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散文,最富浪漫的是?-《庄子》,《孟子》~?

先秦的散文,最富浪漫的是?-《庄子》,《孟子》~?,第1张

  最浪漫的应该是《庄子》了

  他的散文肯定是最有想象力,最具浪漫色彩的了。下面是网上的资料

  《庄子》散文,文学个性化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散文发展史上,《庄子》第一次运用汪洋您肆,恢诡谲怪的寓言形式作为说理的工具,开启了中国古代散文艺术的浪漫主义先河。在先秦散文中,运用“寓言”,说理并非起于庄子,稍前如《孟子》,其后如《韩非子》、《吕氏春秋》,所用“寓言”相当精彩。这些“寓言”,大都是“现实生活化”的,借此形象说明或加重论理的说服力。但是,从《庄子》一书中可见,更多的“寓言”则是“镜花水月,种种幻相”,“从空蓦撰出来”,其主要特征不在于夸张,而在“从空蓦撰”,人们在尘世生活中无法想象、模拟出来。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庄子》寓言“寓真于论,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像《逍遥游》中的“鲲鹏展翅”、“藐姑射山”的仙人、《秋水》中的河伯与海若的对话、《齐物论》中的“庄生梦骤”等等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蕴含和浪漫主义风格,是古往今来无人比拟,无人替代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庄子》寓言不仅是说理的工具,而且是篇章的主体,寓言本身即蕴含作者所要阐释的思想。这又是与其他“诸子”所不同的。比如《孟子》讲“养吾浩然之气”,意在说明仁义的浩然之气,是人之内在存有,只能靠自身内在的存养,绝不可靠外力的帮助。为说明这一观点,作者塑造了“揠苗助长”的宋人,使人读后深感外力的危害。但从表现手法看,“寓言”还只是一种形象说明的手段。但《庄子》寓言,正如庄子的思想一样,“天人合一”,“融为一体”。如《应帝王》中“浑沌死”的寓言,是讲“人为”的害处,但通体是一篇寓言故事,其论点就融会其中。《庄子》寓言大都为事、情、理的高度结合,几乎找不出可分割的痕迹。如《达生》中有“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全篇不足百字,是讲纪氵省子为王养斗鸡一事。通篇只讲一事,全靠读者“言外察之”。由此可见,《庄子》寓言,全在阐释庄子思想,是《庄子》文学的灵魂,离开对《庄子》寓言的体味与欣赏,就无法理解《庄子》,更谈不上了解《庄》文之妙。第二,《庄子》寓言不仅进入了一种超然的文学境界,通过虚构、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段,创造一系列形象,蕴含其主要思想,而且不少寓言大都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在谐谑幽默之间,寄托一种强大的批判力量。如《秋水》中“鸱得腐鼠),的寓言,用来讽刺惠施的滞溺荣华,《盗跖》中还生动地描绘出孔丘是一个“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的“巧伪人”;特别是《列御冠》中“秦王有病召医”一段寓言,更表现出作者对那种不择手段追求富贵利达,而又自我夸耀的丑恶灵魂的鞭挞。

  总之,《庄子》一书所展示给读者“汪洋您肆”的想象力、擅长以的“寓言体”的文学形式既表现出深远悠渺的意境,又具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幽默讽刺的笔调,这是《庄子》散文艺术的重要表现。它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朝代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二十篇,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朝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五十三篇。

老子 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八十一章。

孙子 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 (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县(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 (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三十三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屈原 (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楚王的后代,他开创了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但在体系上吸收诸子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荀子》三十二篇,代表作《劝学》《天论》。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 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五十五篇,代表作是《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列子 名御寇,战国时郑国(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张贵“虚”,即虚静,无为。著有《列子》八篇

  先秦时期最著名楚辞作家是楚国的屈原、宋玉。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 楚国文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之后学。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所作辞赋甚多,宋玉在辞赋上学习屈原,并且在屈原的基础上对楚辞进行了发展,所以在当时人们将宋玉称作是继屈原以后最伟大的辞赋家,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庄周。

  庄周即庄子,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所做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章的结构奇特,不拘一格,思想所至,文笔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句式也富于变化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片段欣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

  这一段文章,天马行空,想象力极为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语句流畅,也充满了思辨。

  分析:

