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冼星海,贺绿汀,马可还有哪些音乐作品?

聂耳,冼星海,贺绿汀,马可还有哪些音乐作品?,第1张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

冼星海:《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

贺绿汀:《牧童短笛》《游击队之歌》

马可: 《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

冼星海音乐作品:

黄河协奏曲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愤》

《保卫黄河》

黄河大合唱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水谣》

《河边对口曲》

《黄河怨》

《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酸枣刺》

《只怕不抵抗》

《夜半歌声》

《二月里来》

《上山虎》

《热血歌》

《到敌人后方去》

《在太行山上》

《救国军歌》

《游击军》

《军民进行曲》

《生产运动大合唱》

《九·一八大合唱》

《风》和《朔拿大》这两首是他在巴黎时创作的

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是1940年在苏联创作的

似乎就是这么多了

另外他还为当时一些**配乐。有《复活》、《雷雨》、《大日出》。

贺绿汀音乐作品:

贺绿汀(1903-1999) 湖南邵阳人。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1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皖南事变后,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1943年赴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1945年后在华北大学任教。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文工团团长。1949年加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全国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音乐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等。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贺绿汀,190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一户贫困农家。二十岁时,他走进长沙 (新闻) 岳云艺术专修学校,攻读绘画与音乐,两年后留校任音乐教员。1931年,贺绿汀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三年后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这年,他进入**界,先后为**《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二十多部影剧配乐,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抗战期间,他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并创作了不朽歌曲《游击队歌》,以及《全面抗战》、《弟兄们拉起手来》、《上战场》、《保家乡》等鼓舞人们斗志的抗战歌曲。1943年,贺绿汀到达延安,在鲁艺教书。《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中国的青年》、《新民主进行曲》等,是他解放战争期间创作的歌曲,风靡一时。

解放后,贺绿汀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 (新闻) 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且写下《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等文章,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可的音乐作品:

歌曲作品

《南泥湾》 《我们是民主青年》 《咱们工人有力量》 《马梁山大合唱》

秧歌剧作品

《夫妻识字》 《周子山》 《白毛女》 《小二黑结婚》

管弦乐作品

《陕北组曲》 《哀乐》

中国六大剧种

京剧

秦腔

评剧

豫剧

越剧

黄梅戏

京剧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京,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楚调(汉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秦腔又称乱弹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其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得名,陕西话发音尤妙),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创造了中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乱弹)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评剧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秦,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四季风光为主要内容。明、清两代多有以唱秧歌为业者,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乐亭皮影、鼓书等,遂演变成为具有冀东地方特色的“蹦蹦戏”。 蹦蹦戏初期为两小戏(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载歌载舞;所演剧目有百种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首尾贯穿的人物,以叙事体第三人称为其主要特点。音乐上也是向板腔体过渡的形态。因蹦蹦艺人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并以竹板(节子板)击节,故有蹦蹦戏与莲花落之混称。演出形式是先以群体合唱“四喜歌”开场,再引出正戏。 道光二十年(1840)后,农民以习蹦蹦戏谋生者日益增多,涌出了大批唱蹦蹦戏的艺人。由于艺人们各自所操的乡土方言和活动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东、西、北三路蹦蹦戏。光绪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间,出现了许多半职业和职业性的班社。班社中优秀的蹦蹦艺人在互相竞争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从而推动了蹦蹦戏不断向前发展,将对口彩唱两小戏推进到三小戏(即拆出戏)阶段。 折出戏扮演者由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剧本由说唱体演变为代言体,出现了分场式的小型剧目,表演上也开始有了简单的脚色行当划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在一些剧目中开始引进模拟现实生活的写实动作,同时也开始仿效大剧种的程式动作。但又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等;伴秦,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击节乐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枣木梆子并借用河北梆子锣经,启秦时以拉板胡者跺脚为令来指挥乐队伴秦。舞台设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旧",别无他物。 折出戏剧目计有百余种,大部分来源于两小戏,或影卷、梆子剧本。另一部分则是依据民间现实生活、时事传闻、古今传奇、历史小说、子弟书鼓词等编写而成。在折出戏时期,清光绪三十四年,由于光绪、慈禧的相继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内禁止娱乐活动,致使蹦蹦戏各班社处于瘫痪状态,多有解体。同年秋,一些艺人成立了庆春社。为防止当局禁演,遂仿照大戏模式对折出戏进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锣鼓,使蹦蹦戏具有了大型剧种的雏型。改革后的蹦蹦戏,定名为“平腔梆子戏”。 宣统元年,唐山兴盛了永盛茶园,邀请庆春社做开业演出,深受广大工人及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庆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脚跟。为巩固蹦蹦戏在城市中的阵地,班社艺人奋力赶写赶排新戏,至民国元年,创作、改编、移植的大型剧目已达三十余部,与此同时,也健全了表演行当,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体制,从而使蹦蹦戏具有了崭新的艺术风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体中的民间小戏,终于在民国初年以新的姿态脱颖而出,时人称其为唐山落子,后定名为评剧。 《杨三姐告状》、《安重根刺伊腾博文》等现代戏面对社会现实生活,以时事新闻为题材,在当时很有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评剧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有许多省、市、自治区组建了评剧艺术团体,至此,评剧一跃而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杨三姐告状》又名《枪毙高占英》。根据真人真事编剧。写民国七年,富绅富贵章之子高占英娶贫女杨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二姐劝夫改邪归正,高便怀恨在心。奸夫*妇合谋,害死二姐。三姐杨玉娥在吊孝中发现疑点,乃赴滦县告状,县官受贿,致使三姐败诉。三姐不服,上告直隶总厅(天津),斗争终于胜利。高占英伏法遭枪决。 此剧民国八年(1919)首演于哈尔滨庆丰剧院。剧本首载1929年诚文信书局出版的《评戏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剧本选集》亦收此剧。 《花为媒》故事见《聊斋志异-寄生》。写王俊卿与表姐李月娥互相爱慕,但月娥父坚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妈另选张五可,并定计花园相亲。张、王一见钟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将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 此剧民国三年(1914)由庆春平腔梆子班首演于唐山盛茶园。后收入《评剧大全》第2集。

