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的传统节日

景颇族的传统节日,第1张

景颇

 “景颇”原是该民族景颇支的自称,其他支自称有“载瓦”、“浪峨”、“喇期”等。现在统称景颇族

 截止2000年,景颇族人口132143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盈江、潞西、瑞西、梁河五县境内。这些地区山脉绵延,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五百零三公里。此外,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以及思茅地区的澜沧县等地也有少数散居的景颇族。

景颇族语言

 景颇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7年在原有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景颇文。在树木葱翠、竹林翠绿的山坡上,景颇人的村寨优美干净,别具风情。一座座竹楼,一户户人家,组成了一个个寨子,有的大,上百户;有的小,仅有二三户人家。

景颇族建筑

 景颇族人聚居于云南德宏州各县及怒江泸水、古冈等山区丘陵地区。住房多为竹结构草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禽牲畜。房屋为长廊形,一端开有房门,进门后有一条过道。房间里有一棵木柱,大小粗细不一,木柱在景颇族象征着财产和势力的标志。住房分有三至十间不等,各间房有门无窗。屋内设有火塘,用于煮饭烧茶,地上铺上竹篾席作寝塌。

景颇族服饰

 景颇族妇女上身穿黑色平绒制成的对襟或左襟短上衣,胸前缀满装饰用的银泡,下穿羊毛编织的红筒裙,系~条红色腰带,小腿裹着与筒裙质地色泽相同的裹腿,头戴羊毛织成的红色包头,喜欢佩带银饰物。男子一般穿黑色对襟短衣,裤腿短而宽,老人留辫子缠在头顶上,以黑布包头,青年人喜欢裹白包头。男子外出时必挂长刀或肩扛长枪,背着精致美观的挂包,盛槟榔、草烟等什物。

景颇族食俗

 景颇人有着本民族一套独特的饮食习俗,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

 景颇族人多数以大米为主食,也有的地方以吃玉米为主。过去的吃法比较简单,用芭蕉叶包上米饭,平均分配,每人一份,用手抓着吃。副食品是豆类、薯类,还有采集来的野菜野果。除了节日外,平时很少吃肉。蔬菜和肉类都只放盐和辣椒烧煮。

 景颇人喜欢饮酒,几乎家家都有酿酒的器具,人人会酿酒。酿制的水酒既有酒味,又有甜味,喝起来清凉可口,十分解渴。水酒在景颇族人日常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结婚、贺新房、节日、交朋友,都少不了水酒。景颇男女都爱嚼草烟、芦子和槟榔,以清毒解暑。

景颇族婚俗

 景颇族的婚恋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树叶情书,汤跌,迷确与迷考等,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婚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夫一妻制组成的景颇族家庭是景颇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诸多方面也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景颇族信仰

 景颇族崇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的鬼灵都能对人起作用,给人以祸福。供奉的鬼分三类,即:天鬼、地鬼、家鬼。天上以太阳鬼为最大;地上以地鬼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为最大。凡遇插种、收割、婚丧、械斗等均请巫师宰牲祭鬼,最大的祭典“目脑”,就是为祭“木代”鬼而举行的。天主教也曾经传人过,但没流传开。

景颇族丧葬习俗

 景颇族的葬俗属于正常死亡的,一律土葬。下葬数月或一二年后,丧家要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即沿着景颇族祖先南迁路线,把死者的灵魂送回北方的老家去。建坟时,最主要的一项是在坟上搭一座三米多高的圆锥形茅草棚,其顶端插一个木雕人像,上面还有用火炭、红土和猪血所绘的彩画。图案有日、月、山、水、野兽、家畜、刀枪、农具、农作物等,以表明死者的性别、年龄及其生前的主要活动。坟的四周要插上竹竿,有几根就表示有几个儿女。坟头用石块垒成。坟建好后,不再有祭奠活动。

景颇族节日 传统节日,反映了景颇族独特的优秀民族文化。总的来说,景颇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目瑙纵歌节”、采花节、农尚节、新米节等。

