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小吃历史悠久,享誉陇原。街道铺面里和地摊上,各种小吃琳琅满目。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诱人胃口。主要有: 姜粉鱼 早在清光绪年间,县城大南门一带就有人经营,延至今日,在小南门、洪家桥、西郊药材商场、钟楼口一带就有20多户人家设点出售。其具体作法是大豆淀粉溶水,倒入开水锅中煮成糊状,用漏勺滴珠,浸入冷水,呈小鱼状。然后捞出放入凉水中浸泡,再用开水煮沸。食用时,调上用姜粉拌的生葱花或蒜苗丝、鲜醋、油泼 辣子、食盐、味精即可食用。吃的时候,泡一把油丝(又叫麻花),就更清爽可口了。姜粉鱼以姜为主,姜性散发,温中暖胃,豆粉营养丰富,人人喜欢。经常喝可以使人身体健壮,长寿不衰。一到隆冬,喝的人多,销售量高。 瞎瞎肉 瞎瞎,又名中华鼢鼠,属哺乳纲鼹鼠科。其肉细腻而清香,瞎瞎骨、肉均可食用,尤以其骨民间视为“虎骨”,有明目提神、驱风散寒的功能。每逢春季,乡民在山坡荒地用弓弩捕捉,以生、熟两种上市。生的烹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涂上清油,加花椒、盐沫用木炭火烤黄,食时骨脆肉香;二是清蒸,用笼隔水蒸之,蒸熟,蘸以花椒、酱油、辣子,清爽可口,老少皆宜,赞口不绝。 羊肉臛臛 一般俗写为“糊糊”,来源于古代的“肉羹”,历时很久了,做糊糊的原汤是带骨髓的羊骨头熬成的。其作是将羊肉切碎成小片,掺入上等粳米,用文火入汤焖焌 ,成糊状稀粥。调和以胡椒为主,突出一个“辣”字。一般在冬季早晨开锅,经过数小时熬煎,回味无穷。吃起来香喷喷,辣呼呼,热流涌遍全身,非常舒适。近年来有牛肉代羊肉制作的,其味不如羊肉鲜美,但如果配料精当,食用起来也不失岷州风味。 花糕 岷县的麦面花糕,非常精巧。花糕有发糕、蜜糕、层层糕、筒筒糕、水波浪、万卷书六种。发糕可用杂粮,蜜 糕蘸蜂蜜,其他卷入玫瑰花、苦豆儿、姜黄、红山丹等,以它们为佐料,分层转圈卷动,做法非常细致,看起来似一种精美的艺术品。花糕不但做法精巧,而且还重视形状的切法。切法有方块、斜角、牙牙子三种,方块是春节时用的,斜角是九九重阳节切的,牙牙子随便家常食用,这些都要求剥皮。可是八月十五中秋节,送亲戚的一般不切,叫做“一团儿”,取吉祥团圆之意。不剥皮的花糕,糕皮上用竹签夹成“花好月圆”、“富贵牡丹”、“龙凤呈祥”,寓意深刻,表达着美好的愿望。 拉麦索儿 岷县妇女每年在六月间,青稞即将成熟的时候,做“麦索儿”。她们把麻黄 色的青稞,割芒截杆,留秃穗头,放在笼里蒸熟,搓取禾衣,磨成二、三寸长的绳索状物,即是“麦索儿”了。吃时,盛入盘、碗中,浇上清油,加上蒜泥和盐,清香柔软,非常可口,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岷县北路地区和卓尼、临潭的亲友,互相都有“送麦索儿”的风俗,年年来往不断。有几句童谣说得好:“山里人对着干,提上麦索儿去换蒜,你送我麦索儿我送你蒜,蒜拌麦索儿赛过干拌面……”。在外地的岷县游子,回归故乡,都对麦索儿怀着深厚的感情,念念不忘,有些诗人说的:“旧俗户户种青稞,甜醅煮酒劝君酌,而今店铺尚有酒,游子归来忆麦索。” 罐罐面 流行于清光绪年间。传说,原是县城和政街(今大南门街)西巷李姓经营。李姓为人和蔼,忠厚诚实,技艺高超,名噪一时。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他又开始经营药材,成立“义协公”商号,这种食品就不再经营了。食品的具体作法:据说用炖肉的砂罐熬汤,罐子与兰州砂锅相似。所不同者,砂罐是本地峪儿岭铸成的,皮薄容量大,尖咀小口,煮沸时不易溢出。作时,将几个砂罐依次围在一个大铜火盆边沿,罐内用鲜肉汁、调和加水熬汤,文火慢煨,以味鲜为佳。汤成后,放在筐内,置于避光阴暗处储存。待春节前后再来上市食用。食时,因长期在低温处搁放,冻硬如石卵,需要在冷水里浸泡一小时左右,然后剥掉外围冰层即在咀里吸吮。甜滋滋、酸迷迷、清凉凉的一包水,最能解酒,而且味中带有浆水余味,真舒服。民国三十年间,洮河北面陈家崖村王尕凤家园中的八楞子梨,质量最好,传誉一时。现在,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县有梨园202亩,白梨树17116株,最高年份产量425300斤。大力发展浆水梨,既可以增加农民副业收入,又可丰富本地特有的风味小吃。 黄酒泡馍 岷县大南门上早晨的黄酒好喝。