同的。看美剧的感受是,美国人对于relationship是很慎重的,一旦确认了恋爱关系就会认真维系,但是在追求阶段却可能与不同的人date甚至have sex。中国人的恋爱观是,我在追求你的时候我什么都可以为你做,确认了关系之后反而会倦怠,所以会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的“暧昧是爱情最美的阶段”之类的这种警示名言。
就算是有文化差异,但只要是两个人相爱,相信所有的困难都是会迎刃而解的,从相识相恋都是一个理解和包容的过程。我的男朋友是美国人 我觉得我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在一起三年了,前提完毕。在他们眼中说出I love you的确是已经到了感情很深的地步 非常想和你在一起的。但是电视剧**里我个人觉得有些夸张了,尤其是说完后会有“太快了 我不想这样的”相信知乎里很多人都说过,他们是有阶段的。一开头并不是说我们就是男女朋友了,而是双方都有好感,日常交往中增加感情。这个时间段说我爱你就真的太早了。
在和外国人恋爱的时候,可能刚开始都会遇到语言上的不通,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对方国家的语言,这样就可以轻松的交流了。我之前给他发了个我和我妈的聊天截图,他特别紧张问我我妈说什么了,我聊别的去了就忘记回他。第二天他跑到玻利维亚的中国市场去找了个中国人,“我女朋友不愿意给我翻译,她妈妈好像说了很严肃的事,你能告诉我吗”,表情特别焦急。老板皱着眉头盯着屏幕,特别困惑“你女朋友说她腿很粗…”
国界和文化无法阻挡我们相恋,因为相爱的两个人,两颗心始终都会紧紧的贴在一起。他是一个俄罗斯人,和大部分俄罗斯的年轻人一样勇敢,热爱生活,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就会惊叹今天怎么可以那么棒;有很多自己的追求和想法,梦想着哪一天去西欧南欧大洋洲生活,在那里有自己很美满的家庭,顺便儿子是世界著名的足球队员等等等等。
外国人部分名字:
1、英美人姓名
英美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ohn Wilson译为约翰维尔逊,John是名,Wilson 是姓。又如Edward Adam Davis译为爱德华亚当戴维斯, Edward是教名,Adam是本人名,Davis为姓。
也有的人把母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姓作为第二个名字。在西方,还有人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John Wilson, Junior, 译为小约翰维廉,George Smith, Ⅲ, 译为乔治史密斯第三。
2、法国人姓名
法国人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后,一般由二节或三节组成。前一、二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有时姓名可达四、五节,多是教名和由长辈起的名字。但现在长名字越来越少。如:Henri Rene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译为:亨利勒内阿贝尔居伊德莫泊桑,一般简称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姓名
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一般以父姓为自己的姓,但少数人也有用母姓为本人的姓。
如:Diego Rodrigueez de Silva y Velasquez译为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贝拉斯克斯,de是介词,Silva是父姓,y是连接词“和”,Velasquez是母姓。
已结婚妇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通常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如西班牙前元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其全名是:弗朗西斯科保利诺埃梅内希尔多特奥杜洛佛朗哥巴蒙德(Francisco Pauolino Hermenegildo Teodulo Franco Bahamonde)。前四节为个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简称时,用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扩展资料
相关知识
1、较早产生的姓氏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的教名通常不借用为姓氏。
2、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 M H Thatcher;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 Ronald W Reagan。