景颇族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而传统的节日,节日期间有着丰富的活动。景颇族也一样,春节之前先准备节日的物品。三十晚上吃团圆饭,所不同的是大年初一,鸡叫头遍,青年男子便要去争挑新年的第一挑水,挑回后舀出一碗与头天准备好的一碗水比较轻重,若新水重,说明今年的雨水比去年多,反之则少。生产经验丰富的老人也站在门口观望初升的太阳照射的地方,若被太阳光照到的树、草、山峦等呈白色,当年应多种白色的谷物,若呈红色,则多种红色的谷物。初三这天,景颇族青年男女分成两批,比赛打靶,姑娘们把值钱的东西用马尾挂在树叉或竹竿上让小伙子用枪射击,打到物件不算本事,只有打断马尾使物件掉下来才算好枪法,小伙子一旦把物件打下来,姑娘们就用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款待他们。初三过后,人们便开始走亲串友。初五以后年节即结束。

景颇族恩鲜鲜

 景颇语,即采花节,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春节后数日举行。

 届时,景颇族各村寨的男女青年便相约在一起,带上食物和饮料,敲锣打鼓地来到预先选择好的花山上。小伙子们鸣枪、放鞭炮,姑娘们则忙着采集各种鲜花布置娱乐场,随后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景颇族姑娘们还把事先准备好的用线拴起的熟鸡、熟肉等吊在树上,让意中的小伙子射击,如吊线被打断,姑娘们就向小伙子们敬酒,敬槟榔。傍晚,互相赠送礼品。

景颇族目脑节

 又称“总戈”,景颇语音译,意思是“大伙跳舞”。云南省德宏一带景颇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间举行,节期一至三天不等。

 相传,景颇族的创世英雄宁贯娃的父母曾对他说:“我俩死后,你要举行目脑送魂仪式,这样,我们就能变成大地,你就能变成人,繁衍人类。”宁贯娃遵从了父母的意愿,去学会了目脑舞,教会了别人,并每年举行一次,经过世代相传,便成为今天景颇族一年一度的节日。

 节日当天,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汇集到广场上,广场上树立着木脑柱,高二十米,用两块栗模板制成。右侧木板上画着蔽菜,象征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左侧木板上画一四方形并等分成三个三角形,每一个三角形用一种颜色表示。两柱中间交叉两把大刀,象征景颇族人英勇善战、刚毅不屈的性格。柱旁还竖有两块高约八米的木板,上绘各种图案,象征子孙发达。

 上方和下方横匾分别画有喜马拉雅山脉和各种农作物、家畜,象征着景颇族的发源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晨,节日典礼开始,广场上一片欢腾。礼乐齐奏,人们身穿盛装进人广场。一群盛装打扮的妇女走进广场,她们排成一列,头顶装满鸡蛋、糯米、米酒的竹篮。这时,在欢声中,礼炮骤响。来自各地的景颇族同胞,互相赠送礼物和敬酒,在欢声中翩翩起舞,从清晨到晚上,整整要跳两个通宵,场面壮观而热烈。

景颇族火把节

 云南省德宏一带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瓜果成熟季节择日举行,节期一天。

 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上山砍篙枝,捆成火把,同时从园子里摘新鲜的水果尝鲜。当夜幕降临时,人们点燃火把,从家出发经过园圃,再返回家中,熄灭火把,然后,一边吃节日食品,一边唱歌。所唱的内容多是赞美当年瓜果如何香甜,一直持续到深夜。

景颇族新米节

 又称“吃新谷”,景颇族民间传统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谁家的谷子先成熟,谁家就先过节。

 届时,主人要先背着竹篓到地里收一捆成熟的糯谷放在篓里,回家后放置在“鬼门”中。

 然后再通知亲朋第二天来做客。节日当天,首先要进行祈祷,摆好用新米春的把把和水酒、干鱼等,给鬼灵许愿,希望保佑全寨子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免遭灾祸,将来一定杀牛祭祀。