黄酒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明清时期,《岷州竹枝词》中说:“西川禾老家家酿,闾井鱼肥处处筌。”禾老,指当地青禾成熟,家家都在酿酒。这种酒,原先是黄酒,以后发展成为烈酒了。古时岷州人在清明时节酿酒,用黄酒祭祖,把自己的一片赤诚洒向黄土,祈求吉祥如意,这是特有的风俗。黄酒性味平和、清香爽口,人称“液体蛋糕”,喻之为“酒的精魂”。用黄酒泡馍吃早餐,对身体大有补益。岷县的风味与各地不同,所泡的馍,除了花糕,还有一种油锅儿,这是南关回民特意制作的。里面入油,锅鏊炕黄,吃起来又脆又酥,泡在碗内像棉花团样散开,别有一番滋味。 烧鸡肉香汤冻冻儿 兴起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与大老李的清汤羊肉、耿怀远的小笼包子等一起活跃于市场,其中以白升福的烧鸡肉冻冻最为驰名。白升福原先经营鸡蛋、油炸豆,以后专门就地取材做冻冻。冻冻的主要原料,还是山坡野地里的荠荠菜,拣净洗 清后剁成细末,掺入粉面中,在锅里煮成糊状,冷冻后,切成小方块,仍保持荠荠菜的清香隽永。吃冻冻时,调上加工好的原鸡汤,将卤好的鸡蛋划为四牙子,放入碗中,别有一番风味,确实一种美的享受。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在“寒食”节时,霍县人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有的,还分单头蛇、双头蛇。旧时民俗,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日,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是塑造女子坐于莲台上的造型)、狮、虎、狐狸等等造型。
农历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传说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
婴儿闹满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一个圆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细的十二属相的面塑。有的在大“囫囵”里还会有较小的“囫囵”,中间放龙凤或虎头造型的面塑,名曰“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谁来看孩子,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旧社会,由于穷困,给女儿送去几个“羊羔儿”馒头,就算尽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给女儿的“羊羔儿馒头”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馒头造型多样,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征六畜兴旺,“麦秸集”象征五谷丰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有的也用红豆装饰。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活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
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之为“花馍”。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清明节,捏制一种当地人叫做“寒食供贤”的面人头。这种面人头,内里包油、盐、小米和芝麻的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红莲豆作嘴,黑莲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以点染,甚是天真可爱。有的还捏制一种“寒燕儿”,捏好蒸熟的寒燕儿,插在酸枣枝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这些供奉的民间面塑,相传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征春天的到来。