3、在姓名之前有时还要有人际称谓,如职务军衔之类。Dr, Prof, Pres 可以用于姓氏前或姓名前;而Sir 仅用于教名或姓名前。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如 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 George Bush,而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取代正式教名,如 Bill Clinton。
美版知乎网友提出:我很喜欢来自四川和湖南的辛辣食物,也喜欢香味浓郁的北京菜(存疑)和山东菜。我还是XJ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重辣干炸食物以及XZ美食的粉丝,但我要说的是有更多的人会被广东人所喜欢的配有肉、海鲜、蔬菜以及浓郁酱汁的赤裸裸的米粉所迷倒——它是另一种形式的炒牛河。这是终极的美食。除开河粉之外,它还配有肉与海鲜,以及一些酱汁,应该还有一些肥嫩、多汁的冬菇和各种各样的蔬菜。
下面跟帖:
一楼(路易斯·萨奇尔,来自菲律宾):
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的最佳中国菜肴。
“我的人生已经被毁了,但至少我还能吃得上一些真正美味的中国菜”,一句充满智慧的谚语这样说:享受每一口中国菜肴的关键在于永远不要去问里面是什么。当然是句玩笑话,但是中国菜无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菜系之一。多年的实践磨练了众多中国厨师和厨子的烹饪技能,于是就有了中国菜中甜与酸、辛辣与咸味的绝妙平衡,以及人们所钟爱的菜肴中的一点香料搭配。因为中国人普遍都精通饮食文化,所以毫无疑问,不管游客何时涌向中国大陆,食物是都是最大的亮点之一。
在这里,我将向你展示不同的菜肴,开启一场必不可少的美食之旅。但对于那些无法前往中国的人来说,你也可以尝尝当地正宗的中餐馆里的相应菜肴。幸运的是,在马尼拉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中餐馆。然而,为了让你有更好的体验,这里有几种你应当从菜单中选择加以尝试的最佳菜肴:
1、小笼包(带汤的饺子)
如果你喜欢传统的点心,或者是饺子的狂热爱好者,那就试试小笼包吧。这些上海式饺子中填满了肉(通常是猪肉或蟹肉),再灌入美味的高汤,这些高汤在你咬上第一口的时候就会流出来。这道美味的中国菜一定会比其他重油煎过的馄饨更吸引你的味蕾,绝对值得尝试。
2、葱油饼(加葱的煎饼)
忘了你在最喜欢的中餐馆里经常点的传统春卷吧,试试一种与它有点类似,但更加美味的东西,比如葱油饼,也就是加葱的煎饼。除非有恰当的准备,否则春卷往往炸得过熟,里面塞满了肉和蔬菜,显得非常油腻。尝试一些像葱油饼这样类似但少油的食物吧。
3、肉夹馍(中式汉堡)
汉堡爱好者和猪肉馅饼爱好者将会喜欢这种美味的中国小吃。肉夹馍一般被视为是中国的汉堡,用蒸熟的白色面饼搭配文火炖过的猪肉。猪肉经过了调味,并在一大锅的香料——如丁香和小豆蔻——中煮一通宵,这让肉质在第二天变得难以置信地柔嫩。这是一道汁多味美的菜肴,也是一种能够填饱肚子的小吃。
4、北京烤鸭
有自尊心的中国美食行家从来不会在进入一家真正的中餐馆后不从菜单上点一只北京烤鸭。北京烤鸭被视为亚洲版的美国烤火鸡,但它更加美味,也比你周日要做的烤鸡要嫩很多。这道用家禽做的菜汁多味美,让你满口都是浓郁的香味,酱汁也是强化其味道的不可避免的材料。如果你是鸡肉的爱好者,那么这道中国菜应当成为你在任何一家中餐馆中的必点菜肴。
5、鱼香肉丝(热蒜酱汁配猪肉片)
你们可能已经普遍认为花椰菜炒牛肉是一道中国菜,但它根本不能和鱼香肉丝相比,后者是用热蒜酱汁配猪肉片做成的一道菜。它的质感有点类似花椰菜炒牛肉,但要美味得多。这道辛辣的四川菜是用多种蔬菜、胡椒和蘑菇爆炒而成。尝尝吧,不要再点花椰菜炒牛肉了,来点这道配有蔬菜的猪肉片。
二楼(来自美国):
看吧,我只是一个愚蠢的美国人,对于味道没有任何国际化的鉴别能力,但我知道我们在这里如何完全地适应了中国食品。我不准备就中国烹饪艺术上一节文化课或历史课。我只是要和你们交流一些我喜欢的中国食品。我知道它们中的大部分甚至不是中国食品,但我们就是这么称呼它们的。我不准备列出一些我那些低级的美国同胞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中国食品,相反,都是一些你们所知道和喜欢的本土佳肴。如果这些菜摆在我面前,那将是一个美妙的夜晚。我知道很多自命不凡且博学多闻的时髦人士要给我投反对的一票,我不在乎,因为我们剩下的人就能拉出一把椅子,消灭自助餐厅中的另一盘菜。
1、橙味鸡饭
我喜欢这种辛辣味的鸡肉的汤汁,特别是当它溅出来并与你的舌头亲密接触的时候。它很容易让你饱腹,让你悲伤地发现自己已经饱了。你可以将酱汁与米饭相混合,当酱汁完全浸透米饭之后,你又有了一盘美味的小菜。当你饱了的时候,你灵魂的每一部分都被愉悦所填满,你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快乐而丰满的灶君一直都这么快乐(他事实上不是佛教中的神。谁知道?真正的中国人能告诉我吗,他是谁?)
