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绣花机最多可以做到多少种颜色?

电脑绣花机最多可以做到多少种颜色?,第1张

现在市场上,一个机头最多有20个针杆,也就是说可以自动换20个颜色,禾丰绣花机,只此一家。但其实理论上来说,你的花型想做多少个颜色就可以做多少个颜色,像时装重工绣花,山水画等,颜色随随便便20+,机头也可以组合绣,也可以手动换色,就是比较麻烦,未来,期待能研发出22色,24色的绣花机

我有我的人生,我有我的生活,我的人生我做主。孩子们也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人生,他们的人生就由他们自己做主吧。

但这需要做父母的人,思想开通,而且想得开,放手让孩子们走自己的路。因为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不能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所以,孩子们的生活就让他们自己安排吧!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通过朋友帮忙,给自己的儿子找过三次坐办公室的工作。但儿子不领老爸的情,每次都是上班没几天,自己就悄悄地辞掉了工作回家了,最长的一次工作了也不到三个月。这让父母很失望,但也无计可施,无可奈何。

还有一个女孩,去年研究生毕业后,正好赶上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招收高学历的人才进入各个部门工作。女孩通过笔试面试,很容易就被录取了。

或许这工作来得太容易了,或许孩子是真的不喜欢,尽管工作非常好,但女孩工作不到两个月,就辞职了。父母很生气,但女孩说,不喜欢那个工作。仅仅是因为不喜欢,就辞掉了那么好的工作,让别人感觉特别遗憾。

这就是父母给孩子规划好了的人生的路。就像朋友的儿子,也是因为不喜欢,当然是不想走了。

现在,朋友的儿子自己开了一家宠物店,干得信心满满的。而那个女孩要出国读博。或许“儿孙自有儿孙福”吧,我们做好我们自己就可以了。

非常赞成这一观点。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懂得,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应该感恩孩子在我们人生中能陪伴我们一程,他有他的人生,如同我们的人生不是我们父母的一样。但他的人生要靠他自己走,而不能由我们主导。

我有一朋友,她女儿从小特别喜欢画画,也非常有天分,但是她却坚持让女儿学外语,目标是外交学院,因为当一名外交官是我朋友从小的梦想。她女儿孩子从小特别听话,妈妈让学什么,即使不情愿也照做,在学校外语成绩也比较突出,最后被保送到北京外交学院。但孩子大学毕业后并没有按照我朋友的愿望去国外深造,努力成为外交官,而选择去一中学当了名中学教师,让她妈妈非常失望。后来我问她女儿,你为什么不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完成你妈妈的心愿呢?她告诉我说:当外交官是妈妈的梦想,不是我的,我的梦想是当画家,看样子是实现不了了。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为了帮助和我一样有梦想的孩子,在选择未来职业方向的时候,不能只听父母的,要有选择自己未来的勇气和权利,同时也想告诫学生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爱好、梦想,鼓励他们去努力追求,这样他们才会有动力,有坚持。因为未来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父母的。

父母要学会逐渐放手,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主,给他自己选择的权利,让他走他自己想做的人生路,就像放风筝一样,绳子拽的太紧孩子是飞不高的。千万不能什么都替他做主,父母终归只能陪孩子一程,不能陪他一生。所以做父母的要懂得:你的人生是你的,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

赞同!

我觉得人很有意思,当我们还是只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很希望家长能不要那么管我们,不要什么事都插一脚。希望能让我们有自己的选择,选自己喜欢的玩具,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可当我们变为父母时,我们就会忍不住想要插手孩子的一切事情,变得特别专制,希望孩子听令于我们,不允许他们由着自己的想法来。为孩子设想了一切,觉得这就是为孩子好,就是为孩子负责。

说真的我们陪不了孩子终老,陪不了他们一辈子,孩子的路终究得孩子自己走。况且时代瞬息万变,我们的思想却一直在退化,我们会满满的脱离这个时代。

打个比方:现在 科技 越来越发达,AI智能被运用个各种场景,这都是90后的杰作,作为父母很多都不懂AI,若按他们的思想走,我们智能停留在原地, 社会 还怎么发展?

