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约32万人
人口密度:157人/km2
子洲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南部。总面积2043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2007年)。县人民政府驻双湖峪镇,邮编:718400。行政区划代码:610831。区号:0912。拼音:Zizhou Xian。
行政区划
子洲县辖10个镇、8个乡:双湖峪镇、何家集镇、老君殿镇、裴家湾镇、苗家坪镇、三川口镇、马蹄沟镇、周家硷镇、电市镇、砖庙镇、驼耳巷乡、瓜园则湾乡、李孝河乡、水地湾乡、马岔乡、槐树岔乡、高家坪乡、淮宁湾乡。
历史沿革
为纪念革命烈士李子洲同志于1944年命名为子洲县。
2000年,子洲县辖10个镇、12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861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双湖峪镇 30300 何家集镇 14540 老君殿镇 11395 裴家湾镇 14973 苗家坪镇 18463 三川口镇 12684 马蹄沟镇 18122 周家硷镇 12109 电市镇 9189 砖庙镇 8331 淮宁湾乡 8330 杜家湾乡 7457 周圪崂乡 8597 驼耳巷乡 11962 西庄乡 6994 三眼泉乡 6945 瓜园则湾乡 5822 李孝河乡 6906 水地湾乡 7174 马岔乡 12240 槐树岔乡 8857 高家坪乡 7229
2003年,子洲县辖10个镇、8个乡,550个村委会、11个社区。
地理气候
该县系地跨中温带与暖温带之间的亚干旱区,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年均气温92OC,降水量4491mm,无霜期164天。县内大理河、淮宁河从中部及南部穿境而过,两河沿岸形成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川道地区,两川素有"米粮川"之称。
自然环境
境内地下水开采量年达1431万吨,补给量年达4126万吨;煤炭远景储量544亿吨;初步探明天然气储量50亿立米;石油储量240万吨;食盐储量13亿吨以上。此外,铁、磷、石英、粘土、墨玉等矿产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农业栽培作物有93类,443个品种;林木资源有23科46种;畜禽有23个品种;野生植物有50多种。
工业发展
子洲县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坚持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强了国有企业改制、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使全县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在农业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仍达2236亿元,本级财政收入1101万元。
1999年全县大力发展了林果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羊子存栏量达15万只(其中不尾寒羊6300只);生猪存栏达6万头;大牲畜存栏达14万头;养鸡20万只;养兔35万只。苹果面积8万亩;红枣3万亩。创办了子洲县金谷酒业有限公司、子洲县永乐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名湾粉条粉丝厂、子洲县地毯厂、苗家坪油脂厂、正大饲料厂等一批乡镇企业和民营骨干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名优特产
名优土特产品主要有小米、绿豆、洋芋、大豆、葵花、羊毛绒、蚕茧、苹果、黄芪、远志、淀粉、雪花饼、果馅、石雕等。子洲"地沃宜粟,米汁如脂",小米营养丰富,尤其是乌龙米更获好评;洋芋粉条洁白细长,韧性、适口性均好;黄芪色正、根直、质优,素有"子洲芪"美称,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风味食品雪花饼、果馅等驰名陕北,畅销陕西;石雕业,历史悠久、工艺精细、品类繁多、大有秦汉雕刻风格,尤其是手工雕刻的石狮子、墨玉器皿等产品,凝艺术与实用于一体,国内畅销、深受好评。全县年产30万吨洋芋、3万吨黄豆、15万吨绿豆、800吨黄芪、500吨苹果、300吨红枣、6000吨葵花急待加工开发。
基础设施
为了促进全县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扎扎实实打基础,克服困难求发展,围绕山、水、田、林综合治理,路、电、信全面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产品更新换代齐头并进。至1999年底,全县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2563平方公里,有"三田"5153万亩,保留土坝987座,建成水库5座;植树造林256万亩;修通道路798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县、乡油路累计达30公里;早在1995年全县已实现了村村通电。1998年和1999年分别对城乡电网初步进行了改造;完成了22个乡(镇)农话改制,开通了县城5000门程控
革命烈士李子洲塑像电话,全县长途传输和主要集镇通讯实现了光缆数字化,移动电话、寻呼业以及IC卡电话等迅猛发展;开通了县城有线电视,兴建了地面微波站;拓宽、改造、绿化、美化了县城一、二道主街,新开辟了六号路,使县城街道集整洁、宽畅、绿化、文明于一体。
目前,子洲县虽然仍属于国定贫困县,但适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之经济的较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为全县的大开发、大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集雨灌溉、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等项目,完成油路建设50公里,提高道路等级100公里;完成307国道和子南路沿线的农城电网改造;建成2500KV×2台发电机组的天然气热电厂;完成县城供水工程,新增日供水量2000吨,全面完成电信大楼工程,建设好马岔、马蹄沟两乡(镇)移动电话基站;建成县城城西开元大市场,完成城西步行街改造暨街心花园建设;完成李子洲塑像坐落工程;建成小河沟商品批发市场;完成双湖路的部分路段拓宽改造和绿化工程等。