 接下来,大家入席,开始节日的聚餐。饭是用新米做的把把,菜是鲜嫩的野菜,由于景颇族节日期间不许宰杀牲畜,所以席间只吃鱼虾。

景颇族叫谷魂

 又称“献谷堆”。云南省景颇族传统宗教节日。具体日期不定,一般在每年秋收后举行。

 传说在很久以前,景颇族所种的谷子的谷魂到天上去了,地上的种子不再生长。家狗日夜望着天空嚎叫,终于把谷魂又叫回到地上,而且庄稼长势也很好。因此,每年秋收后,景颇族人就举行叫谷魂的活动,以祈求谷魂保佑庄稼年年丰收。在庆祝节日的时候,人们更不会忘了给狗吃一顿好的,以示感激。

 男主人互相串门,除了祝贺节日,饮酒进餐外,还要互相交流生产经验,商讨来年的农事安排。因此“新米节”既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又是一个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日子。

景颇族采草节

 云南省景颇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十月间举行。

 相传,从前有个叫戛安图空的姑娘种了一片早谷,可是豪猪总是糟蹋,后来她想办法,就是将豪猪套住,但是结果已经造成了,没有办法弥补,于是豪猪就叫姑娘采来苦、辣、甜、酸四种草,教她能够做酒药。从此景颇族人民就学会了酿酒。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姑娘,于是,每年秋季都举行采草仪式。届时,由村寨老人选一对貌美德高的青年,由巫师及老人带领,背上米酒、鸡担、糯米饭,到山上选好一块空地,年轻人及老人面对面坐好。然后,由巫师吟唱上述传说,唱毕,大家才开始采草药。景颇族认为,采草仪式越隆重,做出来的酒药质量越好。

景颇族祭鬼节

 云南省景颇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农祀节日,每年秋收后打场前举行。

景颇长刀历史悠久。它不仅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战斗和自卫的武器。它在景颇族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景颇族崇拜长刀,称之为“生命之刀”。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以刀痕论英雄的说法。刀法高超,胆识过人的男人,往往会受到女孩子和女人的喜爱。

景颇长刀,刀长60-70厘米,刀宽3-4厘米,首尾相连,有专门的刀鞘。景颇人喜欢长刀,尤其是景颇人,走到哪里都不离身。他们认为长刀和生命一样重要。在景颇礼仪中,互赠长刀是景颇人非常严肃的礼仪。长刀不仅是真诚相见的象征,更蕴含着深深的祝福。

比如景颇族出门走亲访友,总会用长刀作为礼物以示敬意,对方也用长刀作为回礼;青年男女恋爱订婚后,丈夫送女婿一份礼物,以示认可。儿子长大后想分开的时候,父亲给了儿子一把长刀,说要让儿子带着这把长刀领导新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热情的刀舞。景颇族男子参加目瑙纵歌节时,头戴红黄绿三色绒球,头戴镶有银饰的彩色“桶帕”,腰间别着一把漂亮的长刀,充满了活力和英武。

进入舞池,所有的男人都拿着刀跳舞,就像即将上战场的士兵。无数锋利的长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体现了景颇族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景颇族男子通常用长刀、盾牌、长矛等道具跳舞。景颇族的刀舞是在刀法、刀法的基础上模仿劳动生产中的各种动作而形成的。刀舞可分为单人刀舞和集体刀舞。单杠舞属于自娱性舞蹈,可分为单杠舞和双杠舞;集体刀舞属于祭祀舞蹈。

民间独舞刀舞舞蹈语言丰富,可以即兴表演,也可以自由表达。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格。双刀舞的表演风格与单刀舞相似,舞蹈内容大体表现了景颇族勤劳、勇敢、无畏、开拓的精神。其特点是节奏明快、锻炼广泛、步伐灵活、热情阳刚。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景颇族集体剑舞是一种祭祀舞蹈。祭司杀祭品祭神,然后一群人左手持盾,右手持长刀,做着各种攻防舞蹈。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鼓舞士气。当你胜利归来,你应该“弯腰”感谢上帝,庆祝你的胜利。