再打个比方:在大人眼里PDD就是个不务正业玩 游戏 的人,但问题人家在那个圈子有自己的成就,而且还比现在一般工作的人成就还大,赚的钱还多。这都是家长眼里想象不到的东西,还有抖音这些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产物,让多少人赚钱。

家长主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定要做个好人之外。孩子未来的路还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吧!毕竟大了也该让他为自己选择的路负责,而家长也可以避免为他选择不好后,引发的抱怨与责怪!

最后以纪伯伦的一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与大家分享,我个人很喜欢,也很有感触,以此与你共勉!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父母要懂:你的人生是你的,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我认成这个观点。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论孩子"中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孩子是生命独立体,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和灵魂,做为父母要尊重孩子。

为什么很多父母不尊重孩子呢?

1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孝道,子女要孝敬父母,要听父母的话,不能忤逆父母的想法,不听话就是对父母的不孝,所以孩子必须听父母的,养成听父母话的习惯。

父母经验比孩子丰富,俗话也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如果父母说的是正确的话,孩子要听从父母的话。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父母的经验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父母强迫孩子听话,双方各执所见,产生很多矛盾。

3父母没有和孩子一起成长,无法理解孩子接受的新知识和新事物,父母与孩子互相之间无法理解。如果双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互相理解;如果双方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双方就会争吵,发生矛盾。

教育孩子不是简单的事情,有人说做父母的要进行父母培训教育,持证才可以上岗,父母既要满足孩子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所以父母要保持学习新知识,才能更好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

4父母要成为心智成熟的人,自尊自爱,这样才能尊重孩子,引导教育好孩子,而不是宠溺孩子。要知道孩子长大了,父母不要担心孩子吃苦,要放手让孩子展翅高飞,要支持孩子的成长。只有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学会独立、学会成长、学会生活,这是父母给孩子得尊重,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成熟的爱。

小结:父母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学会生活,让孩子自由翱翔。

你的人生是你的。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这话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认为说的非常好。俗话说的好。儿孙自有儿孙福。人生短短几十年。生儿育女是每个人人生的一件大事。抚养到他18岁就完成了你的任务。余下的路还要靠孩子自己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们千万别想包办孩子的各种事。你也包办不了。作为爸爸妈妈们要想得开。好儿女志在四方。放飞他们,让他们自己闯去吧。

每一个人之人生要做些什么?要怎样度过,都各自有着特质特色,父母不能包办子女的人生,只能对子女的人生进行指导。

在对人生进行指导方面,其共性有:第一宝贵的是要有 健康 的身体,良好的心态,做到适情定位自身,适度发挥体能,适可享受安逸,适宜锻炼身体,适身医疗保健,做到善良润化心态,学习滋养心态,修炼稳定心态,体验充实心态,管控调适心态。第二宝贵的是必须经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社会 教育,自我教育,做到学习增强德智,思考提升德智,实践锻炼德智,创造促进德智,应变考验德智,从而使德性知行开化进步,绩效奉献显著卓越。第三宝贵的是要有自已从事和开创的事业,事业使人踏实充实,事业支撑人生的辉煌经历和平凡经历,事业开启人生的光明境界,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从事或开创自已有兴趣有能量有必要从事的事业,人生若能将从事事业的可能变为现实并成就自我奉献 社会 ,便是具有价值意义和最佳慰藉的人生。第四宝贵的是要有与家人合作经营的美满家庭,美满家庭的温暖温馨在于家人善于维护和营造,人生有了美满家庭,就是经历了苦难打击,也能化险为安,化苦为乐,化祸为福。第五宝贵的是要有知心朋友,互懂互助,互助共赢,振奋精神,乐度人生。

