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53期:
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自称为大清“裱糊匠”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而慈禧一行人,正在从西安浩浩荡荡赶回北京的途中,得知消息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均大哭不止:
“太后及帝哭失声,辍朝。”
实际上就在前一天,慈禧太后就已经收到了李鸿章处于弥留之际的电报,流过一次泪了: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担。”
在《走向共和》这部剧中,更是把慈禧太后的悲伤给拔高了,硬是让这个老太太哭到了吐血。那么一向冷酷无情的慈禧太后,为什么面对李鸿章的死,会如此悲伤?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53期:李鸿章去世,慈禧太后为什么号啕大哭?纽约时报:他俩已秘密结婚!
一、
李鸿章的死,对当时的大清朝政来讲,确实是一大损失,即使在临终前的几个小时,他还在跟俄国人周旋。
晚清政坛上,真正替慈禧太后着想的大臣并不多,有的选择阿谀奉承,有的选择隔岸观火,也有的直接阳奉阴违……
但李鸿章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上来的,从骨子里就忠于这个“老佛爷”,从这次八国联军进京之事就能看出来!
虽然很多史书记载,当时的东南互保是李鸿章牵头搞的,甚至还有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一旦遭遇不测,他就出任中华大总统的预案。而且慈禧太后下达对十一国宣战的诏书后,也是李鸿章率先表态: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有了李鸿章的表态,其他的地方大员,像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接连表态,这是伪诏,恕不奉诏。
但实际上,李鸿章也是迫于形势,不能愚忠到罔顾事实,把南方也拖入战争的泥潭吧,所以,一边稳住南方,一边还是赴京了。
要知道,当时摆在李鸿章面前可供选择的方案有很多,甚至他完全可以脱离清廷,在江南地区自立为王,以他跟西方列强们的关系,清廷是毫无办法的。
但李鸿章硬是拖着病体北上了,虽然不想重蹈甲午战争的覆辙,但这口黑锅,他还是决定替慈禧太后背了,这个烂摊子,他还是决定替慈禧太后收拾了。
二、
也正是由于李鸿章的全力斡旋,使得八国联军放弃了对庚子之变罪魁祸首——慈禧的追杀!
从事后李鸿章的奏折中也可以看出,虽说弱国无外交,但他的谈判策略不能不说还是比较精明的,至少对慈禧太后来讲,那是相当的给力:
“八国联军这场纠纷,我们终能逢凶化吉者,盖有二端。其要者为英美合力的‘门户开放政策’之适时提出,另一点则是我们李刘张三督在分明的国际战争中为中国化除了交战国的身份。”
这段话我(杨角风)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当时出兵的一共有十一国,其中英国和俄国的实力是最强的,叫得最欢的是德国。毕竟在这场动乱中,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了嘛,而且当初义和拳之所以起来,就是因为德国强占胶州湾,德国是说,直接把大清分吧分吧得了。
只有美国是极力反对的,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我们是来跟大清做生意的,不是来殖民统治的。而且大家也看到了,中国人还是相当猛的,不好控制,当然,这背后也有列强们的矛盾在里面。
美国这样做可不能像高晓松理解成对中国最好的国家了,都入侵到北京了,烧杀抢掠的,这十一个国家,哪个是好鸟?
另一点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变换战争的性质,提出慈禧太后是被劫持了,还有荣禄的密电为证据。所谓的宣战诏书也是伪诏,我们大家都知道,你看张之洞、刘坤一,还有我李鸿章等大员们都没奉诏。
三、
就这样,八国联军也变成了前来协助清廷围剿义和拳匪,清国没有对八国联军交战,也就不算是交战国,割地就说不过去了,赔点军费还是可以的。
实际上最想给慈禧治罪的是德国公使克林德的夫人,因为动手杀克林德的是神机营霆字枪队章京恩海。是正儿八经的清朝军队,这也是德国叫嚣瓜分大清的主要原因所在。
最开始联军是一定要慈禧太后死的,李鸿章当然不同意啊,双方就此展开了讨论:
为了缓和矛盾,慈禧太后给了李鸿章一个指示,叫: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与此同时下令围剿义和拳,并惩处了列强提供的一大溜名单,杀了一大批清朝官员,即使这样联军还是不满意的,还是叫嚣着要到西安活捉慈禧。
真正让慈禧太后躲过这一劫的原因,除了清廷表露的求和意愿和优厚的条件,以及李鸿章等人的斡旋之外,还是得靠军事实力:
这就要提到满清将领刘光才和他领导的“娘子关大捷”了,这场战役足足打了半年之久,联军损失惨重。瓦德西根本就没想到,已经溃败的清军居然还能挡得住联军向西安进军。
战役详情就不介绍了,总之联军损失了一千八百多人,动用了各种重武器,硬是冲不过娘子关。
四、
在这种情况下,联军要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再加上李鸿章病情日益严重,其他人他们又信不过。这才愿意坐下来跟李鸿章谈,不然的话,他们哪里会理李鸿章?