特产资源
名优土特产品主要有小米、绿豆、洋芋、大豆、葵花、羊毛绒、蚕茧、苹果、黄芪、远志、淀粉、雪花饼、果馅、石雕等。子洲“地沃宜粟,米汁如脂”,小米营养丰富,尤其是乌龙米更获好评;洋芋粉条洁白细长,韧性、适口性均好;黄芪色正、根直、质优,素有“子洲芪”美称,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风味食品雪花饼、果馅等驰名陕北,畅销陕西;石雕业,历史悠久、工艺精细、品类繁多、大有秦汉雕刻风格,尤其是手工雕刻的石狮子、墨玉器皿等产品,凝艺术与实用于一体,国内畅销、深受好评。全县年产30万吨洋芋、3万吨黄豆、15万吨绿豆、800吨黄芪、500吨苹果、300吨红枣、6000吨葵花急待加工开发。
资源简介
子洲县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坚持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强了国有企业改制、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使全县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在农业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仍达2236亿元,本级财政收入1101万元。
1999年全县大力发展了林果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羊子存栏量达15万只(其中不尾寒羊6300只);生猪存栏达6万头;大牲畜存栏达14万头;养鸡20万只;养兔35万只。苹果面积8万亩;红枣3万亩。创办了子洲县金谷酒业有限公司、子洲县永乐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名湾粉条粉丝厂、子洲县地毯厂、苗家坪油脂厂、正大饲料厂等一批乡镇企业和民营骨干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子洲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9年3月,子洲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陕甘片区)。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子洲县在列。
2018年2月22日,子洲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全名叫子洲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根据银息网查询可知。该公司成立于2000年,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是一家以从事货币金融服务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5000万人民币,实缴资本15000万人民币,该公司共对外投资了1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12次;此外企业还拥有行政许可18个。风险方面共发现企业有法律诉讼115条,涉案总金额2339793万元;开庭公告93条,立案信息43条。
这个假期真是喜事连连,因为多了个春节。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买年货……忙的不可开交。我们家也忙着打扫屋子,准备过春节。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终于迎来了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就有人开始放鞭炮,热热闹闹的。傍晚,太阳向大地看了最后一眼,然后闭上眼睛,慢慢躲到山后。夜幕悄悄降临,给天空蒙上了一层黑纱,晚上,万家灯火,万家欢乐。爷爷邀请了我们一家和姐姐一家,高高兴兴的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聊聊过去一年发生的难忘事和收获,展望一下未来等等。
吃完团圆饭后,我们就开始守年岁了。大约7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耳边还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晚会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是丰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缭乱。快到零点的时候,我和爸爸一口气冲到了阳台,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当当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了,烟花和爆竹便齐鸣起来。我和爸爸点燃了烟花筒,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弹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这时,一颗颗烟花又从烟花筒中喷发,像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过……天空中还闪烁着其他的烟火,它们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颗颗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条条瀑布……让我目不暇接。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闪耀着。这些烟花,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此时的常熟,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非凡!