总之,已经出生而成长立于人世间的个人应以自已的努力奋斗成果证明人生价值意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人生道路,堂堂正正做人,认真切实行事,使自已风度宜人,风貌照人,风采喜人,不能做到生当作人杰,也能做到生当有业绩。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溺爱,事事都迁就孩子,更怕孩子在外面受一点苦,以至于很多孩子缺少了独立生存的能力。从小父母就他们规划好了人生,上什么学校,找什么工作,和什么样的人结婚等等。他们没有独立思考和面对生活压力困难的能力,最终只能被 社会 淘汰。 做父母的要明白一件事,你们只能陪伴孩子一时,不能陪伴他一生,人生的路终究要自己走!

一、即使你再爱他,也要学会放手

我们会发现很多外国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生存能力要比我们强太多,那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方式在某些方面确实比我们好,他们在孩童时期,有各种奇思妙想,父母不光不会加以阻拦,反而会为他们构筑这个美丽的世界,在他们心里种上一颗梦想的种子。在他们成年之后,所有的花销都要靠自己的双手来争取,家里不会再承担抚养费用。难道他们的父母就不爱他们吗?答案肯定不是, 但他们更明白,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必须要学会自己长大,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而他们也有自己生活和人生要走,所以学会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帮助。

二、你的爱会不会是他的压力

前几年青春期的孩子轻生的案例特别多,他们面对压力的时候,没有人可以诉说,常年累月的积累导致了心理疾病。他们在面对升学压力时,父母只关心你考的好不好,分数高不高,能不能考上他们所期望的学校;在面对你有恋爱萌芽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你恋爱会影响学习成绩,是绝对禁止的,而忽略了每个孩子青春期对爱情都充满了憧憬,他们却没有给予正确的疏导。 作为父母,你们想想,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将来会不会想要逃离你,甚至在他们面对困难没法解决的时候会不会恨你。你们的爱,他们非但没有感受到,反而成为了他们的束缚和压力。

三、人生路的靠自己

你要告诉孩子,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每个人都只能陪他走一段路。很多事情你不能依赖别人替你做,很多选择你要自己做决定,同时也要告诉他,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走的累不累只有脚知道。走的辛不辛苦只有自己的心知道,所有的成就都是自己辛苦努力得来的,你比别人多努力一点,就多收获一份成绩,你比别人多一点坚持,你就会有多一份胜利。 父母给了你生命,但给不了你一切,别人帮的了你一时,帮不了你一时,父母朋友都是如此,如果你不努力,别人想帮你一把,都不知道你手在哪里。所有吃过的苦都将照亮他前行的路。

人活一世,做好自己的事,尽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就好,父母子女一场,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缘分,我们好好珍惜的同时,也要明白谁也不能陪伴谁一世,人生的路总归要自己走,而且要记住,越努力越幸运。

当然,父母这辈子是铁饭碗,孩子却是泥巴饭碗,这样的人生能一样吗。两码事。

现在不少当父母的爱拿自己过去的那套经验来瞎指导下一代,搞得两代人之间矛盾不断,冲突多多。

很多老人还以为现在的 社会 是他们脑子里的样子。殊不知,完全已经是两码事了。现在很多年轻人所承受的,和老一代年轻时所经历的完全是两个不同世界里的事物。

爱孩子就多给孩子一些支持和鼓励,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把把关就好。切莫乱拿自己的过时经验强加到下一代头上。他的人生只能他自己去走,有些事,你可能闻所未闻,想破了脑壳可能都理解不了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无论是什么关系,都不应该对别人的人生横加干涉,因为你不能对他的人生负责。

作为父母,教给子女一些做人的道理,教他们练就生存的技能,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传给子女,但是不应该以爱之名,干涉子女的人生选择。

父母与孩子天生便有最亲密的联系,相近的血缘关系,亲密的家庭关系,这些都是不可斩断的。但是,在 社会 中,每个人又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除了是子女,还会是父母,会有自己的爱人、朋友、同事。因此,每一对父母都应该明白,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人生,学会放手也是一种爱。