景颇族遇到困难就用长刀吊起来。他们相信长刀有决定人行动的力量。跟随长刀的意图是服从上帝的意志。

在Mune龙歌节上,祭坛上的两把交叉的长刀是铁的象征。对于景颇族来说,长刀不仅是一种开荒伐木的生产工具,也是一种御敌利器。每一个景颇族人,当他们看到神坛上的这两把巨大的长刀时,心中立刻就涌起一种难以抑制的渴望的冲动。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雷振邦影视歌曲演唱特点研究

引言 第一章 雷振邦生平及影视歌曲作品概况

第二章雷振邦影视歌曲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雷振邦影视歌曲分析及演唱艺术处理

第四章雷振邦影视歌曲对于当代影视歌曲创作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雷振邦影视歌曲表演形式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引 言

雷振邦作为我国着名的影视歌曲作曲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传颂,有些歌曲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两者皆为**《冰山上的来客》插曲)等经过李谷一、李双江等人的演唱跨越时代几近家喻户晓。

雷振邦出生的家庭环境较为优越,从小喜欢听京戏,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哼哼小曲,甚至用胡琴拉一些简单的曲目。1939 年雷振邦到日本求学,在日本东京高等音乐学校学习作曲,成绩优异。1943 年回到国内,他的创作生涯便由此开始。

“经历无数岁月的洗礼,经过了人生的起伏跌宕,感受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雷振邦谱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的感人歌曲”①。

雷振邦的**歌曲创作可谓硕果累累雷振邦简介,一生共创作了上百首让人无法忘怀的精品。其中他为**《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芦笙恋歌》等谱写的歌曲更因为民族色彩浓厚、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等特点而为人津津乐道。不仅如此,我们在他的歌声中能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源于作曲家本人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对美好生活充满的向往和赞美,歌曲的贴近生活正是他本人真实情感的流露。雷振邦虽然没有当过兵,但对战友之间的感情、爱情、友谊却有深刻的体会,这从他为**《冰山上的来客》所作的**插曲中便能感受到,这离不开他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和为歌曲创作付出的心血。虽然他经历很多的痛苦,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付出总有回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雷振邦在影视歌曲创作中逐渐走出藩篱,独辟蹊径,创作了一首首经典之作,为国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雷振邦简介,同样也为他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使他在作曲界的名声鹊起。雷振邦创作的歌曲一旦响起,人们马上回到那个**中,回到那个年代,内心所受到的震撼和洗礼是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所以说,雷振邦的成就是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歌曲创作的不懈追求。

雷振邦立足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是其影视歌曲的一大特色,歌曲中它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都有着深刻的诠释,将民族音乐的语言渗透到歌曲创作中既是对母语音乐的尊重也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宣扬,再加上他对生活点滴的感悟,使雷振邦成功谱写一曲又一曲的美丽篇章,从而他的影视歌曲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对雷振邦及其影视歌曲的研究有吕净植、高志民的《试析雷振邦**音乐创作的民族特征》,茫茫的《中国**音乐之父雷振邦》、《雷振邦和三部音乐经典影片》,王海宾的《雷振邦、雷蕾与大众心中的两代经典》等从生活经历、与**音乐的结缘到音乐创作方面介绍了雷振邦。而笔者希望可以通过更加深入的对雷振邦影视歌曲的艺术特征以及演唱特点进行研究,使更多学者可以了解雷振邦的创作特点以及对当代作曲家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在对雷振邦生平及其创作简介的基础上,以他的三首**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的红》、《只有山歌敬亲人》、《婚誓》为案例,分析他们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以及它们的演唱特点,从而为演唱者提供综合的人文视角。拙文对雷振邦及其**歌曲的研究或许不是最全面的,但对于笔者而言是一次能够深入了解影视歌曲的机会,对于音乐以及演唱方面的分析、研究,也可以对我国的影视歌曲的表演和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1、雷振邦生平及影视歌曲作品概况

