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恋爱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两种人:一种是要结婚才认真谈恋爱的人,另一种是不考虑结婚或者暂时不想考虑结婚的人,那么如何确定对方的真实意图呢主要看双方在日常生活中的话题,围绕的是什么内容,当对方愿意和你讨论或者引导你谈论一些母性的事情时,那就是想把你嫁到这个方向上;如果谈论的都是浪漫、旅行晚餐、艺术**等等,那就不是想过或还不想结婚。
如果他对你很感兴趣,开始和他讨论到底是男孩好还是女孩好还是宝宝长得像你我连名字都开始思索,这是一种强烈的结婚生子的愿望。当然,也可能有相反的方式,比如,孩子不应该像你的小眼睛,女孩不应该像你那样随性,动不动就发脾气,这些都是一种想要成家的样子。简而言之,愿意以任何方式进行讨论都是真诚的。
但如果对方没有感觉,就忽略,看看他的周围。要么是缘分不对,要么是时机不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催着姑娘们结婚,想要结婚,建议明确一点,给对方速谈,不要把彼此的生命浪费在错误的人身上。问他一些关于家庭成员的问题,比如:兄弟姐妹、父母、亲戚、阿姨等等,如果对方很乐意交谈,怀着善意调侃自己的家庭成员,有美化的嫌疑,那就是表现出你对家庭的温暖,希望得到你对他们家庭的好感。
如果你给对方足够的安全感,他肯定在你知道不好的前提下不会离开,或者想要表现出更真实的自己,也可能会在你面前表达他对他们的不满,这也就像你们作为一家人一样。但如果对方的回答是这样的:“你为什么要挖我的个人信息”或者“你是不是太负责了”这种态度表明对方没有想过这些问题,甚至不会去想它们。和他谈谈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比如你想住什么样的房子,喜欢什么样的装修风格,家里要不要养宠物,要不要自己做饭等等,以及这些关于你未来生活的具体问题。
结婚大龄话很正常,只要你们感情基础好,晚几年也没事。主要是受到周围环境和家人的影响,都催促,你心里也就着急了。你可以换个角度去与你对象沟通,比如女的年龄大了生孩子,对身体不好,双方父母大了,也不方便看孩子,咱还要生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如果对方还是一味的按她的套路来,你就要考虑她是否是合适结婚的对象了。毕竟,恋爱和结婚是不同的。要谨慎小心。
祝你成功。加油。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顺其自然,顺到什么时候才算自然。还有就是你们交往有多长时间了,你就问他这么关键的一个问题,虽说不以结婚为目的都是耍牛氓,但是可能她想对你耍牛氓一下吧
我认为还是晚婚晚育比较好吧,因为晚婚的话可以让自己在结婚之前有更多的时间去打拼,去创业,去为自己以后的家庭争取到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且晚育的话,可以让自己的家庭从新婚到开始养育孩子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有一个缓和期。这样的话,对整个家庭都是比较好的。
感性的说,是!