徐悲鸿在上海由同乡朱子洲的介绍,认识了一位年长的宜兴同乡蒋梅笙。蒋家在当地是个颇有声望的大户人家,蒋梅笙当时在上海大同学院教国文,蒋家次女蒋碧微在十三岁时,便许配给苏州查家,尚未过门。蒋碧微身材修长,白皙皮肤,眉目清秀,长着一头闪亮乌黑的头发。十九岁的蒋碧微认识悲鸿以后,常常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将在苏州读中学的未婚夫,一个家境衰微了的宦家子弟,与悲鸿比较,真觉得有天壤之别。她渐渐被悲鸿吸引,偷偷地爱上了他。开始,悲鸿并末察觉。直到有一天,蒋碧微听到母亲说,查家明年就要来迎娶了,她便失声痛哭起来,悲鸿才好像了解她的心情似地拍拍她的肩膀说:“不要难过。”便匆匆走了。
当时悲鸿正处于父逝妻亡的悲痛心情中,而且他又专心致志于绘画,无暇顾及其她。以至直到悲鸿准备东渡日本时,还未曾与蒋碧微有道单独的接触。但蒋碧微那多情的顾盼,有时也牵引他的心。
蒋碧微听到悲鸿即将东渡日本、她是多么想跟着他同去,但是,由于少女的羞涩和已经订婚的种种顾虑,使她只能将这个愿望痛苦地埋在心里。但是,谙于人情世故的朱子洲早已洞察一切,自告奋勇地做了穿针引线的工作。
蒋碧微私奔前,曾留下“遗书”一封,其父已知内情,特意买了一口棺材,内装石头,并在《申报》上登了爱女病逝“讣告”,借以掩人耳目。
当年,蒋碧薇为了追求爱情,抛弃富家**的生活,跟着一个穷书生离家
徐悲鸿与蒋碧微在上海 1928年
私奔,这在六十多年前封建思想弥漫着的旧社会当中,可真算个“事件”呢。
在日本徐悲鸿流连于书店和画店,对艺术的如醉如痴的追求,使蒋碧微敏锐地看出,徐悲鸿只爱艺术,并不爱她。一对情侣刚刚开始共同生活的时候,就投下浓重的阴影。
到法国留学,徐悲鸿决定带蒋碧微一同去巴黎,他希望蒋到世界艺术中心巴黎后,爱上艺术,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徐悲鸿攻美术,蒋碧微学音乐。二人彼此尊敬,互相鼓励,当时在留法同学中不知引得多少人羡慕。二人也着实尝过一段甜蜜的生活。
在柏林,认识在伦敦学习美术的中国学生张道藩,正在那里旅游,特地访问了悲鸿,对悲鸿表示钦慕。不久,他又去巴黎学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里,这位来自贵州贫家子弟能留洋求学的,很不简单。张道藩举止阔绰,无心学习,他仰慕的只是欧洲的物质文明,留学只不过是为了镀金。因此,他在绘画上一无所成。回国后,却官运享通,步步高升,当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最后做到“立法院院长”。张道藩第一次见到蒋碧微,就对她有好感。悲鸿回到中国后,蒋碧微还留在巴黎,和张道藩等人经常在一起聊天、看**、跳舞,张道藩对她殷勤、细致,使她觉得他们两人在一起是多么契合,他们亲密关系已成为巴黎一些朋友们暗中议论的话题。