11 作曲家雷振邦

雷振邦 1916 年出生于北京,父辈是满族人,因为家境比较殷实,衣食无忧,他很早就开始接受音乐的熏陶,童年时期就喜欢听京戏、唱京戏,并且能够获得别人的赞扬,还能用胡琴拉出当时比较流行的京曲。1928 年,他进入沈阳市的某所小学读书,然后又到南满中学上学。因为本身喜欢音乐和兼具较高的音乐天赋,再加上音乐老师的垂青,雷振邦很快掌握了吹口琴的技巧,且水平进步很快,被学校的演奏团队看重,并凭着高超的音乐素养,一跃而成演奏队的指挥。学习和演出之余,雷振邦还会把一些流行歌曲改编成口琴演奏,久而久之,对音乐的追求变成了雷振邦无法割舍的情愫。1939 年,他远赴日本求学,成功进入到日本高等音乐学校预科深造。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完成所有的学业,因为表现突出,加上在学校的成绩优异,校长特批让他跳级,没过多久他便成为了作曲专业的本科学生。

回国后的雷振邦先是在学校做音乐教员,直到 1949 年 6 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才被调到中国**乐团从事专业作曲,从此与**结下了不解之缘。1955 年 4月雷振邦被调至长春**制片厂,作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厂,长春**制片厂为雷振邦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其中为《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芦笙恋歌》等谱写的**歌曲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雷振邦本人也完成了一个真正作曲家、音乐人的蜕变,1960 后他屡次在**百花奖中获得音乐创作大奖。

雷振邦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式的作曲家,他的那些经典**插曲总是让人记忆犹新。**《刘三姐》中刘三姐用富有浓郁壮族情调歌声唱着“菩萨有嘴不讲话,铜锣无嘴闹喳喳,财主有钱不走路,铜钱无脚走万家。”将自己内心的不快很好的释放出来,淋漓尽致表达内心的情感。而**场景中三个穷酸秀才一副贼眉鼠眼的模样让人看了憎恶万分,农民们齐声合唱,嘹亮的声音响遍大山,那种宏伟的声势的确让人震

元代以后,景颇族出现了刀耕火种的农业。随着刀耕火种农业经济的进入,牛逐渐进入景颇社会。物质文化简单的景颇族,对环境的依赖性一直很高。他们为牛付出了很多努力,从心底里把牛奉为神,把牛和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婚姻交换紧密联系在一起。景颇族传统社会中的牛具有以下文化功能:

第一,嫁妆和加强公婆

牛作为彩礼,其实是景颇族交换婚姻的工具。“婚姻以牛的支付而结束,婚礼的每个阶段都以交换或宰杀牛为标志”。景颇社会实行等级内婚制,牛在其中扮演着权力交换的角色。在婚姻中,牛是主要的嫁妆。水牛也成为仪式和礼物交换中最高贵的祭品或礼物。家里养一头大水牛是家境富裕的标志。

第二,葬礼和宗教祭祀。

在老人“归来”后的葬礼上,他的儿子们会献祭至少一头牛,而出嫁的姑娘家则会宰杀一头牛,这预示着它将被送给老人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由此可见,这头牛在景颇族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殷和都离不开它。景颇族的宗教属于原始的万物有灵信仰。

当家里或村里发生不好的事情时,或农业活动开始时,或庆祝丰收时,或建造房屋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目的是娱乐鬼魂,祈求幸福。祭祀不同的“鬼”需要不同的祭祀。鸡肉、猪肉、鱼肉等。都可以祭祀,但是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需要用牛来祭祀。

第三,化解矛盾。

在景颇社会,当人与村发生冲突,冲突得到处理时,牛通常被用作补偿或惩罚。“扯事”和“说事”其实指的是一个事件的过程和结果。景颇族历史上,世仇家族之间经常发生“拉事”。所以牛是他们最喜欢的财产,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自己,或者偷邻居的牛。他们的社交活动大多与牛有关。

第四,确定身份和地位。

牛在景颇社会有炫耀和展示的作用。有更多的牛就意味着有更高的威望。在景颇社会,有大小官员。一般来说,山官都是很有钱的山官。景颇族的传统盛行循环婚嫁的形式,使得牛在许多封闭的循环中流动。这种特殊的婚姻制度,通过牛的运动,使得财富不自觉地从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积累,而牛则润滑和维持着整个社会秩序。