2、面条
我不想混淆炒面和捞面。我很喜欢这种食物。味道更加柔和,当我用两只筷子夹起这些面条的时候,仍然充满了愉悦。它有着一种不会让人无法忍受的味道,会让你想吃更多。
3、烧烤
这只是一个玩笑,我知道它来自日本,至少是源于日本。但我想它出现在了每一家中餐馆中。好吧,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好的厨子、好的卤汁和酱汁,那就太棒了。这道菜味美多汁,会让人想起美味的旧时美国烧烤。一小部分就能让你领略无上美味,并且撑爆你的肚子。
4、咕佬鸡(猪肉或牛肉)
这可能是真正的中国菜中最招人恨的一种,但它就是这样。这道菜基本上就是油炸的肉片。美国人真的很擅长这个,当中国人教我们如何切鸡肉时,我们却教他们如何将这些肉做成最不健康的菜肴,还要浪费更多的糖醋酱汁。
所以是的,这就是中国菜。你可能不喜欢,但这就是我们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自从成千上万的中国移民向我们出售他们的剩菜剩饭起,我们就在吃这些东西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东方菜肴已经在美国发展起来。它不是“非中式的菜肴”,而是我们的中式菜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东方风味品牌。或者至少是东方的旧金山菜。你可以将它们和披萨、茶以及墨西哥卷混在一起吃,那样你就拥有了一个充满美味的旧式美国菜肴的完美周末。
此外,用筷子会让这些菜的味道不同。试试吧,拿筷子不是那么难。
三楼:
我很喜欢来自四川和湖南的辛辣食物,也喜欢香味浓郁的北京菜(存疑)和山东菜。我还是XJ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重辣干炸食物以及XZ美食的粉丝,但我要说的是有更多的人会被广东人所喜欢的配有肉、海鲜、蔬菜以及浓郁酱汁的赤裸裸的米粉所迷倒——它是另一种形式的炒牛河。
这是终极的美食。除开河粉之外,它还配有肉与海鲜,以及一些酱汁,应该还有一些肥嫩、多汁的冬菇和各种各样的蔬菜
四楼:
如果你喜欢吃辣,那么一道丰盛的四川菜麻婆豆腐对你而言就是一种美食的享受。
五楼:
北京烤鸭,这是香味(大葱)、甜味(海鲜沙司)、嚼劲(肉)以及松脆(鸭皮、大葱)和柔软(薄饼)质感的完美结合。此外,这是一种可以用手拿着吃的食物,从而更加有趣。
我丈夫和我在结婚那天吃过北京烤鸭,此后在每年的结婚周年庆那天,我们都会回到同一家餐馆品尝这道菜,此外一年还要再吃一到两次(包括情人节)。
六楼:
应该是臭豆腐。但不要让它的名字吓到你!一旦你克服了味道(好吧,我承认,它是有点臭),你会发现它非常香、非常美味。这是一种油炸的豆腐,表面是脆的,但内部很松软,一直以来,它都是和美味的辣酱搭配食用的,这能够给没有刺激味道的豆腐增加爽口刺激的感觉。
还有很多中国食物看起来不是很美味,但最终你会发现它们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不幸的是,很多外国人却觉得它们令人生厌,从而避而远之。
七楼:
上海的户外烧烤,这是上海最好的街边美食。晚上——当然是晚上,这时候的味道最好了——你几乎能在每一个街角买到这种美食。首先你选好你要的蔬菜串或肉串,然后摊主会在这些串串上面涂上一层非常辣、非常美味而且真的会让人上瘾的酱汁,再把它放在烤架上。我希望我能够在荷兰的超市里找到这种烧烤酱。有人知道它的原料成分吗?
八楼:
如果只能说出一种最好吃的菜,那这一定是一种很平常的菜系,而我喜欢的中国菜就有几十种。而我的最爱则包括:
东坡肉。一道可爱的菜。它非常油腻,你可能只想着偶尔放纵一下自己(去吃它),但它却非常让人上瘾。你也能按照菜谱自己做。
小笼包。我喜欢所有的包子和饺子,但这种尤其美味。它的馅只是肉,但却灌满了高汤,如果你不小心的话,这些汤汁还会溅出来。一般来说这是一种“汤饺”,但上海的做法很特别,用发酵面团制成,被称为小笼包。你也能在这里找到不错的汤饺做法。
九楼:
我喜欢小笼汤包、北京烤鸭和火锅(事实上,今晚我要去北京的海底捞吃饭),但我想有一个被忽略的菜品是加入酱汁的台湾卤肉饭。这是至今为止我最喜欢的台湾菜。我也吃过这种饭的大陆版本,但台湾版仍然是最好的。
而我吃过的最美味的烤鱼是云南风味的。这道菜配上了柠檬香茅和辣椒,非常好吃。但是没能找到一张好看的照片。
十楼:
哇!这里有很多很赞的答案!让我都饿了!