农历七月十五,忻州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然而,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十五过后,几乎家家墙上都挂着一串串面塑。
忻州一带,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忻州一带的寿诞之期,也常蒸制“喜馍”。“喜馍”多以桃形为主体,上面加上各种寓意吉祥长寿的小装饰物,点染色彩,做为“寿馍”赠送亲友之用。
办丧事时,当地人还要捏制一种在灵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儿”面塑。这种面塑捏成各种花果、小动物形象,甚为精巧别致,有的蒸熟后点染,有的晾干后点染。
在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一带,有一种以胖娃娃为题材的人物面塑。同时,还有一种玲珑小巧,不加点染颜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这种小面人,有着爬、卧、抱花、啃瓜的各种姿态。有时,还将置其于染成大红大绿的“大面花”之中。相传,这类面塑是当地群众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专门制作的供品。
忻州民间,还有着塑造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的人物面塑,甚至拿到庙会的市场上出售。这种面塑,制作也颇为精巧。
总之,忻州面塑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成为民间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渡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
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每当城乡嫁丧婚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议。
所以,绛州至今捏花馍的名手辈出,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而名声在外。
总之,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一种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独特的体系程式。其中的造型意识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识和衍变,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亟待开发的深刻内涵。 襄汾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类起源、国家起源、黄河文化起源都在这里有重要物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根祖之地。驰名中外的“丁村人”十万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誉为华夏先祖的尧帝五千年前在这里建国立都,兴业安邦。说起襄汾面塑,那可是襄汾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还得提襄汾县汾城南贾岗的王氏面塑,在那里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很早这里就流行着一句名言:“金襄陵,银太平”,是因为太平镇(今汾城)盛产小麦,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每逢盛大节日和婚丧嫁娶的时候,用小麦粉做成人物、花鸟、动物来祝贺祈福,慢慢形成了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实在是一大憾事。 太平王氏面塑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襄汾太平王氏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重视”,且落身于广大的民间,才使得它有了条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乡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基本没有改变。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赞同0| 评论 2012-1-26 17:59 独我徘徊 | 五级