既然肯坐下来谈了,李鸿章得到的最高指令就是慈禧太后无罪,她是被胁迫的,有了这个前提,银子都好说。
最终李鸿章将赔款的银子由10亿两,降到了45亿两,虽然这个数字有讽刺的意味,但总算是保住了慈禧太后和领土。
签完了字,李鸿章也拼劲了最后的一丝力气,回家的路上就开始大口吐血,回到家他给慈禧太后写了一封奏折: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管李鸿章贪不贪,总之他还是希望大清能好起来,中国能强大起来。临终前的话,也算是苦口婆心地劝慈禧太后,咱们别这么任性了,别这么作了,跟人家好好处,自己埋头干,再不改,就真的亡国了。
但事情还没完,辛丑条约虽签了,但俄国还是不满意啊,逼着李鸿章跟他签《中俄密约》。即使到了李鸿章弥留之际,俄国人还不放弃努力,但李鸿章闭目不言,予以拒绝。
直到最后的时刻到了,李鸿章怒目圆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
“可恨啊,毓贤把国家耽误到这个地步。”
第二句:
“皇帝和太后不肯回京啊。”
五、
李鸿章死了,得到消息的慈禧太后放声痛哭,甚至都哭到吐血的地步,是啊,最理解她,最呵护她的人,一直等着她回京的人走了……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可以说,如果没有李鸿章,也就没有慈禧太后的今天,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
李鸿章的愚忠,导致事事把慈禧太后放在首位,用《走向共和》中的一句台词来形容的话就是:
“太后之事无小事!”
对国家利益和老百姓的疾苦来讲,都是排到了次位的,可以说,慈禧太后能躲过这一难,李鸿章的功劳排在首位。
如果评价他们俩的关系的话,借用《纽约时报》的一条假新闻,或许能让大家更加深理解。这条1898年10月20日的假新闻虽然内容是假的,但是李鸿章跟慈禧太后的感情,很有可能是真的,翻译过来就是:
“中国年轻的皇帝陷入了极度的沮丧与愤怒之中,因为他的母亲、中国的皇太后,于1898年9月22日上午再次结婚了,她在一个名叫新发的小庙中嫁给了中国最具声望的政治家李鸿章……尽管皇太后曾经两次怀上过荣禄的孩子,但最终,这位风韵犹存的皇太后成了李鸿章的个人收藏品……”
当然,这条假新闻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发布的,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光绪帝的同情。
六、
后来李鸿章赴京谈判,瓦德西直接向李鸿章要人,李鸿章一脸懵逼,我不知道太后在哪啊,结果瓦德西直接喷了:
“我知道她就在你的家里,就在你的床上。”
由此可见,瓦德西估计也看到了狗仔队的这条假报道,误以为李鸿章跟慈禧太后有关系。
毕竟西方人的观念不能理解,堂堂的大清国,怎么会太后当政呢,当政的应该是李鸿章才对啊。毕竟当初访问欧洲列国的也是李鸿章啊,他才是真正的当权者,谈判当然得找他谈。
至于慈禧太后,可能是李鸿章宠她吧,不然,为什么不把她赶下位,自己当政呢?
更重要的是李鸿章当初访问欧洲时,可是一直穿着皇上御赐的黄马褂的。只是外国人误以为是龙袍,毕竟只有皇上才能穿嘛,所以出来那么个假新闻也就有情可原了。
不管怎么说,慈禧太后也是一个女人,也是被洋人欺负的不行了,才发狠要向十一国宣战。惹下了大祸,还得靠李鸿章来给擦屁股,还能依仗李鸿章,现在他死了,她能不难过吗?