豫剧

陕西省咸阳豫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历史,是陕西省具有较高影响的地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国有全民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打批优秀剧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优秀“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如“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茅威涛,梅花奖得主周云鹃、吴凤花等,他们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剧艺人,在百花园里竞相绽放,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1、《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

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杰作》,中国仅有《呐喊》与《论语》被收入 ;1999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2、《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这篇散文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

在这种觉醒面前,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来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这也是文章中蕴藏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思想意义。它的出版不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们竞相模仿他情真意切、平和冲淡的散文风格。

3、《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4、《春水》是一本高度赞颂了母爱,自然等事物的诗集。《繁星·春水》是冰心早期的两部诗集,其中《繁星》收短诗164节,《春水》收短诗182节。这都是作者“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是“零碎的思想”的汇集。

这些诗从特殊的侧面传播了“五四”思想开放的自由空间。“爱的哲学”是诗集的核心,对于母爱,童真,和自然的赞美是诗集的主题曲。用短小轻便的文字形式,书写突发的感触和瞬间的喟叹,是冰心写小诗的艺术特色。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 由182首小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 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地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

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讲述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这还是一首劝勉诗,词首开篇呼告的手法,用倒序式,阐述了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

5、《落华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落花生》平易、浅显、简洁, 全文不过500多字,一望而知其寓意,但它并不浅薄。它那平易的话语,讲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毫无故弄玄虚,自作高深莫测之态。有的只是谆谆的教诲,切实的希望。然而就是这平易浅显的常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出它的真谛,并付诸自己行动。

中国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作家

作品

鲁迅,本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郭沫若,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茅盾,字雁冰、本名沈德鸿。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现代作家

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朱自清,著名学者、散文家

《春》、《荷塘月色》、《绿》、《威尼斯》

冰心,散文家

《寄小读者》

巴金,原名李芾甘,曾荣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曾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猫城记》、《牛天赐传》、《四世同堂》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曹禺,原名万家宝,著名剧作家

《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夏衍原名沈端先

话剧《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

钱钟书字存中

《围城》(小说)《谈艺录》、《管锥篇》

丁玲原名蒋冰之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叶圣陶名叶绍钧,著名教育家、文学家

《稻草人》(童话)、《倪焕之》(小说)

郁达夫著名文学家、小说家

《郁达夫文集》

柔石诗人、文学家

《二月》、《奴隶的母亲》

赵树理

《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三里湾》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诗歌)

臧克家

《有的人》、《老马》

艾青

《大堰河》、《礁石》

徐志摩

《别了康桥》等

贺敬之

《回延安》、《白毛女》(执笔之一)

周立波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荣获斯大林奖)

杨沫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曲波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柳青

(长篇小说)《创业史》

10

林连昆

林连昆(1931年6月1日—2009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市延庆县,祖籍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普通科。

1952年,林连昆加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担任演员。1958年,出演个人首部话剧《茶馆》。1980年,在话剧《左邻右舍》中饰演反派人物洪人杰。1983年,林连昆获得中国话剧金狮奖。1986年,在话剧《狗儿爷涅盘》中饰演狗儿爷。1988年,林连昆获得中国振兴话剧奖。1989年,出演话剧《天下第一楼》。1997年,凭借战争**《鸦片战争》获得第17届中国**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第8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男演员奖。2000年,主演话剧《北京大爷》;同年,林连昆因突发脑血栓而告别了舞台。2004年,出演古装剧《汉光武大帝》。2007年,林连昆入围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当代)。

2009年9月7日15时30分,林连昆因脑梗医治无效而在北京东方医院逝世,享年78岁。

中文名:林连昆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市延庆县

出生日期:1931年6月1日

逝世日期:2009年9月7日

职业:演员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

代表作品:茶馆、左邻右舍、狗儿爷涅盘、天下第一楼、鸦片战争

主要成就:第17届中国**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第8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男演员奖