我农村的,给你简明扼要的说,小时候还要炖肉、扫房子什么的,现在很淡了,有的人还蒸大馍枣花、馒头,有的人买。三十下午摆肉、花生、糖之类的上贡,摆点蜡烛,烧香,烧纸,贴春联,全家男子去自己家的坟墓叫祖宗回家过年、在墓地要放鞭炮。到家后再放鞭炮,表示辞旧。然后就睡觉,初一早要起五更,放鞭炮,继续烧香,烧纸,吃顿好饭,初二去娘家拜年,一直到初五,破五后商家开始全部营业,一切照常,年过了… 赞同0| 评论 2012-2-1 21:14 篱笆乱舞 | 三级
一、年夜饭 我们大年初一吃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逐渐开始蒸馒头、杀猪、卖肉、打扫房屋、买鞭炮、做新衣服。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活动为打发灶爷爷(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大年三十中午开始贴春联,并上林(墓地)请先人(家中去世的长辈)回家过年。到了晚上,家家点亮天灯,大人们则会在一起包水饺。饺子包完后,老人们一般就睡觉了,而年轻人有的看电视,有的聚在一起喝酒熬夜。
大年初一,父母在凌晨四点左右就会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下水饺吃早饭(这也就是我们的“年夜饭”)。吃完水饺后,如果有主的人家一般留下一位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而其他人则会出门拜年,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这些活动均在天亮之前完成。东方发红的时候,早已经拜完年了。然后,可能有人会到其它村子给同姓人拜年。
二、贴春联 “处处留心”有说法
在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贴了对联,要账的就不可以再登门了。除了各个门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自行车要贴“日行万里,夜行八千”;机动车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每年,贴春联的任务都包在我身上,因为家里的院子多,所以天还蒙蒙亮,我便开始忙碌起来,把父亲买好的春联拿出来,裁剪、归类、做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前几年,我还分不清春联的上下联,后来才慢慢总结出了规律。
三、包饺子 吃到币饺代表有福气
每年到了大年三十下午,一家人就开始忙起来了,有的压饺子皮,有的包饺子,分工很是明确。妈妈和大娘早早压好饺子皮,大嫂和二嫂则利索地包着饺子。在我们这里,饺子馅料一般都有肉馅、糖馅和硬币馅。在这里,就说说这个硬币馅的饺子。由于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户都包一个硬币饺子,谁能吃到就说明他有福气。有的人肯定会问,硬币的饺子肯定与一般的饺子的外形不一样,是的,如果仔细看是不一样的。但大家还应该知道,我们这顿饺子是放在初一凌晨四点多钟吃的,父母都在大锅里面用勺子随便盛的,所以如果想挑着硬币饺子吃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
四、请家堂 让列祖列宗回家过年
在三十傍晚时分,是请家堂的时候了。请家堂,主要就是到坟头旁,烧香烧纸,放点鞭炮,磕头,把死去的亲人请回家一起过个新年。请家堂的时候一般都拿着香,在老辈墓前说一些“老爷爷、老奶奶,过年了,现在一起回家过年吧”等之类的话。谁家请家堂,就会专门在堂屋的正中央摆张桌子,上面摆着供品(鸡鸭鱼肉等),旁边放两张椅子给祖先们坐。一般初二晚上,送家堂的时候,把牌位烧掉,再烧香烧纸,老人们就又回到墓地了。我没有参与过请家堂,每年都是哥哥们去。在三十傍晚时,能够听到田地里面的鞭炮声,这些大都是请家堂的人放的。