在我去上班的路上,每周总有几次我会停下来,在一个街边小摊上买一份煎饼。我知道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菜”,但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食物,非常美味!这种薄饼是在一个圆形平底锅上做出来的,锅子放在一辆轻便的小车上,用丙烷作为燃料。
首先,用一根又细又宽的木棍在锅面上抹一层薄薄的油,然后将薄饼两面煎熟。接着,磕破一个鸡蛋,抹在锅面上,然后立即将薄饼放在鸡蛋上面,这样它们就能很快融为一体。然后将整个饼翻面,将薄饼上涂上几种酱料,再加入几种被切碎的蔬菜(豆角、土豆条、葱等)。要在煎饼里放些什么完全由你决定。如果你想要的话,他们还有热胡椒酱。(我一直都加热胡椒酱,非常好吃)。最后一步是用薄饼将油条卷起来,油条是一种炸过的、有嚼劲的面团食品,它和煎饼加在一起就像是墨西哥卷(对于我们西方人而言)。整个过程只需花上两到三分钟,(在南京)一个煎饼的价格是65美分。
对我来说,还有一部分乐趣便是和摊主聊天了。他们听到外国人讲汉语的时候很惊讶,但是,我必须承认很难跟上他们的说话速度,因为他们讲的是南京话,这是标准普通话的一种地方变体。不过,仍然非常有趣,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朋友,那个男子和他的妻子叫我“哥哥”——大哥的意思。
十一楼:
叉烧包,一种内馅是猪肉和蚝油的广式包子。它不是一道菜,而是一种点心,不过这种点心太美味了,完全值得专门说一说。我和其他来自葡萄牙的家伙经常在澳门的一家中餐馆里额外再点上一些叉烧包。
十二楼:
我个人喜欢羊肉串儿和酸辣汤。
羊肉串儿是一种街头美食,是将羊肉切成细小的薄片,一边炙烤一边加入小茴香和其他香料。价格便宜,不需要等多久,而且惊人地美味。做得好的酸辣汤非常好喝,而且营养丰富,热量又低。
十三楼:
中国是一个对游客有很强吸引力的国家。美食则是一场美好旅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烹饪有着悠久的历史、独一无二的特色、多样化的类型与精湛的烹饪方法,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菜以其色、香、味、意与形而著称。
下面是一些好吃的中国菜:咕姥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
十四楼:
我喜欢大部分的答案!我喜欢的几道菜是:
1、三杯鸡:台式三杯鸡
2、如果你有龙眼和半野生的山鸡的话:
3、还有蔬菜?龙须菜如何?
十五楼:
原始问题:最好吃的中国菜是什么?炒面,''Chow mein''是上面这两个汉字的广东话发音,意思是用旺火炒的面条。一般来说,这种用旺火炒的菜中包含了面条、肉(一般是鸡肉、牛肉、虾或猪肉)、洋葱和芹菜。
十六楼:
日式炒面算中国菜吗?我知道这是源于日本的,但巴西的所有中餐馆都卖日式炒面。如果算的话,这当然就是我最喜欢的中国菜!
上次吃午餐的时候,我妻子给我做了一大锅——它是用荞麦面条做的(不是自家做的,但仍然很好吃),配上了甘蓝、花菜、卷心菜、洋葱、胡萝卜、红色和**的青椒、蘑菇和一些肉,以及膏状的日式炒面酱。非常美味!
如果这不算中国菜的话好吧,巴西没有多少传统的中国菜。我们有一种宫保鸡丁,它被称为“Frango Xadrez”,也非常好吃。但我倾向于用荞麦面配着它吃,所以这可能还是一种日式炒面,只是用鸡肉代替了其他的肉!我也很喜欢吃糖醋鱼和春卷,但无疑,日式炒面还是我的最爱。
十七楼:
我建议你尝试北京烤鸭春卷、点心、馄饨汤、辣一点的面、冬阴功汤,这些都是我的最爱。
十八楼:
我最喜欢的中国菜是制作精良的正宗北京烤鸭。美味的脆皮配上其特有的烟熏甜味,实在是太好吃了!然后你可以拿一小片鸭胸肉,配上一段大葱和一点甜面酱、蒜蓉酱或梅子酱(任你选择),将它们卷入薄饼中!实在是太美味了!我是在上海的新大陆餐厅吃的。
十九楼:
叉烧。我准备这周末再去吃一顿。新加坡面(我知道这不是中国菜,但实在太好吃了!)我要用它配吃剩下的叉烧(如果有剩下的话)宫保鸡丁,酸辣汤,所有的捞面,所有的炒面,麻婆豆腐。这个菜网上有很多了,你可以去看看。