徐蒋当初的恋爱,原是一见钟情的。在法国相处一段时间后,即发现彼此性格间的差距。加上张道藩的从中作梗;以及后来徐悲鸿与学生孙多慈发生所谓热恋,他们夫妻感情渐渐恶化了。孙多慈是安徽寿县人,她并没有绝色的姿容,也不爱与人交往,是一个很普通的身材纤细的姑娘。她以绘画100分的成绩,考取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当时女学生中,像她这样才华出众的并不多见。十分爱惜人才的徐悲鸿有时按捺不住心中的满意,说几句称赞和鼓励的话,谁知道,这些话马上就传到蒋碧微那里。免不了家庭又掺进了新的纠纷。虽经朋友们不断劝解,也无法弥补与日俱增的裂痕,终于走上了离婚的道路。离婚后的蒋碧薇带着一儿一女走出了徐家。1948年,蒋碧薇随张道藩去了台湾,徐悲鸿和孩子们都留在大陆。
张道藩确是真情实意千方百计追求蒋碧薇的,也赢得了蒋对他的相应的爱情。徐蒋离婚后,他们就同居了,可是蒋从不以张太太的名义作任何活动,二人始终没有办结婚手续,原因是张还有个法国妻子在巴黎。蒋碧薇就这样委屈求全地过着,从无半句怨言,一直默默地过了三十来个寒暑,直到张道藩逝去前一年才分开。那一年,张的名分上的法国妻子忽然来到台湾找张“院长”了,夫妻相见之下,当然吵得很厉害。张道藩提议签字离婚,法国夫人却说得好:“你不爱我,是你的事;我爱你,难道犯法吗?如今我老了,你使我痛苦多年,我也不让你好受,这一生休想我签字离婚。”法国太太似乎得了高人的指点,她直接找蒋介石告御状,请“总统”主持公道。不然的话,她就向新闻界特别是西方记者陈说一切。张道藩无话可说,名誉、地位、前途最重要嘛——只好屈服下来,回到法国太太的怀抱。
蒋碧薇这方面呢,不用说,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度的损害。三十年来的烦恼、痛苦夹杂着甜蜜的生活,许许多多、星星点点、各种各样的回忆,这时候,象是一场梦醒过来了!
蒋碧微做事一向细心,她将那多么年来徐与张给她的每一件东西都留起来了,凡徐张两公写给她的书信,即使一张小纸条,她都保存着,正好作为传的材料。于是,她就写了"我与悲鸿"、"我与道藩"两部回忆录。轰动一时,成为台湾的畅销书。说来也巧,这部书出版之日,正是张道藩生病进住医院之时,于是台湾社会的攸攸之口便说张道藩是因蒋的自传而气病的。不久,张道藩病情急剧恶化而溘然长逝,好事多嘴的闲人就更说,蒋碧薇的回忆录是张道藩的催命符。
蒋碧薇,前几年也已去世了,遗下了徐悲鸿的多幅名画和张道藩的一些著作及书籍,全都捐给了台湾的历史博物馆。
廖静文是1942年在重庆报名应考中国美术学院图书管理员时认识徐悲鸿的,帮助徐悲鸿整理藏书和藏画。当时徐悲鸿已和蒋碧微分居,一个人独居生活。由于工作在徐悲鸿身旁,加深了对徐悲鸿的同情、怜悯和尊敬,徐悲鸿也爱上了她。当时徐悲鸿四十八岁,廖静文二十八岁,但是感情这东西却往往出人意料,廖静文出现,重新燃起徐悲鸿渴求爱情和家庭的欲望,终干向廖静文表白自己的爱恋。他们跨越年龄的障碍,走到了一起,在贵阳正式举行了订婚礼,按当时的习惯,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启事,在这之前三天,徐悲鸿还正式在报上刊登一则声明:
徐悲鸿廖静文在筑订婚、敬告亲友。
廖静文画像 1943牟
在这之前三天,徐悲鸿先生还正式在报上刊登了一则声明:
悲鸿与蒋碧微女士因意志不合。断绝同居关系,已历八年。中经亲友调解。蒋女士坚持己见,破镜已难重圆。此后悲鸿一切。与蒋女士毫不相涉。兹恐社会末尽深知。特此声明。
正当廖静文和悲鸿准备结婚之时。蒋碧微忽然提出要办理离婚手续的要求,并向悲鸿索取现款一百万元,古画四十幅,悲鸿的作品一百幅,作为她今后的生活费,此外,还须将每月收入的一半交给她,作为儿女抚养费。
徐悲鸿和蒋碧微没有办结婚手续,不存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问题。因此律师一再说,除了负担儿女抚养以外,对她那些要求都可不予置理。但悲鸿在对待蒋碧敞的态度上,从来是忍让的,他永远未能忘怀和蒋碧微最初的爱情和在巴黎那
段艰苦的生活,所以决定竭尽所能来满足她的愿望。
于是,他又开始日夜不停地作画。他不仅要画一百幅国画给蒋碧微,而且要画一批画出卖,以筹足一百万元。徐悲鸿画的第一批国画五十幅完成后,送交蒋碧微。另外,还有四十幅徐悲鸿收藏的古画,其中有她点名要的任伯年的杰作《九老图,及现款二十万元也同时送
徐悲鸿与廖静文在北海公园 1953年
去。后来蒋碧微又重提办理离婚的事,并且说原先付给她的二十万元,她已花光了,要悲鸿再付给她一百万元,和一百幅画,原已付的五十幅画也不算数了。此外,还提出每月付给儿女抚养费每人二万元。
当时,悲鸿虽是最高一级的教授,但每月薪金也不到二万元。于是,廖静文进城去找郭沫若夫妇商量。郭老介绍我去找沈钩儒律师,沈钧儒律师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很同情悲鸿,十分热情地答应承办此事。他说,本来同居关系不必办理什么手续,但为了避免蒋碧微纠缠不休,还是立一个正式字据了结为好。
沈钧儒律师为此事奔走、磋商,但蒋碧微对她所提的苛刻条件毫不让步。最后,悲鸿又只好完全按照蒋碧微的条件达成协议。除已付的二十万元、四十幅画和五十幅悲鸿的作品外,悲鸿再一次付给蒋碧微国币一百万元,国画一百幅;儿女跟随蒋碧微生活,每月由悲鸿付给每人抚养费二万元。
那天,由沈钧儒律师到场作证,双方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悲鸿除了带给蒋碧微的一百万元和一百幅国画以外,他还将一幅油画《琴课》带去送给她。那是描绘蒋碧微在巴黎时练习小提琴的油画,他知道蒋碧微很喜爱这幅画像。在最后分手的—刻,悲鸿还顾念着旧情。这个不幸的家庭悲剧,终于拉上了最后的帏幕。
病中徐悲鸿,右为廖静文
当天,蒋碧微就带着钱和画,去到了张道藩主管下的“中国文艺让”,在那里打了一个通宵的麻将。也许她因为得到那么一大笔钱和名贵的画而感到十分愉快吧
不久,悲鸿和廖静文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行了婚礼,由郭沫若先生和沈钧儒先生证婚。悲鸿的许多朋友和学生都来参加了我们的婚礼。由于事先声明“概不收礼”,他的学生们便买了许多鲜花花篮。那些美丽的五彩续纷的鲜花,将会场点缀得十分艳丽和庄重。郭沫若先生还写了一首诗祝贺:
嘉陵江水碧于茶.
松竹青青胜似花。
别是一番新气象.