五、磕头 过年不可少的礼节
过年磕头,也许很多地方没有这个风俗,但在我们那边却一直保留着。在初一早晨四点多钟吃完饺子后,便到了晚辈给长辈、年轻人给年长者拜年磕头时候了。走家串户地给辈分高的人磕头拜年,有的时候辈分高的人的院子里会跪一地人,场面甚是壮观。这种磕头我也是从最近这几年才跟着的,以前每年大都是给父母磕个头就了事,去别家磕头的重任大都是大哥、二哥他们身上。最近这几年,父母开始逐渐让我跟着去。这两年我也体会到磕头的意义所在,那就是不管身在何方,晚辈给长辈,年轻人给长者拜年磕头是必须有的。磕头也有规律,大都遵循从近到远的规律,把家门口附近的磕完后,再去村的另一头去磕头。磕头都是统一标准的,男人们一般都在长者家中的主前磕四个,给老人都是磕一个,把整个村子磕完一遍。由于当时天还没有亮,所以在大街上能遇见很多人,但大都是看不到对方,只是听着声音耳熟,就互拜新年。在街上只听到“大叔,在这就磕(头)了啊。大爷,新年好”等问候语。
五、花糕 越大代表越有诚心
新婚的婆家必须在正月十五前,让新娘把花糕带回娘家。我也问了老人们,为何会有这样的习俗,老人们也给不出具体的说法,只知道是团圆、喜庆,让娘家能够感受婆家对新娘的喜爱之情。花糕的原料就两种,一是大枣,一是面粉。记得小的时候,我哥哥结婚时我家也蒸过花糕,当时,我家有好几个邻居来帮忙,有的揉面,有的做花,忙得不亦乐乎。以前,一个花糕也就10斤左右,在自己的灶上就可以蒸好的。但如今,必须要到专门蒸馍的店铺去蒸,因为现在花糕的个头和体型比以前都增高增大了,已经达到了60多斤。听邻居说,花糕越大就越能代表对新娘婆家的诚心。
六、走亲访友 喝酒不可少
正月初三开始,在本家走亲戚。晚上还要包水饺,水饺出锅,仍要燃放鞭炮,送天地神仙及列祖列宗,称为“圆年”,意思是过年的重头戏已经结束了。从初一到十五(一般都是初五之前把亲戚走完,因为一些打工的人都在初六就走了),人们会互相走亲访友,加强感情交流。“要想感情深,就得一口闷”,这期间的酒宴是必不可少的。亲戚、朋友一年就能见这一次,谈谈自己一年中的得与失,畅想一下新一年的工作。这大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父母为来客准备好了酒菜,一年只能在一起吃一次饭,也不免会多喝几杯。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过年风俗,我也没有在外面过过新年。但我觉得在农村过年真的能够体会到过年的乐趣。有的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如果一些城里人能够到农村感受那里的过年氛围,感受农村的过年传统,贴对联、包饺子、拜年磕头,感受农村人朴实的言语,也许他们对过年会有另一种体会。还是回老家过年有意思啊,农村年味浓。祝你新年快乐,龙年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赞同0| 评论 2012-2-8 13:36 热心网友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基本没有改变。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一、年夜饭 我们大年初一吃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逐渐开始蒸馒头、杀猪、卖肉、打扫房屋、买鞭炮、做新衣服。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活动为打发灶爷爷(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大年三十中午开始贴春联,并上林(墓地)请先人(家中去世的长辈)回家过年。到了晚上,家家点亮天灯,大人们则会在一起包水饺。饺子包完后,老人们一般就睡觉了,而年轻人有的看电视,有的聚在一起喝酒熬夜。
大年初一,父母在凌晨四点左右就会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下水饺吃早饭(这也就是我们的“年夜饭”)。吃完水饺后,如果有主的人家一般留下一位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而其他人则会出门拜年,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这些活动均在天亮之前完成。东方发红的时候,早已经拜完年了。然后,可能有人会到其它村子给同姓人拜年。