荀卿:即荀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的文章体现的是儒家的观点,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文学成就也是非凡,但是没有浪漫主义精神。

韩非:韩非,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

孟轲:即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所以不体现浪漫主义精神。

  在先秦哲学家中,(笔者在这文中认为先秦的作家首先是文学家也是朴素的哲学家)庄子的散文最富于美学精神的,庄子散文所表现的美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中国文人的艺术生命和艺术见解,笔者试图从庄子散文的内质的黑格尔美学元素、庄子传统美学内核构成和庄子的独特美感显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庄子散文的内质的黑格尔美学元素

  1、内质:崇高美

  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大”这一美的形态。“大”是伟大的意思,也就是所谓崇高。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崇高是绝对理念大于感性式。①当然在中国古代没有乃至现在也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美学建构,谈美学的形态——崇高。笔者认为是在妄自菲薄,但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分析和阐述。庄子的内质上应该说蕴涵的黑格尔美学元素。

  人的主体与自然界的客体相互处于矛盾的激化之中,也就是说,这种美主要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西方美学中的崇高美与我国古代倡导的”大美”是笔者认为是一致的。

  从先秦到明清,有许多作家按照老庄开掘的“大美”的美学原则关照自然的庞大;关照了人类由此而引起的内心的冲突,关照了人的心灵世界由此而引发的超越的情绪。庄子的散文《秋水篇》中的“大海”、《逍遥游》中的“大鹏”借助这些奇大无比的物象的塑造,表现出了他们对“大美”的美学的理解的。

  中国先秦以前的文学审美比较推崇“壮美”,即好用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摹概括自然,借助大自然中的“大物”或虚拟的大物来阐发哲理。尤其以战国时期的庄子为最。他在许多的说理性散文中突出了那样的一种“大美”。他在《秋水篇》中这样写“大海”:“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以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巳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数量。” ②

  庄子在《逍遥游》中这样写“大鹏”: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在《秋水篇》中通过河神与海神的对话、河神的望洋而兴叹,写出了海的博大、有容、丰盈。在《逍遥游》中虚拟夸张地塑造了鱼变鸟的扶摇直上几千里的大鹏形象。这既是自然之物的体积巨大、惊恐,也是人的主观被唤起的狂喜、谦卑的情绪。并借此虚拟与夸张寻找人的一种对自然界的超越与满足的感觉。庄子极力推崇的大美,与中国中唐以前的审美追求是契合的。在那时,壮美在人们的审美追求中占主导地位,其美学价值高于优美。庄子发掘的”大美”及这种审美的方法与观念笔者认为是非常符合黑格尔的美学构建的。

  2、内质:艺术美

  文艺创作从实质上说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是作家审美创造力、审美想象力的表现。庄子的人生个性是力图获得绝对自由,作逍遥之游。表现在创作中就是靠想象创造出也与他所描绘的道一样宏大、玄通和自由的艺术境界。为此,行文恣肆汪洋,雄奇怪诞。艺术美体现在他由游世到游戏文字的超脱与豪迈。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与被动的幻想不同,想象是创造性的,寓言同样是一种想象的文学,而且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庄子是善于用生动的形象说明问题,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而这种形象又是超现实的想象丰满的怪诞之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形象的载体即为寓言。《逍遥游》几乎就是一篇寓言的大荟萃。文章开篇鲲鹏展翅几万里的故事,鲲鹏随意夸张的异化和奋飞,虽然旨在表现鲲鹏逍遥无为的思想,但在客观上却能“令人拓展胸次”,不要说世俗之人难得一见,恐怕连想也不会想到的。正当人们神醉于鲲鹏展翅雄奇怪诞境界时,庄子又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鹏鸟与寒蝉、灰雀、斥燕作比,表明了庄子的“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从而讽刺了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自我得意者。《逍遥游》中的奇人怪事,比比皆是,简直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不仅藐姑射的神人是超越人间的“非人”,庄子笔下的葫芦也是大得出奇。他借惠子之口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天下哪有这等五石之大的葫芦,而庄子却可以欣欣然把它当腰舟浮游于江湖,这不更奇怪了吗?宋人卖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哪有那么巧,又哪有那么大的威力呢?庄子创设的这些雄奇怪诞的寓言一个接一个,环环相套,连缀成一个整体。我们从中领悟到的是水花镜月、海市蜃楼般的艺术美感。这就是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艺术美。

