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法师在《示法锦禅人》写道:“心有不敢妄动,身有不敢妄作,事有不敢妄为。”佛家给红尘中人留下诸多警示,教导世人要知修行,然而修行非易事。
我们常说:“闭关修行”,科学发展到现在暂时还未发现神仙、佛祖,所以也没有人会去闭关修行、打坐以求得道升天,自然也理解不了修行的苦。
青藏高原之上有这样一座特殊的寺庙,到今天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其中有僧人闭关修行已达十年,却规定禁止女性入内。这到底是怎样一间寺庙呢?
嘎丁寺
嘎丁寺,又称“尕旦寺”,位于美丽的青藏高原。嘎丁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翻开历史书我们找到在明朝嘉靖十四年间,这座古寺已然屹立于青藏高原之上。
到了清朝顺治九年之时,喇嘛罗桑嘉措将嘎丁世改宗为格鲁派。据古籍中记载,嘎丁寺有四十八柱三层高经堂一座,怙主殿一座,宁玛派经堂两座。
整个寺庙约有三百多人,历经战火硝烟,一直处在封闭状态。直到1985年,嘎丁寺才重新开放供人参观。
藏族人民将嘎丁寺称为:“孜苏莽的具喜佛教定胜洲”。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宗教势力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势力,影响力极大,但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佛学作品。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拜访了这座离天空最近的高原。高原上,有如画的风景还有独特的异域风情,让人流连忘返。许多寺庙藏身于山林之中,嘎丁寺同样如此。
澜沧江上有一座小岛,小岛周围有河流环绕,仿若天然的屏障将佛家圣地与人间隔离开来,河外是炊烟袅袅,河内则是佛经悠然。
闭关修行十年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闭关修行”吗?
问到此处,相信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一个画面,一个人将自己锁在屋子里潜心修炼。闭关修行当然不仅如此,还需要面对现实中的困难。
道家也说闭关修行,事实上,闭关修行是正儿八经的舶来品,起源于古印度瑜伽秘法。
既然是秘法,显而易见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只有经过特殊的秘法训练才可以做到闭关修行。
在闭关期间,闭关者不能吃五谷杂粮,只能吃一些少量的水果、蔬菜,再饮少量的水,让生命维持在最低限度。使得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处在一种极端状态下,让人的潜能得以发挥。
据说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大脑会异常清晰,思考问题、背诵东西会非常简单。所以,闭关修行一年往往要比普通清修几年的效率还要高。
对此,需要提醒大家: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主要原因在于古瑜伽秘法谁也不知道是什么。
如此说来,相信大家对闭关修行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而在嘎丁寺中有僧人却是闭关修行长达十年,其中艰苦可想而知。
禁止女性入内
作为一方净土,已经开放了的嘎丁寺拥有了众多游客参观,然而这座寺庙却有一项奇怪的规定:禁止女性入内。
众所周知,在现代和尚是可以结婚的,对待女性更是给予充分的尊重,为什么嘎丁寺还在坚持此传统?
在小乘佛法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小乘佛法中有“五障”思想,分别是:女人不能成樊王,不能成帝释,不能成魔王,不能成转圣王,不能成佛道。问题来了,为什么不能?
小乘佛经论中还真给出了答案,原因如下:
“梵王是净行,而女人多染。帝释是少欲,而女人多欲。魔王是坚强,而女人懦弱。轮王是大仁,而女人善妒。佛是万德圆满,而女人烦恼具足。”
这等观点当然是不能理解的,尽管小乘佛经论的传道者一再解释并无歧视女性,但是这“五障”,还是成了世俗中佛教歧视女性的论据。
后来,随着佛教发展,大乘佛教彻底废除了小乘佛法中“女身五障五漏”的说法。说到此处,想来大家已经明白了为何嘎丁寺不让女性入内,想来因为所信佛法的缘故。
结语
嘎丁寺是一座非常传统的佛寺,建筑虽已存在几百年之久,却不见损坏,因整座寺庙干净整洁。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在亚欧大陆东北部的高原上,广袤的大草原孕育了一个纯朴、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韧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古朴生活。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等。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马奶节和白节(也称白月)等。
蒙古族传统服装方面,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我国的蒙古族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自古就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境内的阴山山脉和兴安岭山脉横贯东西,地形与亚细亚大陆相连接,气候常受大陆的支配,多风、乍寒乍暖,寒冷季节长,温暖季节短,降水量少,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雪期漫长,从十月中降雪,到次年五月尚能见到雪飘,每年积雪深一尺以上的大雪有一、二次。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或畜牧业,兼营种植业,散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数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也经营一部分畜牧业生产。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畜牧业、种植业经济向工业、商业和现代畜牧业及种植业全面发展。