磐溪风月画人家。
悲鸿新家异常简陋的,没有为结婚购置任何一件用品,全部家具依旧是那张未曾油漆过的木床,一张未曾油漆的写字台和一个木柜,两把藤椅和一张帆布
躺椅,依旧和大家一起吃着粗糙的伙食,依旧点煤油灯……但他们却感到无限愉快和幸福。悲鸿不止一次地对廖静文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能对我有这样真诚、坚定、纯洁、无私的爱情,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我欠着你的情分,我要把我最珍爱的东西都送给你。”悲鸿决定,把他十分珍爱一些比较满意的作品,将它
75岁的徐悲鸿夫人坐在徐悲鸿1943年
为她画的《徐夫人像》前
们全部送给廖静文,写上她的名字。后来我们看到徐悲鸿在许多画上题写了“静文爱妻保存”的字迹。
徐悲鸿逝世后, 廖静文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一九八二年写了《徐悲鸿一生》一书,很多读者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为徐悲鸿由一个贫苦农村的儿子而走向世界的坎坷历程而感动,也为他那不幸的婚姻以及他和廖静文短促的爱情而落泪。
余培英关心山区教育,为陕西一偏僻小学建图书室
家住顺德大良的余培英退休后开始资助贫困山区学生读书,从1994年至今,共资助了19位学生,其中2位学生已读大学。2003年妻子患上肺癌后,他依旧挤出钱给学生买书寄书,在陕西子洲县某偏僻小学里还专门建了以他命名的图书室。
资助情结深
1957年余培英自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与同学关玉玲被分配到浙江温州教书。关玉玲是广州人,余培英是顺德人,1959年2人结婚,一直到1979年才调回顺德教书。余培英念念不忘温州的人情世故。
1992年,60岁的余培英从顺德师范学校退休,到当地报社当校对。有一次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希望工程”项目介绍,只要资助300元就能帮助一位小学生读完小学。他心思一动,当即寄去了资助表格。他先后申请资助了2位浙江山区一年级的小学生:泰顺县薛亚林和文成县赵丹红。给孩子们写信、寄钱、寄书成了余培英的习惯,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4年5月初余培英到上海的侄子家喝喜酒,决意要去探访这2个孩子。当时他已是72岁高龄,40年前他曾教过一位学生特意开车“护送”他去找到了受助学生薛亚林。
看到书信中慈祥的老爷爷就站在自己面前,腼腆的薛亚林红着眼睛说不出话。因为父母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得她和弟弟相伴读书。他们家住农村,房子是简陋的木屋。
从浙江泰顺、文成到内蒙古太仆寺旗、陕西子洲县到四川绵阳、广东河源,15年间,余培英资助的学生已经从1994年的1名发展到2008年“正式登记在册”的19名。前两年,受助学生薛亚林和赵丹红都考上了大学。
建起图书室
在一本磨掉了皮的旧笔记本上,余培英密密麻麻记下了10多年与孩子们的书信交往,每个受助学生都有专页记录。
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余培英经常给他们寄书,只要对孩子有益的书他都收集起来。看报纸时发现学生们写得好的作文或一些感人的故事,余培英都会细心地将文章剪下来,给孩子们寄过去。
2005年,余培英在报纸看到广州即将举办第四届“我爱我读”征文比赛,他立刻写信给几个文笔不错的孩子,鼓励他们试试看。当时在湖州读书的赵丹红回信答应参加比赛,他立刻跑到书店买了几本写作的书给她寄去。而赵丹红也不负众望,获得了征文比赛的第三名。余培英特意将报纸上登载获奖名单的报纸保留了下来做纪念。
在贫困山区,学生们买课外书简直是奢望。自助学以来,余培英平均每个月都花约150元给孩子们买书寄书。陕西子洲县砖庙中心小学一位叫苏露露的学生,父母都是残疾人,家里有5姐弟,生活异常困顿,她来信说从来没有钱买书看。余培英将她列为“特困对象”,每个月寄书都优先照顾她。在近6年里,他陆续给砖庙中心小学几位学生寄去了几百本书。该校校长曹敬兴深受感动,他给余培英写来感谢信,并提议将分散寄给学生的书籍都收集起来成立一个“培英图书室”。
为了“充实”孩子们的书库,余培英亲自买了一批书连带一些自己的藏书给寄过去。不久后他收到了校长寄来的图书室照片:在一个破烂的窑洞里,他寄给学生的图书整齐地摆放着,孩子们如饥似渴地看着书,他老怀安慰,“世上还有什么事比学生们读书上进更让人开心?”