理性的说,婚姻的本质编辑 结婚证
摘自曹菁《爱情信仰论》婚姻的真正本质是管控男女关系的机制,婚姻与爱情,生活,家庭,生育都没有必然的关系。连责任和义务都不是婚姻独有的。婚姻属于是管控型伦理,爱情属于是自愿型伦理。在古代几乎全世界都在搞包办婚姻,这是在强调婚姻伦理(管控型伦理)主导男女关系的一切。长期以来受古代伦理的影响,一直没有爱情伦理与爱情伦理关系的概念,变成“恋爱为婚姻做准备”,其逻辑就是爱情只是一种选择准备的过程,一定要等到结婚才能有神圣性。其实只要你们愿意,爱情关系本身就能产生神圣性。
在古代经典以及基督教《圣经》,发现里面基本上都是包办婚姻的描写,没有婚前的爱情描写。古代基督教基本上是包办婚姻,后来基督教的变通“恋爱为婚姻做准备”,这个思想影响了全世界,但在这个思想里没有承认爱情关系能产生神圣性,只是一种选择过程。如果婚姻真正的本质是管控,那么包办婚姻可能就是婚姻本来的真实面目。包办婚姻结束以后,婚姻的管控力就削弱了大部分。 而“包办婚姻”这一词,是后来的人发明出来的,古代人可能认为婚姻本来就是包办的。
许多人认为有了爱情而进入了婚姻,但真相是因为有了管控而进入了婚姻。
这里有两个简单的证据,第一,没有相爱的人也可以结婚。第二,相爱的人可以没有结婚。
当你发现婚姻的历史本质时,你会觉得现代婚姻更像一个文化产业。婚姻原本的稳定基础有两个,第一,男女关系被全面管控,第二,女人的地位比男人低。如果人是有自由的,那么这两个基础就不存在。人们可以拒绝进入婚姻的管控(不结婚),或晚进入被管控(晚婚),以及拒绝再被管控(离婚)。
婚姻关系是由管控所产生的伦理关系。爱情关系是由自愿所产生的伦理关系。现代婚姻原理是人们自愿授权民政局来管控他们的关系。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婚姻关系就会比婚前存在的爱情关系会更神圣。因为连婚姻关系都是基于爱情关系存在的。
用了一百多年,终于把婚姻包装成看上去像是自愿的行为。一些国家的民政局开始垄断“婚姻”这个名词。原有的婚姻伦理已经奔溃。新的伦理体系开始崛起,这就是爱情伦理。
各国政府都在推销一份被叫做“婚姻”的合同,而古代婚姻则被叫做“包办婚姻”。
婚姻自问:如果监狱是自由的,那么怎么能使得人们自愿进入监狱(婚姻)?第一,许诺进出监狱有一定的自由。第二,给进监狱的人有好处的政策。第三,靠忽悠,我不关心什么是真爱,我只关心,爱情怎么为世俗服务。婚姻又自问:如果监狱(婚姻)是自由的,那么还是监狱吗?我不关心是否真的存在,我只要有帮人相信它是存在的就可以了。
基督教《圣经》申命记7:3中“不可将你的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是指异族异教徒),也不可使你的儿子娶他们的女儿”这句话中表明了父亲有包办儿女婚姻的权力。 《圣经》里没有婚前爱情描写,也没有对于爱情的论述。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安排亚当与夏娃结婚。上帝从来没有批评过婚姻包办。《圣经》也没有记载过现今流行的婚姻宣誓,你不能不怀疑这是从爱情宣誓嫁接过来的。
恋爱是婚姻的准备过程这种模式就是各国政府乐于推动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多元的社会中并不是绝对正确和绝对道德的。这种模式是兼顾两种伦理,两头讨好的模式。真正的爱情伦理关系建立后就已经神圣了,为什么还要再神圣一次?而真正的婚姻是包办的婚姻。
古代婚姻的真相,古代社会存在一个全面的男女管控体系,婚姻是这个管控体系的主要部分,这个管控体系的核心理念就隔离男女。就是不要让男女随便接触,主要手段有(儒教认为女人不要参加社会工作,最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女不能随便交往。伊斯兰教是要求女人戴面纱,其实基督教早期也是要求女人戴面纱的,总之,各个教派的做法非常相似)。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环境的诱惑会比较少,更加容易做到忠诚。男女需要结合不能靠直接交往,必然要父母安排和媒人的建议。
自从大学毕业之后,母胎单身至今也依旧高歌“单身万岁”的几个高中好友忽然开始互相督促起了彼此的终身大事来,甚至盘算起了“租个男友回家”的主意。原因无他,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催婚”时刻,过年。
过年,除却被问年薪时的尴尬,最怕的,还有来自亲戚们“善意”的提醒:姑娘,你该结婚了。
爱情没有时间表
在上一代人的眼中,结婚是人生的必走之路,更是一个女人余生的保障,无论你的事业多么成功,还是要回归家庭的。婚姻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为人生投保,一旦结婚,下半生无需再愁。
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家乡工作的好友说起和父母商量自己到大城市闯闯的想法,却立刻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女孩子读完书就该老老实实嫁人,赚再多的钱都不如找个好人家来得好。
我也曾亲耳听到一位长辈对在外面打拼的表姐说:“女人最终还是要找个好男人嫁了的,趁现在还年轻,有资本,不然等老了就没人要了。”
于是,在闲言碎语在心底日渐发酵,身边的朋友同学一个个结婚生子,亲戚们“催婚”的动静一年比一年大的日子里,你也慢慢接受了“趁年轻才有好姻缘”的理论,带着“这个人还不错”的将就心理,把下半生托付出去。
女人嫁人就是一次重生,第一次生命你没有选择权,好坏认命是天经地义。等到第二次生命你能做主了,却选择了“将就”,那又何必去怪婚姻不幸呢?