二十楼:
鸡肉炒面是我的最爱,我猜这也是最好吃的中国菜之一。我喜欢这种经典的可以外带的菜,它非常简单。我们能加入新鲜松脆的蔬菜,还有中国人一般用的调味料,如生抽和芝麻油。但是在选择面条的时候,你得小心质量问题。
本文为三个金原创,未经授权,不许转载(源自网络)
一、生活
1:衣
说到衣服,就不得不说到荷兰人的身高了。荷兰男生平均身高1855cm,位列全球第一。本来在中国就被淹没在人群中的我,到这里就只能在学龄前儿童面前找找自信。所以,买衣服、鞋子等就比较麻烦,码数合适的,款式太幼稚;好看的又没有号。很尴尬。最痛苦的一点是:来了荷兰以后,镜子里面就再也看不到自己的脸了,只能瞥见黑黑的头顶。不过,也是因为这个身高优势,我们刚来荷兰时三个可以横睡在气垫床上一周,毫无压力;也能在UGG买到便宜的童鞋,与成年人款一样,价格一半。老天还真是公平的。
跟穿衣相关的另一点就是,雨天时候大家都不打伞也不穿雨披。荷兰经常下雨,一天下个十几次也是家常便饭,所以经常被雨浇。记得我第一次出去遇到雨天时,着急忙慌地把雨披拿出来,等我穿完,发现周遭人都很淡定地走在雨里,没有采取任何防雨措施。当时那个震惊。后来才得知,大部分的荷兰人都穿防雨服,哪怕没穿防雨服的,也无所谓,习惯了。不得不感慨,荷兰空气真好,雨也干净。如果让荷兰人感受下北京下雨,看到白衣服变成灰衣服,就知道雨披和雨伞的必要性了。
我看荷兰人下雨不打伞奇怪,同样的他们对于中国人夏天打伞也感到奇怪。在他们的文化里,特别喜欢晒太阳,晒成小麦色是最棒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如果你没有出去晒黑,那么说明你穷,没钱去旅游享受日光浴。但中国人发而反其道而行。我的同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夏天要打伞?我说是为了防晒,我们不喜欢被晒黑。接着她问了个更神奇的问题,难道雨伞防晒吗?待我解释后,她才知道我们用的是太阳伞,或者太阳伞在荷兰是个非常诡异和稀少的存在,所以她看到的第一反应是中国人夏天撑雨伞,何其怪哉?
2:食
这是我感受最深刻的一部分。跟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相比,荷兰人的饮食显得太粗糙。他们对于吃饭的态度很随意,讲究快捷和方便。之前住在一个荷兰朋友家,她早饭吃面包片,中午是酸奶加坚果或者三明治,从开始做到吃完,半小时不到。晚饭稍微丰盛些,但是无非就是意大利面、土豆或者芝士,烹调也略简单。冷食为主,炒菜油烟也少,油烟机根本不像中国的那么强劲,所以每次中国人做饭就是国际舍友门的灾难。特别是炒菜时随意加点辣椒对于外国友人的杀伤力都可以到达生化武器的级别。
来到荷兰,没有任何去餐厅吃荷兰菜的冲动。除了难吃,当然最重要的是贵。不过这样也让我提前体验家庭煮妇的生活,进入了烹调的油烟世界。
另外,我想中国人重视吃饭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我们习惯利用吃饭的契机做很多事情,比方说:谈生意、谈恋爱、侃大山、各类庆祝一次饭局或许就能改变人生,它的作用远远大于满足人们口腹之欲。所以我们花大量时间做饭、吃饭,还乐此不疲。荷兰人,或者是欧洲人并没有这个习惯,吃完就撤。有时候也会有晚餐会,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几个小时,但是频率不多并且一般不会喝太多酒。而我们中国的饭桌文化一般都和酒文化以及人际关系掺杂一起,什么“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等等。荷兰人类似的场合就是派对,他们会参加派对去结实朋友,但是我想应该不会在派对上谈生意吧。这个派对,我还真是没什么好感,参加过荷兰国王日的大派对,学校的新生派对以及一些小型的宿舍派对,但是,感觉略单调,就是啤酒加上震耳欲聋的音乐以及不明原因很快乐的人们。