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所以各地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如咯尔喀蒙古、兀良哈蒙古、额鲁特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他们的风俗习惯就不完全一样。再如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也有不同。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蒙古人的习俗,随着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正所谓“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所以我们入乡就要问俗,就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现在的蒙古族的习俗就是在上述条下形成的,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传下来的习俗,但他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件好事!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转徙、发展和继承是普遍现象,而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有希望的民族。
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音乐舞蹈方面: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姓不婚。结婚时,男方须出丰厚的彩礼。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
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礼仪禁忌: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热情谈话,好似自家。蒙古族有献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路过蒙古包时骑马要轻骑慢行,进门前要把马鞭放在门外。进入蒙古包应从门的左边进入,进入蒙古包后在右边坐下。离开时,要等主人已返回蒙古包内才能上马离开。主人捧出奶茶和食物时,要用双手接。如家中有人生病,主人会在蒙古包的左侧拴一根绳子以谢绝访客。
瑜伽士不一定都会结婚 有不少是终身闭关修行 有些也是保持单身的状态修行和传法(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尊者就是如此)而有些瑜伽士此生的使命是需要有掘取伏藏法等缘起和任务 就必须寻找空行母化身的女性作为伴侣了 其条件也是很为严格的 绝不是长得漂亮就能过关的
出家人为什么不结婚
出家人有一个戒律就是不结婚,很多人对此不是很理解。认为结婚与否与出家不出家有什么联系那。另外,性也是人之常情,禁欲应该是很残酷的一件事情。
其实不允许出家人结婚是有一定道理的。
和尚,确切地说应称出家人,他们是否可以结婚,是现代人去寺院经常要问起的一个问题,这要从几方面讲起。
1、从原始佛教上讲,结婚是出家人的根本大戒,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不能出家。
2、在日本,出家人可以结婚。主要是日本的寺院是世袭制,儿子长大后要接父亲的位继承寺院。有一本书还有一种解释:在日本出家作僧人,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一般的寺院都是天皇批示建造的,僧侣们的地位特别高,于是清规戒律被打破了,为了更好地管理僧侣们,也就规定了僧人可以结婚生子,但我想主要还是世袭制的原故。
3、藏传佛教中的花教也不禁娶妻。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一支,喇嘛教是它的俗称,主要有红教(宁玛派)、花教(萨迦派)、白教(噶举派)、黄教(格鲁派)。清以后,黄教成为喇嘛教的正统派和西藏地方的执政的教派。历史上的花教寺院主持由一家世代相传,但规定生子后不能再接近女人,所以不禁娶妻。
4、南传佛教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佛教,在我国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区,那里人民的佛教传统信仰与南亚佛教国大致相同。南传佛教国家或地区的男子,按习俗一生中一般都出家一次,每个男子到七八岁左右,都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和尚,过后可以还俗,继续过常人的生活,当然也就可以结婚了。
总述,信佛出家的人是不能结婚的,但信佛在家居士可以结婚。从佛教教义上讲,佛教不反对结婚,但在佛寺的出家人严禁结婚。信佛之人要“五戒”,其中要戒*,但*有正*与邪*之分,邪*严禁,但正*却是相对的。
如信佛在家居士有结婚的,这叫正*,是允可的,佛教并不反对。
又如,历史上翻译金刚经的鸠摩罗什,一个将军逼他娶一个女的,否则就杀掉这个女的,鸠摩罗什以慈悲故,娶了她而无冒犯。这是大成就者的作为,一般人是不能比的。
有趣的是,男女结婚那个“婚”字,在中文来讲有个“女”字边,加个黄昏的“昏”。也就是说结了婚,就没有智慧了,天天都好像在晚间过生活,天天都在黑天,不清净了,天天都是睡觉一样。所以中国这个字义研究起来,很有道理的。昏是头昏脑胀的,头昏就是没有智慧了。结婚就是“昏”加上一个“女”字边,没有“女”字边,头就已经昏了,再加上个“女”字呢,不就更昏了。但结婚的人也不必忧虑,只要你能入尘出尘,在这个境界上,能明白这个境界,不被它所迷,这就不要紧的,重要的是研究这个道理。
那么结婚与不结婚的信佛之人有区别吗?当然有,从教义上讲,结婚的人是不能成佛的,这个*行,是人的根本罪,它是轮回的根源,你如果结婚,你只能进入轮回,出不了六道,也就进不了四圣。所以说,带婚姻的修行,只是浅修行,只是表面的修行,不彻底的修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