余培英助学15年,但是他从不宣扬自己的事迹。但是家附近邮局的工作人员全部认识他,“余老师?他经常给山区贫困学生寄钱寄书,每周不见他三两次还不习惯呢。”
妻子虽患病但资助仍不断
2002年年底,余培英的老伴关玉玲老师体检时发现患上了肺癌。病魔来袭,余培英的生活蒙上了阴影。到最后3个月,老伴每天要吃一种叫“易瑞沙吉非替尼片”的药物延续生命。一粒药要520元,每天要吃一粒,一个月光吃药都要1万多元。两人的退休金加起来还不够医药费,多得儿女和亲友们接济才熬下来。
得知师母患病,赵丹红经常写信劝余老师不要再给她们寄钱,可是余培英总忘不了学生们,每个月依旧挤出约100元给学生们买书寄书。
余老师夫妻相互扶持走过50年,老伴虽然知道余老师经常给学生们寄书,但从不干涉。她也不知道余培英还资助了一大群学生。2006年某媒体记者上门采访,她知道助学一事后对他却毫无怨言。2007年底老伴去世。2008年汶川地震后,余培英得知市妇联为灾区募捐善款重建幼儿园,他分别以自己和妻子的名义各捐赠了1万元,“如果老伴在的话,一定也会支持我这样做。”余老师表示。
陌生求助“能帮就帮”
山区教育条件差,要求每个受资助的孩子都考上大学只能是奢望。在余培英资助的19个孩子里,目前只有2个考上了大学,不少学生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失去了联系。但余培英并没失望和放弃,“学生们已经尽力了,她们学多点东西,好好地生活,就是对我和社会的回报。”
2008年9月起,余培英又先后登记资助了广东南雄和顺德杏坛2名小学生。余培英珍藏着孩子们给他寄的相片和信件,相片中小女孩穿着朴素的校服,露着笑脸,像纯朴的蒲公英。
有一次他收到了陕西子洲县小岚同学的来信,当时她刚考上大学,但是昂贵的学费让她一筹莫展,“余叔叔,很冒昧打扰您,我们知道您是好心人,请您帮助我。”余培英仔细看了来信,回信让她出示学校证明和家庭贫困证明,一次性地给她汇去了2000元。这样陌生的求助并不止小岚一个。
余培英正式登记资助的是19名学生,可是在本子有记录的有近50位学生,“有些学生通过朋友或者老师、同学知道我家地址,也写信求助。我能帮就帮了。”
据悉,现在小梅已经在当地的一所中学里教书,她来信向余培英说,“我也要像您一样去帮助别人。”小岚毕业后已在当地电信公司工作;另一位“冒昧”求助者明明还在西安某学院读临床医学。余培英庆幸自己帮了她们一把,“对我来说只是给些小钱,但对孩子们来说却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余培英的笔记本上醒目写着他的助学感言。而扉页是列宁的格言:“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他实践着。
◆真情对话
帮得一个是一个
记者:从资助第一位学生开始,至今您已资助了那么多学生。您当时有想过要资助这么多学生吗?
余培英:我当时没什么想法,就是心疼他们没书读,想帮他们一把,帮得一个是一个。
记者:您已经77岁高龄,怎不为自己打算一下呢?
余培英:我助学只是用一部分的钱,我不会用光钱的,我未到达这个境界。我有能力就帮一些人,如此而已。
◆记者手记
大爱希形,大音希声
余培英已77岁。1994年开始助学至今,他从未统计过资助了多少学生,寄出了多少本书。2006年佛山举行“感动佛山、济困扶贫”评选活动,他乘公交车时偶尔看到一张宣传表而自动报名自荐成功;2008年第二届“顺德好人”活动评选,他再次参加自荐,他屈着手指说,“这是我第四次接受媒体采访”,“我并不想出名,我自荐是因为我喜欢参加各种活动。能在活动中帮到更多的人,也很好啊。”默默助学15年,他的自觉和不自觉,一样彰显着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