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无论对错,都不能重来一次。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路有自主的选择权利,选对了是经历,选错了是人生。父母可以帮助子女分析其中利弊,但是不应该代替他们做主。

人的一生会做出很多次选择,小到穿什么颜色的袜子,大到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做选择的能力,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尊重他们所做出的选择。

作为子女,很赞同,但是父母,他们可不这么认为。

父母要懂:你的人生是你的,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可是父母真的懂吗?父母是那种你要做到是能让他炫耀的孩子,又要听话懂事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个矛盾点。你要能吃苦,你要努力按照父母的心愿来走,你要有本事,你的人生父母要插手你要笑着说OK,现在的孩子真难啊!

现在的父母大多都是60后70后,是经过那段苦日子过来的,他们能吃得了苦,这就会使他们也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也要吃苦,也能吃苦,一旦孩子表露异议,他们就会认为这点苦都吃不了,还能做啥? 其实父母不懂,您们出生在那个年代吃了苦,但是现在的我们有了这个条件为何还要去吃苦?

父母的年代和孩子的年代本身就有极大的差别,为何父母就一定要认为自己小时候能做到的事孩子也必须做到?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小女孩家里姐妹两个,父母都在上班,经济条件尚可,现在她大学快实习了,实习的地方离学校很远,来回路程4个多小时,她就想着在公司旁边租房子,父母坚决不同意说“单程才2个小时的路程,为何要租房,住学校不好吗?”她说“要早起,8点上班,5点就要爬起来太早了,才想着租房”她母亲说“这点路程算什么,每天早起不就行了,没必要租房,怎么这点苦都吃不了?”其实她父母时常说“要省钱,要节俭”,这本身很对,可是过度节俭那挣钱的意义在哪,不就是一个数字了吗,

现在条件好了,为什么还要活的像几十年代那样累呢?您小时候苦,不代表自己的孩子也要吃苦吧

父母您们的人生是你们的,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孩子长大了可以自己决定人生了,您们可以在旁边看着提意见,但请不要插手。我有一同学高考志愿想学小语种,父母一心想让她学医,说学医好,出来工作也稳定,而且家里自己都能照顾到,医生好。可是同学不想学,父母就严逼说如果不报,或者没录取上医学专业,你就不用上了。反正你只能学医,别的专业别想。还说什么父母能害你吗?哪个父母不是为了子女好?最终还是学了医,现在在上研究生。她不想学,作为父母为什么要相逼呢?她以后的人生怎么样都是她自己的,她选错了你可以提意见,为何要强硬插手?

现在多少父母插手着子女的决定。有多少孩子高考报专业时,父母插手干预了,说是为了子女好?可是子女真的喜欢吗?有多少父母为了自己的心愿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美名其曰为了孩子好。

父母真的懂吗?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不他们不懂。也许我还没做父母,理解不了父母的那种心情。但是作为子女,父母真的不要再插手干预了,能不能插手子女的事前问一问子女的意见听一听子女的想法?也许他真的不喜欢你帮他做的决定。

孤独症(auti ),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导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4:1,男孩比女孩多3-4倍。