  二、庄子乃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核构成

  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美学智慧诞生于儒家美学,成熟于道家美学,尤以禅宗美学的问世为标志走向最终的成熟。但是,庄子的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表现为内核的构成元素。

  庄子的天地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外在世界的转换。禅宗美学直接渊源于道家美学,尤其是庄子美学。然而,在庄子,美学的外在世界只可以称之为:天地自然。

  庄子的天地逻辑地转向自然。庄子开始的心物关系转而成为禅宗的心色关系。对于庄子来说,自由即游;对于禅宗来说,自由即觉。于是,外在对象被“空”了出来,并且打破了其中的时空的具体规定性,转而以心为基础任意组合,类似于语言的所指与能指的任意性。中国美学从求实转向了空灵。这在中国美学传统中显然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美学传统中最为核心的范畴——境界正是因此而诞生。这个心造的境界,以极其精致、细腻、丰富、空灵的精神体验,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从庄子美学的平淡到禅宗美学的空灵,并且也把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推向成熟(当然,禅宗的境界是狭义的,中国美学的境界则是广义的,应注意区分)。

  衍生出的自然美是天地的显现。在西方,黑格尔认为“人们从来没有单从美的观点,把自然界事物提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研究。我们感觉道,就自然来说,就自然来说,概念既不确定,又没有什么标准,因此,这种比较就不会有什么意思。”③

  在黑格尔的美学中实际上是把自然美排除的,但是笔者在这认为,自然美是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核朴素显现。

  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己,人籁则比竹是己”,“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声音,是属于人为的东西,属于下等之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借助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有外力,也不是最自然的,因而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的、不依赖任何外力而自己形成,因而是最美的。④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并不是要全部否定人所创造的艺术。庄子所否定的是显露人工斧凿痕迹的艺术,他所提倡的是所创造却不露人工痕迹的艺术,,即出于人的自然痕迹的艺术,即出于人的自然流露又与客观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天运篇》西施效颦的寓言,就是这个道理。

  三、庄子的独特美感显现

  庄子在《逍遥游》文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笔者认为“无己”就是“无我”,也就是“心斋”和“坐忘”,这是庄子独特的美感显现,是通往庄子人生美学境界的不二法门。也是通达美感经验的途径。

  何谓“坐忘”?《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那么“心斋”庄子在《人世间》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⑤

  要达到“心斋”、“坐忘”的境界,庄子提醒要彻底排除厉害的观念,不仅要“离形”、“堕肢体”而且要“去知”、“黜聪明”,要“外于心知”,摆脱欲望与物象的迷惑,超越实用功利的目的,从而从“道”,达到至美的境界,也是逍遥的绝对自由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庄子无求无待的至境,庄子独特美学的极致,美学艺术精神的最高显现。

  心斋,耳目的知觉和心的逻辑思考,只能把握有限的事物,唯有用心去听,才能接纳无限才能对事物的超功利的审美。脱去生命的困扰,然后才能由于物之初。而颜回谈坐忘的工夫,也是层层渐进,先是“忘仁义”,而后“忘礼乐”,而后“坐忘”。所谓“忘”,就是经验知识的消解,而能够忘掉小我,与大我相通。坐忘和心斋一样,都是要将形体的我,化为虚境,而仅具知觉的直觉体验。那么,心灵就得以完全自由解放,而得到审美的愉悦。正如朱光潜《谈美》一书,提到对于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和科学的态度,都是逻辑的经验;美感的经验才是直觉的经验。在直觉的经验中,美是自成自足,别无假借的。也只有从实用和科学的态度中抽离出来,抱持“无所为而为”的想法,并在独立、绝缘的情况之下,才能享有完全的美感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学精神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他的人生理想、自由精神和崇尚自然的思想相结合才可以最好的解读。笔者认为该文对只是在美学的一些还没定的原理解析庄子,是有失偏颇的。同时,庄子的散文的确是具有朴素的美学痕迹和哲学思辨。

  参考文献

  [1] 杨辛 甘霖 美学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二版编 (226)

  [2] 袁世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3)

  [3] 杨辛 甘霖 美学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二版(116)

  [4] 李建中 中国古代文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版本(41)

  [5] 蒋凡 郁沅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5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26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