套用言情剧的惯用台词:
“我死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像我一样宠你,忠心于你,替你挡箭了。”
回到京城的慈禧,马上就听李鸿章的建议,开始了全面改革,可惜,大清朝的运气已经用光了,命数已定,无力回天。
李鸿章,晚清的名臣,北洋水师和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李鸿章有一个女儿,他极为宠爱自己的这个女儿,但是,最终由于政治联姻迫使他将22岁的女儿嫁给四十岁的老鳏夫做继室。李鸿章的女儿名叫李菊耦 ,算的上是一位才女了,所嫁之人名叫张佩纶, 也是晚清的一位官员。
张佩纶是一位言官,为人不懂得人为圆滑,奉行儒家忠诚信义的思想为刚正不阿,是皇权领导者手中的一把刀,用的时候就威杀四方,不用时就落满尘埃,因此张佩纶这个人也因为弹劾百官而出名。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张佩纶率领的福建水师兵败全军覆没,被罢免官职锒铛入狱,四年后才被放出来。很快就被李鸿章拉拢到麾下,为此李鸿章不惜将自己22岁的小女儿下嫁给四十岁的张佩纶,利用联姻来维系二人之间的关系。
当李鸿章的妻子赵小莲听闻此事后极力反对,但是李鸿章拂袖而去,就是不同意改变想法,最终还是女儿李菊耦劝说母亲,说:“父亲在朝堂之中身居高位,正是那些弹劾之人的头等目标,而张佩纶又以弹劾出名,虽然已不再为官,但是威名还在,因此只要女儿嫁给他就没有人弹劾父亲了,况且他本身也是有学问的人,女儿也是心悦他的”,就这样在女儿的劝说下赵小莲终于不再反对。
本身是一场政治的婚姻,但是在李鸿章的炒作烘托下便成为了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了帮助父亲李菊耦经常在人前表演与丈夫夫妻恩爱琴瑟和鸣,但是没过多久,在她三十七岁的时候张佩纶因官场不得志,终日与酒作伴最终抑郁成疾,撒手人寰,留下李菊耦与一儿一女。
李鸿章之所以把女儿嫁给张佩纶,是因为他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可造之材,而且这个人在当时也非常的有权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也并不是很吃亏。
1、张佩纶是一个可造之材
张佩纶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才识的人,在晚清时候非常的出名。可以说这个人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在当时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官员。他的影响力并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他在文学上和其他方面也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所以说这个人在当时是非常出色的。
李鸿章之所以把他选为自己女儿的丈夫,也是非常看好他这方面的影响力。他觉得一个满腹经纶的人是可以做一个好丈夫的,这样的话,自己的女儿在结婚之后也不用担心受到委屈。而且这个人非常的正直,人品很好,所以李鸿章把女儿嫁给他很放心。
2、官场的地位高
李鸿章之所以把张佩纶选做自己的女婿,主要还是因为看上了他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张佩纶这个人曾经是太子的陪读,所以他在朝堂上说的话是非常受到人的重视,而且太子和皇帝都对他非常的尊敬。这也就导致李鸿章觉得他可以帮助自己完成一些事情,所以就想把女儿嫁给他来,拉近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李鸿章之所以选张佩纶这个人做自己的女婿,第一个是因为这个人品格好,与自己的女儿非常的合适。第二个就是他在朝廷上有影响力,能够帮助李鸿章更进一步。
1888年,一场老夫少妻的婚礼,轰动了整个京城。
朝中大佬李鸿章他自己22岁的女儿李菊藕嫁给了年过40的大臣张佩纶,这引得京城上下议论纷纷,张佩纶这个年纪不仅能当李菊藕的爹,克死过两任妻子。
甚至在为官道路上被慈禧判了死刑,已经没有半点前途。
很多人都觉得李鸿章这是脑子糊涂了,才会弄出这么一桩荒唐的婚事。
可谁也没想到,这桩婚事不仅造就了一对佳偶,还让他们生出了一个名扬天下的子孙。
高门贵女,婚姻艰难
这段婚姻中的新娘李菊藕乃是李鸿章和其继室的嫡出女儿,他出生的时候,李鸿章已经是年纪一大把,胡子都花白了,所以李菊藕乃是李鸿章不折不扣的老来女,从出生起就很受李鸿章的宠爱。
而且李鸿章也是个子嗣不丰的,他年轻的时候甚至因为迟迟没有儿子,只能过继兄弟的儿子为子。但是谁不想把家业传给自己的亲骨肉呢,所以李鸿章多年以来不懈努力,总算是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就是李菊藕。