基本介绍 西医学名 :孤独症 英文名称 :auti 主要症状 :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等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感染与免疫因素等 传染性 :无传染性 认识过程,疾病病因,遗传因素,感染与免疫因素,孕期理化因子 ,临床表现,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其他症状,诊断,鉴别诊断,疾病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疾病预后,疾病预防, 认识过程 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报导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 )。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最初,Kanner报导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报导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孤独症的发生。Kanner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由此,逐渐把孤独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在此时期,Lotter发表了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互动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独症发病率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孤独症的病因,并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Kolvin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1980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将童年孤独症视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之后,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 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人们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到孤独症的致病原因。但直至目前,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孤独症的病因。 疾病病因 虽然孤独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同孤独症的发病相关。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 。 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显示,孤独症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共患病率高达61%~90%,而异卵双生子则未见明显的共患病情况。在兄弟姊妹之间的再患病率,估计在45%左右。这些现象提示孤独症存在遗传倾向性。 研究显示,某些染色体异常可能会导致孤独症的发生。目前已知的相关染色体有7q、22q13、2q37、18q、Xp;某些性染色体异常也会出现孤独症的表现。如47、XYY以及45、X/46、XY嵌合体等。较常见的表现出孤独症症状的染色体病有4种: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15q双倍体和苯丙酮尿症。 每年均有新的关于孤独症候选基因的报导。近年来新报导的孤独症候选基因有clock,PRKCBl、CNTN4,CNTCAP2、immune gene、STK39、MAOA、CSMD3、DRD1、neurexinl、SLC25A12、JARDlC、Pax6。另有研究报导,在汉族孤独症患者中,NRP2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 繁多的候选基因提示了孤独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即孤独症可能是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性下,由环境致病因子诱发的疾病。 感染与免疫因素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研究发现,孕妇患病毒感染后,其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大。后来数个研究均提示,孕期感染与孤独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已知的相关病原体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和弓形虫等。目前推测,这些病原体产生的抗体,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了孤独症的发生。 孕期理化因子 受孕早期孕妇若有反应停和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酗酒等,可导致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加。根据这些研究,对怀孕125d的大鼠一次性高剂量腹腔注射丙戊酸钠,其子代鼠表现出类似孤独症的行为学表现。还有研究发现,孕期大鼠暴露于反复冷冻 中,也会增加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对孕鼠进行反复冷冻 ,其子代也表现出孤独症的行为学特征。 临床表现 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社会交往障碍 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交流障碍 1.非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有些患儿还对塑胶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 其他症状 约3/4该症患儿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约1/3-1/4患儿合并癫痫。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 诊断 应综合病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辅助检查的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要点包括:①起病于36个月以内;②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表现;③除外Rett综合征、Heller综合征、Asperger综合征、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等其他疾病。如患儿起病于36个月之后或不具备所有核心症状,则诊断为不典型孤独症。 现将DSM-Ⅳ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介绍如下: 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包括A、B、C三条。 A、在下列(1)、(2)、(3)三项中(共12小项),至少要符合6小项,其中包括(1)小项中的2项,(2)、(3)项中的至少1小项。 (1)社会交往有质的损害,表现如下:a 非语言 流行为的套用存在显著损害,例如:眼对眼的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势等。b 不能与同龄人交往。c 不能自发地与别人分享欢乐、兴趣、成就等(例如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不能带给或指给别人看)。d 在社交与情绪上不能与人发生相互作用。 (2)交流能力有质的损害,表现如下:a 言语发育完全不发育或延迟,而不伴有想用其他方式(例如手势或模仿动作)代偿的尝试。b 有一定说话能力者,在提出话题和维持谈话的能力方面也有明显损害。c 使用刻板的或重复的语言或特殊的、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d 缺少与其年龄相应的自发的假扮游戏或模仿日常生活的游戏。 (3)行为、兴趣或活动方面的局限的、重复的或刻板的格式,表现如下:a 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重复的、局限的兴趣,其程度和内容均属异常,且不易改变。b 固执地遵循某种特殊的、没有意义的常规或仪式。c 刻板重复的作态行为,如手指扑动或扭转、复杂的全身动作等。d 长期持续的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B、3岁以前,在下列三方面中,至少有一方面已有发育延迟或功能异常: (1)社交相互关系。 (2)用于社交的言语。 (3)象征性或想像性的游戏。 C、以上症状不能用Rett障碍或儿童期瓦解性障碍(婴儿痴呆)来解释。 鉴别诊断 1.Rett综合征 仅见于女孩,通常起病于7-24个月,起病前发育正常,起病后头颅发育减慢,已获得的言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迅速丧失,智力严重缺陷,已获得的手的目的性运动技能也丧失,并出现手部的刻板动作(洗手样动作或手指的刻板性扭动)。并常伴过度呼吸、步态不稳、躯干运动共济失调、脊柱侧凸、癫痫发作。病程进展较快,预后较差。 2.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Heller综合征) 该障碍大多起病于2-3岁,起病前发育完全正常,起病后智力迅速倒退,其他各种已获得的能力(包括言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也迅速衰退,甚至丧失。 3.Asperger综合征 又称儿童分裂样精神病,有类似儿童孤独症的某些特征,男孩多见。一般到学龄期7岁左右症状才明显,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局限、刻板、重复的兴趣和行为方式。无明显的言语和智慧型障碍。 4.表达性或感受性语言障碍 该类患儿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或理解能力的损害,智力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智商≥70),非言语交流较好,无社会交往的质的缺陷和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5.儿童精神分裂症 该症主要起病于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病前发育多正常,起病后逐渐出现幻觉、思维障碍、情感淡漠或不协调、意志活动缺乏、行为怪异等精神分裂症症状,从而有助于鉴别。 6.精神发育迟滞 该障碍患儿无社会交往的质的缺陷,言语水平虽不足但与其智力水平相一致,无明显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但是,如果患儿同时存在孤独症的典型症状和智力发育的迟缓,则两个诊断均需做出。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孤独症治疗原则: ①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 ②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 ③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 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根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⑤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 ⑥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关于孤独症治疗的几点共识: ①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 ②世界各国尤其是已开发国家建立了许多的孤独症特殊教育和训练课程体系,前述几个主要的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尚无证据表明哪一种疗法显著优于另外一种。目前各种方法有互相融合的趋势。 ③由于孤独症缺乏特效治疗,目前尚存在数以百种的另类疗法(alternative therapy),这些疗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需慎重。少部分未经特别训练和治疗的孤独症儿童有自我改善的可能,部分疗法声称的疗效可能与此有关。 治疗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前,孤独症普遍被认为属不治之症。自从1987年Lovaas报导采用套用行为分析疗法成功“治愈”9例孤独症儿童以后,世界各国(主要是美国)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了许多的孤独症教育训练疗法或课程,多数疗法或课程的建立者均声称自己的疗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是一些疗法的疗效有夸大之嫌。 Helfin等将各种孤独症疗法分为以下4类: (1)以促进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疗法: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floor time)疗法、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疗法。 (2)以技巧发展为基础(skill-based)的干预疗法:包括交换交流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行为分解训练法(discrete trial training,DTT)。 (3)基于生理学的干预疗法(physiologically oriented intervention):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排毒治疗与膳食疗法。 (4)综合疗法,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套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ral ysis,ABA)属于这一类。 以下将对常见干预疗法作一简单介绍。 1.TEACCH TEACCH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Schopler建立的一套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综合教育方法,是现时在欧美国家获得较高评价的孤独症训练课程。该方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含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能力、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强调训练场地或家庭家具的特别布置、玩具及其有关物品的特别摆放;注重训练程式的安排和视觉提示;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儿童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儿童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课程可以在有关机构开展,也可在家庭中进行。 2.ABA 1987年Lovaas报导对一组19例孤独症儿童采用ABA疗法干预2年,结果有9例基本恢复正常,其他儿童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这一报导引起了轰动。其后许多研究者重复了ABA,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早期报导ABA对高功能孤独症有较好疗效,目前认为该疗法对各类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儿童均有很好的疗效。Lovaas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岁左右的孤独症儿童,这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认为即使对于年龄较大的孤独症儿童,ABA仍然有很高的套用价值。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传统上,ABA的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典型任务分解技术有4个步骤:训练者发出指令、儿童的反应、对儿童反应的应答、停顿。