倘若抹去所有外界的看法和压力,结婚的理由该是什么?我想,一定会有人回答我“和喜欢的人结婚”,但几乎不会有人回答我“该结婚了”。我们都太清楚,那些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姑娘,在婚后的生活里,多半和幸福不搭边。结婚,本来就是该建立在,喜欢,合适,想和对方过一辈子的基础上的,如果不是,结婚是为了什么,难道还真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后半生啊?
在**《剩者为王》里,女主角盛如曦的父亲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不应该为父母亲结婚,你不应该听外面的那些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着要结婚,你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憧憬着的去结婚。某一天,昂首挺胸的,要特别硬气的,好像赢了一样,对我们说,我找到了,就是这个人。人生唯一不能妥协的就是和将就的人度过余生, 想好了再结婚, 别因为父母的迫切影响了你的判断 , 别因为世俗的眼光影响了你的决定,更别让不适合的人带走了最好的你。
修炼自己,等待爱情
在陈愉看来,婚姻从来不是最终目标,爱才是,所以在交往过的男友中,她最终选择了那个三观一致,能让她开心、放心,一想到还可以和他一起过30年、50年、60年就期待得不得了的外籍男人dave。
“事业可以重头来,但婚姻,选的是一辈子的合作者,选错了,代价太大了。”
在此之前,她曾是那个不被上帝眷顾的孩子,尽管生在美国,但生活却与主流相去甚远,她穿打折的衣服,留老土的发型,戴可乐瓶一样厚的眼镜,对美国文化一无所知,听不懂同学的玩笑。在别人带花生酱和果冻的时候,因为带了葱油饼,被嚷嚷“滚回中国去”。
凭着一腔干劲,24岁时,陈愉做了全美最负盛名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项目助理;31岁,她上任洛杉矶副市长。不满于中国对女性的婚姻和经济地位的限制,在42岁的时候,出版《30岁前别结婚》一书,讲透自己的爱情观。
她总爱说自己是好运气,但她身上那份努力的光芒是任谁都掩盖不住的,所以那个人,终于寻着她身上的光彩而来。
陈愉走进婚姻殿堂的那年,已经38岁了,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谓的“适婚年龄”,但如今已经49岁的她看起来自信爽利如29岁的样子,精力充沛,恃才而靓。
我想,那是因为她找对了人,嫁给了爱情,而不是完成了婚姻。
婚姻的幸福感,不都是从嫁给自己真正认同的人生伴侣开始,一点点包裹住你的余生的吗?结婚,本就没有年龄的界限,没有规定说30岁以上就不能结婚,也没有规定过了30岁就再不到对的人,感情衡量两个人是否在一起的重要标准之一。
TED有一段很著名的演讲《年轻人,别让任何人打乱你人生的节奏》:“有的人16岁就定下人生目标,有的人25岁才找到工作;有的人有了孩子,有的人35岁还是单身;有的人结了婚却等了8到10年才要孩子;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取决于我们的时间安排,你身边有些朋友也许遥遥领先于你,有些朋友也许落后于你,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节奏。”
我们总是规规矩矩按照前人的步伐来走自己的路,可是如果将人生的每一段历程都算得同他人一样精准,便如同把自己困守在一个圆里,看似圆满无憾,实则再也踏不出自己给自己画下的牢。
并不是每一件算出来的事情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得出来。婚姻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婚姻,倘若有意为之,就失了其本真的意义了。把握好自己的节奏,“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