有这样的渊源,李菊藕就算是个在封建时代并不算重要的女儿,李鸿章也把她当成自己好不容易盼来的掌上明珠,素日里千娇万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在李鸿章的宠爱下,李菊藕度过了一个相当幸福的童年,她的母亲是家里的当家主母,父亲仕途春风得意,是朝廷上下无人敢不尊敬的李中堂,所以她也成了高门贵女中的顶流,来往的**妹没有不羡慕奉承她的。
可一个人总不能占尽世间所有好处,李菊藕也是如此,随着她的年纪一日日的大起来,她的婚事就成了李家的一个大难题。
看起来可能有些奇怪,李鸿章的女儿居然也会婚事不顺,难道李菊藕的容貌丑陋到了让人受不了的地步吗?恰恰相反,李菊藕长得十分娇美,性情也婉约柔顺,是封建时代最推崇的那种贤良淑德的美貌贵女。
那难道是李菊藕愚昧无知,来往的清流人家看不上她吗?答案也并非如此,李鸿章向来很注重儿女的教育,李菊藕和她的兄弟一样,接受了相当良好的教育,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经常和父亲一起出去见世面,以至于说的一口流利的洋文。
这就很奇怪了,李菊藕这样一个年轻貌美、多才多艺的高门贵女,为什么会在婚事上遇到滑铁卢,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大难呢?
这事儿还得归结到李鸿章身上,他当时是朝廷上的顶级大佬,想巴结他的人如过江之鲫,连绵不绝,可李鸿章一心想要在后世留一个好名声,从不肯接受任何人的巴结和奉承,搞得大家都很不舒服。
结果等到李菊藕要说亲时,大家都觉得跟李鸿章做亲家,不仅得不到好处,反而还要被人说是巴结权贵,说不定到子弟出仕时还要因为李鸿章想避嫌,只能做个小官,这还是能说成的呢,如果说不成的话,恐怕自家的子弟就会成为别人口中那个想攀附李中堂还没攀上的丑角了。
所以李菊藕虽然才名远播,但是上门提亲的却没有几个,李鸿章又不想把宝贝女儿草草嫁掉,只能把她的婚事暂时推后,看自己日后能不能碰到什么满意的青年才俊。
这一拖就拖到了李菊藕22岁,在古代女子成婚的年龄一直很早,就算晚清的时候人们受到西方的影响,结婚稍微晚了一些,但是李菊藕这个年纪还没嫁出去,可以说是个老姑娘了。
李菊藕因为这件事受了不少流言蜚语,因此年纪越大,性情就越沉闷,李鸿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平时总是处处留心,想要给自己找回一个乘龙快婿。
很快,李鸿章就盯上了一个让自己觉得十分满意的人——张佩纶。
张佩纶是晚清时代的名臣,他从出仕开始就是和整个朝堂格格不入的主战派,坚持认为只有和洋人拼个你死我活才能挽救大清的颓势,这让他成了官场上的狗不理,可是他毫不在意,反而一天十几封奏折的攻击朝廷上的不法之事,把慈禧太后这样的狠人都弄的头痛不已。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喊了一辈子要开战的张佩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带着清朝的大军就向前方扑了过去,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慈禧太后瞻前顾后,生怕惹怒了洋人爸爸,居然下令让张佩纶绝不能率先动手。
这战还怎么打下去,张佩纶几次上书抗议,结果都被驳回,最后只能看着隔壁兵强马壮的洋人率先向他们发动了进攻,把清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这次战争失败之后,慈禧太后就把屎盆子扣到了张佩纶身上,不仅剥夺了他所有的官职,还把他撵到穷乡僻壤面壁思过去了。
张佩纶这简直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就这么从朝廷有名的铁头将军变成了千夫所指的败军之将,他迫于压力,也只能灰溜溜的收拾包袱去流放。
麻绳偏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在仕途上遭受了巨大打击的张佩伦,这时又遭遇了 情感 打击,他的第二任妻子边夫人在流放的路上,因为水土不服而香消玉殒。
在双重打击下,张佩纶可谓是万念俱灰,可这个时候他居然否极泰来,得到了李鸿章的青眼,李鸿章认为张佩伦是个正直勇敢的君子,不应该一辈子流落在外,于是就以自己的名义将他聘回家中教授儿女。
在和张佩伦近距离接触过半年之后,李鸿章彻底对他放下了心,于是就提出要把自己的宝贝女儿李菊藕嫁给他,张佩伦这下可是受宠若惊,毕竟李鸿章的女儿虽然不好嫁,但也不至于要嫁给他这个前途无望,已经有过两任妻子的四十岁鳏夫啊。
但是李鸿章不那么认为,他觉得只有张佩伦这样的正人君子,才值得自己的宝贝女儿托付终身,在他的坚持下,1888年,只有22岁的李菊藕正式嫁给了张佩伦这个比她大18岁的老男人。