二、贴春联 “处处留心”有说法
在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贴了对联,要账的就不可以再登门了。除了各个门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自行车要贴“日行万里,夜行八千”;机动车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每年,贴春联的任务都包在我身上,因为家里的院子多,所以天还蒙蒙亮,我便开始忙碌起来,把父亲买好的春联拿出来,裁剪、归类、做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前几年,我还分不清春联的上下联,后来才慢慢总结出了规律。
1、满蒙饽饽:
奶卷——奶皮中卷蜜糕及芝麻盐
乌塔饽饽——蒙古食品
萨其马——满族食物,现在仍然很流行
2、南果(即南方风味的精细面点):
梅花蛋糕、鲜藤萝花饼、龙凤喜饼、重阳花糕、太师饼、椒盐三角酥、杏仁酥、猪油夹沙蛋糕、方蛋糕、卷蛋糕
3、清真糕点
主要用香油制作,如:蜜三刀、羊角蜜、山楂条、蜜制蜂糕、白麻糕
满汉全席的108道菜式如下:
(一)蒙古亲潘宴
茶台茗叙:古乐伴奏、满汉侍女、敬献白玉奶茶
到奉点心:茶食刀切、杏仁佛手、香酥苹果、合意饼
攒盒一品: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随上干果蜜饯八品)
四喜乾果:虎皮花生 、怪味大扁、奶白葡萄、雪山梅
四甜蜜饯:蜜饯苹果、蜜饯桂圆 、蜜饯鲜桃、蜜饯青梅
奉香上寿:古乐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龙凤呈祥、洪字鸡丝黄瓜、福字瓜烧里脊、万字麻辣肚丝 、年字口蘑发菜
饽饽四品:御膳豆黄、芝麻卷、金糕、枣泥糕
酱菜四品:宫廷小黄瓜 、酱黑菜、糖蒜、腌水芥皮
敬奉环浆:音乐伴宴、满汉侍女敬奉、贵州茅台
膳汤一品:龙井竹荪
御菜三品:凤尾鱼翅、红梅珠香、宫保野兔
饽饽二品:豆面饽饽、奶汁角
御菜三品:祥龙双飞、爆炒田鸡、芫爆仔鸽
御菜三品:八宝野鸭、佛手金卷、炒墨鱼丝
饽饽二品:金丝酥雀、如意卷
御菜三品:绣球乾贝、炒珍珠鸡、奶汁鱼片
御菜三品:干连福海参、花菇鸭掌 、五彩牛柳
饽饽二品:肉末烧饼、龙须面
烧烤二品:挂炉山鸡、生烤狍肉、随上荷叶卷、葱段、甜面酱
御菜三品:山珍刺龙芽、莲蓬豆腐、草菇西兰花
膳粥一品:红豆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信阳毛尖
(二)廷臣宴
丽人献茗:狮峰龙井
乾果四品:蜂蜜花生 、怪味腰果、核桃粘、苹果软糖
蜜饯四品:蜜饯银杏、蜜饯樱桃 、蜜饯瓜条、蜜饯金枣
饽饽四品:翠玉豆糕、栗子糕、双色豆糕、豆沙卷
酱菜四品:甜酱萝葡、五香熟芥、 甜酸乳瓜、甜合锦
前菜七品:喜鹊登梅、蝴蝶暇卷、姜汁鱼片、五香仔鸽、 糖醋荷藕、泡绿菜花、 辣白菜卷
膳汤一品:一品官燕
御菜五品:砂锅煨鹿筋、鸡丝银耳、 桂花鱼条、八宝兔丁、玉笋蕨菜
饽饽二品:慈禧小窝头、 金丝烧麦
御菜五品:罗汉大虾、串炸鲜贝、 葱爆牛柳、蚝油仔鸡、 鲜蘑菜心
饽饽二品:喇嘛糕 、杏仁豆腐
山珍刺五加清炸鹌鹑、红烧赤贝
饽饽二品:绒鸡待哺、豆沙苹果
御菜三品:白扒鱼唇、红烧鱼骨、 葱烧鲨鱼皮
烧烤二品:片皮乳猪、维族烤羊肉、 随上薄饼、葱段 甜酱
膳粥一品:慧仁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珠兰大方
(三)万寿宴
丽人献茗:庐山云雾
乾果四品:奶白枣宝、双色软糖、 糖炒大扁、可可桃仁
蜜饯四品:蜜饯菠萝 、蜜饯红果、蜜饯葡萄、 蜜饯马蹄
饽饽四品:金糕卷 、小豆糕莲子糕、豌豆黄
酱菜四品:桂花辣酱芥、紫香乾、 什香菜、暇油黄瓜
攒盒一品: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
五香酱鸡 盐水里脊、红油鸭子、 麻辣口条
桂花酱鸡 蕃茄马蹄、油焖草菇、 椒油银耳
前菜四品: 万字珊瑚白、寿字五香大虾、 无字盐水牛肉、疆字红油百叶
膳汤一品:长春鹿鞭汤
御菜四品: 玉掌献寿、明珠豆腐、首乌鸡丁 、百花鸭舌
饽饽二品: 长寿龙须面、百寿桃
御菜四品:参芪炖白凤 、龙抱凤蛋、父子同欢、 山珍大叶芹
饽饽二品: 长春卷、菊花佛手酥
御菜四品: 金腿烧圆鱼、巧手烧雁鸢、 桃仁山鸡丁、蟹肉双笋丝
饽饽二品: 人参果、核桃酪