想要在朋友生日的时候蹭一顿大餐,也是不可能的。厄瓜多尔的朋友分享了他在荷兰过生日的经验。他告诉他的荷兰朋友们,明天是他的生日。朋友门就说好啊,那就带蛋糕来,我们一起吃。他无语了,不是朋友们给他做蛋糕,给他送礼物吗?没办法,入乡随俗。第二天,他来到办公室,大家围着蛋糕坐一圈,他要和朋友一一握手表示感谢。根本不像国内过生日,享受寿星的待遇。我想这点在欧洲或许是类似的,之前捷克舍友过生日,提前用了两个晚上做了生日那天要吃的饼干,虽然不太好吃,但也是付出了很多汗水的。等到生日当天,要去购置大量啤酒,以及两三包薯片和糖果。千万不要期待能在欧洲人生日派对上吃饱,除了薯片、饼干、糖果类的小东西,无限量供应的只有啤酒。
吃的方面真是蛮失望,但是喝的就很满足。荷兰的牛奶全世界闻名,质量好,关键还便宜,也养成了我早餐喝牛奶的习惯,乳糖不耐症貌似也好了,这点还是很可喜的。这边的水质也特别好,今天刚听一个水利工程的博士说,荷兰自来水管的水比矿泉水瓶子里的水干净卫生,因为水源一样。但是瓶装水做了很多处理,而自来水没有,完全可以放心直饮。此外,这里的酒品种也特别多,各式各样的红酒和啤酒,据说光啤酒就有几百种。对我来说,无法分辨,只能尝出来有些啤酒甜,有些苦;有些看起来黑,有些看起来黄,如此而已。
关于食,我最后还想分享一个乌干达朋友的经历。她刚来荷兰,在市中心到处逛,觉得有点冷,看到很多coffeeshop,于是进去准备买一杯咖啡,但是得到的回答是他们不卖咖啡。后来才知道,这种店是卖和合法吸的场所,跟咖啡没有半毛钱关系。
3:住
很羡慕荷兰人良好的居住环境:空气好、绿化好、独门独户还带小花园。的特色就是每个房子都有硕大无比的窗户,几乎一面墙就是窗户。貌似是因为以前荷兰的税按照门大小来收,所以荷兰人就缩小门的尺寸,扩大窗户面积。家具什么的大件都是从窗户运进去。不过,神奇的是这么大的玻璃窗户外面没有防盗窗,无论是不是底楼,一律着。这或许说明荷兰治安好,这要是摆在中国,那就是引诱小偷犯罪。当然,最神奇的就是荷兰人很少用窗帘,即使有,也是摆设,从来不关上。所以,走在路上,不小心就看到某家在吃饭,某人在看电视,某人光着膀子走来走去谁说西方人重视隐私?家家门口都标着自己的名字,这也无关隐私?
说到这个,我还想分享个好像一点都没有隐私的活动,就是荷兰很多桑拿都是男女混蒸,德国的桑拿也是混蒸。朋友去德国蒸桑拿,一进换衣间就看到个衣服的女性,当时都震惊了,但是看到大家都很神态自若,也就放得开了。进桑拿房是不能穿的,有个中国朋友穿了泳裤进去,有正义感的德国朋友还会告诉他必须脱掉我问同事们是不是也会去这种公共的桑拿室,有些说不在意,有些说看情况。如果比较在意的,一般会和一群很熟的朋友租个带桑拿房的房子,这样就只和朋友相见,但是,就算这样,我也无法接受啊!
4:行
这方面,我想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荷兰是自行车王国。在出国之前也略有耳闻,但是来到这里,看到红色塑胶的自行车高速道以及专门的自行车红绿灯,感觉真是名不虚传。最神奇的是,在荷兰骑自行车也是需要学习交规的,而且和汽车的交规是一样的。在荷兰会看到一群穿着安全警示服的小朋友们骑着自行车跟着老师们在街上骑车。对,他们就是在学习交规。所以,在荷兰,自行车和汽车相撞,警察判定责任是谁并不是看车,而是看车主是否违反了交规。如果自行车违反了交规,那么汽车也是一点责任都没有的。更恐怖的是,荷兰的交规还很复杂,红绿灯分车子、自行车以及行人,还有各种箭头标示优行驶权,每个城市的还会有些不同,真是需要系统学习。
自行车在荷兰是完全可以达到公交车速度的。当然,在路上威风的不是我,我就是骑着后轮晃动的童车慢悠悠地挪动,一不留神,就有一道身影"嗖"一声经过,不愧是高速!虽然自行车出行有很多优势,但是自行车要是坏了,修理费用就很有点高。我居住的小村庄,修理自行车的地方9欧起修,有次我自行车就换了根辐条,就要20欧。
荷兰的公共交通与中国相比,品种就少了很多。没有地铁,也没有高铁。一般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只能坐火车,200公里在国内高铁也就一小时不到,这里最快两个半小时。索性荷兰不大,不然出行真是很不方便。
二、思想
1:直接
西方人都普遍偏直接,直抒胸臆,不掩饰。厄瓜多尔的朋友提到一个小例子:
有天,他问他的荷兰朋友要不要和他一起去看。人家回到:"不,我不想去。"