第五,生产工具

在过去的景颇社会,人们重视养牛的另一个原因是牛在生产中的作用,也就是说,牛主要是作为劳动力使用的。人们以水牛为主要生产工具,在旱地松土,在稻田中耕耙。此外,牛车是景颇族的主要交通工具。由此可见,牛曾经是景颇族社会运作的重要中介。在景颇族的观念里,牛比土地更珍贵。它是牛的私人财富,甚至可以在商品交换中作为货币等价物使用。

景颇族主要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形成的草地、灌木丛和茅草地,是放牧牛群的天然牧场。这些地区在耕作后被废弃或闲置。以前景颇族不需要专人看牛,只要在脖子上挂个牛铃让牛自己吃就行了。这种耕作方式经济省力,是当时家家养牛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景颇族社会还处于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十分薄弱,这使得牛在物物交换社会中的作用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于是,人们逐渐赋予了牛更多的意义,进入了景颇族的生活和精神层面,形成了景颇族历史上的“牛时代”。

景颇族的婚姻形式为一夫一妻制。但山官和富裕户也有一夫多妻的。在家中,父亲是家长。有女无子时可招赘,但赘婿不改其姓;无子嗣时可收养子,权利义务与亲生子一样;对财产实行不严格的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妇女社会地位较低。在现行的一夫一妻制婚姻中,基本上仍必须遵循传统的单向姑舅表婚的原则,即姑家男子必须娶舅家女子,但舅家里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流行转房制和妻死丈夫续娶妻姊妹的习俗。还实行等级婚姻,即官家与官家通婚,百姓与百姓通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结婚由父母包办,聘礼很重,常发生抢婚的现象。

景颇族青年男女进行干脱总(即“串姑娘”)时,男子会暗取意中人的几丝头发或布丝等物,请董萨(巫师)卜卦确定是否能结婚。若可以,再由父母请“勒脚”(男方寨里的媒人)与“强通”(女方寨里的媒人)联系,并去女方家提亲。提亲时一般会送去一些丝织品种、鸡蛋、酒等礼物,若女方收下,即表示同意婚事。过后,再送去议定的聘金,决定婚期。

串姑娘成亲古规

景颇族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青年正式结婚前无不经过“干脱总”(载瓦语),即汉语所称“串姑娘”。所谓“干脱总”,通常是指男女青年的交游活动,而对未婚者则是选择佳偶的一种恋爱方式。

依照传统习惯,每年春节是“干脱总”的大好时光。本寨或外寨的男女青年彼此相邀,带上鱼肉酒饭,到山野玩耍聚餐,纵情欢娱,或歌或舞,暗寄情思。平时,每当夜幕降临,一群群青年男女向村旁竹丛林间走去,轻歌漫语,试探对方。他们或者来到“公房”,一起吹箫唱歌,听讲传说故事,有的青年便趁此窃窃私语,吐露衷情。夜深了,不分男女就在这里卧睡,不过,任何人都严守传统的规矩,绝对禁止发生越轨行为。此类活动多了,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情感已非一般,便互赠礼物:姑娘多送巧手纺织的花带和绣有绒花的手绢,小伙子则赠以精雕细刻的小竹筒(内装有纸扇或口弦等物,也有不装实物的)、织布梭以及耳环上用的“乾通”。某对男女恋爱成熟,便各告负责社交活动的男女青年头,并请老人和友伴们到“公房”喝喜酒。经此仪式,表示他们的恋爱关系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就是说,从今以后,他们便可到“公房”外自由活动。

景颇族男女求偶成婚,必须恪守姨表不婚,同姓不婚,虽为异姓但以为源出于同一氏族者也不婚;只限于建立有丈人种和姑爷种婚姻关系(景颇语分别称之为“木育”、“达玛”)的异姓之间通婚。若有违反,人们斥之为猪狗,如不分支系,不拘年龄,不论辈分等。