这桩老夫少妻的荒唐婚事在当时可谓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谁都没想到李家的这颗掌上明珠最后居然会落到已经死了两个老婆的张佩伦手里,清代诗人刘体仁还特地写诗嘲讽说:“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未分老幼;辞西席,就东床,张佩纶不是东西。”
令人欣慰的是,张佩伦虽然是个年过40的老男人,但是长得还是仪表堂堂,不至于让年轻的李**过于难堪,而且夫妻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高门子女,相处起来还是很有共同话题的,所以两人的婚后生活还算和睦。
张爱玲曾经在自己的小说里写过,祖父和祖母的感情一度十分要好,两人整天厮守在一起赌茶泼墨,吟诗作对,共同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甚至有一本武侠小说。
但是壮年就仕途无望终究还是给张佩伦带来了极度的打击,他几次想要出仕而不得之后,就变得很是绝望,常常对李菊藕哭诉壮志难酬,生不如死,这也让李菊藕受到很大影响,常常闷闷不乐。
李鸿章对于夫妇二人这样的状况十分忧心,时常写信规劝他们,还曾经在给女儿的书信里写道:“素性尚豁达,何竟郁郁不自得?忧能伤人,殊深惦念,闻眠食均不如平时,近更若何?”
这一字一句,无不流露出李鸿章对宝贝女儿的担忧和怜爱之情,可是老父亲的关怀也无法缓解李菊藕对丈夫的担忧,她的心情依旧十分抑郁,整日都守着丈夫,甚至很少再和亲戚们往来。
在这段期间,唯一给这对夫妻带来安慰的就是两人终于有了爱情结晶,李菊藕先后生下了一儿一女,男孩名叫张志沂,女孩名叫张茂渊。
孩童的笑闹声终于给整日乌云密布的张家带来了不少欢乐,可是好景不长,厄运很快就接二连三的降临到了李菊藕身上,先是对她无比疼爱的老父亲李鸿章因病去世,然后和她恩爱无比的丈夫,因为伤心岳父兼伯乐的去世也跟着郁郁而终。
短短半年之内,李菊藕就失去了两个在这世上最爱她的男人,被刺激的几乎精神失常。可这个时候李菊藕的两个孩子尚在幼年,还需要有人照顾,所以她只能把眼泪吞到肚里,强撑着不让自己倒下。
张佩伦和李菊藕的儿子虽然尚在幼年,但是他和前妻的儿子却是个不比年轻的继母小多少的成年男人,所以李菊藕在分配财产的时候很受欺负,连自己丰厚的嫁妆都被吞没了不少。
发生了这样的事之后,李菊藕总是害怕孤儿寡母日后生活无以为继,所以变得极为吝啬,为了省钱,她削减家中的下人,不和亲戚往来,还给儿子穿自己小时候的旧衣服,彻底从不染尘埃的娇**变成了严厉苛刻的管家婆。
亲戚们对她的行为议论纷纷,可李菊藕却我行我素,大门一关,轻易不与人往来,她人生的所有意义仿佛就只剩下了抚养两个孩子,她的长子张志沂因为是男孩的缘故,受到的教育格外的严厉,李菊藕经常对他进行体罚,硬生生的把他从一个纨绔少爷逼成了熟读四书五经的小才子。
完成这一切后,李菊藕仿佛就彻底放下了心,在1912年一个普通的清晨溘然长逝,去往另一个世界与丈夫和父亲团聚去了。
那个时候李家已经彻底败落,李菊藕的死亡也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仿佛这个曾经在京城出尽了风头的中堂娇女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李菊藕死后,他的儿子迎娶了同是晚清名门出身的黄逸梵,两人婚后不久就生下了一个在后世无人不晓的女儿——张爱玲。
张爱玲自小就聪慧过人,对文学有着很高的兴趣,熟读四书五经的文青父亲也乐意培养出一个才女,于是专门请人教导她中华的古典文化。她长大之后,母亲又出钱让她赴香港大学深造,使她接触了西方的新型文化。
受了这样良好的教育,张爱玲自然也就有了其他人所没有的文化底蕴,她19岁时便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天才梦》,这部作品在文坛里大受欢迎,其中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直到现在还为人所追捧。
一战而胜之后,张爱玲趁胜追击,又陆续发表了《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等著名小说,这些小说让她成为了中华文坛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给她带来了无上的名气。
和张爱玲同时代的民国大师胡适说她的小说“骨肉匀称”,是近代少有的佳作,另一位文学大师傅雷专门写了一篇《论张爱玲的小说》,说张爱玲在文坛上的异军突起“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其他的人更是对张爱玲大加夸赞,推她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和林徽因,苏青等人并列。