御菜四品:松树猴头蘑、 墨鱼羹、荷叶鸡、 牛柳炒白蘑
烧烤二品: 挂炉沙板鸡、麻仁鹿肉串
膳粥一品:稀珍黑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茉莉雀舌毫
(四)千叟宴
丽人献茗:君山银针
乾果四品:怪味核桃、水晶软糖、 五香腰果、花生粘
蜜饯四品:蜜饯桔子、蜜饯海棠、 蜜饯香蕉、蜜饯李子
饽饽四品:花盏龙眼、艾窝窝、 果酱金糕、双色马蹄糕
酱菜四品:宫廷小萝葡、蜜汁辣黄瓜、桂花大头菜、 酱桃仁
前菜七品:二龙戏珠、 陈皮兔肉、怪味鸡条、天香鲍鱼 、三丝瓜卷、虾籽冬笋、椒油茭白
膳汤一品:罐焖鱼唇
御菜五品:沙舟踏翠、 琵琶大虾、龙凤柔情、香油膳糊 肉丁、黄瓜酱
饽饽二品:千层蒸糕 、什锦花篮
御菜五品:龙舟镢鱼、 滑溜贝球、酱焖鹌鹑、 蚝油牛柳、川汁鸭掌
饽饽二品:凤尾烧麦、五彩抄手
御菜五品:一品豆腐、三仙丸子 、金菇掐菜、溜鸡脯、 香麻鹿肉饼
饽饽二品:玉兔白菜 、四喜饺
烧烤二品:御膳烤鸡、烤鱼扇
野味火锅:随上围碟十二品
一品 :鹿肉片 、飞龙脯狍子脊、 山鸡片
野猪肉野鸭脯 鱿鱼卷、鲜鱼肉
刺龙牙大叶芹 刺五加、鲜豆苗
膳粥一品:荷叶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五)九百宴
丽人献茗:熬乳茶
乾果四品:芝麻南糖 、冰糖核桃、五香杏仁、 菠萝软糖
蜜饯四品: 蜜饯龙眼、蜜饯莱阳梨 、蜜饯菱角、蜜饯槟子
饽饽四品:糯米凉糕 、芸豆卷、鸽子玻璃糕、奶油菠萝冻
酱菜四品:北京辣菜、香辣黄瓜条、甜辣乾 、雪里蕻
前菜七品: 松鹤延年、芥茉鸭掌、 麻辣鹌鹑、芝麻鱼 腰果芹心、油焖鲜蘑蜜汁蕃茄
膳汤一品: 蛤什蟆汤
热炒四品:鼓板龙蟹、麻辣蹄筋、乌龙吐珠、三鲜龙凤球
饽饽二品:木犀糕 、玉面葫芦
御菜一品: 金蟾玉鲍
热炒四品: 山珍蕨菜、盐煎肉、香烹狍脊、 湖米茭白
饽饽二品: 黄金角、水晶梅花包
御菜一品:五彩炒驼峰
饽饽二品:大救驾、 莲花卷
烧烤二品:持炉珍珠鸡、 烤鹿脯
膳粥一品: 莲子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洞庭碧螺春
(六)节令宴
丽人献茗:福建乌龙
乾果四品:奶白杏仁、柿霜软糖、 酥炸腰果、糖炒花生
蜜饯四品:蜜饯鸭梨 、蜜饯小枣、蜜饯荔枝、 蜜饯哈密杏
饽饽四品:鞭蓉糕、豆沙糕、 椰子盏、鸳鸯卷
酱菜四品:麻辣乳瓜片、酱小椒、 甜酱姜牙、酱甘螺
前菜七品:凤凰展翅、熊猫蟹肉 虾、籽冬笋、五丝洋粉、五香鳜鱼 、酸辣黄瓜、陈皮牛肉
膳汤一品:罐煨山鸡丝燕窝
御菜五品:原壳鲜鲍鱼、 烧鹧鸪、芜爆散丹、 鸡丝豆苗、珍珠鱼丸
饽饽二品:重阳花糕、松子海罗干
御菜五品:猴头蘑扒鱼翅、滑熘鸭脯、 素炒鳝丝、腰果鹿丁、扒鱼肚卷
饽饽二品:芙蓉香蕉卷 、月饼
御菜五品:清蒸时鲜 、炒时蔬、酿冬菇盒、 荷叶鸡、山东海参
饽饽二品:时令点心、高汤水饺
烧烤二品:持炉烤鸭 、烤山鸡、随上
膳粥一品:腊八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
满汉全席的相关知识:
满汉全席,清朝时期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与汉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
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满汉全席 [1] 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入席前,先上二对香,茶水和手碟;台面上有四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和四蜜饯;
入席后先上冷盘然后热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味,搜寻山珍异兽。
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重。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德,侍膳奉敬校宫廷之周,令客人流连忘返。全席食毕,可使您领略中华烹饪之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之灵之至尊。
参考链接::满汉全席(宫廷盛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