具体包括:(1)任务分析与分解;(2)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3)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reinforce),强化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或身体姿势表扬,强化随着进步逐渐隐退;(4)提示(prompt)和提示渐隐(fade),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又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5)间歇(intertrial interval),在两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需要短暂的休息。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要保证治疗应该具有一定的强度,每周20-40h,每天1-3次,每次3h。现代ABA技术逐渐融合其他技术强调情感人际发展。 3.RDI和地板时光 随着对孤独症神经心理学机制的研究深入,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缺陷逐渐被认为是孤独症的核心缺陷之一,所谓心理理论缺陷主要指孤独症儿童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患儿因此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不能分辨别人的面部表情因而不能形成社会参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因此不能形成与亲人之间的感情连线和友谊等。鉴于此,Gutstein建立了“提高患儿对他人心理理解能力”的RDI,Gutstein认为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是: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他依此为孤独症儿童设计了一套有数百个活动组成的训练项目,活动由父母或训练者主导,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例如目光对视、表情辨别、捉迷藏、“两人三腿”、抛接球等,训练中要求训练师或父母表情丰富夸张但不失真实,语调抑扬顿挫。Gutstein声称RDI方法取得了显著成功。 与RDI相比,由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训练体系也是以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体,但是与RDI不同的是,在地板时光训练中,教师或家长是根据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内容,在训练中,父母或老师一方面配合孩子的活动,同时在训练中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困难,引导孩子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训练活动不限于固定的课室,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这样的训练对家长或教师的要求其实更高。目前这一方法在美国也获得较高评价。 4.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疗法是由美国Ayres创立,起初主要套用于儿童多动症和儿童学习障碍的治疗,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感知觉方面的异常,因此该方法也广泛运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有报导和观察称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一定疗效。此外类似于感觉统合训练的疗法还包括听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捏脊治疗、挤压疗法、拥抱治疗、触摸治疗。感觉统合训练治疗的疗效在国外存在争议,未被主流医学所认可。 5.药物治疗 目前无特效药可以治愈孤独症,但以下药物可能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并有利于教育训练。具体包括: (1)抗精神病药 常用氟哌啶醇(05mg-40mg/日)、硫利哒嗪(125mg-50mg/日)、舒必利(100mg-400mg/日)。前两者可减轻多动、冲动、自语、自伤和刻板行为,稳定患儿情绪;舒必利则可改善孤僻、退缩,使患儿活跃、言语量增多,并改善情绪。以上药物均需从小量开始服用,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逐渐加量。目前尚有报导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也可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但此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抗抑郁药 该类药可改善该症的刻板重复行为,改善情绪,并缓解强迫症状。可选用氯丙帕明(25mg-150mg/日)、舍曲林(25mg-150mg/日)、氟伏沙明(50-200mg/日)等。该类药也应从小量开始服用,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逐渐加量。 (3)中枢兴奋药或可乐定 适用于伴有注意障碍及多动症状的患儿。用药方法参见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中有关内容。 (4)改善和促进脑细胞功能药 同精神发育迟滞中有关内容。 (5)维生素B6和镁剂 有研究报导大剂量维生素B6和镁剂可能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但此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6.孤独症教育训练中家庭的作用 孤独症的教育训练并不完全是一个医学问题,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心态、环境或社会的支持和资源均对孩子的顶后产生影响。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辅以药物,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可能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3个原则:(1)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2)异常行为的矫正;(3)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办日间训练和教育机构,在对患儿训练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播有关知识,是目前孤独症教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父母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训练与父母生活工作的关系。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并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疾病预后 该障碍为慢性病程,预后较差,约2/3患儿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需要终生照顾和养护。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商、5岁时有无交流性语言、教育训练情况。如能早期进行有计画的医疗和矫治教育、并能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预后。 疾病预防 预防是降低孤独症出生风险的重要措施。在女性怀孕早期,即胚胎神经管形成和发育期,应避免滥用药,特别是抗癫痫类药物;避免病毒性感染;避开冷热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以及避免受重大精神 和创伤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0800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