欣赏张爱玲的不仅是和她同时代的人,后世的作家也对她的作品作出了极高的评价,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说过“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白先勇更是盛赞张爱玲是“不世出的天才”。
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后世,张爱玲都凭借着出众的才华闻名于世,在李鸿章的所有后人中,就属她的成就最高,名气最大,曾祖孙两一个政客,一个作家,在 历史 上交相辉映,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世上的事就是如此神奇,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影响整个 历史 的进程,
如果李鸿章当年没有执意嫁女,我们也就看不到张爱玲的诸多传世名篇。
说到此处,就不得不佩服李鸿章的眼光,1888年那场在外人眼里老夫少妻的荒唐婚姻,最终却造就了一对恩爱夫妻和一位举世闻名的女作家,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啊。
倘若说起清朝时期的著名人物的话,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此人便是李鸿章。李鸿章一生为大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却也因为签订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而为人们所诟病。
不过,倘若从李鸿章的个人生活而言的话,他其实算得上是不错的存在,至少对后代的教育是有可取之道的,并且对自己的亲人也给予了巨大的帮助,至少让这些人的思想与同时代人相比,有所不同。也正是因为如此,李鸿章的侄孙女李国秦,才为我们演绎了一场凄凉但是却决然的故事。
李国秦的父亲为李经沣,祖父李瀚章(也就是李鸿章的长兄)。显然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李国秦,自然也就注定了其与普通人不一样的人生。李国秦自幼便是个美人胚子,长大后更是美艳动人,最不可多得的是,她还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很小的时候便熟读四书五经,对于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才女。成年之后,李国秦本来打算和翩翩公子马兆昌结婚,但是可惜的是,两人的八字不合,只能够被迫分开。
李国秦已然到了出嫁的年纪了,即使这段婚姻不成,也需要赶紧找到别的婚配对象。而李国秦的父亲李经沣也是个有趣的人,他不仅注重八字,更要求女婿要有文采,因此每一个前来提亲之人,都要在现场用毛笔写一篇应试文章。而张福运,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选中的。
张福运为山东福山人,曾经和胡适等人一同前往美国留学,并在哈佛大学结识了宋子文。后来,张福运因为帮助宋子文谋划私奔的事情而被对方所器重,官路一片顺畅。张福运建国李国秦之后便为她的气质所吸引,于是有了提亲的举动,并最终获得成功。1924年之时,张福运和李国秦在上海结婚,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姻缘。
结婚之后,两个人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郎才女貌并且都有能力,感情也不错,可以说是羡煞旁人。然而,这对夫妻终究还是有所隔阂的,因为他们在一起二十年了,事业蒸蒸日上,但是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而张福运虽然是个接受过海外教育的人,但是对子嗣的问题依旧非常重视。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张福运和李国秦的干女儿叶奕华勾搭在了一起,并产下了孩子。
李国秦一直都是一个要强的女子,也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女子,因此她发现了丈夫的不忠之后,直接向对方提出离婚。张福运自然是不同意的,但是却也说不过妻子,最终只能够妥协。离婚之后的李国秦搬到妹妹李国邠家暂住,并在时局发生变化,张福运搬迁美国之后选择了遁入空门,成为了有名的金刚上师,座下弟子数千人。
在当前这个极富娱乐精神,流量为王的时代,用明星的八卦消息消遣生活,相信大家已经很习惯了,但是,用古代人物的绯闻做茶余饭后谈资的,您见过吗?