他愣住了,因为在他的文化里,拒绝一般比较委婉。如果不想去,一般就推脱自己有事情。但是,这哥们这么直接,让他以为自己肯定是哪里做的不对,惹到人家了。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人家说话的方式。
另一个例子,有一个朋友A做了可颂,然后把照片发在群里。第二天,另一个荷兰朋友B问:“你昨天做的可颂如何?”A回答“挺好吃的。”然后B说:“是吗?但是看起来并不好吃嘛!”我听到这个对话差点尴尬症都犯了,但是A就很淡定,习以为常毫无反应。
西方人直接,而荷兰人又是其中最直接的。有些法国或者英国人来到荷兰都被荷兰人粗暴直接的交流方式震惊到。而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我们为了不伤害对方,往往会说些违心的恭维话。在这里,我不想说我们虚伪或者荷兰人太冒失,这只是不同文化的人价值观不同,荷兰人认为诚实往往比礼貌更重要。
关于这种直接,我问了在场的荷兰们,如果一个男孩子表白,但是她们不喜欢这个男孩子,会直接说:"不,我不喜欢你!"还是说:"你很好,但是我们不适合,你会找到更好的"。她们一致的回答是后者。
一个奇怪的直接+含蓄的例子就是收到礼物时,荷兰人(或者说西方人)都会当面直接拆开礼物,然后无论喜不喜欢,都会说很好,谢谢等。我们中国人好像都是收到礼物等到客人走后迫不及待打开,以免看到礼物失望等情绪伤了客人面子。
我想直接也是分情况看对象的。对于陌生人,直接是最有效的方式,也体现诚信。但是,对于涉及感情的事情,说话还是需要些技巧的。
2:等级意识淡薄
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偏重,在家有长辈晚辈之分,在外有领导下属之别,都需要记住自己的位份,不要越级。荷兰人貌似不太在意这些,我们可以直接喊教授的名字,而不是,"X教授"。
关于这个,我就闹了一次笑话。有次给老师发信,因为初来乍到,也摸不清老师是怎么样的性格,为了显示自己的尊重,抬头就是professor+姓。老师回复的第一句话就是说,从来没有人这么叫过他,要么喊他的名字,要么就是X先生;而且,荷兰人也没有中国人那么在意头衔,所以不要加上教授了,他觉得很别扭。
不过我奇怪的是,在中国老师们如此威严,但是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等各种不“尊师重道”的现象都有。在荷兰,老师们不是神,但是他们的课堂上,无论几百人的课还是几个人的小班,几乎都看不到睡觉的,玩手机、电脑的人也很少。这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对老师做工作的尊重,就像他们尊重清洁工一样,而不是因为社会等级而形成的长幼尊卑。
在荷兰读博期间,我越来越体会到这种平等的关系。可以直呼导师的名字,开各种玩笑,跟导师一起做饭玩耍,亦师亦友。然而我对大多数国内导师的印象都是他们高高在上,我尊敬他们、崇拜他们,很想多了解老师一些,巴不得给老师们提鞋,但是有时连跪舔的机会都没有。目前为止,我比较喜欢这种平等关系,不仅让我自我意识更强,还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那么复杂。当然,当我听到导师的儿子直呼他名字时,我也是有点受不了的,至少我无法想象如果我直呼我老爸名字时,他老人家是什么反应。
3:时间观念强
在中国,我们的时间观念比较机动,说好三点见面,要是晚了会也是可以的。特别是长辈或者领导,晚到半小时以上都是可以接受的。在荷兰,无论身份如何,无一例外都要遵守时间。特别是商店关门非常准时,毫不拖延。和人约会,要是晚到五分钟以上,通常都是让人难以理解的。
不过,和舍友们的相处就没有这个感觉。说好7点做饭,9点才陆陆续续来,11点才能开始吃,真是墨迹到让人抓狂。
4:计划性强
西班牙的博士说,几乎每个荷兰人都用日历来规划他们的行程。有天,他想约一个荷兰博士出去吃饭,人家第一反应是拿出手机看日历,翻了半天说,我明天上午没空、下午没空、后天没空下周六吧。他瞬间无语,不就是出去吃个饭嘛,犯得着吗?