所谓丈人种和姑爷种,是依父系亲属观念来表述的一种姻亲关系,它的特定涵义是:姑母的儿子有权而且必须娶舅父的女儿为妻,而舅父的儿子却绝不容许娶姑母的女儿为妻,意思是“血不倒流”。这是一种单向的舅表婚。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某姓某家有几个女儿就可能有几个姑爷种,有几个儿子也可能有几个丈人种,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讨媳妇不限于一家,嫁姑娘不限于一户。”

恋爱成熟后,首先由男方父母请“勒脚”(男方寨子的媒人)与“强通”(女方寨子的媒人)联系,向女方父母提亲,并送去铓锣、丝织品、鸡蛋、酒等礼物;如收下礼物,便表示同意。第二步,再送些礼物,共商婚期。第三步择定吉日迎娶。届时,女方请“强通”、舅父和本寨亲朋代为陪送姑娘前往成亲。

景颇族的结婚典礼,大多在一天之内完成,但戏剧性的场面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难以忘怀的。到了婚礼之日,新郎带上彩礼,由富有娶亲经验又最能忍住发笑的已婚男女青年各一名陪同迎亲。他们还应带上用熟糯饭揉成筒形的饭筒十多支(每支够十人吃),用芭蕉叶包好的菜包若干个(数字与事先告知的女方客人相等),内包熟肉、菜蔬和传统必备的“冲冲菜”。到了新娘家里,交过彩礼,切开饭筒,按人头每人分送一团饭和一个菜包。饭罢,女方由亲属将预备好的两套真假礼物抬出。先是把用芭蕉树做成的“刀”、“枪”等生产工具一件件交给受礼人――新郎的两位陪同者。受礼人小心翼翼地接过来,应完好无损地把“刀”、“枪”等挂在自己的肩上。要接好这些假礼物很不容易,因为主人是把芭蕉树切断后用一根竹签连接起来后做成的,万一不能完好无损地接过来背挂在身,就将受罚――赔出一件真的来。所以在这种受礼场合,大家总是起哄、发笑不止;人们越是惹逗你发笑,受礼人越是克制不发笑。受过礼,受礼人尽力保持身体平衡,一步步地挪出家门,去到转弯处大家看不见时才将佩挂在身的假礼物卸下。此时,他们如释重负地说一声“谢天谢地”,并随着迎亲队伍返回新郎家去。

有的地方,迎亲队伍快要回到村寨时,还得越过三道“路障”。事先,寨子里的孩子们捡来树枝、竹条、旧篱笆等,设置三处路障,并分工把守。热闹的迎亲队伍来到第一道路障时,受到守候在这里的一群女孩子的阻拦。队伍中走出一位中年妇女,郑重其事地倒出竹筒里的水酒给小姑娘喝,并送上一些小礼物。她们没有接酒和要礼物,只顾一个劲地喊:“不准新娘过!”就在纠缠不休时,伴娘们却簇拥着新娘从另一头越过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把守。同样是敬酒送礼无效。这时“勒脚”和“强通”装着东倒西歪的样子上前说话,孩子们眼看这两个“醉鬼”要例下,不禁退了两步。说时迟那时快,“哗啦”一声,人们就势拥过了路障。第三道路障的守卫者是几个三四岁的娃娃。当他们拥上去抱住新娘腿脚之际,新娘和伴娘们都满怀喜悦地顺手抱起他们跨过了路障。民间传说认为,设这种“路障”是出于对新娘婚后得子的良好祝愿。

新娘来到新郎家之时,还要举行一种仪式。在从院子前往竹楼新房的途中,依尺余间隔挖一小坑,各埋上一小把一人多高的茅草,并在草丛中间置一根长约两米的木头(也有放一块新木板或新梯子的)。有的还在茅草丛的两端各栽上一对芭蕉树、两支甘蔗。他们说,芭蕉树象征吉祥,甘蔗象征甜蜜,茅草象征人丁兴旺。新娘一到,即请巫师念咒祭“家鬼”,为祭鬼要杀鸡和猪、牛、羊,并将其血淋洒到茅草上。之后,新娘沿着木头(梯子)走过,上楼进新房。这一套仪式叫“跨草蓬”。它是景颇族结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仪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3297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