在1898年,美国发布的一期《纽约时报》中,就有这么一则新闻,是关于慈禧跟李中堂之间的故事,说他俩是夫妻,这在中国人眼中看来颇为滑稽的新闻,竟然,成为了该报刊发行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一期英文报纸。
那么,历史真的像这个让人跌破眼球的题目一样劲爆吗?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
在十九世纪的中期,高官李鸿章曾经去美国访问,并带去了一件御赐的黄马褂,作为表示无上荣光的标志进行炫耀。因为,根据当时清朝的相关规定,只有对朝廷立下了非常大功绩的元老级人物,才能被赐予黄马褂,而看看大清历代臣子当中,有这样荣誉的人也没几个。
李鸿章因为之前在绞杀太平天国暴乱,以及消灭捻军的战功,获得了皇帝的赏赐。所以,李对于这件衣服非常珍惜,一副“黄马褂,你值得拥有”的架势,且他只会在非常重要的场合上才会穿。那次去美国,作为使臣走访欧美国家,他觉得自己非常光荣,也是炫耀自己过往功绩的一个大好机会,所以,李将这件衣服带去了海外,并在美国一路穿在身上。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美国人对大清的这些历史规矩并不了解,看着李穿着金**的衣服,以为他穿的是龙袍,错把李当做了皇帝。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的报纸上,会把总统的帽子扣在了李鸿章的头上。这个消息被报出来,相信李鸿章那是非常害怕的,而更让人害怕的,应该是光绪帝的脸色吧。
打那以后,李鸿章也就再也不敢穿他那件心爱的黄马褂了。
不过慈禧太后,作为当时“走在时尚前沿”的女人,对于这些绯闻、报道,倒是没什么顾忌的,也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去向李鸿章发难,不然的话,同时得罪了两个重量级人物,李鸿章还不废废了。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李鸿章去外走访,而让慈禧太后不开心了,还是甲午海战失败,让李鸿章在朝内抬不起头来的缘故。
李鸿章从美国回来以后,就一直受到朝廷的冷落。
并且,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美国媒体会把太后写成了李鸿章的“小媳妇儿”,把桃色新闻的帽子扣在了他们二人的脑袋上?难道仅仅是因为李穿了黄马褂?
原来,《纽约时报》刊登的这则消息,是出自于加拿大的一条新闻。在该条报道上说:在日本的一艘邮轮上,有一批来自中国的报纸,上面就写出了李和太后在某寺庙秘密结婚的消息。虽然,这显然是一条花边八卦,但是,美国媒体却也非常珍惜,并对其大肆宣传起来。想来,古往今来的媒体,都是这么喜欢博人眼球啊,只要有人看,什么都敢爆。
面对这样的消息,就连《纽约时报》也坐不住了,并用《李鸿章结婚了吗?》为标题,开始了“谣言”的散播,并且,还说的有鼻子有眼,说他们二人在1898结婚,然后,两人来到了天津,为了防止“狗仔”盯梢,他们还把沿途的铁路给拆了,然后,这对新婚燕尔到旅顺去欢度蜜月了。而这时候,年轻的中国皇帝对于母亲改嫁是坚决反对。
但是,面对木已成舟的事实,顺治皇帝只能表现出沮丧和愤怒。这在中国人看来都要笑出声来的新闻,却让《纽约时报》的销量一路飙升,真是啼笑皆非。不过后来,美国媒体也发现了这个新闻其实就是市井之间传播的八卦而已,便在另一期报纸上为李鸿章正了名,说《李鸿章没有结婚》,并把之前的消息定义为了东方的笑话。
由此可以看出,像《纽约时报》这样的权威报刊,也摆脱不了喜欢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传统基因,想来,那份来自于日本的报纸,也不见得有吧,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胡编乱造的借口罢了。1901年,李鸿章代表大清,跟11个列强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并同意赔偿巨款。第二年,太后和光绪帝才回到了紫禁城。
这个时候,瓦德西已经不再是八国联军的总司令了,早都回国了。这个喜欢看八卦新闻的家伙,始终没有见到过慈禧太后的真容,想来,这是他除去在中国犯下侵略罪行之外,另一件人生憾事吧。战争赔款45亿,这个数字是源于当时大清的人口总数。列强是要每个中国人都拿出一两银子当做赔款,以此来作为警示,告诉中国人,抵抗无用,并且,还要记在心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