就在刚才出去了一阵,听到一个对话"wouldyouliketocome""Yeah,butIneedtocheckmyagenda"
这么说来,我想到了每次跟荷兰老师约时间,他都是立马坐到电脑旁边,开始查自己什么时候有空。不像国内老师都是立马能给出个时间,或者是约个大致时间,倒时候再看。
或许是他们喜欢事情按照计划来,不喜欢没有规划杂乱的生活。
5:自由
荷兰是个自由的国度。套用之前听到一个导游说的话:"许多别的国家还在讨论的事情,荷兰已经通过了,比方说:、、吸以及"。
在荷兰,你可以选择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正常的生活。社会并没有混乱,因为它可以自己调节。
6GoDutch
西方有名的godutch起源于荷兰。荷兰人在欧洲也是出了名的抠和斤斤计较。这里有个荷兰人自黑的说法,“知道铜丝是怎么发明的吗?,这起源于两个荷兰人在路上捡到了一个硬币,都认为是自己最先发现的,于是相互争抢,最后拽成铜丝的”。(参考godutch_)
荷兰的银行APP上,有一个功能是分摊账单(Splitbills),我刚来不知道这个是干嘛的,还单纯以为是分期付款。后来知道以后,才明白AA在荷兰人生活中太司空见惯了。
巴基斯坦朋友说起一个经历,他刚来荷兰的时候,上完一节课,有个荷兰学生邀请大家去他家玩,他很开心地去了,感觉是个认识新朋友的好机会。他们吃了些荷兰食物,侃大山,玩游戏,玩得非常开心。最后离开的时候,他朋友说,”每个人4欧“。他就懵逼了,感觉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在他们国家,哪有让客人掏钱的道理。
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如果请客人来,让客人掏钱那估计就是友尽的节奏。不过,我跟荷兰朋友说起这个区别时,他就问我,那么穷人岂不是都没法邀请朋友来玩,哪里请得起啊?这么说来,好像的确有这种弊端。不要说穷人负担不起这种昂贵的社交,可能大部分的中国人都被请客吃饭、送礼和各种份子钱所累。其中涉及的不仅是花钱,还要费劲心思去琢磨各种规则。
在荷兰,送礼和随份子没那么可怕。朋友生日不用送礼物,只要说句生日快乐,再谢谢TA带来的生日蛋糕就好。哪怕是闺蜜结婚、生子,寄个卡片就能表达心意。如果要去吃饭,份子钱也是有明码标价的,如果全天参加给25欧,只吃晚餐15欧。成年以后,哪怕跟爸妈出去吃饭,AA制也是不足为奇的。
我有时挺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交往模式,不被关系所累,大家相处也没有那么多负担。不过,要是跟最亲的人还AA,我感觉还是有点接受不了。
我感觉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肯定有冲击,比如说年轻人已经习惯了这种AA。但是并不是代表我们完全西化,完全个人主义了,只是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定义更加狭窄了。以前可能一个村的都是自己人,然后变成一个宗族的人需要维持,现在可能这个亲密圈子更小,只限于自己的一小家子。
小贴士之礼貌
1打喷嚏
外国人对于打喷嚏还是很重视的,以下三点比较重要:
-在安静的氛围下,打喷嚏前可以说下Sorry,以表示因打扰别人而抱歉
-打喷嚏时一定要背对人,捂住嘴。(打喷嚏不捂住嘴是荷兰人最讨厌的行为之一)
-别人打完喷嚏要说下"Blessyou"(上帝保佑你)或者荷兰语"Gezondheid"(祝你健康),这好像是西方人的习惯,知乎上已经有了回答:为什么美国人打喷嚏以后别人会说BlessYou?
2礼物
这个在上文有部分提到过,再提出来重申下。
荷兰人非常直接,所以如果想送礼物,又想不出来合适的,完全可以直接问对方想收到什么,因为他们更不想收到自己不喜欢的礼物。
无论再小的礼物,都包装下,再附上卡片。
收到别人送的礼物,要当面拆开并感谢。如果不当面拆开,人家会觉得你不喜欢。
除了这些文化差异外,在讨论环节,荷兰学生们问了两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在此也分享下。
第一个就是问我如何看待荷兰的"黑彼得"。这是传统与人权相争。黑彼得是帮助圣诞老公公派发礼物的助手,形象是个黑人。"一些人认为黑彼得这个人物给人们灌输了有关黑人的刻板印象,有丑化和戏弄黑人的嫌疑。另外,黑彼得的起源很可能和荷兰当年从事的奴隶贸易有关,大肆庆祝这样一个有着这种历史背景的节日,让生活在荷兰的几十万奴隶情何以堪?"(摘自传统为人权让路?荷兰节日传统被指种族歧视遭联合国调查)。
在场的荷兰学生认为,这只是一个传统,他们从来不认为跟歧视或者人权有任何关系。这让我想到了前阵子沸沸扬扬的玉林狗肉节,这算不算是传统与动物保护之争?
第二个就比较无语了,一个荷兰男生问:"中国经济水平如何?每个人都有电脑吗?"我淡淡一笑,说:"中国现在发展很迅速,几乎每个人都有电脑;另外,手机什么的,有数据显示,每个中国人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苹果在中国就是街机"我笑,是因为想不到还真有人问这么傻的问题,还是一个大学生。跟一个印度小弟聊天,他说也有荷兰人问他印度人吃不吃得饱饭类似的问题。的确,西方文化目前是强势文化,貌似也不需要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什么东西,但是这么不关心外面的世界,有时也是很危险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