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四代都离过婚,圣人为什么也可以离婚?
虽然我们不知道孔家人为何能做到连续四代,代代离婚,但是这个结果,还是让许多热爱孔孟之道之人有些许的难过。但是毕竟,圣人的光芒是无限的,这点瑕疵被慢慢的淡化,最后便没人深究,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a
除了孔子,他的爱徒孟子也曾想效仿老师孔圣人。这一点,还是荀子爆的料,否则别人不可能知道。《荀子·解蔽篇》中记载:“孟子恶败而出妻”。意思是说孔子嫌弃妻子品行不端,怕败了自己的名声,就想休了妻子。有人会问了,这不很正常吗?价值观不同的两个人是不可能有爱情的,即使有,也是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啊!但是各位看官,你们知道孟子认为妻子品行不端的理由是什么吗?只是因为他的妻子坐姿不好看!
b
《韩诗外传》中记载,有一天孟子下班回家,推开门一看,妻子“踞”在那里。也就是两腿分开坐在那里,孟子一看,成何体统?又看了看隔壁老王门口新鲜的脚印,十分难过。于是对他的妈妈说:“妇无礼,请去之。”
孟子想休了妻子,是有理由的,根据孔子提出了休妻法则-“七出三不去”,“七出”即“无子、*、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不顺父母”,孟子的理由是,妻子的这种做法与好像有点儿“*”。
幸亏孟子的老婆有个好婆婆,孟母听完后,对孟子说:“你上一边去!”驳回了孟子的意见,孟母语重心长的说:“你去你老婆的房间,不敲门,直接推门而入,是你自己无礼,如今又反过来说你老婆无礼,你想咋滴!”孟子听完,感觉十分羞愧,再也不敢提休妻的事了,并给妻子和母亲道了歉。
c
为什么圣人能够如此大胆的离婚呢?大概是因为这样的,无论是名人,还是圣人,他们都不具有经济上的困扰。所谓“饱暖思*欲”,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去迎合自己的喜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作为舆论导向,他们又受人拥护,所以各种做法,往往都可得到理解或被淡化。天下之事,大概都是如此吧。
娶妻生子即为孝。子女的为了自由而不娶妻生子,只图自己一人快乐是不可取的,因为没有妻子就没有子孙后代,这种断香火绝代之事是三不孝中的最高不孝,这是对祖宗不孝,实质,子女到了一定年龄,为了家族的发展,为了宗族后继有人,就应该结婚生子。
《列女传》、《韩诗外传》分别记载有孟母教子的传说,三迁、断织、杀豚、去妻四则故事广为传诵,有的故事妇孺皆知。抄录于下;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这是“三迁择邻”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教育要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们思想纯洁,有如白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少年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意志不坚定,个性不定型,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明智的父母应该为子女营造适宜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尽量避免恶劣的社会风气和庸俗的市侩习俗对他们的侵扰和腐蚀。不仅家长应该如此,政府主管部门和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如此。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韩诗外传》卷九第一章)这是“断织教子”的故事。当孩子荒废学业,或趋向游嬉乃至下流,父母及时予以教育,使其回到正道上来。孟母的教育方法是亲情的感动和告诫。这个故事被许多戏曲和小说采用并加工,最有名的戏曲是“三娘教子”,寡母以织布养家,儿子逃学,寡母断杼。杼是织布机的主要部件,掌控经纬的梭。割断杼,表示再不能织布。这使儿子深切认识到母亲终年终日的辛苦完全是希望教子成人,没有了这个希望她何必活着她不再织布,母子也都无法生活。这种血肉相连的亲情自然会给孩子以深刻的激励。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失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韩诗外传》卷九第一章)这是“杀猪取信”的故事。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学做人,不然的话,秦桧状元及第,汪精卫留洋归来,却做了汉奸国贼;法西斯的细菌战有一批技术专家,用科学技术杀人。从国家人民的利益来说,这些大奸大恶之有知识不如没有知识,可以少一些害人精。品德教育要从小抓起,据孩子们的理解能力,须以诚信为先。诚信,即不说谎,言出必行,是人在社会的立身之本。父母是儿童实际上的最亲近的教师、崇爱和模仿的榜样。教导孩子做诚信的人,父母对孩子必须先做到。孟母就是这样做的。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韩诗外传》卷九第十七章)这是孟子“去妻”的故事。古人婚配较早,孟子大约十几岁或二十岁结婚。有一天孟子回家,看见妻子盘腿而坐(踞)。古时妇女在家必须尊敬尊长和丈夫,乃至在外人面前,是不能盘腿而坐的,认为这不合礼法。于是孟子禀告母亲,说要去妻。“去”是休弃的意思。孟母问明实际情况以后,向孟子说:这不是你妻违礼,而是你违礼。因为按礼法,男子进家先要问谁在家,进厅堂要出声,让里面的人知道有人进来,进入卧室,先向下看,让室内的人有所准备。你妻子是在卧室内盘腿独坐的,你进门、登堂、入室都没有提示,“掩人不备”,是你不合礼法而不是你妻。孟子休妻的动议当然作罢。这个故事说明,孟母用礼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导孟子,孟子也能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批评。所谓礼法,内容相当广泛,其中包括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古代男尊女卑,现在社会进步了,这一类约束妇女的许多规则早就被破除了。道德随时代而进步,新时代的道德规范我们还是应该遵守的。
以上四个故事,无载于信史,属民间传说性质,数千年相传,我们仍可相信孟子从其母那里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没有。
节目给单身的孟子义安排的第一个男嘉宾叫王厚杰,说实话,刚出场的时候,气质有点像吴永恩,但没有吴永恩帅,说话做事彬彬有礼,就连孟子义妈妈都夸这个男生好,但孟子义最后却说没心动。
谈恋爱甚至是结婚都是两个人的事情,为什么男方每次都要带代入自己的妈妈?先是询问孟子义为什么会和男友分手,这是什么样的脑回路才问出这种问题,两个人在一起,一定是因为不合适才选择分开。接着又问孟子义妈妈对自己看法,可以说是相当无语。
《女儿们的恋爱》第4季,在第七集中,孟子义和王厚杰迎来了第二阶段的选择,果然孟子义没有去赴约,而王厚杰在执着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后,伤心地离开了,这段优质富二代与漂亮女明星的相亲经历正式结束。
孔子和孟子的 故事 至今被人们广为流传,那你知道孔子孟子有哪些 小故事 呢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孟字的小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子小故事介绍
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 初一 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买肉啖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 教育 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 礼仪 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孔子小故事介绍孔子在 旅行 ,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 手工 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 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 文化 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 游戏 ,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 政治 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