中国话剧金狮奖

中国振兴话剧奖

祖籍: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

人物经历

林连昆自幼在北京读书,中学时开始从事戏剧活动,出演过《升官图》、《小二黑结婚》等话剧。1949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普通科,学习了表演理论。1951年,从学校毕业后留在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工作,担任演员。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成立,随团并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继任演员,后任演员队长,北京人艺副院长等职务,直至1998年退休。1958年,与于是之等合作出演话剧《茶馆》;同年,出演由焦菊隐、欧阳山尊联合执导的话剧《关汉卿》。

1980年,参演由金犁执导的话剧《左邻右舍》,在剧中饰演“文革”中造反派人物洪人杰。1981年,与于是之、朱旭联合出演话剧《请君入瓮》。1982年,参演由林兆华执导的话剧《绝对信号》,在剧中饰演一身正气的守车老车长;同年,与王德立、吴淑昆联袂主演话剧《吉庆有余》。

1983年,林连昆获得中国话剧金狮奖;同年,参演由许欢子执导的剧情**《吉庆有余》。1984年,与封智、金昭联合主演话剧《红白喜事》,在剧中饰演满脑子传统孝道观念的郑家老二;同年,被评为北京市劳模。1985年,与韩善续合作主演话剧《小井胡同》,在剧中饰演工厂中有点儿窝囊的老工人刘家祥。1986年,与梁冠华、严燕生等共同出演话剧《狗儿爷涅盘》,在剧中饰演背负中国封建经济及传统文化沉重包袱的普通农民狗儿爷。

1988年,林连昆获得中国振兴话剧奖;同年,被中国文化部评为中国尖子演员。1989年,与谭宗尧、韩善续联袂出演话剧《天下第一楼》;同年,与刘静荣、吕中联合出演话剧《骆驼祥子》。

1991年,与张华、魏庆怀联合参演话剧《末班车上黄昏恋》。1992年,由其参演的喜剧**《上一当》上映。1994年,与谭宗尧等共同出演话剧《鸟人》。1996年,与张国荣、巩俐等联合参演文艺**《风月》。

1997年,由其参演的爱情剧《逃之恋》播出。1998年,主演由赖声川执导的话剧《红色的天空》;同年,与李雪健、宁晓志联袂出演古装剧《水浒传》。1999年,与侯耀华、张炬联合主演话剧《找不着北》。

1995年,林连昆获得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奖。1997年,与鲍国安共同主演战争**《鸦片战争》,在片中饰演前去与英方和解的直隶总督琦善,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7届中国**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第8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男演员奖。

2000年,参演由孙道临执导的人物传记**《詹天佑》;同年,与夏立言、韩善续联合主演话剧《北京大爷》;随后,林连昆因突发脑血栓而告别了舞台。2001年,与伍宇娟、周里京联袂主演剧情**《女足九号》。2004年,与张光北、黄丽娜联合出演古装剧《汉光武大帝》。2007年,林连昆入围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当代)。

2009年9月7日15时30分,林连昆因脑梗医治无效而在北京东方医院逝世,享年78岁。

主要作品

参演**

女足九号-2001,导演谢晋

詹天佑-2000,饰演袁世凯

鸦片战争-1997,饰演QiShan

风月-1996,饰演PangAn

上一当-1992,导演何群,刘宝林

None-1983,导演许欢子

茶馆-1982,导演谢添

参演电视剧

None-2004,导演王进

水浒传-1998,饰演蔡京

逃之恋-1997,导演孙清国

参演话剧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林连昆的表演风格既鲜明强烈,又含蓄厚重,给人以审美的满足,尤其是话剧《狗儿爷涅_》、《天下第一楼》和《鸟人》中的表演,标志着林连昆现实主义表演艺术风格的成熟。在剧中,林连昆对人物的塑造,体现了现实主义表演艺术的成熟,心理技巧和外部技巧更趋完善,人物形象既鲜明强烈,又含蓄厚重。其塑造的“狗儿爷”被中国评论界誉为“将与鲁迅笔下的阿Q一起站立在世界的文学作品的画廊中,成为不可多得的具有复杂美的典型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饱满的人物,在林连昆倾尽心血的演绎下,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过目不忘。他让喜欢话剧的观众领略了什么是真正的表演艺术(新浪娱乐评)。

艺术概论考试重点有:

1、梁启超在文学上积极鼓吹“小说界”革命。

2、在我国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

3、提出“童心说”这一文艺思想的是李贽。

4、提出“境界论”的近代文艺理论家是王国维。

5、在我国近代,提出“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提倡“诗界革命”的人是黄遵宪。

6、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7、中国魏晋时期的哲学流派玄学对这个时期的诗歌、书法等作品创作中深层的意蕴具有重要影响。

8、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9、《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作品。

10、《窦娥冤》元代关汉卿。

11、《西厢记》元代王实甫。

12、《蜀道难》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

13、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编成于春秋。

14、电视剧《四世同堂》是根据老舍的长篇小说改编的。

15、郭沫若的著名作品《凤凰涅槃》的体裁是诗歌。

16、话剧《雷雨》是我国剧作家曹禺的作品。

17、诗集《红烛》和《死水》的作者是闻一多。

18、《小二黑结婚》是我国文学史上山药蛋派的代表作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0904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